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空了下来。重新找出片子来看。看的是《Lolita》,一部备受争议的小说拍成的电影,1962年和1998年,两个版本连着一起看。然后在Alizée的一首法文歌《Moi Lolita》的歌声里写影评。
都是经典之作。相隔了36年,同一题材的两部电影,不同的拍摄手法和演员,甚至是一部黑白、一部彩色,却都无法成为区别任何一部影片孰优孰劣的理由。
“洛丽塔,我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洛丽塔。舌尖向上,分三步,从上颚往下轻轻落在牙齿上。洛,丽,塔。”
这是小说开头的一段话。是一个在伦理与情欲之间游离的故事。而电影用一切纯粹的手法,却展现出无比的暧昧与情色。
异常喜欢62年版本的片头。James Mason和Sue Lyon担纲主演。导演是Stanley Kubrick。黑白的影片。柔和缠绵的钢琴声。一双宽厚的手,握着一只精致小巧白皙的脚,在趾间放薄薄一撮棉花,然后涂上甲油。无限怜爱和柔情。
美国电影尚未实行分级制的时候,这样一个乱伦的故事该是无法被呈现到荧幕上的。然而Kubrick做到了。整部影片没有一秒钟情色的镜头,然而恰恰是那一个开头,之后影片里光与影的恍踌交错,房屋的门,洛丽塔挑逗暧昧的眼神,骤然暗淡下去的灯,述说着一种畸形而赤裸的情欲。
1998年版本的《Lolita》被译为《一树梨花压海棠》。在网上得知出处:“一树梨花压海棠”典自宋代苏东坡嘲笑好友词人张先(990-1078,字子野)的调侃之作。据说张先在80岁时娶了一个18岁的小妾,东坡就调侃道:“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梨花指白头新郎,海棠指红妆新娘。之后,“一树梨花压海棠”成为老夫少妻的委婉说法。”
Jeremy Irons敏感而神经质的眼神无人可替代,嘴角唇边的法令纹深邃忧郁。他所演绎的男主人公Humbert教授比起62年版本中的James Mason更多了斯文中的隐忍和郁然。而Dominique Swain饰演的Lolita更年轻更清纯。在Humbert初次见到她的时候,Lolita穿着一席接近肤色的连衣裙,倚在草地上让水淋湿了全身。转过头来,不需要言语和动作,眼睛里面已经满是无意间的挑逗和勾引。这样的场景算得上是情色经典了吧。就是在无声无息中,成为Humbert一生的罪恶和诱惑。
两部影片叙述同一个故事,62年版本并没有过多地讲明Humbert对于女童偏执喜好的原因。同时表现手法更多地是从一个陈述和展现的角度出发,带着些许的黑色幽默和丝丝嘲讽。而98年的版本更偏重于原著小说中的表现手法,不断地出现主人公Humbert面对审判时的自述。并且在一开始,回忆了他在年少时期爱恋后来死于疾病的女孩——他偏爱女童的最终原因。同时注重更多的细节,挖掘男主人公内心的无奈心声。
两个版本中的Lolita被塑造成为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62年版本中,她是一个热衷于诱惑每一个男人却仅仅爱上剧作家Clare Quilty的女孩,而在98年的版本中,她厌恶性,冷漠无情,把一切视作交易。但是作为Lolita,她们都是聪明的,长着一张天真美丽脸孔,柔软长发,细致皮肤,同时清楚地知道如何去诱惑和利用Humbert,令他俯首称臣。
事实上,Lolita是不需要诱惑的Humbert的。因为她对他来说,本身已经是一个诱惑。甚至是蛊惑。他一生都难逃的劫难。就是在花园里的惊鸿一瞥,他决定留下来,从此万劫不复。无论是情欲的欢愉或者罪恶,还是利用情欲换来的金钱和自由,他和她各取所需。
他在她身上找到青春时代那个被破灭的爱情梦想。多年压抑的情感骤然迸发。即使岁月已经把这样一种残缺的情感扭曲,他依然不可自拔地爱上她。为此他与她的母亲结婚,成了她的继父。而妻子的意外死亡成全了他名正言顺地对伦理的摒弃。情欲的罪恶之花从此盛放。他用尽一切去讨好她,倾其所有要抓住仅存的温柔。她还是慢慢地长大了,不再顺从于他,不再依赖于他。当他发现自己青春的爱情梦想最终注定要破碎一地的时候,她也已经在谎言和背叛中离他而去。他几近疯狂,歇斯底里。日复一日,他走遍每一个地方找寻她的踪迹。开着来时的车,扬起一路的尘土。
三年后的某一天,他收到她的信。枯涸和绝望的心又一次被情潮填满,汹涌澎湃。他开着车去看她。某一间简陋的小屋,她已经嫁为人妇有了身孕,苍白臃肿,疲惫平庸。再也不是当年那个言行举止中充满挑逗的小妖精。她问他要钱来维持生计。他就这样静静地望着她,百感交集。
“我望着她,望了又望。一生一世,全心全意,我最爱的就是她,可以肯定,就象自己必死一样肯定……她可以褪色,可以枯萎,怎样都可以。但我只望她一眼,万般柔情,便涌上心头......”
