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杀了两个人而被判决终身监禁的劳勃斯·特劳德在独自监禁的岁月里偶遇一只小鸟,在与之相处的过程中逐渐产生对鸟类研究的兴趣,潜心学习鸟类疾病知识,终于从一个只有三年级文化的暴戾少年摇身一变成为了国际鸟类顶级研究的和蔼老人,而他的归宿只是从一个监狱转移到另一个。影片改编自真人真事。
故事整体要讲述的是个体的个性如果在体¥制的硬¥性规¥章下斗争抗议,很有《老人与海》的硬汉标准:顽强、毅力、不屈、希望,然而这一切都建立在一个年轻时因为言语不和就随手杀人的狂徒身上,就不免让人思考起监狱存在的意义:究竟是折磨人的身心让其从痛苦中不敢犯罪,还是洗涤他的内外让他从悔悟中渴望奉献价值。
因为是人物的传记片,所以全片以男主角为中心,紧紧围绕着特劳德身边的影响他的人物为辐射区,看着一个中二病晚期妈宝如何成长。有着严重恋¥子情结的母亲可以为儿子千里奔波、泪求总统赦免儿子死罪,却不能接受儿子一旦出狱会和另一个女人结婚生活的事实,于是在他一生中最受大众关注、最有可能通过假释听证会出狱的时候拒绝帮助。母子就此决裂,而我们的妈宝男主在与监狱制度奋斗了大半辈子后也终于意识到,要拥有真正独立的人格和生活,就一定要和占有欲、嫉妒心过强的母亲分离。
饰演男主角的伯特·兰卡斯特在片中演绎了这个著名鸟类学家囚犯的一生,从年轻时的桀骜不驯到年迈时的感恩和善。个人认为对于毛头小子莽撞、傲慢、自大的冲动劲儿里兰卡斯表演痕迹太过,真正精彩的要从兰卡斯特第一次意识到礼貌、谦卑、感恩、悔悟的瞬间开始:再一次向狱卒无理要东西时,一直忍耐的狱卒终于大发雷霆,斥责特劳德丝毫没有感恩之心,自私自大只知索取。一直以来“唯妈命是从”的特劳德开始反思自己这么多年有多么的混蛋。当他盛气凌人的向狱卒索要东西时,他站在门的栏杆中间微抬着头还略带鄙夷,而狱卒的当头棒喝之后,特劳德侧着身子小心翼翼靠在门边,第一次学会道歉。
麻木和机械化的监狱生活令特劳德充满了愤怒和仇恨,当他与狱卒一言不合大打出手甚至杀死他的时候,所有的囚犯们依然听着音乐吃着饭,不参与也不制止。他们的规章下的好模范,制度下的牺牲品。
从特劳德年轻时的嚣张跋扈以及中年后向母亲坦诚恋情却遭斥责来看,母亲失败的教育是将特劳德一生毁灭在监狱的最大根源:第一次杀人是觉得当时的女性友人受了侵犯,第二次杀人是因为他顶撞了狱卒,狱卒要举报他,这会使正要来探监的母子二人不得相见,于是他又杀了他。在母亲眼里,第一次杀人完全是“为了个小¥婊¥砸”,第二次杀人又如何,社会应该充满怜悯之心,不该以暴制暴。过度的纵容让特劳德认定个性与自由高于一切,这种观念虽然在漫长的成长岁月中有所收敛,但依然顽固的滋生在他的脑海中,而这也正是他可以以一己之力与整个监狱体制对抗的动力来源所在。
为了呼吸新鲜空气不惜打破疾驰火车窗的他丝毫不认为自己有错,他很自由,但缺乏自律。
在《辛特勒的名单》的结尾,辛特勒悲伤的哭道,“这辆车,可以换十个人;这个勋章,可以换两个人”,这一幕之所以经典在于辛特勒人性之善的一面彻底升华觉悟,因为认识到了人性的所有缺点以及错误而深深的悔恨。可惜在本片中特劳德的身上我们能看到的是一个被独自监禁几十年的人抗议不公、自学自强、将兴趣发展成事业甚至爱情,唯独看不到一丝对故意杀人的赎罪感。即便终于学会谦虚的他有了许多好友,即便才华横溢的他获得了世界上爱鸟者的支持,即便对监狱管理体制漏洞先知先觉的他一次次造成社会轰动,即便终身监禁的孤独和痛苦已经耗尽了他一生的心血,但他依然不能获得法律的宽容。
他首先是个恶贯满盈的杀人犯,其次才是天赋异禀的鸟学家;他身在惩罚罪人的监狱,而非管吃管住的大本营。如果说仅仅是导演忽略掉了这一点,那么我感到遗憾。
