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处女作有出乎意料的成熟度以及让人耳目一新的地方。虽然视听上尚且生涩,戏的连接做的不好,时间处理意识和方式还不成熟,但在主题的表达方式、节奏和细节设计上非常出色。就拿军官和舅舅和侄女两人之间的关系发展来说,也许是以充满真实细节的小说为基础的原因,整个过程非常细腻准确。从一开始的明显敌对关系,到熟悉,到相互关心,从巴黎回来后到“空白”,最后的表白,挽留以及分别。如何让舅舅和侄女两人从一种习以为常的沉默状态发展到能够放下做了半年的架子去主动表达关心,导演选择的是用”空白”,用时间让两人心中的担忧和愧疚发酵,使得他们主动的意愿越来越强,直到舅舅主动到军官办公室,直到军官敲了门站在门外,他们做出了选择——开口。这是在整体设计上极其出色的地方。
在一些“标志”的设计上,也就是透露出两人和军官之间关系的微妙变化的方式设计上,梅尔维尔的观察力可谓精准而细腻。如果我们将三人的关系分成三个阶段,一是敌对到熟悉,二是空白,三是“开口”。 梅尔维尔总能在狭小的室内空间中找到那个点。 在第一阶段,敌对的状态是首先是通过构图实现的。影片在军官的第一次来访用了许多全景,在全景镜头中,军官被“孤立”在房间中央,画面左右两人的目光坚定地望着其他方向,完全无视军官的存在。 他展现从敌对到熟悉的转变,也是通过最微妙的动作实现的。主要是有三个方面,一是目光,二是动作(如侄女织衣服的机械动作),三是旁白。 目光由一开始的无视,完全不交汇的状态,逐渐转变为“偷偷地关注”。当军官朝着火炉自言自语的时候,舅舅会看着他的背影,但是军官一转过身,舅舅马上就重新回到低头看书抽烟的状态。另外,从军官的角度说,他希望用真诚打动两人,希望同两人友善相处。所以他不断地“表白”,讲述着自己的爱好,回忆等等非常私人的东西。他讲法国与德国的文化,讲美女与野兽的故事。他看着低头织衣服的侄女。这时镜头总会有两种,一种是双人镜头,将军官和侄女框在同一画面中,画面中军官注视着侄女,而侄女则总是低头。另一种是特写镜头,军官的特写是去强化他所讲以及想要表达的东西,而侄女或者舅舅的特写则是放大他们的反应。其中给侄女的特写尤其让人印象深刻。被注视的侄女的特写,总是侧面或者背后镜头,模仿着军官的主观视点。在这样的特写镜头中,侄女将眼帘抬起,或者手中的针线活突然慢下来都非常明显。舅舅和侄女的微妙态度转变,以及两人在这场沉默战争中的决心差别也以这种微妙的方式体现出来。这种细腻之处是这部电影最出色的地方。 到第三阶段,这些标志随着沉默的突破而出现了新的特征。最明显的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舅舅和侄女的目光再也没有看着别的地方,而是紧紧地注视着自白着的军官。另一个自然就是“开口”了。舅舅先开口,请门后的军官进来。在军官离去说晚安时,侄女也终于开口说了晚安。 当然,在军官将要离去的一小段时间里,导演为了强化侄女开口的意义和重要性,连续使用了多个特写甚至大特写。我不得不说,这样的方式不仅破坏了室内的时空,而且破坏了漂浮在那个小屋子里的无奈和悲伤的气氛。就算用侧面特写也比直视镜头的面部特写好。当然,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里的侄女的正面特写是侄女在整部电影中唯一的正面特写。其实时候她总是低头,侧面或者背面对着镜头。在正面特写前不久,她也几乎是第一次以正面45°面对镜头。此时她脸上的光,以及舅舅单人镜头中的脸上的光,已经和开头布满阴影的打光完全不同了。离别的几个镜头里舅舅和侄女两人脸上的光是充满温度的。
拍的不好的地方是去巴黎的镜头。不论是剪辑还是拍摄,都效果不好。军官在俱乐部里被其他军官包围的对话戏也有些过于简单直接,完全没有军官和舅舅侄女三人之间的那种细腻。
另外影片的主题其实很明显——战争对人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军官越是完美,在观众心中他所遭遇的“冷暴力”就越显得可怕。而什么造成了这种沉默,这种冷暴力呢?战争。只是从第三者的观点看的话有点像法国人的“自我安慰”,masturbation一样,让一个对法国文化顶礼膜拜,向往至极的德国人高歌颂扬自由高贵的法国文化,批判德国文化中的“野兽性”,对法国人来说真的像毒品一样上瘾把。
男主像极了德国运动员272。影片是1949年的,男主是一个腿脚有点跛的德国纳粹军官。 开篇直接表明无缓解德法民族矛盾问题的意图。 整篇是一个住宿在法国家庭的德国军官与法国房东间沉默相对的故事,他每天晚上回到家中,脱掉军装换成西装,下楼与房东相见。德国军官有礼有节,一直在表达,自言自语各种话题,各种回忆和评论。房东老人与侄女指导第26分钟才有句问候话语,然后全是居家相对坐在壁炉边的沙发上,一个抽烟一个打毛线。他们这样在一起处了六个月。 故事是大雪铺地的季节。没有感情的世界。军官在讨论春天来了,毒气室还在进行。他走上街道,背后是卢浮宫埃菲尔铁塔香榭丽大道,路上停着装甲车。室内,一个军官弹着吉他唱着歌曲,然后他说:我们有机会毁灭法国,还有他们的精神。 期间,军官离开了一个星期,每天晚上,叔侄俩竟然因为无法听到熟悉的脚步声而有些心慌意乱。 侄女的丝巾的图案是两只即将牵住的手。 军官说:忘记我六个月来所说的全部。再见!晚安! 侄女轻声道:再见! 老人和侄女默默在窗边喝着咖啡。
这一切能忘记吗?
