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以著名历史事件“恩德培行动 ”为背景拍摄,基本复盘1976年6月27日~7月4日发生的法航客机被劫机,100多名以色列人被扣为人质,后被以色列特种部队奇袭拯救的故事。但是本片被导演导得剧情稀碎,尤其最后人质解救的高潮阶段,生硬插入一段不知所谓的舞蹈桥段反复蒙太奇,除了给观众莫名其妙的剥离感以及剧情因被打断而产生的抱怨情绪外,什么也不剩。不得不说本片从编到导都像是败家子挥霍后爹财产一样,浪费这么好的题材背景和投资人的钱,可谓烂片中的奇葩。看过此片,我不禁感叹,烂片从来没有下限,只有更加的烂,尤其能把好题材拍得稀烂,那是要多么智商离线的大脑才能办到的事儿?此片如果在院线上映,请不要去观看,如果要去请自备晕车药,自备医疗保险!结论:导演拍摄此片,效果犹如壮汉欺负敬老院的老人和打劫乞丐一样,无能且下作!
电影的直译是《恩德培的七天》。不知道为什么要译成《火狐一号出击》。
讲的是42年前的一次轰动世界的劫机事件。巴解组织和德国红军派共同策划了这起劫持法国航空的飞机的事件,并且在乌干达独裁者阿明的支持下,降落在乌干达恩德培机场。机上有一百多名以色列人。劫机者以这些以色列人做为人质,要求以色列政府释放关押在世界各地的巴勒斯坦人。以色列当局考虑再三,终于决定武力解决。之后的事情大家都早已知道。解救过程很顺利,打死了劫机者,三名人质丧生,以色列特种部队死亡一人,就是带队的指挥官约纳坦·内塔尼亚胡中校。顺手还炸毁了11架乌干达的米格飞机。这些战机为乌干达空军的全部主力。救出了其余所有的人质。
在这个电影之前,已经拍了至少三部关于恩德培行动的电影了。无非是乱打一气,凯旋而归。所以,这部影片编导没有循以往常规的拍摄手法去直接演绎这个故事,而是加入了许多人物的思想活动,以及编导认为与这一事件有关联的场景。如以色列政府的决策过程,劫机者们面临杀死人质前的各种考虑,人质们的种种行为等等。使得观众没有把视角仅仅停留在解救行动本身的刺激和惊险,而是从政治历史人文信仰的角度去看待和思考这一事件。虽然其中有不少是编导自己的揣测,却也使影片生色不少。
例如其中的两个场景。一是两个德国劫机者的思想活动。他们俩属于德国红军派。这个组织成立于1968年,自我标榜为共产主义者。实际上,他们没有人懂得共产主义理论,只是从一帮子不甘于平淡的左翼青年对现实不满,变成了恐怖主义者。对于他们,杀人是过程,也是动机和结果。这两个参与劫机的德国青年也同样如此,脑袋里充满了极端的思维。但是,当他们接到指示,一旦和以色列政府谈判不成,就要杀死人质的时候,他们也彷徨不安。毕竟用手中的枪去杀死成百名手无寸铁的无辜人质,远比面对自己的死亡更加艰难。到现在他们才明白,他们为自己选择的是双重人生。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二是那个自愿留下的法国修女。与她同行的修女有好几个,都知道走意味着生,留下面临的是死。而只有她在被释放的时候要求留下来和剩余的人质一起。在这里我们没有必要去考查她的动机。和机长乘务员一样,支持她这种做法的或许不是信仰,也不是职业道德,而是人性。
影片中的乌干达总统阿明,纯粹是一个没有信念没有人性的家伙。仅仅是因为以色列不给他提供军援,他就想黑以色列一把。结果是偷鸡不成蚀把米,死了45个人不说,还没了空军。就是这样一个混球,居然还统治了乌干达七年之久。当地人的文明水平和开化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不过还是先不要说别人,在咱们这里,这种人也不少的。虽然出现的荒唐事远没有劫机的动静那么大。
