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剧本很好、前半段对剪、后半段单线叙事,叙述紧凑流畅、兼具犯罪片和文艺爱情片特质:讯问房里高度风格化的打光,让娜莫罗孤身一人略显神经质的午夜游荡;特殊音效(爆炸声)插入表现人物心理/暗示情节;观众的全知认知范围,悬念被放大;结尾镜头:抚摸照片的手切到莫罗的面部特写+独白,背景里悲伤孤独的爵士乐。
作者:方汉君
路易·马勒作为罗贝尔·布莱松执导影片《死囚越狱》的助理导演,才不过几周,就发现自己的偶像过于独立,凭其之前与库斯托联合执导《寂静的世界》(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1956)的经验,加之他家的富裕让他决定独立拍片。经过比较,他选择了诺埃尔·卡尔夫的犯罪小说《通往绞刑架的电梯》,邀请他的好友作家罗杰·纪米耶修订分镜头脚本。雄心勃勃的马勒便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电影旅程。可喜的是,这次他成功了。
《通往绞刑架的电梯》》(以下简称)由此鸣响了法国“新浪潮”先声,也当之无愧地成为随之而来“新浪潮”主将们电影革新的引导者。影片获得1957年新设立的优质电影奖中的五部法国影片之一,票房也不错,这位“富二代”可谓出手不凡。无疑,马勒博采众长,吸纳了希区柯克、让·雷诺阿、布莱松、让·科克托等名导的电影技法,结合自己的扎实的文学功底,大胆创意,使得影片开场即令人眼前一亮,那种疏离、游移和闪烁不定的表现力,深深打上了他的直接电影印记,也使得他成为“左岸派”最具风格化的导演之一。
德国名导施隆多夫在法国求学时,曾先后在梅尔维尔和马勒手下工作过,比较了这两位导演的拍摄风格,最直接的印象,就是马勒不差钱,家族乃法国糖业大王,可以信马由缰完全根据自己的旨意创作,而梅尔维尔囊中羞涩,则只能在捉襟见肘的情形下节约成本,想方设法地完成自己的拍摄理念,这也构成了这两位大家不同的影像风格,马勒电影中的美女豪车是必然的,但炫富只是表象,他更在意的是对于电影创作的融入与创新,梅尔维尔在《寂静的海》之后则完全走向了黑色惊悚风,确立了一种浓郁的文艺气息的商业片,不同的路径,成就不一样的自己,这都是值得后来者赞赏和思考的。
《通》围绕法国前陆军情报官朱利安·多贝尼耶(莫里斯·罗内饰)展开,他曾在越南战争和阿尔及利亚战争期间服役,有过伞兵作战的经验,这种大尉身份也与片中他所经历的冷静应对相吻合。问题在于,离奇的巧合,让他的计划并不顺遂,甚至可以说夭折,成功了一半只能说是跛脚鸭,这种不可预测的多米诺骨牌的连锁反应,终让他跟他的情人一起,走上了更幽暗的深渊。影片开始,便是他跟情人急切的通话,爱急切,马上干,约定事后见面,就是这样的迫不及待。
原来朱利安爱上了他现任老板卡拉拉先生的妻子弗罗兰·卡拉拉太太(让娜·莫罗饰)。影片开始的特写镜头,便是她那一张丝滑般润泽的脸,随着镜头拉开,给我们的乃完全一个活生生的冷美人,有着夺人心魄的魅力,对于男人来说,这实在难以阻挡,也难以接近。电话亭里的天生丽人,跟整个空间形成了空茫的对比。另一头便是朱利安稍稍紧张的脸,他坐在办公桌前,放下电话,略微沉思,便起身实施。他,在这可谓万人之上,一人之下,这一人便是卡拉拉公司的老板。
