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斯诺登》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有时候现实和理想是不可以结合在一起的,理想有一种天然的洁癖,有时候理想容不下一点瑕疵,而现实却恰恰相反,到处都存在着不和谐的阴暗面。这就是斯诺登苦恼的地方,也是每个心怀梦想的人都或多或少纠结的所在。
电影里,斯诺登一心就像报效国家,军队训练的意外受伤,让他不得不转而在另一个战场继续着自己的理想,但这也同样是故事发生的开始。在那个黑客组成的组织里,斯诺登的才华得到释放,他的爱国理想也得到实现,但与此同时问题也随之而来,当发现美国政府对每个人实施监听的时候,他当初满腔的爱国热情突然开始动摇,开始质疑自己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
在日内瓦,一个不懂技术的人来当技术人员的主管,结果只能是不被认可,由于做了本职工作而得了D级评级。他见到了不用授权就能查看所有搜索信息的系统,也见识了有些人在想方设法通过系统发现每个人的弱点然后加以利用来让自己升职。那一张张为了升官不惜一切代价的面孔让他感到厌恶。
在日本,他们暗地里备份系统,为了能在必要的时候找到恐怖主义的踪迹。监视整个国家,控制基础设施,他们监视各国的领导人和工业大佬,掌握他们的把柄,为的是在国际会议的谈判上能够掌握更多的主动权。尽管如此,他依然对国家抱有幻想,幻想国家可以保护民众的隐私。当开始监视民众而且很大一部分是美国人的时候,他自我欺骗自己是在监视恐怖主义,可以阻止炸弹袭击,可以拯救美国民众。“他们监视的不是恐怖分子,也不是国家,也不是公司,而是你(每一个让人)”。在这种理想与现实的距离之间,他开始自我怀疑,怀疑自己的理想与价值。同时也因为不被女朋友所理解而遇到了迷茫与困惑。
在压力与困惑之下逐渐让他变得焦虑困惑,并且出现了癫痫的情况。面对这些他一直在努力地寻找着自己内心的那个答案。
最后,当他在夏威夷发现曾经做的系统被用来当做杀人机器的时候,他仿佛知道该如何做了。他通过把存储卡放到魔方里偷偷地把资料带了出来,在香港通过报社公之于众。当他笑着走出来的时候,他仿佛感觉到令人无与伦比的轻松,在他身上积压了多年的压抑与困惑终于在见到阳光的那一刻烟消云散。至此,斯诺登的爱国理想终于真正地变成了现实。
或许打击恐怖主义是一个借口,真正的目的是对经济和社会的控制,来维持自身的霸主地位。或许自由和安全人们更想要的是安全,这也仅仅是一个借口。但是这些确实在被一些人当做手段来加以利用。技术本来没有错,错的是不正当地使用技术。
或许斯诺登并没有出卖自己的国家,他只是揭露了一些敏感的黑暗面,为此也付出了远离家乡的代价。或许那些打着保卫祖国保护人民口号仅仅是一个幌子,来掩盖那些丑陋的事实。就像香港的那位律师说的一样“You are not alone!”,他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为了能让这个世界少一些黑暗,多一些光明。
一个内心充满理想的人或许不太适合这个充斥着欺骗与黑暗的社会。有些人不敢把自己的理想当做自己职业或许也是因为不敢面对那些难以接受的现实。如何找到现实与理想的那个平衡点,使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考虑的问题。
“当我离开夏威夷的时候,我失去了一切,但我开始我新的生活。”
最伟大的自由就是不再需要担心明天将会发生什么。
伟大的政治类电影导演奥利弗-斯通几十年如一日,不断为我们揭示大洋彼岸这个国家的另一面,如同一只啄木鸟在不断寻找硕大树干里面的虫子,其实这位老爷子能够不断有新作品,对这个国家来讲也是一位奇迹,或者说这个国家包容了他的存在,起到一个政治“啄木鸟”的作用。
