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An Education么?把背景换到英国某小城市的贫民窟,再把时间推到2000年之后,你就会发现在英国,狡猾大叔欺骗无知萝莉的方式在好几十年间根本就没怎么变——只不过甜言蜜语心怀不轨的大叔不再谈吐高雅法语流利顺便还假装认识Lewis Carroll,他只要像(金发卷毛儿的)大鲨鱼一样露出两排大牙嘻嘻一笑,萝莉一家本来就不怎么好的运气便会急转直下雪上加霜了。
值得指出的是,就算考虑题材的重复(*这种*题材的片也能一年出两部?Oh please. 不过考虑到独立影片的制作周期——Umm...well. 大家的日子都过得都不容易),Fish Tank依然是一部有风格、有想法而且剧情也并不乏味的片:新人Katie Jarvis的表现的确抢眼,处女作表现完全镇住整部影片,虽然缺少了星光熠熠的大牌集体捧场(难说Carey Mulligan的奥斯卡提名在某一方面说不是由于和各种戏骨/老手的分别飙戏才得来的),但她以后只要肯演,应该说也是也是前途无量的(当然18岁就生娃也许不是个好主意= =);演小妹妹Tyler的小演员Rebecca Griffiths表现也非常不错,只是不知道是因为我脸盲呢还是因为小孩子实在长得太快,隔一会儿不见我就会觉得她又长大了一点;至于咬着独立制片这块又臭又硬的石头不放的大鲨鱼Michael Fassbender——轻声慢语的怪叔叔/好爸爸形象尽管迷人,但前半部分的无微不至体贴关怀和后半部分的无情无义缩手缩脚似乎有那么点点反差过于明显——不过,如果在现实里,恐怕这件事也不会有更富于逻辑的过渡吧。
听着片中不断出现的California Dreaming才又想起当年在半个月不见一次太阳的南京梅雨季节每天听这首歌的日子,虽然这部片子里用的并不是我那时听的The Mamas & Papas的原唱(估计是使用费交不起),而是Bobby Womack的版本,但依然让人感慨万千。洛杉矶一年十一个月明晃晃的大太阳很容易让人忘记每天为发霉的天、发霉的衣服被子和发霉的心情郁闷的感觉,但是每当说到那时郁闷过的事情可能这一辈子也不会再有机会郁闷一次了的时候,世事无常、白驹过隙之类的词总归还是少不了的。
我们也许永远都在梦想着阳光灿烂的加利福尼亚,但是大部分人都只能到得了更加阴霾多雨的威尔士。这不,在一开始我就告诉过你啦: it's kind of an old story.
But so is reality.
《鱼缸》是典型的慢热片,除非对高频率的粗口情有独钟。见识到居住环境的脏乱差以及bitch妈咪之后,对于片中15岁的单亲问题少女Mia来说,失足已经不是悬念。尽管这场失足也经过了漫长的,看似温情脉脉的铺垫——先是妈咪的男友Conner在Mia酒醉之后抱她回屋,之后又驾车自助游,下水共同捕鱼,Conner称赞Mia的舞蹈,还借给她DV用来录制提供给舞者招聘初选的小样。作为把妹业界高手的Conner,潘驴邓小闲五毒俱全,不但将Mia的bitch妈咪搞得七荤八素魂飞魄散,在表面成熟内心青涩的Mia看来更是“春风不解风情,吹动少女之心”——温柔地给Mia的玉足换个创可贴啦、暧昧地说Mia笑起来很好看啦、借DV教学之际抱Mia在床上打屁屁啦——怪蜀黍的功力刚发了三成,这位问题少女的心思就自行活络了。
必须承认,失足终于来到的那一刻场景十分唯美,少女天然的美好,是再粗俗恶劣的生存环境也无法消磨的。Mia为Conner表演起她将要参加面试的舞步,配乐是Conner最爱的《califonia dreamin'》,昏黄的街灯从窗外透入漆黑的客厅,在这光线下舞蹈的少女轮廓明晰,甚至连她皮肤上的细小茸毛,以及她的呼吸都可以感觉得到。舞毕情正浓,Conner毫不费力地就得到了Mia。
