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途秋恨(粤语)

HD

主演:张曼玉,李子雄,陆小芬,田丰,加地建太郎,

类型:电影地区:香港语言:粤语年份:1990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客途秋恨(粤语) 剧照 NO.1客途秋恨(粤语) 剧照 NO.2客途秋恨(粤语) 剧照 NO.3客途秋恨(粤语) 剧照 NO.4客途秋恨(粤语) 剧照 NO.5客途秋恨(粤语) 剧照 NO.6客途秋恨(粤语) 剧照 NO.13客途秋恨(粤语) 剧照 NO.14客途秋恨(粤语) 剧照 NO.15客途秋恨(粤语) 剧照 NO.16客途秋恨(粤语) 剧照 NO.17客途秋恨(粤语) 剧照 NO.18客途秋恨(粤语) 剧照 NO.19客途秋恨(粤语)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客途秋恨(粤语)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晓恩留学归来参加妹妹的婚礼,期间发觉与母亲葵子的隔阂与矛盾只增不减。直到陪母亲回日本探亲时,她才真正开始了解自己的母亲。原来在抗日期间到满洲投靠哥哥的母亲,结识了当时身为军官的父亲,并与其结婚,战后决定随丈夫一起搬到澳门生活。因生活习惯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令母亲与公婆同女儿之间的隔阂与误解不断。然而在母女俩终于取得了沟通与谅解之时,却从大陆传来了从小带大晓恩的祖父中风不良于行的消息,向来和他们不和的母亲却要求忙拍戏的女儿一定要去......骷髅城之七人·月 (下弦)又酷又有点冒失的男孩子们真人版破碎太阳之心女汉子大千世界弗兰肯斯坦传奇第二季感激时代:斗神的诞生拍栗得2019大浪淘沙重案行动之限时拯救(粤语版)十三号仓库第五季跟我走吧福运之人顶级高校德扑女王2:双面鬼王一切皆允五个相扑的少年电影版边城落日做一顿饭实时爱第二季抓住幽灵史塔西喜剧少林寺传奇之东归英雄一秒变总统 第一季他马克老板旅程终点2017不爱不散味道天津 第一季深林诡事灵虎爱十三罗汉幸福归来寻找英格玛·伯格曼重新定义:JR史密斯 第一季英雄使命 2013猎野人胜者为王1997最后的救援优雅女子长恨歌2005上食堂2粤语被时间遗忘的人

 长篇影评

 1 ) 他乡故乡处处为乡

看着觉得我跟我娘的结都在里面。

《客途秋恨》的色调特别妥帖,许导的色彩一贯美得不张扬,都很舒服,跟她潺潺的叙述节奏配合得刚好,日本香港澳门广州。澳门老骑楼上穿旗袍的年轻母亲,婆婆的蒲扇,晓恩的草帽,似乎永远不会凉下来的天,曲折的回廊摇曳的荷花,暖绿是澳门回忆里的主色调。日本的场景要稍微深一点,深浅不一的山与田地,老林里黝绿的颀长乔木,炊烟斜在风里,因为母亲仓皇的眼泪暗下来的天。香港永远燠热,大红的色彩卷起的头发,高楼里的灯光,家里藏在阴影里一半永远剑拔弩张的母女。最后到了广州,颜色变成素白和旧蓝,筒子楼里逼仄的目光,外面阴暗的天,爷爷和婆婆苍老的躯干似乎暖不回绿色,粤剧的唱腔里秋天到了。

会结尾真是个特别有本事的活计,话说完了就不符合审美,含在嘴里的分寸最重要,邹静之的《我爱桃花》戏中戏翻转用得纯熟,偏偏要怕人看不懂一讲再讲三讲,看不见桃花就够了,说出来就踩着桃花了。《客途秋恨》的结尾,一江水,穿过大陆和香港,脉脉地,要说不要说的都在里面。

