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木瓜之味》讲了一个灰姑娘的故事。当年朱丽亚•罗伯茨就靠了一部灰姑娘的电影大红大紫,因为这个是最好的梦题材。我的同事将QQ签名改成了灰姑娘、王后字眼之后,就有一个人不断打扰她,弄得她很烦恼,是何居心,根本不熟啊。这是灰姑娘的一个烦恼。 但一般来讲,灰姑娘的烦恼都是在未遇到王子之前,被后母和姐妹欺负,整天灰头土脸,愁眉不展,难怪人家看不出美,非得有魔法的庇佑,换上礼服,穿上水晶鞋,被王子瞅见,那以后就苦变甜了。 咱们这《青木瓜之味》也是深得灰姑娘变身三味,设置情节如下,灰姑娘离开主人家,女主人赠送精美旗袍及金项链各一件,等到了王子他家,王子每天忙着弹琴、作曲,跟女朋友约会,都没正眼看过灰姑娘,怎么办呢,恰说这一天,灰姑娘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特想打扮一番,就把旧女主人赠送的美服饰物纷纷穿戴起来,还有,愣是让她之前在打扫少爷房间的时候发现口红一只,这回就派上了用场,灰姑娘在镜子跟前涂口红,少爷刚好进了屋,就给瞅见了,就惊艳了,你想啊,大红的旗袍,金灿灿的项链,鲜红的口红,不惊艳都难啊,终于还是成全了一个灰姑娘的故事。 据说这个片子渗透了佛学思想,我对佛很敬,离得也有点远,不大明白咋回事,佛说,慈悲为怀。所以看见一个女主人,慈眉善目,灰姑娘打碎她最喜欢的名贵瓷瓶,都不带大声地,还安慰小女孩呢。可这女主人却留不住丈夫的心,还要被婆婆说她没本事,真是好人没好报,用佛的话说,大概叫因果报应,就是上一辈子欠了她丈夫,这一辈子来还,要不咋对丈夫那么好呢,人家都出走好几回了,每次回来,夫人都是欢天喜地、从不责备,真够佛的。最后,灰姑娘离开她的时候,猝死,估计是去西方极乐世界享福去了。还有成天念经的婆婆,也是体现了导演的佛的思想吧,你看,家里的正宗一把手天天都干这个,大家还不都跟着学着点。最莫名其妙的是个老头儿,对这位一把手念念不忘,七年未见,成惦记,最大要求就是看看她老人家的背影,一旦得见就笑得跟花儿似的,这也够佛的。 说灰姑娘,是,乡下丫头,到城里作佣人来的,可是,人家命好,在一个慈悲为怀的佛教家庭里,其乐融融,每日也忙,可是忙中有乐,比如看看蚂蚁打架,把木瓜剖开看看里面的瓤,还真是晶莹剔透、美妙绝伦的说,所以,忙完了一天的工作,纳头便睡,别提多充实了。唯一的不和谐音符就是主人家的二子,老是找她茬,估计也是想引起她注意来着,所以,除了吓着她几次,也没给灰姑娘的心灵造成什么伤害,总之,该电影演绎了完美的灰姑娘现实版。最终,少爷教她识字,她一脸谦恭加害羞,少爷又耐心又和善的,愈加其乐融融,不知道这是否就是张爱玲女士写过的某些中国男人,教小姨太太识字之乐,哎呀不得了,果然够东方。 把一部特温婉电影给看成这样,真惭愧。不管咋说,画面真够美的,还是那句话,生活里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我就缺了那个好摄影师的眼光啊,55,没辙了。
第一次看陈英雄导演的这部电影,就被片中大片的绿色和女主梅的美丽灵气留下深刻的印象,整部电影没有很强的故事情节、也没有激烈的戏剧冲突,角色的台词也少之又少,但是导演成功地用镜头捕捉的夏日景色和日常情景,让人感受到东南亚的风光和蕴含的东方细腻柔和的情感,将那份夏日的清新恬淡慢慢传递。如果要推荐具有夏日气息的影片,《青木瓜之味》必是其列。