特劳德养的第一只鸟是只麻雀,当他养大它后放走了它,不料这只鸟后来又自己飞了回来。特劳德意识到监狱里舒适的生活麻痹了生命对自由和独立的向往,这只鸟就像是监狱里的许多囚犯,已经无法适应监狱外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肖申克的救赎》里也有个经典例子,出狱的犯人因为无法适应新生活上吊而死。在看到好友菲托仅仅是当上了分发食物的首领就立马运用手中的权力肆意掌管囚犯的饮食,而当再上一级的领导来时立刻装出人人平等坚持原则的模样。自上¥而下的腐¥败机制迅速让提线木偶般的犯人学会了服从和模仿,唯独忘记了尊严和个性。这也是特劳德对落后的监狱¥管¥理体制抨击的重要元素。
特劳德和鸟儿相隔一层铁窗对视,特劳德像在窗里又像在窗外,有一颗进取和积极的心灵让他没有接触过任何外界事物却对外面世界了如指掌;鸟儿也像在窗里又在窗外,对外面世界的恐惧和自身的过分懦弱让它只想寻求权威的庇佑,不敢有个体的奋斗。身体和心,不论哪个被囚禁,都是无期徒刑。
然而提到监狱,涉及的因素太多:法律的权威性,受害者权利的保护,囚犯人权的不可忽视,正义与公正间的决断,拥有权利的个体在面对弱势群体时的心态和行动。在《路西法效应》中有名的“斯坦福实验”中,在一所模拟的监狱环境里,由一些大学生扮演狱卒和囚犯,实验很快濒临失控,扮演狱卒的学生们滥用手中职权,体罚、精神折磨犯人,因为“对方有罪”而自然而然的将自己置于上帝的位置进行惩罚。然而回到家中,这些脱去制服的孩子还是一派纯良。这个讲诉“好人是如何一步步变成恶魔”的故事正是告诉我们监狱环境之于人的影响力:上层政策再宏观,下层思想不统一,也处处是缺憾。这也是为什么总能听见为囚犯呼喊人权的声音。但过于圣母心却会让受害者寒心,毕竟,普通人当个受害者要比维权者容易得多。几千年文明都不能让世人的精神高度上升到主动不犯法或者伤人遂悔悟的地步,那么严法强刑惩治罪人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这绝对是本片最经典的镜头:狱中暴乱后,被全副武装的警察炮轰的监狱混乱破碎,两个持枪囚犯均被击毙。镜头里的监狱倾斜歪倒,仿佛是原本秉承正义和公正的司法系统被自己亲手毁灭。特劳德站在这样的炼狱中既有深深的无力感,也加深对自身信仰的坚定使命。这不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乱世,它只是需要人们不断完善、需要个体清醒的俗世。
如何令罪人悔过,一直是法律或宗教存在的终极意义。我欣赏特劳德打破体制坚持个性的勇气,但他首先是个需要诚心道歉的罪犯,而非革命家,否则就成了胖虎效应。特劳德身上典型的无政府主义令人瞩目,年轻时的特立独行太嚣张,年老时的他懂得了爱与信仰却是孤掌难鸣。但同样,当他作为一个无期徒刑的犯人却认为获得一个没有锁的门是自己的人权时,我就忍不住笑了。为社会贡献价值和知识固然重要,但如果来自道德缺陷的知识分子、或者是要建立在有受害者受委屈的的基础上,我想人类可以忍受晚几年的进步。
摄影和结构是影片的一大精彩看点,片中两个主角,囚犯特劳德和监狱长之间的博弈完全不需一言一语就能从画面中感觉出来:
当特劳德通过自己是个“追求真爱且丧失正当假释权的国际鸟类疾病权威”这一身份获得大众同情以致联名上书要求假释时,收到舆论压力不得不来向特劳德谈判的监狱长(右侧)脸上布满了鸟笼的阴影,看起来仿佛被关在监狱中的人是他。然而的确是这样,在这次博弈中,特劳德看清了法律的代言人、掌权者同样会钻法律的空子做违法的事,他们不仅仅被制度的规章监禁,更是被社会潜规则和成人堕落的交易方式所监禁。