这天是星期六,卡拉拉公司的员工都下了班,只有女接线员在守候。朱利安必须尽快行动。他计划周密,反侦查手段了得,为免留下指纹,他戴上手套,翻窗而出,再用锚钩吊绳而上,之所以这般进入老板卡拉拉办公室,不走正门,完全为的是避人耳目,不留痕迹。卡拉拉老板对他非常信任,他以为朱利只是呈送杰路发北非油管铺设计划,但没想到他用手枪对准了他,老头以为是开玩笑,当然是真的。他说你从哪弄来了我的枪。他的回答是勾动扳机,老头应声倒下。
朱利安冷静地把现场搞成他自杀的样子,便原路返还,大功告成。他跟着大楼那位着急下班的保安和女接线员一起下班。然后,他上了自己的雪佛兰敞篷车,这引来了卖花女维罗妮卡(尤利·贝尔坦扮演)的啧啧称羡。但这时朱利安仰头一望,惊了一身冷汗,那楼上的绳子还飘在那,真是百密一疏,他得赶回去。他甚至来不及收拾放在车上的东西。但等他进电梯后,该死的胖保安便关了电梯的电闸。好运总会伴随歹运。
朱利安只能猫在电梯里,进出不得。但这家伙经历多,他还是穷尽心机想办法。这时,卖花女所爱的无赖男友路易(乔治·普约利饰),看到了朱里安雪佛兰敞篷车,便带她上了车开跑了。尽管女友制止过,但这小子哪听得进去。他就是要过过瘾,开到巴黎郊区的高速路上反复兜风。夜色下飚车很爽,尤其是当遇到了一个开着“奔驰”的对手。比拼了一阵,停了下来,奔驰车下来一个中年胖子,这位霍斯特是一个嗜酒的德国实业家,一个喜欢嘻哈又随意的人,同时又是一个侵略过法国的纳粹分子,想必这次回法国是要带着年轻的妻子好好在故地游玩一下。
他们就住在郊外这家旅馆。好心的霍斯特请路易喝酒,他妻子跟卖花女一起聊天。路易自卑又敏感,这位德国佬则多少有点滑稽,也爱唠叨。但半夜,路易小子感觉不安,就带着女友准备开着德国佬的车开溜,没想到喝多酒的霍斯特拿着枪对准了他,路易拿着朱利安留下的枪,抢先杀了这对夫妻,然后驾车逃回巴黎,将奔驰车和朱里安的外套扔在了德比尔哈克姆大桥。这座桥是巴黎时尚的十六区和十五区的分界线,也是新浪潮电影的另一个标志。但朱利安的微型相机还落在旅馆。
朱利安匆忙中落在车上的披风、手枪、微型相机和输油管道的计划文件,都足以证明他脱不了干系,何况小车还停在小旅馆。路易这小子甚至说过,这家伙怎么有这些东西,是不是间谍,女友则说可能是情报人员。很是逗趣。影片让这中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有了隔空的较量,尽管不是正面,却让中产阶级完败于无产者。这是基于马勒从小到大对富人的认识,显现出他的人生观。朱利安可以枪杀他的老板,一个金字塔的顶尖人物,但他实在没想到因为一个蠢笨的保安所为,送给了他一个意之外“喜”让他困兽般地锁在了电梯里,这当然是一个绝妙的讽刺。这也正是电影带给我们的妙趣所在。
影片的另一个主要呈现,便是卡拉拉太太并没有在约定地点见到朱利安,倒看到了朱利安的车和嘻嘻的卖花女,但她并没有看到开车的到底是谁,当然她不会想到这车是被人偷了,更不会想到她的情人被困在电梯里。她此刻只有愤怒。只想着朱利安背叛了她,跟着年轻的卖花女逍遥去了。但她又不能肯定,或者说仍抱有希望,便来到卡拉拉大厦察看。有趣的是,这时一个小姑娘过来问她干吗,她只得离开。
其实,这时的朱利安发现了电梯垫子下可以打开盖板,他便顺着钢丝绳正要下去,没想到巡警过来检查开了电梯的灯,一会又关了。他只得又回到电梯里,还是没法逃出生天。但卡拉拉自此只能来来回回地游走于大街,倍感失落。