【夏日炎炎,夏日恬淡】
在现实生活中,夏日酷热的阳光照在身上总是让人烦闷,但是在看这部电影时,全程的感受都是夏天数不尽的柔和与美妙,就像是热出一身汗,但是夏风一吹就感到无比清凉。
南方的夏季潮湿闷热,却也被大片的绿色铺满,显出一片夏日独有的繁茂生机。夏日灼灼催生下的巨大绿植,也刚好为酷热难耐的人们投下大片阴凉的影子,蟋蟀和蝉鸣是影片里自然的背景乐,风扇吱呀转动吹起风,穿过薄而透明的蚊帐,把阵阵清风输送到午睡的孩子身上。
导演把闷热的夏天拍得恬静美好,闷热的暑气全被大片的绿植和女主的灵气消解,剩下的都是如青木瓜之味般清新恬淡。
故事的主角,梅,是一个自小在大户人家工作的女佣,她因为长得和女主人去世的女儿很像,加上梅话语不多,行事乖巧,深得女主人疼爱。影片大部分都是描写女佣梅的日常工作:清晨她多是被年长的女佣叫醒,年长的女佣总爱絮絮叨叨,她很羡慕梅还是睡觉可以做梦的年纪,在室外的开放式厨房里,她教梅如何炒菜煮饭,有空闲会给梅讲一讲这一家主人的故事,梅大部分时间都是安安静静地听,安安静静地做事。家里的小少爷尚处在淘气的年纪,经常对干活的梅做一些恶作剧。
做女佣的工作必是繁忙辛苦,但是梅总是在繁忙的空闲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小乐趣。她趴在窗前,嗅着空气中弥漫的清香,发现木瓜藤上正滴着乳白色的木瓜汁,一滴一滴落在叶子上,清香的味道正是木瓜汁散发出来的。她在厨房蹲着吃着午饭,瞧见不远处的蚂蚁正搬着食物的碎屑,她过去端着碗蹲在一旁细细的看着,清澈的眼眸弯弯的展出笑意。她害怕小少爷常常拿来吓唬她的蜥蜴,但是自己做了一个小笼子养着蝈蝈,放在自己房间的窗前,常常给它们添些叶子和水,隔着笼子静静的看着它们。她摘下一颗青木瓜,用水洗净、去皮,然后一切木瓜丝再摆到盘里,最后把剩下的木瓜从中间剖开,露出嫩白的籽,她伸出食指去触碰,感受那份新奇,那份属于她的乐趣......
夏日闷热,令人汗流浃背,汗珠濡湿了女主的碎发,梅专注的做着手里的活计,来不及去理一理那缕发丝,夏风吹来,发丝轻轻随风飘摇,有种质朴而清新的美感。
【在夏日里生长的爱意】
影片一共涉及三段情感,不论是悲是喜,导演都是以含蓄内敛的方式将情感温和地表达。
第一段爱情故事是女主人的。梅所在的主人家,男主人是一个艺术家,他曾拿着家里所有的钱财出走,一去便很久不回来。在一天宵禁前夜,男主人再次拿走家里的钱财,一去不回。女主人独自操持家中一切事务,一边盘算如何赚钱买粮,一边要忍受婆婆埋怨她不懂如何讨丈夫开心。和那个时代很多女人一样,女主人的爱情是一场悲剧,任劳任怨、忍气吞声,但最终也无法落得一个圆满。
第二段爱情故事是唐的。他是主人家的婆婆爱慕者。他会隔着篱墙向梅打听婆婆的现状,得知一切都好遍开心地回家。婆婆曾拒绝他的追求,他便一直默默跟随着她,在远处看上一眼便心满意足。婆婆因为孙女的死一直在楼上念经,唐便七年没再见过她,只能通过听着每天的敲木鱼声,来判断她是否安好。梅悄悄地带他上楼看一眼婆婆,那天唐穿着整洁的西装,带着礼帽,站在楼梯阶上望着婆婆念经的背影,笑得特别开心。
第三段爱情故事则是梅自己的。女佣梅与富家公子浩仁先生的爱情堪称是越南版的《灰姑娘》。浩仁先生是主人家大公子的朋友,梅少时就在家中见过他,浩仁先生英俊的外表和温文儒雅的气质让年少的梅为之心动。梅长大后,女主人家因为经济困难,便把她送去浩仁先生家里做女佣。
