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季都看了,不论是配乐还是画面都非常赞,让人看了很感动想好好学学中医药。有人说太过煽情太多摆拍等,我倒觉得这个还好,毕竟单纯讲述药材比较单调枯燥也会失了温度,融入故事能更让人感同身受,只是要把握好一个度不能太过刻意。通过这个片子也了解到了很多药材。
说说觉得不太满意的地方,一个是第一季里的血竭,看了弹幕又去查了资料才知道片子里讲的其实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血竭,应该说是龙血竭,两者不论药效还是价格还是有较大差别的,直接称作血竭不够严谨毕竟是药,容易引起他人误解。另外双向调节的还有三七,讲三七可能更有普遍性一些吧,毕竟这个大家基本都听过。
第二个就是阿胶,第一季里就讲过一次阿胶了,第二季最后又来一次,中华本草如此之多,补血的也不在少数,反复提这个确实有点让人反感。主要是每次都是东阿阿胶,有点像植入广告了,靠着商业化炒作将一个本来比较亲民的补药炒到了如此高的地位,效果很多年轻人都不相信这个,这几年阿胶不知道翻了多少倍,看到这个掌门人有点反感。
第二季一上线,就迫不及待的看了,作为第一季就看的老粉丝,第二季一上线就看了。和第一季比较,仍不失为一部佳作,在画面和拍摄手法上甚至还有很多进步。看完之后,赶紧上豆瓣看了一下大家的评论,基本上大多数人给了认可的看法。
说到《本草中国》,就不得不说到中医。不可否认,如今西医大行其道,也造福了我们如今的生活,让很多束手无策的绝症有了一线希望。也正是因为此,很多人将中医架上对立面,将中医塑造为食古不化没有科学系统的老学究。我想也是这种现象的泛滥,成为了节目组做这档节目的初心。作为一个观众,看得出节目组想回答什么是中药,而什么又是中医的决心。唯有如此,才能在了解什么是中医的基础上讨论是非,而不是凭借刻板印象输出片面的认知。
与第一季相比,第二季的重点从中药的采集炮制上升到中药与人的关系。更多讲述的是,一位位中医大家借助这些草药帮助饱受苦难折磨的患者的故事。
有个故事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有位女患者因为生完儿子后失去了哭泣的能力,面对至亲的逝去,她无法借助眼泪来表达自己的悲伤。虽然不影响正常的生活,但是无法让她表达自己成为她最大的障碍。
人活着需要一种仪式感,才能感受到自己,进而体现到自我的尊严。患者看遍大小医院,终于经过蕲春韩善明医生帮助下,重获泪水。
这便是医者的使命,帮助患者减少痛苦。对于得了绝症的患者,尽量可以让他们重获生命或者减少痛苦;对于疑难杂症的病人,尽量使得他们不必为疾病所困扰,收获尊严。
一口气追完了12集,看完了只有一种模糊的感受,世间草药万千,但最重要的是运用草药的那一双手。中医西医虽有医理的区别,但是所有的医生都只有一个信念,治病救人,为病人解除痛苦。
在说回记录片,真的是良心制作,解说一如既往的实力在线,更让人欣喜的是画面,镜头调度之间,让一位位杏林高手有了仙风道骨的味道,山林之间让观众体会到一颗颗草药背后大自然造化的神奇。
片中的颜值担当撒药哥也受到追捧,到最后一集,弹幕大军都表示对撒药哥的依依不舍。
期待着有第三季,希望节目组能够做的更好。
记不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对中医药这方面感兴趣的了,可能是小学妈妈用在膝盖后刮痧的办法解决了我的全身莫名瘙痒,也可能是因为被误诊为过敏性紫癜后被姥姥姥爷灌了两个月的甘草水,或者是在初中接触了一系列中医入门科普类文章……
如今已经毕业多年的我,虽然学着的是和中医八竿子打不着的专业,依然对于这个古老的,拥有众多近乎于传奇的领域有着浓厚的兴趣。平日里结束了日常的学习,也会有意识地在网上搜一些有关中医的资料,学学简单的古方,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我知道了《本草中国》这部纪录片,并且一口气看完了第一季。这部纪录片以比较浅显的讲解方式为我们这些对中医药感兴趣的观众科普了许多中医知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所以,当听说《本草中国》纪录片出了第二季并且有望成为一个系列的时候,还是比较激动的,毕竟现在能够为中国传统医学文化发声的纪录片太少了。之前《舌尖》的大热,已经表明中国传统文化,美食等方面是一片纪录片制作的蓝海,我们这些观众对于专属于中国的纪录片包含期待。希望以后谈起优秀纪录片,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不仅是发现等外国栏目,也有我们中国纪录片的摄制组的一个位置。