影片着力表现的,也正是这段她寻觅朱利安踪迹下那焦灼又无奈的情绪状态,伴着愁怅的爵士乐,她一直晃荡,从咖啡厅、面包店到小店,她期盼着他的出现,但失望已显而易见。乃至她独白,愿意放下高傲的自尊,哪怕他真的跟那女孩有一腿,只要他出现,她都可以原谅。她款款而行,孤独、落寞而游离,直到大雨倾盆而下,她依然淋着雨,好像她确信他一定会出现。
但他始终没出现。反而在酒吧,她听到一个自称认识朱利安的喝得烂醉的家伙,讲朱利安以前的事,哪怕是一派胡言,她也耐心静听。然而,他俩却被警察带到警局。警员问她凌晨5点为何还在晃荡。当她亮明身份,对方脸色迅即变好。不久,她就被小车接回了家。
路易这小子回到屋后,心神不定,毕竟闯了这么大的祸。他跟卖花女都感到了绝望,便相约一起吃了安眠药自杀。而警方在侦查德国夫妻被害后,找到了朱利安的车和枪,断定是他所为。记者通过警方的消息,早早抢新闻登在了星期日各大早报的头条。
这时的朱利安则蜷卧于电梯里,听到了响声,电梯转动了,他收拾了一通下来,若无其事地来到面包店。用餐时,从面包店的老板到食客都盯着他。一个小女孩捅着正看报的父亲说,是他是他。这位父亲吓得带着她离开。朱利安便拿过报纸,一看才知他已是通缉犯,真是躺着也中枪,天灾人祸一起来。
警方接到举报,迅即赶来带走了他。接下来,便是警方不停地审问。他只得说我一直在电梯里,警方根本就不信,你没事在电梯里干吗。是啊,朱利安又不能说是杀了老板后,怕露出破绽,再次返回,被困在了电梯里。与此同时,警方终于发现了卡拉拉老板自杀了。得到通知的卡拉拉太太知道此事后,佯作不知,异常冷静。她接过男管家的报纸,这才知道她大大地误解了朱利安。她立马找到了卖花女,推开门,他们终究没有死。她笑他们自杀的药吃得太少,令他们为朱利安作证。
但路易这小子不会认罪,连报纸都说是朱利安,那就跟我们没关系了。于是,他想起了落在旅馆那微型相机里的胶卷。他骑着摩托要去拿,正好被对面电话亭向警方报案的卡拉拉太太看到。她开车追上,那小子不好彩,警方正张网等待他的到来。洗出来的照片证明了是路易杀害了德国夫妻,这让卡拉拉太太舒了一口气。但别高兴的太早,同时也洗出了之前她跟朱利安一起亲密的合照。有如当头一棒,让她掉进了深不可测的冰窟窿。
警员说这足以证明卡拉拉被朱利安所杀,共犯就是你,你也会坐牢,只是刑期不会太长。卡拉拉睁大了双眼,愣愣地。她心里念叨着十年,二十年,没有意义的岁月会继续,我很冷酷,但只爱你一个,谁也不会让我们分开。
最后特写的镜头便是她的脸,与片头开始的那张脸一脉相承,那张复杂又异常坚定的脸,正所谓开始便意味着结局。马勒是一个世界眼光的导演,虽然那时他如此年轻,片中爵士乐的运用,正契合了片中角色焦虑下的悠长状态,为影片增色不少。
最值得称道的,便是让娜·莫罗饰演的这个卡拉拉太太,那张美艳的不可方物的脸,她神秘又高冷,她邪门又魅惑。可以说这就是一部全方位展示让娜·莫罗惊人演技的光影。影片就像是给她量身定做的一样,镜头从不同调换的角度,总是不吝地给她全方位的展示,从远景、中景、近景直至特写,从各个侧面和维度,突出她对于角色丰富的表现力。可以说这部电影让路易·马勒和让娜·莫罗双双一炮走红。
