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可以上4分,但是存在遗憾的部分让我扣下一颗星
①细腻的风景镜头
②舒适的配乐
③较为简单易懂的人情故事
④氛围感营造优秀
⑤在高风险的拍摄环境中坚持的毅力
⑥对于坛城的解释我很喜欢
以上就是我对这部片子肯定的地方,为避免对线,对片子满意的观众、纪录片主创看到这里可以走了,接下来我要开始吐槽。
①缺乏剧情冲突
虽然本片的主题是【人与自然】,但并不是滥用慢镜头和高深莫测的音乐就是展现了人与自然的玄妙关系,有说服力的故事才能真正的诠释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比较满意的故事是拉萨的老人与放生羊、双胞胎姐妹,这两个故事比较完整的故事线,有自然的起承转合,而其他的故事缺少明确的故事脉络;
例如:
墨脱制造石锅的父子之间的关系,父亲决定让儿子集成制作石锅的手艺,那么儿子又是怎么样思考的?儿子是否认同父亲的决定?如果他不认同,是为什么不认同?如果他认同,又是出于什么原因认同?
在冈仁波齐转山的送水人,他是带着什么样的心愿转山?是为了祈福?还是为了消除业障?我们都知道转山是很多人无法完成的事情,能支持他完成转山的信念是什么?
泡温泉的股骨头坏死女孩,她来自于哪里?将要去向哪里?在她治疗的过程中,又有对于疾病什么样的心理变化?
画唐卡的大师是为什么开始学习画唐卡?为什么他的画中有柔和与慈爱?这种精神力量源自于什么?是源自于自然吗?
讲故事,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冲突】,不仅是人和人的冲突,还有人和自然的冲突,片子中的故事,现实中的冲突过于潦草,好像很多事情就很简单,很容易解决,但正是不可调和的冲突,才能让人的一生有不同的滋味,才能对【自然】有真正的体验和了解。
②浮于表面,未能通透
不知道导演和后期制作对于佛教的理解到底是什么样的程度,单从放生渔民捕的鱼这一个部分看,我是感觉理解的并不是十分透彻;
首先从佛教的“因缘”层面说,鱼被捕获是鱼的因,这是鱼必然会有的经历,人的介入让鱼放生是鱼的缘;
从“业障”看,渔民捕鱼是给自己造成了“业障”,但这是他们维生的手段,所以是无计业,信徒买来鱼放生是为了消除自己的“业障”,从而获得福报。
那从世俗化的角度来说,通过一个仪式感的东西,来消除掉自己心中的负担,让这种“仪式”保佑自己获得一个好的结果,这不就是利用教义来满足自己内心的需求吗,这和宗教又有什么关系呢,这只是个人的行为罢了,所以特意来表示放生的这个情节来体现人和自然的相处,就是不太恰当的;
从我个人的理解来说,鱼被捕获,被人吃掉,是人和自然的互动,鱼被吃,也是鱼会经历的缘,而当鱼完成从生到死亡的轮回,就是鱼和佛的互动。
还有一个点就是画唐卡的大师救助受伤的母牛这个部分,提及了佛祖说“施舍有困难者,善有善报,要为他人着想”,那这句话其实可以再延伸解读一下,这种对于自然的善是否会让大师在创作唐卡的过程中有一定的领悟,真正理解佛为什么会让人向善。
佛教中对于轮回的解读,有一部分也说过四季的更迭、白昼与黑夜的交替,都是一种轮回,每一次的轮回都是放下曾经的业障,达到心境的平衡,如果可以通透这些道理,所反映出的故事会更加的顺畅、动人。
抛去宗教、哲学的问题,在纪录片之中,也缺乏对于科学的解读,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自然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温泉的部分,温泉中含有的到底是什么样的成分可能会对病人有作用,简单的说温泉中可能含有什么东西并没有说服力,而且会造成错误的认知,像股骨头坏死这种疾病需要的是手术治疗,甚至是关节置换,温泉水利用温度缓解疼痛可能短时间有效,长时间到底有用没有,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
