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影片对我还是相当有启发的,就算有自推成分,也改变不了叙述者相当真诚地传播理念的事实,比如那个净身出户后又复制过往生活的做法,没有改变思维就没有办法从居所中跳出来,感谢他让我客观审视了一番宜家到底值不值得,以及原来自己花了那么多时间做的选择如此乏味。
每个人都想过理想的生活,把自己过成想要的样子。可是自己到底是哪样呢?批量生产的商品之和就等于自己吗?他人所定义的美就一定要遵从吗?未必。比如在客厅要装电视墙,要有门廊和餐厅,那套中产阶级的生活模板,是美好生活指南还是bullshit?
上大学后有了可支配的收入和不受管制的手机时间,逐渐不知不觉购入好多东西,大二开始读断舍离,于是从坦然消费变得拧巴消费。有时想我以后一定要住上大房子,不然被东西包围实在太难受了太不方便了。这部片告诉我一个人需要小房间就足够。不论是从空间应用的热力图收到启发进行小房型革命,还是333的穿衣实验从此不再为他人购新衣服,enough is enough。minimalism不是不购置任何东西,而是use my stuff truly,love everything I bought。
环视自己在北京的出租屋,「家徒四壁」却格外「woye」(陕西话),我始终没有自己想要的空气锅,但我有一把陶瓷刀就可以做三明治,之后发现可能在711购买便当是相当舒适的。我没有咖啡机,但我有开水器,而且公司有咖啡机。我空间窄小,却有可以多用的小桌子和晾衣架,而且逼来的墙壁刚好可以用投影仪放电影。始终没有镜子,却能在路上的橱窗上看到自己,因为我的服装都是自己喜欢的,可以凭感觉搭配自己喜欢的造型。
之前有一段时间很喜欢宜家和优衣库,他们主打的是平价高质量,它们可能塑造出高端的假象,却没有改变快时尚的品质。所以选择那些接近极简的品牌是无意义的,我完全可以在极简品牌上大搞消费主义和物质崇拜(就像集齐无印良品的所有文具)。可以买更贵的东西,但一定要知道自己选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为了省钱而买大量便宜的东西更浪费(快时尚完全转移了我们的视线,没有看到背后的劳作和巨大的环境污染,「穿过的衣服最不值钱」,成本甚至不如大豆和稻米)。
这部影片的另外的理念是love people,它在里面谈到社区的概念,也就是人们可以通过共享的方式减少浪费,其中一位女士甚至认为这应该成为新的「美国梦」内涵。
同时要把自己从对物质的关注中抽离出来转为对当下的关注,包括去关心你的家人。
要放下手中的智能装置,Turn it off.不要像通过接触开关而感受刺激的小小白鼠那样,对接受信息而获得的多巴胺感到警惕。
在物质富余的时代,在去争抢感觉特别不体面,而把自己和智能装置紧紧的捆绑在一起,给人感觉也像给魔鬼出卖灵魂。
我自己的方式是给手机应用设置使用时间。但就像今天写这篇文章一样,我已经延长了豆瓣的使用期限。有研究认为,人一天打开手机的次数可以多达150次。我非常惭愧的认识到,我的次数可能比这个还要多。
就这样,我也时常感受到自己在信息的洪流中。会错过一些东西,可能是所谓人际沟通货币。但在于朋友的接触中,我感受到与他们沟通的魅力,并不是对新闻的分享,或是对新商品的安利,而是来自对历史的阅读和思考。深度阅读和专注的仪式是给信息做减法的方式。
我在定期打扫除清理不需要的物质的习惯已经比父辈好很多了,他们可能出于「未来还用得上」的节俭考虑,我在扔东西的行动上比他们「潇洒很多」。事实上这主要是因为自己的空间实在有限,无论是宿舍还是出租屋,而东西多了我就会感觉到混乱和压力。
影片中另外一个理念就是,不要因为你赚多少钱去买多大的房间,甚至为此负债,而是考虑你需要住多大的房间,然后再为这个去做准备。事实上,每个人真正需要的空间可能是很小的,所以我们大可不必有那么大的压力。Homeless却处处为家,自己的东西可以用行李装下,这是我这两年来看到的许多电影所传递给我的理念,包括这两天在看的《搭车去柏林》的主角谷岳,也包括我喜欢的up主,艾莉森王。
前几天和朋友通信谈到「诱惑」,我说「诱惑也是动力」。现在我开始思考,动力的方向是什么,诱惑的目的是什么?
