从电影《春意暂迟》中我看到的是普通人过的真实人生,影片中母子产生了激烈的冲突,关系紧张,时常吵架,儿子辞去了傻瓜式的工作,觉得那样的工作没办法长期做下去,母亲就开始批评儿子,你已经过了选择工作的时期了,暗示儿子坐过牢,又上了年纪,有份工作就已经不错了,批评这批评那,听到这些话后,脾气不好的儿子内心很烦躁,开始嘲母亲大吼大叫,出现这样的冲突是母子没有静下心来好好沟通。人们不管做什么样的选择,只要没有触犯到法律,伤害别人,亲人之间都应该无条件的支持彼此,这样亲人之间相处时可能会多些和谐的阳光。
医生如实的告诉母亲她得了癌症,并且病情在不断的恶化,母亲想知道自己还可以活多久,这样自己也好有个准备,医生表示无法确定病情的走向,不能给出具体的时间,母亲安静的接受了这一事实,不打算继续进行治疗,决定接受安乐死,对于这种病医生也没有办法治好,但她尊重病人的选择。
母亲参加了安乐死协会,儿子没有反对,对于不想忍受病痛的折磨,又想死的有尊严的病人来说也许这是比较好的选择,我们那里的老年人几乎人人都会为自己准备安乐药,原因是想走的有尊严又不想拖累儿女,出于人道主义,谁都不愿意看到曾经独一无二的一个美好生命就这样在世界上消失了,但是在对抗病魔的道路上,奇迹不会时常出现,安乐死也是一个无奈的选择。
母亲在喝安乐药之前大哭,对自己的生命对儿子她是多么的不舍,她紧紧的抱住儿子,儿子也紧紧的抱住母亲,在母亲死前,母子冰释前嫌,多么和谐温馨的画面,可惜这一切来的太迟了!
番外篇:这时窗外飘来阵阵桂花香,闻着就让人感觉有无比的惊喜和快乐,心情也跟着这香味明亮起来!
中国的孝道讲的是养亲以讨欢心为本,这部法国电影讲的却是母子赌气,四十多岁的儿子出狱之后无所事事,还像个孩子一样,母亲的一两句话不称心就冲着她大吼大叫——“在你的家里我太憋屈了!”,终于赌气离家。时日无多的母亲用维系两人关系的一条狗让儿子重新坐在了她的身边,一起吃饭,一起去看医生,儿子看着母亲确认有关安乐死的繁琐但必要的条款,陪着母亲走完了最后一程。
与哈内克的《爱》一样,导演试图避免简单的悲情主义,不同的是,具有着强烈的知识分子气息的《爱》里充满了教养和矜持,《春意暂迟》里则随处都是日常生活的点滴呈现。
本片相同主题的配乐在全片一共出现了四次,叫人印象深刻。
第一次是儿子得知母亲签署安乐死的协议,无奈地说“可是我没有同意”。
第二次是母亲独自一人去医院做核磁共振,儿子在邻居家的窗帘背后默默注视着这一切,母亲回来,也从窗口四下探望。
第三次是邻居前来送别,两人在回忆中进餐,母亲半夜继续着未完成的拼图,儿子继续着抽烟,音乐一直延续到两人到达实施安乐死的小屋。
第四次就是母子的临死告别,母亲抓着儿子的手,渐渐平息了呼吸。儿子目送母亲的遗体沿着来时的路渐行渐远。
母亲的几次哭泣也让人眼酸,一次是从医院回来,在家里拼图听到响动,以为儿子回来了,喊着儿子的名字下楼迎接,意识到儿子并没有回来,她坐在楼梯上,肩膀一高一低地抽泣;还有一回是得知病情加重,在医院里仍然故作镇定和矜持,但回家就在床上蜷缩着,哭出声来,儿子对着窗口沉默抽烟。最后一次是在临终之前,感情终于溃堤,母子相拥,哭着说“我爱你,孩子”、“我爱你,妈妈”。
导演捕捉到了那些人人可能产生共鸣但不一定提起的小细节。仅举一例:
母亲:“房间里有烟味,你没有通风吗?”