在很多方面,《本草中国》第二季的制作可以称得上是一部优秀的纪录片。
一方面,《本草中国》的取材地遍布大江南北,从温暖湿润的密林,到干燥的戈壁,不同地区草药人勤勤恳恳,中医学者们济世救人的身影都被完整地记录下来。充满智慧的先人在日常生活里能够善于发现这些草药并且用于治病救人,而且在全国各地均有这样的前辈们,足可见中医药学者们医者仁心,也可以想见古代的人民能够在每一个生活的细节中找到治病的关窍。这正对我们的生活有了启示,倘若能够细心观察,那么我们也可以像是古代的医者一样,在每一个细节里找到充实自己的知识。
另一方面,不同于大多数在讲中草药的时候只讲药理和效用的科普类文章。《本草中国》这部纪录片放眼全局,给我们呈现了一种药材从捕获采摘到炮制入药的全过程。一味草药的形象不再是药方里冰冷的铅字,也不再是药柜里干瘪的药材,而是一个全面的,活生生的药材。
比如麻黄这一味药材。原本在我的印象里,它是干巴巴的草茎,但是在纪录片中,摄制组带我们观看了它从一株植物到药材的全部过程,我见到了麻黄的植株全貌,也知道了它的根茎是什么样子。
在讲述莲子这一味药材的时候,制作组也是将莲的每个部分的药理与药效分开介绍。同一种植物的不同部分竟然有着不同的药效,不得不让人感慨这个世界上万物皆是阴阳一体,实在玄妙。
第三方面,大众对中医药的认识可能只在草药方面。纪录片里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更全面的中医药体系。在中国传统医学中,花草木石鸟兽虫蚁皆可入药。比起药性温和的草木,昆虫类的药性和药效都更加猛烈,而矿石也是如此。
像是在纪录片里出现的水蛭,蜈蚣,蝎子等药,便是如此。令我惊讶的是,中医药学者擅于使用万物相生相克的五行学说来判断药材的药性,多了一丝禅意。更有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蟑螂这种原本列于四害之中的节肢动物也用其独特的再生能力在中医药领域发光发热,成为了治疗胃溃疡等疾病的一味良药,不得不让人感叹大自然的神奇。
最后,《本草中国》也将少数民族的神秘药材----藏族的秘药介绍给了观众,神奇的水银炮制方法让我这个一直认为水银是剧毒的没有见识的人大跌眼镜。
《本草中国》第二季的内容很丰富,我在看了第一季之后更加喜欢这个纪录片和它们身后的摄制组了,希望这个团队能继续多角度地为大家介绍中医药传统文化。
看完十二集的《本草中国》第二季,马不停蹄地打开了文档,想要赶紧为近年来仅有的能让我欲罢不能一口气看完的纪录片写点什么。
因小时候家里开药店,童年的记忆是伴随着中药香味的,看到一个个患者痊愈后的笑容,让人心生安宁。如今看这部纪录片,仿佛回到了那些时光。
近些年市场被打开,一时间涌现出非常多质量良莠不齐的纪录片,作为观众,审美被提上去了,却不可避免地踏进很多深坑。但《本草中国》给了我巨大的惊喜,它不只是一部关于中医药的纪录片,更从头到尾都体现着中国古人的哲学。
最初只是在微博上刷到了《本草中国》的宣传海报,是一组古风的神医系列海报:神农、扁鹊、华佗、李时珍,形象鲜活有趣,瞬间拉近了中医与普通人的心理距离。原来中医不只是玄而又玄的,也可以这么可爱。
点进来看,每一帧画面都美得真实而生动,一眼入景,随手截都能当壁纸,好看到不忍心眨眼睛。入耳是充满磁性的旁白,不疾不徐,沉稳有力,与整部片子的格调相得益彰。比起粗制滥造一秒劝退的纪录片,这部从宣传到制作都充满了诚意。
相比第一季偏重对中药本身从无到有的介绍,我更欣赏第二季的大胆——它把重心转移到了人的身上——医者与患者。通过求医治病时二者的互动和动人心弦的故事,让观众们更能感受到中医传递出的温暖与关怀。
而比这些更让我瞩目的是制作团队的用心。
在每一个深爱中国文化的人心中,中医是中国人的医学,在数千年的漫长岁月中,它承载和影响了代代中国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古人的哲学。
制作团队极大程度满足了我的渴望,从第一集“天赐”开始,展现出天地与人的和谐共处,中国古代哲学所追求的极致的大和谐便渗透其中。而“毒攻”一集中,明明是毒物,把握好了剂量变成了救命圣药,这不正是儒家所追求的“极高明而道中庸”?