高手的原则一向是雁过留精不留声,因此Conner不但完事后连句安抚都木有,翌日清晨更是跑路完事。Mia的成长教育从这一刻正式开始。从居住环境来看,Conner显然比M要优越的多,潜入Conner家中后,Mia更是从那个曾经记录过她舞姿的DV中发现了Conner的妻女,这个家连空气中都漂浮着“和谐”二字,对于父爱母爱都缺失的Mia来说,这无疑是极大的刺痛,她似乎觉得在儿童房的地毯上撒尿,就能对Conner的慈父形象进行亵渎与毁坏。她将Conner的小女儿拐走一天,还差点将她淹死,同一个男人,带给两个女孩的却是如此迥然不同的命运,当她们一前一后行走在天低云重的田野中,富于娱乐精神如我都难免唏嘘。
Mia自己也只是孩子而已,夜里她将Conner的女儿送回去,被他捉到狠狠抽了一耳光。夜幕下少女孤独地坐在草地上,目睹着那个她以为能得到爱的男人的背影渐行渐远,一天的奔波让她的身体疲惫至极,一记耳光让她的心也难免如此。
自封的爱情已逝,支持Mia人生的舞蹈还要继续,面试还是要参加。Mia擅长且热爱街舞,当她匆匆赶到面试地点,看到的却是一群衣着暴露的面试者,以及台上正在进行的火辣钢管舞。轮到她时,她将头发披散下来,眼神却已经暗淡,califonia dreamin'响起,她呆立了几秒,就在这歌声中头也不回地离开。
有这样一匹活了16年的老白马,就像是Mia烂糟人生中的圣物,因为去看望它,M还曾与它的主人起过争执。被连续刺痛的Mia转身寻找她的圣物时,得到的却是主人这样的回答:
“它病了,我把它打死了。它16岁了,太老了。”
这恰是在形容Mia,还不到16岁的生命,却已经生病、衰败、死亡。
Mia决定离去,到威尔士寻找自己的人生。影片末尾,她与她的bitch妈咪,还有整天粗口,势必步她后尘的小妹妹Taylor相对共舞,还是在那个改变了太多的客厅里,只是这一次充满阳光。当小太妹Taylor抱着姐姐说:“bitch,我恨你,要给我发信息哦!”的时候,一切似乎还有希望。
《鱼缸》下载好有半年多时间,每次都因为过不了慢热的坎儿,拖拖拉拉始终看不完。却不曾想前面的温吞,是为了铺垫后面的发力。相似的少女失足题材难免让我想起去年的年度大热——《成长教育》。与《鱼缸》克制的叙事,隐忍的力道相比,《成长教育》恰似一出矫揉造作的滑稽戏,剧情苍白,价值观单一保守,如果说《成长教育》想要表达的是“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这样的宏大叙事,那么《鱼缸》所叙述的这简朴而不露声色的残酷与温暖才算是青春本质,所谓的“成长教育”,外人参不透,从来都只能是自教而已。
《鱼缸》很容易让人联想到09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之一的《成长教育》。因为两部影片都提及了一个关于青春期少女与伪单身老男人的故事。后者当然是一部极矫情的片子,我之前已为此写过影评(
http://i.mtime.com/3316235/blog/4545909/),在此不再赘述。但是开篇就显出不俗气质的《鱼缸》,却因为之后虎头蛇尾的叙事,令人惋惜的跌落到了《成长教育》周遭。
少女米娅与周围的事物格格不入。她颓废风骚的母亲、叛逆野蛮的妹妹,以及然她厌恶的那些同龄女生。于是她用粗暴冷酷的表现形式对抗着这些带给她束缚感的外在因素。
米娅喜欢一个人在高楼的小屋里放着自己的CD,一遍遍练习着自己的舞。据说,喜欢跳舞的人通常是很自信的,他们总有着自我展现的强烈愿望。米娅正是用这样的方式,来宣泄她内心的热情和对自由的向往。她几次冒着危险,企图用石块敲碎铁链释放白马的冲动,正是自我内心想要挣脱周遭,挣脱母亲,挣脱一切束缚的写照。这一动人的情节设计,也成为本片的一大亮点。
