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世与入世,是几千年来中国文人讨论不休的一个话题,因此而留下的名作佳句亦数不胜数。相信在中学时期,大家所学到的有关出世与入世的诗句和文章也数不胜数。我相信每个心怀“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的文人,都曾经积极地想“入世”,纵全身才华和胆识于庙堂之中,为天下苍生谋福利。虽然李慕白是侠客,来自武当的他有着飘逸的气质和不俗的武艺,但他同时也是一个文人,一个深受道家熏陶的文人。剧中,他就曾经说过自己下山来,一是为了给铁贝勒献青冥剑,二是为了多给自己一些人生经历。他也曾说,如果会遇到一个让他愿意厮守终生的姑娘,一份生死相许的爱情,他就会留在尘世,不回武当修道了。可见最初的他,是飘逸而又自信的,也相信人生应该“随遇而安,不强求,不执着”。对于俞秀莲,他固然是深爱着的,但是他在武当的修为又决定了他在剧中不去强求,更愿意成他人之美的举动。我实在是佩服李慕白的胸襟,他固然是相信自己与俞秀莲之间是存在着“情”的,然而他并不执着于“得到”,却反而希望这份情不受羁绊,也不拘泥于朝朝暮暮。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子,在武功和心境上竟然能如此老练,决然是有慧根的。
带着心里的疑问,我看了台湾版的《卧虎藏龙》,在罗小虎和玉娇龙私奔之后,剧情居然陡转急下,玉娇龙家破人亡,俞秀莲更是不明就里地成为铁贝勒的帮凶,李慕白也受到了许多精神与肉体上的打击。一直以为李慕白可以在这个武侠世界里无往不利,更何况他这里还有一个高朗秋!二人都是智商与武艺同时在线的,只可惜后来黑暗势力也越来越壮大,又因为革命党中人才凋零,整个剧中的正方陷入了恐慌之中。在此时,李慕白发生了动摇,他其实也不是能将所有事情都看得开的!眼见身边人一个个无辜死去,他那颗对生命充满敬畏的心也开始被残伤。还好,高朗秋死前留下的线索给予了他信心,他也在谷底开始奋起反弹,最终武功圆满,不明就里的秀莲也清醒了。此时这一方虽然已经伤痕累累,但也无法阻止他们反抗到底的决心。
最终李慕白依旧未与俞秀莲相守。从性格角度来讲,二人性格相互契合,如果在一起生活一段时间,二人必然都能得到一系列的提升。然而李慕白还是选择了飘然远去。也许他认为,这还不是他被羁绊的时候,或者他认为,他自己修道的层次,还不足以让他停下脚步享受一番人生。不论如何,相信经历过这一场劫难,他们都能更加相信对方。
虽然这部剧里,人物造型尤其是女性乏善可陈,比如蒋勤勤本来有一张美得不可方物的脸,但不知怎么的在整部剧里都是一副黑瘦营养不良的样子;再比如后期的俞秀莲,看起来像是个顽固无比的大妈(不过前期黄奕的造型还是蛮美丽的);义妓谢纤娘造型也不够吸引人,太过老气。不过主角李慕白的造型很是贴合人设,看起来高风亮节,飘逸帅气,也算整部剧的亮点了。