也没有给观众比较冷门的数据,从我的感觉来看这样会减少观众对于实物的体验感官;
解说的部分文案也有一些空洞,空白的部分过于多了。
以上是重点的吐槽;
真正好看的是第六集,对于整个纪录片制作过程的介绍,这个过程才是人和自然真正的互动,到底自然会给人造成什么困难,又给予了人什么样的馈赠,有冲突、有挫败、有人和人真挚的情感,相比第六集,前五集给人的感觉就有一些粉饰太平,用过于抽离的目光像是欣赏艺术品一样遥远的观望,而不是真正身处其中。
如果花絮的顺序是纪录片拍摄时间的顺序,那就自然解释通为什么老人与羊和双胞胎姐妹的故事比较打动我,因为随着深入的了解和体会,导演已经能够融入到环境中,成为环境的一部分,成为当地人的一部分,不是漂浮在环境上空去俯视,成为山的一颗石头,才能体会到山的感受,手与手相牵,才能感受对方手的温度。
其实这也是我们很多人和自然相处的真正的问题,我们总是用【欣赏】的目光去看待自然,这才是问题所在,我们和自然,本就是一体,我们既是自然,自然既是我们,我们之间的关系不是相互对立,而是相互融合,在融合的过程中又有矛盾。
这又延伸出另一个问题,“我们”和纪录片中所展示的“他们”之间的关系,“我们”是什么?“我们”就是“他们”,对于自然来讲,“人”是相同的,没有服饰、面貌、地域的区别,在山、河面前,人只是人,看客以为自己与其他人是分割的,其实在面对自然的时候,没有任何区别,不必高高在上以俯视的视角来看待他人,仿佛在云端去看地面上的人们,或者以外来者的心态去面对这片土地和人们,我们都身处其中,无论身在何方,那片山的雨水、雪花和云朵,都会落在每个人的头顶。
但话说回来,拍摄的镜头语言确实非常的美,也许是因为篇幅受限制,所展现的部分少了,如果有可能,导演不如用有的素材重新剪辑,充实一下内容,把没有展示的内容展示出来。
点一下题吧,为什么说用龙虾做麻小?本身第三极的题材和拍摄的内容是非常好的食材,但是却用这样上乘的食材做出了一道小吃,实在是非常可惜,这也是我扣分的主要原因。
以上。
END-
关注微信公众号“雕刻时光CN”,和小编一起记录时间的光影
诗意影像下的生命张力 ——浅析纪录片《第三极》 巍峨俊美的山峰,飘渺纯美的云海,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地方,也是淳朴人民生活的天堂。它是除南极北极之外的第三极,一个充满了神秘色彩的世外桃源。在这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相依相伴,这里,不仅是自然意义上的巅峰,更是人精神境界的巅峰。 纪录片《第三极》记录下的是生命与自然间的和谐相处,是对自然的虔诚信仰。 可以说, 编导用诗意的镜头语言,给观众带来一场视听盛宴的同时,也表现出其浓浓的人文主义情怀和对生命的关照和思考。 纪录片的美来自于一种等来的真实,而纪录片《第三极》可以打动观众的原因,也正是这种等来的真实在新闻摄影镜头方式上的完美体现。在第六集《高原相遇》中,观众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摄制组与藏民们的和睦相处。在春节这个其乐融融的氛围中,藏民们向摄制组的成员献上哈达,共饮青棵酒。正是这种参与式的拍摄,使影片捕捉到了很多真实感人的画面。牧民用被狼咬伤死的羊的肉喂小狼崽,次旺老人与他的放生羊次仁之间的相依相伴,达娃与她救助了的黑颈鹤在挥手告别时流下的眼泪,措姆与她的双胞胎姐姐旺姆真实的交流场景等等都让观众为之感动。