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黎明忽至

HD中字

主演:胡利奥·晶,塞尔吉奥·埃尔南德斯,马格达莱娜·穆勒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2017

 剧照

黎明忽至 剧照 NO.1黎明忽至 剧照 NO.2黎明忽至 剧照 NO.3黎明忽至 剧照 NO.4黎明忽至 剧照 NO.5黎明忽至 剧照 NO.6黎明忽至 剧照 NO.13黎明忽至 剧照 NO.14黎明忽至 剧照 NO.15黎明忽至 剧照 NO.16

 长篇影评

 1 ) 每个创作者都是人质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里写道:“活着不是为了写作,写作是为了活着……只是因为我活着,所以才不得不写作。”写作是观照内心的过程,一个人物,一眼印象,一段回忆,突然在头脑中羽翼丰满起来,不知是它找上了作家,还是本就潜藏在记忆深处。大多数作家在生活中都是失意之人,从创伤记忆里汲取营养,形成创作的母题。郁达夫笔下肥白柔顺的女子代表了他青春期不得释放的性苦闷,鲁迅记忆里的柜台使他饱尝人情冷暖,张爱玲小说中华丽阴森的房间正是童年留给她的最初印象。

荣格曾说:“一个人毕其一生的努力是整合自童年时期就形成的性格。”这也是创作的源头,作家们用笔当作武器,理清生活,自我疗伤。有些人很快在创作中找到宁静,达成和解,有些人终其一生都没有,比如海明威,比如太宰治。

智利电影《黎明忽至》即是此类主题。年迈的作家潘秋回到故乡寻找灵感,他和以前的朋友米格尔,老师卢西安诺见面,走访生活过的地方,往事一点一滴涌上心头。

在五彩斑斓的童年,潘秋和小伙伴们一起去村子疯女人的茅草屋探险,没被发现前就大叫着一哄而散;结伴在森林里奔跑,遇到了假装精灵的流浪汉;互相掩护为流浪汉从酒席上偷食物,被暴躁的父亲拽回家;坐在天高海阔的礁石上,听卢西安诺讲美人鱼的故事。那时候,生活简单宁静,如同黄昏时开满鲜花的原野。

转眼潘秋长成一个英俊的青年,与米格尔在酒吧观看小丑演出,跟青梅竹马的罗西塔在宴会上眉目传情,为逝者书写墓志铭。这时候的天空,偶尔晴空万里,时常乌云密布。军队驻扎进村庄,潘秋半疯的父亲手握太阳的余光死去了,罗西塔被迫嫁给了残暴的军官,小丑的欢声笑语变成了低吟的乞求,专制的阴影弄得整个村庄惶惶不可终日,曾经的世外桃源如今是人间炼狱。悼词诗人潘秋埋葬了一个又一个亲友,写下了一句又一句墓志铭,决定在米格尔的帮助下带着心爱的罗西塔远走高飞,没想到他等来的是荷枪实弹的军队,死里逃生之后,潘秋再也没回头。

多年之后,须发皆白的潘秋站在破损残旧的房屋前,面对时间的废墟,感慨万千。许多人都安眠在地下,尚未凋零的故友都满面风尘,昔日情谊如同一个口径太小的酒瓶,总不能让人畅饮……

逃离与回归是小镇青年的宿命。《天堂电影院》里老放映员对多多说:“如果你不出去走走,你就会以为这是整个世界。”如果说多多的回归充满了无悔和依恋,那潘秋的回归则是满负悔恨和内疚,这种感觉类似于《追风筝的人》,主人公去更大的世界洗礼了一圈,发现自己面对的还是年少时的困境,仍阻止不了旧日世界的崩塌,在守护内心真善美的时候仍感到无力和挣扎。

《黎明忽至》通过三个朋友的友谊和一段未果的爱情反映了被战争摧毁的一代人。潘秋没能营救出心爱的姑娘,丢下她在故乡发胖,生孩子,庸庸碌碌。米格尔关键时刻没能守住朋友的秘密,余生都以背叛者的心态苟活。卢西安诺任由军队蹂躏了同屋的女孩们,吓得一言不发。他们是帮凶,他们是懦夫,这些屈辱和伤痛,在死期将至的时候更为清晰。