草草看过王度庐先生的原著,显然电视剧更改了不少的情节和人设。李慕白和玉娇龙本是两辈人,在电视剧里成了同一辈。原剧中玉娇龙的不羁和狂妄也没有在电视剧里过多展出。听说当年王先生在报纸上连载这部小说时,有不少书迷登门拜访请求他“不要把男女主角写的太惨”,由此可见这本书有多么引人入胜,还诞生了诸多的书迷!说到武侠,一直以来都是金庸和古龙在当今市场占有率最高,一直到电影版《卧虎藏龙》的出现才使得很多人对于这些民国期间的大师引起关注。王度庐出身落魄,教育程度不高,然而那颗聪明伶俐的大脑加之生活压迫,使其写出了不少的经典之作。最终,他在经历过十年动乱之后黯然去世。他的一生也颇有悲情大侠李慕白的特征,漂泊,而又在漂泊之中学会淡然。此外他的作品还曾经被人篡改和剽窃,不过也多亏了这一段经历,他的作品开始了更为广阔的流传。到了我读中学时,人教版课本还曾经引入了他《卧虎藏龙》中的一段。相信这都是对这位曾经人生黯然的大师最好的慰藉。
“天地冥冥降闵凶,我家兄妹太飘零;
父遭不测母仰药,扶孤仗义赖同宗。
我家家世出四知,惟我兄妹不相知,
我名曰虎弟曰豹,尚有英芳是女儿
……”
李安的电影版火了,之后就出了电视剧版,算是个古装偶像剧版本?播的时候是正值中高考的六月。
剧情变动很大,剧情水平:二星半-三星。
但是,演员颜值在线啊!颜值水平:四星半。俊男美女,颜狗不要错过,就是蒋勤勤有点显黑,残念。。但她依然是美哒!何润东彼时脸还没那么显长,hold住了卷发。二人傲娇的台词:我恨你!还有树上+马背上的倒挂吻,我记得牢不是因为我觉得这个吻浪漫,而是觉得他们不疼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他们怎么没有磕得牙疼,磕出血?(ー_ー)!!
黄奕的几个造型都很好看,一套红色小粉花,一套黄绿色,一套黑白,双刀在手,很有江湖儿女的英气。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剧情的缘故略微有点忍辱负重的苦情。
邱心志的李慕白,记得是个近视眼,武当出身,气质儒雅。二人碍于俞秀莲的婚约暧暧昧昧的。
黄奕在剧中有个未婚夫,只记得他为什么事情不愿连累黄奕,就说自己死了,要悔婚。后被揭穿,是他只给脸上化了烧伤妆,手却没有,被发现了破绽。
主题曲是巫启贤的《团圆》,不知道为啥这歌的高潮部分总是让我觉得像是奥运歌曲,进场式结束的游街活动BGM。
好像这剧也没有拍完?可能是当时我只看了20集?好像也没头没尾的。。
挺好看的,演员颜值都很好,演技也很棒。何润东饰演的罗小虎和蒋勤勤饰演的玉娇龙,感情是比较热烈奔放的那种。黄奕饰演的俞秀莲和邱心志饰演的李慕白的爱情则恰恰相反,最后结局也让人遗憾,意难平。
这部剧总体来说挺不错的,蒋勤勤一直在我眼里是比较适合演温柔的那种感觉,但是玉娇龙这个角色她把握的很好,将郡主的傲娇且追求自由个性把握的很好,演技很棒。何润东年轻的时候是真的很帅,那种男人的野性和霸道,很自然。他俩那惊天动地的倒吊一吻令我印象很深刻,放到现在的电视剧里,也几乎没有比那个更经典的画面了。黄奕那个时候真的很漂亮,和蒋勤勤饰演的玉娇龙比起来,两人的颜值难分上下。邱心志的李慕白,人如其名,真的是有大侠风范。两个人演技也很不错,俞秀莲和李慕白的爱情真的让人意难平,他们都是传统的男女,对待爱情两人都是束手束脚的,结局没有在一起,真的是很遗憾。还有几个配角也很出彩。陈紫函饰演的谢纤娘,结局可怜,令人惋惜。还有张晨光饰演的铁小贝勒,真的是坏事做尽。
总体来说挺好看的,推荐大家,有时间可以看一看。
日本“武士”化身的黑泽明在他五十年的电影生涯中共导演了31部影片,是第一个打破欧美垄断影展的亚洲电影人,他引导了整个五六十年代的国际电影艺术潮流,被誉为“东方的启示”。黑泽明最大的成就在于亚洲几代电影人都受到他的影响,正如著名导演张艺谋在美国《时代》上所评价的, 黑泽明