的确,很少有演员有像让娜·莫罗那样对于角色有如此的渗透力,其独特的演绎风格,可谓再无来者。她总是让我想起好莱坞的巨星芭芭拉·斯坦威克,游走于正邪之间,既不简单干涩,也绝不阴郁,哪怕演一个坏女人,也让人感到可爱、难忘又不可捉摸。出演电影前,修读古典戏剧的她,已出演过不少舞台剧。拍摄这部电影时,27岁的她跟25岁马勒尚在热恋之中。《通》片后,安东尼奥尼看到她在片中摇晃臀部的走路方式赞不绝口,实际上布努艾尔也有类似说法,这是一种令男人心颤又稍带点喜感的行走姿势。
从此,欧洲诸名导如布努艾尔、安东尼奥尼等纷纷相邀,电影让她熠熠升辉,成为欧洲最炫目的明星。之后,她在特吕弗的代表作《朱尔与吉姆》(1961)中饰演女主角,她曾感言:“在我的生命中,除了特吕弗,再也没有谁更令我感兴趣的了。”
好在那时让娜·莫罗已与马勒拜拜了。有趣的是,马勒与特吕弗皆出生于1932年,按中国的生肖说法,都带点聪明又顽皮的猴性。而今,已90岁的她,安静地生活于巴黎的某个公寓里。时光真是奇妙,她不会想到,我们仍沉浸于她的光影之中,在相隔六十年之后,她依旧惊艳不俗,神秘莫测,又令人感叹。
2017、6、8
路易马勒的处女作,完全不见青涩痕迹。悬疑风格的剧情基底,但本质上是一个诗意的,为爱绽放的女人的故事——三十岁的莫罗小姐。
脸庞是恰到好处的松弛,青春不再,美丽未散,风韵已显的状态。有眼袋,下垂的唇,脸稍方…一切的不完美凑成一张为特写而生的脸,眼睛望着镜头默念的“朱里安”和阿佳妮的“万水千山,来与你相会,只有我能做到”有点相似,执拗的,没有是非的爱情。
一个美丽的女人是一个电影的心理的入口,她的所有感受你都她的眼睛里看到,你为她担心她被困在电梯里的情人……很好,你已经顺着路易画的线走了,轻重缓急的配乐使你感到焦灼了。
故事是一个谋杀加一个冲动作案的双线推进,从不锁车产生的交集,到被关进电梯的失控,再到被发现照片的定案,戏剧,荒诞感,一个很见才情的故事,告诉我们:粗心会死的很惨很惨!
我凉了。
大银幕重温。路易马勒25岁时的处女作,把悬疑片拍得诗意动人。莫罗小姐刚好30,一切都美好极了。她落寞地在法国街头无目的地彷徨,三个长镜头下来,她愤怒,失神,绝望感层层递进。头发,眼神,走路姿态都是演技(绳索和小孩仍是未知的谜底,给本片留下了开放式的解读。
片头片尾都是她美丽面庞的特写,从希望到绝望,爱的希望,到生的绝望。爱情是他们生活意义的底片,也是谋杀与共谋的证据。
因果纠缠的两桩谋杀案,爱情升华了所有罪恶。让娜·莫罗如幽灵般游荡在巴黎夜色中,有种莫名凄清的美。为啥大师们的处女作都这么厉害~~~
新你妹的浪潮,完全就是那种不管不顾细节的左岸小资调子,不过也许日后路易马勒的叙事手法会日趋成熟,却再难复现此时的创意了;PS,原来电影里的“面瘫”都是辩证的,让娜莫罗在片中的极品面瘫相也能通过蒙太奇手段变得如此鲜活动人
第一部路易·马勒,不敢相信仅是处女作。一部靠惊险的意外事件连成的深沉电影,开场一个莫罗的大特写就迷到了,随后故事朝着意想不到的方向发展,关于犯罪与谎言的矛盾,对生死的看法,Miles Davis的爵士配乐更是极具魅力。
让娜·莫罗的脸在忽明忽闪的霓虹光影里若隐若现,以为他背叛了自己;他在火机蹿动的火苗里想尽办法爬出电梯,想要带着成功杀人的侥幸去见她;他们从未出现在同一个画面,直到最后他们拥抱在一起的笑脸在显影液里逐渐明晰起来。环环紧扣,除去结尾的相片不合理,处女作已是神。禁忌的游戏小正太长大了!
