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烟

全40集

主演:连奕名,杨若兮,王珂,王新,贺莹,徐悦,马灿灿

类型:电视剧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3

 剧照

狼烟 剧照 NO.1狼烟 剧照 NO.2狼烟 剧照 NO.3狼烟 剧照 NO.4狼烟 剧照 NO.5狼烟 剧照 NO.6

 长篇影评

 1 ) 还是老电视剧好看

好看,之前断断续续看过,讲的是啥都忘了。前段时间看片段视频,发现有些段子很好玩,比如白爷这个满清遗少的面子。

于是看了小说,一口气一天看完,说不出的精彩。没看过瘾继续回来追剧,说实话拍成这样已经很不错了。

就是有些道具 场景实在简陋,一看就是粗制滥造的搭棚子,看起来不太好。可能也是年代问题。

文三儿这种小人物在历史的洪流中沉沉浮浮。老北平的社会百态。真的难得。现在的电视剧没这味儿了……

 2 ) 北平城大,北平人小,一生长也快

一开头就把遗少的劲儿给泄了,号称名门的人一不识文、二不见广,非但没有正经本事,连成天忙活的玩儿都只知没文化的杂学,可谓讽刺眼高手低到了极致。

接着把传播媒体给踩损了一通,西式民主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舌和笔的自由,但笔墨声带固然能推进但也只能依附于生产关系,他们传达的其实是一种乍听合理、其实却起到瓦解民众内心抵抗的松懈,这既是自由的一部分,也是特定环境和制度下无解的桎梏。借小报编辑攀会当权者和唯恐天下不乱的习性,表达自由固然重要,但立场坚定且思想独立的表达自由才是最不可或缺的,虽然没人喜欢枷锁,但无所顾忌的自由总是乱象丛生,两难选择是不可避免的,弄明白别背带跑了就好。此外中庸还说出了投降派的基本论据,那就是不打仗才是保全人民性命的根本解决,也举了西欧的例子以让中国参考,不过其一东亚不同于西欧,尽管文化上宗源接近,却早已分家且往来甚少,侵略更类似于殖民而不是政府更替,殖民的结果看看亚非拉的无数亡国灭种例子即可;其二小国可降但大国的脊梁不能折断,从科西嘉的皇帝拿破仑到法兰西最后的男人戴高乐才过去了多少年,一战的巨大牺牲也好,战后英美的背词放血也罢,法国有一万个理由在闪电战中只坚持42天,但这绝对意味着法国民族精神的永久性破碎,这个无形的腰斩可能得靠黑非洲的血养上很久很久。

而另一面的文三又把彼时的底层人民刻画得进骨入魂,一听鼓动就激昂慷慨,举手投足都得虽远必诛;一遇挫折又立马蔫儿了,仿佛忽然想起自己的头掉了可能不止碗大个疤,那些争先的无畏英雄都一批批倒下,后继的只得是油滑的痞子和胆小鬼了;再在背后把敌人的所有行为都当成对自己的嫉恨说与他人,过些年则只当世上不存在亡国这码事儿,一边假忿恨骂骂咧咧一边对侵略者心安理得地低头;最后在战后还得借殴打日本士兵、调戏艺妓和对驻华美军的暴力游行发泄自己发酵出的怨气,宛如水浒传前八十回的好绝不仅在雪夜上梁山,更在流氓无产者剜心吃人的魔星本色,最不济也是个咋咋唬唬的地煞跟班。

可车夫等民众不是没有理由可说,凭什么达官显贵口口声声喊抗日,身体力行择木栖,“照理说都是亡国奴,上茅房谁也别笑话谁,一起攥拳头使劲”;又或者丢下老百姓自己跑到后方,却在八年后回城指责沦陷区人民是顺民,还暴露了后方紧吃的真相。其实本剧没有直面一个阶层,那就是过去的满清遗少、当今的达官显贵,他们的形象和变化只有通过车夫和记者的描述才能一窥朦胧,又借军统之口说出宁为玉碎的士大夫却从不真正抛头颅,只是口头爱国、择主而事,他们把权力顺利地转化又坐上了老蒋或汪兆铭或亲日的位置,照旧出入酒楼舞厅仿佛这世界没有发生什么值得注意的变化,这才是民国之所以名不副实的重要表现,更别说还有战后对日本战犯的有用则用和对美军的通商条约了。即使是对于那些真正站起来的爱国文人艺人,不吝指出这种不食周粟对于其个人和影响力来说无疑是赞许的,但对于四万万文三来说又怎么有底气抗拒和不配合,宁肯老板抽嘴巴、特工怒斥和教授惋惜也丝毫没有觉得不妥之处,正是因为他们知道那些六国饭店的常客和他们这些吃焦圈儿的是天差地别的。也许,只有当享福的命也得“知道混合面长什么模样儿”,这个社会才是健康朝气的。