影片还着力渲染了以色列政府在对待这一劫机事件中的决策过程。犹太民族是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几千年的流离失所,几千年的受尽凌辱,培养了这个民族无比坚忍的性格。默默的生存,默默的赚钱,默默的面对大屠杀。建国之初,他们也以眼还眼,无情的烧毁巴勒斯坦人民的村庄,驱赶村民,杀害妇孺。历史就是这样在无情的重复中缓慢前行。在培养了巴勒斯坦人仇恨犹太民族的同时,也造就了以色列自信和自卑兼而有之、强势和担心孤独兼而有之的品性。所以,他们的决策是犹豫且漫长的。如那个舞蹈编导所说:“跳舞就如同生活。如果你受了伤,你会变得有所顾虑,这可以理解。但如果你变得过于害怕,以致永远有所保留,就没有了纵然一跃的决心,那你就永远跳不好舞”。在营救取得胜利后,以色列总理拉宾丝毫感觉不到胜利的喜悦。他说:“如果我们永远不跟其它国家谈判,那战争就永远不会停息。”生存还是死亡?这个古老的命题,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以色列人。
说到舞蹈,这也是影片中的一大亮点。从头到尾都穿插了一段现代舞的排演过程。创意很好,舞姿更好。特别是结尾处,一个男人艰难的用尽全力挣扎前行,去追赶远处奔跑的少女。把肢体语言发挥到了极限。似乎象征着犹太民族背负三千年的苦难,去追逐现代文明的脚步。坚定,不屈,义无反顾。这部电影里,看看这个舞蹈也值了。
被人评分:7.5。
看这个评分,本以为是因为这种需要一定历史背景知识储备的电影不适合小清新豆瓣众,起码前三分之二都还行嘛,比不上《慕尼黑》也和《红海潜水俱乐部》差不多。
(要补充一句,这三部根据以色列现代历史大事件改编的电影可以一起服用,做个比较)。
看到结尾,就这?那么牛逼的恩德培行动真正对战场面就这?为了给恐怖分子一点人性,连以军士兵用希伯来语喊“趴下”加丢闪光弹闪瞎恐怖分子狗眼的真实史实都改了?
其实吧,想拍得非常出彩呢,也难,中规中矩的《红海潜水俱乐部》评分也就那样,而本片人物、线索其实更多,肯定要有所取舍。然而导演一面取舍一面又想面面俱到,结果哪面都没讲好。
1.首先是恐怖分子,这方面算是拍得最好的了,西德红军派与阿拉伯方的纠结交待了,我觉得女恐怖分子在机场对着坏电话的一段独白是全片最出彩了,也彰显了演员演技。
2.人质。毕竟人数众多,换了我我也不会着墨太多,毕竟就是“工具人”的定位。不过可以重点突出一个人质(家庭)和身在以色列的亲属啊,不比用什么以军士兵和女友的故事好?
3.以色列zf。拉宾和佩雷斯这对事实上的长期盟友矛盾还不够尖锐,拉宾的多虑和犹豫还能再拍深些,至于佩雷斯,拜托,除了外形有些像,就是个面瘫啊。哪里有主策划的果敢?
4.乌干达阿明,这倒是中规中矩,毕竟不是主角,也有专门拍他的传记片珠玉在前了。
5.以军士兵群像。行动现场领导+唯一阵亡者+未来总理亲哥的大内塔尼亚胡也是个工具人啊,他的戏份明明该加一下,把舞蹈演员的男友戏份分给他和人质家属就好了。至于以军小哥,既然想多拍他,那也该多挖深一些,而不只是和女友舞蹈蒙太奇交叉,然后第一个冲进去突突突这么简单。
其实吧,我的观感就是从《红海潜水》姊妹篇到以色列《中国机长》,最后变成犹太《记忆深处》的大型宣传片,导演也不是不想深刻,但深刻得不够,故作深刻的部分就是强行说教,这个舞蹈当然一看就是战争+屠杀主题了,不过至于占用本就不算长的片长中那么多时间吗?