“黑泽明使我明白,当走向外面世界时,要保持自己的性格和风格”,黑泽明以88年的兢兢业业完成了自己的“东方启示录”。[1] 从黑泽明的影片透视日本人的民族性 半个世纪以来黑泽明一直是东方世界电影业中令人高山仰止的标志性人物。日本、伊朗的导演们一直游离于好莱坞式的工业流水线型电影制作的全球化之外,以小成本制作反映人性深处的主题而著名。而黑泽明可以说是其中的先驱者和最杰出者,在他的作品中朴素、深刻和震撼往往能够奇妙地交融在一起。在我们的眼球日益充斥着好莱坞式的以金钱堆砌起来的珍珠港式的狂轰乱炸、角斗士式的人山人海、拯救大兵瑞恩式的血肉横飞的战争场面之时,黑泽明仅仅用七个武士和四十个土匪,加上一群庸碌、胆怯、自私的农民,就演绎出一场气贯长虹的完美战争。在我们逐渐相信了罗马假日式的一见钟情、泰坦尼克式的患难与共、黄色丝带式的矢志不渝之际,黑泽明以一对夫妇和一名强盗在不到半天时间中的命运交错,就揭示出所谓忠贞爱情的虚妄与脆弱,所谓善良人性的阴暗与猥琐。以小博大,神乎其技也!黑泽明的死,意味着东方电影精神偶像的幻灭。
黑泽明电影剧照(13张) 黑泽明的电影中充满了绝对和纯粹。其中的人物也无不是绝对和纯粹的。他们完全按照自我的意志行事,可以为之抛却生死。他们往往是孤独的,但他们并不寂寞,因为有近乎顽固的理想信念的支撑。武士为自己的名节,农夫为自己的财产,女人为自己的欲望。他们往往是一个人对抗整个世界,但他们并不畏惧,因为无论战胜或战败,还是既战胜又失败,都无损于其人性意义上的惊人的完整、优雅和崇高。《七武士》结局处山岗上四座武士坟上的寒冷刀光,游荡耳边的悲伧乐曲,以及残存武士那句富有禅意的“胜利是那些农民的,我们又失败了”,无不折射出导演对于日本民族独特性的感悟。 黑泽明式的战争,人物不多,武器简陋,场景粗糙,但却是关乎道义,关乎生死存亡的残酷战争。其展现的一次次战斗场面惊心动魄,恢宏跌宕,同时,其性格刻划、人性披露与人道关怀却又那样丰满、细腻,具有一种令人颤栗的动人的温柔。日本民族就是这样一个独特的民族,力图追求一种残酷的完美,不管这种残酷是对他人还是对自己。在他们心中,关心的是信念和理想的完整无缺,而对外界对他人的关切、影响和反映则被其赋予较低的权重。他们可以为其他人献出一切甚至生命(例如天皇),但是这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为天皇献身这件事本身符合其固有的信念和理想。日本人是极端理想化和顽固化的,这客观上正是造成其他民族灾难的根源。
黑泽明的电影没有喜剧。即使某些影片中出现了个别喜剧人物(如《七武士》中的菊千代),但基本上也是以悲剧收场,或者根本上无损于影片的悲剧基调。这绝不是偶然。日本人喜欢樱花,但是认为欣赏樱花的最佳时机在于樱花开始凋谢时,于残缺中欣赏花之美。虽然中国也有“饮酒宜半醺,赏花宜半开”之说,但也是在其成长的过程中享受其生机之美。而日本民族似乎对死亡之美、对衰败之美有着独特的理解和偏好。日本的建筑结构也似乎是迎合居住者在忧郁、萧索、消沉等态度下的审美观感。日本人之所以好斗,战斗无非是他们进行自残或者伤害他人以满足自己审美情趣和观感刺激的一种方式而已。据说在日本关于性虐待的A片特别好销,恐怕也不是偶然。 黑泽明的片子充斥着欲望的张力,其中的人物往往被内心中无法了解的疯狂所驱使并毁灭,表现敏感而激烈。