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

全20集

主演:陈建斌 杨童舒 韩青 孟瑶 董少敏 陈豪

类型:电视剧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05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剧照

接触 剧照 NO.1接触 剧照 NO.2接触 剧照 NO.3接触 剧照 NO.4接触 剧照 NO.5接触 剧照 NO.6接触 剧照 NO.13接触 剧照 NO.14接触 剧照 NO.15接触 剧照 NO.16接触 剧照 NO.17接触 剧照 NO.18接触 剧照 NO.19接触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我们缺少的科幻精神

如果遥望浩瀚星空的时候,内心不再有丝毫触动,那会不会太可悲了?

《超时空接触》,不可多得的好片!如果我早7年看它,可能就不会报考文科了。相较《阿甘正传》之讨巧,罗伯特·赞米斯基奉献了更诚挚的精品。

乍看之下很奇怪,这部题材不逊《2001:太空漫游》之宏大,故事不逊《阿波罗13》之跌宕,特效不逊《阿甘正传》之精妙,表演不逊《沉默的羔羊》之销魂的电影,却几乎没有引起任何大的反响,而只是在小规模的人群中获得极佳的口碑。

不过如果喜欢这部电影的话,也很容易理解它被忽略的原因。这是我看到的最契合科学精神的电影之一,也是我看到的最完美融合科幻、科学、宗教、信仰的精神与哲学的电影。但就是因为对科幻精神有着这样的执念,本片才把能与之对话的观众范围大大限定在小众之中。夸张点说,如果对这个客观世界没有过深入的思考的话,怕是无法与本片产生强烈共鸣的。

很难判断本片的主题到底是讲科幻、科学、宗教还是信仰,虽然有时这四个概念无法相互独立分割开来。

本片的视角以及隐藏在视角内的主题,基本按照这样的阶段进行:科幻-科学-宗教-科幻-信仰-科幻。其中,科幻视角只有开头以及中间穿越虫洞的桥段,可以说,除了这加起来也不过短短不到半小时的三部分会让我们认识到这是一部科幻片之外,其它时候都会让我们不由自主地沉浸在片子纪录片风格之中。这活生生就是关于知识分子和智库精英的心理写照。

中国有个很棒的科幻小说作家刘慈欣,写过一篇很震撼的短篇小说《朝闻道》,盖取“朝闻道,夕可死矣”之意,讲的是地球一批最顶级的科学家在更高级存在到来之际,为了能获得宇宙至真之学而欣然赴死的故事。科学家是一群什么人?当然我们不能指望所有的科学家都有相同的价值观,但是我听说真正的科学家苦心钻研的核心动力,并不是什么“造福人类”,更不会是“光宗耀祖”,而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无法抑制的好奇心。科学家群体中当然也会产生很多技匠和政客,但满足好奇心其实才是“真正纯粹”的科学家的状态——虽然这会让很多人失望。

很明显,《超时空接触》持的是相同的观点。通过对女主角朱迪福斯特父女情的描写,影片给了这位女科学家无与伦比的动力:好奇心,这导致了她多多少少与神学家和政客甚至同行们相比显得古怪而另类。她不在乎男女之情,她不在乎研究成果有否实际意义,她不在乎自己在别人眼中是否获得了足够的名声和地位,她只在乎有没有人给她资金,让她去毫无顾忌地追逐自己所渴望的真相。本片首先以科幻的视角,通过定义理想的科学家,来定义科学精神:“求真”。逻辑很简单,基于好奇心所求得的“真”,其可信度绝对比基于经济和政治考虑求得的“真”要高得多。

然后本片主题开始向宗教倾斜,虽然宗教是以戏剧障碍的形式出现的,但是就以下两点可见,本片对宗教的思考并非是否定的:一,朱迪福斯特无法证明自己“爱父亲”;二,不信上帝的朱迪福斯特没有资格代表全人类进行时空旅行。而当朱迪福斯特阴差阳错地成功进行了一次无法被现有科学所证明的“超时空接触”后,朱迪福斯特自身的信仰也动摇了,她懂得了坚持纯粹科学的缺憾,她悟到了世上有科学能力所不及的东西。