这部电影剧情设计中规中矩,节奏紧凑,让主角既讲故事,也演义了情感线,形象能够丰富。这部电影从艺术角度来点评的意义不大,主要还是表现了斯诺顿的理想主义价值观,他幻想着,也努力着能扼制住美国政府强大的权力,防止蔓延到每家每户的卧室内,但政府权力的野蛮生长己成方向,尤其是目前科技的发展,数字化工具的普遍运用。从其最后的归宿,他也是依靠了另一个更强势的政府来保护自己。
影片最后情节,还有一丝安慰,他的女朋友能够与他团聚,并共同生活。
“我叫爱德华·斯诺登,29岁,在夏威夷的博思艾伦咨询公司工作,是美国国家安全局(National Security Agency, NSA)的基础架构分析员······” 2013年6月9日,在轰动全球的“棱镜”计划被曝光的两天后,英国《卫报》首次披露了这起美国历史上最严重泄密事件的主人公爱德华·斯诺登。
![]()
☊ “棱镜”计划于2007年启动。NSA与联邦调查局(Fed
这个身材瘦削、面色苍白、戴着黑框眼镜、留有一圈稀疏山羊胡的神秘男子在2013年5月20日逃离了阳光明媚的夏威夷,从此消失在美国情报部门的视野中。他的再次现身拉开了电影《斯诺登》的序幕,手转魔方作为接头暗号的斯诺登在香港美丽华酒店上演了现实版“谍影重重”。
在酒店逼仄狭小的房间内,斯诺登与《卫报》驻巴西分社的专栏作家格伦·格林沃尔德、美国纪录片制作人劳拉·珀特阿斯一起策划推出了轰动全球的“棱镜”计划系列报道。而整个事件的过程也被劳拉拍摄成极具政治惊悚风格的纪录片《第四公民》。
爱国者为何走上告密之路?
与纪录片重点刻画棱镜门始末不同,电影更像是《第四公民》的前传。剧本将更多笔墨着眼于斯诺登的成长背景与如何蜕变的心路历程。
1983年,ARPA和美国国防部通信局研制成功了用于异构网络的TCP/IP协议。在真正的互联网诞生的这一年,爱德华·斯诺登出生了。
斯诺登从小热衷于网络游戏与日本动漫,虽然高中辍学,但通过社区学院学习计算机成为微软认证解决方案专家。他还拥有一个典型的爱国家庭:父亲供职于海岸警备队,母亲是地方法院办事员,姐姐是一名律师。斯诺登直言“9·11”恐怖袭击让他变得更加爱国。于是在2004年,20岁的他为了参加伊拉克战争而报名参军。然而不到4个月,他就摔断了双腿,不得不退伍。
没有学历的斯诺登靠互联网度过了一段难熬的失业时光。2005年,斯诺登在马里安大学做起了保安,却在一年后实现了从保安成为特工的惊人飞跃。极具野心和计算机天赋的他从几千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央情报局(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CIA)的技术分析员。由于对网络的钻研令人惊叹,斯诺登很快获得上司赏识,被派往瑞士日内瓦工作。也正是这段时间让他对美国情报机构宣扬的正义性产生了怀疑。
斯诺登在日内瓦见识了强大的监控系统,并亲眼目睹了情报人员故意将一名瑞士银行家灌醉并诱使他驾车回家。在该银行家因酒驾被捕后,探员就可以假装救他于危难中,成功招募其为CIA效力,以获取秘密的银行账户信息。斯诺登拒绝与探员配合报警抓酒驾的银行家并提醒上司需留意计算机安全和系统方面已逾越道德底线的问题,结果遭到回绝。因此,斯诺登第一次萌发了揭发此事的念头。但是他当时却选择相信奥马巴总统上台后欲改变权力滥用的誓言。
2009年底,斯诺登离开了CIA,成为戴尔公司的雇员。2010年,他被派往日本东京,有了比先前更高的权限。电影借斯诺登的双眼向世人展示了无人机监控轰炸的全过程。这一切开始真正让斯诺登心烦意乱,也导致了理想主义青年的彻底梦碎。
![]()
☊ 格伦的新线人泄露了无人机和监视名单。所有的无人机轰炸都是