而特劳德再一次转换监狱来到了监狱长管辖的阿尔卡特兹监狱时,两人狭路相逢。特劳德自下而上,监狱长自上而下。这个行动很好的说明了两个人心灵上的骤变:一个在学习中逐渐升华,一个在权威中故步自封。然而这亦敌亦友的对立身份却让二人惺惺相惜,且有了共同的目标:为改善监狱环境、帮助犯人从心开始而努力奋斗。这一刻他们平等,然而交集也仅限于此。
影片给了这只破壳小鸟的整个长镜头令人们感受到了一个生命、一种思想、一份努力开始的艰难和痛苦,但不经历这种痛苦,生命不会持续、思想无法传播、努力化为乌有,世界不会进步。
很好的一部老电影。刚开始的的确确对斯特劳德充满不解,虽然他或许是因为朋友受了委屈才会杀人,但这不是剥夺他人生命的理由。就连无法见到母亲其实也是他没控制住自己不考虑后果“作”出来的,最后却又杀了守卫,并且对他们的死亡并无愧疚。起初的刑罚只能说罪有应得。但好在,好在那只麻雀救了他。看到那只麻雀的时候,想到的一定是孤独无助的自己吧,所以才会有了恻隐之心。当时在想,对动物心存友善的人又怎么会对人命那么看轻呢,复杂的人啊。谢谢那只鸟儿,他救了那只鸟,那只鸟也救了他。天才在此才被发现,接受到了守卫、狱友、妻子无数的善意,却也遭受到了刑狱体系最大的恶意。监狱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改造罪犯,无疑他已经改过自新寻找到了良知和生活了,但为什么就是不肯放过他呢?为什么不能用最朴素的普通人的视角好好看看他做出的贡献呢?一个天才就这样被蹉跎,多么可惜啊。严刑酷法从来都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希望我们能铭记。也希望,即使身陷囹圄,也不要忘了自己的尊严和生活,也不要停下对知识和自由的追求。
当一部电影和现实有所交集时,我的注意力往往会偏向它所关联的现实那一面,并与这种关联的紧密和倾向成正比。
阿尔卡特兹的养鸟人这部电影,用惯常的说法就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其人名叫Robert Franklin Stroud,这里根据英文维基百科的材料对其做一个生平的简述。希望对关心本片的人有所助益。
斯特劳德先生,Robert Franklin Stroud 生于1890年1月28日,卒于1963年11月21日。人送外号“阿尔卡特兹鸟人("Birdman of Alcatraz")”他的身份是:被定罪的杀人犯、联邦囚犯、作家。显然,在当时的美国,他的知名度和电影所呈现的差不了多少,其时,他一定程度上是被当作著名鸟类学家看待的,而这些奠基他声誉的行为大多发生在他在莱文沃思监狱服刑的阶段。1942年,他移监到阿尔卡特兹即“恶魔岛”后,他就不被允许养鸟了。他一生都未被从监狱系统释放。1959年,他被转移到密苏里州的监狱系统医院直到1963年11月21日死亡。
斯特劳德先生出生于西雅图,他母亲叫伊丽莎白 简,父亲叫本杰明 富兰克林 斯特劳德。他一直受到有酒癖的生父的虐待,于是他在13岁时跑掉,开始--闯荡江湖。到了18岁,他浪迹到了阿拉斯加从事一份叫做皮条客的工作。这期间斯特劳德遇到了36岁的Kitty O'Brien,一个妓女和舞女。斯特劳德为该女拉皮条,当时他们生活在阿拉斯加的朱诺市。1909年1月18日,斯特劳德不在时,一个叫Charlie von Dahmer的的酒保买春后不给钱,还打了Kitty O'Brien,而且揪掉了这个女人的装有女儿照片的项链。斯特劳德知情后去报复,在向警察自首时,他提到”自己击昏了对方,然后近距离射杀了他“ 于是被以过失杀人的罪名判处有期刑12年,服刑监狱在麦克尼尔岛上。