这部影片中有一个终于走上人生巅峰的人,他在获得晋升后辞去了他的工作。他的困境属于《光荣之路》的同一类型,就是,实现诱惑已经唾手可得,那我要奔向那个一眼望得到底的人生「理想」吗?我始终相信,一个人在奔向诱惑的时候,最好能产出一些对社会有益的东西,不然「向五岁小孩推销手机」这样的意义黑洞就会蚕食你我的价值观,我始终相信社会效益,我想如果我真正做到了,我会试着去感染我身边的人,所以一定要自己行动起来。
可以毫不避讳地说,我出租屋的许多东西都是在闲鱼上买的,我书架上很大一部分都是在多抓鱼上购入的。我随身带一个便携购物袋,一个背包,今天买水果的时候直接装到背包里。那些会让我停驻的东西如今让我掏腰包的几率已经很小了。
我总是想起那个模糊的远方,它的存在告诉我,要轻装上阵(travel light)。可能有时候为了不产出垃圾和一次性用品,我的背包会重一点,之后想想,这是让地球travel light。罢了罢了~
以上这一幕,是我在这部纪录片中印象最深刻的几句话,于此记录。
过度“极简主义”显然与时代逆向。但我希望我能从纪录片中学到的,就是调整自己的消费观念与消费方式,并且将逛超市、浏览购物网页的时间用于真正有意义的地方。
比如,当我上课遇到听不懂的地方的时候,我会不自然地去玩手机,而90%的情况就是逛某多的百亿补贴和某宝。为了一点价格和质量的差距,我会去查很多,来择出最优(性价比意义上的最优,而非自己真正需要);不买的东西,我也会去反复看。这样的浏览和消费是我厌恶的,这也是促成我学业萎靡、生活单薄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这只不过满足了我当时的空虚,实际上是促使我养成一种我非常厌恶的习惯。
对于极简主义,我的看法是,重在利用效率,而非“扔”。我们浏览商品,购买商品,会有快感;但这样的“扔”也会促成快感。这种快感是易成习惯的,在我看来相当不必要。并且,比如照片、笔记,这些东西,虽然占地方、不极简,但我认为把他们数字化,存在硬盘或者云端,也能井井有条,成为自己的回忆,并没有必要带着那种放下一切的感觉。
对于我所指出的利用效率,我觉得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商品本身的物尽其用,比如对我来说,买一支黑色中性笔,就可以了,不需要买各种款式、品牌的黑色中性笔。一个,是我能高效地用好这个商品,比如我两部手机、一部PD充电的笔记本电脑、一个头戴蓝牙耳机、一个充电宝、一个充电牙刷,为了极简而只留下一根数据线,这显然会影响我的利用效率,是不合理的。
在我看来,极简主义应包含什么?
