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8.30于北京剧院参加北京电影节。 好不容易抢到我控诉和这一部电影,但是临时出差,只好把我控诉出手了,还没加价,本来也没想过倒票挣钱啊。回来时候看的资源,真是一言难尽,摆渡字幕组翻译的我控诉真是无语了。 这次出差之行使我的想法有些幻灭,久久都无法释怀。同行者是一个高段位爱国主义者,甚至民粹,而且引经据典,口头语是“毛主席原话”。很多东西他只看初心,只关注大层面,而忽略了构成的每一个人。他说,把两个国家比作两个家族。 而《真相与正义》,我真推荐他看一下。面对恶邻,沉迷于和他争斗,疯狂压榨自己和家人,最后他忘记了什么是爱,什么是生活,以及为什么而争斗。里面有一句话,圣经太庞大了,如果一个简单的人日复一日揣度上帝的旨意,那他理解的一定是疯狂的。 我很想知道那是爱沙尼亚的历史,我更想知道作者现在的想法和理解。
剧情讲述一个人的人生在困难的途径上所做的选择,讲得挺实际,但时间真的有点过长了,2小时我感觉刚刚好,后面40分钟就有点像在熬。
剧中有几个点都是非常重要的人生抉择。
像是如何处理社交关系,但是这段关系比较特殊,毕竟开始的时候男主也是脾气比较随和,随着和邻居之间的争执不断,人性开始了变化,从崇尚《圣经》开始,他就已经觉得自己的判断都是正确的了,慢慢地视他人感受而不顾。
而且这样的邻居说实话确实不好处理,软待就被骑在头上,硬待也是冤冤相报,礼待显然不太适合男主性格,而且不是人人都能做到像她老婆那样的大智慧。
生活中这种人真的不少,我们永远没办法去让这些人停下卑鄙之心,但或许我们可以敬而远之,这应该也是他妻子一开始就想表达的意思吧。
第二个是男主虽然是个有理想的男人,但在遇到瓶颈的时候还是不太会变通,而且也越来越固执,本可以更加轻松地生活,总想要以一己之力去改变世界,可能他字典里没录入“顺水推舟”这个词…
再一个就是对待家人,包括儿女,在剧后甚至比邻居还差,可见一个会变成什么样,很大程度取决于个人意志力的客观坚定,这部剧之所以这么高分想必也是寓意的出发点还是很不错的,也就是西方一些固执己见的人的缩影
有人说本片是爱沙尼亚版《白鹿原》,也有人说本片是爱沙尼亚版《乡村爱情》。前者史诗感十足,后者多是对生活的调侃。一个曾经正直,忠诚于信仰的人,在贫瘠的土地上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真相与正义的不再重要,写尽了主人公一生的踌躇与落寞,拼到终老,也是悲凉。
有的人天生就是讲故事的高手。
常人看来平平无奇的耕种收获,日常纠纷,在某些人镜头里就变得深邃凝练,大气厚重。没有大场面,没有战争戏,演员都聚焦在农场和小镇酒馆,却透着一股史诗般的苍凉。
爱沙尼亚导演塔内尔·托奥姆 就是这样一个人。
作为他的第二部作品,《真相与正义》丝毫没有新手导演的生涩。编剧兼导演于一身,让他能更好掌握作品的方方面面,充分体现剧本中的细节与韵味。
年轻的富农安德烈与妻子来到贫瘠的乡下购置土地,开始生活。湿冷荒芜,重新打造,添置农具,聘用农工。陷入泥泞的耕牛,整日疲惫的身体,永远皱巴巴的衣服,尽显爱沙尼亚天地不仁的原生态气质。