儿子否认——“我通风了。”
母亲回应:“就算通风了,你也应该去院子里抽烟。”
儿子在屋里听完,陷入沉默。
赌气之后儿子回来,听着母亲哭泣,默默对着窗口抽烟,窗户敞开。之后儿子抽烟都是在户外,这也勉强可算是儿子感情转变的一条线索。
这部电影还有一条叫“嘉莉”的狗,在母子之间斡旋和牵线,也为本片增色不少。
现在搜索关键词“安乐死”,会弹出安乐死的操作程序、实施方法、法律规定、生存权利和伦理道德的相关条目,我想死生亦大矣,一个二十多岁的人是没有多少资格和资本谈论死亡的,遑论牵涉自尊和伦理的安乐死。
我用沈从文的小说《夜》里,一个老头子的一段话作为我对死亡的一种理解:
“这是我的故事,这是我的一个妻,一个老同伴,我们因为一种愿心一同搬到这孤村中来,住了十六年。如今我这个人,恰恰在昨天将近晚饭的时候死去了。若不是你们来我就得伴她睡一夜。……我自己也快死了,我的故事是没有,我就有这些事情,天亮了,你们自己烧火热水去,我要到后面挖一个坑,既然是不高兴再到这世界上多吃一粒饭做一件事,我还得挖一个长坑,使她安静静地睡到地下等我。”
上个世纪80年代一部《母女情深》曾斩获奥斯卡最佳。看早了,忘记讲什么内容。单从题目,讲母女关系。这是电影,最多2个小时。同样讲母女关系的电视剧《吉尔莫女孩》,一下子播了7季,140多集。
本片,首先赞一下中译名。都德在《最后一课》中说“法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也要说“汉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大家公认,中国古典文学如唐诗、宋词对语言的使用已臻化境,决非其它语言可比拟。
诚如所拟标题,本片是讲母子关系。前半部分的冲突,后半部分的融洽。对于前者,饭桌上儿子突然发飙,对母亲做出欲打人的威胁动作,看把母亲吓成什么样。单冲这一点,也决抵消不了后面母亲临终时儿子说那一句“我也爱你,妈妈。”
协会的人来家调查,问母亲一个问题“你认为自己度过了一个美好的人生么?”母亲犹豫着不好作答。45年的婚姻,老伴几年前去世,此前经历了病痛折磨。这也是促使她在发现患病后做安乐死的理由。有一个独子,40多岁了,也没成家,身为母亲从未体会到当祖母的乐趣。儿子一年半前又犯事入狱。刚回来,已经和自己吵了两次架。母亲说“你口气像你父亲”,估计她已经去世的老伴生前待她也如此。所以,我替她给出答案:她的一生不能说美好。
所幸,这几年,和邻居老汉相处融洽。多少弥补孤寂过日。
儿子犯浑,母子关系转好却是因为狗狗生病。能否给一个更充分的理由呢?后半部分,母子明显缺乏互动。喝药前,母亲也只是问了一句“我把家里钥匙给你了吧?”难道不该是事无巨细,提醒儿子该怎样规划未来和生活。喝药后,也是母亲先流露感情,儿子是被动给出回应。拜托,你妈咪要死了,你就不能抢先表达一下感情么?
母亲穿衣很优雅。性格很坚强。一个人去医院做检查。只是最后一次检查确认病情恶化后,当晚,在床上哭了起来。第二天,又忙活起来。
自杀,还大费周折,跑到别的国家。那些协会,想必也是收费服务。
第一次看记得电影名是《春意暂迟》最近看《弥留之春》觉得是同一部片子。感想很多难以表达,。太多的悲痛、无奈、郁闷、忍受并心爱着~女主的表演入木三分都不止啊。当她痛苦地喊出“你不要像你父亲一样对我吼”时好心疼啊!当被问到:你的丈夫是个怎样的人呢?他脾气不是太好,在一起很难相处。你是否有过完满的人生呢?停顿片刻女主回答:不知道,这就是我的人生。她放弃姑息治疗,坦然面对死亡。签下了安乐死。因为不愿拖累儿子而放弃,这份深藏的母爱儿子读懂了吗?当人生到这般地步许是最完满的抉择了。
法国电影的细腻太触动人心。不动声色人性尽显。想再看一遍今天太晚了。
无端想起那句“名言”,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满满的革命激情,面对死亡也无所畏惧的派头。
可是有的人生就是那样平淡无波,每天不过是,做家务,拼图,苹果当季的季节,熬一锅细腻缠绵的苹果酱,送给暗恋自己的邻居。
儿子是桀骜不驯的,他的言语无状,甚至扬起的拳头,却依然让她,在唤他的名字而不见其人的时候,坐在楼梯上哭泣。
这算是一个美丽的人生吗?