爱欲、性欲、权力、征服、倾慕、羞耻、惊诧、恐惧、绝望等微妙、敏感、颤动不安的主观情绪得到无休止地放大,最后又全部归结为破坏和毁灭。影片中无与伦比的光影世界,好似观众似曾相识的梦境。人物看似歇斯底里荒谬骇人的行止,在其中却显得惊人的合乎逻辑和情理。我一直有这样一种感觉,即黑泽明的片子是日本人集体无意识的凸现,是日本民族理想梦境和荣光的某种程度的表征和宣泄。 “最毒妇人心”这句中国俗语在黑泽明的电影里成了普适性的规律。不狠毒就不是女人,至少不是典型和纯粹的女人。不论是《乱》中以一己力量毁灭强大的秀虎家族的女人,还是《罗生门》中撺掇奸污自己的强盗杀掉自己丈夫的女人,都与我们平日印象中日本女人谦恭温驯的闺秀碧玉形象形成强烈的反差。这是黑泽明电影中永恒的谜团,是黑老有意识而为之,还是无意识的表露?这反映了黑泽明对女人是恨极生爱,还是爱极生恨?如果这是黑泽明对日本女性在特定的历史维度里的客观刻画的话,那人性就太可怕了。 为什么日本人民族性凸现的黑泽明电影会受到世界范围内的追捧和喜爱?除了其超凡入圣的摄影技巧外,可能更重要的是他的片子深刻地刻画出人性的弱点、残酷甚至狰狞(虽然在不多的场合下也偶尔显露一下人性的光辉)。人性是相通的,因此日本人的民族性也是其他民族或多或少具有的。在世俗浮生里备受压力的生活中,不经意间被黑泽明手中的利剑陡然刺破人性的伪装,在惊出一身冷汗后忽然感到莫名的紧张、惆怅、舒畅和愉悦的交替,当然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2]
编辑本段电影解构
特色 黑泽明的导演手法非常简练,视觉形象十分生动,动作性弱,节奏缓慢,蒙太奇技干净利落。黑泽明最出名导演手段就是对现场的调度,许多桥段成为其他导演争相模仿的对象。以其命名的“黑泽明式调度”,影响更是至今。他的影片大多采用对称手法,主题上深刻揭示人性与灵魂的冲突与撞击。虽然描写的是日本民族的现实与历史,但主旨终究是探寻人类亘古以来无法回避的本质问题:良知,动乱,伪善,伦理,贪婪,恐惧,卑微等。他经常使用长镜头,全景式的表现手法,画面色彩浓郁清澈,构图极富东方绘画神韵。片中人物的命运扑朔迷离,极富西方戏剧风格。一般都会出现一个看似微不足道或地位卑微的小人物,却常常有惊人之语暗示影片的结局和主题。男主人公都带有强烈的两面性,心地善良的人往往面目丑陋,行为粗鲁;而自诩为英雄的人实际上是意志薄弱,不谙世事的蠢货;处于从属地位的女性角色都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1950年黑泽明导演的作品《罗生门》举世闻名,影片独特的思维和表现技巧所构成的影像,让西欧的影坛叹为观止。五个凶杀案的当事人和见证人,说出了五个不同的结局,究竟谁说得对?事情的本来面目又是怎样的呢?影片描写了人心灵深处奇异复杂的阴影,尖锐地剖析了人性最深奥的部位并公之于众。错综复杂的蒙太奇手法展示出人彷徨于心灵的丛林之中的困惑。《罗生门》描绘了人那种与生俱来的虚伪本质的罪孽图画,揭示了人难以更改的本性:人即便到了死的时候,也是不会放弃虚伪和伪装的。 1954年,黑泽明拍摄的《七武士》被称为日本娱乐片的顶峰之作。他从未忘记对社会的愤恨以及对弱者的同情,其正义感和道义上的斗争仍坚持不懈。