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因为Adrien Brody才看这部片的,看《布达佩斯》的时候就觉他好眼熟,而且是个有故事的人,一查才知道他拿过奥斯卡影帝,整个人既优雅又忧郁,看得我忍不住想要去抱住他,甚是喜欢。
有一种人只属于上流社会,即使落魄,也是贫穷贵公子。这种人就是Adrien Brody,我也是这种人,所以我今后一定拼命努力,让自己过上潇洒、多金、快乐的生活,that is the only way for me ~
这部片讲的是一个男记者帮助一个大导演遗孀救赎的故事,大导演生前很变态,在一次跟妻子变态的活动中被妻子所杀。妻子其实是爱着自己的丈夫的,但是丈夫那种对人性的探索,对自己隐私和尊严的侵犯最终把自己给逼疯了。女主想让男主知道自己的罪行,想要得到理解和宽恕,最后男主给予了女主这些,俩人各自奔向自己的生活。
曼哈顿上流社会的光鲜场面,内部的很多小秘密,这部片让人看得津津有味。满屏的Adrien Brody也看得我春心荡漾,喜欢~
昨晚与朋友一起看了部电影,讲述一个濒临消亡的职业,专栏记者编辑调查凶杀案的故事,主人公波特以当事者的身份主动参与了一个结局仍未解的事件,借助于对女嫌疑人的共情与感情利用,他层层拨开了那个女嫌疑人内心的秘密,在看完所有死者——女嫌疑人前夫生前留下的片段式的记忆录影之后。我跟母亲说,作者,是一个很不易担当的自称,由于这一身份天性里有冒险求知的一面,有孤影独行的一面,他不苟同于世界上任何一个集体,当他获得故事的时候,有可能搭上用生命做出交换的危险。他不是骗局中的那个受骗者,即使他被骗,也是他本性使然,骗局让他走向真实,那个比尔虞我诈更深层的悲剧中去。他梳理事件的顺序,在一切都表面上看似荒诞无序之时。他敢于对被草草掩埋,尸迹斑斑的过往提问,他敢于拨开残像的裹尸布。
身居窄巷,仿佛拥有一处诗意的栖身地,波特本以为将自己的家人置于职业与险情之外。与那么多被时代欣悦的蓬勃之气所掩盖的人世苍凉有一面之缘,波特在这个知名导演惨死成谜的事件中,成为了他往昔置之度外眼光之下的卒子,他一次次地在性中选择陷入,陷入那接近于荒诞的核心。没想到的是,那个他本以为攀援着他理性的施救之手的女人,卡罗琳,是个超出弱者,超出受害者事实的玩家。在追寻人的动机的路上,无罪推断,是个具有欺骗性的视角,而波特身为男人,有孩子的男人,毅然选择沉迷于女性无辜的温柔之中。随之而来的觉醒,是男性的阉割,生殖的无能,荒诞的偷窥癖,恋童癖,这些他身为男人常日所面临的血淋林的事实。他本想多沉迷那么一点,在裸体的卡罗琳身边多驻足那么一会儿,但这个世界给他强加的男人的视角,对男人本性更透彻的揣度,这些被他人强加的秉性,让他被利用成为猎犬,被当成一个闻尸嗅腐的侦查者。
我和朋友都好奇,为什么到最后揭晓的故事结果——卡罗琳是唯一一个参与所有事实的嫌疑者,已经得到了苟且的安稳,却色诱波特去翻开她执迷的过往。显然,我猜测卡罗琳有暴露癖倾向,在她那被继父强暴的童年中,身体已经不再是个人的隐私,她可以自由地运用她的身体去交换她所想或不想的事物,她对童年阴影的玩味超乎了一个弱者受动者的视角。她到处骗卖自己的惨痛经历,换得有权势男人的同情,而却又寻找驾驭她暴露癖的施暴者—— 她前夫西蒙成了那个完美的当选者,她甘愿成为实验品,利用一个导演对故事和肉体的幻想。在她游走于多个男人之间,巧妙地隐去关键信息,而留下一地性感的碎片—— 童年的碎影,前夫对她碎片状的日常情景拍摄,富亨和她的性事,给波特以线索,却又把握住了波特对故事的执迷,让他成为她隐去的内心的陪伴者和接连不断的婚姻的第三者。谜一样的女人,招引多数追求者的故事,在迷醉中独有一番清白的男人,追逐故事的故事。
No reporter can resist a siren.