他给她钱,要她跟他走。她依然执意不肯。她是从未爱过他的。他终于明白过来。老泪纵横,掏尽身上所有的钱、所有的支票都给她然后仓皇地离开。
喜欢的是98版本的结局。Humbert枪杀了Clare Quilty,心如死灰地一路开车,带着当年Lolita头上的一个小小发夹,上面沾着血迹。他仿佛又看见她,一身蓝衣,带着纯真灿烂的笑对他挥手。就是这个年仅12岁的年轻女孩,诱惑了他一生。她是他一生的罪,一生的欲,一生的债,一生的终结。
这样一个多年受到争议的故事,长期被禁的小说,却被美国著名杂志《名利场》(Vanity Fair)评价为:“The only convincing love story of our century”。也许是因为人不可抑制的情欲,也许是因为个中的欺骗和背叛,又或者,是因为爱情本身,它无关年龄,就注定是一场劫难和宿命,人与生俱来的原罪。
http://www.blogcn.com/user5/vivianisvivian/blog/1744758.html在看《洛丽塔》之前,我约略知道这是一个小女孩与老男人的故事,日本的“萝莉”一词,就是在《洛丽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指的是不满十二岁的幼女。不过具体故事是什么,不太清楚。《洛丽塔》太出名了,几乎家喻户晓,不看实在对不起文艺青年装x的心理,于是找出了电影和小说。
看完电影,我终于搞清洛丽塔式的感情,说的是幼女与大叔之间的感情。现实中,幼女是未成年人,被家长保护着,恋爱较少,所以出现的多是少女与大叔的组合。
洛丽塔式的感情,或者说幼女和大叔的感情,近年来越来越多,很值得玩味。所以本着学术的精神,对照着电影和小说,研究下这种感情发生的人物、地点、时间结局。
首先,洛丽塔式的感情最容易发生在什么样的人身上?
心智不成熟的未成年幼女或少女,有一定权威但内心有伤的大叔。
未成年少女是前提。小说中亨伯特迷恋的是“九到十四岁”,这个年龄段的女孩,介于幼女与少女之间,像含苞欲放的花骨朵,女性气质开始显现,身体的曲线若有若无,对世界的认知处在懵懂混沌中,对所作所为的后果还不清晰。
洛丽塔就是这样一个女孩,十二岁,有清澈的眼睛、艳丽的脸庞,还有早熟的身体——亨伯特第一次见她的时候,她趴在草地上看书,喷泉的水滴打在她身上,半湿的衣服把她早熟的身体曲线勾勒得玲珑毕现,内里的衣服一览无余,亨伯特的情欲一下子被挑起了。于是,他毫不犹豫租下了这个房子。
一般未少女不过是心智不成熟,而洛丽塔不仅是心智不成熟,简直是问题少女——她叛逆、浅薄、愚蠢、粗俗、自以为是。早早失去父亲,缺乏父爱,所以想亲近成熟魅力的男性,但她又跟母亲关系不好。发现亨伯特对自己的迷恋,还不断挑逗他。电影里有一个镜头,洛丽塔和母亲外出,在离开的时候,突然飞奔回屋,毫不顾忌地抱着亨伯特亲吻,然后飞速离开,留下亨伯特留在原地久久回味。
问题少女,发生洛丽塔式感情的概率更大——她需要借助大叔的感情去弥补内心的缺少,也需要借助大叔的实力去弥补物质上的缺失。
而一个正常成长的普通少女,一路被学校的教育中规中矩地推着向前走,很难想到去借助大叔来实现人生。
另一方面,亨伯特是一个对幼女和少女迷恋的人,他的内心并不像他的外表那样成熟阳光。在他十四岁的时候,初恋少女意外死亡,恋情戛然而止。他用了很长时间才走出来。说到这里,我觉得电影漏掉一个小说里的情节,可能导演觉得不重要吧。在小说中,亨伯特后来跟一个比他年长的富有的寡妇在一起。可是,亨伯特被抛弃了。我觉得他经营不好成年人的感情,所以才转向了幼女和少女——在“九到十四岁”的幼女和少女那里,他既可以重温与初恋的温情,还可以稳操胜券地掌控驾驭一段关系。