当牧民把被狼咬死的羊喂给了收留的小狼崽时,每个观众都会被牧民这种淳朴的爱所打动,普通人可能无法理解为什么这些牧民又恨狼吃了他们的羊,又能如此无私的去帮助这些走散的小狼崽,可能答案正如解说词所说的一样,在他们心里,只要是生命,就应该被拯救。这种对自然的敬畏,这种淳朴的精神高度,可能是生活在文明发达的城市中的人们都无法企及的。而纪录片的突出之处,也正是对这种纯朴情感的展现,而这些,并不是单单的创作就可以表现出来的,而是编导的等待换来的机遇。正是对生命之间相处的展现让他们心中的精神力量和敬畏之心以一种最真实的状态表现出来,深深的打动着观众。 一部优秀的纪录片应是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结合。新兴技术给观众带来的视听震撼在片中被表现的淋漓尽致。延时摄影下的云海,高速摄影下的一次次跪拜,高角度俯拍下的壮丽山川,跟拍镜头表现下的一个个生动自然的故事都让影片的艺术表现更加的震撼,更加深入人心。影片的片头编导用精炼的十组镜头,通过延时摄影,将青藏高原壮观的山川美景,绚丽的星空极光,繁华的都市街景一一展现在观众面前,高昂悠扬的女声,仿佛将观众一下子拉进了这个神秘而又美丽的世界。编导深入普通藏民的生活,利用平行蒙太奇将每个人的生活有条不紊的讲述出来,看似简单板块化的叙事背后都有着编导的良苦用心。在第一集《生命相伴》中,编导讲述了人与猕猴,人与黑颈鹤,人与狼群,人与雪豹,人与藏獒,人与放生羊六组人与动物的关系,来诠释编导想要表达的生命和生命的和谐相处的理念。从人与动物的相处中折射出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每一次的真心付出与真诚相待,都会换回自然的丰富回馈。而自然,正同那只叫次仁的放生羊一样,无时无刻不在用温和的眼神打量着这个世界,打量着与自己朝夕相处着的人们。在影片中,人们的信仰,是那么的淳朴和纯真,他们相信放生一只放生羊,能化解疾病和厄运,这其中并没有什么科学规律可言,而这种信仰的余韵却像一首诗一样,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又久久地回荡在人们的心头,这是生命对自然虔诚的信仰。 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是影片对生命的礼赞,和谐的讴歌。不同于以往记录青藏高原的影片,这不是对这片神秘土地的一次揭秘,而是深入这片热土上人民的灵魂,在这片土地上,每个人所做的一切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别人,为了自己所深爱的这片土地。自然朴实的人生观和信仰的奥秘,完美的展现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个主题。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让人们感受到欲望的消逝及自身心灵的平静,体会大自然造物的伟大,感受万物有灵之美,生命边界的广阔和淳朴纯真情感下那难以企及的人性高度,这或许才是艺术能献给自然的最美的赞歌。
看完第一集,给的是五星;看完全集,想想给到四星。
这样纪录片是值得让人感动的,无论是从风光还是人文,导演用纪录片的方式展现了另一个不同于水泥城市的世界,但问题也就出在这里,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导演的记录方向过于单一了,总是在单纯、美好、善良、和谐这个路径。这些美好自然是存在的,而且是广泛的。