怎么镶嵌家国也是个难题,《绣春刀》的结尾,丁修和沈炼跑去截杀赵公公,若没有酷似《十三太保》的三骑并驱,在我心里要算烂尾了。《客途秋恨》整个片子最后那句台词,想看多少家国大义都在里面了,能拿家长里短容纳这些又不让戳出来硌着才见功力。异乡者主题千百年来讲多少遍,怕只怕故乡也非是昨日的故乡,回溯也只能去梦里找寻,算是真的《客途秋恨》。

片尾曲梅艳芳演唱的《秋天复秋天》,是个激烈的调子,歌词说“到最后才明人生客路永没平,情既是恨,恨也是情”,便可知道其实有一肚子浪涛翻涌,最后却选择潺潺而流。这个故事里母女俩的对峙到和解,真是每看一眼,都心生多少滋味,听说是许导半自传的作品,原来有这样的情结在。

最后,90年的张曼玉真美,还没穿上旗袍的美,所以结尾由她来哭,真是到位。

 2 ) 那年的大年初一……

    本来打算写《The Books Of Secrets》的评论,不知为什么却想起了这部电影,事实上,这部电影在我的记忆里,从来没有被抹去。

    5年前的大年初一,我在家看这部电影,泪流满面,被妈妈狠狠教训一通。那时的我,在异乡求学,和父母一年团聚一次。时隔多年,电影的情节已经忘记,但正值青春年少的张曼玉灿烂的笑脸和看这部电影时被触发的悲伤的心情却至今不能忘记。

    一个坏毛病,真正深深打动我的电影从来不看第二遍,看完以后在心底一遍又一遍的回味,直到再也想不起来细节。离那个泪流满面地大年初一已经五年,在今天的这样一个夜晚,远离家乡的我,想了起来。

 3 ) 秋风有信

《客途秋恨》。刚看完。听到爷爷那句相信中国会好的。泪流满面。为何会泪流。相信每个国人回看中国的历史。不说仁人志士,就说普通人。都希望自己的国家能尽快好起来。如此盼望了一百年。又付出多少血泪。
主人公的爷爷一代。战乱从广州逃到澳门,六十年代从又回到广州。为新中国服务。就算生活艰难,也算是回家。没有客死异乡。
主人公母亲是日本人。在中国生活了三十多年。朝思暮想回家。一朝回日本,却发现已不适应。
主人公留学英国,毕业后想留在英国,不再回香港。
香港曾是三代人的客居地。爷爷奶奶归去,父亲去世。而母女却最终把客居地当做归地。以个人体验托出集体记忆,所以说这部关于个人自传的影片,能获得许多人共鸣,千万港人的心态不是如此吗。
大陆已人事物非,不能折返。英国也不再是宗主。港岛犹如一巨轮。搭载过许多离乡之人。遥望大陆,无论是西洋,东洋,还是故土。故乡是回不去了。而香港才是唯一的归地。从不接受到接受。
乡愁是消不去的。爷爷听说她进电视台工作,就想寄一本宋词给她。无非是不要忘了故土。结尾唱出秋风有信的昆曲。乡愁四韵。
女性导演从母女情出发却带出这么大的气魄。这也是个人体验的严肃力量。不要轻视自己的个人体验,无论民族历史等等都由此出发。有其神圣性。

 4 ) 秋来如何不遗恨

凉风有信,秋月无边。——粤曲《客途秋恨》

 

       很久没有看这么引爆泪点的电影了,虽然是90年的老片子。据说这是许鞍华的半自传电影,我信。里面的感触只有羁旅之人才能表现。
      一气看了两部用这首曲的电影:《胭脂扣》《客途秋恨》。这首小调在《胭脂扣》中被唱得风情万种,在《客途秋恨》里却是一阕凄凉的尾音。葵子多年羁留异国他乡的恨,可以在回乡之后消散吗?片中说,母亲从日本回来以后变得拘谨,甚至一夜之间老了。也许是数十年的回乡梦被现实打得破碎,葵子清楚,她再也回不去了。

      客途中有恨的何止是葵子?晓恩的爷爷奶奶回“祖国”效力,爷爷却被红小兵弄到中风。人在故乡,但他们是否真的回去了?