忘掉一个人和一件事最好的方式是将它们变成文字,被创伤记忆炙烤的作家们就像人质,必须把心中所思所想吐露出来,才能得到解脱。但忏悔不一定全是真诚的,当一个写作者构思时,他已经站在了为自身辩解的立场,当潘秋故地重游时,他无意间给所有的记忆都归纳了主题,所以,最后剧情指向——因为米格尔的泄密导致潘秋和罗西塔私奔不成时,导演借米格尔之口消解了一把:“你觉得我必须捍卫你那美丽的爱情故事?”我们总是企图叩问,过滤掉其他细节,将前因安在后果之上,思来想去,无非是推卸责任。

影片如同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比如潘秋给一位儿时溺水过的玩伴写的墓志铭是:“愿饥饿在盐与水的终点哺育你。”给卢西安诺的墓志铭:“若我们歌唱,塞壬便会来。”都是一语双关。更不用说那些可以直接写进小说里的旁白。将创作者脑海里的人物比作镜中人算是点睛之笔,作家惯于篡改记忆,镜中人想往左走,他偏要拉着往右走,激烈交锋中,镜子碎了,记忆又成了碎片。

观看《黎明忽至》又像是阅读一本忧伤绵长的小说,舒缓的调子,诗意的镜头,深情沉静的独白勾勒出海洋最南端的村庄。影片里过去和现在双线交叉的蒙太奇画面较多,营造出时间流逝,亦真亦幻之感,清丽的风格让人想起了北欧电影。然而,茅草屋里的疯女人,森林里的老精灵,想要攥住太阳的可怜父亲,热情活泼能歌善舞的村民,那些符号一下子让人重温到南美文化的疯癫和浓烈,柔情和悲伤,波澜壮阔的史诗感,那些我们曾在马尔克斯、波拉尼奥的小说里都见识过。

尽管获得了蒙特利尔电影节最佳影片,《黎明忽至》还是有些明显瑕疵,为人诟病的195分钟剪辑可以精简些,不必每一处画面都工笔细描。前两小时比后一小时的完成度好,将观众带入到那个遥远但又亲近的村庄,之后将主题压在追问真相上,路子就窄了。友谊与爱情、背叛与原谅,《美国往事》也探讨过这些,面条与麦克斯历经半个世纪的恩怨,相见时只有寥寥数语,结尾导演通过垃圾车和面条抽大烟的画面将各自命运一笔带过,留给观众无限怅惘。

相比之下,《黎明忽至》的处理太过清楚明白,不但浪费了之前铺陈的梦幻暧昧的电影氛围,而且也没有取得谜底揭开的惊喜效果,因为米格尔的背叛已经不重要,倒是两人急哼哼互相指责,追究责任的场面让开篇奠定的忏悔不再真诚,罪孽不再复杂,整个电影的分量随之变轻了。这一刻,创作者只顾人物的情感宣泄,而忽视了故事。

也许一个创作者对作品太痴迷的话,很容易自我感动,这是应该避免的。

 2 ) 自恋自怜自欺欺人的陈年酸酒

6月份在小西天看的,一结束就冲回寝室跟舍友吐槽。彼时不用豆瓣,只有上淘票票打3星泄愤。今天看马尔克斯的《米格尔在智利的地下行动》,读到一段关于智利作家尼古拉斯·帕拉西奥斯(Nicolás Palacios Navarro, 1854-1931)的介绍,一下子想起了这部超火大的片子,把当时的吐槽翻出来整理下,我就不相信没有人跟我有同样的感受。


编剧兼导演的三观震撼我心——主人公流亡跟智利coup基本一毛钱关系没有,所谓伟大逃亡其实是诱拐有夫之妇事败潜逃。给大家伙捋捋:

主人公Pancho,单亲家庭,爹是智利本地马普切人,精神不正常,打铁打着就想把儿子头打爆那种。Pancho因为在邻居葬礼上做了一段即兴的悼词,显示了出众的文学才能,被墓碑店老板收做学徒,刻了许多优美的墓志铭。但仍然穷得底掉,加上一个跟《村戏》里的疯子差不多的爹,属于当地婚嫁市场底层。不过搞风花雪月还是很有竞争力——跟村里的村花好上了。村花是村长的掌珠,父母做主跟一个年轻的上校订了婚,都收心准备踏实嫁人了,架不住Pancho软磨硬泡,偷溜进人家里半强迫地跟人私通。这位男子汉不上门正经向村长夫妻争取心上人,而是居心险恶地哄骗小姑娘自我牺牲捍卫爱情:

“他们联合上帝和军队来拆散我们,我们要找到更强的援军——我们要有一个孩子”

——听听这是人话吗?

村花到底没嫁他。军政府上台,到处是迫害和秘密逮捕。我们的主人公显然认为上校太太吃香喝辣的日子极其痛苦,必须跟他一起私奔才幸福:“Rosita,我来是想告诉你,我为了爱情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不怕!”——他做的就是花言巧语(兼色诱)哄得女仆给他当内应,小跟班Miguel帮他传消息,借给上校府邸送鲜鱼的时机将时间地点告诉女仆,他负责在接头地点安心等待心上的人儿在十五的月亮下跑过来……

颜值与洞察力兼备的上校早发现苗头,拷问Miguel获知计划,带着手下满山坡搜捕。Pancho居然一点不怕连累人地躲进墓碑店老板家里,全靠士兵里有个儿时玩伴替他掩护才逃出生天。在异国他乡的首都隐姓埋名,打零工,卖报纸。娶了有钱的太太,终于有人支持他写作,然后成了著名作家,敢在作品上署真名,但从来没跟自己智利老乡联系过一个字儿。直到40年后,灵感干涸,才屈尊纡贵地带着社会地位、文化修养、道德水平全方位的优越感衣锦还乡,住在Miguel家白吃白喝甩脸子。可怜忠心耿耿的Miguel一直遭受良心的折磨,向他坦白自己因为胆怯背叛了朋友,没得到原谅还被他痛骂:你知道你做了什么吗?“一个年轻作家的梦就此死了”!是啊,你们这些留在国内的幸运家伙,只是在dictatorial government下受尽屈辱迫害命如草芥活得狗都不如,人家失去的可是梦想啊!


我要是Miguel早一桨拍死他了……什么狗比朋友,没为友谊做过一件事,只会逼着别人为他的私心冒生命危险。作家个鬼,人家裴多菲说若为自由,生命爱情皆可抛,请问你拿爱情自由换了一条狗命还骄傲啥委屈啥?身为流亡作家,为1973年后的智利做过一点贡献吗?看这种片子,不如去翻翻《米格尔在智利的地下行动》,了解下有良知的创作者在国难当头的时候怎么做的。关于帕拉西奥斯的部分在165页,此人是个智利种族主义者,1904年出了本书叫Chilean Race,认为“地道的智利人是古希腊人的直系后裔,因此命中注定要被指派为领导拉丁美洲的霸权力量,展示真理与救赎世界之路”(马尔克斯)。这就解释了电影开头,Pancho臆想自己上辈子是个出海难死掉的希腊冒险者,还老觉得自己没见过的妈是希腊人这段情节的文化渊源来自何处。蒙特利尔电影节给这种毫无反思精神的片子颁奖,纯属为了膈应智利吧?同为智利人,米格尔·列廷、Sergio Bravo的作品啥样子,你盖约奇的片子又是啥样子,心里能有点数吗?