古代医疗条件很差,古人则从与灾病斗智斗勇中归纳出生存的哲学,并将其渗透到药理之中,再用药理济世救人,这何尝不是一种循环?看完这部纪录片,不仅对中医药的了解和尊崇多了几分,还让我感受到了古代哲学的力量,一种从血脉中发出的共鸣,这是中国人的医学,中国人的智慧结晶!
哲学之外,《本草中国》作为一部科普性质的纪录片,纠正了大家对中医普遍存在的误解。比如我身边有些人武断地将中医打为经验医学,这也是中医在现代医学面前屡受质疑的原因之一,而纪录片中的中医传承人却告诉我们,在中医治疗中每一个患者每一种症状都是个案,绝对不能刻舟求剑。
回顾中医漫长的发展道路,以及在现代遇到的困境,身为普通人的我们能做的或许就是多了解,多宣传,让更多的人知道中医真正的样子。
第一季主要讲药材的过程,这一季主要讲方子和治疗。中医博大精深,希望少点骗子来抹黑,这应该发扬光大,更好地传承下去。
看到这个想到关于中医的三件事。
第一件是之前吹了冷风,当时就感冒并且感觉脖子寒冷,痛。从那之后经常受风或者降温就痛,试了很多方法不能缓解,后面咨询了一位中医医生,告诉我不用吃药,把生姜片在锅里炒热贴在患处(注意不要烫伤),坚持几次后效果明显变好。当时最明显的感受就是那股“寒气”扩散开了,不再集中在一个位置,到现在已经没有不舒服了。
第二件是我给看狼疮的医生(西医)主动推荐我去看中医调理,说他也看的,但是要去好的医院(推的是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第三件是在中医药大学医院看,医生在给我把过脉之后给我扎了一针,当时手掌红白相间的圆点,看不到血管。针下去以后肉眼可见的手掌的变化,本来很红的手掌开始变白,随后在红白之间来回切换,我大惊!当时还有其他症状的患者,在针灸之后也是特别明显的症状缓解,真的让我大开眼界。
到现在都还记得那位医生说的话,中医不是治病,是缓解症状,你哪里不好就看哪里。这和西医的“偶尔治愈”便有异曲同工之妙,大多数病都是治不好的,靠的是自身免疫力,治疗手段都是缓解症状。
片中介绍一个病患,即在国医大师对症下药以后,还科学地介绍了使用的本草药物在现代医学上研究所蕴含的成分,有什么功效。中医并不是很多人口里的玄学,安慰剂。即使如此,还是有很多人对此有极大的偏见。造成这个的原因我想应该有一部分是许多打着中医的幌子行骗的人,他们吹嘘夸大中医的效果。
现在的中医在许多科学的辅助条件下,早已经不是以前单纯的把脉开药,很多草药已经被发现具有良好的有效成分。现在需要的,就是用时间去佐证,终有一天我们会揭开中医神秘的面纱。
关于偏见,大多数都是自我主观的想法。我们对于这个学科并没有很了解,就在各种途径看到的消息就当做科学,恶意抨击。就同在有一集里面讲到SLE,弹幕很快就出现了"这是传染病""遗传病""屠呦呦研究的可以治愈了"之类的话。作为SLE"资深"患者,就明白这些话都是不对的,但是在一些人的认知里,他们认为的就是对的。在中医里面也是一样了,在并没有很了解地,又在各种平台接收到一些觉得"很有道理"的信息,便奉为真理。中医不是灵丹妙药,不能起死回生,但是也不是绝对的招摇撞骗。
中医和西医的界限已经不像从前那般泾渭分明,现在很多中医院都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或主或辅,就像中医里讲的,君臣佐使。根据每一个人不同的症状和情况,做不同的治疗方案。西医也在中医的用药里面,研究提炼出有效成分,佐证中医用药不无科学,只需要我们愿意去了解,尽力去研究。至于用量,则在医者的经验里。