①不被广告绑架,拥有自己的意识
②知道什么是对自己真正重要的,更需要的
③重视质量,胜过数量
④简化不必要的需求,例如无目的地看手机
我想,极简主义等于实用主义,同时是反抗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 人们追求物质,是为了填补内心的空虚,出于人类在生物上的欲望本质,这种空虚永远填不满,物质越来越多,心灵却并不是越来越好,相反这么多的物质却成了我们心灵的枷锁。 极简主义是为了解开这个枷锁,放松我们被消费主义不知不觉洗脑的心灵,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除了主观上的效益,还有客观上能减少生产无用产品浪费地球资源,促进生态平衡。 解开枷锁但源头问题“心灵空虚”还没有解决,影片提出了“冥想”这样的方法来让我们专注当下,不被消费主义制造的焦虑所影响,找寻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 对于极简主义的内容和核心,我认为是保留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且极简主义只是一种生活理念,不与其他生活理念相对立,它可以与其他理念处于平衡。 这些都是这部纪录片所带给我的。
这部片子在b站上的评分很高,可我在观看的时候注意到发送弹幕的人并不多。所以,可能很多人和我一样,看到中途的时候都特别想离开。
作为一部纪录片,这个片子是失败的,太过于零碎的片段完全撑不起这样的主题。情节上的编排也是充满了混乱,采访的片段顺手拈来,导致观众在观看的时候完全不知道它到底要讲什么。
片子的主题还是不错的,但对于极简主义我也是有疑问的,那就是极简主义这样的生活方式到底能维持多久?因为对于任何一种生活方式,我们在选择的同时注定了要承受其代价。
极简主义的生活方式有什么代价呢?首先就是为了节俭,你不得不舍弃很多东西,然后让自己的生活起居尽量变得简单。但是简单就一定好吗?而且一个人简单可以,有了自己的女朋友,有了自己的孩子,简单似乎就成了一种逃避的借口。
而且多就不好吗?倒也不见得。所以对于片中的观点,我是保留自己的意见,但也会借鉴他们的一些观点。比如减少消费,控制自己的生活成本,然后避免让自己负债累累。其次就是消费不是说不可以,但是一定要买性价比高的东西,不要盲目的去崇拜放纵和消费。
因为生活的落寞,再多的物质也是无法填充的,只有精神世界足够丰富的人,才会面对物质不动声色,保持自己的生活节奏。单凭物质本身,无法满足我们对人生意义的渴望。
這個主題我很喜歡,類似主題,最經典的是近藤麻理惠的書。 可能會什麼這片會覺得如此空虛的原因是,因為沒有一個顯著的key。 像是近藤麻理惠用情感摸東西然後篩選東西,跟它說謝謝,再見。 或是「斷捨離」,書名就已經強而有力。 這樣感染人心的key。 極簡主義,不是不好,但已經老掉牙了,在設計業中已經老早就用爛了。 宣揚一個生活方式,但裡面的內容都是陳腔濫調,不過這可能也是因為我已經閱讀類似的東西太多了。金錢不能買到快樂這種事情,早就聽到膩了。
劇中用很多的搶買Iphone場景,藉以諷刺物欲。 但是我覺得需要的應該是「惜物」,而不是直接仇視「物品」、仇視「消費」。 搶買新Iphone的人,不一定不會好好愛惜,也很多人買了之後,會很珍惜,很多人也會賣掉舊的,這樣也不是浪費。 當然買了好幾隻不需要的就是浪費。 另外像是一些限量版的球鞋,也比較容易歸屬於浪費。 但iPhone都是固定的價錢,不應該直接暴力的直接仇視。
另外不止是主角沒有感動人心的key,連穿插的人物也是,能讓人能夠為之一振的情況,幾乎沒有。 虛虛的。
我想應該有更好的劇本、劇情,來表現這種主題。 比方可能極簡主義者的生活紀錄對比物慾的生活紀錄好像也不錯。 像現在這樣一堆人來點個兩句,沒什麼感染力。 用賣書宣傳的巡迴來做主軸,虛啊。
世界上有种各种不同的生活方式,敞开胸怀去聆听各种生活哲学,会发现你自己想要的生活。物质是否是在生活被各种渠道过度强调,那种生活的核心本质是否被太多次谈论而显得老套而被遗忘,拾起一切的本质,会否达到你心目中的向往?
它彻底改变了我,一个月前我是购物狂,现在几乎不买任何实物。
囤积癖是病,过度物欲是病,“自己眼中正常的杂物数量”,实际上“接近或等同于患病状态”。这是我在网飞最喜欢的纪录片之一,纪录片里的人和我一样,也是家庭发生重大变故才开始“舍弃生活中90%的物品”,评分不高是因为大多数人太幸福了。其实从另一个观点来说,有物欲是幸运的,满足物欲还能让你开心的话,虽说,都有尽头的。
真的是一个很糟的纪录片..更重要的是,以极简主义为主题,内容和形式却一点都不极简。主线就是各种人说我以前是美国梦人生赢家直到某一天醍醐灌顶觉得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于是我就抛下一切了excuse me?