影片以倒叙与插叙相间的手法尽力还原了斯诺登从参军到离开夏威夷前的经历。但是看完整部片子却容易让人误以为斯诺登曝光的导火索源自女友被监控。事实上,格伦·格林沃尔德在《无处可藏:斯诺登、美国国安局与全球监控》一书中抽丝剥茧地揭示了斯诺登的心理变化。结束了日本工作的斯诺登回到马里兰后年薪已超过20万美元。在此期间,他“亲眼看到国安局与民营科技企业合伙窃取公民的通信记录”。
斯诺登目睹了庞大的国家监控体系的秘密搭建过程,而这一体系并未受到任何监管和制约。当他意识到只要人们在网上交流,NSA就能收集、存储和分析他们的通信内容时,他下定决心将这一切秘密公之于众。
2012年,斯诺登被调去夏威夷。一年后,为了下载完整描述国安局秘密监控活动所需的最后一批资料,他申请了博思艾伦咨询公司夏威夷一处的职位。工作不到三个月,斯诺登以癫痫病为由离开了夏威夷逃往香港,身上携带着从世界最强大情报机构内部窃取的约170万份秘密文件。
斯诺登在接受《卫报》记者采访时说道:“我不想生活在没有隐私、没有自由、把互联网的独特价值都消灭掉的世界里。” 在他的价值体系中,互联网赋予了他自由、探索的机会和自我实现的途径。也许正是网络这种史无前例的独特价值让斯诺登不顾一切地去捍卫他心中的正义与信仰。
斯诺登逃亡背后的国家角力
身份曝光后,全世界都在追寻斯诺登的下落,他却在香港人间蒸发了。也许很多人会有疑问,为何斯诺登的人生像开了挂一样竟然能躲过FBI和CIA的联合追杀?电影的后半段披露了帮助斯诺登藏身的关键人物。在加拿大律师罗伯特·蒂博的安排下,斯诺登躲进了香港贫民区的难民家。而维基解密也成为斯诺登金蝉脱壳的幕后策划。
斯诺登随后的逃亡过程并未在电影中展开,但皆被记录在《斯诺登的大逃亡》一片中。斯诺登事件的不断发酵也令各国间的隐性较量与权力制衡愈演愈烈。为混淆美国视听,维基解密以斯诺登的名字买了十几张由香港飞出的机票。据说,当时大批记者购买了飞往哈瓦那的机票,结果飞机上一大半乘客都是记者,却没见到斯诺登本人。此时,美国也早已向香港特区政府和斯诺登可能去往的国家施压,但是斯诺登还是在维基解密记者莎拉·哈里森的陪同下成功离开香港。
由于美国国务院把爱德华·约瑟夫·斯诺登的名字错写成爱德华·詹姆士·斯诺登,导致香港没有足够的时间再次审核。针对放生斯诺登的美方指控,香港国会议员叶刘淑仪机智地回应:“我们香港人对法律总是仔细处理,他们得再次核对拼字,确定那是美国当局想要的人”。她还指出“斯诺登离境时,他的护照仍然有效,也许美国应该早点冻结他的护照”。
当斯诺登抵达莫斯科机场时,美国已取消了他的护照。除了与俄罗斯多次交涉,还派出一架前中情局引渡飞机来运送斯诺登回国。
一开始,普京是拒绝斯诺登进入俄罗斯的。然而事情很快便峰回路转。
玻利维亚总统埃沃·莫拉莱斯当时在俄罗斯出席会议,并表示愿意考虑为斯诺登提供庇护。结果,莫拉莱斯在回国途中突然遭到法、葡、意三国拒绝过境,总统专机被迫降落在奥地利。在证实飞机上没有斯诺登后,三国才放行莫拉莱斯回家。总统专机在奥受辱不仅引发了南美国家的强烈谴责,也给美国带来了天大的尴尬。更令美国颜面扫地的是,俄罗斯竟答应给予斯诺登为期一年的政治庇护。
选择藏匿于言论自由又有中国大陆撑腰的香港,为了不被抹黑而不直接飞往俄罗斯,最终阴差阳错留在俄罗斯成为俄罗斯制衡美国的筹码。这场惊心动魄的猫鼠游戏无不体现了斯诺登缜密的思维和卓越的政治头脑。
像特工一样拍电影
虽然《斯诺登》上映后在美国主流媒体圈并未收获良好的口碑,连票房都差点“扑街”,但是该片能出现在大银幕就足以令人震撼。据导演奥利佛·斯通说,在拍摄影片期间,他与制作人莫里茨·伯曼采取多项措施联手避开美国政府的监视。他不仅将拍摄地由美国转移到德国,连群众演员都由德国人扮演,并用代号“萨沙”命名整个拍摄过程。
为了不引起NSA的注意,斯通和伯曼用尽了洪荒之力。他们避免使用电话或邮件讨论制作细节,仅靠笔记和面对面沟通。他们把剧本存储在从未接入互联网的电脑里。如果需要邮寄,伯曼会打乱页码顺序,找4家不同的快递公司,分别发送4个邮包,送往4个不同的地址。
安全抑或自由?叛徒还是英雄?
