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时间

HD中字版

主演:雅克·塔蒂,Barbara Dennek,France Rumilly,France Delahalle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1967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游戏时间 剧照 NO.1游戏时间 剧照 NO.2游戏时间 剧照 NO.3游戏时间 剧照 NO.4游戏时间 剧照 NO.5游戏时间 剧照 NO.6游戏时间 剧照 NO.13游戏时间 剧照 NO.14游戏时间 剧照 NO.15游戏时间 剧照 NO.16游戏时间 剧照 NO.17游戏时间 剧照 NO.18游戏时间 剧照 NO.19游戏时间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游戏时间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来到巴黎办事的于勒先生(雅克·塔蒂 Jacques Tati饰)初入巴黎就被超级现代化的世界博览会大楼所震惊。于勒先生很快就迷失在这座叹为观止的高科技大楼中,精妙绝伦的最新先进设备、流光溢彩的博览会景观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顾客,都让于勒先生大开眼界。当于勒先生终于想起要去找办事的人时,天已渐黑。谈完公事,于勒先生来到了刚刚装修好的夜总会。午夜魅影,恍如白昼,里面的男男女女兴致正高。自然,于勒先生也加入了他们的狂欢队伍。于勒先生更一时兴起,把刚刚装修好的屋顶装饰弄了下来,屋内一片狼藉。怎知客人们非但没有觉得扫兴,反而玩得更加疯狂。旦夕之间已是清晨,狂欢一夜后的巴黎别有一番韵味。  由法国著名喜剧导演雅克·塔蒂自编自导自演的喜剧影片《玩乐时间》,用一种接近单色的色调和70毫米的巨大画卷,将钢筋玻璃世界的冷酷转化成格格不入的超现实影像。本片几乎没有对白,但巧妙的运用了音效,加上演员肢体动作的表现,有着较为浓厚的早期默片风格。青春密语第二季秦明·生死语者旧神错位青春第二季生日爸爸,我听话了新年甜心美国人在平壤完美陌生人(国语版)告别有情天云上石头城战火浮生 第二季海豹突击队第二季兰闺艳血出于爱鬼吹灯之寻龙诀那一天,我学会了做咖喱饭孽爱女士及众生相替身鬼冰雪勇士2:空降信条目标红颜的岁月黑鹰最好的尚未到来家和是宝满山红柿超人归来(原声版)口径我的相亲不靠谱红槐花女孩我最帅老友有钱响舞幻影特攻老爸老妈的浪漫史第四季屠宰场准则直到死亡将我们分离水上飞行我们有人在撒谎第二季绝色小神医天 天和街浪子永不妥协2022

 长篇影评

 1 ) 玩乐时间

    初看playtime,完全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一方面也是为了老师上课讲它的时候不至于一头雾水。然后发现我确实注意到了许多老师都没注意到的细节,但是也有很多处,因为我观察不够仔细,或者同时干别的事情便遗漏了。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这部电影是主要是法语的,有几句无关紧要的英语台词。听老师的课才发现电影里包含的各种隐喻、符号和象征实在是太多了,随处可见。董老说,这部电影应该是一帧一帧来看的,确实如此。
    来说说我看到的细节吧,电影刚开场那一段我就没有看懂,但是我看到了很有意思的地方,一是修女奇怪的帽子随着步伐颤动,二是两个医生似的男人被剪裁成阶梯状的衣服后摆。我对这两个细节的理解是它映射了当时法国的世博会,人们对设计趋之若鹜的热情吧,不知道能否这样解释。还有片末,马路中央的圆形花园转盘,似乎被人故意在花坛中央树了一个黑白螺旋纹的柱子,仿佛游乐场的旋转木马,汽车一辆接一辆的紧跟着,同时响起了游乐园里的音乐,呼应了电影的名字——play time。人们处种病态的狂欢和乐观之中,完全对这个时代给我们带来的异变没有体会