两颗星全给Luciano,真是天使,may you rest in peace,狗比男主不配做你的朋友。

 3 ) “黎明忽至”观后感

这是一部长达三个多小时的智利电影,讲述一个年迈作家重归故里与儿时好友重聚和搜集写作素材的过程。

影片以插叙手法讲述故事,故乡的一景一物一人唤起作家对往事的回忆。他的出生、童年、青年;他的友情、爱情、亲情;他的执着、迷惑、梦想……随着或虚或实、亦真亦幻的情节铺开,时空来回穿梭,一点点揭开主人公的传奇人生和心路历程。

电影画面拍得极美,堪称风景大片。BGM恰如其分地烘托气氛,选角亦令人拍案叫绝。几个主要人物的从童年、青年到老年,不仅外形特征连贯,连性格气质都前后妥帖,真实感特别强。

拍摄手法充满艺术气息,以诗意旁白贯穿始终,如一首细腻又宏大的叙事散文诗。加之演员的精湛演技和美轮美奂的运景和音乐,整部电影带给人非常愉悦的观影享受。

从电影风格来看,本片融合了多种类型:既是风光片、民俗片,又是爱情片、传记片。它包括了多种元素:现实、魔幻、悬疑、惊险、轻松、严肃……

第一次看智利电影,沒想到艺术水准这么高,而且拍得特别真诚和精心,一些细节深深印刻于脑海,反复回味。

影片有一种无法言喻的独特韵味:一咏三叹、如梦似幻。关于忠诚与背叛,关于生与死,关于行乐与困苦,关于爱与恨,关于复仇和原谅……无论观众来自何处、有着什么样的背景,总有什么会拨动你的心弦。

电影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它探讨人生共同的课题,并借由不同表现手法引发观者共鸣,内心得到抚慰。 To touch somewhere soft and lighten the darkness inside.

片中作家重归故里所收获的何止是小说素材,更是对人生的一次reflection 。随着记忆深处的模糊画面逐渐清晰,一些谜团陆续被解开,主人公也完成了对自我和他人的重新认知与灵魂救赎。

摘录一段影评:

“观看《黎明忽至》又像是阅读一本忧伤绵长的小说,舒缓的调子,诗意的镜头,深情沉静的独白勾勒出海洋最南端的村庄。影片里过去和现在双线交叉的蒙太奇画面较多,营造出时间流逝,亦真亦幻之感,清丽的风格让人想起了北欧电影。然而,茅草屋里的疯女人,森林里的老精灵,想要攥住太阳的可怜父亲,热情活泼能歌善舞的村民,那些符号一下子让人重温到南美文化的疯癫和浓烈,柔情和悲伤,波澜壮阔的史诗感。”

 4 ) 满饮一杯马黛茶 不觉黎明忽已至

第九观影日黑眼圈为我们奉上的是智利影片《黎明忽至》,一部由现实,回忆,幻觉交织而成的魔幻现实主义长诗。片子时间不短,188分钟,对于普通观众来说稍显漫长,但是对于一个老人通过他的还乡之旅来创作的“纪事小说”来讲,时间却又显得短暂,令我们意犹未尽。

总得来说这是一部文学性很强的作者电影,拉美作家的风格很明显,大段内心独白,随性中带有灵性。片中男主写的悼词特别好,诗意而空灵,整部影片也是如此。镜头运用中规中矩,取景很好,巴塔哥尼亚地区的风景很美。片中提及的马黛茶也独具特色,是拉美地区的国民饮料,推荐尝尝,别有风味。

影片叙事的展开舒缓稳重,层层推进,由一开始的对童年的奇幻回忆开始,慢慢引入了与身边重要的朋友美好经历,然后渐渐推进到与父亲的关系,与初恋的感情,之后推向了自我角色意识的纠结与皮诺切特时期的压抑与管制,以及让我们为之心碎的最亲近朋友的背叛。剧情的层层递进也确实反应了对关于往昔岁月回忆的真实过程,由感性到理性,由单纯与美好向反思与怅然。

也许回首人生的就会像片尾展现的那样,漫漫长夜之后,那一缕忽至的黎明总会带给我们别样的感动。

 短评

所以资料馆放的到底是188min还是195min……?智利乡村风光、过去与现在的多线叙事、墓园里诗意的墓志铭,友情和爱情、高压和抗争、活着和死去,小村庄里的史诗。最后老朋友举杯敬背叛和怯懦,把童话拉回现实的苦涩。前1/3和后面有些脱节,男主的性格我实在不太喜欢。果然百无一用是文青啊。