在麦克尼尔岛这个阶段,他是最暴力的囚犯之一,他常和其他囚犯甚至狱卒发生冲突,他刺伤过一个据说从食堂偷食物的囚犯,还刺伤过一个据说走私毒品的囚犯……。1912年9月5日,他被从麦克尼尔岛移监到堪萨斯的莱文沃思监狱,1916年,食堂狱卒Andrew F. Turner指责他违反小规矩,从而禁止斯特劳德的弟弟探视他,兄弟俩已8年未见面。于是,斯特劳德用一把shiv(监狱中自制刀具)刺破了Turner的心脏。一审中,斯特劳德被法官以一级谋杀判绞刑,然后被上诉法院推翻。1917年5月28日,二审中被判有罪,裁以无期刑,此时一位叫约翰 戴维斯的副检察长影响了判决结果,他希望处死斯特劳德。于是,1918年5月,开了第三次庭,他再次被判死。
随后他的母亲奔走号诉,甚至上达天听时任”伯理玺天德“ Woodrow Wilson,于是在行刑前第八天,获得减刑。莱文沃思监狱的狱长T. W. Morgan坚决反对这一结果,他陈书总统并说服他,以暴力恶名昭彰的斯特劳德被判处单独囚禁以等待死刑的判罚应一直持续到可以执行死刑为止。
1920年,一次,斯特劳德先生在院子里发现鸟巢一个,内有麻雀三只,于是他开始照顾这些麻雀,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当时犯人是可以购买和饲养金丝雀的,几年之内,他的鸟鸟群就发展至300只金丝雀这样一个规模。不仅可以买,可以养,还可以卖,斯特劳德养鸟的收入除了用于养鸟,还补助其母生活。
当然,这些行为是在一位新监狱长的认可之下施行的,这位监狱长注意到斯特劳德的表现使监狱给人以先进的深刻印象,这位叫做威廉 比德尔的狱长甚至给斯特劳德提供包括鸟笼、化学品、文具等进行养鸟活动的物品。这一时期,斯特劳德先生对鸟类展开了广泛的研究。他撰写了《金丝雀疾病》,然后该书被私下带出监狱并在1933年出版,十年后,他又出版了第二本书《斯特劳德的鸟类疾病摘要》。这个时期的斯特劳德先生被认为是为禽类病理学做出了重要贡献的,尤其是对败血症系病症的治疗方法方面的成就,这让他在鸟类爱好者中赢得了同情和尊重。但是一个囚徒在监狱的成就显然在他和狱卒们之间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于是,在被发现用自己的研究设备偷酿酒精后,他在1942年被转移到了“恶魔岛”
从1942年12月19日起,斯特劳德先生开始了在“恶魔岛”应服的17年刑期,他的编号是594号。1943年,斯特劳德先生被精神科医生Romney M. Ritchey确诊为精神病患者,一个智商112的精神病患者。据说他没有被提前告知要转狱,并必须在10分钟内离开。由于”恶魔岛“所执行的政策他是不可以继续养鸟的,所以他把送有东西送给了他兄弟。在”恶魔岛“斯特劳德被广泛传言成一个同性恋……很多人对他印象不佳,认为他是一个暴力的人,据说”真正的斯特劳德比书和电影中描绘的更加险恶、危险和令人不愉快“
1955年,Thomas E. Gaddis把斯特拉的的故事写成了书,《恶魔岛的鸟人》Gaddis是一个强烈主张人可以在监狱里改过自新的作家,在这本书里他的描述角度被认为非常友好。1962年,本片被创作。但是斯特劳德本人从没看过这部电影。
基本上,这就是他的一生。
这部片基本上是我目前最喜欢的一部片了,讲尽了一个人的一生,娓娓道来。杀人犯和鸟学家的双重身份是整个片子的矛盾之处,作为观众,我很想站在特劳德这方,因为岁月使他成熟,他后期看破,又如此醉心于学术,做出如此高的成就,如果出了监狱,可能会是另一个故事,但是作为一个现实的人,又不禁觉得,他杀了两个人,其中一个只是跟他无冤无仇的狱卒,他年轻时的暴戾是否能得到宽恕,才情和律法究竟应该取哪一个,这很值得探讨。