但是少了冲突,使得纪录片过于平淡和乏味了一些。按这部片子的主旨来看,是记录“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无论是题材的选择还是故事的剪辑,都过于和谐了一些。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狼吃了牧民的羊、牧民拿着被咬死的羊喂狼崽,这样的冲突才显得真实,才真正闪现出人性的光辉。
整体而言,四星可看。
有趣的灵魂
——记录片《第三极》第一集的主题
西藏,这个地广人稀,空气稀薄的高原地区,人与自然的感情似乎成为这片土地上流淌着的命脉,藏族人民与动物之间都流露着真情实感,彼此互相陪伴,成为了对方生命中的一部分,本集正是围绕着生命中的伴侣进行讲述。
这些大自然的动物始终与藏族人民保持着一份不可分离的缘分。事实上,一路上不断拉着彼此的,先是向抽象的尽头,然后又向具象的极限,毫无疑问,情感正是在这样的运动中产生的。人们尊重并敬仰这些生活在自然中的生命,养育着它们,久而久之一条情感线由此产生,谁也离不开谁。追溯到古迈的洪荒,动物同人一样,命运都会被掌控,日月如梭,生命终会发生改变,唯一存在的则是人与自然,与动物之间那份淳朴的情感。本集真正的价值在于它的基调,西藏的宁静自由,人与动物之间心灵的交织,没有过多刻意的渲染,但带来的意义充满着启示和情感,在我们的头脑中不断盘旋,那些情感犹如“天上星河,海边沙砾”那样数也数不清。
在记录片中时空概念是必不可少的。在高原东部,雪山之下的原始森林里,住着一群活蹦乱跳的猕猴,由于猕猴是珍贵的物种,猎户会将其猎杀,所以人们让出了自家土地给这群小生物,使它们充满了“家”的记忆,可见尊重生命如此即可。一旁的申扎地区是鸟类的栖息地,黑颈鹤属于集体生物,在飞越雪山,前途艰辛的路程中促使其在严酷的环境中生存。山脚下的林周地区,一对夫妇有着一只养育已久且受伤的黑颈鹤,由于治疗问题,需要将其送到救助站疗伤,车越行越远,车身愈加朦胧,这对夫妇流下了依依不舍的泪水。终有一天黑颈鹤会飞走,飞回自己的故乡。正如藏族人民所说的“只要是生命,就应该被拯救”。生活在广阔无垠地区的阿玛尼尼为心爱的藏獒找到了伙伴,以尊重的方式让生活获得平等。在地貌辽阔,地域壮观的拉萨,一个老人,一只羊成了街上的来往的常客。次旺老人用羊的陪伴,寄托着对夫人轮回的希望和思念。老人说“梯子升天,救下一条生命就是搭了一次梯子”。老人牵着老羊站在山上远望着拉萨,内心多么希望老羊能够永远陪伴他。
生命陪伴的行程中,活力四射,绽放花朵,一旦生命离去,便萎谢凋零,这就是弥漫于天地之间永恒活力和滋养的宣告,一中垂直永久的告示,我们的步伐太过时,我们的躯体太脆弱,我们的生命太短暂,不奢望铭记,知晓即可。
2020 年 4 月 3 日 天气:雨
最近花了大概三天的时间,看完了纪录片《第三极》,据说这是中国第一部用 4k 技术拍摄的纪录片。画面当然美到令人叹为观止。但我觉得,这部片子最珍贵的地方,是展现了在青藏高原这一片神奇的土地上,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
今晚暂时记录两个印象最深的片段。
第一个就是在佛学院里,老师带着学生一起画”坛城“。”坛城“在藏传佛教中传说是佛的家。画坛城的过程很长,画面也十分精美,但是画完之后,却要立刻毁掉它。毁掉一座“坛城”的时间相当短。
也许我不了解这背后更深层次的教义问题,但是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这里面蕴含着一种我们如何面对生命,面对人生的一种态度:要专注仔细去做每一件值得做的事情,但做完之后,就要立刻放下,绝不拖泥带水。
另外一个场景是一位普通的藏民三步一拜参拜冈仁波齐山。回到家里之后,他又重新去做送水的工作。但每次送水的时候,人们只要听到他刚刚参拜完神山,就一定要留他坐一会,讲一讲参拜的见闻,并表示羡慕。
