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寓意自然是积极正面催人奋进的,但是只讲讲看完故事的感受,不上升。
四个单元小故事,看完以后的感觉是,四位演而优则导的导演,徐峥的《鸭先知》整体比较好。
《鸭先知》的故事结构完整、详略得当,台词的设计加之演员的处理都很出彩。幽默从很多小细节里生出来,让人似乎猜到了又出了意料之外,比如后半段,被儿子拖着逛了一天的韩婧雅回到家中发现赵平洋背着她在家拍广告,邻居还在疯狂抱怨老公急的连连告饶,原以为她在那一瞬间反应过来之后会先冲老公发火,结果却是替他出了头;看似是在跟邻居认怂,连珍藏的结婚用的毯子都拿出来解决问题,结果紧跟着又来一次理直气壮的轰邻居,这种连续的反差感催生的喜剧效果令人有期待又满足。
沈腾的《少年行》有麻花团队和辣目的加持,搞笑自然是到位的,不过要说是带点科幻色彩吧,又显得勉强,从2050年穿越回来的AI,断手断脚都能自动接好,还能有感情了,但最大的bug是不防水,这上哪儿说理去,而且按照常规设定最后还强行闭环了,那参与AI设计的小小怎么会没想到防水功能,2050很难实现吗,2021我的手表、手机、电动牙刷都生活防水了,2050的AI淋个雨就宕机了多么的不科学……然后,硬上“父子情”就真的很没必要,多少有点生硬。
章子怡的《诗》感性十足,但人物情绪硬伤多,尤其是儿子经历过生父去世,得知养父去世时,以及质问养母为何隐瞒时的情感表达显得格外别扭,尤其在开始,儿子跟其他小朋友打架的原因,是对方说他养父会被炸死,被父母教育的时候他一直是隐忍着情绪,但后面真正发生这个事的时候,他除了闹就是闹,像是得不到玩具就耍赖的孩子,而不像是两次失去父亲的孩子,对照一开始的打架伏笔就显得很违和。 为了切合题意,台词整的过于诗意,夫妻之间的对白、母子之间的交谈都透着一股空泛的味道。
吴京的《乘风》,感动的点在于面对身后为数不少的百姓即将被日寇围困时,马仁兴毅然决然的牺牲儿子乘风以换取百姓的安全转移。前半段都挺好,后半段交战开始,不太理解的部分是骑兵连突袭日寇的时候为什么用的是刺刀而不是步枪(搜了些文章下看了看,这支骑兵队还是枪骑兵,每人都是配枪的),在一览无余的平原上,尚未近敌人身就已遭狙杀,这个点非常费解,可能是对观众的历史知识储备有要求,也可能是电影里铺垫交代的不充分,最后定格的战马起扬的画面也是符合一贯的主旋律形象,非常艺术化,升华的速度180迈。
陈道明老师和祖峰老师各被占了个“口头便宜”,也算笑点之一吧。 开玩笑的~
看了下幕后团队,四位导演只有徐峥参与了剧本创作,多少说明点问题。
国庆档二选一的话,我还是选择长津湖。
《长津湖》破9亿,《我和我的父辈》近4亿。
同档期有两部电影上映,而且票房、口碑都不俗。出手必不凡,早已成为一部电影品质保障的吴京,再次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长津湖》中,吴京饰演七连连长伍千里。八岁离家,十年后返乡,与弟弟伍万里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上演了一段细腻传神的兄弟情。
《我和我的父辈》中,他扮演的马仁兴看似粗豪严厉,实则温暖细心。明明满心都是对儿子马乘风的爱护,但身上承担的责任和使命,又让他不得不在关键时刻做出牺牲。
看着相似的两个角色,在吴京的演绎下骨肉鲜明,散发着不同的魅力与光彩。
其中区别,在于细节。
若用一句话概括,即伍千里是柔中带刚,而马仁兴则是刚中见柔。
《长津湖》的开篇,导演陈凯歌特意借助连绵青远的山色,平静宁和的湖水,构筑了一派“和平”风光。
带着兄长牺牲的消息归家的伍千里,向着已然苍老的母亲下跪磕头。额头触地的瞬间,一滴泪倏然滑下,滴落在地面上。
为国捐躯,男儿所愿。但对慈母,心有愧疚。
开篇的安宁美好,为后面战场上的残酷悲壮做了铺垫,家、国之间关联初现。伍千里这个人物的基本设定,在观众心里也有了轮廓。