于是本片转入到下一个主题:信仰。被传授的信仰被称作宗教,被证实的信仰被称作科学,而信仰自身是人类一种更宏大的精神,彻底地贯穿人类生命始终。当朱迪福斯特领悟至此时,本片又回到了纯粹的科幻视角,对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进行了审查,并最终让朱迪福斯特说了这样一段振聋发聩的肺腑之言:

“我有这样的经历,我无法证实它,也无法解释它,但是作为人类的一员,我全身心地感受到这是真实的。我曾被赋予了那样美妙的东西,它永远改变了我的一切。那是一个预见,一个关于宇宙的预见,肯定地告诉我们,我们是何等地渺小和微不足道,然而我们又是何等地稀罕和珍贵;那是一个预见,告诉我们我们属于这样的一个事物,它比我们更伟大,它使我们每个人不再感到孤单。我希望我能与他人分享,我希望,每个人,即使短暂地一瞬可以感觉到那种畏惧、卑微以及希望。”

在此可能有人提出异议,为何我会认为科幻是超越宗教、科学和信仰的一个更高级形式的思考方式。那我尝试着这样回答:科幻精神其实无关乎科学的局限。它不仅可以对科学本身进行怀疑和反思,它还可以对宗教、艺术、整个人类文明甚至是宇宙终极真理进行挑战。在这里,我认为科幻精神是哲学精神最完美的一种表达,它的目标其实就是只有一个:追求至真、至善、至美。它的姿态,同时是骄傲而卑微;它的终点,同时是希望与绝望。

而这个,可能是我们大多数人已经开始失去的精神。“朝闻道,夕死可矣”,谁能做到?你吗?

评分:5分

转自我BLOG:
http://evarnold7.spaces.live.com/blog/cns!3C4928A5D97A0C8E!767.entry

 2 ) 论《接触未来》对科幻影片的贡献

  本来早就想写写这部片子的,感觉此片主体深邃,含义隽永,实乃众多科幻片中的异数。第一次看的时候就很喜欢她,完了也很激动,想写点什么,但又生怕让情绪左右了自己而不够理智,因此迟迟不敢动笔。昨日重温一遍以后,在这样一个冬日的雨夜里,写下自己对本片的一点感受。


     本片是导演Robert Zemeckis在1997年 “重操旧业”拍摄的一部科幻巨作(他还拍过科幻片历史上的另一部经典作品《回到未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又是一个关于时空穿梭的作品,不过相对《回到未来》——《接触未来》的起点要高些,科学性也严谨一些。她根据美国著名的科普作家 Carl Sagan荣获普利策奖的同名小说改编,并由Carl Sagan本人编写了一部分剧本和担任副制片人,不过感到遗憾的是在影片制作过程中, Carl就因病去世了。他本人没有能看到影片的公映。(这就是我们在结尾看到“献给卡尔”字幕的原因)
     在《阿甘正传》大获成功之后,人们都在期待Robert Zemeckis的下一部作品,罗导也花了近三年时间才推出部野心勃勃的大作,虽然票房也达到了1.66亿美元,但似乎确也未达到人们的预期水平。我想这不能归结于罗导的水平下降,而是这部《接触未来》并不像有些影片那样讨巧。的确,和一般的外星人科幻片相比,本片既没有光怪陆离的外太空场景(就象《火星任务》《绝世天劫》),也没有令人眼花缭乱的飞船追逐场面(《星球大战》《星舰迷航》)——当然也没有面目可憎的外星人(《独立日》、《火星人玩转地球》)——这里的外星人竟然是以女主人公父亲的形象出现的!(此点将在以下详细论述),虽然本片的制作堪称精良,也体现了高科技的效果(如开头的一段和穿插的老花样克林顿参与“演出”)——但和其他的科幻片相比,本片显得有些冗长,节奏较慢,这是不太符合一般观众的口味的,而作为一部剧情片,她也不像《阿甘正传》或其他类似的影片一样能让人又哭又笑,受大及大感染,因而可看性不太强。但这些都不妨碍她成为一部为优秀影片,对以往的科幻片,特别是外星人类的科幻片作了一个新突破,原因如下:

一.  主体的哲理性。
1. 本片的主题是人类对外星生命的寻找,人类这种寻找实际上也是 对自身的一种寻找,对自我的一种肯定,基于此我们可以称本片为一部假现实主义作品,一部人类的寓言书,且看影片中的一些台词——“很久以 来,我就一直想知道我们为什么会生活在这里,我们究竟是谁,”;“我们 发现彼此的接触能够填补人们那空虚寂寞的心灵……亿万年来均是如此,而 宇宙中如果只有我们的话,那岂不是太浪费地方了?”——这些话应该说已经清晰的表明了本片的主旨。这在一般的“弱智”科幻片中是不会出现过 的。还有这样一个情节——当研究小组接收到来自于仙女座的外太空的脉冲信号,还原后竟然是1936年希特勒在柏林奥运会上的电视直播讲话,这不仅 仅是外星人和地球人所开的一个玩笑,而似乎也在警醒我们:人类切不可滥用科学技术,否则就会受到打击(同时全力赞助科研小组进行探索外星生命 的超级富翁夏顿的身份也似乎也意味着什么)。


2.宗教和科学的殊途同归。

    影片中男女主人公的身份设计是很有意思的,埃丽是个科学家,而庞马是神职人员,他俩之间虽然有爱情,但由于身份的水火不相容常常使他们充满分歧,庞马因为埃丽的不信仰宗教,甚至对她想上太空投了反对票,因为他不能“让一个不信神的人代表全人类去会晤外星人”,使埃丽没有成为星际旅行器的头班乘客(头班乘客埃丽的老师结果由于飞行器失事而丧身,而破坏这次旅行的罪魁祸首竟然是一个宗教狂热分子)。但在对于外星生命的态度上,两人又惊人的相似,庞马甚至说出了埃丽已故父亲说出的那句话:“宇宙中如果只有我们的话,那岂不是太浪费地方了?”,当埃丽会见外星人的情形不被人相信时,庞马有坚定地站在她一边。这似乎也说明了宗教与科学的共同之处:两者都是对人自身的寻找和探索,追究事物的根源,只不过方式不同而已。
     在这里我们可以一个得出一个结论——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把本片看作《阿甘正传》的姊妹篇,虽然两个主人公智商要相差一倍以上,但他们都在执著的追求自己的梦想,进行人生的探索,只不过埃丽是有意识的去做,而阿甘是下意识的率性而为罢了。为此我们也不难理解这部影片的配乐为何与《阿甘正传》异常相似,这恐怕也不能用作曲者黔驴技穷来解释的(埃丽和阿甘小时候的命运也差不多,一个丧母,一个丧父,而对于相依为命的父亲和母亲他们都是非常的热爱,这种热爱甚至左右了他们各自的事业。)