特劳德而后做得针对US监狱制度的书,我觉得肯定直达监狱制度的痛处,但是我现在并没有容易陷入导演营造的对特劳德的同情中了,制度的转变是复杂而漫长的,一个制度必须要稳定,但也要在时代发展的压力下做出改变,这就是一个平衡的问题,其中的复杂非单纯一句政府不作为就能概括的。就像典狱长所说,你的这本书是对我一生的否定,确实,时代的局限性注定了典狱长所称为光荣的一生注定在后人看来问题多多,但是在当下的环境中我认为典狱长做得确实算是不错了,也值得其骄傲。
像特劳德这样几乎一生在监狱的人对社会的运行还是缺乏实践意义上的认知,就他的角色来说,他更加的趋向于站在监狱制度的对立面,也更容易看到监狱制度的种种缺陷,但是我还是想说这样的人也应当有机会发声,作为一个个体,他拥有很多的权利,但是却被抹煞了。
整个电影来说,处理的非常好,几个镜头尤其地调动人的情绪,尤其地应景。小鸟破壳那段,就像在潮湿脏乱的环境中生出的那一点光亮和希望,不仅是给特劳德的,更是给观众的,金丝雀能让犯人们日思夜想,让监狱充满歌声,这是一个奇迹。特劳德在最后的暴动中,给一名犯人治病,他为这个青年叹息,这段也直达人心,能看到一个阅尽人间百态的老犯人,在暮年的时候,终于看破,懂得了生命,如此的珍贵,而无知的少年如此的轻视。
特劳德的家庭教育,这个片中比较让我感到难受的就是特劳德和他母亲的关系,特劳德年轻时的性格与其母的教育有直接关系,他的母亲对其感情至深,但是有些扭曲了,包括到后来向总统求情,可以看出这位母亲的爱,但是跟平常熟知的美国家庭的放手不同,他母亲是极力寻求控制,并且无法忍受儿子的感情投入到另一个女性身上。我感觉她的母亲还是那种自私的人,要不然为什么要破坏他儿子仅有的一次保释机会呢。
总体来说,这部电影,是我目前为止最喜欢的电影,节奏不疾不徐,是老派的风格,剧情又如此出色,实在让人难以忘怀。我记得有一句话说的是电影是人生的延伸,我觉得这部电影是对这句话一个很好的诠释,观影观人生沉浮,阅片阅世人百态。
2019重看,惊为神作。居然是这么一个具有科学精神的故事,伯特演得特别动人,把一开始的桀骜不驯和之后偶尔展现的人性柔软面表现得真切而自然,让人心疼。故事平实中见波澜,丝丝入扣,把那种惺惺相惜的爱情也演得火候十足,好几处颇为扎心,没有一个人物是单调扁平的。第一次在小组活动中看,大奇特主讲。20091026说:把它当传统励志片但总觉得不够神奇。镜头语言非常出彩,比较同意水马夫说的,里面很多问题具有普遍意义上的探索。第一次和C一起站着在书葩看完一整部电影~一切从新开始~~
败也女人,成也女人。学遍数理化,蹲监坐牢也不怕。
1、空间的限制不会阻碍人类兴趣的培养,兴趣是心灵的调和剂。 2、监狱外的世界只不过是间大监狱,监狱内的生活才是我的小天地。
再次确认「肖申克的救赎」一点都不值得吹
研究笼中鸟,待遇从宽;研究笼中人,牢底坐穿。坐拥笼鸟渡余生,无奈余身笼中人
强有力的监狱题材励志传记片:自由灵魂铁笼关不住,极端环境中成为学神;浪子回头金不换及个人价值的实现可与《秋决》对照,男主与母妻狱长狱卒狱友的关系发展处理得好,部分桥段被《肖申克的救赎》借鉴;低调摄影、倾斜构图、低角度机位、过场蒙太奇;拍鸟的互动很布列松,据说是村上春树最爱的电影。
特劳德的人物性格特点在向狱卒讨要木箱那段表现得淋漓尽致,前半段他是一个饱受溺爱、未受引导的血气青年,而后半段经过自省和学习,逐渐变成一个有教养的学士大儒,即便是对毫无作为的医生也能道谢。这个段落堪称全片分水岭,从中可以窥探到特劳德的性格发展,从而对其前半段的暴力也能有所理解。
当局眼里,鸟类研究不是为了人类,只是为了鸟类。相互拯救的人与鸟,令人想起布列松的死囚越狱和雅克贝克的洞。在逼仄的牢房内,摄影机捕捉着方寸之间的奇迹。
监狱和教育的相似之处:试图改变一个人,总是想让他按自己的标准行事,却忘了对个体的尊重和驱动力最根本的来源—兴趣与目标。