    密斯·凡·德罗在缔造玻璃摩天楼之初就略带预言性地宣称未来的玻璃建筑的魅力不在于它的透明性而在于它们的反射性。这部电影里很多地方都用到了反射。最明显的一处是Babara在推开一扇玻璃门进入大楼时,她看到玻璃门上反射的埃菲尔铁塔,于是她停顿下来,将门开合了两遍。另外两处我在看的时候根本没有注意到,老师说他觉得肯定还有,于是仔细找找到了。一处反射出凯旋门,另一处反射出圣心教堂。

    现代主义建筑就是借此自明其义,似乎还是密斯说的,玻璃建筑将城市里其他的建筑反射在自己身上,于是与环境和谐。然而,这种和谐真的像建筑大师说的那样真实吗?我们看到主人公Hulot在现代主义的几何形迷宫里东碰西撞;看到最有效率的“现代人”吉弗德为了找Hulot都被玻璃门撞伤了鼻子;我们看到玻璃公寓里居住的人被“展览”,这其中对隐私的巨大讽刺。标准化和效率美学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我们想要的难道就是走到哪里都一样的大楼,如汽车生产厂般的停车场、一样的装束一样的公文包吗?

    批评了现代主义还不够,电影接着对后现代主义做了更无情的讽刺。摒弃标准化,追求个性化和创新还有消费狂热,看起来人们比起现代主义时代获得了更丰富的物资更充裕的时间更多的创新点子。实际上,创新在这个时代里失效了,人类根本不需要那些可有可无平添麻烦的创新。但人们并不知道这一点,他们为这一切欣喜若狂,头脑发热,于是他们更加疯狂的消耗。如果说现代主义的时间焦虑是如何提高生产效率,创造更多财富和悠闲时间,那么后现代主义的时间焦虑就是如何销售以实现利润。资本主义本质决定,提高生产率以后人们并不会更加悠闲,资本家必定会榨取那多余的时间生产更多的价值。消费跟不上生产,于是产品就过剩了。后现代面对的就是如何去促使人们无理性的消费。“这焦虑(后现代的时间焦虑)并不比现代主义关于效率的焦虑更加高尚,甚至距离罗素关于文明的悠闲时间更加遥远,但它同样急迫,因为资本一旦因为利润而活过气来,它需要永不间断的消费供养就并不亚于人类需要可被消化的营养一样生死攸关。”

    民主于是被鼓吹到空前的高度,因为资本主义要瓦解家庭,从原来作为一个消费整体的家庭中分化出更多个人消费者。后来,空间也被分裂了(厕所里都安上了电视机)。

   整部电影里最疯狂也是隐喻和符号最多的就是在饭店里的情节了。我们似乎完全进入了罗兰巴特的“符号帝国”。饭店门口顶上像美元符号的霓虹灯,饭店里随处可见的符号——“皇冠”,waiter给那群美国女游客倒酒时形成了浇花的色情隐喻(她们头上戴满了花,这个我没看出来,老师说的),……符号烙在了每一个人身上,我们看到人们起身去跳舞时,背后都被印上了椅背上的皇冠形状。
人们从现代主义的功能消费转变为后现代主义的符号消费,奢侈品,天价礼品盒月饼(电影里是那条被撒了无数次调料并且serve了两批顾客的鱼),都是符号消费的印证。

    电影里还有两个我没有看出来的隐喻。一是,饭店里一位男士给一位女士摘饭店里装饰用的苹果,把天花板都扯下来了,隐喻的大概是亚当摘禁果。但这回天遣丝毫不起作用,人们只是惊吓一下,继续无所顾忌的狂欢。第二个隐喻,也许是最重要的一个。就是那个醉醺醺的酒鬼,他看不到所有的符号,他捅破了假象,他貌似迷糊,实则最清醒,由这个人,完成了电影对消费时光的反思。

    这部电影最有意思的是,你不知道你会在哪里看到一处很有意思的细节,似乎哪里都有导演的特殊意图。
体会最深的便是现代的消费疯狂,中国人制造了很多令人匪夷所思的东西,比如黄金周。生产者在这个时候欢天喜地成为消费者,这能否称作悠闲,我感到怀疑。还有中国当代艺术的商业化,一切能够带来美元的东西都被符号化,大肆复制,试图从中能捞到一些零头。我对中国当代到底是否有艺术变得不那么乐观了,当然这是题外话就不多说了。