社会学上讲,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仅仅靠安德烈与妻子的相互扶持,他们贫瘠的农庄自然不会有起色。所以他们努力融入当地,适应当地,与可接触的一切人保持良好关系。
除了邻居佩尔鲁。
佩尔鲁粗俗野蛮,狡诈成性,为人刻薄,机关算尽。与读过书,信奉上帝,凡事谦让有礼的安德烈形成鲜明对比。从后来的故事发展中,我们看到了佩尔鲁想尽办法恶心邻居,坑害邻居,永远都认为自己对的混张性格。
这一刻,我仿佛看到了鹿子霖,仿佛看到了谢广坤。
私自两家分解墙,说好的合作只顾自己利益,擅自堵住河道把安德里田产淹没,设计打死安德里的忠犬。这个动辄打骂老婆,酗酒成性,十里八村出名的恶人,成为了安德里一家的噩梦。
本片发生的时间还不涉及资本与工业革命,所以男耕女织的乡土社会就显得闭塞而原始。靠天吃饭,辛勤劳作,保证收成;夫妻恩爱,可谓男孩,继承家业;与人为善,扩大经营,小富即安。这就是主人公安德烈这辈子最渴望的三桩头等大事。
但老天爷总不会如人所愿,尤其是善良的人。
所以安德烈遇到了谢广坤一样的好邻居,天天祸害他的耕地;美丽善良的妻子连续生下几个女儿,撒手人寰;女儿豆蔻年华,竟然爱上冤家对头的儿子,宛若《乡村爱情》里王小蒙和谢永强一样。
孽缘,就是孽缘。佟湘玉的话说,我就不应该来到这片土地。。。。。。
导演用油画般的镜头语言讲述着属于本土的故事。除了安德烈与佩尔鲁这对死对头之外,用一条绳子追到爱情的长工,小镇法庭上的争辩、酒馆里的拌嘴,第二任妻子与前任妻子的协定等等,都细腻表达着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的人和事。
生存下去,繁衍后代,拥有工作,养活家人,这里的人就像全世界其他地方的人一样,在相对落后的环境中秉承了一代代人的生活惯性,丝毫没有妥协的余地。
读过书明事理的安德烈,从不愿意争执到开始争执,从消极对抗到主动出击,他所坚持的真相与正义似乎对农庄之外的人没有任何触动。荒蛮的大环境下自己的生存才是唯一,真相与正义不过是大家眼里的好戏。
影片从原始的生存境况,上升至真相与正义的坚持。又从安德烈背弃信仰,成为自己最讨厌的那个人开始,再次回归到生产境况。物质到现实,现实到物质,两者的转化,不由得让观众心生感慨。
形而上的真相与正义在时间面前变得不那么重要,而最平常最俗的生存与斗争才是牵绊人一辈子的事。
屁大点事,却能折腾主人公一生,甚至改变他的初衷和坚持。
几十年之后,安德烈不再较真了。他放弃了真相与正义。回归到一个俗不可耐,又无比现实的人。其实今天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明知道这事不对,那事不公,可有几个人会较真呢?书本上教育我们要坚持真理,秉持道德,遵守法制,与人为善。可当真理受到挑衅,道德遭遇危机,法制被人践踏,善良不再重要时,社会的进步难道真的只能体现在科技发展与物质丰饶这两个方面么?