在这个属于三个女人的家庭里,父亲与丈夫的角色是缺失的。之后本片的男主角出现了,母亲的男友康纳,有魅力的中年男人。
本片前半部分对米娅与康纳的关系及两人情感的发展,描写极其细腻到位,丝丝入扣。从一开始的陌生抗拒;到开车出去兜风时那首惬意的《加州梦》,些许拉近了米娅内心与这个男人的距离。之后一起下河抓鱼,割伤了脚,康纳背着米娅行走;于是米娅愿意在这个陌生男人面前用受伤的脚,跳起自己爱的舞,这是信任与舒展的姿态,这样的情节多么自然动人。
这个貌似外表冷酷、性格古怪的女孩,在这个温暖迷人的中年男子身边找到了被保护、被欣赏的感动,这是一种类似父爱的光芒,暖暖的浸润了她感觉被束缚的身体和心灵。之后米娅带着自己的小男友,来到康纳面前要零花钱买酒喝的情节,像极了小女孩之于父亲的撒娇;她还告诉他,自己想要应聘舞者却惶惑不安的心情,也得到了康纳的支持和鼓励。
她当然喜爱这个男人,一种带着恋父情节的异性之爱。这种微妙的感觉很是抓人,却也着实难以把握。我确实曾焦灼期待影片的情感走向,在半夜他们一同喝酒,康纳要米娅跳舞给自己看时,我就在心中默默祈祷,千万不要继续延伸,到此为止吧。但是影片还是把两人的关系拽到了性爱的圈子中。
有点像本可慢慢品尝、渐渐微醺的美酒,一扬脖一口喝干似的,畅快了,但却失去了美感,让人不知所措。当然也让影片的气质骤然滑落。其实这样的处理本也并无不可,真实生活本就缺少影片之前的微妙感觉,以赤裸裸的样态居多。只是这让影片情节的后续发展与品质保证成为了高难度动作,或者落入俗套,或者瞎编乱造。
最后创作者还是选择了与《成长教育》一样的情节收场,毫无创意却也似乎别无选择。仿佛总是要有一个一开始充满迷人魅力,过后发现原来面目可憎的中年大叔来充当小萝莉成长路上磕破心灵的路障。总之切记小女孩是惹不起大叔的。只是原本似有若无、轻轻摇摆于父爱与爱情的微妙情感,一下子七零八落;好像玻璃杯摇晃的清水,微微眩晕不知去向何处,突然水温骤升,杯子炸裂开来,碎片与水花四溅,满地残局。
最后米娅为了报复而绑架了康纳的小女儿,之后又因不忍心而将落水的她救起送回家。米娅对这个小女孩是充满嫉妒的,有着一种像是争夺父爱的幼稚冲动,这时我们又记起她也只是一个十五岁的孩子。但是她还是及时悔过了,康纳的那记耳光,像是父亲对女儿的教训,让混沌孤单的米娅清醒了自己寻找生活道路的决心。
也许导演想表现的鱼缸,是加在米娅身心的隐形束缚。为了挣脱这一切,鱼一般的女孩不惜奋力跳脱鱼缸,却跌入了年轻的心灵无法对应与承受的无水之境。最后还是只能与同龄男孩结伴同行,一起去远方的海洋寻找心中的自由。
全麦无糖面包看似粗粝,却很有嚼头,而且营养丰富,越嚼越有味儿。电影《鱼缸》似有这样的特质,粗糙晃动的镜头,无拘无束的光,纪实式的成长日记,非惊天地泣鬼神,却带出一种“稻草盖珍珠”的亮眼感受。而且故事节奏把握得精准,像一条牵引情绪的隐形线,使观众跟着女孩子疾驰不羁的脚步走完两个小时,却未觉无聊。
故事从十五岁小姑娘Mia独自练习完街舞的喘息中开始,接着用电话留言交代Mia的友情陷入危机,然后用母女对骂的场景诠释家的概念。三张照片,童年的幸福,亲密的友情岁月,还有乖乖女的学生照,把曾经的美好轻轻地从Mia与观众的眼帘翻了过去。
Mia走路的样子,像风一样扫过的步伐,为整部电影的镜头注入了青春焦躁的脉动。这能营造“访客”被邀请参与到剧中人物的人生舞台的亲近感,在看影片的过程中,我一直幻想自己就是坐在阳台上,或跟在Mia的身后,看着Mia生活的友邻。