“9·11”以后,美国政府以防恐之名通过立法获得了一系列监视特权。然而监视行为却逐渐演变成对社会、经济以及政治的操纵,互联网也为国家间的竞争提供了新型战场。斯诺登手上一些未曝光的文件表明NSA同样参与了经济和贸易间谍活动、外交间谍活动以及针对全世界人民的监控活动。
“棱镜”计划只是众多秘密监控项目中的冰山一角。还有英国针对全球电话和网络流量的光缆系统进行秘密监控的“颞颥”项目,NSA在全球150个地点设置超过700个服务器用来监控一切网络行为的“X-Keyscore”项目,能够把从电脑和电信网络收集到的数据按国家展示在地球上的“无国界线人”计划等。
不仅如此,由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组成的“五眼”情报联盟可以共享大部分情报。这些隐藏在太阳之下的监控行为令奥威尔小说《1984》中的老大哥重归江湖,并在全球人民的头上撒下了一张监控大网,随时盯着我们的一举一动。
斯诺登的上司在影片中说了一句引人思考的话:“大部分美国人根本不想要什么自由,他们要的是安全。”诚然,有法律制约、媒体监督的合理监控并不会引发众怒。但是在“棱镜”门事件中,监控行为不仅逾越了美国宪法,还无视他国公民隐私,连美国情报部门自身的安全核查流程都存在极大的疏漏。并且在“棱镜”计划系列报道推出的过程中,《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等美国主流媒体也遭遇体制的障碍,媒体腐败的运作机制也无情地嘲笑了西方一贯标榜的新闻自由。
在电影之外,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也让个人隐私变得不堪一击。不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各大互联网巨头都纷纷建立大数据分析与挖掘平台,试图精准地分析消费者的行为、爱好与需求,全方位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也许很多人会认为没有做坏事就不怕被监听,甚至觉得这没什么大不了。但斯诺登显然是那个为了自由宁愿失去自由的理想主义者。
纵使拿着高薪,在世界最强大的情报部门工作,斯诺登却始终一脸忧愁。直到他带出了SD卡里的机密文件走出夏威夷基地时,那张扑克脸才露出了灿烂的笑容。他的背影渐渐被强烈的光亮所吞噬,仿佛去了一个谁也不知道的地方。
影片结尾,导演猝不及防给观众送上一颗大彩蛋。当大家已然沉浸于约瑟夫·高登·莱维特惟妙惟肖的表演和与斯诺登极其相似的声音语气时,画面却悄无声息地切换到斯诺登本人。“我不再担心明天会发生什么,我很高兴自己今天做出的决定。” 在一间朴素幽静、萦绕着异域风情的别墅里,斯诺登缓缓望向窗外,脸上现出一丝浅浅的谜之微笑。
目前,斯诺登仍然生活在俄罗斯,一边批评着俄罗斯政府的弊端,一边推出了电音单曲。谁也不知道斯诺登心里在想什么,但当他被问到 “你觉得自己是英雄还是叛徒”时,这个谜一般的男子答道:“我只是一个美国公民。”
斯诺登事件至今被人提起仍是惊人。它揭示了一个令人惊惧的真相:我们无时无刻无地的被置身在一双双眼睛下。无法想象!我们好像生活在一个镜像的世界里,在镜像外面一群人看着我们,我们浑然不知的进行着自以为安全隐秘的事情。 无论何人,想到这个真相都后怕,而斯诺登让我们认识了这个真相。
毫无疑问,斯诺登是一个悲天悯人的勇士。
电影改编真人传记主要是真实为看点。目的是给人们一个历史的真实呈现。基于这一点,《斯诺登》是及格的。但是看完电影,总有这样的感觉:全片平铺直叙,有点平淡。