看到这里我就明白法师课上讲藏传佛教是那片土壤里长出来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每一种宗教能够流传和弘扬,都跟本土的生活以及又在这种生活中生发出来的文化密不可分。汉传佛教也是这样,它需要有生活的土壤,这样才会有源源不断的活力,否则就只剩下非常坚硬的仪轨和教条了。
随便写写,仅当记录。
当灵魂渐渐麻木,以为自己再也不会轻易被触动。熟悉的高原美景重新映入眼帘,突然间,久违的感动涌上心头,让人忍不住泪目。心中重新对自由的高原,燃起向往。
心中这一只鹰,它在哪片天空翱翔。
心中这一朵花,它开在那片草原……
伴随着许巍的歌声,再次打开央视高清纪录片《第三极》。
没记错的话,这是第三次看。
当灵魂渐渐麻木,以为自己再也不会轻易被触动。
这些熟悉的高原美景重新映入眼帘,突然间,久违的感动涌上心头,让人忍不住泪目。
心中重新对自由的高原,燃起向往。
2018年第一次去西藏,一个人坐火车从西安出发经甘肃青海到达拉萨。
列车开始进入西藏,目光就被辽阔的草原、湛蓝的天空、还有连绵的雪山吸引,盯着看了一路。
尤其是雪山,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它庄严、神圣、肃穆、壮丽。后来每次对朋友讲起来,都会用其中的一个词去形容,但又总觉得不够准确。
直到看见“巍峨的雪山”这个表达,瞬间狂喜,赶紧告诉了身边人。
相比南极北极,第三极拥有更丰富的色彩。连绵的山脉,巍峨的雪山,平静的湖泊,装点起美丽的高原。 —— 第三集《高原之歌》开篇词
真的只有“巍峨”这个词,能完美形容青藏高原的雪山。
比起威武的将军,雪山更像一位历经沧桑的爱人,从你靠近它开始,就毫无顾忌地向你敞开了包容而温暖的拥抱。
羊湖湖畔,两位老姐妹背对着镜头窃窃私语。原来她们是一对双胞胎姐妹,两位老人都已经快八十岁。
姐姐一人在羊卓雍措圣湖边的小屋修行,已经有好几年。这天,妹妹带着精心制作的美食,儿子开着车送她去几十公里外的羊湖看望姐姐。
一见面姐姐就迎上去拥抱了妹妹,从见面开始姐妹俩就一直手拉着手聊家常,她们似乎有着说不完的话。
妹妹说,现在她唯一的烦恼就是,看不清电视上新闻里的字幕,眼睛不太好了。
姐姐说,她另一只眼睛也看不清楚了。但是她现在已经习惯了和自然相处的宁静,到了这个年纪该修心而不修身。
姐姐的一句“唯有善念是最好的陪伴”不论看几次,都让人忍不住落泪。
修行一生才明白,人生最大的智慧是善良。
看着两位老人搀扶着道别,告诉对方要保重,又没忍住眼泪。这一次,打动我的是那浓厚的姐妹情。有一天,我也七老八十头晕眼花,是否能够这般幸运有好姐妹陪在身边?
坛城是佛的宫殿,也是佛的住所。对寺庙中的僧人们来说,也是一项复杂的手工活动,他们往往需要花三四天时间才能制作完成。
藏历四月十五,也就是藏传佛教佛的吉祥日,人们完成祈福活动之后,精心制作的坛城,在一瞬之间原地摧毁。被僧人们清扫干净后的地面,仿佛还是原来的样子。
用相当的时间投入,却只用一瞬之间毁灭。坛城被毁灭的那一幕,令人深深回味。
世间万物,生命轮回,也是同理。热闹喧嚣着奔向前,却终有一刻要轻轻放下。
因此,享受过程,不执着于结果,才是免去烦恼的法门。
藏族小情侣草原约会,姑娘带了温泉水煮的鸡蛋。
两人同是在外读书的大学生,男孩已经在乡里工作,女孩子也快大学毕业。两人席地而坐,分享着温泉蛋,女孩告诉男孩自己毕业后打算回家乡。
两人在草原上散步聊天,男孩带女孩到清澈的措普湖边,远处是深山与森林,近处是清楚的措普湖,男孩大喊一声许多鱼儿来到面前。
羞怯的男孩突然把用来祈福的风马纸,撒向空中。他并不擅长表达感情,但漫天飞扬的风马纸说明了和心上人约会的心情。
山有情,人有意。藏族小情侣表达情感,没说一句我爱你,但眼前的美景却说出了一切。
和心上人在家乡的美景里徜徉,还有什么更美好的事情呢?