@打浦桥 4-为一丝老套的稚气 4+为绝妙的Miles Davis每一缕音符 Jeanne Moreau的深夜超前恍惚MV,每一次晃晃悠悠直逼人心的虚焦。 评:披着黑外套的真爱片,推荐给秋天冬天的每一个独立而感性的妳,还有你。哈哈哈哈哈哈哈。 p.s. 你好,24岁的马勒正太酱。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通往绞刑架的电梯》里是一种共命运的状态。尽管谁都不认识谁,但谁都能从两性之间的切切私欲里摸索到一点证据上的共通性。不幸的是,亲密而紧张的两性关系在一场不道德的偷情/偷盗行为中突然失去了连接和对话。人都被不受掌控的命运抛进了各自的困境当中:男人被自己疯狂的理性送进了监狱,成为等待审判的罪犯。而女人则被自己情不自禁的想象死死锁在了《夜》里,像个无家可归的游魂。路易马勒这部悬疑作品里充满了阶级性意味,最直观的意象就是电梯。男女主角从始至终不曾碰面,年轻情侣既是他们这个故事里的替身,同时也是那个底层故事里的主角。两个平行的故事最终在一间暗房里汇合,所有偶然都有其必然性,唯独爱是如此积极、明显且又充满神秘感,正如那些从无到有不容置疑的照片。两性之间的爱啊,等啊,吻啊,亦是如此动人。
有点个人风格和一个还算说得过去的开头,后面垮的一塌糊涂,故事完全脱节,靠一个破相机揭露真相,你咋不让他们自首呢。
首部作竟一直拖到現在才看 馬勒確實風格多變 處女作即已將殺念引發的一系列殺害行徑將戰後人們餘韵未了的<永久戰爭論>對位 結果是 被波及者反倒受害更深 偷車的少年算是由於未識見過真槍、半誤殺德國旅客 因之卻要被判死刑 一股反戰傾向倒是在這部黑色電影中透露出來
竟然会想起十二怒汉!除去出品年代相近,同为一鸣惊人处女作之外,更在于唤起了个人对于两部作品的相似疑问:核心元素的重复使用。是,黑人男孩的各项证词被8号陪审员逐一质疑甚至推翻。可罪证这种东西并非真空之中孤立存在,它们同时出现在一件案子却又悉数不成立的概率近乎于0;相似道理,完美谋杀到满盘皆输通常叙事路径只有一招不慎或天有不测,而本片竟然从遗绳到受困从丢车到开枪直至最后的相片一股脑的连搞N个?说句玩笑话,导演马勒对于合谋男女的态度可谓:欲曝之罪,何患无巧!……不过好在两部影片主要看点并非逻辑本身。或戏剧张力与思辨精神,或蓝调忧郁与爱情坚贞,方才造就经典。
十分钟干净利落交代了谋杀后,主体是午夜的游荡者,电梯里的徒然挣扎者和上了豪车只会在高架上继续兜圈的卑微者。不禁想象经典模式会怎么拍,希区柯克会怎么拍。The seer is he who cannot act.
路易·马勒故事片处女作,新浪潮先声。1.充满巧合意外的黑色犯罪片,简练冷峻似梅尔维尔。2.让娜莫罗独自彷徨,背景中闪动虚化泛晕的霓虹,寂寥氛围令我想起安东[夜]。3.结尾的合照显影较刻意,不大合现实逻辑。4.小成本随性拍法同特吕弗[祖与占],偷车兜风,失手杀人的情侣如戈达尔[筋疲力尽]。(8.3/10)
无巧不成书,无偷不成情。照片不要乱放,尤其是秀恩爱的~
马勒长片处女作,不知道血迷宫是不是受过它的影响。马勒奇异地在一部犯罪电影中赋予了角色一种情绪,躁动不安的时代背景成了无形的另一主角。让娜·莫罗的角色恐怕是影史中最迷人的跑题角色之一。
黑色电影总是揭示世界的混乱和偶然性,但是最后又把一切都还给秩序。倒是主人公之外的那对男女青年始终是原始无序的,他们杀人或者自杀都毫无理由。
路易马勒的处女作略屌啊。除了最后的照片有点太故意,其他的都很棒,一环套一环,一秒都不多!男主也是够倒霉的,汗。
#重看#4.5;看似蝴蝶效应的因缘巧合实则是对无常既定命运的呼应,环环相扣的剧情推动是社会环境与政治因素双向催生的结果,男主的悲剧根值于二战之后的阿尔及利亚战争,无因反叛的青年是现实的照镜;徘徊在夜色里的莫罗绝美,伴着miles davis的配乐,以照片显像收尾令人心碎。
最后她瞬间绽放又熄灭了
一步错步步错,看似各种巧合中又蕴含着某种早已写就的笃定;各色人物对话中每每提及阿尔及利亚战争,躁动由个体上升至群体;让娜·莫罗的特写既是开始又是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