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三个晚上,将近10个小时,看完了小林正树《人间的条件》。共六部,每两部一场,每场3个多小时。拍自1959—1961年,老黑白片。 这是一部单线性结构的巨作,剧情按时间线走,没有任何花哨。讲一个带有左翼思想的日本青年,1940年代在满洲工作、入伍、战斗、被俘的生活和思想史。细节丰富,人物立体,可以说是我看过的最好的二战反战片。 1950—1960年代,是日本电影的黄金时期,小津、黑泽明、沟口健二、木下惠介等大师林立,电视尚未普及等等。我查了一下数据,仅1959年,日本就有11.2亿人次的观影率。这相当于1980年代,我们全民看《小花》和《少林寺》吧。《人间的条件》小说原著,也有1300多万的销量,影响力巨大。那个时代,真是电影的天堂啊。 准备找小林正树导演的其他电影看看。就正常速度播放,感受他的力量。 by老肖
花了三个晚上,将近10个小时,看完了小林正树《人间的条件》。共六部,每两部一场,每场3个多小时。拍自1959—1961年,老黑白片。 这是一部单线性结构的巨作,剧情按时间线走,没有任何花哨。讲一个带有左翼思想的日本青年,1940年代在满洲工作、入伍、战斗、被俘的生活和思想史。细节丰富,人物立体,可以说是我看过的最好的二战反战片。 1950—1960年代,是日本电影的黄金时期,小津、黑泽明、沟口健二、木下惠介等大师林立,电视尚未普及等等。我查了一下数据,仅1959年,日本就有11.2亿人次的观影率。这相当于1980年代,我们全民看《小花》和《少林寺》吧。《人间的条件》小说原著,也有1300多万的销量,影响力巨大。那个时代,真是电影的天堂啊。 准备找小林正树导演的其他电影看看。就正常速度播放,感受他的力量。 by老肖
本片关于人性的刻画真的非常成功,即使是在逃亡路上,于人性、欲望、本能最根本的性欲需求也是表露无遗,比后来的欧美战争片都要直白。
农村的日本移民直观反映苏联红军比日军受欢迎,因为对他们好他们就也就吃软的。可毛子占领大城市时就不太守规矩了。
雪地痛饮,最终消逝于茫茫白海。人间一片雪白,似乎没有留下任何痕迹。生命如同尘埃,轻得无处安放。
很难想象,拍出《怪谈》的小林正树,还拍出了《人间的条件》这样的史诗级别的深刻巨制。电影本身是讲求想象力的艺术,而现实主义题材比其他题材更难掌控。
好莱坞有六大(就要变五大了),日本也有五大电影公司,东宝、东映、松竹、角川、日活,本片是松竹映画的鸿篇巨制。
PS:冯小宁的《紫日》是受到这个影响无疑,但那个只有三个主角,表现起来容易多了,出来的效果也浅白了,未能成为经典。
#DVD 影片从这部分开始权力反转,男主成了发号施令的人,对照关系也建立了起来,作为侵略者的他的幸福是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上,对于人的思考变得更加有对照性,而他的战友则替换了他原本的角色。片中另一个对照关系则是作为战俘的他对于这一切的怀疑也呼应了第一部中中国战俘对于他的怀疑。
男主的转变也在片中提到了,当被友军拒绝提供食物时,男主则把枪指向了自己的友军,就如他所说,经历过生死杀戮的他已经改变了太多,这也是男主反抗这个即将灭亡制度的开始。他在5-6部分的终极目标是家,这也是回到了1-2最开始的一幕。其实最感动我的是他的战友替换了他原本的角色,帮助他埋中国人的那段儿。就仿佛回到了第一部铁丝网的对话一样,人总会找到彼此。
视觉上,开始饥饿状态下的多人逃亡,多使用远景固定镜头展现群像戏,生存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多利用光影来帮助外显角色的内心,逃出森林的部分则是仰拍的移动特写倾斜构图来体现所有人极度不稳定的精神状态,搭配上内心独白的形式,把极端情况下人物内心真正的思考利用视听展现了出来。后战俘营内则多是固定镜头,还有不少的特写镜头用于表现男主的纠结与痛苦,有一场戏的光影使用仿佛回到了导演往常的作品风格,舞台剧感非常足。影片出现不少次男主的回忆和幻想的画面,回忆使用的是前几部的影像,定帧处理让回忆显得更加残酷。幻想则大部分源于对家的渴望和对自己的怀疑。
纵观三部电影,每一部的开场都以战争浮雕开场,感觉也是充满着对战争中死去人的缅怀情绪。故事上觉得1-2部分相对弱很多,可以看作是3-4部分的铺垫,但作为5-6的呼应,却是太巧妙了。影片整体趋势上看会有让民族主义倾向的人觉得影片在弱化日本罪行的感觉,但是以左派自由主义者视角突破国家,种族,阶级来审视这场战争,视角与内容呈现的契合度是非常高的。
吐槽一句,影院上几个月有放,就是排片太阴间了,三部电影分三个月排。
无法冰释的命运 哪怕是最强烈的羁绊 最终也消逝于黑暗的冰天雪地 个人的抗争 终究在历史的洪流下无情碾碎 一切希望 最终在意识形态混乱两极对立的背景下迎来最终的幻灭仲代达矢 笠智众 高峰秀子第一次联袂演出 尤其是仲代达矢与高峰秀子 战后日本私最喜欢的两位演员