能和心上人在同一屋檐下是一件幸福的事,而梅一如十年前,言语不多,安安静静、一心一意的做着自己该做的工作。她会每天早晨起来把家里的窗户一扇一扇地推开,到傍晚再傍晚把家中的灯一盏一盏地打开。听着浩仁先生弹奏的钢琴曲,她默默地整理房间,收拾主人的衣物。她满怀爱意地做好一餐一饭,面庞隐约带着幸福的笑意将饭菜端到桌前,小心地摆放,一如十年前得知浩仁先生要来前主人家吃饭时,她向年长的女佣提出自己尝试着炒菜,然后换上干净漂亮的衣服,既兴奋又小心地把饭菜端上酒席,因为浩仁先生不经意的看她一眼,在转身回去的路上,她双手抱着端菜的托盘,抿着嘴巴,眼睛里亮晶晶的,是藏不住的笑意。
梅出落成为具有古典气质的美人,对比未婚妻不合时宜地打乱他做事的节奏,梅的安静恬淡让浩仁先生发现自己对梅越来越着迷。最初是一张藏在抽屉里的关于梅的画像,到最后积攒一张又一张的画像,从曾经对梅只是报之以礼貌的眼神、微笑,到痴痴看着梅梳妆打扮,梅对浩仁先生长达多年默默无言的暗恋,也终于有了回应。
对于梅的爱情,我无意判断最终的结局是好是坏,但是根据影片呈现的画面,我认为他们会向着幸福的方向发展,浩仁先生肯耐心教梅读书写字,在梅低头写字时及时拖住她的脸提醒她抬头,梅怀孕之后,浩仁弹琴梅读书,两个人都在为孕育更好的生命做出努力。
片尾忽明忽暗的色彩,二人之间无言却有爱的互动,让观众看到最后心中生起暖意,这一场悄然升起的情感,在夏日的阳光和雨水中成长,青木瓜终会成熟,有一种甜丝丝的味道。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彩心之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生命也就那回事,爱情也是
萝莉期女主简直是透明的 后来长成了痴呆版谢杏芳 远拍还行,特写简直了。。。不过和男主的情儿比起来,女主磨下腮、把嘴整小一号,还是能看的。。贯穿始终的恐怖片音乐是怎么回事!凉拌青木瓜丝的滋味,我也想尝尝
看的同时仿佛能闻到南方热夏潮湿空气中清馨的植物香气。宵禁警报。摁死白蜡中挣扎的蚂蚁。习惯性携款落跑的老爷。剖开青木瓜后轻触堆积的白耔。混音过度:拨弦、蝉鸣、德彪西月光。佛像高深莫测的表情。温婉(同时卑微)的女人。
看的第一部越南片,很特别的画面美。1950年代。木瓜菜。洗澡美。“在梅的眼中世界是美好的。梅的美好从她的每一个动作体现出来,从她洗手时候的表情,她的简单的微笑,她看世界的眼睛。总是给人无忧无虑的感觉。”另,刚过9.18,看了一篇关于中国远征军遗骸在越南受到的破坏,对这个国家委实不爽。
陈英雄早期电影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湿热的东南亚气候,那时的他还是植根于乡土,浓烈的南越殖民地气息与没落的儒家传统纠结在一起,构成了奇妙的视觉冲击,现代文明与传统竟然也能和谐相处,不得不叫人心生吊诡,再加上凄绝的电影配乐,民族乐器与钢琴协奏交杂在一起,看似风马牛不及,却没有丝毫的突兀
从开头就觉得木瓜汁和木瓜籽是生殖的意象,果然最后一次抚弄木瓜籽之后就怀孕了。浩仁扔给梅一本书竟然是教识字,让人不能不以为这是在影射殖民历史。音乐颇为神鬼,偶尔的飞机声是?