    想起苏格拉底说过的一句话:“我逛遍了雅典的市场,但发现一无所需。”

 2 ) 迈向自由的影像

有人说六十年代是世界电影爆炸性的十年,很多最颠覆、最具革命性的电影在这期间诞生。毫无疑问,法国导演雅克塔蒂的代表作《玩乐时间》是其中之一。在这部杰作中,雅克塔蒂进行了很多大胆的实验,挑战着观众们固有的观影经验。这些实验和挑战是如此超前于时代,哪怕放在今天都足以带来巨大的震撼。
   作为一部“尤利西斯式”的电影,《玩乐时间》基本上摒弃了叙事。影片背景放在现代化的巴黎,围绕着主角于洛先生和一个国外的旅行团呈现了一天午后到第二天清晨所发生的一系列琐事。连贯的情节,核心的冲突,紧张刺激的高潮……这些主流电影中的重要元素在影片中统统缺席。哪怕影片有几个主要角色,镜头也基本保持在全景以外,观众几乎看不清角色的脸。人物之间的对白也只是一些简单的交流,稀少而琐碎,完全不承担叙事的功能,也不向观众传达什么重要的信息。叙事作为电影艺术的主流表达手段,向来是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但它也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束缚。挣脱了这一束缚之后,影片里的人物就可以更自在地存在,不再因为承担某种功能而显得生硬突兀。导演的表达也由此获得解放,可以更自如地探讨他所关注的话题,呈现他想呈现的内容。正如《玩乐时间》中雅克塔蒂专注于日常生活喜剧性的一面——画面中无处不在的笑点噱头。
《玩乐时间》还在影像的饱和度上进行探索,进一步挑战观众。影片中大量镜头都有很密集的信息量,人物众多,从镜头的前景到后景都有人物在活动,并且人物的活动“各行其是”,不存在一个戏剧性的中心。往往在一个镜头内会有好几个笑点并存,散落在画面的各个角落,仿佛寻宝活动一般,邀请观众去把它们一一找出来。也可以把这看成是对观众视线的解放,在这些超大景深又趋于饱和的画面中,观众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自己想关注的焦点,像置身共产主义社会一般“按需索取”,体验一种彻底自由的观影。明亮的布光,深焦摄影,五声轨立体声以及70毫米胶片的使用都在最大程度拓展景深,强化这种非凡的观影体验。
《玩乐时间》带领我们在观看的两个小时里进入一个彻底自由的观影时空,但这表面上松散的形式却是内在上强大的调度做到的,导演的权威无处不在,遍布时空中每一丝纹理。为了《玩乐时间》的拍摄,塔蒂斥巨资在巴黎郊外搭建了一座“塔蒂城”,这座小城里有自己的供电系统和交通道路。影片里小到人物服装的色调、画面里各处笑点的演出,大到都市夜景的灯光、从欢腾热闹到人走茶凉的餐厅气氛,都在导演意志的掌控之中,场面调度从一种表面的无迈向内在的无限。正如特吕弗所说:“一部布列松或塔蒂的电影,必然是一部出自一位天才的作品,只因为一个单独、绝对的权威,从开场即强制执行,直到剧终。”

 3 ) Gesamtkunstwerk!!

抛开主观情感谁想到一部滑稽喜剧是艺术史上最复杂、疯狂、宏伟的作品之一,巨型装置艺术的幕后构建造就本人所有当代艺术馆的游览经历连同建筑和展品一块融合都无法媲美的体验,观影过程沉浸到烧脑以至于看完后困到不行,当天晚上甚至做了个置身相似冷色调的火车站场景下望着钢铁机器运动发呆的怪梦,到了需要用潜意识品味的地步(笑)