当需要不断找饭辙的时候,是很难听得进去主义和大义的,外敌进侮之前的民族或国家意识虽不至全无但也甚是薄弱,这就是彼时的现状也是难处,绝不是登高一呼就万人响应的虚景。可惜现在大部分正剧里的人民为了主旨的表达,都不再麻木乃至刁横了,看过的只有团长表现出迅哥儿和祥子般的一二,但军旅更重五湖四海方言各异,只有这类以平津为发生地的结构才更直观突出当时此地的百态阶层。

更惊喜的是其批判的对象甚至包括过去任何作品中都无不叫好的青年学子,他们爱国且勇于行动而不是坐而论道,这是积极的一面也是在风雨中难得且必要的;但他们的爱国少会经历真正的不堪与饥寒,他们大多是站在伞下呼喊大家不要畏惧雨打风吹,离家出走便是他们最大的挣脱和底层体验了,能与工人和赤贫吃住一道的又有几人,更有甚者还因为自己的爱国身份就沾沾自喜仿佛高人一等,自诩泥中青莲对未开民智难以为继的民众不思教引却讥讽白眼,只想做群众的先生而唾弃做群众的学生。无论如何我们不掩没青年人的朝气和对国家的继承与推动,但我们也不能失谦逊而掉进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枯井里。

再进一步也不羞于讨论教育救国的局限性,百年大计必然要做,但若九十余年就已经亡国灭种那这大计的好处落在谁口袋里就同设想的不一致了,更不用提还有知识分子的无阶级性。连剧末都隐晦地提出,没有思想的愉快和富有思考的沉重究竟该如何选择,民族和历史当然倾向于后者,但选择前者的个体是不是就该被敌视和轻贱,这是年轻的两位爷都以为自己很清楚的问题,却在老来又模糊了起来。

最后,还不忘提出历史之问,文三究竟是变成了主人或依旧是那个臭拉车的呢?两位爷当年争论的问题,多年后的“官复原职”和洋车换成了三轮多多少少也做了些回答。

可见,这部剧有一个突出甚至罕见的优点,那就是在表达主旨的同时,绝不吝惜笔墨描绘北平的社会背景、市井画卷和正义各方也必然具有的劣根性,原本以为觉醒年代展现出正面人物的侧面已经是绝大的进步,现在才意识到正面人物露出背面是更好看的。

 3 ) 文爷到死仍是少年

片名:打听打听四九城谁没打过文爷嘴巴子

都梁的狼烟北平,十年前拜读,如今四十岁了 才发现 真正活得真实的是文三,幸福感最强的是这些小人物,很感概阅读中,最瞧不起文三,感觉作者创作这个人物是来活跃气氛的,如今感慨生活应当有文三的乐观顺势。文爷啥时候吃过窝头、文爷都是吃火烧加炒干、卤煮、吃烤鸭,喝的是莲花白酒就这酱牛肉!

 4 ) 长衫旗袍里的民国与炮火连天中的抗战

故事发生在令人神往的民国北平(今北京),第一次看应是初中时候的北京卫视,一周只有周末能看上两集,就是这样寥寥几集,便深深吸引不能自拔,加上当时看了一篇科幻短篇,萌生了自己写一篇的打算,于是乎带着些民国传统色彩的太空科幻就写了出来,此为狼烟北平之初情怀。

再看狼烟北平,是于大一上学期期末被踹之后的事了。一直怀念景林与梦云之普希金诗词接头,金戈兄于闹市街头充满无奈与悲伤的亲手送走了自己深爱的秋萍……以及文三的好死不如赖活着,旧友在文三的请客之下一气儿吃到撑死……革命友情与浪漫爱情交织在一起,高远的理想与现实的生活矛盾冲突着,让人难以自拔。

曾记得高中时出现了消费民国的热潮,私以为这部剧其实很能体现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凡夫俗子,知识分子,统治阶级,军人,入侵者,应有具有。形形色色的人组成了一幅鲜活的民国众生相。生动形象,宛若一幅民国清明上河图。

可惜,杨秋萍死了,罗梦云逝去了,只剩下了方景林与徐金戈看着新的北京城,只剩下文三好死不去赖活着,而我,默默的写着影评,想着那天那个女孩,看这本书的情形。

曾试过读普希金的诗,但是感觉不到那种感觉,或许是我的数学比较好吧。

送给你我那已经消逝的青春!

