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名中有green,虽然片中也有丛林,但是人们从矿上回来都是黑黑的,住的屋子也不怎么样。可能隐喻的是一种旧式的温馨和谐的氛围。
影片由松散的段落组成,但情感是连续的。在一个很小的地方,拍出了人生沧桑变幻的感觉。这种感觉是逐渐累积而来。最感动我的这个家庭里人们相处的方式和彼此之间感情,人们生活在家庭温馨的小规矩,然后打破它。福特表现出了人们之间的情感联系,这非常打动我。看到父亲和孩子们的交流方式时候,我想起来自己和亲人的交流方式。对家庭的独特地表达方式代表了一种文化的内在结构。这是基督教的家庭结构模型。父亲和母亲的形象都很有代表性。父亲是权威,但是母亲握有另一部分权力,父亲树,母亲是土地。
福特也表现这些人对待工作和自己身份的态度。一个人靠着自己的力量生活,值得骄傲和自豪,美国文化的一部分,福特非常赞许和坚持的一部分。
影片中,他非常相信人,相信普通的人,很多大家一起唱歌跳舞欢聚的场面,但是也三番几次的表现群众的愚蠢,除了这一家人之外,其他的群众好像是在被呼来喝去,有点喜怒无常。场面调度很棒,一场戏里,情绪变化几次,而且总能够捕捉到一些很动人的情感,质朴而有感染力。每个人的反应都在,都会让观众看得到,但处理的非常的熟练淡然,不经意间就解决了。
主题是变化。旧秩序崩溃了,生活有些不可理解,人们面对种种失望,最后以老人的死亡作结束,彻底告别了一个时代。但父辈们还是能交给孩子一些东西的,孩子也没有出过山谷,父亲制定了餐桌规矩,鼓励他像个男人一样独立和思考,给他提醒考虑自己的选择。但是孩子的另一部分思想,是由牧师熏染的,牧师在他生病的时候鼓励他,帮他回复行走的能。这些情节表现得很质朴,很简单,但是很感人。这是一种有方向感的教育,在我和我周围人的身上,很少见到过。
片子拍得很热情,但是也很冷静,有起伏,但节奏非常稳定,好像写字带中锋,形变神不乱。妈妈刚刚在工人面前凶巴巴的演讲,马上就掉进冰水里,被她刚在威胁过的工人救上来。姐姐和神父的爱情也从很小的细节一点点开始积累,在最浓烈的时候结束,婚礼后离开的戏,处理的棒,只用两个动作,姐姐突然有一个想回头的动作,因为没有看到神父,而神父等她走远后才出来,此时他处在远景中,只一个模糊剪影,安静地走开。之后的剧情就不再提这件事了。直到后来她再次回来。但是这期间我会一直期望期望看到关于他们两个的什么。
想起《童年往事》。他和侯孝贤都表现了两代人之间的交替,相互之间的情感、强与弱的变化,都用回忆作为讲述的引子,处理同样的东西:家庭内的代际关系,同代人里的兄弟关系,男与女的爱情关系,家庭里的人和社会的关系,甚至两人皆以父亲之死作为某种状态结束的标志。两个人内在的力量都很强壮,一丝哀怨和伤感都没有。
可以和侯孝贤的 童年往事 对比着来看。
看他怎么处理死亡,怎么处理彷徨、思考,觉醒、怎么处理家庭关系,怎么处理朋友关系,以及爱情
在 愤怒的葡萄 里,爷爷和奶奶的死亡都处理的很淡,一笔带过,但是在这部片子里,父亲的死亡在结尾处理的很具有象征性,父亲在矿井里慢慢的升上来,停在画面中,神父张开双臂,像是在守护他的灵魂一样,最小的儿子抱着他的头,这幅画面很有宗教感,这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无可奈何的离去。
http://blog.trivialfilm.com/2012/06/how-green-was-my-valley14.htmlHow Green Was My Valley (1941)