siren no.1
眉头紧锁,衣着不修边幅,中年失意的Porter Wren漫无目的地游走在一条条大街小巷。警笛声响,哪里有案件,Porter就追随到哪里。
日复一日,siren的声响在他听来越来越小,对于各类案件,Porter已失去初入行的新奇。哪怕是火光满天,鲜血喷溅,哪怕是再惨烈的画面,再悲痛的离别,再伟大的牺牲,都已触动不了Porter分毫。
一同江河日下的,还有纸媒的衰落。报纸行业受到新媒介的巨大冲击,被收购,被整顿,奄奄一息,对于自己的将来没有丝毫话语权,就好像另一个Porter。
绝望的,还有他的婚姻。
爱仍在,却没有了激情,失去了陌生的吸引。孩子出生,使得Porter对于生死的认知更为透彻。家庭的重担压在肩上,过往对于记者梦想的追求湮灭在房贷的压力下。
梦想依稀在。
可是,空中楼阁的梦想无法减轻现实的压力。
绝望,冷漠,庸俗,洪水一样侵袭着Porter,平添额头皱纹,却无解。
siren no.2
“siren:汽笛;警报器;塞壬,古希腊神话中半人半鸟或半人半鱼的女海妖,以美妙歌声诱使航海者驶向礁石或进入危险水域;妖冶而危险的女人;性感妖女;”
不得不承认,Caroline正是吸引诱惑着Porter触礁的siren。危险,性感,多变,高贵又风尘,似乎她有无数的面孔,可以随时切换。
她的复杂,引得Porter违背道德,突破底线,不顾一切去剖析。随着Caroline身上谜团的逐渐解开:失手杀死扭曲的丈夫,为好胜心而不顾一切甚至交换内心深处的秘密,年少时的纯真被凌辱、被粉碎。她的扭曲心理,来自外界对她的种种伤害。也许,海妖本身并无错,错在那些不知死活去试图挖掘大海秘密的水手。
Porter在挖掘Caroline本质的同时,逐渐更加深刻地认知了自己:一个自私、虚伪的生活弱者,一个对人性失望了的堕落记者。他对自我的否定,来源于对人性的深刻认知。
那就是。
每个人都无法拒绝自己的siren。
siren no.3
电影的最后,Porter选择掩盖一切,将来之不易的证据归还给Caroline,以换得家庭的表面美满和谐。
内心深处,Porter知道,一切都回不去从前。他的丑陋,如此明显。
siren还在持续鸣响,试图无视的人是无法被唤醒的。他只能安慰自己,一切都是个故事。
包括你自己的人生。
亦如此。
The End.
2020.12.27
夜曲也惊魂——《曼哈顿夜曲》
电影最后旁白:这只是一个故事,一个大故事。
实际上,曾经的秘密,就是故事。
性侵加“杀死一匹马”,被阉加“送你一匹马”,老套里有奇、异、新,“我有许多的秘密,就不告诉你,就不告诉你……”
人心多猎奇,好奇害死猫。
先看导演西蒙,被放血,被剖腹——猎奇的另类解释,就是血腥残酷,加死有余辜。他是不作不死的典范,将半文艺的剧情硬是导向了电锯惊魂的恐怖。秘密不是不能说,秘密里有伤和痛,你怜惜,你温柔,人心才会交给你,西蒙相反,上脚铐、电梯拽、摔玉马(这个行为跟继父杀马有同样的心理暗示,寓为梦想的第二次破灭)……人人都能看出,早在他以三个秘密交换开门的那一刻起,不幸结局就已经潜伏,好奇是手段,控制才是目的。一个极度虚弱、缺乏自身力量的人,才会以攫取他人隐私为砝码寻求平衡,他有一颗衰老的心,装着麻木和空虚,一个一个女人从那里过,他渴望的惊雷和闪电,不过是一团又一团的影子,与他自己同样黑暗——某种不为人知的经历,使他丧失了发现光的能力。他的心不在身体里,一张一张内容怪异的储存卡,才是他的心,物化而冰冷,散落在不见光的地方。
再看“我”,专栏作家,一个擅长发现秘密的人,堪比福尔摩斯,他自称是“运气青睐”,其实是诚实的品性使然。他几乎从不撒谎,也不回避,不论面对多么难堪的问题,比如,老板问他有没有看过那段录像,比如克洛丽问他与自己做爱和与妻子做爱的感受……他承认第一眼就爱上了克洛丽,到最后在车里远远瞧她,知道她在自己的不远处过得还好,那伤感的喃喃自语,依然爱意深沉。“因为了解而分开”,要看是怎样的了解。因为了解,他知她更令人疼惜;因为了解,他一句“不要接近我的家人”,她便默契秀出婚戒,那一开始的功利的企图心,早已转化为爱。彼此都爱,难免疯狂,将杀夫“秘密”攥在手里,实属无奈,楚河汉界防她人,更防自己。他说,有了孩子,你会知道人生不同,怕孩子死去,怕自己死去……话里说的,都是责任。
爱情让位给责任,他名正言顺的担当里,依然有着始乱终弃的辜负。最后,他骂自己是混蛋,应该还有对以储存卡和碎马头交换克洛丽秘密的自责。谁让他是作家啊!有愧于自己那一刻里职业的敏感和阴暗,他意识到不该问,也意识到她的不必说——储存卡是不是原件,她拿回的意义都不大,她原本信任他,在爱上他之前,她就通过专栏了解他了,她是聪明人,有看人的眼光和谨慎,卡找到了,没有落入旁人或警察之手,她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但她还是向他说出了秘密。