最后,这片子定位也有点不清,商业?纪实?还是啥,对于单纯想看爽片的观众来说,交战场景也不够啊。
“我战斗,所以你可以跳舞”
卷发帅哥从幸福平淡的生活里一跃而起,他像所有男人一样,接了个电话,转头遗憾地说,我不得不走了。美丽的女友也像所有女人一样,她失望,说咱们不是说好了吗?这可是我的首演。男人感到抱歉,说我没得选啊。女人感到愤怒,说出了本片的经典台词——
“如果没有选择,你也是人质。”
然后男人眼睛定定地看着自己的爱人,说出了本节的题目那句话。
他成为战士,是为了她可以选择舞者的生活。但她的舞蹈,却是为了控诉战争。
坐成半圈的舞者,西装革履的沉思者依次变成疯癫的木偶。在鼓点和战歌的激励下,跟不上节奏的她显得像只初生的小鹿,她扑倒在地,她艰难爬起,她仓惶不安,她手忙脚乱。
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不起舞就是原罪。
“如果我们不能谈判,战争就永远不会结束”
在接到劫机通知前,首相Rabin(以下称首相R)正在努力压制国防部长Peres(以下称部长P)提高军事开销的提案。已经占到GDP的31%了,他说,我们还需要钱花到文化、教育和医疗上。然后劫机的消息就到了。
部长P说那是法国飞机所以是法国佬的事。首相R说上面有80多以色列人所以是我们的事。部长P马上开部署军事策略,召集最优秀的士兵,准备战斗毫不犹豫。首相R说我们不能拿人质冒险我们要选择谈判。什么?部长P好像听到笑话,以色列永不谈判。可如果我们不谈判,首相R盯着他的眼睛,全以色列人民就都是人质。
劫机者终于发来要求,释放全部在押巴勒斯坦恐怖分子,否则就杀害以色列人质。
部长P笑,我说什么来着?不可能谈判,这条件不能接受。
首相R于是发布公告:我们要谈判。
当然谈判最终变成了拖延时间的幌子。部长P的战士飞在救人的路上一边呕吐,一边收到通知内阁刚刚全票通过了部长P的营救提案。
“只要死亡者少于25人就算成功。”首相R准备好了辞职信。一切都在按照部长P的剧本走,但他要承担责任。
最终只有4位人质死亡,1位战士牺牲,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营救了。部长P得意地看着首相R。
但是首相R脸上的表情却是失望:如果我们永不谈判,战争就永不结束。
以暴制暴,何时可已?
“救救我”
这才是被关在航站楼的第一天晚上,已经有人疯了。老妇人用德语惊恐地呼救,她掏出身上所有的钱,对法国机长说,求求你救救我。
法国机长自始至终是人质中的精神代表。最开始他就有机会逃走,可他选择留下。甚至在恐怖分子释放法国人质的当口,他也说服机组人员“服务乘客到最后”,只给妻子捎了一封信。他看出劫机者Boni(以下称男B)是理想主义者,于是利用一切机会和他对话,说服他革命者只会毁灭,而现在人类需要的是建设。最关键的时刻是以色列突袭部队到来之后,男B接到命令要杀害人质,机长死死盯着他的眼睛缓缓摇头。男B大吼:所有人趴下!
但这个法国机长听不懂德语。然后男B又出来了。这位原本的德国的出版人,这位总是把枪忘在墙角的恐怖分子,他把惊慌的老妇人带到门外的长椅上,并排坐下。他想了想,握住她的手。她犹豫了一下,把头靠在他的胳膊上。男B的目光落到老妇人的手臂内侧,他看到一串数字。
犹太人幸存者。
“我们不要你的钱。”他对这位死里逃生者说。“我们不是纳粹。”他对巴勒斯坦恐怖分子说。
“我恐惧无意义的人生”
Brigitte(以下称女B)第一次出场的时候,我脑海中下意识地出现一行弹幕:神经质的女人。和《Gone Girl》相同,这双看似冷漠而疯癫的眼睛自始至终看得比她的对位男B更远更透。当男B还沉浸在英雄主义式“革命游戏”中时,女B已经意识到革命是要杀人的;男B还在期待赶紧弄完这一票就可以回德国的时候,女B却清楚地明白他们永远回不去了。
其实从最开始就很好奇,为什么这两个德国人会成为巴勒斯坦恐怖分子的同盟?