影片描写身处古代乱世的村民委托七个流浪的武士剿灭山贼,黑泽明以超人的导演技巧,用千军万马的气势来展现七武士与山贼的博杀,黑白影像突凸了生存的险恶和人性的坚韧勇敢。 从1958年后,日本电影从顶峰一落千丈,为摆脱困境,黑泽明的电影趋向娱乐性,艺术性有所削弱。进入80年代,他拍出了一部在日本影史上制作规模最大,震撼世界影坛的巨制《影子武士》,惊险的传奇故事,辽远恢宏撼天动地的战争场面,让人叹为观止;加之日本民族传统戏剧表演技巧辅以诗化语言,激情典雅,韵味悠长。 1985年,又一部纯粹的黑泽明电影《乱》问世,影片改编自莎士比亚名剧《李尔王》被一贯挑剔而刻薄的西方影评家称为‘最优秀、最准确地表现了莎士比亚原作精神的影片’,其要探讨的主题是:人类动乱的根源来自于人本身。黑泽明采用很多大场面和长镜头,让世界的纷争,人心的涣散,个人命运的不可知,在摄影机的凝视中缓缓走过,仔细精微的透视着历史烽烟中的世情和人心。 电影天皇黑泽明在其电影中,以其恢宏的气势,浓郁的色彩,针锋相对的对峙与冲突,别具一格的影像造型,向观众展示了人生的痛楚、疯狂、欲望、毁灭、欢乐、解脱、温情、迷惘等种种的景象,深刻无情的解剖和展示了人类灵魂。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他精湛的导演语言。电影,究其本质便是镜头的影像。黑泽明电影的魅力和魂魄更是蕴藏于他那精心推敲设计的镜头影像中。黑泽明有着很深的绘画功底,在电影开拍前,他也总是将自己对未来影片镜头的想象亲自画出来。反复推敲镜头画面的色彩、光线、人物安排、构图和气氛。他的许多导演的技巧也体现在这些精心设计的镜头造型中。 下面将从以下几方面来谈一下黑泽明电影造型中的导演艺术: 对峙冲突场面的造型与构图 在黑泽明的电影中,许多时候人物有着针锋相对的激烈冲突。于是在他的电影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人物激烈对峙的情景。黑泽明对这些场面做出了张力十足的精彩处理,这种张力来自于他对镜头构图和场景造型的富有诗意的使用。 天气的美学 在黑泽明的电影中,天气是个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营造和烘托了影片的气氛,而且也象征了人物的内心。黑泽明说,他要么喜欢烈日炎炎,要么便是风雨交加。的确,在黑泽明的影片中,晴天白日的时候真不多见。但狂风、闪电、迷雾、焦躁的烈日,不仅营造了影片的氛围与基调,更重要的是它成为人生处境的象征。 环境与象征 黑泽明的电影无情的展示人物灵魂深处的种种姿态,可以说,一切都围绕人物及其内心的景象。影片中人物活动的的场景环境,也成为剧中人物内心景象的象征。 《罗生门》中,滂沱大雨下破烂不堪的高大的罗生门,正如黑泽明对人生美好的幻想已经残破灰暗、悲观失望的内心。农夫将罗生门上的木头一块块的劈下来烤火,正如最后残留的一丝对真与善的幻想也将被剥落剔除。 平面化的镜头画面与日本传统绘画 在黑泽明的多部电影中,他都向我们展示了一种追求相对平面化的绘画风格的镜头画面。黑泽明通过以下手法来处理这种日本绘画风格的镜头,如淡化光影,人物在镜头画面中的构图,简化人物背景以及摄影机的平视。 人物造型与戏剧 在黑泽明的影片中,有着强