这时的伍千里,是儿子,是哥哥,他的柔情归向是血肉亲缘。重返战场之后,身上多出一重身份的伍千里,则成了连队的决策者。
同时,也拥有了更多的“家人”。
有网友说,牺牲的兄长伍百里在剧情推动上毫无作用,但其实并非如此。
从戏外延伸角度来说,伍千里和伍万里,或许便是昔日的伍百里和伍千里。曾经的伍千里或许也像弟弟一样叛逆不羁。在大哥的关爱和影响下,才成长为现如今的七连连长。
吴京在处理这个角色的时候,根据人物的不同心境收或者放。比如在故乡时,伍千里的身上有一种放松感,某些时候甚至有点俏皮。到了战场上,则是外紧内松。紧的是角色的情绪和心理变化,松的是吴京的表演。
靠着对角色的把控和融入,吴京将伍千里这个人物演绎得内在饱满、外在传神。有时让人会心一笑,有时让人热血沸腾,有时又让人泪湿眼眶。
难怪《长津湖》制片人于冬说“吴京贡献了从影以来最好的表演”。
伍千里演得“活”,马仁兴其实也不输。
初登场时,在玉米田里掰棒子的马仁兴,眉眼之间是卸去烽火之气的淳朴。发现原本盛放玉米棒的箩筐翻倒在地时,瞬间“暴躁老哥”上身。
一脚把儿子马乘风踹下河时,不自觉向上抬的手,以及忍不住上扬的嘴角,又泄露了他内心的温情。但随即,马仁兴便将这抹关心藏起,抱怨儿子把马肚子磕得太重。
明明是看到儿子受了伤担心,却偏偏要怪他毛毛躁躁。嘴里说着训斥的话,心里惦记的是他还饿着肚子。把手里的食物递过去时,对方却已经带着气转身走开。
这种矛盾感,一直延续到那场雨夜的父子谈心。“我只怕你不怕死”、“别死我前头”这样的话里,满满都是一位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与寄盼。
但是最后,为了更多人的安危,他又不得不亲手将儿子送入绝境。当马仁兴跪在枯萎发黄的芦苇丛中,捧着带血迹的手无声嚎啕的时候,银幕下多少人为之破防?
作为一部以单元模式叙事的影片,“乘风”只占据了《我和我的父辈》四分之一的篇幅。
但在有限的长度里,冲突密集、环环相接,小矛盾、大高潮彼此呼应,牵动着观众的情感与关注。无论是人物设定还是吴京的演绎,马仁兴这个角色都称得上鲜明生动。
作为男人,他无疑是个粗汉子。生气了抬脚就踹,被婴儿尿在手上,伸出去在雨里随便冲冲完事儿。
可同时,他又是细腻温柔的。
嘴里说不过是擦破了油皮,却惦记着给儿子采草药;陪他冲锋陷阵的战马,他当做眼珠子般去疼,连让它下地干活都舍不得。
除了成功演绎了马仁兴这个角色外,作为《乘风》的导演,吴京同样“粗中有细”,在影片中设置了多处带有暗喻作用的细节。
比如,用戏台上的罗通,来对应马仁兴和马乘风。
罗通武艺高强,曾身先士卒,带着部下以少胜多,打退瓦剌的进攻,保住了居庸关。而其父罗成更是少年英雄,可惜被人所害命丧淤泥河。
这一处设定,不仅是对马仁兴保家卫国的肯定。同时,与影片中颠倒的父子关系,背后藏着的是马仁兴的愧疚自责。
再比如,《长津湖》中易烊千玺扮演的伍万里,原型人物是长津湖战役的亲历者周全弟。多年后,当已然头发斑白的他举起残缺的右臂行礼时,无数人为之震动感慨。
《乘风》中也出现了一位右臂残疾的村民,向着马仁兴他们致礼的镜头。这两部吴京主演的影片,以这种方式产生了关联。
细节用心,场面同样出彩。
骑兵团纵马在田野间奔驰的一幕,让人想起那句“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骑兵团逆着光从远处飞奔而来,横列停驻时,唯美大气的宛如一幅油画;其间两场敌我之间的“小冲突”,处理得激烈紧张、扣人心弦。而临近结尾时的大战中,翻身上马、长刀出鞘、奋勇冲锋、悍勇杀敌等场景,更是每一幕都让人热血翻涌。
一句话,文戏情真,武戏热血。
作为背后的调度、完成者,如今的吴京与过往相比,无论是叙事还是光影运用、构图等,都有了显著的提升。
就像出道至今的他。
曾经那个俊秀白净中带着几分青涩的“功夫小子”,早已经脱离了最初的设定,蜕变成为“文武”兼修、能演能导的演艺圈实力派。