男B的理由大概有两个:客观原因是,他出版革命图书,被其中的思想激励,同情巴勒斯坦人,要用行动贯彻自己的思想;主观原因是,他不满于屠犹历史造成的德国人对巴以关系的被动沉默,他觉得过去的已经过去了,自己要代表德国人往前走。
女B的理由大概也有两个:表面的原因是在以国监狱中被羞辱和最终自杀的革命领袖,是被她害死的,她要为她复仇;深层的原因是她无法忍受平淡生活的无意义,她希望通过革命给自己的生命注入力量和光。
但显然,这些肉食者的苦恼在战场上被分分钟碾成粉末。
“你不杀人还可以滚回德国过你的日子,我不杀人我和家人就得死。”巴勒斯坦人瞪着男B的眼睛说。“不用狡辩了,你就是纳粹。”
“我也想和你逃到另一个地方生活,但我知道不可能了。我害怕没有意义的生活。”女B对着听筒留下近似遗言的告白。但世界对她的回答是:“对不起,女士,这边的电话坏了,您可以用那边的。”
就像不合时宜的小丑,从平庸的和平走到硬币的另一面,却发现他们的诉求无人应答。人们只记得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却不承认战争与和平其实是人性的周期轮回。
但其实这些都是有意义的。那是阳光下人质孩子们的足球赛,是被释放的法国人质中被混入的犹太老妇人,也是交火中拒绝“杀死人质”命令而死在尘埃中的男女B。
尘埃飞扬,生命消逝。就像激昂的鼓点渐密,戛然而止,所有人都脱得只剩底裤,气喘吁吁,傲然挺立;只有那初生的小鹿,仍执着地从地上爬起,衣帽整齐,回归沉思。
大多数反恐电影以军人为视角,本片比较特别,主线在两个德国劫匪和以色列高层,男劫匪是个理想主义者,很天真,又胆小,这种人都能成功劫持飞机,可能劫持飞机并不像本狼想象中那么困难,也可能那个年代的安检没有现在这么严格,一直很好奇他们是怎么把枪带上飞机的,都不用组装,直接从包里掏出来就能用,女劫匪倒是有死亡的觉悟的,就是想表达出自身理念,算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呐喊,平时的电影里看惯了劫匪们对待人质残忍粗暴,没想到这片子里的劫匪还挺人性化的,除了痛打了一个人质之外,绝大多数人有吃有喝有马桶,水管堵了还可以自己跑去屋顶修,以色列高层的压力很大,对于如何应对内部分为鹰派和鸽派,以总理为首的鸽派犹豫不决,担心这个又担心那个,前怕狼后怕虎,鹰派就一个字,打,到了最后关头,还是统一了意见,搏一把,算是很成功的一次营救行动,只死了一个士兵,四个人质,毕竟以色列的特种部队在世界上也很顶尖的,标题看还以为会从特种部队的视角来演绎,其实只给了十几分钟左右的时间,伴随着舞者舞蹈节奏,密集的鼓点与密集的枪声互相呼应,音乐得到升华,跳的居然是脱依舞,汗。胖机长的角色塑造得很好。 总评三星7分,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恩怨情仇本狼不大了解,从小到大新闻联播就没少提到他们之间的战争,当然了很多年也不看新闻联播了,了解得更少了,也没兴趣去了解
两位德国人为了自己内心的坚持而参与劫机和恐怖组织。
同情人类对真理的追求,但终究在始终考验其弱点。这都是英雄的试炼。
人性都有弱点,你可以选择崇尚理想,甚至为此背叛自己的国家。但家乡的痕迹不会从你的本能里抹去。
一个反叛分子说,我杀人是因为我爱我的国家,你杀人是因为你恨你的国家。但你真的认为这样的恨意可以促使你杀人和做这些事吗(绑架人质)。
政治之上没有对错,最后让步和进攻。现在的德国依旧被绑架在过往历史的沉重中。
“他们(犹太人)当然会认为你是纳粹,因为做威胁他们事的你,是德国人啊。”
反思与同情。
选择怎样的路就代表你是怎样的人,永远反思永远坚持你所做的选择。
看介绍以为会是红海行动那范儿的,结果…对不起打扰了…整个节奏都很舒缓,史上最有涵养的一伙劫匪,满腹理想又通情达理,人质情绪也挺稳定,小孩们甚至出门嬉戏打闹去了...后方的领导人和军队看起来也优哉游哉的,可能反而贴近真实?不知道。反复穿插一段舞台歌舞其实挺烦的,观感并不舒服。