佩尔鲁的无情冷酷,奸诈阴险,只换来众人的敬而远之,背后嘲笑。安德烈的坚持道德,忠诚信仰,却屡屡遭受重创,除了酒馆中靠调侃讨回嘴上的便宜,他那份难过只有自己明白。
这世上真没有感同身受。
影片中安德烈这样试图与对方论理,但最后被现实逼疯的例子今天仍旧比比皆是。武汉老太太天天恶心居民,逼得对方自杀,她无非搬家,能把她怎样?大街上被扶老者冤枉扶助之人,好心人含恨而死,老者无非一句“我没想到”就此结束。
类似的事不是一件两件,而是层出不穷。
要知道,社会大众的道德谴责在流氓面前统统无效,恶人仗着自己年龄等特情况有恃无恐,更何况恶人总是很有心机,能够让事件走向在法律监管范围之外徘徊。就算当事人诉诸法律也往往束手无策。加之事件外的我们都是看客,既无权利去管,又不能把自己的时间精力成本放在对某件事上面深究。最终作恶之人往往能够逃脱一切制裁,受害者只能认倒霉。
悲哀,真悲哀,这TM的悲哀。
《真相与正义》片尾,安德烈放弃了道德与信仰,开始以狰狞的面目对待女儿和众人,社会用无穷的双手把他摧残够呛,进而让他成为他曾经最最讨厌的那个人。
《乡村爱情》里,王老七可以用铁锹教育谢广坤。《白鹿原》里,老天爷收了阴险的鹿子霖。而本片中,安德烈最多只对付死对头的狗,而他自己以及所有爱沙尼亚人,都被老天爷教育了。
天地不仁,真相与正义说重要也说要,说不重要屁都不是。现实中心中毫无道德约束,法制也奈何不了的恶人往往是真正的赢家。好人只能寄希望于“苍天有眼”这样虚妄的字眼安抚不甘的自己。
久而久之,这种真相无人在乎,正义永远缺席的不堪,都是以牺牲社会正确导向为代价,加速了人心的异化,道德的沦亡。所以什么老赖啊,流氓啊,为虎作伥的混蛋屡禁不止,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爱沙尼亚不会记住安德烈有多憋屈,我们却从安德烈身上看到了太多长久以来社会的通病,与他共同见证了人类进步过程中的永远无法剔除的顽疾。
1、我不觉得安做错或是坚持错了什么,如果没有小井市民的机关算尽,如果没有法庭的不正义,何来弱者要寻求正义的庇护?下一代的幸福生活,哪一样不是靠几代才能打拼出来?温饱没有上一代人的付出何来这一代人的生活安泰?社会没有坚持正义的一群人,法律何来一步步"完善"社会何来今日看似的和谐?2、关于安的太太她的命运不是安导致的,而是她对现状的妥协导致的,她可以在邻居面前化甘葛为玉帛,却无法用自己的智慧扭转自己的局面,她的命运也是自己不够为自己争取而导致的。3、斯的死不是安的责任,却是小井市民的下作,如果不是斯的内心过于脆弱看不清局面,任人挑唆,何来自己的悲惨局面?安给他提供家让他有了定所,他的心却不与安一起,任与自己无关的人教唆,分不清东西,那是他自己的命运走向。4、安的女儿可以说是没有原则 与底现只为活着而存在,安的失败是没有将自己的理念与信仰注入下一代心中,导致他们没有原则 只懂投机取巧。只懂享受当下,却不知自己所享有的是如何来的5、影片展现的只是安的生活场景,却没有市井小民邻居的生活碎片,如果他们的故事同时展现,你们所看见的他的生活不一定比安光彩到哪里去。一个没有理想没有底现没有信仰而愚拙的人,他的生活就如日中天?如果是这样他就不会整日喝的大醉不醒了。6、安的可悲是周围没有一个人,有如他般对生活的透测参悟。每个时代都需要有像安这样的人,虽然行走的孤独,但却自己不停的在调整方向前进,寻找出口,不报怨。也是因为有这么一群坚持理想与正义的人,人类才不断接近文明
每一帧画面像米勒,都像列维坦,正如《费加罗的婚礼》的每一帧画面都是油画。怨仇怎样产生,又怎样化解?爱情是那样倔强地生长着。人们都离不了法庭,更离不了教堂,而对权威的质疑,是伟大的代价。 豆瓣评分低了,你一定要看。