而亨伯特是一个教授法语的大学老师,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不得不佩服作者对这个身份的安排——道貌岸然衣冠楚楚的背后,掩盖的是他肮脏龌龊、不见天日的变态癖好。国内有一个网络用语“叫兽”,用在这里无比贴切。
心智不成熟的未成年幼女或少女,有一定权威但内心有伤的大叔,两个同样有伤的人,在一起只是时间问题。
其次,什么地方容易滋生洛丽塔式的感情?
远离熟人的地方。
放在当代,应该是一二线的大城市。城市文明自带的冷漠,正好掩盖罪恶的感情。
电影和小说里,亨伯特选择的在路上——既远离熟人,可以释放肆意生长的欲望,不担心被人窥见,也足够新鲜刺激,像笼中鸟儿一样自由自在,鼓动膨胀的荷尔蒙。
再次,洛丽塔式的感情中,强势方是如何控制的?
一般是美景、美服、美食,还有小零花钱。
电影里,亨伯特开着车,载着洛丽塔,以父女的身份,沿着美国的景点一路过去。车里的洛丽塔,吃着喜欢的零食,自在地听着车载音乐,还时不时地反讽、折磨一下亨伯特。
不要小看这些。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美景、华服、美食、小零花钱,足够满足了一个普通家庭的女孩子的虚荣——
想想与吴秀波撕逼的前任“萝莉”木木吧。木木被爆,木木用着吴秀波的钱,穿着普通人几个月甚至几年才买得起的衣服,拎着奢侈品的包包,带着奢侈品的手表,出行乘坐私人飞机,在世界各地游览,跟各地的名流合影,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当看到这些爆料的时候,多少人出离愤怒了,认定她虚荣、拜金、罪有应得——电影里的洛丽塔,受到的诱惑也如此。
这是亨伯特控制洛丽塔的方式。
也是很多大叔控制年轻姑娘的方式。
遗憾的是,很多人以为是爱的表达方式。
第三,洛丽塔式的感情,弱势方是拿什么交换的呢?
性,青春,肉体,这个是肯定的。这种感情的缘起就是这些,除此之外呢?
自由,以及未来。
电影里面,洛丽塔享受着亨伯特的宠爱,快乐吗?不快乐。除了让她恶心的乱伦,逃无可逃的宿命,出卖肉体的被嫖宿感,还有无法自由选择生活的愤怒——她连喜欢的话剧都不能参演,必须征得亨伯特的同意。她的每一分钟都要受到亨伯特的安排,不能为所欲为地挥霍青春,跟软禁没太多区别。
至于本应该属于少女的美好未来,在跟亨伯特这样扭曲地在一起之后,毫无幻想可言了。
她的身体、时间、未来,都被这个老男人绑在这里,不得动弹,活得人不人,鬼不鬼的。
值得注意的是,亨伯特在与洛丽塔发生乱伦关系的时候,竟然是被动的——他精心筹备,故意安排,终于两人在一张床上,但他却道貌岸然地躺在床的一侧,在第二天的早晨,接受了洛丽塔的挑逗——他连猥亵的愧疚感都推开了,理所当然地站在道德制高点,向警方控诉是洛丽塔引诱了他。
这段在小说里与电影略有不同。小说中,亨伯特在饮料中给洛丽塔下了安眠药,想在不知不觉中猥亵她——有贼心还有贼胆。不像在电影里,做了婊子还想立牌坊。
我惊讶于亨伯特的懦弱与自私,更惊讶于老男人的手段——不知道那些现实中的少女大叔组合,少女是否知道她们被大叔套路了?