制作唐卡的喇嘛停下手中的画,为了救治一只受伤的牛上山采药,忙前忙后。
因为青稞有消炎作用,学生们便从家中带来了青稞杆。在老人和学生的悉心照料下,牛的伤口渐渐好起来。他们赶工制作的唐卡,也顺利完成。老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学生善良重于一切。
要画佛,先做人。有一颗善良的心,描画唐卡的笔触才能柔和,画中的佛陀才能充满慈爱。
牧民的羊群遭受狼群攻击,二十只羊被咬死,他们非常痛心的报了警。第二天在草原上碰到三只小狼崽,却舍得把羊肉拿出来喂狼群的后代。
对于长大后凶残异常的狼群感到痛恨,但他们对诞生在草原上的小生命也同样爱护。他们善恶分明,也懂得爱护和尊重生命。
或许是因为高原生存环境严峻,任何一个生命能在这里繁盛生息都不容易,高原牧民如此,狼群也同样值得尊重。在青藏高原,每一种动物都是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明白狼群对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
爱护幼小的生命,就是在守护家园和青藏高原的未来。
第三极,山的顶点,水的源头,也是生命的和谐家园。
——《第三极》
我被人们慈爱的心深深打动,因为他们懂得,世间万物,每一个生命都弥足珍贵,值得守护。
令人无限向往的圣地,那里充满自由和慈爱。
因为在那里,一切都回归了最原始的模样。
雄鹰在最高的天空翱翔,花朵在最纯净的草原盛开。
永远是我最向往的土地,在那里心灵能够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宁静。
我永远在这里,涌着爱面朝沧海~
终于填了七年前的一个坑,小学时代不知是先听了许巍的第三极再有兴趣到同学家看了几集纪录片,还是因为去同学家无意看了纪录片而听了第三极,这些都已不得而知了,以一生未解之谜的方式,包着那个纯净的时代,带着再也不能实现的去小学同学家放学后玩耍的约定,藏起来了。 从小就对纪录片感兴趣,但真正系列观看的,少之又少,看这部第三极,可以算个开始。 首先,要对拍摄组的艰辛工作致以敬意,当我听到“一年的拍摄时间”时,真的是震惊啊,一年啊,人生又有多少个一年呢?感谢他们的投入,用极大的热情记录了西藏的风土人情。他们的拍摄条件也是十分艰难的,高海拔,低温,多变的地形,危险的路途,还有蚊虫叮扰之类的小困扰,都成为了他们拍摄的阻碍。在无人机、摄像机都可能发生故障无法工作的情况下,他们依然坚持下来了,真的是极其不易,再次向他们致敬,你们的工作,与纪录片拍摄者们一起,共同构成了现代人类知识创造的有生力量! 然后,再谈谈这部纪录片呈现给我的西藏带给我的感受。 人,真诚,善良。感觉西藏人也许是我见到过的最纯真的人类了。他们真诚地笑,虔诚地信仰,认真地生活,一切都令我羡慕。 人与自然,和谐一致。有好几处,令我印象深刻。用被狼咬死的羊喂食走散的幼狼,小灰灰诚不欺我!他们真的用行动做到了众生平等。牵着羊转经的老人,他们互成为双方生命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画师停下手中的工作,带领学生救一只被咬伤的黄牛,这也入了神圣的画…… 还有作品的配乐,完美。 整体呈现很好,引起了我想要去西藏的向往,还有,童年加持,必须五星。
太多的记忆点:八十岁的双胞胎姐妹、喇嘛庙修行的年轻僧侣、牵羊转经的老人、草根造纸、鹰骨做笛、牛皮制船、崖壁摘蜂巢、赶羊过冰面、沙粒造坛城、收养狼仔、千里求獒、卖萌的旱獭、打瞌睡的猴子,还有甜茶馆、开耕节、磕长头、泡温泉、打阿嘎、转山、赛马、说唱、藏药、藏香、唐卡……感谢摄制组!
