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您用大理石、汉白玉、青铜和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屋架、披上绸缎、缀满宝石,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放上神像,饰以琉璃,饰以黄金,饰以脂粉。请诗人出身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请您想象一个人类幻想中的仙境,其外貌是宫殿,是神庙。”
这,就是圆明园。
看完纪录片,才知道圆明园的历史是从康熙帝时开始的,经过康、雍、乾三世达到巅峰。纪录片是以郎世宁的口吻,从一个西方人,一名皇家宫廷画师,一位圆明园的建筑者的角度来叙述的,独到而新奇。他作为外来人对圆明园的建造过程,对当时的康乾盛世的观感,不也正如我们后世的人对那一时代的认知一样,带有一层隔膜。但这都阻碍不了圆明园的熠熠闪光,从历史中喷薄而出的架势:不论是格局、气势、精美程度,都玲琅满目,应接不暇,即便是电脑合成的模型图,也足以见识当年的辉煌。这种仙境带给人的只有震撼,是为自身的渺小,也为国家的强盛。
但繁盛如康乾,也隐隐暗示了将来的危机——一个封建帝国的极端保守与自大,就像郎世宁看到的乾隆视抽水机为奇技淫巧而废止,就像马格尔尼使团访华时乾隆宣称的“本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天朝”,“夷”,多么自视甚高啊,当时的他确实有这样说的资本,但后来呢?这是两千年封建君主专制所传承下来的自负,以及自负的资本。并且这种封建君主专制在清朝达到了顶峰,闭关锁国的政策使这一时期的清朝统治者,并没有意识到世界当时风起云涌的变化,我们在自给自足安稳的小农经济上匍匐不前的时候世界在飞速进步:资本的积累带来了制度的变革,工业的兴起,启蒙运动的发展。
正如马格尔尼预见的那样,实力对比,反过来了。在纪录片的六十分钟前,圆明园是一部大清荣耀史的缩影,也是一个封建帝国最后的辉煌;六十分钟以后,画风突变,走到了中国屈辱近代史的开端。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北塘登陆,转战大沽口,中国军队的火器还停留在明末的水准,根本无法与之抗衡。这是一场工业国对农业国的战斗,装备落后思想落后的大清军队,一溃千里。八里桥一役,是一场战损比1000:1的屠杀,大清八旗的骑兵,对着火炮在冲锋,一场用生命与时间抗衡的战斗,唱响的是当年横扫欧洲的蒙古骑兵最后的挽歌——现实是,技术和文明比军队数量更占优势。
咸丰北遁,联军入京。1860年10月18日至23日,就是火烧圆明园——一个世界奇迹,一个汇集了各民族几乎是超人类的想象力所能创造的全部成果的震撼人心的,尚未被人熟知的杰作,欧洲人心目中的一片亚洲文明的倩影,毁于一旦。
落后就要挨打,勿忘历史。
虽说是近纲的文章,但我真的想提一下纪录片中戚小源的配乐,仿佛厚重苍凉的历史,在幽幽地讲述,并在某一时刻从迷雾中扑面而来。此情此景此曲,永不能忘!
圆明园——一个王朝的背影,一段荣耀与屈辱的历史,一印烙在中华史上的记忆。
说到纪录片,我对其了解并不比一个看热闹的观众多多少,由于纪录片特别是国内的纪录片大多枯燥无味,解说词单调,让人看的昏昏欲睡,因此我对纪录片的好感大打折扣,若不是在朋友的强力推荐以及我对历史的热爱,也许《圆明园》这部片子我连一眼都不会去看。
也许我不是很情愿把《圆明园》规划到纪录片中,因为影片的叙事风格实在不像一部国产纪录片,但是不管从结构、格式等各个方面来说,《圆明园》却有完完全全算的上是一部纪录片,虽然影片中很多说法未必真实,但也是导演对事件的猜测和还原,对于一部纪录片来说并没有违例。
影片《圆明园》从内容上来说,讲述的是圆明园的发展历史,是如何经历了从康熙朝到雍正乾隆的的发展,最后到咸丰帝的毁灭。看起来这是在说一个皇家园林的兴衰历史,但这只是表面,从解说和外国友人的角度对园林的分析,你不难发现圆明园代表的意义不仅仅是一个豪华的园林,而是整个大清帝国,其发展到毁灭的过程,其实就是大清帝国的发展和毁灭,往深一层次去说,是中国整个封建制度的发展到毁灭。
圆明园在康熙帝时期开始建造,当时的清帝国刚刚呈现繁荣的景象,就像秦汉时期的中国,农业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中国开始跻身进入世界大国的行列;封建帝国进入了唐宋时期,此时的中国在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下得到进一步发展,正如进入雍正朝时期的圆明园,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扩建,大清帝国在这位勤勉的皇帝手上进一步强盛,为康乾盛世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