烈的日本传统戏剧——能剧的影响。戏剧对其电影的影响,更体现在人物造型上。黑泽明电影中的人物不是指一个个体的人,而是人性的一个个符号。他们代表的是人性中的某个方面,这些角色性格都极其单一,而不是像现实生活中的人物那样性格复杂。因为他们仅仅是人性的某一面的符号,某一种类型。在影片的服装上,黑泽明也借鉴了戏剧服装的浓墨重彩的风格,异常华丽。 场景空间造型与镜头画面风格 黑泽明电影的镜头画面造型具有强烈的日本民族艺术风格。除了上述的黑泽明对镜头画面作出的平面化处理外,影片场景的造型结构也使镜头画面的构图形成了强烈的日本民族造型特色。 《红胡子》中的阴影 《红胡子》是一部具有强烈光影效果的黑白片,场景是一所收容贫困病危病人的小医疗所。强烈的光影常使人物巨大的影子晃动在墙上,死亡与苦难的气息扑面而来。 表演中的雕塑 黑泽明的电影重视造型,不仅在于画面镜头的造型,他在表演中也追求一种造型感。 以上仅仅是从电影造型的角度,谈了大师黑泽明的电影导演艺术,而这仅仅是他导演艺术的一部分。大师作品最重要的更在于他对人类命运的忧虑及对理想人格的深思。
271上的20集大陆版,不知道为什么删减成这个鬼样。要主线没主线,要剧情没剧情,人设一塌糊涂,结局莫名其妙,倘若不是邱心志主演,我根本看不完这剧。
故事前十集描写李俞二人相遇相知。李为护送青冥剑,俞从家破人亡到千里寻夫。穿插罗小虎与玉娇龙的感情纠葛,玉偷剑是个小高潮,有那么一刻我真是希望玉娇龙嗝屁,刁蛮任性,不知天高地厚,惹出一堆破事却没能力承担。
后十集是两大主角的感情戏,玉蛟龙和罗小虎为主。结尾罗小虎抱的美人归,李祝福俞幸福。
全剧没有一条具体的中心线,如果说真男主是李慕白,那一切剧情都该围绕他的下山历练展开,但后期他的戏份只是背景板。如果说这是群像,这群像的人设没有一个亮眼的,就简单评析几个主角。
首先是高先生,出场是玉娇龙师傅,手持武功秘籍却不修炼,与碧眼狐狸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和罗小虎有一定渊源,之前在好友墓前发誓要找到小虎,转过头就诈死了。诈死后加入了革命军,却始终没进入主线。原以为众人看到他的重现会大吃一惊,甚至追问,结果p事没有。后期也没见他和小虎有过交集。估计编剧编到一半就忘了。
孟思昭,一个混合了高先生和李慕白人设的男配。前期诈死(又?)骗俞秀莲放弃婚约,秀莲遵守承诺不曾放弃。千里追夫后找到他的真身,结果没几集两人的感情就炮灰。原因就是他加入了革命军,不想把秀莲牵扯进来。纵观全剧,他是真心爱秀莲的,每一次却把她拒之门外。这是何等的大无畏精神呀(呕)
罗小虎,身为男二的他与李相反,豪爽直迈大方,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为了玉娇龙,他放弃了曾经的山贼生活,为她考取功名,结尾劫亲。败笔在于玉娇龙那么明显的试炼都还吃李的醋,跑去赌坊赌博,不顾老丈人好意。即使后面他和玉娇龙好上了,根据玉娇龙的个性,很快二人又会分分离离。
玉娇龙,贯穿整部剧的女二。虽然是个女子,却有着男儿般的性格。与罗小虎很搭,但很多时候飞扬跋扈得恍如一个无恶不作的巨婴。偷剑也不考虑后果,替秀莲押镖差点丧命,故意试探罗小虎,结果越闹越大。
我想说,胖子到底做错了什么。作为玉娇龙的未婚夫,他是翰林院学士,与玉娇龙门当户对他爱她。但从头到尾都被玉娇龙耍的团团转,被冤枉偷剑,被罗小虎栽赃不怀好意,帮助她父脱难亲对前事既往不咎。除了胖以外,他没有做过任何对不起玉娇龙的事情,这个世道胖子就没有活路吗?