丹布和裴淳华太有CP感了!然而居然不是鸳鸯劫匪。奶本太帅了嗷哇啊啊啊啊啊!本该是全片至精彩重头戏的机场突击营救居然戏份这么少且一笔带过,虽然中间穿插着象征意义的舞蹈甚为新奇精彩和惊心动魄。以巴问题真是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心中的痛和惋惜。
导演想通过舞蹈表达的东西太晦涩,其他该认真表达一下的例如德国左棍的内心又匆匆带过,大概也是自己心虚
7.Days.in.Entebbe.2018.1080p.WEB-DL.H264.AC3-EVO
2018.02.20@Berlinale,7 Days in Entebbe又一部喜欢的电影,那段现代舞配上营救行动和每个人的内心活动太酷了!中立的从人的立场出发来看待这个事件,但中文译名有些失焦吧,这不是湄公河行动也不是红海行动 重点根本不在营救行动啊 重点是每个人在这件事中的why和what啊
剧情我都懂,但是拜托导演下次别在大河之舞里穿插劫机了。
除了最后的行动拍的很水以外,其他内容都蛮不错的。最近一年巴以冲突再次升级,看的很令人心寒。拉宾遇刺是我记忆最深的新闻之一,如果当年他没死,现在局势肯定稳定很多。另外,看到末尾才知道原来牺牲的上校是内塔尼亚胡哥哥!!!
剧本完成度不够,有很多节点可以把气氛写的更紧张。历史上这是以色列千里奔袭营救人质最成功的一次案例,可惜了这个题材。
在观众期待了一个半小时之后,营救行动伴随着脱衣舞?不可接受的白痴导演。
(5.0)作为现代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事件之一,恩德培行动从它的缘起、过程到影响都很有值得发挥的地方。这次似乎在爱国与人性罕见合一的纯动作片方面和民族冲突政治博弈方面没找好平衡,利落和深沉都不足。明显地前者被削弱,后者又不够深入。
对恩德培劫机事件进行描写的一部电影。忘了在小学几年级的时候,在一本书上看到了这个事,当时就对IDF的千里奔袭印象深刻,此事作为反劫机甚至特种部队的典范事件。舞蹈很棒,虽然没看懂什么意思,但和剧情衔接得很好,唯一的缺点是最后的行动所占比例有点少,看的不过瘾。最后部分的灯光也很赞
烂片,我想看的是:双方动机和筹划、事件进展的扣人心弦、交火时的激烈冲突,不是对两个白傻的性格描绘
德国理想主义赤军旅革命家小书商,巴勒斯坦国恨家仇民兵团,以色列总统内阁和实战小兵,一场现代舞……“人们要的不过是尊严,只要马桶就能带给人尊严,一个水管工顶十个革命家。”涉及角度太多,每一方都浅尝而止,有点靠台词喊口号之感;但作为《精英暴队》的导演,三观还是蛮正的
许多视角都露了一点线头,又没法再扯多一点出来,以致影片尽管铺了极广的面,人物的背景仍然暧昧。对比之下,女舞者这条线无论是剪辑还是视角本身都明晰立体,尤其它的舞台声音桥接到突袭现场,与现场搏杀的交叉剪辑又拓宽了空间视域。
2018.06.13其实拍得不错,但这个题材太危险,现在的低分实际是意识形态几面都不讨好造成的。不过我还是蛮佩服主创从恐怖分子的角度讲述这个故事的勇气的,各方观点(包括以色列内部的不同取向)都得到相当有说服力的展示,虽然是非很清晰,但并没有丑化哪一方的意图。
7.3/10 雖然大講他們的心理, 但......
每年电影节,总有几个导演自觉加入结尾炫技学派。
2位德国愤青民粹为了巴基斯坦解放和以色列干起来了。绝对的共产主义精神!从热血到冷静,随以明白,但已无退路,拍的很冷静!推荐
五星/五星又一个被傻乎乎的译名耽误的好片子。基于真实事件改编的片子,总是令人心生恐惧,心存敬畏。
讲述以色列特种部队最著名的霹雳行动,之前已经看过纪录片,所以很多行动细节已经很熟了,但依然觉得非常精彩,特别是把行动全程和舞蹈结合在一起。关联电影建议看下《巴德尔和曼因霍夫集团》和《慕尼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