第四,洛丽塔式的感情,能持续多长时间?
亨伯特喜欢的是“九到十四岁”的少女。遇见亨伯特的时候,洛丽塔十二岁了,能持续多长时间不可期。
少女总会长大,认知总有成熟的那一天,对自由、对世界的向往,总有一天爆发出来。
况且,对于深深厌恶亨伯特的洛丽塔来说,能摆脱亨伯特,过上正常人的生活,是她梦寐以求的。
拼的是,这段感情谁先放手,是否放手。
可以肯定的是,这样的感情,注定不会地久天长。
第五,洛丽塔式的感情,结局一般是什么样子的?
电影和小说中,洛丽塔密谋逃走了,三年后因为经济困境不得不写信求助亨伯特,但他们再也回不到之前扭曲的关系中了。绝望的亨伯特枪杀了拐走洛丽塔的奎迪,自己也深陷囹圄。
现实中,吴秀波与他一手培养起来的“洛丽塔”木木,私情七年之后,在互联网上撕逼大战,一个被赶尽杀绝地送进监狱,另外一个到现在销声匿迹,前途不明。
最后,讨论一下,亨伯特与洛丽塔之间,到底是否存在爱?这到底是不是爱?
我相信很多人都会斩钉截铁地说,是欲望,不是爱情。亨伯特只考虑自己,从不考虑洛丽塔的感受。洛丽塔是深深厌恶他的,一直认为他是杀害她母亲的凶手,自己的命运也被他扭曲改写,活得变态绝望,所以最后密谋逃走了。
这么说有道理,但我不太同意。
小说《洛丽塔》站在一个客观中立的角度,单纯地叙述。但电影《洛丽塔》,把这个拍成了一个爱情悲剧——亨伯特的爱情悲剧,也是洛丽塔的人生悲剧。
亨伯特在十四岁的时候,初恋女友因为伤寒死去,给他留下了阴影。可是,那个女孩子,是一个善良的、有爱心的女孩子,她想做护士治病救人,想去非洲帮助那些苦难中的孩子。除了年龄上跟洛丽塔相近外,她们没有任何的相似之处。亨伯特为什么会痴恋浅薄、愚蠢、自负、开放甚至放荡的洛丽塔呢?为什么明知洛丽塔是一个妖精,一直在折磨他,还不可自拔地要留在她身边呢?
渡边淳一在《男人这东西》里有一个观点,大意是,性之于男人,是天性,不涉道德。
这个似乎可以解释亨伯特对洛丽塔的乱伦、纠缠、不理智。
但我不同意这个观点,我更同意基辛格的一句话:权力是最好的春药。
在小说中,亨伯特是尝试过跟比他年长的女性建立一段关系的,但失败了。这说明他没有经营好一段感情的能力,只有在幼女或少女面前,他用美食、美服、小零花钱等,才可以游刃有余地建立一段感情。
也就是说,他在幼女或少女面前,是有绝对的优势的,是有权威的,不管是经济地位还是社会地位。
所以,在电影的前半段,亨伯特对洛丽塔,只是欲望,没有爱情。
但是,电影的最后,我觉得欲望升华了。收到洛丽塔求助信的亨伯特,带着现金和支票来看洛丽塔。此时洛丽塔已经怀孕,挺着大肚子接待他。他看到她,一下子就崩溃了,提出重新回到之前的关系,说“从这里到那辆你熟悉的旧车只有25步,跨过这25步。和我。现在。”但是洛丽塔说为了钱只会去汽车旅馆,还说丈夫她唯一爱过的人,亨伯特凄怆地问“那我呢”,洛丽塔似笑非笑地看着他。在这一刻,亨伯特发现,洛丽塔根本不爱她,这么多年,是自己一直在骗自己。
他失魂落魄地离开,内心的痛苦攀到了顶峰:“我看着她,看了又看,我知道就像我知道我必死无疑那样清楚,我是如此的爱她胜过我所看到的所能想象到的地球上的任何事物,她以前是一个妖女,现在却像一片枯叶,但是我爱她,这个洛丽塔苍白、臃肿、俗气、怀着别的男人的孩子,她可以褪色,可以枯萎,我不在乎,但我只要看她一眼,万般柔情,涌上心头。”