本片获得第1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
电影讲述一个男人记忆中的过去。男主角将要离开家乡,往事渐渐浮上心头。男主角成长在一个矿工之家,父亲以及五个哥哥都是矿工,他们幸福的生活着。当大哥娶回大嫂后,男主角就已经爱上了她。一段时间后,煤矿决定减薪,父亲安于现状,但兄弟几人要反对。于是,兄弟们纷纷离开家。矿工们纷纷罢工,他们还因为父亲不罢工,与父亲为敌。母亲为了阻止矿工们,带着男主角深夜参加工人集会,将矿工们大骂一番。回家途中,两人纷纷掉落冰冷的水中。两人大病一场,一年之后才恢复过来。因为母亲生病,孩子们都回家了,罢工也结束了。但是煤矿不需要太多的工人,两个哥哥决定离开家乡去国外发展。在男主角患病期间,男主角姐姐与小镇上的牧师发生了恋情。可是媒矿主的儿子向姐姐发起求婚,为了大家,姐姐同意了。此时,男主角已经通过了学校入学考试,开始上学。学校里总有人欺负男主角,但是他在小镇人们的帮助下,打败了欺负他的人。随后,一个哥哥因为煤矿事故丧命,嫂子成了寡妇,但她的孩子很快出世了。为了与嫂子在一起,男主角没有选择上学,而是当了矿工。一段时间后,两个哥哥因为赚得太多被辞退了。两个哥哥只好远走他乡,离开了家。男主角去看望姐姐,发现姐姐并不开心,佣人还传出姐姐与牧师有私情。为此,牧师决定离开小镇。但是在当天晚上,父亲在煤矿事故中死去了。
这是一部平实温馨的电影,通过一个男孩的讲述给人们展示了英国上个世纪普通煤矿工人的生活,并表现出普通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以及在生活中所要面对的各种困难。以上就是电影的主题。本片也可以换一个角度理解,即展现平实生活中的暗流,美好之下有着诸多的不美好。这些“不美好”,有阶级的压迫、煤矿主的剥削、恶劣的工作环境,以及宗教上荒谬。本片尤其强调了宗教对人们的毒害:组织工会是不对的,有儿女情长也是不对的,敢说真话更是不对的!总之,电影一方面展现了劳动人民的朴实生活,一方面又展现了上个世纪初英国的社会现状,是两者兼顾的佳作。
本片也是我最近看得电影中,最好看的一部。它有着温馨的画面、舒缓的音乐、富有诗意的对白、纯纯的爱情,以及那“青山翠谷”般美丽的小镇风光。这些使得电影看起来平凡而朴实,就矿工般的生活一样。此外,影片剪辑、节奏、结构都恰到好处,娓娓道来般的给观众们讲述着男主角的童年回忆。此外,男主角那深沉而富含深情的画外音更平添了一种温馨、怀旧的感觉。总的来说,电影在拍摄上趋于完美。虽然本片不是一部“巨制”,但编导运用娴熟的手法将一个平淡的故事讲述的张弛有度,深深的吸引住每一个观众,这是最难得的。可见,John Ford不愧为一位伟大又有才华的导演。
说到导演John Ford,他可谓奇才一个。别的不说,只说他拍摄的影片类型,就五花八门。我看过的有《关山飞度》、《愤怒的葡萄》、《搜索者》、《日落狂沙》。可见John Ford不仅执导西部片能力非凡,执导反映社会现实的剧情片也同样出类拔萃。再联系到本片这种温馨的怀旧氛围,John Ford真所谓“无所不能”,称他为伟大的导演,一点都不为过。
本片演员都不熟悉。男主角扮演者Roddy McDowall,很天才的童星,他那双天真的眼睛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只可惜1998年他就去世了。哎,好莱坞什么年代都有天才童星,神奇的地方!两个女人的扮演者,一是1920年出生还在世的Maureen O'Hara,一是1913年出生已经去世的Anna Lee。她们两人都不是美女,但都有着精致的面孔,好莱坞上个世纪的审美大概就是如此吧。其他人不熟悉,不多说了