满口脏话,用脑门磕破另一个女孩子的鼻子,Mia愤怒叛逆的性格被定格。两次偷白马未遂,直至白马被宰杀掉,自由与死亡紧密相连。翻钱包,偷窥,对Connor若即若离,到后来献身、报复、回归,呈现了处于青春期的女孩子面对情感漩涡,复杂而又危险的心理变化。
Mia趁母亲醉酒,无意或本能地接近母亲的男朋友,拍摄成了有美感的情感互动,对导演及观众而言,都是一种挑战。这样的处理似乎是水到渠成的事,Connor的关怀取代了母亲的自私冷漠;Connor的鼓励给了Mia追求梦想的信心,这一切都是正面的积极的,因前面做足了情节铺垫,到后面一切可追究的原则都被羽化了。
成长中充满阴郁的,无需负责任的人生态度滋长在这个家庭的角落里。所以女儿可以随意地叫老妈荡妇,母亲也会一边揪着女儿,一边恶狠狠地咒骂。Mia的妹妹Tyler与朋友在房间里看着真人节目秀扯皮,抽烟喝酒,娴熟的动作,出色的表演,一个镜头强有力地展现了“家庭教育”的全貌。
有时这不分阶级,谁都不能找借口自甘堕落,但沿袭又是复杂的现象,是循着“上梁不正下梁歪”的物理变化,还是等待能够引起化学质变的羽翼丰满后,找到希望?的确,糟糕的环境、条件是催生悲剧的温床,而为此负责的,除了社会,还有放任自流的灵魂。所以在本片中,看不到导演对贫富两极导致的社会问题指手画脚的影子,却能听到更多来自精神世界的、不同声音的战斗。
说实话,Mia的舞蹈跳得并不美,这也反映了现实与梦想之间存在的不完美的“美”。BobbyWomack 翻唱的《California dreaming》有沧桑不羁的味道,那是Mia身上的,也跟Connor有关。Mia在厨房第一次撞见Connor时,裸着上身的迈克尔.法斯宾德一下子把我带进了《饥饿》中惨不忍睹的画面里,演技没的说,就是感觉有点瘦,那阴影怕是根深蒂固了。
Connor 这个人是全剧的亮点,像掷入平静湖水中的石子。内敛而又丰富的性格特征极具戏剧张力,不好定义他的好与坏。是他玩弄了Mia,还是惯有的轻佻心态演变成本能的迷恋追求?两种意图都不甚明显,安德里亚.阿诺德似乎很了解“神秘感”孵化出爱恋的过程,也深知如何左右观众的心理变化,循序渐进地完成前奏,继而表现更加残酷的现实。
Mia从Connor身上得到的全部是有条件的施舍,为了满足欲望,获得征服的快感,Connor殷勤地周旋在母女三人中。当然,注定不是完满的结局。等到鸣金收兵时,“叔叔的年纪太大,不适合你。”一句话就能把Mia从玩家的身份推入小朋友的队列,顺带着把Mia的老妈一起踢出去,然后他继续新生活。这是中产阶级男人玩弄底层人的悲剧?钱、资产的确是好东西,然而要谈论变质的情感,一定有真正的罪魁祸首。
Mia跑到Connor家,无意中探明真相,并掳走Connor的小女儿,随后发生的一系列不可预见的“意外”,这正是整部剧的高潮,也是阿诺德在《红色之路》中探讨犯罪与救赎后,在此片中继续探讨的话题。Connor的掌印留在了Mia永远的记忆里,坏人是这样的,他永远没有错。
影片没有对“不伦恋”进行刀光剑影地讨伐,但在全片结束时,绝对能感受到不寒而栗的惩罚。生活不会恢复原状,书写过的创伤、悔恨,一辈子要装进行囊,即使去远方,也要带着。而留下的人,也只能继续寻找着跳出鱼缸的勇气。
为Mia设置的最后一个小高潮是令人欣慰的。Mia收到舞蹈面试的通知,拿着Connor给她的CD,走进了她曾梦想拥有的舞台。音乐响起,梦却醒了,Mia潇洒地留下了一切,割断了与Connor及小镇有关的一切。
最后,母女三人在音乐中舞动身躯的特殊告别很新鲜,像在鱼缸中游泳的鱼,画外音是未知的美好。她们仍然有希望,明天会更好。或许,这依然是临时止痛的安定片,离开这个鱼缸,若找不到大海,会不会困入另一个鱼缸。
乍看下写了一个女孩的成长经历,其实是人一生的缩影,禁锢而没有希望,碌碌无为而有无能为力,人生在痛苦和孤单中成长,英国片子固有的气质