这个时候,我觉得不仅仅是欲望,还有深沉的爱。他为了她枪杀了当初拐走洛丽塔的奎迪,在被警察追到山顶的时候,看到山下的学校,听着里面欢声笑语,恍然醒悟:“我听到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除此之外,没有别的,让我心灰意冷的并不是洛丽塔不在我身边,而是这里的欢笑声没有她的。” 亨伯特终于意识到,他毁了洛丽塔的一生。这个时候,他忏悔了。
从欲望升华到爱,对于他来说,付出的是后半生的代价,对洛丽塔来书,却是一生。她再也回不到当初的单纯了。
电影《洛丽塔》是根据小说《洛丽塔》改编的。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在1955年出版了小说《洛丽塔》,一举扬名国际。最初我以为是一部哗众取宠的小说,但读过之后发现,这是一部严肃的小说,批判性很强,题材上的争议性不过是卫道士攻击的借口。这部小说(还有这部电影)除了让人激赏的艺术价值,还揭示了一个东西方都广泛存在的社会现象:幼女审美,即男权社会下,对幼女的变态追求。
《洛丽塔》揭示的是西方的幼女审美,而中国,对少女的追求源远流长。秦始皇求仙丹,找的是童男童女;后宫佳丽三千人,多是豆蔻年华。宋代的苏轼,在一个八十岁的朋友纳十八岁的少女为妾的时候,还写过一句流传千古的诗句来调侃:一树梨花压海棠。直到今天,社会审美的追求依然是“少女感”,其实也是幼女审美的另一种说法:Angelababy因为奇妙的少女气质粉丝无数,登上美国大刊《Vogue》封面;杨幂一直玩少女感人设,是当红炸子鸡;诸多社会名流,离婚再娶的都是小娇妻,比如高晓松与前妻夕又米结婚的时候,夕又米不过18岁……
木心说,悲剧有净化人心的作用。《洛丽塔》是一个悲剧。我不知道欧美发达国家是否得到了净化,摆脱了对幼女的追求,但看一下国家的名人,似乎有所改观,不再推崇幼女审美,转而推崇两性的平等独立。现任的法国总统马克龙,妻子布丽吉特不仅不是小娇妻,而且比马克龙大24岁;比如美国报业大亨默多克在85岁的时候再娶,妻子并不是青春靓丽的少女,而是将近60岁的模特。
反观中国,现在还在男权审美下的幼女审美中。女明星炒作,人设动辄少女感;男生找对象,希望找比自己小的,似乎对方越小自己越沾光占便宜;30岁对大部分女生来说,依然是一道坎,粗暴地划分了中年与青春。中国要用多长时间,才能摆脱幼女审美,走向国际,这个真的需要时代去回答。
《洛丽塔》的原著我没有读完,虽然对于它的作者纳博科夫我饱含敬仰,但这部作品的写作风格却令我实在无法卒读。可是似乎这部小说很受影视界的欢迎,继62年首度以黑白片问世之后导演阿德里安•莱恩1997年再次将其搬上荧幕。杰里米•艾恩斯与多米尼克•斯万携手合作,共同演绎了一段动人心魄的畸恋故事。
我不打算对他作整体的评介,只是作为一部文学电影它的音乐、光线、很多镜头细节的处理都运用了压抑的性的隐喻,甚至有人提到其中出现过一个名为“climax”的湖泊象征着性的高潮。所以本人姑且从影片中挑出几处比较明显的隐喻客体,对其间的心理内涵进行适度的分析。
第一个隐喻:脚
首先是洛丽塔的腿脚,无可否认这是一个淫荡的客体。从阿洛堪称情色经典的惊艳出场水花四溅中双腿的特写到她的脚跺湿湿地踩在韩波特的裤腿上,她对韩波特的勾引直到最终的叛逃,阿洛那玲珑的腿脚占用了极多的镜头,那些意味深长的动作始终在撩动着韩波特的情欲,寄托了他对于洛丽塔的全部欲望与意向。在三年之后他再次找到阿洛,正又是这双腿脚以着着拖鞋慵懒而世俗的形象出现破碎了它在韩波特头脑中健康的、拥有小麦色肌肤的美好印象。
第二个隐喻:嘴
