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这个问题我会答偏。
超级英雄是什么,在我来看就是超越了一般的英雄,一般的英雄会流血,会受伤,甚至会死亡。而超级英雄,则不会(大超打脸,但是他活了).
这部电影中,他是英雄,但又不是一般的英雄,在银幕里,他是无所不能,最多擦伤的超级警探,而在银幕外,他是会受伤会流血,甚至在开车时会系上安全带的人。这部电影就是,阿诺施瓦辛格93年的电影,幻影英雄(又名最后的魔鬼英雄)
故事分两条线,一是小学生丹尼尔爱好动作电影,一部喜欢看的杰克斯奈特动作可以反复看上数十遍的超级动作影迷,一张神秘的电影票,将他带入了真正的动作电影中。
于是,在我记忆里的第一个3D特效出现
炸弹飞出屏幕。
在不知名的力量下,小孩进入了电影,他也只是认为这是电影,一切的一切都那么熟悉和令人兴奋(也从侧面说明了电影里BGM是怎么更换的)
他与主角一起行动,也许那一切并不会真正的在荧幕上显示,也许这也只是电影的一部分,如梦似幻,洛杉矶警局,也会有这样的人出现
小男孩一直在和主角说这是个电影,也认为自己享有主角的光环,他不顾一切,想要帮助主角,却完全没有想到后果如何。直到魔法落入恶人手中,他们一起回到了现实世界。
小男孩其实并非深度沉迷者,他知道电影与现实的不同,回归现实,故事的主角,也褪去了光环,小男孩阻止他去和恶人斗车,因为他知道,在现实中只有两败俱伤,没想到阿诺也在危险动作之后暗搓搓的系上了安全带。
当主角不在拥有不败金身,当恶人在现实世界肆意横行,小男孩终于在现实世界中,也拥有了超级英雄,哪怕他不在力大无穷,哪怕他也会中弹倒下。最终,在死神的提示下,小男孩将斯奈德送回了那个他无敌的电影世界,虽然故事继续延续,斯奈德....也抛开了自己只是被创作出的荧幕形象的事实,自我调侃。
在这部电影之前,应该有不少超级英雄电影,也有不少现实英雄电影,这部电影则是电影内外相结合讲述了一个电影内的超级动作英雄,来到现实世界的故事。
最后,本来影评应该已经结束了,还是多说一句,你所看到的未必是你以为的,而你没看到的,也不是你能想象的。眼见未必实,耳听也不一定虚。请自己有自己的主见吧。
1976年,波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出版了《象征性交换与死亡》(Symbolic Exchange and Death)一书。在这部从马克思主义转向后现代主义的重要著作中,波德里亚提出了超真实概念。之后,波德里亚在1981年出版的《拟像》(Simula-tions)一书中对超真实概念作了进一步的阐释。研究者普遍认为,超真实概念是波德里亚后现代主义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对传统真实概念的彻底颠覆。
超真实概念是由前缀“超”(hyper-)和真实(real)一词构成的。波德里亚认为,仿真发展到拟像阶段,真实本身已经被瓦解,一种比真实更“真实”的状态或现实显现出来,那就是所谓的超真实。超真实之所以具有比真实更为“真实”的特征,首先是因为它打破了真实与想象之间的界限,使昔日的审美幻境无处不在;而更为关键的是,超真实是按照模型产生出来的,它从根本上颠覆了真实存在的根基。也就是说,超真实不再是客观存在之物或反映之物,而是人为制造(再生产)之物或想象之物。
《欢迎英雄》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波德里亚式,因为,我们所认为的或经验的电影…在大多数时候,与现实世界泾渭分明。但是,当迪士尼乐园诞生,电影系列的意识形态话语笼罩现实世界并将之拆分。我们就又看到了二者间的体用不二。
这种比讲述电影制作过程的“元电影”更具迷惑性的影片,最为熟知的大概是伍迪艾伦的《开罗紫玫瑰》,当然在早些时候卡索通过《心惊肉跳》也完成银幕两侧交互性的建构。麦克蒂尔南和布雷克最为出色的地方,在于其不仅用类型化模式完成了这一嵌套,并且在这种叙事的夹层中完成了对于好莱坞模式出人意料的自反。他相比此类型前作,最伟大的革新在于,他第一次直面了“真实性”两个必须性的概念——角色和扮演者。片中对于角色“雷龙”和施瓦辛格的区分设定即完整地呈现了波德里亚“超级真实”性状功效产生时被隐蔽的意识形态性。
而借助这一种形而上学,此片完成了作为犀利的反英雄文本,也正对应此片片名——the last action hero——这样的解剖过后,终结者们,不过是“现实的幻影”。
第一次看到这部电影,至少是十年前的事了。只记得有一张神奇的电影票带着小孩与施瓦辛格穿越电影世界与现实,印象里是一部好莱坞式的英雄电影。
如今再回看这部电影,发现这不是一部普通的好莱坞式英雄电影,它是绝对被低估的一部cult经典!一张能穿梭次元的胡迪尼大师留下的电影票,多少人中二的梦想。在英雄的电影世界里,没有逻辑的物理定律,没有丑女,有各种稀奇古怪的助手乱入,最重要的是——英雄一定会赢!除非票房下降。
在现实世界中,英雄锤坏玻璃都会喊疼,英雄也会死。电影里的吐槽比比皆是,最让我捧腹的是玻璃眼杀手穿越到现实世界后发现,在大街上杀了人,普通人都会远而避之保护自己,而不是傻站着尖叫,警笛也并不会立即鸣起。杀手杀完了人还站在大街上喊着:我杀了人了!我承认我的罪行!然而警察并没有出现,杀手的测试结果很满意。
很cult讽刺的是玻璃眼杀手死前说的:在现实世界,总是坏人赢。
阿诺德·施瓦辛格当年来中国,电影频道特意播放他的电影。
电影频道看的,虚幻的英雄走进现实世界,还是英雄。
豆瓣是不是抽风了?!为什么我记录过的电影又变成我没看过的了?这让我很不爽!如果这部电影不到7分了,是豆瓣把你给拉下来的!