有被章子怡惊艳到。
《乘风》篇,场面调度镜头呈现都很好,但这有一部分来自于骑兵这一身份本身。
这一群体即使和平年代拍个纪录片,都同样震撼。在故事打磨上不够细腻,强情感冲击、民族认同感与爱国主义情怀下家国取舍的确会让人动容(但会有种强行上价值逼你哭的感觉),所以感动真的感动了,但从影片角度来说还是不可
《诗》是真的有被惊艳到,从“我和我的父辈”这个很容易就爹味十足的话题里看到女性的视角。
哥哥捂住妹妹的耳朵,男孩倔强的眼睛,大雨滂沱的崩溃。将奉献与牺牲用诗话的语言表达,通篇没有喊口号
母亲只用一句“我也可能会死。”将生与死的残忍告知给天真的孩童,将现实与诗都柔和不失刚烈的给了那个男孩。
将生与死,奉献与牺牲诗化表达,是朴实与浪漫的碰撞。最后的画面让我想起了《我的父亲母亲》。
《鸭先知》我好喜欢这个part。
画面规整到让我想起布达佩斯大饭店,色调也很好看,俏皮的感觉又很法式,毫不客气的说可以完全作为沪式复古风格的模版。叙事风格其实可以更朴实,但比起上一部《囧妈》,这一部的戏剧性更加合理,小复古小华丽。
旧上海的复古风情和现代上海的碰撞,将创新延伸到了未来。
最后,开心麻花还是更适合做小品。看的时候我就一直在想这种抖机灵的包袱放在舞台小品上绝对很好,立意和故事还是更适合小品。好笑是真的好笑,但细节经不起推敲,价值也是强行上去,仿生人都好像有了情感但还是不防水…
四个故事。
吴京的《乘风》,题材挺讨巧的,骑兵的相对奇观化的视听体验更容易调动观众的情绪。但父子情铺垫不足,感情比较生硬,后期节奏崩坏。后面大场面的骑兵与日军交战可以更少些,且那个时代不适合讲个人神话,应该是整个父辈的缩影,吴京骑马跃起的那个镜头让我想起了拿破仑,这一点不如《诗》处理的好。
章子怡的《诗歌》,其实有惊喜,没想到章子怡能拍成这样。后期节奏还是崩坏了,感觉海清和陈道明那一段完全没必要呀,可以在最后一声爆炸后戛然而止,如果献礼影片不适合这种结尾至多加一个众人欢呼,两个孩子看向远方的镜头就可以啦,抒情太过,反而失了之前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质感了。章子怡的表演很动情,前半部分剧作挺扎实的,一次意外爆炸过后,郁师傅告诉哥哥自己可能有一天也会死,这个细节很动人。章子怡的表演很好,还是更适合大荧幕。说一下刚才那一点,整个《乘风》是吴京的个人神话,所以一切为了刻画他而生,包括乘风的死。但《诗》却并没有给牺牲的父亲太多关注,体现了一代人在那个时代的默默奉献。光影有点《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感觉。
徐峥的《鸭先知》,没有太大的野心,也就不会给观众压力。整体故事非常流畅,最后抒情部分还是有点多。
沈腾的《少年行》,一贯开心麻花的喜剧风格,唯一让我觉得违和的是,小小把机器人赶出去后,就没担心下雨会把他淋坏嘛?感觉小孩子这里刻画的有些单薄了。让我惊喜的是这段对于父辈含义的延展。并不只是父亲,机器人是小小的父辈,但未来小小又创造了机器人,这个设定亮眼,惊喜。对了,这部影片致敬超多,处处都是梗,挺有意思的。
总体感觉,后两部比前两部更有电影感。小演员的表演都很动人,部分剧作细节僵硬,混乱。且每部影片或多或少都会有抒情喊口号太多的问题,不知是不是审查所致。
经过大家的提醒,又去看了一下。关于前文提到的“妈妈拜托大家帮忙瞒着孩子是不是插叙”的问题,后面按照剧情逻辑来讲,的确是插叙。因为妈妈拜托大家瞒着孩子们,父亲们不回家,所以才会出现孩子们开会找爸爸的情节。但是个人还是觉得插叙略微生硬,多谢大家提醒。
关于第四个故事,按照时空穿越第一原则:穿越回过去的人是不能改变已发生事实,2021年小小已经在海边意外溺亡,而故事的结局2050年跟沈腾捏脸微笑并称之为自己爸爸的肯定是小小,总不能小小自己参与研发时空穿越机器人去救自己吧,那故事的真相到底应该是怎样的呢?