“只有善念是最好的陪伴,有了善念,才不会感到困惑与烦恼。”这片洗涤灵魂的净土始终是你我欲望清单里的排头兵,而这片土地的人和其他生命,同样让人着迷。
看一集很惊艳,看多了就俗了。许巍的歌不错。
我是看了第三极的书,里边图片很美,西藏的天空很蓝,哪儿是永远的朝圣之地,只要心怀敬畏之心,在哪里就是天堂。希望以后有机会去西藏。
坛城最震撼,每次听许巍片尾曲,整个人好像入定一般。
拍的很好啊,感觉好辛苦那里确实很美
我觉得拍的很不错,生活在牧区我很明白,这些拍出来的就是这边有的,就是有人这么生活,就是有人不在乎物质生活,就是穷的一逼,就是美的一逼,这些不是一个布景duang!duang!就出来的,你拼命赚钱奔波追求物质生活的人就只有心里羡慕的份儿,展现特色并不觉得有什么错,真的不知道有什么好喷的。
非常壮观
说山说水说自然,其实还是说人,人在自然中的各种生存以及情感,这就是人文,自然令人惊奇,而人文令人感动
人与动物和大自然的关系,最令人动容那匹被放生的只认主人和融入人群中的羊;那几只被遗忘却又被救起的昨夜还袭击羊群的狼的幼崽;年事已高的两姐妹絮絮叨叨平静地在聊着拍摄和修行悟道;西藏永远有不同的风景,关键你用什么心眼去看。
太好看了太好看了!担忧鹤远行的落泪、接回藏獒的烫鼻灰、吃着同一只羊肉的叫人生恨的狼群和被救起的狼崽、寻找一根鹰骨的父亲、人群欢声歌舞齐齐把石子敲打成光滑平地的打阿嘎、手牵手嘀咕拍摄奇怪又辛苦的双胞胎老人、牵着放生羊转经的老者,因为自己的健康召集全家来为这只羊的未来开家庭会议、一粒粒沙建起的坛城再顷刻灰飞烟灭回到原初、狼毒花根制纸、赛马、取蜜、制香、制药、一切都太好了…起初还在想假如这样的人这样的拍摄如果是策划在先的话就减分了,结果最后一集的相遇都给了答案。竟然看到执行制片和音乐监制上写着胡妈个,哦像收到了礼物…一个妙现象:《贡嘎》把红写进旁白反复强调,弹幕在厌烦,但这部全程平淡叙述,却有弹幕主动提到:汉人强大及支持令他们安居如此。别的不说,我曾在林芝得知每户每养一头藏香猪zf每年会补助5k。
看着看着,眼泪就掉下来了。才发现去过一次之后,这个地方就会在你心里生根(尽管在那儿时候一直喊条件太差了)。第三极的魅力,西藏给人的震撼,不仅来自气势磅礴的山山水水,更多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对坚韧的生命的敬仰。
一部纪录片不是你用几K极清或者请S.E.N.S做配乐水平就提升了,除了西藏,这部纪录片完全没惊喜,所以我的星星都给佳岁和次仁,对了对了,还有我家教主,好吧,看完加一颗星星,感谢辛苦拍摄的那些人,从今以后要善良,不要刻薄,攒人品+1
很不错的涉藏纪录片,拍摄手法、节奏、故事性都控制得很好!中国的纪录片拍得越来越好了。冰川、雪山、草原、荒野,人文,好想念那片天空和土地,无可否认,影视人类学真的很吸引!
其中很多镜头看到泪目,也许那群善良的良民才是人类最高的文明。
已经死去很久了。但从今天下午开始,坐在黑暗的房间里,只望着电脑这一方小小发光的屏幕,有许多个瞬间,就像是神明给我的棺材突然开了个缝,一个死魂灵通过这个缝,看见了生的世界。已经不相信万物生灵很久了,已经失去感动和眼泪很久了,可是看到第六集的时候彻底哭了。我也好想鲜活的,用力的,燃烧的,活一场啊。
在拉萨呆了三年,对藏区的其他地方不甚了解,这个纪录片像是补课,每一集都有动人的点,没有刻意为之的偏冷内容,讲的都是真东西。叙事,摄影配乐都是高水准,配合4k制作的外景选择太棒,难得有这么高质量的国产纪录片,而且干干净净不带政治因素
生命之伴,万物的共生;一方热土,馈赠的致意;高原之歌,心灵的传承;上善若水,一沙一坛城;大山儿女,菩萨行世间;高原相遇,因缘和合生。空气充满了信仰的味道,生命活成了诗歌的模样。
我就停在那里,跋山涉水后等待。。不是我们没有信仰,只是我们不够虔诚。
很美,因为青藏高原本身就有与生俱来的美。作为地质学者看到的不仅是自然,可能还是经历数亿年的地层所诉说的故事。纪录片的配乐和某些镜头很棒,然而对于人文和自然的表现却没能让人满意,拍摄手法和人物刻画没有做到极致甚至有点没诚意。好的作品应该对得起制作团队的付出和设备、人和自然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