果真是深焦和IMAX画幅组合成的"另一个星球的"超前电影,用绝对的近乎可类比成"control theory"的理性控制倒过来展现宏观上对Cybernetic Capitalism的反讽,细微处如化台词为环境音的手段层出不穷从而逐步搭建了以一个世界/系统为聚焦对象而非传统人物的立体乌托邦,在特有的活动空间和音乐规则内放任无数自由而趣味的极简脸谱化视听元素模型进行着舞蹈般的相互作用,其切割时空以换取同步的方式使得事件不断"发生"且观察的主客体不断轮换迭代,种种本能下的夸张必然产生复杂的喜剧;而后每逢空间局促到无力阻止时间感知回归线性导致其"生命游戏"濒临自然失序的紧要关头,便又用强有力的景别、色彩、光影、几何等"参数"的干预将其平缓流畅地拉回电影审美的核心轨道,这才意识到轻描淡写间实则完成了形式与内容的互文,既冰冷又鲜艳既讽刺又温馨的记忆被重新拾取,远非单纯的装置实验甚至当代劣质的VR/游戏"电影"可比.....某种意义上这分明就可以视作DAU项目真正以人文关怀为导向的精神源头,永不过时的神作!

 4 ) 对《游戏时间》的三点看法

1.所有的行为和言语都是非常奇怪的,而片中人物都在非常认真正经地做这些事说这些话,这个就是塔蒂的喜剧效果的来源。至于有朋友说其实世界上的事情没有一件是值得认真正经地做的,人的生活本身就是一出大喜剧这个说法,就比较见仁见智了,而且是稍稍脱离本片的话题,就不多说了。

2.画面上满满的银灰色的基调,埃菲尔铁塔就是一堆银灰色的楼房当中有点泛黄的尖形建筑。仔细辨听音轨,会发现一般被处理为背景声音的响动在本片中处于主要地位,比如脚步声,汽车声,熙熙攘攘的街道等。而人物之间的谈话则被弱化了。既然是《游戏时间》,我们就不妨把那些成规杂耍般地颠覆到底。

3.全片当中所有人虽然互相有所交流,但基本上是浮在表面的,看似屡屡交谈,实际上内心都是剥离的。而在片尾,两条叙事线索的主人公美国女观光客和塔蒂本人扮演的傻佬有所交会,二人所显示出的情感更加真实了,不再像是片中其他人的模式化的言行举止那样。这样的安排我虽然难以将其冠以多么深刻的道理,但是看上去有一点像香草一样的滋味在里面,有点意思。

 5 ) 雅克•塔蒂的玩乐时间

  这是一个远景长镜头,背景发生在一座新建成的机场候机楼内,演员们鱼贯进入,充斥着整个荧幕,演绎着各自的故事。无论是对白、形体,或是道具、走位,从场面调度和机位架设中可以看出,凡此种种显然都是经过精心设计与编排的。甚至在十分钟之内,你无法准确判断出谁才是主要演员——这就是电影《玩乐时间》(PLAYTIME)的独特开篇。

  这部影片拍摄于1967年,是由著名的法国喜剧大师雅克•塔蒂自编、自导、自演的一部经典之作。影片没有过多的对白,甚至连基本的故事情节都很稀薄,纯粹是依靠配乐音效以及演员们的肢体表演推动剧情的发展,将巴黎世博会期间,各色人等汇聚于此的盛况展现在观众面前。雅克•塔蒂所饰演的于洛先生是一个初来乍到的乡下人,他身材高挑,一件风衣、一顶小帽、一把雨伞,就这样一路跌跌撞撞地游走于这个国际现代化大都市中,冷眼旁观着所有的一切。

  这部电影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你不知道会在哪个场景的哪一处捕捉到导演巧妙安插的细节。抛开那些晦涩的隐喻符号不谈,有时仅仅由于一个镜头中的信息量巨大、群演戏份众多,你就不得不反复倒回几次才能观看完整。迷宫一样的办公大楼、玻璃幕墙折射的光影、世博会上的新奇产品、充满设计缺陷的夜总会,到处都弥漫对现代都市生活的讽刺气息。纷繁的旅游团、摆出奇特造型的摄影记者、装腔作势的老战友、丑态百出的酒鬼、裤子被剐破的服务员、替别人买单的美国土豪……各种有趣的人物穿插其间,交汇成一幅现代都市人生活的巨幅画卷。而我们观众则更像是身处街边的咖啡馆,懒散地蜷在靠窗位置的沙发里,漫不经心地看着街上的形色路人,时而注视、投入,时而发呆、抽离。无伤大雅。