总结一下。这是一部充满怀旧气息,又反映社会现实的佳作,它给观众们讲述了已经“遗失的美好”。
Maureen O'Hara
Maureen O'Hara
Anna Lee
Anna Lee
序列:0850
青山翠谷.How.Green.Was.My.Valley.1941.D9.MiniSD-TLF
2012-06-22
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处于黄金时期的好莱坞制作了多部经典英国小说改编电影,蝴蝶梦,呼啸山庄,傲慢与偏见,简爱...很多都成为经典改编的范本。美国式的流水制作,配上适逢来好莱坞开拓星路的优秀英国演员,极力营造的英式乡村气息,也着实赢得了不少青睐,同时捧红了在美国发展的一批正宗英腔客。
和包容度极强的美式生活相比,英国人的生活的各方面禁锢多去了。身份等级、信仰意念、伦理道德,统治着生活得方方面面。
初在PPlive的更新电影栏里看到了青山翠谷,可惜画质太差中文配音也令人失望,便下载了英文版来。看下来,这不是一部高潮迭起引人入胜的电影,但却是能够发人深省的,而这却是最最珍贵的。各种科技的雕琢大牌影星的加盟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或许能带来快感,但过后或许一个镜头一副画面一小段电影配乐也没能留在脑子里,更别谈回味了。
Huw Morgan在收拾行李准备永远离开生活了50年的山谷小镇,儿时的记忆自然地展开。Morgan一家虽生活艰苦却也算是一大家子其乐融融。老Morgan和Huw的5个年长的兄弟在山谷的矿井工作,母亲和姐姐Angharad忙着厅内活,每天为归家的男人们准备餐饮和洗澡水。新来的牧师Mr. Gruffydd为镇里的居民们宣扬基督教义并不时的帮助村里有需要的人们,虔诚的奉献着自己。Huw年长的兄弟加入了工会,并要领导镇里的矿工们罢工以威胁矿主给予自己应有的权益。老Morgan是个虔诚的教徒也是个安于现状一家之长,他感恩自己家的男人们都有矿工这份工作,反对罢工这种共产主义运动,于是,他遭到了其他矿工们的为难与侮辱。雪夜的罢工运动中,Morgan夫人挽着Huw警告众人若是谁再对她丈夫出言不逊便把他给解决了。回家途中,Morgan夫人和Huw不幸摔进了冰湖里,幸而得救了,但两人的下肢都被冻伤无法运动。在Gruffydd的鼓励下,Huw恢复了行走的能力,并开始上学校念书。Angharad和Gruffydd日久生情,但这是献身于主的牧师所不能允许的,无奈下Angharad嫁给了矿主的儿子。。。。一个个故事片段,有悲有喜,一家人相互扶持,悲伤一次次被信仰化解了。电影落幕,Angharad与丈夫离婚回到小镇,Gruffydd被镇里的不实传闻激怒欲离开小镇,他拒绝与她见最后一面,他怕相遇后便再也抽托不出她的怀抱,而他是该为上帝奉献一辈子的。矿难的汽笛声刺耳传来,空气弥漫着死亡的气息。老Morgan被困在矿井了,Huw和Gruffydd到井下寻找,在Huw的怀抱里,老Morgan咽下了最后一口气。矿井口,从井下上来的Gruffydd与在井外焦急等待的Angharad相遇了,Morgan夫人无奈却也坚强的接受了老Morgan死亡的事实,而Huw知道,父亲的精神一直不会死,他活在他的家人心中,他的心底,他给予Huw的一切生活教化将一辈子影响着Huw。