越是极端的环境,越该尊重生命。小鸟破壳而出那段真是太可爱了。另外,本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监狱也许是最适合专心做学问的地方;或者可以认为,专心做学问跟蹲监狱也差不多。
当说到半数释放的人回到监狱。。我觉得这片往下走要上8星了。。可惜片子没往上走。。片子拍的挺好故事也很特别。。但是也只能7星了。。毕竟他应该死刑的。。有趣的是在美国这个伟大法制的国家居然可以去求总统来特赦一个死刑犯变成无期。。还获得了这么多的监狱特权。。够幸福了。。珍惜自己别进监狱
好像监狱成了一些修身之地了。
①肖申克争取自由获得救赎,养鸟人培养爱好获得重生②金丝雀的孵化出壳是一种多么欣欣向荣的生机与活力啊③母亲的溺爱与独占欲大概是形成罗伯特早期性格的重要原因,未琢之玉误入歧途,焚烧照片也是迷途知返④罗伯特是监狱长一辈子的对手,也是一辈子的朋友,交锋几十年,终于在枪炮声中强行达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共识
笼中鸟也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在囚禁中创造灿烂。飞出的鸟又飞回,习惯牢笼的惰性。懂得谦卑,懂得自由,懂得尊重生命。生命与囚禁往往距离那么近,鸟岛的比喻。男主影帝级表演
监狱限制了人身自由,却限制不了追寻生命探知灵魂的欲望,能忍孤独者终成大器。导演用扎实的镜头和平铺直叙的方式将一个传奇人物栩栩如生的刻画在银幕上,不夸张不做作,情节铺垫真实丰满,兰卡斯特对人物的心路历程演绎的非常出色,塞尔玛.瑞特六次女配提名均未获奖真是遗憾~
主角应该是在富裕家庭培育下长大一股子孤傲清高精英阶层人设,但看他言行是缺乏互助思维的更别提感恩。即便是独立看待狱卒破例给他瓶子这件事,也很容易看出他是个活得非常自我的人,他并不适应主流社会的规则,他的性情让他几乎没说过谢谢包括对他的母亲。片中有很多对照,男主学会了自省,在对待母亲的绝对至上的态度上也有了转变。当他发觉母亲也是在控制自己时他烧毁了照片,侧写中可以看出母亲对他的偏执影响。来监狱依旧保留了在上阶环境中习惯的特权并没有自觉不妥。养鸟背离母体,他对鸟比对人善意对人没有信任,却口口谈禁锢,一棒子打死所有人跟规则禁锢所有人本质上并没有区别,这些都在后来有所改变。批判社会规训制度压迫,这不是最重要的。在这种极端限制下让自己做到了力所能及的最好,充实自己过好每一天才是对体制的藐视,自由自在脑中
这部电影里的主人公被塑造出了正邪两面性,显示出了他的智慧同时也是愚昧或偏执的。和同类电影相比,节奏慢了一些,剧情性低了一点,整部电影都在放慢节奏,人物也在以低速踱步和对话,以一种特殊形式传达了专注的魅力。
人与鸟的互救,鸟儿让鲍勃变得柔软,斯泰勒让鲍勃的生命有了色彩;母亲为了让他只属于她一人宁愿他永在狱中;监狱长哈维建了一个又一个新的监狱牢笼;菲比以顺从来换取“自由”——他们每个人都是鸟,也是养鸟人。有的活成了牢笼本身,有的像那只死去的麻雀,有的是金丝雀,而鲍勃是笼中翱翔的鹰。
从初入狱的无礼青年,到最后的学术大家,男主的转变从雨中捡起那只小鸟开始,狱卒怒斥他性格缺陷那席话是强力推动,潜心研究鸟类与制药为自己带来了希望和爱情,烧掉母亲照片是迈向心灵自由的一大步,离开鸟群转监到恶魔岛又是和亦敌亦友的监狱长一次最终和解……方寸间的牢房成为灵魂徜徉地,外面的自由世界对于他来说反倒小了。不仅是兰卡,所有人的表演都太好了。
不一样的监狱题材电影,也是对监狱体制的最好抨击,监狱的目的是帮助犯人改过自新还是训练成听话的木偶?Burt Lancaster的表演太赞,真人故事也十分励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