Est-ce que votre vie est belle?
Je ne sais pas, c'est ma vie.
是啊,人生美丽与否并不重要,可那是我的人生,在这世上,属于我的独一无二的人生。
如果让你看着自己的母亲安乐死
耗尽气力在生命之河里浮沉跌宕,不知这一生美好与否,但都是独属于自己的一生。镜头一直清醒地对准这对母子,他们歇斯底里争吵、煞费心思和解、按捺一生拥抱,亲情已这般被日常稀释,怎么舍得浪费。导演最后让每个人看清了那瑞士雪山的拼图,有时候即使知道终点,还是得捱过一个又一个黯然心伤的夜晚。
目前最喜欢的一部史蒂芬·布塞,法国版的《楢山节考》,没想到能这样自然的处理安乐死题材。恰到好处的配乐,大量日常的室内长镜头,厨房内做各种吃的,有规律的做家务,庸常与无常的生活与生命,面对死亡问你的一生是否美好时却回答不出,就连记录自己在时间里存在过的泛黄照片也被撇到一边的无用,很复杂矛盾的心理老太太演得真是太好了。林顿和波兰斯基老婆的感情戏从开始到结束交待得十分直接迅速,与这边很慢的母子俩偶然的争吵爆发和默不作声有很大的对比,唯一欣慰的就是那个胖邻居和可爱的大狗狗了吧。法国文化中心。
病篤老年與失意中年在家相看不順眼,狗成了唯一的接點。母子倆先是爭奪狗的注意,最後也因狗和解,扶持著面對死亡。神奇的狗啊,若不是設置了牠,這剛硬生冷的故事,動人程度將大打折扣吧。
如何面对死亡。
史蒂芬·布塞真是一招鲜吃遍天。
同是安乐死题材,与《在瑞士的日子》不同,此片的侧重点在于母子矛盾与死别时的最终谅解。
子欲养而亲不在,深沉的爱通常是无声的。
拍得太过沉闷,几乎完全无视了母亲与儿子之间的过往,让人摸不着头脑为什么母子关系这么恶劣,没有任何交代。最后半小时的高潮居然让我差点昏睡过去。。。安乐死在片子的运用充其量只是感情的催化剂,并没有讲述多大的关联。 4.2
生得体面,死得体面,谈何容易!太难过了……
压抑、隐忍,却是母子生活中最真实的存在;心里有爱,却不知如何表达,还总会被生活的情绪不断冲刷。最后握着手看着母亲离开,只是那句Je t'aime来得太晚。从母亲收拾房间上路眼泪就没停过,强推。
他们的爱是残酷而纠结的,争吵、对峙、分开、等待和解。誓死不愿说出口的爱。唯有死亡,能给他们带来春日的一丝温暖。死亡,不是一个谜题,走过的人自然明了。
最后一幕催人泪下。
弥留在《春意暂迟》里的自然主义之风不仅能融化《耶里肖》当中的经济危机,也能将世间所有的冲突彻底平息。我们在布塞这部家庭伦理剧当中看不到一丁点儿政治诉求但又无时无刻不在感受他的政治观点。人到秋年的男主与弥留之际的母亲大概都意识到了人生里那犹如冰冻的现实,然而唯一的问题是,象征终结但又挽留尊严的安乐死并不能在这个处于分裂状态下的家庭社会里施行,天国瑞士显然不是利己主义者的家。母与子最终的和解不是通过以爱之名的谎言而是建立在以《爱》之名的感性互动之上,因此我们必须要从人道主义角度去《衡量一个人》选择《开战》的动机。
男主角从始至终就一个面孔。医生、陪护人员表演极失败。就老太太有点儿看头。镜头处理死板。
即使争吵恶语漠视还是因为我爱你。
本月最佳啊
我记忆中观影史中第一部关于安乐死的电影。可圈可点。母子男女主的表演实在实力超凡,Vincent Lindon 属于爆发力超凡型,Hélène Vincent实在是法国同年龄段女演员中的皇后。整体趋平的现实主义,避免戏剧化,无比贴近生活。很多设置都可圈可点。家人就是一种长时间生活在一起,但交流方式已经固化以至于交流总是徒劳的存在。
赞!!
临死之际,老人忍不住握着儿子的双手猛亲,“我爱你,儿子”“我也爱你,妈妈”。当时一泪奔。那个体面的女人一生唯一舍不得的是儿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