片名How green was my vally, 黑白影像中,这Green永远不会显现出来。而关于矿井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梵高比利时矿区为那些永远活于黑暗的永远也不能把煤渣从身上洗净的人们传教,于是有了那副著名的吃土豆的人,画里的人们眼窝深陷,鼻子和唇部突起,头部畸形。恐惧像是与生俱来的,他们畏惧阳光,因为他们白天里都在井底为糊口的面包工作着,他们畏惧死亡,大部分人在壮年时便被各种疾病夺取生命。梵高认为,这群一辈子都在和死神斗争的人们更需要精神上的慰藉,他们需要驱除对死的恐惧,他们应当学会知道死亡仅仅是躯体的一种形式上的消亡而已,而他们的灵魂却是可以永生可以不受食物这些物质所支配的。电影看完了,却真的有一丝绿意昂扬。他们的精神是富足的,永远不比那些图有物质财富的贵人们低贱。人的精神世界里的确是需要些安慰的,信仰应运而出,这支持人们与自然客观抗争着。远古时期这些信仰支持他们度过饥寒战胜野兽,文明时代这些信仰成了各种艺术的灵感来源,现在,它们至少也是大部分人面对困难悲伤的依靠。否则,出生后便知道生老病死将随时结束了你的生命,该是多么无奈,这种惧怕甚至让你觉得还不如永远不要降临人世来得好。
原以为青山翠谷的配乐会是像BBC傲慢与偏见版有着流水的温柔花草的清新宜人,想不到片头的cast配乐却是劳动小曲合唱。不免想起了Workingman Blues#2,许多意境是那般的吻合。
黑白片的“青山翠谷”至始至终都没让人看到山之青和谷之翠,故事从老年的小弟嘴里娓娓流出,有身而出为父亲辩白而跌入冰窖的惊险,有大哥矿难死于非命大嫂遗腹子寂寞出生的悲伤,有兄弟们迫于生计远走他乡的忧伤,有自己上学堂念书被老师同学欺凌的不堪,有大姐远嫁贵族被仆人们嚼舌根的无奈,有守护故土多年的年轻牧师为了守护大姐的声名远走他乡的无奈,最后父亲也在一次矿因为劳工过剩兄弟们收入削减的窘迫,有兄弟们联合工人们组织工会罢工反对老板的矛盾,有母亲挺难中丧生,小弟终于夜背起行囊离开了故土……这桩桩件件,是小弟的童年,是故乡的亲情,似乎饱含着生活的不如意,也伴随着一代人的成长,时光流逝后,一切褪去后留在心田的一定是青山翠谷,亲密话语。这故事看似波折,又显平淡,谁的人生不是这样?亲人远去,青春流逝,乡音乡情缭绕在心。我爱的就是这样的故事。
摩根一家真是人丁兴旺,劳动力富余,一家都在矿井工作,父亲是管事的阶层,兄弟们都是最好的矿工。白天父亲带着兄弟们一起上班,晚上带他们一起回家洗刷身上的赃物。吃饭的时候也是规矩及其严厉,一定先祈祷后,父亲大人开动后,孩子们才能开动。父亲严厉之余在某些方面也很开明,儿子们想要零用钱,父亲仅犹豫了1分钟,便打开储蓄罐“钱是用来花”的。这个家既是长幼有序又很和谐,知道兄弟们的工资被克扣了,他们罢工了,就和父亲产生了尖锐的矛盾。这时候母亲非常勇敢地站了出来,她夜晚来到罢工工人们的聚集地,慷慨激昂地为男人辩白,同时也挥着拳头“谁要是对自己的男人摩根不利,绝不放过”。这下震慑了罢工的人群,为自己和男人赢得了尊重。回家路上她和小弟不幸掉入冰窖,也是罢工的工人及时相救才保住了性命。几个月后,母亲从病床上起身,儿子们也回家了,罢工结束了,一切“误会”迎刃而解。这一处有点“莫名其妙”,显然导演重视的是家庭和故土,并非阶级、政治的矛盾。
影片至始至终从小弟的视角展开。小时候小弟长得有点机灵,尤其嫂子第一次进家门的时候,他骨碌碌盯着看,心里开始喜欢;后来大哥故去,嫂子生了孩子,感到尤其孤单,小弟决定代替大哥照顾嫂子,担负起大哥应担起的责任。让我特别敬仰,这个气概比在学校里反抗欺凌更了不得。小小年纪啊,还是多亏妈妈教的好。