      在这个时代,很多人都有一个回不去的故乡。魂牵梦萦的是当年,回乡却只是一个炫富叙旧夸耀怀念的符号了。

      梦中的故乡,还是你回去的故乡吗?

      飘在外面的人,秋来如何不遗恨?

      看到晓恩的舅舅说:“你父亲说要和我喝酒,喝到醉,可是他没有来。你代替你的父亲,陪我喝,喝到醉。”瞬间又触到了泪点。请干一杯吧!为了人生中无处不在的错过。

 5 ) 凉风有信 秋恨无边--张曼玉 许鞍华《客途秋恨》

1990年,在对一些类型片的尝试之后,这一年四十三岁的许鞍华导演奉献出了一部上乘的佳作----《客途秋恨》,这是一部有着许鞍华自身浓重自传色彩的影片,虽然自传体色彩浓厚,但是主题更为多元和深远,电影中小到家庭情感,母女关系,大到时代变迁与人物命运的纠结,依旧对于香港、澳门、中日之间这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接,人到中年的许鞍华导演沉淀出更为深沉的艺术魅力。除了特有的女性意识,以及对于历史、政治和社会现实的关注之外,许鞍华从这部电影开始为自己的影片注入了一个新的主题----对漂泊者的情感关怀。这在她此后的电影作品中是很明显的。

电影以张曼玉饰演的女儿晓恩与陆小芬母亲葵子之间的情感隔阂与消融为主线,通过母女两个人不同的回忆展开剧情,但是我知道,至始至终这部电影起着支配作用的是许鞍华导演不同阶段的生命体验。

电影开始的时候是从在英国留学的晓恩开始的,她接到了自己妹妹的结婚邀请,放弃了在英国的工作机会,回到了一个她觉得隔膜的家庭。拍摄这部电影的时候,张曼玉正是26岁的花样年华,而许鞍华导演年轻的时候也确实留学英伦,1975年返回香港,在TVB工作,1979年开始投身到香港新浪潮电影运动的。

从晓恩回来一进家门,正在打麻将的母亲的言谈中我们能直觉的感觉出这对母女之间的隔膜。金马影后陆小芬饰演母亲葵子,我个人总觉得她在外形上与张艾嘉有着几分相似。在随后剧情中,母女二人在穿衣服、烫发、言谈等很多方面总是发生着冲撞。

在晓恩的记忆里,儿时与爷爷奶奶在一起的日子才是最有亲情感的,而那时沉默寡言的母亲与爷爷奶奶的关系显然很不好。许鞍华导演本人1947年出生在中国东北辽宁鞍山,这也是她后来在《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中》把鞍山作为影片人物背景的原因之一,在两个月大的时候,许鞍华就随父母迁居到澳门,与祖父祖母一起生活,有着一段留在澳门的童年回忆。这段温馨在电影中是被很幸福的表现出来的。

祖父是中医,钦佩的是学西医的孙中山,有着一颗报国心,听着大陆解放的消息,也觉得自己的老家要有希望了。对于澳门在祖父祖母的心中是客居的他乡,其实对于母亲来说香港也是客居之所,而晓恩本身的文化与身份认同也是在不同文化之间的体验中逐渐明确的。