说过腿再来说口。在这部电影中另一个反复出现的镜头是洛丽塔的嘴。似乎她的嘴从来就没有闲过,吃口香糖、香蕉、那种嚼得嘣嘣响的玩意儿。在弗洛伊德的观点开来,嘴也是一种重要的性器官,它是充盈的,也是开放的。洛丽塔下巴会动,她的吻唏唏索索地体现出一种与她年龄不恰当的少妇的情欲。片中韩波特屡次对她吃口香糖并且到处乱粘的行为表示不满,甚至有一个镜头他企图把她嘴里的东西掏出来扔掉。这里我可以解读成韩波特的不安定感,他意识到了阿洛的跳跃性她的不稳定,正因为口的这种开放性使得他感受到危机四伏他企图独占的身体具有者背叛的潜质。韩波特最终取得了胜利,他捏住黛丽的鼻子,甚至把那玩意儿扔到了车外;但事实上他却是个颓废的失败者,阿洛离开了他,投向奎迪的怀抱,她说他是她遇到的真正的男人,“那我呢?”阿洛笑了笑点上烟,他甚至不是她的第一个情人,他是无足轻重的、是不被需要的。韩波特直到这里终于彻底走向绝望。
第三个隐喻:胡子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洛丽塔支开韩波特去买香蕉,他在中途刮了一趟胡子。回来之后便觉察到有另外一个男人存在过的气息。在这里刮胡子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胡子是父权的象征,韩波特对于洛丽不仅仅是情欲的爱,更有种占有欲,是作为父亲的权势不容侵犯。然而在他刮胡子的过程中,这种父权就被侵害了,随着胡子的刮落而从他身上剥离了、失落了,这是韩波特无奈的预感。最终韩波特发现了洛丽与奎迪的接触,他疯狂地将她扑倒,疯狂的与之做爱,在她身上宣泄着愤怒。这个地方我注意到阿洛的口红原来有一些零乱——这是很可疑的,因为奎迪或许真是性无能的,当然这并不影响到他也可以吻她——但韩波特的嘴唇却彻底把洛丽塔的口红涂得一塌糊涂了。这个男人包含着悲愤,虽然他不是她的第一个情人亦不是她心中真正的男人,却注定要独自背负这玷污的罪名。
背景与高潮
我不期望我能完整地解构这部作品,在我这个状况谈论爱情和人性是很奢侈的事情。所以我只看细节。韩波特的初恋在十四岁的时候死于一场伤寒,那个深深的烙印使得他的爱恋永远停留在对于十四岁少女的刻痕般的记忆里。在片中我注意到他对于母女二人的情感是复杂的。为了留在女儿身边而不得不接受作为继父的身份,为了逃避寡妇不惜用药甚至以恶毒调侃的言语来描述一个可怜的不知情者,他明白这最种生活的罪恶。当那个女人死去,他把她用来撬开抽屉的剪刀放进抽屉里关上,然后收拾行李走上旅途,这意味着他与过往的隔裂,我不知道他对于她有没有过愧疚的心理。
这部电影的情节是顺理成章的,并不想62年版那般于原著接近充满诡诞。奎迪的第一次出场——和狗一起那次我们便绝望地得知洛丽最终会跟随他去,因此她往后的所有行为在挂上了目的的标签后便变得了无生趣。相反,奎迪最后的出场却引出了一个兴奋点。一个被洛丽所痴迷的真正的男人竟然是一个懦弱的变态的性无能者!这个极大的转折和错位给人以强烈的打破了心理预期的冲击。他的死亡也具有着强烈的象征意义,那个性无能者对于事件的解析又再次击破了我们原始的理解,那一段钢琴曲的虚写把极端状态下人的转移行为描绘得淋漓尽致,直到最后他还要躺到床上,对韩波特说滚开——这一段谋杀情节叙述节奏画面如蓝色丝绒一般华丽,将一个少女的梦想、一个中年人的忏悔与赎罪、一个兼干色情行当的作家骗子的三重破裂层层铺展,把影片推到了最高潮。
“我望着她,望了又望。一生一世,全心全意,我最爱的就是她,可以肯定,就象自己必死一样肯定……她可以褪色,可以枯萎,怎样都可以。但我只望她一眼,万般柔情,便涌上心头......”