 5 ) 又是一部拍马屁的剧

太拖拉,重点不突出,详略不得当。马屁拍的恶心。

 6 ) 梦里云朵,秋日浮萍

梦云,梦里瑕白的云朵,她一出生就被赋予浪漫,诗意和美好。每天沐浴在朝阳微露下,诵读普希金的巴赫奇萨赖,将未来吟弋成一片花海。牵着挚爱人的手,奔跑在花田绿林。“爱情的喷泉,永生的喷泉,我为你送来两朵玫瑰。我爱你连绵不断的絮语,还有富于诗意的眼泪。”小布尔乔亚情调漫天洋溢。天蓝纯净的夹衫与黑色布裙烘散她的青春曼妙,两条辫子从肩上垂下来,勾勒出两道恰好的弧线。那双眼睛,黑色的眸子永远鲜活,传递出不可言喻的美丽。景林书生意气,对美好事物有着自己的表达方式。“我觉得我们很般配”,“我还是有很多优点的”,“其实我想当个诗人”,他鼓足勇气,直白可爱,自吹自擂,与梦云有着一样的情怀。

凤眼腮红,贴片发髻,兰指一扣,迈出青莲小步,咿咿呀呀滤底的京音婉转入耳,似泉水潺潺长流不尽,回淌心窝;似精雕细琢,在心房刻梁画栋。秋萍在藤架底下,让爸爸拉着京胡,忘我地掐指走步。她大方爽朗,欢声笑语都被收录在燕园湖畔,柳条轻摆的那本影集里。就是这样一个她,不期沸腾了一个杀手的血。徐金戈浪荡不羁,我行我素,英俊,出众,雄性,也冷漠坚冰。而穿梭在冷血的世界里久了,当有一种细水长流的温情袭来,他会不知不觉深陷。两人磨磨合合,终于爱意浓浓。还记不记得,那些缠绵悱恻,情话絮语,继而那些肌肤之亲,激情似火,迷离又如梦。

秋雨淅淅沥沥,他含泪抬起左手,夺眶而出的那一瞬,他咬牙扳动食指。清风吹起秋萍长长的头发,带走徐金戈全部的爱。一股腥甜灼热的液体从嗓眼涌上来,他的感情从此颓然凋谢。十年后,也是一天,方景林的心脏随着那声爆炸也被毁成了碎片。他站在公园,恍惚看到梦云的嘴唇,听见她依旧读着泪泉的诗篇。他伸手去碰,却只有空气。

“玉帐空分垒,金笳已罢吹。东风回首尽城非,不道兴亡命也,岂人为”,“谁能瘦马关山道,又到西风扑鬓时。人杳杳,思依依,更无芳树有乌啼。凭将扫黛窗前月,持向今朝照别离。”万春亭,两个知己知彼的男人,谈论趟过的河水,猜测未来的命运,个人的,集体的。

三十年晃过,墓前的老人老态龙钟,往事片段在脑海里一幕幕回放闪现,那么遥远,那么咫尺。“犹记当年军垒迹,不知何处梵钟声,莫将兴废话分明。”亭子里,两位古稀老人咂摸着古感,俯视这座古城。

我们的爱情

湮没在历史风尘

那些细语呢喃,娇嗔动人

被惊涛骇浪转眼吞噬

把这世上最深最痛的伤口

留在我们心里

岁月沉淀

却愈合不了这道爱的裂痕

历史拍打的剧痛

我们承受着,孤独余生

西山秋日沉,血红天际

爱人,我们就要见面!

 短评

读解放战争的历史,看到国统区物价疯涨,“相当于战前一万倍”,忽然想起老早看过这部剧。还记得刘佩琦拉着人力车在北京城下为抗日国军运送物资时豪气陡生的英雄气概,“是个中国人,跟我文爷走!”