二.  外星人形象的新突破。

   外星人的情节在科幻片中出现是屡见不鲜的,而电影对于外星人的描写无非是两类:一类是与人为友的便面貌可爱纯真,如《E.T.》、《第三类接触》;另一类就是与人为敌。于是就面目狰狞可怕如《火星人玩转地球》《异形》等——而本片中的外星人却是以人形——埃丽的父亲形象出现的,因为他们觉得这样会令埃丽好接受些,他告诉埃丽,星际旅行器的图纸是他发给埃丽的,依靠这个旅行器,人类在宇宙中就不会孤单寂寞,但他也不知道是谁制造了这个东西,他们只是发现里而已,和地球人一样——他们都离真相都很远,彼此的接触只是第一步,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做。
    埃丽乘坐星际旅行器会见外星人这一段戏是本片的高潮,有趣的是正如影片里众多人质疑埃丽是真的会见了外星人,还是仅仅是她的幻觉(梦境?)一样,观众也对这个场景的真实性表示怀疑,有多种看法。在上影视观摩课时,很多学生为此竟争了个面红耳赤。
    这段戏确实是解读本片的关键之处——当我们看到埃丽来到的织女星球竟然是她小时候所画的朋萨可拉的海边,而他看到的外星人竟然是她的父亲时,我们确实被搞糊涂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其实我个人觉得这一段表现的到底还是真实场景还是幻觉都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影片的主旨已经在这一段便显得很清楚了,这就够了。
    影片结尾,还在执著的进行科学探索的埃丽向天真的孩子们做起了科普工作,她重复了外星人和庞马的话——“宇宙中如果只有我们的话,岂不是太浪费地方?”,而此时夜幕也降临了,埃丽的手里握着一把闪光的沙土,望着星空,若有所思,影片打出字幕:(For Carl )——献给卡尔(萨根),随即音乐响起,播放演职员表——而作为观映者的我那颗随着影片跌宕起伏的心却久久平静不下来。是的,人生短暂正如恒河里的细沙,唯有不断探索,人类才能不断前进。
    还要赞一赞朱迪.福斯特的演技。对于这样一个执著的女科学家形象,表演上稍不注意就容易过火,而朱迪.福斯特却演活了这个勇于献身科学,但从不缺乏人情味的埃丽形象——这一方要归功于朱迪那近乎炉火纯青的演技,另一方面也恐怕由于朱迪身上多多少少也有埃丽的影子吧。其实在埃丽身上,我们也不难发现小说原作者卡尔.萨根的特征——坚持不懈做科学普及,即使不被人所理解,也决不气馁。正因为有了他们这样的人,我们的生活才变得更加美好。


                             S.K.


                           12.20.2002夜

 3 ) 科学家们的情商

我的关注点会不会有点走偏?我觉得此片重点不是说的科学发明发现本身如何烧脑伟大,而是围绕着一项有价值的或者说爆炸式的科学发现所产生的周边效应,譬如说名誉,政治斗争,上位者的廉耻,金钱的力量,科学与宗教信仰,人类的思维局限……
在佩服这些科学家坚持理想甘于寂寞勇于争取之余,此片还告诉我们,纯技术研究是不存在行不通的,要做一名世俗的科学家,要必须有很高的情商,不然面对来自民间和官方的质疑,那些制约你研究妨碍你的理想的坚持的力量和破坏有可能使所有的心血化为灰烬,说不定反而落得一身官司,这就是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和无奈。
最后提一点,不能认同对男主的生硬洗白,明明是借着女主捆绑借势却要搞得像一往情深。比如选择上天人选是那捍卫信仰的一脸冠冕堂皇比如最后胜利荣归一起亮相在世人面前的心安理得。
花絮,我挺喜欢马宏,也是个神人啊,眼盲心不盲。到希望女主跟他。
最后剧透一下画龙点睛之语:十八个小时的静电。

 4 ) 织女星的蔚蓝海滩

这一部似乎以前看过。当时记忆就定格在织女星的蔚蓝海滩上,所以再看的时候,所有情节都不记得,只有蔚蓝色的外星球海滩、满天触手可及的彩色星系,还在脑海里。

这部片子首先触及人心的是它的想象力,当女主角 - 朱迪福斯特,驾着外星人教我们做得飞船穿过虫洞时光隧道,看到外太空的奇幻景色时,我深深惊叹。这个是在人类科技的想象力的双重基础上才有的情节。太空船的材质随着巨大电磁力的改变而变透明,让乘坐者毫无负担的在无形太空船的保护中穿梭于太空。十八个小时的太空飞行,地球上却仅仅是一个瞬间。时间、空间,爱因斯坦那些理论上已证明,现实中却无法实现的理论,在电影中得到展现。

本片反复谈到科学与宗教二者之间的矛盾,并引导人们思考如何解开矛盾。但对于宗教的诠释本片处理的并不好,男主角作为白宫宗教高级顾问,经常说些不着边际的话。过帅,且没有性格。在宗教方面的深刻理解想必不是帅气放电的蓝眼睛可以传递的。