不懂艺术与不懂正义的人一样多,所以,需要重新审视太强大的语言的正确性。
曹雪芹关于迎春的命运,总强调她的不能自主,也放弃自主,她任偶然因素左右自己,无可奈何。第22回,她写的灯谜诗,谜底是算盘,但诗里所表达的意蕴并不是精于计算或有条有理,还记得吗?她写的四句是: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因何镇日乱纷纷?只因阴阳数不同。贾政虽然猜出来是算盘,但心内沉思道,娘娘所作爆竹,此乃一响而散之物;迎春所作算盘,是打动乱如麻;探春所作风筝,乃飘飘浮动之物;惜春所作海灯,一发清净孤独;今乃上元佳节,如何皆作如此不祥之物为戏耶?贾政是越想越闷。迎春的命运,就像打动乱如麻的算盘,全是别人算计她,她自己绝不想算计别人,只求能过点清净日子,但是,没想到最后所面临的,竟是最残酷的,被中山狼吞噬的结局。 【4】曹雪芹关于迎春的命运,总强调她的不能自主,也放弃自主,她任偶然因素左右自己,无可奈何。第22回,她写的灯谜诗,谜底是算盘,但诗里所表达的意蕴并不是精于计算或有条有理,还记得吗?她写的四句是: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因何镇日乱纷纷?只因阴阳数不同。贾政虽然猜出来是算盘,但心内沉思道,娘娘所作爆竹,此乃一响而散之物;迎春所作算盘,是打动乱如麻;探春所作风筝,乃飘飘浮动之物;惜春所作海灯,一发清净孤独;今乃上元佳节,如何皆作如此不祥之物为戏耶?贾政是越想越闷。迎春的命运,就像打动乱如麻的算盘,全是别人算计她,她自己绝不想算计别人,只求能过点清净日子,但是,没想到最后所面临的,竟是最残酷的,被中山狼吞噬的结局。 【4】
我该说什么。如此厚重而有力的文本,像是缠绕着长成、茂盛而又最终倒塌之树的年轮,水中游弋的蛇、蜷缩在石面上的蛇、僵硬而又被蚁虫啃噬殆尽的蛇,抱着悲剧固执地在“梦乡”划地为牢,在起点就已写就乡下人的悲歌。“当一个普通人频繁阅读上帝的不朽之言时,他会变得铁石心肠,上帝的良言,会变成恶语。因为上帝之言对于人类来说过于强大,就像最纯的烈酒,一旦你喝习惯了,便不在意其他,就像普通人的话他也就不在意了”
三个小时看着一个男人从热情、阳光走向刻薄、冷酷、丧失信仰。这部电影用史诗般的讲述展现了一名拓荒者的人生,挣扎和痛苦,人性与神性,传统和背离。细节丰富,摄影,人物塑造都堪称完美,超长的时间跨度并没有拖垮电影的节奏。电影不但有“穷山恶水有刁民”的社会现实,也有对宗教信仰的无情嘲讽!
画面确实很美,剧情很烂,毫无厚重而言。史诗?别闹!
3.5 stars;無人機航拍鏡頭還是有點毀了本片的古典感。
摄影很美。你说这两个倔强的男人,彼此羁绊了大半生,何必呢!
太爹了,简直全天下爹的自传,他们自私,冷漠,以为自己是神,所以要求所有人都按照他们的要求去做,尤其是对自己的亲人,更mean,因为他们也指挥不了别人,只能窝里横……
临场不到半小时的极限收票,很值的大屏幕体验。走进山里劈掉云杉的父辈是拦不住想离开的孩子的。农村邻居斗来斗去的小事,大量俯拍营造了史诗感,看好导演拍真正的史诗大片。
Jim来的时候给我们放的第一部电影,很natural很Estonian,讲述了民族开荒征程中的挣扎和痛苦,人性与神性,传统和背离。没有特别集中的故事情节,整部电影像是截取Andres生活的片段,很诗意很哲学,而人物也十分立体不会标签化。据说是改编自爱沙尼亚非常重要的一部小说中的第一本,还有四本等待拍摄