这也是传记电影容易犯的通病。
来说一说本片。
本片以斯诺登在香港揭发棱镜门为切入点,通过人物采访、对话、回忆对斯诺登的军旅、爱情、情报工作进行插入式、倒叙式的讲述,主要集中斯诺登在棱镜门事件前的生活经历和情感变化,展示了是什么让他下决心揭发的动因和揭发带来的影响和后果,在给人们还原这一事件的同时,塑造了果断,内向,敏感,勇敢的斯诺登形象,并让世界人们认识到真实的安全和自由需要被保护。
一,以揭发事件为切入点,插入式的倒叙叙事。流畅自然。
以斯诺登和记者的采访对话和他的回忆来倒叙插入叙事,将斯诺登的生平巧妙的连接,不突兀,不生硬。
二,影片高超的摄像技术,影像表达人物内心情感。
第一张图使用镜像拍摄和长焦摄像,倾斜构图,镜像代表虚幻突出斯诺登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虚化人物和倾斜构图突出紧张。
第二张图使用了正面打柔光的拍摄,估计是全片最温暖的人物照片啦。突出斯诺登离开这个监视世界的地方的愉快。
第三张是全片唯一的一处剪影拍摄。我觉得是呈现斯诺登对走出大门的未来的不安和不确定。
三,通过斯诺登的独白和视角呈现对监视的的危害进行深入的剖析。
四,新闻、采访、纪录片加真人客串的叙事形式,全面,客观的展现事件,表达思想。
五,影片对斯诺登人物的塑造也是客观真实的,通过他和女友生活方面的表现。
其中有一个关于上传邮件的两人的争吵很精彩,有小放大,延伸出人的生活的安全问题。
放囧夫图
本人
今年最重要最必须看的一部电影,社会意义重大,不仅关系到美国人哦.看完真是好多话要说,好多感叹也很开眼界.特别崇敬斯通作为有声望的导演一个个求电影公司发行却都被无情拒绝,但他还是坚持拍摄本片.也很佩服最终发行本片的Open Road公司,他家发行很多有争议的真实事件改编电影包括今年奥斯卡spotlight ,我都好喜欢.也佩服本片的每位演员.如果你看过有关Snowden的纪录片“Citizen Four "再比较本片就会发现囧瑟夫与Zachary Quinto演得真像斯诺登和记者Glenn.说话声音和形态都像! (没看的赶快补课!)
本片有辩证看待事件两方面,一边是人们的隐私遭到侵犯,而受利的只是政府,但如片中CIA高层说的:真的有那么多人在乎吗?也许相比权益与自由人们更在乎人身安全.
比如那些玩Pokemon Go的明明知道等于是连行为都被操控还是乐此不疲;而现代人清楚如此多社交网络必然会损失掉一部分隐私但宁愿如此也不愿默默无闻不然等于是跟人间蒸发没区别.在这样的信息时代就算没人跟踪也很难保全个人隐私.斯通在采访中说,一开始大公司都拒绝他最后只好找他都没听说过的open road , 这一度让他很心碎觉得这都是电影公司被大型传媒集团吞并垄断后的结果(受到很多牵制)斯通爷爷也为玩社交网络玩Pokemon Go的年轻一代操碎了心,才特地带本片去Comic Con,在众多科幻漫改电影中间,苦口婆心的敲黑板
影片最终把究竟Snowden是英雄还是叛徒的思考依然留给了观众.但角色塑造得很讨人喜欢基本上观众很难不站在他一边。
看完片相信人们一定要记得不用笔记本电脑时把翻盖扣上[偷笑]片中虽有部分情节杜撰但却安排得滿巧妙.个人非常喜欢.希望影片在颁奖季有收获.此外不得不说觉得斯诺登本人比囧瑟夫长得更帅些
看到评论区我放心了,雪登本色出演确实比囧瑟夫帅多了。
应该也是角色需要,需要模仿雪登的言行举止。
外形气质我是认可的,但是奇怪的是囧瑟夫这个声线也和雪登本人不像,而且记忆中他自己的声音也没有像本片中那样故意压得这么用力,全片下来听着非常压抑非常蓝瘦。
距离棱镜门事件也已经过去六年多了,现在形势真的达到了雪登当初预想的那样吗?