  或许了解雅克•塔蒂的人并不多,他是影史上屈指可数的,可与查理•卓别林相提并论的幽默巨匠之一。不过与卓别林夸张滑稽的丑角表演不同的是, 雅克•塔蒂采用更加写实的镜头来捕捉日常生活的场景,通过人们不易察觉的视角表达无处不在的幽默,是一个真正追求细节的电影人,被誉为伟大的现代喜剧的“发现者”。

  可以说,塔蒂在这部作品中将“细节致胜”发挥到了极致,先让我们来看看下列这组惊人的数字。为了使这部电影达到理想的效果,已年近花甲的塔蒂毅然决然地抵押了自己名下的地产及电影版权,耗时3年在巴黎郊区的一处废墟上建造了一座15000平方米的虚拟城市,后来被命名为“塔蒂城”(Tativille)。这项巨大的工程共计耗费了近50000立方米的混凝土、4000平方米的塑料、31000平方米的木材以及1100平方米的玻璃。正如塔蒂自己所说的那样,这个虚拟城市才是这部名作“真正的主角”。

  塔蒂在这部影片中更多的融入了人们对自己生活方式的思考,因此风格远不及他之前的作品那般世俗搞笑,结果可想而知,他遭遇到了演艺生涯的滑铁卢,不仅赔掉了抵押的财产,同时制片公司也因此破产,更甚者在其后的几年中,再也没有制片商愿意为他投资拍片。这一次他一败涂地,甚至失去了翻盘的机会,可他似乎并不以为然。“这正是我想拍的电影……虽然我为它承受了身体和经济两方面的巨大损失,但它真的是我想拍的电影”,这个倔强得有些可爱的老头如是说道,从字里行间可以读出,他是如此享受着属于自己的PLAYTIME。

  电影教科书——《四百击》的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曾经这样形容《玩乐时间》:“它好像是一部来自另外一个星球的电影,在那里,他们拍电影的方式完全不同”。 而雅克•塔蒂正是这样一位不屑于取悦观众的偏执的电影“手工艺人”,他让我们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电影艺术。可惜如今,他独特的表演技巧与导演方式也成为了一种失传已久的技艺。

  2010年柏林电影节,以塔蒂的一封家书为蓝本的动画片《魔术师》(The Illusionist)首次出现在世人眼前,也让这位早已离我们而去的喜剧大师再次以一种魔幻的方式,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之中。在塔蒂的世界里,幽默来源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人都是潜在的喜剧演员,只是我们没有注意到罢了。

 6 ) 观影笔记

全片由四种主要空间构成:办公大楼、商品博览会、公寓、餐馆。开头和结尾还有两处次要空间,机场候机大楼和街道。


办公大楼

Hulot先生来到一栋大楼办事,冗杂的办事手续、滑稽的层级制度、僵硬的官僚主义像无底洞一样消耗着他的耐心,这些无疑都指向卡夫卡式困境。而一个俯瞰办公单元的镜头则让人联想起福柯的全景敞视监狱。

迫不得已,Hulot先生只能像无头苍蝇一样在这个玻璃迷宫中乱窜。为了寻找Giffard先生,他甚至追着玻璃门上的倒影来到了隔壁一栋大楼。全片也多次使用玻璃倒影制造出不少啼笑皆非的巧合、误会。

玻璃的大面积使用正是现代主义建筑的标志之一,而由倒影和叠影所创造出的一系列复杂的空间关系——位置的不确定、此处与彼处的混淆、内部与外部的贯通——揭示出一种更为广泛的存在主义精神危机,或是精神分裂症的预兆。在玻璃幕墙之间自由穿行的人们犹如一个个幽灵般的幻影,时刻准备被自己或他人惊吓,这是一种即在此间又在彼间、既非生也非死的生存状态。