一个是顽皮的孩童,肆无忌惮,狡黠,任性,为所欲为的古怪精灵。一个是而立之年的大学教授,因初恋女友的去世而患有所谓“恋童癖”的痴情男子。这就是《洛丽塔》,在世俗的夹缝中生长出的扭曲但坚贞不渝的爱情花。
影片开头,便是杀人后的亨勃特在茫茫田野里驱车行驶,没有什么目的地,一味地前行,开篇音乐缓慢,绝望,仿若一股巨大的爱恋和思念向我们扑面而来。接着,故事转回他的初恋,旁白交代着这一切,配乐是十分轻盈、梦幻般的感觉,体现了亨勃特初恋的纯情和深刻,也让我们明白了他的不能自拔以及迷恋少女的心态。
火车鸣笛声,把我们都从回忆拉近现实,他和洛丽塔的初次见面,画面美得让人不敢直视,让人心生震动。洛丽塔随意地躺在草地上翻看杂志,撒水泵里喷出的水滴洒在她凹凸有致的身体上,阳光晴好,画面美到了极致,音乐响起,洛丽塔抬头看到了他,笑靥如花。
很多评论都说这个画面可谓情色中的经典,我也这么认为,至少每个看过这部影片的人都会对这一情节念念不忘。这一时段的配乐表现了亨勃特内心的汹涌、惊艳、一见钟情,他呆住的表情让我感受到了他情感的复苏与松动,舒缓的音乐配着美丽的画面,人世间的美好与温情已被尽述。
故事的进一步发展是洛丽塔去夏令营前与亨勃特告别时,洛丽塔看到窗里的他,下车疯狂地跑进屋里,激烈、迅速的动作与舒缓、深沉的音乐形成对比,画面转为慢镜头,洛丽塔天真的微笑,亨伯特紧张地手足无措,深深一吻预示了乱伦爱情的开始。女孩回眸一笑,男人闭眼回味。
“如果我的快乐可以发声,整间酒店都会震耳欲聋。”洛丽塔的妈妈去世后,亨勃特开始带她到处游走。第一次一起住酒店,一个房间,一张床,他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激动,走出酒店,慢慢体味每一刻的快乐。当洛丽塔知道妈妈去世的消息并跟随亨勃特畅游美国后,在公路上,轻快的爵士乐充满了整辆车厢,让人感受到了一点快乐和希望。
当亨勃特发现洛丽塔想攒钱逃跑时,两人发生了争执,愤怒的洛丽塔对着他大吼:“杀了我,就像谋杀我的妈妈!”这句话让我感到震惊。原以为一向快乐调皮叛逆的她对妈妈的死没有太放在心上,结果是她一直认为他是杀死妈妈的凶手,她恨他,她对他的爱很不屑,甚至利用他的爱来攒钱伺机逃走。
弱小的洛丽塔最后还是决定跟随他再次踏上旅行的路程,这像是一条绝望的不归路,一路上伴随被人跟踪的恐慌、疑虑、猜忌以及狂躁,终于,洛丽塔还是走了,失踪了,亨勃特找寻数月无果后,彻底绝望。
三年之后,时光流转,洛丽塔已为人妇并怀有身孕。亨勃特依然爱着她,想让她跟自己走。然而她不爱他,至始至终都不爱。“如果跟你走,我宁愿回奎迪处”,一句话让我替亨勃特多年的痴情感到心酸。这是无果的、无望的爱情。
“别碰我,你一碰,我就死。”亨勃特的绝望和痴情在这几个字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当时,我耳边响起的,是一片儿童欢笑声,令我心灰意冷的,不是身边没有洛丽塔。而是欢笑声中没有她。”这句话是对整部电影畸形之恋的最深刻的解释。然而,什么都晚了。
传闻张先在80岁的时候娶了一个18岁的小妾。苏东坡调侃他: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于是老牛吃嫩草便有了如此文艺的代名词,当然更潮的叫法是”loli控“
Jeremy Irons 演的老男人是如此深情和如此让人心疼。于是他的不道德和自私也都可以原谅了。
看完后心里堵得慌,不想再看第二次。少女是自私又愚蠢的一类人,而这个年龄段的女人又恰恰是处在她们人生中最迷人的阶段,让男人欲罢不能。从一开始的有点恶心,到最后的心酸,Humbert这个老男人凄苦的痴情让一切什么道德什么伦理都从我脑袋中逐渐消失了。
因为刚刚读完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抱歉不能很好地进入这个故事。我看到了一个没有长大、只关心自己的男人,看到了被爱所命名唯独没有爱的占有、畸恋、情结。汉博教授没有让洛丽塔说话。罪恶,被表达为一种美,我终于读懂房思琪的困惑修辞沦为巧言令色,老男人编造出一段很美的故事并沉溺其中。这是罪恶的
洛丽塔真的是,生命之光,欲念之火啊!这样“宁愿看她一眼就死去”的疯狂的爱情啊,比《魂断威尼斯》还要令人唏嘘。“就算她现在衰老、庸俗,我不在乎,我只要看她一眼,万般柔情,涌上心头⋯⋯”杰瑞米艾恩斯的独白听得我要哭啦,神演技...