越南风情,闷骚男女,红了梅花,绿了木瓜。
本来想给四星的,摄影太好了,陈英雄太会设置空间,视听语言非常漂亮,不愧是学院派的身手,但是从梅成年开始(也就是从陈英雄的老婆陈女燕溪出场开始),整个故事传递出的信息就让人非常别扭,充满了殖民主义的暗示和一种“给西方人展示他们想看到的东方”的猎奇审美,而且陈女燕溪比起小时候的梅也确实不好看,而且神态里有种蠢笨惊惶感,太符合西方男性(故事里是受了西方教育的亚洲男性)拯救无知懵懂柔软的东方女性这个套路了。我很讨厌这种媚俗感。虽然导演确实有匠材。
前半部五星。闷热潮湿的空气中弥漫着绿植的清香,荷塘里蛙声一片,鸟儿清脆的啁啾始终萦绕在耳边,光脚踩在凉丝丝的彩色花砖上,风穿堂而过,浓郁的树影在墙上随风摇曳。 热得睡不着的夜晚,躺在凉席呆呆地望着窗外的皎洁月光,一阵微凉的风掀起纱帐 。这些充满诗意的画面如夏夜晚风般令人沉醉不已~
层层景象如同苏州园林一般别致,有着浓浓的东南亚风味。潮润的桑巴斯溪蟾,针灸细烟仿佛可以闻到淡雅的药香。导演喜欢回廊景象的描写~动、静之间有着别样风味,青木瓜是什么味道?可能是酸涩是清酸略涩吧如同电影里的爱情一般。【ost挺好的怎么诡异了。女主是要多看的类型,越南语真听不惯】
这片细思极恐。背景的战机轰鸣声暗示着战争的背景,梅来到一个传统越南大家庭后,这个家庭中父亲角色缺失,女性角色沉沦,代际复刻的命运使其必然没落。其后转入受西方教育影响的钢琴家家中,与钢琴家达成交合,梅完成了从无知贫穷向有学识家庭幸福的转变。赤裸裸的政治隐喻。这片也是我见过性暗示最频繁的,从植物到动物到水到镜头语言,通篇都在性暗示,尤其最后取出一颗木瓜籽放在一朵绿色植物里,下一个镜头梅怀孕了,真滴牛逼。
满满的荷尔蒙,像滴落下来的木瓜汁,一切都在暗涌。陈英雄太会拍女人,特别是偷擦口红的镜头拍的太惊心动魄。
节奏会不会有点太慢了,好像说了又其实没说。导演玩轨道玩high了。猎奇式的西方视角看东方,我觉得就算告诉白人这是中国他们也会信的。女孩儿、明亮的摄影和躁动的音乐不错,女孩儿长大之后(导演老婆)颧骨好高。
陈英雄镜头下的洗头和洗脸真的是无敌了。光滑的皮肤上闪动的水珠真是看得让人心动神摇。
据说全片是在法国的摄影棚完成的而非在越南本地取景,难怪感觉贵气许多
恐怖音效
重温才发现讲了老人对老太太、太太对老爷、阿梅对阿权的三代人痴恋,还有做音乐家妻子的问题。一见钟情,有机会默默陪伴在暗恋的人身边,照顾他的起居,已经很幸福了,最后竟然还被他爱上,此生无憾。配乐相当诡异。越南美。传统,也没什么不好。
潮湿的夏季,怎么也干不了的心事,墙上淡淡的水痕泛着淡雅的香味……全部弥散在电影的每个角落。梅穿过院墙,洗干净手,不多说话,古琴的声音倾诉,女孩的心事没人知道……镜头实在好看,干净利落,细细想来情节有很多瑕疵,不过这样漂亮的电影实属难得,气氛真的很好。女孩长大,爱的男人被她吸引……还是喜欢小时候的她,轻轻的走路,吃饭的时候静静地看蚂蚁,抓蛐蛐,树叶婆娑………我喜欢的电影。
《青木瓜之味》没有裸露,或性行为,但它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情色影片,即使在第一段,以笔触的方式暗示了性意识(包括阿昧,或是调皮捣蛋的男孩)的产生,发展:微观世界(手或脚),青木瓜或蜡烛油乳白色的液体,如此的象征主义难道还不能撩拨起性欲吗?用某种感官化的评论来说,就是一种潮湿的热带影像。然而,反讽的是,无论热带影像还是“东方巴洛克主义”实际上是一种远离东方的局部化remake(所有影片皆在巴黎形成了),通过影像,构建了一个文化意义上的封闭空间,如同好莱坞黄金时期,凭空创造的《卡萨布兰卡》,提醒着观看者,是否在“回溯”时,进行了一种东方学的观看。
趁黑摸进人家房间确实不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