6分钟前
  • Daffodil
  • 推荐

问了一下导演怎么权衡个人体验对观众的有效性,然后他就很激动地开始批判好莱坞体制如何洗脑观众……

10分钟前
  • 嘤嘤
  • 还行

太过文学化的,古典的,悠长的三个小时,195分钟,终于结束了。太过漫长加上映后谈,从三点半到八点,有些浪费时间了

12分钟前
  • 江寒园
  • 较差

死亡诗人继承了错误的名字,重返故里填补过去的空白;扔掉堵耳朵的蜡,要与塞壬一同高歌;没有面孔的女人,树下的精灵,拾贝小姑娘消失在海浪里,爱情同盟永不出现,谁也逃脱不了白色恐怖的滴答秒针……南美魔幻现实的诗意盎然

16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这年头还有人这么拍电影,很老派的气质,像是1970年代的老片。这样的电影其实很不讨巧,一方面有着鲜明的作者色彩,一方面故事情节又有着很强的类型片技巧,讲一个老头终于有勇气回到故乡,直面内心的恐惧和遗憾,故事从头到尾使用插叙的方式,对白诗意,细节处理耐人回味,是一次很享受的观影体验。

21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20190614中国电影资料馆艺术影院。智利太阳照常升起(误)…老爷子演技很棒,小岛自然风光优美,有些神秘主义色彩的现实主义电影…男主父亲走到海边,伸手抓住太阳的情节十分动人。那些欺骗和背叛,到年老时都会烟消云散…宿醉后的墓地海边,远眺太阳升起

23分钟前
  • anixiao
  • 推荐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16年阿根廷有《杰出公民》,17年智利有《黎明忽至》,两部南美作家还乡记走了不同的路线。这部是通过回溯重现个人生活与社群的史诗,来纾解心结、向过去告别,融进生机欢欣、诗意温柔、残酷暴力、爱情友谊、衰老死亡……精巧地组织了回忆与现在、现实与虚构的文学电影,叙事和剪辑都很灵的古典风格。男主老爷子气质很容易想到《邮差》里的聂鲁达。恋爱脑的男人出口成诗(骚话连篇)真是太厉害惹。风景很美,墓志铭很妙。“被饥饿吸光了身体里盐和水分的小美人鱼”。

25分钟前
  • 穿山
  • 推荐

资料馆看的。这曾经如世外桃源的村子里,孩子们拥有童话般的梦想,年轻人拥有美好的爱情,人们唱歌、跳舞,心与心的距离很近。尊老爱幼,一切都在自有的秩序下井然有序,直到暴力军队的到来打破了这一切。曾经的欢声笑语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那个给别人带来欢乐的小丑带着痛苦的回忆生活一辈子。美好的爱情被破坏,友谊被破坏,取而代之的是人们恐惧的眼神。最有勇气的男孩想要抗争,夺回所爱,等到的不是爱人,而是机关枪扫射。后来,男孩不得不背井离乡,女孩在监狱般的军营里度过囚牢的一生。问题是,如何面对这段痛苦的回忆?男主和他的朋友都选择逃避,从青年到老年。这是一场直面自己内心的旅程,痛苦的心在勇敢直面时得到救赎。大多数人都选择不直面自己的内心,这样度过一生直到死去。片尾,两人举杯致懦夫,这个词直击我的心,我也是个懦夫吧?