母亲与祖父母之间的矛盾爆发,父亲接走了母亲,而晓恩作为母亲情感寄托的人却不愿意随母亲一同走,隔阂从这一刻已经生成了。

祖父祖母回到大陆的家乡去报国了,晓恩来到了香港,回到了父母身边,对于每天无所事事的只是打麻将的母亲,却依旧得到父亲的百般疼爱,晓恩是看不惯的,母女之间多年来情感挤压的情绪终于爆发了出来,而也就在李子雄饰演的父亲父亲的责打之后,晓恩才知道,自己的母亲葵子原来是日本人。二战日本战败后留在了中国,语言不通,文化不通,民族对立情绪严重的情况下,母亲生活是没有安全感的,打麻将也是她逐渐的在适应中国人的文化,派遣这异乡的寂寞。吃惊的晓恩,依旧还是没办法化解多年来与母亲之间的隔阂,她一个人出去住了。

许鞍华导演的父亲确实是一名国民党的文书,她的母亲也确实是一位日本人,她本人是在十五六岁的时候才第一次知道母亲的身世,此前她只是以为母亲是个不懂粤语的东北人,据说许导最初拍摄这部影片的时候母亲是不同意的,不过许导还是坚持拍摄了出来,后来母亲也不声不响的看完这部电影,相依为命的两母女感情是很好的。

母亲疼爱的妹妹远嫁到加拿大了,剩下的是这对隔阂的母女,“越亲的越远,越远的越亲”这句台词很好的表达出母女之间的关系,可也就在此时,两母女逐渐走向了解和和解了。女儿毕竟年轻,没办法理解母亲在不同文化差异中的生活,而母亲对于亲生女儿和自己从小的疏离也是有着自己的怨恨的。两个人和解的转机就在下面的日本之行发生了。

陪同母亲回到日本的故乡,下车以后晓恩感觉到母亲在自己文化之中的适应,语言不通,文化陌生的她,恰恰在这种背景下逐渐理解了昔日母亲在中国时的难耐。

日本有母亲昔日的哥哥,友人,甚至初恋的情人,而对身为女儿的晓恩却是完全陌生的,导演安排了一个细节,晓恩单独出行的时候,被一个日本人追,是怕她吃了手中的有毒植物,但是晓恩却害怕的逃跑,直到两个人找到一个懂英语的老师才完成沟通,那时候晓恩才长长的出了一口气,这种感觉,让我有着很强烈的共鸣,无论在蒙古国还是在埃及生活,当一个人对你大声说着你不懂的蒙古语和阿拉伯语的时候,你也会内心感到一种本能的紧张和惶恐,而并非我和他们母语的英语却成了唯一能交流的桥梁。这样语言代表的文化差异是经历的人很容易体会的。

母亲从小最疼爱的弟弟,却不认同姐姐,他意识中还是二战神风特工队的战争状态,这种亲人的敌视让母亲的伤心,也让晓恩体会到自己对母亲的伤害。

在母亲的回忆中,弥补上了她与父亲结合的故事。日本从东北战败逃亡的时候,她为了给生病的小侄子找大夫,得到了晓恩国民党父亲的帮助,两个人相爱结婚,母亲就这样留在了中国。

“人生真是奇怪,当初要不是冲动我也不会要到满洲去,日本要不是战败,我也不会遇见你爸爸,好像缺一样,人生就不一样了。”晓恩母亲的这番感慨,让我也充满了感伤,有那些时候我也充满了这样的疑问,如果不是在浦东机场抛下那一枚硬币,如果去成的是韩国,而不是乌兰巴托,如果从埃及不待那么久回来,我的人生又会是什么样呢?看着国内的朋友们的生活,也许也和他们一样,适应了这个社会,适应了一切,也许,也许······

晓恩的拥抱,标志着母女之间的情感隔阂终于被理解消融了。这理解历经了这么多年的变迁,真是奇怪。

关心时政的许鞍华导演,在电影的最后表现了香港70年代的民权运动,那是他们那代人经历过的,电影的胶片帮我们保留下了那段记忆。在后面的《千言万语》中她继续抒发着这种关怀。晓恩成为了一名报道民权运动的记者。

与女儿和解的妈妈也改变了对晓恩爷爷奶奶的态度,晓恩回到了大陆,来到爷爷的故乡看望他们,十年浩劫之中爷爷没有看到家乡的希望,但是还是勉励晓恩不要对中国失望。“凉风有信,秋月无边。思娇情绪好比度日如年……”在粤曲《客途秋恨》中影片结束了。

日本的季节与香港的对比,香港的社会变迁与大陆之间的对比,历史的伤痛与现今的对比,穿梭其间的都是一个个的家庭和家庭中的人,他乡,故乡何处是所皈依,爷爷倒在了自己的故乡,却没有看到故乡的希望,客途的人生之中,我们又何所皈依呢?