过渡;进入康熙时期的圆明园不管在规模上还是艺术成就上得到了顶峰,清帝国也在康乾盛世中变得富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明清时期,话说中国的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就是在明朝时期达到了顶峰,明太祖朱元璋的“废丞相,设六部”政策在后代君王中得到延续,而君主专制制度也在这一政策达到了最高潮;影片中提到过,乾隆是个极其自负的君王,就在他将圆明园创造成世界奇观的时候,西方已经发生了巨变,工业革命的爆发使西方国家过渡到了一个新的时代,而中国仍然延续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农业文明,回想起明朝历史,在西方各国资本主义萌芽得到极大发展时候,资本主义萌芽才刚刚在明朝统治的中国出现,西方正在发展,中国却保守的站在原地甚至是后退,那也无怪西方列强仅仅数万士兵就敲开了中国的大门;发展到咸丰帝的时候,圆明园没有再得到发展,它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极限,工业革命后的英法两国利用新科技带来的强大武力,强行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而面对这一烂摊子的咸丰帝只有无能为力的退守到了避暑山庄,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洗劫一空,一把烧了三天三夜的大火彻底毁掉了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同时也打破了中国天朝大国的梦想,对已经不适合历史潮流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一次严重的打击。之后不久,清王朝里连续爆发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以及彻底结束了封建王朝的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虽然极其不愿意,我想我们还是得谢谢英法联军对圆明园的破坏,虽然对他们来说,毁坏的仅仅是一座园林,对世人来说毁坏的是一个艺术,但是对于中国历史而言,毁坏的是已经腐朽不堪的封建制度。
回归影片。
影片不断从外国传教士郎世宁、王志诚与麦基的角度对圆明园的印象和解说词之间切换,以及各种史实资料,来增加影片事实的说服力。影片说的是圆明园的发展历史,但同时又涉及了当时王朝的皇帝生平,可见导演只是以圆明园为主线,以史实为例证,描述着中国封建制度的发展史。
影片的前大部分篇幅讲述的都是郎世宁在世时期的事情,这位经历了康乾三代的元老级人物,亲眼目睹了圆明园从无到有从,从平凡到传奇的过程,这位国际有人虽然参与了圆明园的建设,但是毕竟是从一个局外人的角度,就像我们回顾中国封建王朝历史的时候,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在看一样。
圆明园的宏伟震惊了世人,《圆明园》的精妙也征服了观众,影片通过各种巧妙的暗示与象征,将圆明园重新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同时,回顾了中国封建王朝的发展与衰落。
对于平时不怎么看纪录片的我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震撼,原来纪录片是可以这样拍的。也许是因为平时极少观看纪录片的缘故,我相信这一部纪录片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是一部不得不观看的影片,它不仅仅是在介绍一个皇家园林,也不仅仅是在描述清朝的历史,而是宏观的概括了整个中国的封建历史。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连自己的国家都不了解,那么就不配作为一个中国人,中国的成就曾经令我们自豪过,也令我们汗颜过,我们只有看清历史的真面目,才能在现实社会中与时俱进。说句题外话,前段时间发生的“圣战”缔造者——“仙后”(东方神起的FANS)们,居然做出因为几个外国艺人而诋毁周恩来总理、诋毁祖国的行径这般可耻的行径,正是不了解祖国历史深刻意义的后果,我想这是《圆明园》主创人员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圆明园的历史对我来说是一次艺术上的冲击,而影片《圆明园》则是对历史的一次回顾和震撼。
痛心!看个纪录片把我看的眼泪直流。人类的瑰宝就这样被无情的摧毁了,从此在这个地球上消失了。清政府的没落从乾隆的自大埋下了祸根。
记得在圆明园里看过一遍,在师修的课上看过一遍,很美的画面,很真实的再现,很痛的历史,狠心的铭记!