一个参加过二战的人,战争结束后想拍电影,拍了这部《海的沉默》,仅花了1万多美元完成拍摄。电影中,一位德国军官住进一个法国平民家庭(法国被德国占领期间,电影中是1941年)。一反常态的是,这是一位极绅士的德国人,不断对同一屋檐下生活着的叔叔和侄女二人讲话,讲德国,讲法国,讲文学,讲艺术,讲自己的生活,讲内心的想法。而那对法国叔叔和侄女,则一言不发,假装德国军官不存在似的。这样的情景持续了6个月。6个月中,德国军官每天晚上回来,都悄悄换掉自己的军装,改穿西服,来到客厅,一边烤火,一边诉说自己想说的话。虽然那个叔叔和侄女从不回应他的话,但他不介意,不懊恼,也从不忘记自己的礼貌,他根本不像一位征服者,更像一位礼貌的租客,他在战争爆发之前是一位作曲家,战争爆发后,他应征入伍,成为一名军官,他热爱文学,艺术,对文学与艺术领域的大师们,无论国籍,均视为精神上的亲人和偶像。他有着极丰富的内心,敏感的神经,轻柔地、也是单方面的诉说着,就这样,6个月的时光过去了。终于有一天,他接到了命令,要去前线战场。他与这对叔侄女告别。叔叔还是不发一言,但他站起身来,默默目送着军官离开,而那位侄女,在军官说了声“再见”后,也破天荒地说了电影中她仅有的一句台词:“再见。”并抬起她美丽的眼睛。其实,这叔侄女两人的内心,早翻江倒海,被这位军官6个月的诉说所打动。分别的这一刻,于他们而言,其实已接近于亲人的告别。但迫于战争中的身份和心理,他们选择了隐忍、沉默。如海一般的沉默。正是这种来自德国军官的源源不断地诉说,与法国叔侄女这如海的沉默所形成的巨大反差,让人一直看着这个电影。直到看得人想要流泪。人都是孤独的,然而很多时候,人宿命般地,注定不能打破这种孤独。
爱在心头口难开
从不想说什么,到不知说什么。法国乡村的小屋中,盛开了人类最美最悲伤最残酷的情感。巴赫的神圣音乐,普鲁斯特的似水流年,或者是雨果笔下的巴黎,不用过多言语他们就已经心灵相通。大海爱着与他一样没有尽头的天空,他们如此相似,彼此辉映,却又永不相接。战争和仇恨竖起了那道不可跨越的银河。
处女作这完成度相当高,幽魂一样的德国兵哥的脸太有辨识度了,多话自语的男主就好像发朋友圈或广播虽然没有回应但他们都看着呢,也慢慢的了解了你。文学戏剧默片的味道很浓,翻拍版评分更高待补。梅尔维尔和御用摄影亨利笛卡同时担当剪辑比较少见。法国文化。
这样的“爱”很容易让人想到那些日本军国主义精神大儒对“中国”的爱啊——一个德国军官脑子中的“欧洲共荣梦”?