纪录片拍得太烂,唯一的收获是Jimmy Carter在40年前有关过度消费的电视演讲今天看起来依然没有过时。Human identity is no longer defined by what one does, but by what one owns. But we’ve discovered that owning things and consuming things does not satisfy our longing for meaning. We’ve learned that piling up material goods cannot fill the emptiness of lives which have no confidence or purpose.
这么有意思有深度可以挖的题材就拍成这样。。。
为什么评分这么低,我觉得很棒啊!关于物欲,消费主义,电子产品的捆绑,都很戳中……起码让我知道1.我不是一个人2.是这个社会造就的我3.我能够主动控制自己的生活方式
极简主义并不是反消费主义,而是对物质的附加属性的重新审视,对坏境的尊重,和对自我负责的生活理念。
概念不错,可惜拍的一般
作为纪录片拍的非常非常一般,甚至表达像一个粗糙的未经审视的商业广告。不过观点有益,极简的核心不在于不消费,而是探索对于自己和周围有益的事情。弄明白自己消费的动机,也就弄明白了自己是谁。“我们生活的大部分时候都处于下意识习惯性行为的迷雾中。”不能做到独立思考,永远都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其实看完后发现,人家的极简已经超过了我所拥有的。。。第一次感受极简主义是在日本电视剧《坂上之云》,片中大哥家里家徒四壁,就一副碗筷,弟弟来做客都没有餐具招待,然后说出了,男人不需要这么多东西,应该为了自己的目标奋斗这样类似的金句。后来片子里大哥拿自己的积蓄买了一匹优秀的战马
自推的成分太多
Matt D'Avella的片子,剪辑很好,他自己就是极简者(拥有温馨小窝,也是我努力方向)。前段时间才看了Joshua Fields Millburn和Ryan Nicodemus的书,几位片中出现的极简者的博客也去过了。很喜欢他们的生活状态和心态。知悉“极简"三年多,直到今年才真正大行动,每次下决心都有原因:搬家、亲人去世、失恋…现在十分明白what you have is not what you are,更明白things you keep cannot turn back time, or make people that have already gone stay. 前两年舍弃了儿时囤积的给自己满足感的物品,现在学会放弃那些前几年曾让我觉得留在身边就能留住一个人的东西;就像爷爷过世以后,我终于处理掉奶奶过世时我在她遗物中找到的病历。留下并不能代表我了解他们,而舍弃并不代表我爱得更少。学会质量胜于数量,于我极简就是use stuff, and love myself。
作为一部纪录片来说,它是失败的,反反复复且碎片化;但这个理念是有意思的,沉浸物欲的生活为自己平添了负担与混乱,还拉远了跟其他人之间的距离。你真的需要那么多吗?Love people, use things.
declutter your life and your mind. Love people and use things, because the other way has never worked.
起初,喜欢收集收藏的我在断定其为“极简主义”主题的纪录片的前提下抱着严重怀疑的态度观看此片,看完后觉得这并不是宣扬极简,而是“简化主义”,在你自己生活的基础之上做减法,逐渐去掉那些毫无必要的物质垃圾和精神包袱,其实主题还是很积极并值得借鉴的。
情境主义者的延续,消费社会时代下的反思者,并非是全然反物质反消费的极端行动,而是重新审视当下,审视自我,去削减人身上的负担,也是回到“人”本身。
Is minimalism still a choice without privileges?
Book tour为主线穿插了很多在minimalism这条路上走得很远的各行各业的人的采访。在旷野读了书里一章讲离婚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开始构想要去宜家买这买那的一段完全戳中233
26岁那年入手第六个五位数的包包后,发现从开始的三天蜜月到连拆包那刻的temporary high都没有了,于是彻底清醒,这是我和designer包包的关系正式结束。之后经历了和衣服/鞋子/饰品的拖沓依附依恋关系,到去年,和包分手两年后,也获得了抽离,那些东西开始很少买,买的话(努力使其)成为一项go-to item而不是之后仍不满意所以转头又买的。可以拍胸脯说less materials对生活只有益无害,且它是一种很好的视角切换,向内看自己时更mindful,向外看别人和世界容易see beyond/past the facade。我们会想通过拥有物品达到不切实际的目的,比如成为想成为的人、过上更完整的生活,但那只是物品伪装成了easy way out,实际上根本没有路,连死路都算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