商品博览会:揭开全球化的假象

本雅明曾写到:“世界博览会是商品拜物教的朝圣之地。”

博览会的现代性就在于,这样一种对商品进行收集、筛选、分类的机制必然建立在一个完整而成熟的资本主义全球化大生产、大流通的工业体系之上。在参观博览会的过程中,个体也沉迷于对自身“世界居民”身份的幻想。

在这一段落中,参观者观赏了一系列带有表演性质的推销展示,特制商品在这些销售员手中成为了魔术道具,这样一种表演仪式旨在将商品捧上拜物教的神坛。“美人眼镜”“带灯泡的拖把”都在提示着观众,消费主义的实质不在于满足需求,而在于创造需求。而这种永不满足的需求又是通过景观被创造出来的。

随后,生产无声自动门的德国人老板错将Hulot先生认成了一位偷看机密文件的男士,而那名男士的一举一动都符合本雅明对闲逛者的定义,他只看不买,陶醉于对商品的移情。他可以成为任何人(任何商品),任何人也都可以成为他。

在美国游客Barbara看着订票处的海报时,观众绝望地发现自前现代构建起来的国族神话早已沦为一系列浅薄而表面化的符号。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就来自于这样一种想要抹平一切时空差异的欲望,其结果/代价就是绝对同质化的生活方式。绝对同一的旅游体验,没有出口的商品迷宫。

在几个开门的镜头中,玻璃门反射而成的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像海市蜃楼一般悬浮在空中,它们是一系列被架空的符号的幽灵。它们正是零度纪念碑,本身不具有任何意义,只有当被反射在另一种文化之眼中、被投射到另一种材质的媒介上之时意义才开始产生。


公寓

这一段落使用了一种带有布莱希特式间离效果的镜头拍摄四个家庭。

Hulot先生曾经的战友用一种表演性质的手法向他展示现代化家具,正如销售员演示美人眼镜、带灯泡的拖把一样。我想起戈达尔在《狂人皮埃罗》的开头所描绘的那种极其乏味的中产阶级生活,人与人的对话中只剩下一些浮夸的广告词。

家家户户都看起了电视。电视节目这一时刻滚动着的巨流似乎创造出了一种同时性和群体性,但在这里,镜头强调的却是电视媒介如何加剧着个体之间的割裂。

一堵墙分隔开了一家的男主人与另一家的女主人,两人的视线交汇于一处,但并没有在凝视着对方,电视荧幕似乎将一切欲望的交汇、情感的沟通统统阻断。电视机是一块不透明的荧幕、一个盒子、一个剧场,但它在奇迹般地呈现出一片遥远新大陆的同时,也像一面镜子将窥探的视线反射回观者自身。一个小房间、一块发光的荧幕,就足以搭建起柏拉图的洞穴,在这里人人都沉迷于自身的倒影。


街道:无序中的有序

都市自身已经成为一个大型游乐场,分子与分子的碰撞带来一系列奇妙的连锁反应。行走时四肢的摆动、视线频繁而紧张的移动、人群所带来的热气都会带来视觉上的眩晕,而这种眩晕正是快乐的源泉。

气球、纸帽、自行车、小轿车、雨伞……只要你身处都市之中,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再一次见到相同的元素,所谓的新事件只不过是这些有限元素的乱序排列而已。

正如布朗基在《星体永恒论》中的论述:

我们的翻版在时空中是无限之多。在地球这个竞技场上,时时处处都是同样的戏剧、同样的背景、同样狭小的舞台——喧嚣的人类沉醉于自身的辉煌宏伟,相信自己就是宇宙,生活在自己的监狱里却自以为生活在某个无限的天地里。