其实在2021年故事的开始,小小的爸爸并没有死,因为参与国家研究时空穿越项目,该项目与第二个故事中发动机研制以及核武器研制一样,必须对家人高度保密,导致小小和妈妈都以为爸爸死了,只是,爸爸仍得知儿子在海边意外死亡,悲痛不已但国家的任务还需完成,于是经过29年的努力并尝试了5000次失败以后,终于在2050年成功穿越,而作为整个团队的绝对核心一把手,他做了一个父亲能做的一切:
1、将穿越的时间设置为2021年儿子出事前夕,但穿越的时空为另一个平行宇宙,而非小小已经死亡的主宇宙,地点为儿子家的楼顶上,以便儿子顺利遇上“沈腾”;
2、按照他的预想,“沈腾”应该在飞机比赛的前夜,见证儿子试飞成功,以避免儿子失败后再去海边,但是当晚沈腾意外相亲,导致儿子还是去了海边,好在机器人的设置不仅是不伤害人类,在极端情况下甚至能舍命救小小,这个设定只有作为一把手的爸爸能研发;
3、作为机器人最核心的小球,在穿越后“意外”掉落,导致整个穿越过程无法被读取,这也是爸爸为了不让事后团队成员乃至新闻媒体发现机器人救活了小小,改变了既定历史事实,而故意设定的意外情况。
小小在另一个平行时空被成功救活,并快乐的成长,故事的结局与小伙伴小王在广场成功放飞窜天猴。
在爸爸的努力下,机器人沈腾回到2050年,小小长大了,并成功加入科研团队,在宣布成功大家一起庆祝时,成年小小对着沈腾做出了当年手挤笑脸,并称沈腾为自己的父亲,说明机器人会到的是平行宇宙的2050年,这时小小是有被机器人拯救的那段经历的,并表达了对父亲的感谢,切身感受到浓浓的父爱。
其实这个短篇高度契合整个电影父辈,尤其是父爱的主题,同时加入了时空穿越的元素,也复合整个电影的时间主线,从过去到未来,父爱一直都在。第一个故事中吴磊的惨死让大家黯然落泪,而在一百多年后,另一位伟大的父亲弥补了当年吴京作为父亲的无遗憾,虽然是在平行宇宙,只要为了儿子,一个父亲仍会做出自己能做的一切。
这部电影上座率挺高,我买的快9点的票,散场后11点多,本来以为这样的场次人少点,现实是最佳观影位置满满当当。
说回电影,章子怡的《诗》很催泪很动人,特别是从放孔明灯到结尾这部分,感动到不行。我看过大国工匠,也稍微了解固体燃料这一段,毫不夸张的说,做这个的人就是准备好随时牺牲的。所以,就像片尾说的那样,我们能有今天的成就,要特别感谢那些默默燃烧过的人。
徐峥的《鸭先知》是正常发挥,讲了我们第一支广告片的诞生,该搞笑的地方搞笑,该紧张的地方紧张氛围拉满,冲突转折都很到位。
吴京和沈腾的部分是同一个问题,煽情戏不到位,最不及格的就是吴京吴磊父子的谈心部分和沈腾落水后救人谈心的部分,看到这两个片段只想拿出手机刷手机。不过这两个部分还是有高光时刻的。吴京《乘风》中的为了转移群众发了信号弹,导致儿子乘风牺牲,真是赚人眼泪。沈腾结尾回到2050,宣布实验成功后玻璃板落下,玻璃外人们举着红旗挥舞的场景让人想到了我们国家这些年来的成就,瞬间自豪感满满。
综上,《诗》值得二刷。
喜欢诗和鸭先知。我看评论很多人对鸭先知无感,但我个人觉得这个题材真的很棒。敢为人先,多么美好的品质啊。