我只能说我已经厌倦了这种反叛题材电影的固有模式,并且被这部片的评分之高吓坏了。另外,尽管全片的着重点不在女主角的舞步上,我仍是要说:她。跳舞。太。难。看。了。看这部片看影评就好了。影评比电影好看太多。
没有任何做作,直接而忠实的记录那些瞬间让影片显得张力十足。Andrea Arnold在影片情感变化的处理上已然令人折服,对这部没有强大情感依托便会变成垃圾的电影所展现出的掌控力更是令人感到不可思议。至于Fassbender,或许还是更适合他一人独挑大梁的电影,如<Hunger>
如果没有那个小女儿满嘴BITCH的嚷嚷,估计拿不到评委会大奖
人生这部书里,青春是最惊心动魄的一章;这是我第二次在电影里看到女人撒尿的镜头。
生活中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安德里亚·阿诺德第2作,获戛纳评审团奖。躁动而叛逆的青春,少女酸楚的成人式拍得克制而诗意。手持跟拍、虚焦移焦、剧情内配乐等手法运用得也很娴熟。但整体有主题先行的刻意感,尤其是一些隐喻符号的植入(如未能放生16岁死亡的白马)及略显脸谱化的角色塑造。诱奸戏布光极佳,想及基式。(7.5/10)
骑着白马来的不都是王子,梦想也不见得非要实现,不过这都让生活更有意义
当我正在为Michael Fassbinder那句"Is his cock this big?"而鼻血横流时, 故事就峰回路转了. 这部电影就如纪录片一样自然流畅. 《An Education》和它比简直就烂死了.
7/10。早熟少女的街头冒险,大叔恋向同龄恋的过渡,亲人情谊互解,都是叛逆青春的常见套路。用马、鱼等动物符号表情达意有点突兀容易出戏,比《红色之路》好的地方就是在把妹妹投入涛江一刹那终于有了爆发。阿诺德对室内光线的斑斓布置也满漂亮,不过看完《呼啸山庄》对她期待太高,其余两部接连失望。
啊天……作得很小心但也是无比作好吗……故事是这样——一出场操遍全世界然后突然想放走一匹白马,写实就写实还老想搞点矫情的符号,其营造温馨的逻辑是这样——我家就这个德行我就要操遍全世界就得拐小孩尽管如此全世界还必须得原谅我因为是世界错了不是我错。看看摄影就好。
满嘴Bitch的小女孩令人印象深刻·····情感刻画的很细腻,未成年少女和中年大叔身处同一屋檐下,暗流涌动。真实而不做作,平淡但不沉闷,如果说《成长教育》纯粹只是养眼,那么《鱼缸》可谓养心之作,青少年成长的阵痛期!
#SIFF#米娅对白马抚摸解放和拥有的欲望,同时重合在对康纳的性欲,父爱渴求和自我解放之中,最后当所有的现实从情绪剥离之后,她选择离开。本片的隐喻太过明显,几乎到了讨好观众的地步:主人公的身份爱好,白马的意义,高龄男主的作用,两次入河,色情表演,跟着同龄人离开……镜头光线不错,线收的全
从音乐、摄影到表演几近完美。
难道做小三是成长的必经之路么????这女孩跳舞一点都不好看啊~~~
确实会想起《成长教育》,不过这个更写实,也更残酷。很多细节处理颇见功力。多少感觉有点肯·洛奇灵魂附体
和这一比skins就是充满童话色彩的美好故事
擅长游泳,一辈子游不出个鱼缸,却时时都看得到鱼缸外面那个世界....引用这位豆友评论刀子:一部可以回味的影片。继承了红色之路的手提摄影和冷静克制,不循俗套地讲了一个俗套故事,人物状态真实可信。剧情结构尤其出彩,貌似松散实则紧密,情节推动有如一股潜流,势不可挡。
又是英文字幕,又不同步!实在没看明白到底要讲什么
难道不停拍女主角走路就可以把狗血剧升华成文艺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