 短评

雅克•塔蒂活在二十二世纪,在时间尽头,拄着手杖,脱下礼帽,笑眯眯地等着大家优雅地老去。

8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普鲁斯特写过夜晚灯火通明的餐馆就像一个大鱼缸,这种隔窗而望被塔蒂用到了极致,整部电影可以说是一场玻璃的变奏曲,“无声息的门”,which既可以是霍普式的(夜访友邻家景),又可以是费里尼式的(餐厅群戏调度),当然总还是喜剧的,现代生活的标准图景,成为误打误撞的舞台,服务生头顶倒酒如同浇花,神父头上是闪烁的O型光环,醉汉没了地图对着墙上的花纹寻路,这种错位深植于资本主义的结构,正如格子间暗示的,机械生产的技术,让生活成为一种装置。如果把镜头也视为玻璃,那么深焦全景和声音混响就标志着我们的位置,对话陷入语言的混乱中,噪声却始终大响,还有什么比这更能表明意义被噪声淹没的荒谬吗?在一种逐渐欢快的节奏中,影片验证了自身,从日神理性的造型艺术,到酒神式的情感融合,世界从按钮变为游乐场,Bravo,这个摩登时代!

13分钟前
  • censored dump
  • 力荐

A+. 本以为前半段对空间的分割已登峰造极,没想到后半段竟用一场餐厅戏,拍出了现代社会从秩序走向失序的全过程。如果说《我的舅舅》尚有意刻画人物,《玩乐时间》则用深焦镜头消灭了主次之分,把人彻底还原为庞大图景中的“无名之辈”。喜剧源自空间关系中的荒诞:或扭曲(长到走不完的走廊),或隔断(方形办公室单间、看电视却像隔墙对望),或错位(服务员倒酒如在头上浇花、灯牌形同神父头顶的光环)。玻璃化作无处不在又错综复杂的秩序构造,人和物则被压缩成万花筒中的微粒,所显和所见,均是透过玻璃、被它反射的影像。无独有偶,当于洛打碎玻璃门时,亦是影像经历着基调的转向。从直线到曲线,冷感到过热,维持秩序的滑稽到抛却秩序的宣泄,电影显现出了与费里尼殊途同归的精神信仰:人生的本质是困惑、混乱,与接纳它们的狂欢。

14分钟前
  • 双晚
  • 力荐

精彩的群戏调度,旋转木马一样的车流,镜中奇妙的天地,依然不变的讽刺,有趣的生活,不同的侧面

1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力荐

完全放弃近景和特写的喜剧革命,用置景构建故事,拉远观众视距,讽喻空间留白绝妙。半个世纪前的洋气高端黑,现代程式论的功能无产者。

18分钟前
  • Obtson
  • 推荐

声音横听成岭侧成峰,各色人等川流不息互为景深;无处不在的冷幽默,让最具童心最超然物外的非地球物种,在时空环境皆一团混乱之中,自会找到自己的运转轨道,并与熙攘融合;渐进高潮,饭店一景叫绝,塔蒂的八部半,场面调度超一流!利用错位与误解开发日常事物之神采;青灰色调和钢筋水泥森林很搭。

23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雅克·塔蒂的经典之作,如今看来依然有超前感。蓝灰主色调的冰冷钢筋玻璃迷宫,对玻璃反光的应用(埃菲尔,圣心,凯旋门);精妙绝伦的群戏与场面调度,以70mm胶片在赔上老底的"塔蒂村"拍摄,信息量极大,需多次观看;冷幽默层出不穷,饭厅戏极精彩;游乐场转盘式车流;摇动镜中游客与尖叫配音。(9.0/10)

25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对玻璃和空间的运用令人叹为观止,餐厅的那场戏如此凌乱复杂却调度的极为有趣,整部电影体现了导演在场面调度、视角选择、情景设置上的天才。无处不在的幽默细节表达了对『看似极简却带来极端麻烦现代设计』的嘲讽。整个故事在一天多的时间内发生、平淡有趣同时又混乱复杂、若有若无的罗曼史是抹亮色。