相比之下,朱迪的表演十分好看。尤其是在太空船看见外太空的时候,那言语那表情,那句“他们应该派一个诗人来。。。”让我感动。

尊敬、敬畏和希望,作为人类我们既体会自己的渺小,也感受到自己在太空中并不孤独。科幻片的好处是在讲科学的同时,引导人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这种片子小孩子看是最合适了。

转发一下这位女科学家在最后评审会上发言:

“我有这样的经历,我无法证实它,也无法解释它,但是作为人类的一员,我全身心地感受到这是真实的。我曾被赋予了那样美妙的东西,它永远改变了我的一切。那是一个预见,一个关于宇宙的预见,肯定地告诉我们,我们是何等地渺小和微不足道,然而我们又是何等地稀罕和珍贵;那是一个预见,告诉我们我们属于这样的一个事物,它比我们更伟大,它使我们每个人不再感到孤单。我希望我能与他人分享,我希望,每个人,即使短暂地一瞬可以感觉到那种畏惧、卑微以及希望。”

有些东西,是没有证据的;例如爱、理想、信仰。。。。但它们真实存在。科学甚至无法解释,找不到任何证据,但是我们真实感受到它们。

人类用尽毕生总在追寻的,就是这些无法证实却真实存在的至爱、至真、至美的境界,就是织女星星空下那片碧蓝的海滩。

 5 ) 7年后重新被鼓舞──重看 Contact

对于这部电影,我想我这样一个工科生的语言并不能表达它是怎样带给我兴奋和长期的激励──关于科学和理想主义的激励。借用女主角的一句话: “Poetry….They should send a poet!”它提醒了我们,习惯于在家购物,网上冲浪,足不出户的现代人,还有一些东西是“out there”,有一些东西是“above us”的。我们所受的关于科学的教育告诉我们,不要好高鹜远,要在前人的基础上慢慢前进,但这部影片对我的作用,无异于在泥沼中缓慢前行时头顶的星空,它提醒我,在单调重复的科学研究背后,永远都有值得追求的美丽的“Truth”。

六七年过去了,我电脑里运行的分布式计算程序已经从 SETI@Home 变成了更加 practical,也许甚至更加 profitable 的 Folding@Home,我身上的理想主义色彩也早已淡去不少。但是重新看到 Ellie 这个角色,仍然让我兴奋。电影里她也面临着寻求经费的压力,同行的排挤,来自社会各界的怀疑和反对,她缺少的是其他电影里科学家都有的先进的设备,花不完的经费,还有聪明又性感的助手──当然她的助手是很聪明的──而她的理想主义,或者说她的信念,始终支撑着她。我们在老一辈科学家的故事里也常能看到这种理想主义的存在,而科学界的现实也许是排斥这种理想主义的,但我确实相信科学发现的背后,必须要有独立于 Practicality 和 Profitability 之外的动机。所以我喜欢 Ellie 这个角色,喜欢她代表的理想主义精神。

除了“信念”,影片的第二个主题,关于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几乎每篇关于 Contact 的影评都会提到。我在这里不想深入。当看到电影里 Ellie 被问到是否相信上帝时,我也试图帮她回答。做为一个受科学教育长大的人,我不相信人造的宗教,也不相信做为人类创造物而反过来主宰宇宙命运的上帝──那只是一种人类沙文主义的 delusion。但我确实相信这个复杂的世界是被一些更高的原则所决定的,为了方便理解,我们可以称其为上帝,但它肯定不是我们所创造出来用来膜拜的偶像,住在九天之上俯瞰众生。相反,它可能只是一些可以从量子力学方向试图理解的“弦”,或者其他更渺小而基本的东西,组成了我们,组成了世界。但是,纯粹地从科学的角度理解这些原则可能也是危险的,至少从我们现在的认识,我们知道像“爱” “信仰”这样的东西不能被分析,不能被量化,所以我们在科学之外还需要 humanity 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对于影片的这个主题,我认为与其说它是科学与宗教的共存与和解,不如说是科学与人性的共存与和解。可能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认识自己和宇宙,成为宇宙大家庭中成熟的一员。