26分钟前
  • Chat
  • 力荐

原谅我粗浅没见过世面,这是我看过电影里最好的。

31分钟前
  • 林正
  • 力荐

在人生的夜幕降临时,放过往事比记住真相重要。剧作美术摄影剪辑调度娴熟中带着南美西语电影特有的奇幻奔放,非常优美。但仍然深感其老态。人生如不是老杜的《诗无尽头》也许等于不堪回首,经过了无数个离别死亡、黄昏黎明,增长的竟然只有情谊而不是智慧。历史与诗意渗透其中,智利电影风骨在。三星半

34分钟前
  • Superhat
  • 推荐

美还是美的,也有很多细小的感动,但当呈现在大银幕上的故事太过个人化,就难免陷入主创集体自嗨的尴尬。最喜欢的是主人公为淹死在海里的小女孩写的悼文——被饥饿吸干了水与盐分的小美人鱼。太美了,编剧真的是诗人。(资料馆要弄映后谈就好好弄,大老远把导演和制片人请来结果翻译水平不行满嘴跑火车,我尴尬到全程捂着脸看手机…

38分钟前
  • 主食爱好者
  • 推荐

北影节敲字幕最长的一部了

40分钟前
  • 阿捷赫
  • 还行

体裁上的差异不能代表鸿沟难以逾越,诗歌与叙事之间从来也都不存在矛盾,但在此二者被强行拉扯区分对待,原文学上的自传式美好理想恍然间成为不正常的自我偷窥行为,因此不管在哪个方面都不及同类者;唯一值得称道的一点是对共同创作的揭露:一方对抗记忆的虚伪妄为,一方则耐心地与未来对话。

44分钟前
  • ChrisKirk
  • 还行

本来想给满分的,但节奏控制的不行,后面节奏太紧张,而且男主自己太蠢,为了所谓的爱情不顾爱人和朋友的死活,虽然紧张刺激,但我不喜欢这种设定。中段是最好的,有安哲罗普洛斯的风骨

49分钟前
  • 太阳花圈
  • 推荐

197分的电影,镜头很美很美,如诗如画,但我始终无法共情,可能还没有那么深的乡愁吧。唯一感动的地方是父亲握住太阳的瞬间,最喜欢的是尤利西斯的故事——如果注定会死亡,那么不要捂起耳朵,要大声唱歌,与其被死亡的恐惧支配余生,不如与死亡共舞。2019.6.14电影资料馆。

50分钟前
  • LeeeChoCho
  • 推荐

我们总以为老人就是老人,其实每个人都年轻过。而年轻时代种下的,会在人的生命中留很久,更或许,会停留在遗容上。

55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2019年6月14日-中国电影资料馆-西尔维奥·盖约齐导演映后交流-197分钟版本】真没必要这么长,废镜头过多,节奏过于缓慢(怪不得要出导演剪辑版)。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国际A类电影节,怎么会把最佳影片给这部?因为评委们还是逃不过老年人的人文关怀,直击评委的软肋。论本体而言,剧作结构模糊,整体风格不统一,严重的节奏失衡,唯一可取的也就是夜戏的拍摄;其余,当代的电影思维、理论丝毫没有体现,只是情怀的情怀之作,毫无新意。(字幕机延迟、丢字幕。现场翻译只顾着自嗨,完全没顾忌观众)

60分钟前
  •  
  • 还行

确实是很老派的电影,一个普通男人一生的、却不可替代的故事。和想象中一样,却又不一样,为了它第三次放弃了百子湾的《劳拉·蒙特斯》。看时和看完都不快乐,但不能否认是好电影。很诗意、很文学,又很拉美风情。尽管同步字幕前面基本都没跟上听不懂他们说什么甚是起急。资料馆映后导演交流翻译灾难。

1小时前
  • 西瓜大侠女
  • 推荐

长达三小时20分,像一首忧伤的散文诗,贯穿影片的是凄美的音乐,静谧的智利乡村风光,颇具文采的独白。除了部分镜头稍有刻意和部分节奏驾驭有点不足外,整部的观感很不错,甚至可做风景宣传片和风俗考片。另外其实更喜欢前半部分,后面Rosita的部分风格和前面有出入。7.5分另外跪求原声。

1小时前
  • 绿马猴
  • 推荐

纯作者电影风格,诗人般的气质贯穿始终。“是谁扭转了空气的方向?我热爱这空气。”“雨滴敲打着我,时间滴啊滴嗒”“父亲的手在抓阳光”这样的台词及画面比比皆是。文学气息浓郁的电影好久不见了。

1小时前
  • 老刀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