第一次在电影开头见到这样一句声明,“该片并不旨在缓和法德民族矛盾,两国关系依然问题重重”。可就在这种“禁忌”下,反而很巧妙地推演了一番信仰与人性。入侵他国的将士如何看待自己的行为,如何想象上级给自己洗脑的信念,如何在明白战争均是恶行后面对自我。“美女与野兽”的关系做了一个罗曼蒂克的隐喻,他以野兽之躯热情地聊了那么多音乐与美,打动了不该被打动的她,复苏又死去的心如冷冰的艳阳,但沉默如海,无从动弹,该用哪种凄美来残酷地形容?那时德国军官聊天,说在比利时、荷兰等占领的国家,只允许技术类的法国书籍出版,文学类书籍是绝不可以的,“我们要把胸膛的毒液挤出来”。嘿,怕文学的人还真不少。四星半。#桃花岛观影团#
没怎么看得出爱情。
说起法国,第一个联想到的会是谁?伏尔泰?拉伯雷?雨果?巴尔扎克?他们像是挤在剧院门口的一群人,你不知道应该让谁先进场——安抚了我继续法语学习的信念;此片的构图、用光、运镜均是教科书级别。
这个电影才是真正的有声电影
莫泊桑、普鲁斯特、杜拉斯,从古至今一系列法国细腻文学以及改编电影,都是这么个入戏难入后爽的纯文学路子,毕竟把那种对”手比脸表达更丰富“的细腻文字段落诉诸观影,难度实在太大,庆幸也无需跟随技术才能进步。
“像海一样的沉默能否成为一种武器,还是只是一种对命运的无奈”第一次领教了梅尔维尔的冷静,怪不得吴宇森杜琪峰如此崇拜这位新浪潮之父——梅尔维尔。很难想象这是一部几乎非专业条件下的作品。
又一文青电影,心难在焉。泛欧洲的地缘亲近,让一个侵略者带着深深的崇拜,家园遭涂炭的法国人即使有份亲近也只能以大海般的沉默以维护国格。“想到英国最先想到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我们德国人歌德,如果说起法国会想起谁?莫里哀、拉辛、雨果?”老电影这样说话就不算掉书袋?午夜巴黎差什么。7.7
有幸找到49年原版。现在的中国敢拍“占领区妇女爱上日本军官”?“说到文学想到法国,说到音乐想到德国,而我们正在打仗”,正当他独游向往的巴黎时,立身的信仰却备受煎烤。暗涌起的最残酷的感情,就是横亘在国家民族信仰之间。人性如斯,沉静如海,琴声如诉。
全片声画叠用(这种文学改编方法,布列松的[乡村牧师日记]从这儿来的吧!),精确俭省。知识分子/艺术家纳粹形象的始作俑者(?)。片中镜子的使用令人称道。另外有一段论述到手比脸更能表达人物情感,这简直是布列松方法的宣言啊!影片主题充满争议,二战中法德关系夹缠大量文学与艺术,同时还有爱情
文学性大于电影性,更像是给叙述文字配上动态画面。一边是旁边形式的回忆描述,一边是不期待回答的絮絮叨叨,给人的观感并不是很好,而那些台词中的内容我更愿意去读而不是去听。选取德国军官中的异类,作为理想主义者幻梦破碎,经历残酷现实的冲击,也只能重新披上军装履行一个军人的天职——战争。
“本片无意于假装去解决法徳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在由德人共犯实施的纳粹残忍暴行依然在脑海鲜活的时候是根本不可能被解决的。”……其实梅尔维尔不用提这个醒(或为避免争议?),因为他已经用剧情表达出了这层含义:影片前面四分之三的部分很像是呼应十年前雷诺阿反战经典,塑造了一位对法国历史文化充满敬意和向往的高贵敌人,其得体举止真诚态度让坚定立场沉默以对的法国叔侄二人都逐渐冰融移情暗生……可巴黎归来风向突变:文明融合法徳联姻欧洲曙光,一切都是理想主义的苍白幻影,残酷现实只有征服和毁灭!
忠于原著的改编,法国人1941年10月写成的1940~1941年间的事:一个Francophilie话唠作曲家德国军官每天晚上拿文学音乐艺术往事给沉默抵抗的叔侄俩洗脑德法共荣,直到自己的天真甜梦被洋洋得意的战友们无情打碎,破灭后决定自杀式奔赴东线战场…#法式抗战小说#同期类似小说Suite Française也有电影版
三个人一个场景,两人默声(其中一个旁白一个只一句台词)一人独角戏。开场的广场接头,接手的行李箱打开,翻出一本书,书名即片句,翻开,一页页上是演职员表……今敏也常玩的出场形式。
宿命意味的开头,隐在黑暗中最后的再见,所有已说和未说的皆沉寂如海。
对白(或者说是独白)太诗意,字幕又灾难。
7.5/10 从处女作便可看出梅尔维尔的才华,《海的沉默》不是一部电影,他将这一部电影拍成了一本小说,当你沉浸于由沉默引发的沉闷之中时,谁会想到日后梅尔维尔会成为一名警匪片大导?然而早就在处女作,便定下了自己一生的创作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