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电影《圣·拉尔夫》中,14岁的拉尔夫是一所教会学校的九年级学生,爸爸在二战中牺牲,妈妈妈因为癌症晚期常年住院。拉尔夫有很强的成就动机,总想成就大事业。他还是一个善解人意的男孩子,主动、热情、体贴,很会得体地称赞别人,到医院看望妈妈时,给妈妈带花、带漂亮的纱巾,陪妈妈聊天,给妈妈读书。
拉尔夫的亲子关系非常好,他的妈妈是个很让人钦佩的母亲,即使在癌症晚期,即使头发全部脱落不得不用纱巾裹住,见到孩子时她依然会露出最甜美的微笑。她知道拉尔夫志向高远,拉尔夫来看她时,她会问:“今天你征服世界了吗?”一个值得深思的对比是:当拉尔夫对校长说“我想成就大事业”时,校长的回答是:“你才14岁,你做不了什么大事业。”
拉尔夫在学校的情况不太好,由于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凡是能让他觉得与众不同的事,他都想去尝试,比如抽烟,比如用说谎的方式换取独自住在家中的自由。有一次因为游泳时看女生换衣服,被校长罚去参加学校的越野队,“以对付你多余的精力”。拉尔夫本来是恨长跑的,但是一段时间后,他突然立志要在6个月内拿下世界著名的“波士顿马拉松比赛”的冠军。这是因为他妈妈的病情骤然恶化,陷入昏迷状态,大夫对万分恐惧的他说:“需要一个奇迹才可以唤醒她。”
为了让妈妈重新醒过来,拉尔夫决定创造一个奇迹。正当他不知从何入手时,训练越野队的神父无意中的一句话给了他启发:“我们队要有人能够赢得波士顿马拉松比赛,那就是奇迹。”拉尔夫立刻有了奋斗的方向:他要用这个奇迹去唤醒昏迷中的妈妈!
就这样,拉尔夫开始了奋斗的历程,这期间他所面临的困难包括身体难以适应的极限训练、妈妈的昏迷、同学的嘲笑、任课老师的阻止、没有钱买去波士顿的火车票甚至家中的房子在一场大火中化为灰烬。除此之外,他还要面临校长的极力阻挠——“如果他因为参加波士顿马拉松而旷课的话,我就要开除他”。
结局是,拉尔夫去参加比赛并且拿到了亚军。作为年龄最小的参赛者,他引起了极大轰动,不久,他的妈妈也奇迹般地苏醒过来。
拉尔夫成功的核心是信念,他有相信一件事必定能成功的信念。拉尔夫由信念派生出的其他与成功有关的特质是:专注与行动力。专注使一个人心无旁骛,而行动力使一个人知行统一并且百折不挠。拉尔夫成功的另外两个非常重要的人格特质是:很强的资源意识和学习能力。
在“我一定要创造奇迹以唤醒妈妈”的信念下,拉尔夫去图书馆查有关马拉松的资料,对自己采用了许多超负荷的训练方法。他不仅自己努力,而且懂得积极调动外在的资源:找老师咨询,向校长求助,向同学寻求建议与帮助,直到取得让所有人都诧异的好成绩。
信念在人的成功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成就动机,使人的注意力更为集中,能量调动和分配都更加及时和科学,而且信念可以激活诸如积极主动、百折不挠、屡败屡战等意志力和行动力。更重要的是,信念可以最大限度地激活人相应的潜能,正因此,信念往往导致“预言的自动兑现”,也就是:你相信什么,你就成为或者成就什么。
从历史的角度看,不论是个体还是群体性突变式的进化,都产生于某个必胜的信念。当然,有信念的人不一定就能创造奇迹,但是,奇迹却一定是有信念的人才可以创造出来的。
最感人的地方:在最后面。所有看似负面的情绪,人物,事情,随着拉尔夫跑完42.195km后,沮丧的跪地,垂头丧气,不知道是雨水还是汗水还是泪水,所以的一切都交织在了一起,焕发出新的生机,熠熠生辉。
最值得看的地方:电影的节奏。整部电影不快不慢,就像一个经过多年训练的长跑运动员一样,知道什么时候有什么配速和什么心率,整个电影看完给人一种舒适感,像是山间里清爽的风,像是古城里温暖的光,像兰天里可爱的云。
看完之后不得不重新思考——马拉松是什么?