三星半。似乎脱离不了爱沙尼亚这个语境,是因为爱沙尼亚的史诗,所以才是好看,它的故事十分普通,电影、文学表现过许多次,没有特别玩出新的花样,我不太喜欢,摄影和景外加人物几十年的生活确实有一种史诗的错觉,但可惜都不如妻子呼唤猪那场戏生动有趣,这样的女性角色在历史书写中很常见,生育而亡之后,换来的是“男人的一生到底是什么,只是镰刀前的一斩杂草罢了”这样的思考,幸好有对手的感叹才得以动人。它是一部漂亮的但老旧的电影,尽管感受得到导演很真诚的拥抱了这个故事,就如同张艺谋现在的一些电影一样,“好看”但老,这样的史诗他也能拍,栅栏就是中国大户里的围墙,但也很有可能是这样了。
借绳索追到爱情的男人,也丧命于绳索。靠圣经获得救赎的男人,也迷失于圣经。一个人为了目的地出发,趟过河流和沼泽,却迷失在盗林山。读了太多圣经的男人,将上帝的良言变成恶语。土地唯一剩下的云杉,将纪念变成悼念。上帝之言不朽,对人类而言却过于强大。无法治愈每片土地爱恨,抚平每处心灵疮痍。
爱沙尼亚民族心灵史,和所有人类历史一样,既没有真相也没有正义,后辈只是拼命要讨论父亲和历史,最后却沦为自己最厌恶的模样。
5.5 很多次我都在想这是在干什么?更像是穷山恶水刁民将常人异化的过程,那对世仇的爱情,大表哥2第三章都要比这个好
神级摄影,油画般的景致。农场主初抵农场的第一幕就被震撼到了,人在贫瘠土地上艰难创业的伟力,一度产生了在看伯格曼全盛时期作品的错觉。然而可惜的是随后还是转入简单叙事的逻辑,不是说不好,只是说浪费了这种肃穆的氛围,如果能刻意打磨成神棍片说不定会整出一部传世佳作。
令人惊叹的主题,从古至今热爱自己的出身,包括父母、家庭、家乡甚至是自己,都是一种不容置疑的政治正确,而本片却对此提出了质疑,这比去年以色列那部《同义词》走得更远。“换一种活法或许更容易”,却坚守着苦行僧般的生活,相信吃苦耐来终将会迎来幸福,最后在儿子的一句质疑“那你幸福了吗”时,终生所秉持的信仰在瞬间全部崩塌,蓦然回首却发现这一生就快要走完,但和幸福的距离却越拉越远。
好久没看这么“经典史诗情节”的电影了,简直爱沙尼亚版《白鹿原》…最后关于《圣经》的评价很独到,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观点…
看到近3小时的片长一哆嗦,本以为又长又无聊,没想到竟被如此打动。几十年的跨度,导演能把控住这样的题材还始终没有泄气,实在不敢相信这是处女作。男主从追求真相与正义,到最后在法庭上也不惜编造谎言,让人有点唏嘘。结尾的闪回异常有力量。
3.5 第三个人将会留下
冲着IMDb评分8.9来的,果然很不错。很难相信这是导演塔内尔·托奥姆的长片处女作,他在2011年就拿过奥斯卡真人短片的提名,这部长片入围了今年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的十强短名单,是一位叙事能力很强的新人导演。这部电影改编自安东·汉森·塔姆萨尔的同名经典名著,是五部曲的第一部,讲十九世纪末爱沙尼亚农场的两个农民,男主角是如何变得刻薄,怀疑上帝,放弃信仰的过程,导演在剧作上放弃了类型片的套路,用史诗片的手法专注于叙事的细节和人物的塑造,片子的细节丰富,故事的文学性很强,主题的力道强劲,看到最后想起了前段时间看的那部《外出偷马》。
人的一生到底是什么,只是镰刀前的一丛杂草罢了
文本性强,典型的以家庭为叙述单位,时间跨度大的民间史诗,但格局并未打开,仅限于盗林乡,未能延展普适性,或许只能囿于爱沙尼亚的农场主历史。想讲的太多,主题并未如空旷的远景画面那般足够留白,到后半甚至有说教倾向,丧失了微观解读性。配乐时常故弄玄虚,强行拉扯男主形象以期变形,转折却并未有说服力。还是故事时间跨度大了,舍掉了许多细段。影调视觉并无高级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