克洛丽的秘密,是电影最大的悬念。比起杂志老板秘密的难以启齿,她的秘密三言两语就可以交待,然而,继父枪杀马的那一幕太震撼、太出乎意料了,9岁少女忍受了一个禽兽,只是为圆一个梦,它实现的一刻却是破碎的一刻,那么惨烈,那么令人发指……继父让她知道,她不配拥有梦想。梦想于她是噩梦,压在小小的心里,变形、放大,像一个魔鬼,说出秘密,就是放出魔鬼,而她根本没有能力面对它。
20岁的时候,她说漂亮而贫穷的单身女子在纽约不好混。遇见西蒙,她一望而知他是名导,那自带的光环,另类的处事风格,令人眩晕。他阅人无数,日趋厌倦,却被她的美貌唤醒了感觉。几个小时之内定下的婚姻,看似一见钟情的浪漫,两个疲于奔命、没有根基之人,需要的却可能是海市蜃楼,生活并不值得他们用心对待,有一种门当户对,叫聪明人遇见聪明人,不普通遇见不普通。
低俗的、香艳的、悬疑的、变态的……秘密也好,故事也罢,都是小说和电影的卖点,离生活,离我们真的很远,也不具有太多的指导意义,就让它继续留在屏幕里吧!以剧情取胜的作品,全力以赴营造的是悬念,人物行为背后,并不见清晰的心理走向,两个藏有大秘密的人性格应该更加复杂,我们看到的却略显单薄而经不起推敲,比如克洛丽的单纯和对丈夫变态的纵容,杂志老板态度的时而强硬时而温和,都偏离了人物应有的轨道。看过电影,好处是不必再花时间去读小说了。
闲来无事,我们倒是可以担心:有一天,专栏作家和老板一言不合闹分手,“我”和克洛丽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再相遇,老板的秘密,克洛丽的秘密,那“难以承受的生命之重”,要不要上演一部精彩的续集呢?
想想,生活里的吵吵闹闹、生生死死,有多少是起于秘密,终于秘密。秘密等于负担,等于危险,有时候,也等于命。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7fa25b0102z2hr.html
这真不算神马有意思的故事,不明白为什么会是年度最受欢迎小说。如果我不是记者,我不会感兴趣看看。不知为啥是走白日焰火路线还是本能,女主一点也没呈现出神秘感和蛇蝎女郎感。故事讲述技巧和画面呈现都很糟糕,平凡的像是电视剧,自白的自娱自乐,小说和电影两方面都没创作好。
还是值得推介一看,就是逻辑不够严谨,另外就如影评所说,这个片子说的就是:我有许多小秘密小秘密,就不告诉你就不告诉你,就不告诉你~~~
没其他评论人说的那么糟糕吧?小说作者的技巧真是好,最后结尾家里有小女孩的人会觉得很黑暗吧,不过整体上也是挺黑暗的
AB继续fllop到屎坑, 伊冯娜·斯特拉霍夫斯基有福利
搞得自己像福尔摩斯,白上了人家还抓人家把柄威胁,你也是够可以的。
电影名字是不是改成《致命游戏:NO ZUO NO DIE 》更好呢?故事太似曾相识了,八百万的纽约人,八百万种死法。回忆风格很有味道,女主角很美。
本来是个发挥空间很大的故事,比如可以加重惊悚悬疑的戏份,结果搞得很文艺,不断的独白+小清新的影像风格整体都有种不在线的感觉,总觉得搞成这样是故意在配合布洛迪文艺的气质啊。。
看出了sin city的feel 但悬疑点不惊艳,老婆孩子也特别炮灰,关键AB人设是个被牵着走的出轨专栏记者很难接受啊
舍弃伟光正傻白甜保存自己。。。
听引人入胜的,but,那个电影艺术家也太TM神经了吧?女主借口很烂,杀人动机不足。
Jennifer Beals真是青春永驻啊。。。怎么保养的
故事不功不过,就是觉得女主不惜杀人也要保住的秘密并没有那么让人不能接受,不能让别人知道啊……老头的秘密还有个面子可言,女主的秘密就算告诉自己老公也不会怎样吧。
全片主旨: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身体好犯贱的女人都缺乏父爱真不是乱说的
太经不起推敲。美工灯光BGM不错。这就是一个娇婆遇上脂粉客的故事。男渣女贱。
不要被中文片名骗了以为是部大都市夜晚邂逅浪漫小夜曲,这是一部用配乐营造节奏串联起来的…… 一个控制狂导演和他那被玩坏了的妻子的故事……
变态创意拍客用生命谱写性丑闻谜题,知名记者失意之下“深入”调查终毁家庭
编剧节操狗吃了
坏人拍的好电影。什么都差那么一点点:故事,打光,背景音乐,女主表演,都差一点点就嗨了,就是不够。最严重的还是演员hold不住角色,奥斯卡那些美丽的女人可从来不是花瓶。这角色要让裴淳华演,片子就五星。
Ride a horse, find a boss
太普通了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