最后,还是一曲曾淑敏演唱的这部电影中国的主题歌《客途秋恨》,一曲哀歌,道不尽人生客途几多凄凉,几多无奈······

“秋天的风,就这样吹了一生,忧伤的味道尝到现在,生命是一条任性的河川,急急缓缓,甜甜酸酸。秋天的恨,躲在她的裙摆,忧伤的眼神藏到现在,命运是一粒客途的尘埃,朝夕不定,海角天涯。”

(本文写于2009年9月12日 因新浪博客莫名其妙的和谐,不得不以这种方式发布)

 6 ) 小姑娘,香港,广州,英国,日本,哪里是家?哪里是客?

香港那时候的片子真的很好,有思想。

一个大学毕业的女孩,一场回乡之旅,香港,广州,英国,日本,哪里是家?哪里是客?各种文化,各种历史,恩恩爱爱,各种纠结,理不断剪还乱啊。。。

可惜现在浮躁得狠啊。

老头子说得好—不要失望,一切都会好的!中国一定会强大起来的!

。。。。。。。。。。。。。。。。。。。。。。。。。。。。。。。。。。。。。

 短评

许的自传式电影,有很多怀旧的元素,香港澳门广州日本……爷爷说的“不要对中国失望”那一段看得人鼻子发酸。而编剧,竟然是吴念真呢。

5分钟前
  • Ashes of time
  • 力荐

因为是吴念真X许鞍华,这样的组合甚至是超越侯孝贤的。

8分钟前
  • CharlesChou
  • 力荐

二战对个人家族境遇产生的后遗症,整个东方人对家国及故乡的情感真挚而又暧昧。这种电影越经过时间的洗涤越能呈现出其价值,六七十年代的港澳,以及电视上的广州(内地)及日本,时间这把杀猪刀啊。

11分钟前
  • 水怪
  • 力荐

许鞍华自传,“不知身是客”,伦敦-澳门-香港-别府-广州以及闪回中的满洲。前半段真是不怎么抓人,完全就是在看演戏,陆小芬的表演痕迹尤重。后面到了日本,才慢慢开始找到感觉。剪接既像害怕煽情,又像生手操作,好在母女故事情真意切,哪怕是念旁白都会感人罢!以及“不要对中国失望”

14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这才是许鞍华最好的片子哪。

15分钟前
  • 易老邪
  • 推荐

许鞍华自传式的书写,倾注了大量私人的情感和记忆,但丝毫不影响整个影片的情绪力量。“在路上”的辗转追寻母亲记忆的痕迹,人物的挖掘带出时代的隐匿变化。许鞍华的笔调轻描但却无比深情,同时也蕴含着对时代或是个人的和解。尽管结尾爷爷口中的语义是“不要对中国失望”“希望在你身上”的希冀,但于晓恩、于许鞍华,可能更是一种对新时代的惆怅和迷茫。

19分钟前
  • 柯里昂阁下
  • 力荐

以家庭个体经验,呼出香港本是客途,却最终变成归地。而隔岸遥望国家,已成秋恨。以小托大,全片皆是个人的体验。却让人感到能与历史相接,收尾时气魄很大。那句 要相信中国,中国会好起来的。令人垂泪。自传题材能读到导演不少个人密码。那些东西在以后的作品反复出

20分钟前
  • melonking
  • 力荐

不理解是因为不曾想过去了解;越亲的越远,越远的越亲;记忆里长辈的模样,永远也忘不掉。

22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陆小芬总感觉太年轻,而且表演情绪过度

2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母子两代的心结,惟有在寻根之旅中才徐徐化解,因为——路途是最能看出一个人品格的。《客途秋恨》可能是最政治的一部许鞍华电影,然而抗战、解放、文革,国仇也不过是家恨的画布。咿咿呀呀的“阳关三叠”催动离愁。

2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总是要把对方撕碎,才能重新整理出一段原本缺失的感情...