8分钟前
  • 咚咚锵
  • 力荐

好想看小说

13分钟前
  • Gisela_Fan
  • 力荐

故事的主线有些粗糙,细节却有些冗长,无良的改编和明显的删减。很好的小说

15分钟前
  • Ian
  • 还行

电视剧拍到这个份儿上也算对得起观众了,如果再能看小说,多半会有更多惊喜

16分钟前
  • 孟繁永
  • 力荐

原著!原著!

19分钟前
  • 兰小沫。
  • 还行

他和我们一样,都是无法主宰命运的小人物,所不同的是,他有能力化解痛苦,就像俗话说的那样,没心没肺,浑浑噩噩地度过了他愉快地一生。他活得比你我都愉快,而且一直沉浸在自己制造的神话里。他的思维简单明了,去接近生活中最本能的东西。直到自己想要什么,和不要什么,而且能够很快地得出自己的判断,生活没有沉重感。其实旧时代大部分的老百姓都是这样。他们对什么主义,什么理论都没有什么概念,甚至连想都不去想,他们只希望能过安定的日子,能生儿育女,平平淡淡地来到了这个世界上,再平平淡淡地离开这个世界。政治家们要做的是尽量少折腾他们。 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

22分钟前
  • ZZ
  • 推荐

真的是太好了小学看的在大钟演技炸裂很接地气角度也是特别的好2023.3.12二刷真好看真情实感

27分钟前
  • Oo
  • 力荐

1949当穷人有当穷人的好处,当富人就那个喽........本剧作为民国北京城的素描,确实有地道的点,也不乏精彩之处!再看蒋家王朝为何要打打打?就是为了钱钱钱。以民国36年为例,军费开支100亿,全年财政收入区区17亿。发展至1946年国民党全年军费支出已达6万亿元,而当年国民政府收入仅为2.2万亿元,财政赤字高达支出总额的70%左右。

30分钟前
  • 老羊
  • 推荐

不知道这部不算新的电视剧还有人关注没。评分算是让人欣慰了。五星为原著书籍

35分钟前
  • 北京!北京!
  • 力荐

很市井 背景和小人物的铺垫都很好 不是只有枝干没有树叶的骨头架子 且故事节奏很好 喜欢徐僧的那对眼睛!

40分钟前
  • Acedia
  • 还行

京味很足,刘佩琦就是老戏骨,这样的年代剧演的一点不沉闷,对那个年代多了一分了解。无论皇城根下怎样的人生百态,爱国抗日责无旁贷。

45分钟前
  • 开心快乐每一天
  • 推荐

文三的国人形象,犹如鲁迅先生笔下的“劣根性”一样,不是讽刺,不是悲观,更不带哀怨,而是,事实。

49分钟前
  • 亿秒
  • 推荐

唯一的缺点,为什么徐金戈扮演者徐僧走上了烂片道路?

53分钟前
  • 肯德稽
  • 力荐

好喜欢徐金戈,他真是忒男人了!~ 徐僧演的也很好,侠骨柔肠……

57分钟前
  • 糖包
  • 推荐

很喜欢一切能把老北京拍的有滋有味的电视剧。

1小时前
  • 李阿米
  • 推荐

这个 我也不知道我怎么就看完了 那段时间太无聊了吧

1小时前
  • daffie
  • 还行

玉帐空分垒,金笳已罢吹。东风回首尽成非,不道兴亡命也,岂人为。

1小时前
  • 蓑笠婆
  • 推荐

文三是中国半个多世纪的风云变幻的见证者,他不是高尔基笔下尼洛夫娜,也不是鲁迅笔下的阿Q,更称不上是有文化的“体面人”,但他代表了一整个鲜活的时代,与数万万与他相同的底层百姓一起构建了近现代中国的《茶馆》。想到这里,谁又能不尊称一声“文爷”。

1小时前
  • 例外
  • 力荐

徐僧的徐金戈就是小说中的那个!

1小时前
  • 青词
  • 推荐

徐金戈就是小说里走出来的。方景林不够帅。罗梦云杨秋萍真美。冯牧是冯运修的故事硬插进来的。叶兆明太矮。曾澈露脸了,阳光青年小帅哥,很像搞学生组织的。马明远意外的是个超级帅大叔,跟历史上那位马汉三根本不是一个人啊,洗的太白了但是我喜欢=w=

1小时前
  • 棉喵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