章子怡给了最大的惊喜。一开始会觉得诗这个意象对于这个故事来说像是浮在表面雕花,中间一些部分也有些过于煽情,但结尾父母念诗,父母子女的情感、个人理想、民族责任直至生死思考,却成了令人震撼的升华。章子怡的部分应该放在最后一个,之后接的徐峥的故事太弱了,除了讲清楚了一个投机分子的故事之外没有任何余韵。最后,章子怡单元,唯一好好刻画了母亲,也是唯一描写了女儿传承。虽然说这是“父辈”,天然的排除了女性,但我们不应该遗失女性表达。
只有徐峥那一part有点意思
王菲片尾曲排第一,建议大家都听完。徐峥part排第二,章子怡part第三,沈腾part和吴京part并列第四
《乘风》很乱,《诗》很空。最令人费解的是把后面两个喜剧单元和他们配在一起,不伦不类。徐峥的《鸭先知》最出彩,沈腾和马丽最搞笑~
个人观感:章子怡>徐峥>吴京=沈腾
虽说片子还没上不知道质量如何,但是发行方中影往影片前头塞了18个预告片这种事很显然是不够尊重观众也不够尊重电影本身。
前两个故事的难看突出了后两个的好看,4个全非科班的导演只有徐峥靠模仿韦斯安德森有了些视听亮点,沈腾靠麻花最擅长的台词梗不至于太差,吴京和章子怡那两段,只能说无章法无想法,硬煽情,大家前半段坚持住!
吴京单元的布景和打斗太假了,强行煽情最为致命
最喜欢章子怡导的《诗》,小演员表现力很好,黄轩很适合这类角色不至于同质化,开篇的长镜头很惊喜~其他几个故事都挺一般的哈,韩昊霖又叫冬冬又是上海老胡同里的故事,有点出戏呢…
果然章子怡的部分看着就细腻很多,吴京那里的内容可以精简一点,总体来说完成度还是非常不错的。
吴京的章节依旧很燃,复刻各种名场面,章子怡最后那首诗意境不错。
吴京部分硬煽情,延续了战狼的风格,形式大于内容😓章子怡部分很惊喜,情感很细腻感人。徐峥部分个人特色很鲜明,同我和我的祖国。沈腾部分剧情太仓促了,也有点硬煽情…
章子怡的《诗》是最惊喜的
从四个小电影的观感来看:章子怡>徐峥>沈腾>吴京
王菲>吴京>徐峥>章子怡>沈腾
熬到沈腾太难了
吴京的乘风竟是最好的
第一个故事太过拉胯,吴京片子中对集体主义崇高感的强调和对个人英雄主义的追求和我的价值观相冲,乘风牺牲时我被气得哇哇哭。第二个故事讲得太好太好了,章子怡的美貌演技毫无疑问,做导演的才华也非常令人惊艳。第三个故事很“小聪明”,深度谈不上,轻松快乐还可以。第四个故事是很典型的“开心麻花”式喜剧,即使知道故事的发展走向,也忍不住随着里面的人物又哭又笑。沈叔叔和马丽真的好可爱呀~
章子怡惊艳。真的是 惊艳两字可评。来武汉出差,想着无聊不如看个点映,的确是被章子怡的《诗》惊艳到了。从拍摄手法到光影处理,从故事设置到情感处理,章子怡所展现出的能力和用心都显而易见。尤其是作为女性导演,感受到了十足的温柔凝视。最感动的点在于首先她没有去特意丑化父亲来突出母亲,父亲是一个像白月光一样美好的。而母亲的坚毅独立是通过她对孩子的教育来展现的。包括在这里所展现出的人类的渺小,以及直面生死的讨论,都实在是太棒了(讲真 全靠章子怡拉高了整个片子的高度 才能给到4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