生活的压力让我们需要面对现实,对于科学家来说也是如此,但 Contact 在生动地刻画了科学家所面临的现实的同时,也提醒了我们还存在着一个广袤而美丽的宇宙,我们每一个普通人都是它的 small and trivial, yet unique and precious 的一分子,这足以引起我们的许多思考。也许有人认为这不过是畅销小说改编的好莱坞科幻片,但在我看来,它是一些真正有创造力的人对于人类的自省,是我们走向启蒙的一小步,也许这一小步会引领我们去接触智慧,接触未来。

本人 blog 上原文地址:http://www.snakehsu.info/sigma_c/2007/10/-contact-1.html

 6 ) 看完之后我内心是崩溃的。。。

真的,看完之后我一直在骂“fuck”。。。。

一个人,花2个多小时,看完之后,我绕着客厅转了好几圈,内心崩溃得无法自已。

故事流畅度是很不错的,凭这一点这不电影可以打5星满分,但是,但是,我只打了3星,下面解释一下,以及我为什么内心是崩溃的。

1、觉得故事转折最生硬的地方就是收到一份描述某个机器的图纸,然后全世界就疯狂投钱去建造它,其唯一的目的是送一个人出去(送不送得出去还不一定)。我想我们这个世界是理性的,应该不会如此的鲁莽,仅仅凭一个无法证实的图纸就投入巨资(全世界一起投入的,可想而知得要花费多大,而且还TMD的建了2套)。所以就这一点,我觉得转折得太生硬!

2、我是当科幻片来看这部电影,结果最后你TMD的告诉我这是一部主打亲情、爱情的故事片。fuck,这就是我为什么内心的崩溃的原因。我忍着看了2个小时,本以为最后半小时会解开“织女星”上的外星人的,或者至少可以告诉我们一些关于宇宙的信息。可是,可是,结果TMD的只是女主角的爸爸(貌似是外星人装扮的,说是为了接触不显得那么突兀)在女主角画的一幅画上告诉她,这儿什么都没有,你回去吧!fuck,你回去吧,回去你妹呀,我TM的飞跃26光年,“难道就是为了自杀”(女主角原话),但也不是为了让你告诉我这儿TM什么都没有,你回去吧!你知道你这句“你回去吧”有多伤人吗?我内心都崩溃了。我把裤子都脱了,你TM的就给我看这个。。。

无论如何,我不推荐科幻爱好者看本片,本片只是一些关于伦理啊、信仰啊等等的探讨,跟外星文明无关。。。

就像《盗墓笔记》一样,结尾都TM不免俗套地在探讨人生。。。

在写这些文字的同时,我内心仍旧不能自已!

 短评

科学思考最终抵达的是哲学,宗教思考亦然。我相信大家殊途同归。我不相信一个人格化的上帝的存在,但相信终极造物的存在,如果非要给这造物一个称谓,那就是“God=神”吧。

7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非常棒的科幻电影,大气磅礴,改编自Carl Sagan的作品——极为出色的科学家和科普大师

9分钟前
  • 姬十三
  • 力荐

有信仰的美国人也是有S面B面的

14分钟前
  • 大使
  • 推荐

穿越虫洞时我感受到了人类最珍贵的天赋:恐惧,卑微与希望。

18分钟前
  • 大島
  • 力荐

赋有内涵的科幻片(也不能说是绝对意义上的科幻片,也许是真实的,谁知道呢),探寻科学与信仰之间的关系,只是前面的铺垫有点太冗长~~

21分钟前
  • 战国客
  • 推荐

科幻经典,穿越时光隧道的那段很恢宏很惊艳

25分钟前
  • 白开水
  • 力荐

太慢,有点磨叽。可以当作《星际穿越》前传来看吧,朱迪·福斯特从银河系回来,之后和马修·麦康纳生下孩子,就死了,多年后,马修去完成朱迪未完成的探险,然后留下女儿……