27分钟前
  • xīn
  • 力荐

真正的喜剧,不管是镜头语言,还是情节设置,每一个细节都看得出在用心做喜剧。那个门口的指示箭头是我也会跟着走…哈哈哈

28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4.5。调度能力简直可怕,长镜头也用得丝滑圆润。已无所谓景深也不存在特写——这是没有焦点由着观众随心所欲看哪的“民主喜剧”,需要多次观看。前一小时有点沉闷,也应合了现代节奏。后一小时费里尼式的狂欢与破坏后,世界终于露出可爱一面。片尾旋转木马般的荒诞车流是塔蒂的八部半。塔蒂对现代社会的态度其实蛮暧昧,他哀叹旧巴黎的逝去,超越性地嘲讽现代的单调刻板没有生气,连于洛先生都出现了满大街复制品。浪漫宁静旧日子只剩街角游客都要拍照凭吊的花店,和夜总会里救场的一段钢琴。但他又用心创造着密斯或霍普的现代奇观,甚至搞出希腊石柱垃圾桶、静音门这种可爱的现代发明。他似乎笃信时间的线性向前。所以,塔蒂的片子技术上好归好,总觉有些玩过了火。膜拜过一次之后,我这种沉迷古典美学悲剧情感的狭隘观众,就再难燃起二刷欲望了。

32分钟前
  • 奥兰少
  • 推荐

离家不远的电影院在放映塔蒂的特展。纯胶卷的。我想法国式的幽默有什么好笑,所以经过也不回头。后来不久电影院就关闭了。我也再没有机会进去。所以看到塔蒂喜剧,我想起的会是这样一段,关于苦笑无知的记忆。

35分钟前
  • 荒也
  • 推荐

8/10。单纯作为场面调度对个体细节的呈现来看细到烦死,比如某个段落前景的服务生切肉与背景右边游客进车门的节奏相协调,还有建筑结构从白天的直线直角随着天黑气氛的活跃逐渐变得弯曲;开场医院和机场的混淆就定下整体基调(注意那个旅行箱藏狗的女人),结尾处处障碍中于洛托人送的塑料花束令人感动!

36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北京电影节展映】4K修复版。一出有声哑剧。看到浩瀚的钢筋水泥中人的孤独渺小。也看到被夸张的高度格式化机械化的工作与生活的荒诞。工作大厦死气沉沉,夜总会闹剧百出。其中的荒诞冷酷做作,让人发笑也让人思考。于勒先生仿佛置身旋涡中的闲鱼,在旋转木马般运作的社会里自由而茫然地游荡。四星半

39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112 深感此片牛逼,实在太困了,在惊叹超冷色调的象征意义,群演走位,大场面调度,演员近似于默剧的夸张表扬,神奇的场景设计和一处处的隐喻之余终于睡着了,不知道是选的字幕问题,很多对话都没字幕,搞得真是要频频出戏。脱线于洛先生这是在严肃的搞笑啊

44分钟前
  • 力荐

“什么是电影?《Play Time》。 什么不是电影?大多数的电影。”

47分钟前
  • 海洋
  • 力荐

复制粘贴的包豪斯风鱼缸大厦+爱丽丝疯人茶话会式晚宴餐厅+生生不息的旋转都市嘉年华。应接不暇的巨匠画卷,如数添上乡巴佬一瘸一拐的笨拙身形,喧嚣沸腾的大巴黎风光就此钤上了塔蒂的一枚私人印章。

48分钟前
  • 雾港
  • 推荐

无序的但又看得出内在有序的意象堆砌与揉捏,剧情的弱化与细节的强化,符号与场面调度。

49分钟前
  • 流空破刃
  • 推荐

4K修复重映,看完后满地找下巴。

51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这个太牛逼了,五星根本打不住。开头十分钟彻底看蒙,眼花缭乱,视觉民主玩儿得太溜,对现代性的讽刺再上高峰,我的舅舅在这部面前只是相形见绌。对空间和声音的运用超过99.99%喜剧。最后一大段酒店戏太见调度能力,一般人真的做不来。值得再看二十遍!

52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前一小时在讽刺法国人的bureaucracy和现代城市的过分机械化嘛?迷宫样的办公大楼内部每层都差不多,人像流水线上的产品,装腔作势繁文缛节无聊透顶。办公和住所都是玻璃外墙,一切为了展示、表演、被观看,毫无隐私、自我、真诚。后一小时则成鲜明对比,夜色掩盖下人们褪去伪装纵酒狂欢乱成一团

55分钟前
  • ζωήιδ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