本质上和终结者2一样,一个父亲缺位的小男孩遇到了来自异世界的强大男人,从而补完了心灵的缺陷。每次进屋给大衣柜两枪是个挺不赖的桥段。
电影人物穿越到现实世界的创意 火爆动作戏 最大亮点是十分搞笑 剧情各种扯,反派太弱 两个阿诺的互动不错可惜太短 各种吐槽与致敬
极其有趣的后设电影,也是终结者之外施瓦辛格履历中最有意思的一部。施瓦辛格演一部电影中的电影的警探,小男孩因胡迪尼的魔术票闯入施瓦辛格的电影世界,他试图证明对方只是电影中的角色。而这个电影世界又与现实大同小异,终结者是史泰龙主演的,施瓦辛格还夸他演技一流(里面太多终结者致敬了笑死)。二次元人物与真人和谐共处,还有各种各样巧妙的互文。这样一部商业娱乐大片因为外表的糖衣太多层了(最扯的是伊恩麦克兰演第七封印),很容易让人忽略它对媒介、幻象、想象性事物的客体化、拟像社会引发的思考。影片结尾,虚构的阿诺重回银幕,第一个镜头就是眼睛。
阿诺施瓦辛格演的哈姆雷特预告片……史泰龙演的终结者2海报……“嗨!他就是那个杀了莫扎特的!”“你好,我叫阿诺啥米碗糕”这片太欢乐了……
戏中戏又杂糅很多经典彩蛋的方式几乎是很多观众童年的最佳,某种程度上这才是真正的「头号玩家」。
Action/Sci-Fi/Thriller/Suspence/Crime Drama
最大的看点就是在于影像化了不少人儿时让超级英雄走出银幕那不切实际的梦想或说设定。在这个设定下编剧借电影人物同“现实”互动并大开动作电影套路的玩笑,这剧情本身就有趣的很。亮点频出,史泰龙的终结者玩笑,走出银幕的第七封印,其中众多串场明星以及结尾的跨次元救援,真是感叹那个时候的创意。
阿诺说:这一集死的人比较少,只死了48个人,上一集119人,这集感情戏很多。哈哈
浓浓80’s fever重度迷影Meta movie,跨次元,打破第四面墙,全是八九十年代好莱坞名片儿的梗和彩蛋,自黑和自嘲也是相当到位,脑洞大的惊人,又把各种电影法则拿出来打岔,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能拍出如此飞的片儿了,就是因为世界变得太无趣儿了。还是八十年代风物最美啊!
啊啊啊小时候在电影院看的觉得好好看的啊~~~~~~ BD 720P 12/08/19 中老年人重温,好多梗啊,优秀的剧本,优秀的创作环境,90年代真的太迷人了。23/05/02
特喜欢影片的创意,现实与幻想的结合
绝对被低估的 充满了各种吐槽致敬和奇思妙想之作 前提是你还愿意做梦
以现在的储备量重看本片更加有趣,在构筑梦境的同时还以一种商业化的戏谑触及到了电影的本质。
我觉得挺混乱的,特别是在讨论前三部电影里各死了多少人的时候
「Are you an idiot. You make the classic movie mistake. Don't explain so much.」「I don't find this new and exciting to discover that my whole life has been a damn movie.」「I don't do fiction. Not my field. If I were you I might be looking for the other half of the ticket.」
现实世界和光影世界的交错,感觉还是挺有新意的。
蓝光重刷。“我只是个虚构英雄,而你有真实的人生”。阿诺演自己,也演他闯入真实世界的银幕形象。这种好莱坞解构自身的片子并不少,影迷男孩跑电影里和阿诺出演的系列英雄并肩作战,反向《开罗紫玫瑰》。它承认电影里的世界是虚假的,吐槽不停,然而又真诚的宣扬积极的入世观点,甚至让人幻觉银幕英雄的社会学意义已在这里说尽。电影里的世界,《终结者》是史泰龙演的,警局里有各种奇装异服甚至动画角色的警员,子弹打不完,主角不死身,男孩一见默里·亚伯拉罕就喊是他杀了莫扎特,满大街都是漂亮女人所以这一定是电影,横冲直撞杀人无算的银幕阿诺最后变得具有吐槽的人性——这是一部古典动作电影的挽歌,漫威电影的起点就藏在这种电影里(编剧有沙恩·布莱克)。麦克蒂尔南有点超常发挥,爆炸场面份大量足,无厘头和紧绷气氛的切换纯熟、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