这是一场战役,公园前490年,波斯人入侵了雅典人民,战役发生在马拉松海边,雅典人通过保卫家乡的决心,赢得了反侵略战争,为了让故乡的人民知道胜利喜讯,统帅米勒狄派了一个飞毛腿去送信,这个飞毛腿带着胜利的喜悦,使劲的往前跑,到了雅典城的时候说:‘’欢……乐吧,雅典人,我们……胜利了"飞毛腿菲迪皮茨就倒在地上死了。菲迪皮茨送信的路程正好是42.195km,为了纪念一刻,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运会上,设立马拉松项目,距离也就是刚刚那个。
战胜马拉松:每个马拉松爱好者,都会经历越跑越远的距离,心情也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兴奋,从起始的5km,10km,到半马的坚持和怀疑,从半马,30km到42.195km的隐忍的泪水和胜利的喜悦。完成了第一次全程马拉松,也许战胜了那一段距离的艰难,也许战胜了那段时间自己无数次的放弃,也许战胜了孤独、恐惧……这个就是战胜了马拉松吧!在低谷的时候,全力以赴面对生活,在终点的时候奇迹就会发送;在顺境的时候,保持平和帮助他人,在终点的时候为每一位完赛的选手喝彩。用自己的生命去实践答案的人,并不会轻易说出答案。
最早的那批懂英语的中国人把“Saint”翻译成“圣徒”,不仅意思有了,而且同音,真是极具美感和智慧。在英语世界里,一个人的名字前被冠以“Saint”,其意义大约就好比古代中国在一个人的姓氏之后再添上一个“子”字,是一种极大的赞誉和尊崇。那么一个“恶习不断”的14岁少年为何会被冠以“Saint”呢? 尽管有宗教的包裹,这仍然算是一部励志片,但是却又远远地超出了普通的励志片中的那种把挫败失意描绘得很脆裂的做法。总体上,它是在一种轻松活泼的氛围中讲述一个其实很惨的故事的。拉尔夫,父亲已去世,母亲终日在病床上,在学校里也总是受人嘲笑的对象,而经过游泳池事件之后,他的处境显然更加艰难了。他请同学冒充外祖父母签名的桥段看起来有几分幽默,其实却透露出了身世的悲惨,他几乎没有亲人了,唯一的母亲也陷入昏迷不醒了。 他一开始并不喜欢长跑,只是因为相信了“创造一个奇迹,才能使得母亲苏醒”才决定要参加马拉松。他并不是喜欢马拉松,而是认为赢得马拉松是一个奇迹,于是开始从图书馆借书,开始学习跑步,一心要赢得那26英里的比赛。 不出意外,他得到了大多数人的嘲笑和讽刺。这的确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外界的反应其实是正常的,那个曾跑过1936年奥运会的神父一开始也并不支持。不过,这一切对拉尔夫不构成任何障碍,这个信念在少年的心中已经扎根,那个不断出现的上帝形象也一再地鼓励着他。神父也开始转变态度来训练他,他喜欢的女孩子也暗自帮助他,当他想要放弃比赛的时候,他的伙伴却认为他能够赢得比赛。这个少年不断地在奔跑着,场景也在不断地变化着,这种变化带来的不只是少年的跑步水平,也改变了周围人的看法,更突显了马拉松运动所蕴含的精神意味。 为一件事情用尽自己全力,本身就是一件很令人动容的事情。 那个时候,还没有电视转播,在解说的声音之下,听众需要自己去想象比赛的画面,这反而更使人揪心激动,能够将人心一一击溃。一步之差,拉夫尔最终还是输了。但比赛之后,显然这个周遭的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在人们的内心里种下的,同学们的掌声不用提,拉夫尔喜欢的女孩也献上了她热烈的吻。 即使没有冠军,这本身已经够童话了。事实上,这个世界上最古老的马拉松赛事中并没有十几岁少年夺冠的成例,1954年的波士顿马拉松比赛虽然不像现在是有门槛的,是一个精英化的比赛,但再天赋过人仅依靠180天的训练就想赢得比赛也是天方夜谭。好在,这只是一部电影,不能太苛责了。我们其实不是异想天开的想要一个奇迹,只不过想柔软地告诉大家,很多时候,我们的不能来自于我们自己的成见,是我们自己束缚了自己。 这部片子有着与众不同的气息,非常的迷人。马拉松运动本身拥有的精神气质,和本片中的宗教背景融合在一起,产生了很奇妙的化学反应,那些信念、祈祷、毅力、奇迹都已经附着于其上了。尽管拉尔夫看起来更像那种不良少年,但主人公在整部影片中展现的气质又是如此的纯洁,是的,就是纯洁,我找不出其他的词来形容他了,他还有着一张很会赞美人的嘴,为他增色不少。 最后,影片也给了我们一个温暖的结局,母亲握着那块马拉松奖牌,苏醒了。
为了一个奇迹,全力以赴的奔跑。谁无少年时呢?男主那种苦中作乐的韧性真好。PS教会学校太恶心了~
在追求目标的道路上,坚定一点、纯粹一点。
虽然有点作,但是奇迹是自己争取的!
多少人看过后想起了 terry fox
剧情应该是假的吧。
相当真实的一个故事,虽然有些俗套,却真挚感人。我们的孩子啊,不要放弃自己,决心去做,重要的是一颗改变的心。跟宗教无关,圣指的是他的精神和努力。狂跑的那段哭死了啊!!
充满正面能量的电影
081016 2nd 3年后再看,其余部份也没觉得好,比赛那段还是感动到哭
【t573809f3】f就算剧情不新鲜 但是这个过程 这种信念足够打动我 《恶狗帮》的男主原来是童星出身 看好你!
作为宗教普及率极高的国家,对信仰的重新解读还是很大胆的。影片涉及爱、教育、体育、信仰等,还是很普世的。小孩演得很好,他母亲也很美,像从油画《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走出来的。
好片子,不知道该不该向孩子推荐
励志剧情,中规中矩,没有什么新鲜的。
@2016-02-17 17:51:12
跑马拉松的14岁骚年~~不出名的片子,不错。
他没有父亲,母亲还有重病,同学不理解他,喜欢的人又离开了他。但是他一直坚持梦想,坚持跑步。好励志的故事。
关于信仰~
这种即使有很强的衣钵宗教主题 但仍然可以用轻松欢快基调来讲述的电影 真的太好了 (c.r.a.z.y.也是这样~)
对信念的坚守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后半段还不错 整体太平庸了。
还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