仲代达矢最终在雪原里倒下时眼角好似有一行泪水涌出,伟大的表演。
这岂不是比打打杀杀的反战片更好?战争中迷失自己,愿你们最后都能回家~
反极权叙事的典型空间不是战场,而是士兵聚集的营地。小林正树有意讽刺战时意识形态,标语口号遍布各种空间,与人的现实状态相对照:在矿山,墙上写着大字“共存共荣”,同时中国劳工却被迫害致死;在军队,墙上贴着“尽忠”,将个人的权益压缩到无;在战俘营,巨大的斯大林头像使真实的人显得很渺小。
1. 如果说梶在前面四部是在封闭的空间状态中以一种纵向挣脱的姿态来探寻或实践自己的人本观念,那么在五六部前三分之二处在一个开阔空间状态中的梶是以一种横向的野蛮生长。2. 在梶最终进入战俘营前,一共有三个女人(难民)出现在梶的行程当中,她们的出场都伴随着河水(水源)的出现,并带着不同程度的性意味:岸田今日子出现时“性的伺机而动”,中村玉绪出现时“性的侵入”,高峰秀子出现时的多对男女相互交媾。从潜意识层面来讲她们可以被看做是梶心中的妻子在三个不同时空的化身,为了保护这个形象,最后遇到俄军的梶本来可以杀出重围但却选择了投降。进入俄军战俘营到梶死去,妻子再次以一种意识形象出现在梶的世界。
第三部算是后二战时期的描写,主题向生存的方向推的更远,对战争的批判更为直接辛辣。从上一部达矢君说出真正的问题是军队本身,到这一部他自己亲身验证,着实吧关东军后期的惨烈状况勾画了出来。战争中其实没有赢家。在生存受到威胁的时候,苏联兵可以杀,快死的人可以不救,一切的道德都可以抛弃。
这两部里男主角在军队战败后走上了艰辛的逃亡之路,后为日本殖民百姓的利益而向苏军投降。最终逃出战俘营,在对妻子的强烈思念中于风雪里踽踽独行…对人性、社会、体制的思考和揭露更深刻。至今仍然牛逼!仲代达矢的表演让人叹为观止。这六部曲是真正伟大的电影!反战巅峰之作!向小林正树致敬!
破灭了对两个世界的幻想,至少还有爱吧,还追求自由,伏尸仍然有方向,人仍可称之为人,也许这是当时抚慰人心所在。摄影师是共产主义者弱化了一些对苏联军队的批判,但态度仍然是鲜明的。到这一部完全的地狱终于等到了秀子出现,秀子和仲代真是永远不对付呀…收尾被雪埋的镜头把仲代冻得快晕过去了好多地方都有提到,仲代的出世作也算有了一个完璧的结尾。
死在冰雪荒原.。最后人道主义的主角也拿起铁链 世道就是这样坏人活得滋润好人受苦受难
在战争时期想保持善良本性都成了困难的妄想。有些人反复反思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依然没能让战争在现代人类生活中消亡;有些人不用自己付出生命就在网上发表希望战争发生的言论…他们可曾考虑多少人会因此而受伤死亡…——-战争还没结束,对吧?-必须结束了。-要是结束了 会是怎样的结果?-像德国一样:无条件投降。-也许是吧?但我想问的是之后我们这样的人会怎样?人们会经受什么?这是个大问题。-如果战败,我国会被灭亡吗?-我国?指什么?-你所知道的那个国家将消亡…新的国家又该是什么?我们一直奋力活下来…好看看一个自由人的国家能否取而代之。这是个大问题。-我希望民主力量…能联合起来,应对这一失败。-“民主力量”…日本有这东西吗?日本遍地是我这样无助的人…也许更糟,他们什么也做不成。→此对话联想到《赤足小子》。
无以为人。
黑鸦冲天,饿殍遍野;荒原化鬼,何以为人!
多希望他能走出这冰雪荒原,反战电影杰作
【A-】三部曲1>2>3。两部的铺垫后终章终于回到了战争本身,但惊讶的是这部中包含了更多的东西,除了对战争最直接的反思,同时探讨了日本战后精神以及“人”的终极陨落。主人公梶在这部中已经彻底变成了一个符号,代表人性最后的希望,这部中首次出现大量闪回以及心理独白,大量荷兰角的运用阐述最后希望的泯灭。3与1终成一个闭回,战争末期日本的节节败退悲惨境遇竟让人有些怜悯,战争才是一切苦难的终极源头,“人”在战争中被一步步扭曲,监守的人道主义也终究抵不过时代。而3最大的一点退步就是完全注重于“反思”而导致人物塑造的缺失,12中除主人公梶的连续塑造外每部都有许多人物有完整的弧光,这也是3最后略差于1的原因。
【damn war】个人终被时代所淹没,小林真是个伟大的导演
无以为人
在60年代以前,这绝对堪称最深刻的反战作品,即使放之今日,仍毫不过时
原先好不容易保住的对于人性的忠贞,就这样被战争的巨大力场扭曲掉了——人的是非观并未失去,只是是非的标准变得模糊而荒谬,于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础等于被生生剥夺。影片主题由道德的上升为存在的。
1. 就是战俘营里,欺负你的可能还是你的同胞,军阶比你高的那个,所谓的敌人,可能很容易原谅你的行为,给你阿司匹林。背后捅你一刀的,可能真的就是你的同胞。3,对红军,共产主义有一些思考,有主人公独白的方式,但深度不够。4. 画面非常讲究,不知道在哪里拍的,那时候中日尚未恢复邦交。
六部看完,不被左右所左右的伟大求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