和库布里克版(1962年)相比,不止多了彩色。杰瑞米·艾恩斯细腻、大胆的表演,令人物矛盾的内心变得可信;多米尼克·斯万脸上有种美国式早熟少女的蠢相,却意外使她的性感显得可亲。前半部活泼生动,后半部深情悲怆,难得一部如此“伤风败俗”的电影,会如此的动人。
无法理解那些把她分类为情色片的思想。这片太美了,好喜欢,差点就奔泪了。怎么可以这么好看!!!!!!!!!!!!!!!!!
一句话概括:年少无知的小女孩儿出于对性的好奇勾引大叔,不知踏入被圈禁的未来。恋童癖大叔心愿达成后无奈痛失“爱女”。电影把大叔塑造成了一个深情痛苦的为爱疯狂的男人,忍受小萝莉的种种任性和背叛,让人感到这段爱情是多么美好多么纯洁,甚至忽视了大叔的恋童癖毁了洛丽塔一生的事实。看原著就明白,大叔对洛丽塔的操控有多么令人窒息,手段和思想又有多么令人鄙夷... 是真爱吗?不是吧。我看到的只是一段悲惨而又互相折磨的畸恋。
我责备你的病态,但我无法责备你的爱。洛,是洛利用了亨伯特,但洛没错。十二岁女孩和三十二岁男人差距的二十年完全不等同于二十二岁女孩和四十二岁男人差距的二十年。二十二岁女孩,你会伤害她的性。但十二岁,你还会伤害她的人格。很遗憾让某些人的色情心理落空了这完全就是近乎哲学般的纯美。
比我好的男人有很多,但比我爱你的没有几个。
天真无邪与放纵情欲的较量,最终毫无悬念的闯进了一个无底的深渊。爱本不是错,相遇也不是错,怪就怪那个本就残缺的心灵恰好碰到了一个荒诞的美丽。
与其说中年男人秘密的恋童癖威胁着少女,还不如说是年轻性感的尤物蹂躏着他疲惫脆弱的灵魂。Jeremy Irons是让人沉溺的演员。
他说你不要碰我,否则我会死掉。看完我只记住了这句台词,但它们准确击中了我神出鬼没的泪点。
女孩的成长,注定需要爱与尊重。任何爱与尊重的不同步,都会导致爱的错位。你要的是占有,我要的是自由,那又如何相爱。你把爱寄予性,我把爱寄往旅行,可终究两人之间还是缺了点什么。恨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
相比黑白老版本,我好爱这版!“洛丽塔,我生命之光,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
一个人。怎么可以这么爱另一个人。你很惊讶他给了你四千块么。你永远不知道他究竟有多爱你。
为什么我看的气不打一出来?
"他是唯一让我着迷的男人" "那我呢"
“我望着她,望了又望。一生一世,全心全意,我最爱的就是她,可以肯定,就象自己必死一样肯定……她可以褪色,可以枯萎,怎样都可以。但我只望她一眼,万般柔情,便涌上心头……”
这个可怜的男人。。你爱她,她不爱你,有什么用。说白了这还是一个风烛残年老男人以爱为名绑架生机勃勃少女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