33分钟前
  • 大宸
  • 还行

这么苍老的肚子,恐怕再也承受不起这个孙女的重量了吧。

37分钟前
  • 夏木
  • 力荐

借碟的时候,朋友说,就听歌好了,电影不好看,可是看完后,我倒是不赞成他的说法。是很旧的片子了,有问题也不奇怪,但是感情上,我觉得还是不错的,其中三段是印象深刻的,其一是母亲和小舅吵架后酒后大哭,“我要让他们看看,他们有的我都有”;其二是母亲回忆父亲当年挽留她留下的情节,“我的记忆中,他是这样说的,‘我希望你留下来永远和我在一起’”;其三是爷爷对晓恩说,“不要对中国失望”。回头再想那首歌,更增唏嘘,大时代下的小人物的命运是那么可悲,“生命是一条任性的河川,急急缓缓,甜甜酸酸。秋天

41分钟前
  • 半袖
  • 推荐

我总觉得妈妈是张艾嘉演的...

46分钟前
  • 芥末蘸酱
  • 推荐

通片探讨两个字:隔阂——文化的隔阂,语言的隔阂,母女的隔阂,历史与现在的隔阂。英国、香港、日本、大陆,一部中华儿女的流亡史。极容易用力过猛但成熟圆润,讲的是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无力。满腔家国情怀,但没有上升到史诗视野,而用年轻一代寻根式的视角代入。未曾想不到100分钟的电影可以承载这么多内容,足见许鞍华的掌控力之强。

50分钟前
  • 晚不安
  • 力荐

背景是巨大的国族历史问题,处理得比《人在纽约》踏实。剧本降落在母女关系的和解,而客途、秋恨并不仅止于此。这片子大概是理解许鞍华的钥匙,若文艺便要谈生命,若政治便要谈仇恨,“越亲的越远,越远的越亲”,刚刚好找到一段暧昧的距离。

51分钟前
  • 57
  • 推荐

爷爷的故乡是广州,客途是澳门;妈妈的故乡是别府,客途是满洲和香港;我的故乡是澳门,客途是伦敦和香港。故乡与他乡,家国与天下。这样的格局大概只有吴念真能写出来,而许鞍华的手法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这番格局。张曼玉最后一场哭戏还没到《甜蜜蜜》的火候,不过演员全然不是本片的重点。

53分钟前
  • 私享史
  • 力荐

“凉风有信,秋月无边”。胡金铨监制,取材家事,情真意切。每个角色都演得很好,情感的展开有条理,有力度。看过这部,才能理解许鞍华作品中的古典文学情结、历史感和她的政治热情。

56分钟前
  • 风间隼
  • 力荐

181215许鞍华真是毫不掩饰人坏的那部分,母亲回乡让女儿重受自身之苦,将“英国”女儿与“加拿大”女儿只充当炫耀的筹码,讥讽旧情人,母亲最终用一种复仇的方式夺回自己的人生,也是对历史的复仇。//半自传的影片,起伏的母女关系。张曼玉美得脱俗,远走他乡的追逐最后仍然要回归。

60分钟前
  • 刘浪
  • 还行

每次看许鞍华的片子,总觉得他无法是个香港导演,更像是一个温情而犀利的脱北者。让我想起她的《千言万语》和《投奔怒海》,连片子的音乐都这么没有任何香港的脚气。

1小时前
  • jimmy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