影片在处理宗教问题上,显然比阶级问题要深入一些。这一部分是在牧师和姐姐的爱情上体现的。牧师是热情高涨的宗教从业人员,一直守护着故乡和故乡的人。因为自己的信仰无法承诺自己相爱的人。姐姐嫁给了一个贵族,并再不想见。他们对爱的克制并未获得周遭人的谅解和尊敬。姐姐结婚前两人相爱的事情还是被传来传去,作为无聊人等茶余饭后的谈资,他们的现在也成了人们猜疑的话题。牧师的信仰动摇了,何须为世上虚伪懦弱无聊的人守护,不如追求自己更好的生活。牧师的决心刚下,矿井又出了事,这一次灾难落在父亲头上,也让小弟义无反顾地离开了从小长大的故土。
在约翰·福特的西部片里,主角基本都是以独行侠的身份闯荡,没有亲人的出场,特别是父母基本是看不到的。这种孤独的牛仔路暗示着一种亲情的缺席或者说亲人的亡故,如关山飞渡里的Billy Boy。然而,约翰·福特本人并非缺少亲情,他在一个爱尔兰移民的大家庭里成长,有父母、祖父母和好些兄弟姐妹,他绝不是一个独行牛仔式的人物。
家庭在电影中的表现方式常常代表了某种民族或者国家的社会历史文化,比如在第五代、第六代的电影里,父亲的形象常常是缺席的(可参考大旗虎皮),这是50-70年代那一段时间中国社会的写照。而对于福特来说,他电影里的家庭形象同样展示了爱尔兰人的历史文化特点,这在他40年代的两部重要作品:青山翠谷和愤怒的葡萄里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0世纪福克斯公司拿到青山翠谷的本子之后,先考虑威廉·惠勒,惠勒选了角改好了本子,这时候公司担心惠勒太拖沓,他拍戏出了名的费时间(两大完美主义者之一,另一个是乔治·史蒂文斯),于是找到约翰·福特,福特是个天才的快枪手,因为他总是在脑子里就剪辑好了,拍的时候干净利索,片比很低很低,两个月就拍完了。20世纪福克斯的另一个考虑是,惠勒过于关注人物,对于故事本身交代的不够,而福特接手后,把重心放在了原著的故事叙述上,整个片子结构很散,但现实的悲剧性是由一件件发生的事情逐渐递增起来,把人们牢牢的吸引住了。
青山翠谷的故事背景发生在威尔士,但福特把他拍的非常爱尔兰,首当其冲的就是爱尔兰式的家庭观,在这个大家庭里有严厉的父亲,勤劳持家的母亲,六个男孩和一个女儿。福特在自己家里也是最小的孩子,所以他是用他作为小儿子对家庭的观察来审视青山翠谷里的家庭关系:兄长强壮有力能干却在成年后相继离去,父亲有地位有影响但正在逐渐苍老,而母亲坚强敢于担当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姐姐体贴细腻又向往真挚的爱情,这似乎就是他自己家庭的翻版,福特的父亲是波士顿当地民主党领袖,在移民中很有地位,母亲也是内能持家外能抛头露面的人,几个兄长特别是长兄很早就离开了家庭闯荡四方,所以青山翠谷里的摩根家族很大程度上就是福特自己的家族。在这个爱尔兰式的家族里,对父亲的尊重是强制性的,如饭桌上的各种规矩,都体现出了父权的中心地位。同时所有成员对于宗教的信仰也是自父母影响而显得非常坚定的,他们的祈祷、对上帝的赞美以及各种仪式,都体现出了一种虔诚的天主教式的精神。而当兄长或死或走,父亲故去,姐姐嫁人,现实的各种不幸把这个被紧紧捏合在一起的大家庭拆散之时,青山翠谷作为爱尔兰后裔约翰·福特的作品,就成为了爱尔兰人近二百年来妻离子散流离失所漂泊异乡的写照。