俞秀莲,是圣母与绿茶的集合体。早期信守承诺为了一纸婚约千里寻夫,与孟思昭好上后又与李慕白不清不白。期间看到李慕白上青楼独自一人生闷气也不上前询问清楚。被孟思昭用计甩开后可以正儿八经的追李慕白,却不曾主动,看见李与花魁谢在一起又吃醋。从头到脚一直立着白莲花人设,对待感情非常被动,在孟李二人之间始终徘徊。即使到结局确认真心喜欢李,但又被李推给了孟。至始至终墙头草,孟李二人的感情玩物。
李慕白,一言难尽。他什么都好,文质彬彬温润尔雅,就是感情上自以为是。翻版李寻欢,明明是深爱,却伟大把喜欢的女人推给别人。在爱情上就是个弱智,后期玉娇龙为了撮合他和俞,故意与他好上惹俞吃醋,他身在此中却不得而知。结尾与俞分别,还是好好做个道士别祸害别的姑娘了。
本作因没有明确的主线,所以细节上经不起推敲。前期碧眼狐狸扯出那么多事端却能全身而退,后期闹出个革命D也是不知所云,贝勒的阴谋不得而知,据说34集版本中四人一起打贝勒,当然结局李俞二人也未在一块儿。
虽然剧情很烂,但台词功底不错,许多人生哲理贯彻当中。李多次送俞梨,第一次是她父母双亡买梨祭拜,第二次是在绣庄门口见俞迟迟不出留下梨独自走开,第三次是被孟思昭撞破他和俞相处,假意去买梨来化解尴尬。。。这二人注定是走不上一道。
追更:台版全集34集,又有浓缩版22集。腾讯视频上面前20集是大陆版,后2集是台版,但中间少了很多剧情,不连贯。
完整版剧情围绕前朝宝藏,主角团和青冥宝剑是开启的钥匙,反派贝勒图谋造反。之所以大陆版被和谐成那样,保守估计是涉及到革命或者是D,因为都炮灰了。
已知大部分人死了,俞秀莲认贝勒为干爹,被耍的团团转。误会李慕白杀死孟思昭,还把他整成人不人鬼不鬼的样子。结局贝勒找到了宝藏,据说是一股积攒五百年的能量,太玄幻了。后来在李慕白的嘴炮外挂下身亡。
台版配音一股子煤渣味,比大陆版多了字幕,配乐也不同。大陆版配乐用的是天地传说系列,参照鱼美人和宝莲灯。
总而言之,开始有兴趣补全剧。如果有幸找到资源再追更。
故事看看还行,但连续剧没有“道”的意境。
当年多迷里面的罗小虎和玉娇龙啊
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玉娇龙和小虎都抢尽了风头。
其实有一部电影就真的够了
坦白说 电视比电影好看。
上小学的时候看的好像~~反正挺早的,记得何润东那个爆炸头,还有他倒挂在树上亲女主。。。
很喜欢何润东和蒋勤勤那对,敢爱敢恨。巫启贤唱的团圆也很适合这部剧,肆意潇洒的感觉
今天看深度八卦突然提起了这部电视剧版《卧虎藏龙》,真的,当年看的时候觉得这真是颜值巅峰了!蒋勤勤和黄奕好美!邱心志和何润东好帅!然而剧情完全记不起来说的啥了……
我记得这个没演完的样子。。。
看了之后好喜欢邱心志呐!
邱心志1星、蒋勤勤+何润东=1星、黄奕减1星!黄奕能再丑点吗。。
我好喜欢邱心志的,虽然我嘴上不说。
剧情拖拖拉拉,爱来爱去,江湖干脆点行么
玉娇龙与罗小虎那惊世骇俗的隔空倒吻。。绝对是经典。。整部剧隔了这么久就记住了这个。。
个人觉得蒋勤勤最美的片子就是这部了,记得当时看第一集?的出浴场景,觉得非常惊艳。黄奕也是美美哒。那时觉得是自带高度近视眼神涣散的邱心志还是长脸何润东根本配不上她们呀。(我对男生要求高)
只是觉得主题曲巫启贤唱的《团圆》好听!!
这是蒋勤勤最风光的时候。不再是苦情的小女人水灵了。也是何润东最好的时光。
曾经认为邱心志很帅哦~
后半部没看
黄奕演俞大嫂就对了。玉蛟龙在书里一出场就被围观群众比作嫦娥,相比之下蒋勤勤的颜比章更配得上这种类比,只是蒋勤勤不是瓜子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