27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还行

虽然前面感觉有点拖,但是高潮真是让人沸腾啊。很精彩的故事,还揉进了科学与宗教。还有一个令人难忘的镜子镜头

2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1.朱迪姐当初皮肤好水嫩,比羔羊里满脸雀斑耐看;2.男一号十足懦夫,以爱为名阻碍朱迪探险;3.人物鲜活,好莱坞式官方的短视和愚蠢让人恨;4.剧尾的for Carl是向已逝作者致敬;5.老是强调价值观(god)一致的调调让人反感;6.美国至上和爱国主义的臭旗让人尤其反感,减一星。

32分钟前
  • 光年‖影视歌三栖民工
  • 推荐

三星半入;果然和《星际穿越》很多地方相似,本片走得不远,甚至基本没有离开地球,但女主对探求宇宙奥秘和生命本源的激情信念,颇能感染人,而非沦为尖叫花瓶;父女情和爱情线穿插自然,并不俗气;引入宗教论辩有新意,还能自圆其说;女孩奔跑取药救父,现实和镜像的无缝对接,属于灵光一现。

35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艾莉收到了来自织女星的频率信号,似乎证明了艾莉一直以来的工作是正确的。但这带来的不是她个人事业的成功,而是政治、社会、宗教、国家各个角度的矛盾与讨论。深

36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that awe, humility, and hope,写的太好了,完全说出了我对宇宙与科学的感受。真的太好看了,Jodie Foster演的难以言喻的好,那些话由她说出如此让人动容。难以表达的是最后看到for Carl,突然更加受到震动,因为这是一部溢满感情的科学电影表达,怪不得感情如此充实。非常、非常、非常真诚的一部电影

38分钟前
  • 小晨
  • 力荐

剧情略扯但还是挺有吸引力的,但总是把外星文明设定成“我们做不到的他们铁定有方法做到”这个有点令人不悦啊,当然从头至尾都安排一个神父的角色甚至到最后结果如此玄乎这个还需要多揣摩,有种模糊科学和宗教界限的意思但是⋯还是需要多想想的嗯。

39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虽稍有一点点拖和硬转,但整个故事还是行云流水。影片是复主题:一个是人类对真理无尽的探索,这是正题;一个是科学与宗教的关系,这是副题。正题很动人,副题很和稀泥。Anyway,还是90年代的电影会讲故事啊。

40分钟前
  • SydneyCarton
  • 推荐

在硬科幻和软科幻之上还有一种更高的用科幻来形容会显得苍白的堪称完美的科幻片

45分钟前
  • 力荐

这部电影已经远远不止科幻这么简单,故事本身有着鲜明强烈的世界观,其实本质上和意识科学(灵性科学)有着密切的关联,有兴趣的影迷可以看看卡尔·萨根的《宇宙》原著和那经典的13集同名纪录片。如果浩瀚的宇宙只有我们,那确实太浪费宇宙和空间了,其实无论宗教和科学,必须信仰的是爱!★★★★

49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若能以崇尚理性为共识(但残忍的现实请参考那些会错意的短评),那么科学家和牧师亦能彼此相爱。有两处看得我眼泪就快要掉下来:牧师问她为何敢为太空接触而牺牲,她论及who we are那三个W时的会心微笑;她看到no words只能用诗来描述的壮观天象时的喜极而泣。这就是追求真理的魅力。当年田丰老师力荐!

52分钟前
  • 私享史
  • 力荐

野心太大,想要面面俱到,却显得有点无味,说是科幻片也有点蒙人。镜子的镜头实在惊艳,超过片头的宇宙远拉以及片尾的世界尽头。另,人生观的最高奥义果然还是大家互相温暖么?还有,影片里说世界95%的人都有宗教信仰,不能够吧。。。光咱中国给它凑个三亿无神论者绝对木问题吧!

55分钟前
  • 海阳
  • 推荐

宇宙之广太空之美让人震撼,还有必须给无神论者加一星!

58分钟前
  • 朋克布莱克
  • 力荐

朱迪女神是怎么做到把萝莉的神态和御姐的气质融为一体的!好美!

1小时前
  • 暴走君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