总之,不管是西医还是中医,他们的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救人。
当然,以上都是我的偏见。
无所谓中医西医只有古代医学和现代医学,所谓融入不是保留而是创新。神话中医其实是阻碍中医的融入。现代医学留给古代医学的时间和领域越来越少,古代医学看的都是疑难杂症,这种碰运气的治疗方式只会把中医逼死。
融入不是从祖先哪里汲取智慧而是从现代科学中寻找方法,革自己的命特别是革老一辈大师的经验,这才是最难的地方。比如建立中药材分子库,从分子结构角度解释药理,从细胞结构解释病理,也许中医还有的延续。
没有看过第一季直接看了第二季 觉得故事过于美化伟大了 但还是能感觉到磕磕绊绊的用心
中国风的节目,能让观众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
煽情有点太多了……
中华上下五千年,中药来源于大自然,于生命同源,它的治疗是最契合人体需求而伤害最小的方式,但随着现代医疗的发展,中医逐渐隐于市井,让人不再看到它的光华。
终于搞清楚本草中国和本草中华的区别:后者注重单味药材,描述得更多是采药人或者制药人的故事,而前者从中医入手,更多的是古方和病症。最有意思的是各种名医的称谓,出现最多的是“国家名老中医”……难道这算老中医职称么……
草药之神奇,如果国家抛弃它忘掉本,那就不是本草了。
希望以后多一些中医药的纪录片
我想知道农夫山泉和东阿阿胶充值了多少钱?
一部集人文、温情的本草知识纪录片,可以说是识本草的一部入门宝典。丝丝扣心,回归自然,让人见识到难得一见的风光,感受中华几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真的感慨时代的进步,能这么近距离感受学习历史文化,极力推荐。
国产纪录片,看专家讲述中医知识,学习了。
跟第一季主要讲药材的生产、炮制不同,这一季主要讲“用药”,相对来说更有感觉一些,甚至让我有去学中医的冲动。
不错,对中医的研究有点深入。
君臣相佐,扶正祛邪。金木水火土生生相克。药方加减法。 药性辩证法? 总之能明显感觉到辩证的思维。 另外也体现了一个道理,人类社会虽然穿着社会这层文明的外衣,可本质仍然是存在于自然的伦理之中的。人要顺应自然。 所有的环节自成一格闭环。中医,更像是通过手段来保持一个机体的完整运行。是一种宏观的调控。从这一点来看,他对行医者的医术要求更高。神奇的事情在于,中医有很多科学无法解释的事情,而中医也突显了科学只不过是一个已知的范畴。 科学之外还有科学,只不过科学之外的科学,无法用具体的数字来表达。 而中医,像是给出一个答案,而去求得到这个答案的过程。非常之神奇。 结合我自身的经历, 个人非常推崇中医。 生病最初是看的西医吃各种的药丸,吃到后来感觉自己眼前是黑的,总是觉得活着没意思。
良心力作
还是学到了一些东西
6
从本草到中医的运用,一张张中医药贴,是几千年的尝试,也守护了国人几千年,希望这样有意义的科普纪录片,能越来越多,越来越好。
没有太深入的介绍,都是点到即止。如果是想宣传中医中药,不是很理解为什么要安排在晚上11点多才播放?而且白天没有重播,要是放在黄金时段多好~
广告成分有点多,怀疑真实性
西药一直在做更新换代,中药一直在找祖传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