落后就要挨打是没错,可强大了就意味着可以肆意欺负别人吗,顿时各种恨啊!!中国从乾隆后开始衰落,因为他们的不作为和安于现状。尽管电脑复原图已经够让我震撼了,可还是为不能看到真实的圆明园而惋惜,如今只留下一堆废墟提醒我们它曾真实的存在过
“请您用大理石、汉白玉、青铜和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屋架、披上绸缎、缀满宝石,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放上神像,饰以琉璃,饰以黄金,饰以脂粉。请诗人出身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请您想象一个人类幻想中的仙境,其外貌是宫殿,是神
万园之园融聚了一个多世纪的历史,第一次直观且信息完整地介绍,视觉效果极度华美,作为观众十分享受。解说同时使用了旁白和郎世宁的主观视角,让我想到了很多nhk纪录片的风格。但是除了时间线以外,剩下的逻辑的确都是碎片的,很难理出头绪;以及最后的落脚点落到了国仇家恨上,的确是不够高级。的确是在期待一个掷地有声的结尾,但是最后失望了。
我只想哭,说不出话
愧为一个学历史的人,对她的了解仅限于焚于战火和断壁颓垣的影像。看着用数字技术还原的琼楼玉宇,只恨没有比叹为观止更厉害点的a.清帝王们如此聪慧勤勉,却也狂妄软弱。联军面对自杀方式呼啸而来的清军一定呆了片刻才拉响火炮。我老泪纵横,为骑士们坚守蒙古祖先的荣耀而吟唱的悲壮挽歌。名唤英格兰
我未来的孩子你一定要看。
国产视效还不错,比圆环套圆环挂历城强多了,shame on 陈凯歌。
记得在圆明园里看过一遍,在师修的课上看过一遍,很美的画面,很真实的再现,很痛的历史,狠心的铭记!
能通过数字还原的形式看到这座万园之园本来的样子,无疑是幸运的。看完纪录片去逛的园子,越逛越沉重和痛惜,所有能拿走的东西一扫而空,拿不走的也被烧光,只剩下拿不走也烧不掉的残垣断壁,如此瑰宝被人性贪婪和丑恶毁于一旦。而即使不被外族人侵略,本族人又能留存下多少?我们该憎恨和摒弃的不是英法联军,而是自己基因里的丑恶。
且不论其内涵,光是视效就堪称完美!圆明园在很长一段时间(5岁到18岁)里是我北京情结的一个关键词,看来得再重新梳理一回了。
衰草枯场,曾为歌舞场。一个世纪的兴旺与发达瞬间消逝,满目疮痍的凄凉都是纪录片中显露。强大的3D效果让圆明园复原到原来的面貌,宏伟壮观,评价和评判都相对客观,想优秀的纪录片靠齐……
从北京回来,补完觉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看这部电影.园里面完整能参观的也仅剩大水法斜对面的迷宫了.说句烂俗的话,作为中国人真应该都去了解这段历史,不仅是这座绝世灿烂花园的摧毁, 也是大清从康熙,雍正,乾隆一直到咸丰,从鼎盛到没落的一个过程.电影本身一般.
圆明园=w=第一次看是初中团员培训课上,第二次看是大学军理课上。相比较前面两天不是军演录像就是旷世大阅兵,历史题材的才比较好。正大光明远瀛观 观水法线法亭万方安和蓬岛瑶台牡丹台九州清晏鸿慈永诂海晏堂方外观方壶胜境澹泊宁静别有洞天万花阵.....从今后,三山五园均不复。香妃原来是真实的存在。
中国人的想象力太丰富了,把想象投影到现实的能力也是相当了不起的,想到同是人类瑰宝的巴特农神庙,罗马斗兽场,无一不毁灭在侵略者手上,真的让人心痛无比。虽然悲剧已经发生了,但是犯下这些罪行的人就是要遗臭万年的,不能以一句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来为其开脱,得让后人记住教训,才能减少悲剧再次发生的概率。
那种华丽和巍峨实在是靠想象都无法完成,我甚至相信这部电影里用电脑所描绘的场景也无法比拟真实情况.看着它慢慢被建起来,看着几代皇帝在其中更替,以及最后看着英法联军在里面烧杀掳掠...从骄傲到心痛,对圆明园终于有了如此的感觉.有时候往好的地方想想,可能就是让它变成了一座永远成为中国人想象中如仙境般的宫殿,那种想象,也许外国的人都是无法获得的.
又是一个盛极而衰的故事,不过这次的盛极而衰跟现代中国息息相关,中国近代史总是让人感到隐隐的痛心啊~相比《圆明园》我更喜欢《大明宫》不过还是大开眼界了!
“请您用大理石、汉白玉、青铜和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屋架、披上绸缎、缀满宝石,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放上神像,饰以琉璃,饰以黄金,饰以脂粉。请诗人出身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请您想象一个人类幻想中的仙境,其外貌是宫殿,是神庙。”
民族的瑰宝啊...看得我心痛! 愤青之火炎燃烧得无以复加! 这是怎样一种文化遗产的屠杀,凶手现在居然还可以堂而皇之的大谈人权! F*ck t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