与青山翠谷非常类似,愤怒的葡萄里家庭的形象也是爱尔兰式的,一个大家族有祖父祖母,父亲和叔叔,以及好些兄弟姐妹,母亲仍然是勤劳能干同时敢于担当重担的形象,只是父亲在家庭中的地位已经不再显著,在愤怒的葡萄里掌握家庭话语权的人逐渐变为母亲,这是一个区别。约翰·福特强化了母亲在片子中的地位,同时弱化了父亲身上的宗教式的色彩,把这个宗教式的色彩放在了已经成人,成为家庭支柱的儿子Tom身上,Tom取代了父亲对于家族的指挥权,同时在牧师的感召下进行着思索。年轻一代的反思也是一种家庭关系的体现,在青山翠谷中儿子们就采用了与父亲截然不同的态度,要组织工会而不是逆来顺受,在愤怒的葡萄里,福特更是把这种思考的过程清晰的展现出来,从Tom假释回家开始一直到他离开家人,他的种种见闻遭遇都在促使他走向独立的思考的过程,使他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于是,如果我们把青山翠谷当作是一个爱尔兰男人童年的成长经历,那么愤怒的葡萄就是这个男人青年时期成长的历程,而这些过程都是有家庭关系在辅衬着,一个男人逐渐承受起家人身上全部的苦难,进而促使他真正成熟。
家庭是展现生活的最好场景,福特尽管拍了一辈子西部片,但当他把镜头从苍茫的草原荒漠转回到温馨的壁炉团圆的餐桌前,他总是能够精确的把握每个家庭成员的仪态举止性格情绪,他总是能够用最简洁的调度指挥在大家庭里如此多的成员身上勾勒出复杂的关系,这是他的天才所在,也是他作为一个爱尔兰后裔的家庭观念和自幼经历所建立起的自然而然的意识。当你进一步了解福特的电影和其为人的时候,你就能够找到这二者之间神奇的一致的关系。福特对于现实的把握并非来自想象,而是来自他对于生活的体验,来自他所经受的教育和他所坚持的信仰,这才是他观察现实的出发点,而这个稳健的出发点,是任何一个现实主义作者都应该具备的。
福特的根总在大地,哪怕是煤灰之地,这就是孩子为什么选择做矿工而放弃了教育。生于此逝于斯,随风而逝,唱的都是生命之歌。
很好看,很感人。什么元素都具备。第14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配
二三十年代的好莱坞流行柔焦镜头,追求唤起一种如油画版的柔和感,使画面更具艺术气质。鲍沙其的第七天堂和幸运星便是这一风潮的先驱。而四零年初奥奖名片青山翠谷的摄影师亚瑟C米勒却非常讨厌柔焦。他更偏爱锐图深影和高光!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3482439981/
古典,怀旧的家庭史诗,随着主人公平淡的画外音娓娓道来,对似水流年的追忆和惋惜化作青山翠谷的意象,在记忆中永不褪色。约翰福特一贯擅长使用大远景和深景深来拍摄构图,近景的繁花绿植与远景的工业机器同时入画,而人物大多夹杂于两者之间,整体剧作也就随之置身于工业化(残酷现实)与大自然(流金岁月)的矛盾背景中。电影以回溯式叙事展现了在社会变迁中家庭的解体,无论是客观因素还是非客观因素,分离似乎是家庭走向的必然结果,约翰福特并没有着重控诉工业化社会对人民的摧残,而是以旁观者(回忆)和经历者二重视角由外而内剖析家庭解体的前因后果,在客观的呈现中留给观众自我回味的空间。曾经的山谷多么青翠,曾经的日子多么美好,厚古薄今的凄凉是大多数人都有的情节,而时光不能倒退,故人不会再见,唯有将回忆珍藏在内心那片青山翠谷之中
美国主旋律,其实也就那么回事儿,比起当年在奥斯卡上击败的凯恩,真的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比起《愤怒的葡萄》更喜欢这一部,约翰·福特的《一九零零》,想来该是好莱坞黄金年代制片厂主旋律所能达到的巅峰了,能理解当年击败《公民凯恩》的理由。深焦镜头与考究造型美到窒息,情感渗透绵绵不绝。
叙事方式、深焦镜头、宗教观、家庭观、价值观都充满了古典韵味,又朴素又美好;青山翠谷之下尽是悲凉灰暗苦难人生,让我们幸存下来的,全凭信望爱。
情真意切,气韵悠长。
The films of John Ford are the ultimate paradigm of American Dream.
约翰·福特的平民生活史诗,漫溢着怀旧与乡愁,质朴而温情,感伤而美好。在奥斯卡多项大奖上击败[公民凯恩],尽管艺术价值与影史意义确乎不如后者,但自有一种老派、古典的气韵。福特将自己的爱尔兰家族体验移植到威尔士矿工一家:威严、讲求秩序亦尊重个人的父亲,土气而温厚柔韧的母亲,追求真爱但终究顺服嫁人的姐姐,还有辛勤井下工作却也支持工会的兄弟们。献身圣职、怀揣以良言感化庸众的理想的牧师则是道德中心。在强调与怀念昔日田园牧歌生活与传统价值观(家庭、基督教、诚实勤勉、公义与良善)的同时,也时而掩不住苦涩与悲凉:工业化与资本扩张碾压了一切,劳资矛盾叠生,青山不再,信仰失陷,家庭解体,唯有在告别昨日后,将逝去的人与物保藏在回忆之中。纽曼的配乐极佳,一首首谣曲合唱流进心底,深焦摄影与布光也精妙十足。(8.5/10)
故事娓娓道来,一派空山新雨。剧情平缓而有力,表演夸张而不浮夸。故事的最后,“我”不上学了,和嫂子住在了一起(嫂子说我是个男子汉);姐姐婚姻生活不幸福,但是组织上也没有办法(甚至想针对她);老妈失去了老汉,“我”失去了老爸,姐姐失去了最爱(不是老爸)。最后的最后,老爸还是没来得及看一眼远在异国他乡的其余四个儿子(不过他可以见到已故的大哥了)
那个时候的片子都有诚意,又是一段传奇经历反映历史背景的片子,感情很投入,但还是有拖沓的地方。
一部饱含深情的作品。伤感又充满爱。以一个家庭的变迁对应哪个时代。回忆中的生活总是美丽又感伤,而真正让人感动的是这个美德的家庭。
【我是如此深爱青山翠谷,这一杯三分甜七分苦涩酿就的一杯苦咖啡。】平凡矿工家庭中的种种生活,悲欢离合,琐碎但真实,而且满满温情浮现,在悲伤的时刻。没有了西部片的壮烈,但却多了生活中的隐忍和坚持,福特调度起来依旧游刃有余,节奏把握刚刚好,悲而不伤,笑中带泪。
煤矿工一家的故事,那个故事发生在一个传统的年代,发生在一个淳朴又有点迂腐的小村落。那个村落处于新旧时代的交界处。时光荏苒,逝去的年华依旧温存脑海,那是关于家人的回忆与温暖。
古典叙事或者经典好莱坞所能达到的高峰
约翰·福特太感人了。。。。PS:片里威尔士口音有一股浓浓的印度味啊
t1e21c07c4 老电影总带有一种高贵的郑重。
重温!福特最饱含情感的作品,也许是其中蕴含了他不少儿时的经历和情感吧,对爱尔兰风俗的描绘十分动人,福特喜欢那些仪式化的室内场景,在这里更是感人至深,特别是几场告别戏中对背影的描绘,还有室内明暗光线的处理,主题关于社会的变迁对传统家庭的解体,喜剧场景和悲剧场景相互交织
感人至深的《青山翠谷》与《大河恋》本质上属于同一类电影:苦难带给人类的伤痛大部分可以擦掉,但有一部分却永远留在了身上。这种难以磨灭的记忆就像煤渣那样微小和细碎,亦如真理那般闪烁着光辉,透过皮肤在人的灵魂深处烙下印迹。是的,这部荡气回肠的时代挽歌也是福特献给父辈的赞歌,而影片的重点也落在父亲的形象刻画上。作为摩根家族的大家长,这位仁慈的父亲必须允许儿子去美国闯荡,因为他不应成为控制他人思想的权威,他必须允许女儿嫁给资本家,因为他无法剥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他甚至没有理由说服小儿子成为一名穿着体面的学者,因为他知道,他想要和哥哥们一样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矿工。随着工业革命的爆发,这个黑漆漆和脏兮兮的世界再也不需要他,为此,这位「煤先生」也只能随着一缕黑烟长眠地下,成为《青山翠谷》里的一股暗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