我看是没有。
当初雪登本着“把事件告诉全世界,剩下的由民众讨论、由民众决定”的原则而泄的密。
尽管互联网是有记忆的,但民众没有。
震惊之后,波澜大起,然后就逐渐湮没、消散在茫茫信息之海当中。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情报体系,大国更不用说,更成熟更完整覆盖面更广组织。
老美有的,我们也有,别人都有。 只是老美运气不太好,政治思想教育还不到位,才出了一个雪登,惨遭背刺,被迫摆上台面公之于众。
尽管当局政府大耳朵已经下令停止数据块的收集,但是风波过后呢?
美利坚会眼睁睁看着别国继续使用自家的“Xkey$c0re”而自己束手无策吗?想也不可能。
换个代号、另起名义,该用的还是得继续用起来。
这里想要插播一则安利。
13年6月事件曝光,同年10月一款游戏火线出世,《 Orwell: Keeping an Eye On You》。
去年的时候我也抽空玩过了,很难不把二者联系到一起。
Orwell就和Xkey$c0re一样,同为ZF安全监听项目,只需要一个名字,或是一个关联人,或是任何个人信息,就能搜索到一切。
也许光从新闻报道和文字材料上的感受,没有通过游戏来的更加震撼,所有人在互联网只能说是无所遁形,肆意果奔而不自知。
但是身为羊群的我们,震惊过后不安过后,啥也做不了,也就只能瞎担心了。
说实话这种赤果感确实非常让人不适。
但是仔细想想,他们确实强大到已经可以监shi所有人了,这个数据量也一定相当惊人,储存起来又不太现实,这得需要多少存储设备,而且里面又有大量无意义无价值信息。
就像监控摄像头一样,每天录下来,存到本地的硬盘里,硬盘满了就自动把最旧的顶掉,出了什么事,赶紧翻查最近的录像就行了。
换句话说,只要没人注意你,你被收集的信息按道理应该是静静地躺在某个机房的硬盘里,过个十来天几个月也就消失了,而且也不会有这么多人力来每天查看,只是有了个记录。
资源要用到刀尖上,我等平民百姓隐私哪有监视的价值,所以能被注意到的都是什么人?
政要,各界巨鳄,命脉行业巨头,核心技术、专利持有人,机密机要掌握人,罪犯,危害社会的危险分子...
上述人等,能和平民能够拉上关系的也就是罪犯呗。
所以嘛自由和安全也许确实不可兼得吧,也就只能这样骗骗自己,然后keep your head down,不要成为名单中的人,乖乖去搬砖赚钱,遵纪守法,过好自己的小日子他不香?
“我以为奥巴马会好些,我错了,都一样”“日本方面拒绝了我们监控他们的国民,说这是违法的,但我们还是监控了他们整个国家,一旦发现他们不再是盟友,马上可以让他们全国断电”为什么斯诺登曝出这么多,希拉里邮件曝出这么多,还是很多人觉得美国好呢,大概是宁吃屎味巧克力,不吃巧克力味屎。
在LA出差,赶上ArcLight放,这样的故事能在影院看到,滚屏完了后面还有40分钟采访,全体鼓掌10余次,整个3小时10分钟的观影体验特别嗨。囧瑟夫依旧会演,Arrialexa65拍摄,4k放也给观影体验增色不少。
整部电影最震撼的地方就是 it's fucking real.
资深爱国者、极客、害羞的男孩,斯诺登的每一个侧面说起来都挺有意思的,但被电影用最土最了无生机的方式粗浅表现。可惜了囧瑟夫,在模仿口音和细节动作上花费的苦心有目共睹,但无奈整个电影就是一场落伍的灾难。
中国应该上映啊,才能体现资本主义的狡诈和黑暗嘛!
有条短评什么鬼,神他妈“POI就是建立在棱镜事件的灵感上拍”,POI是2011年播出的,棱镜事件2013年才曝光。明明是正儿八经的预言了棱镜事件的神剧,怎么就变成借鉴了:D 还喷别人智商exm???
hero。斯诺登真人真是比囧瑟夫还帅……
在香港看这部片子感觉有点魔幻,经常去的美丽华就是国际间谍们的藏身之所。回过头来,日后香港政府不顾美国施压放走了斯诺登,也不枉他当初选择先到香港避难,香港终于没有辜负他。
一个29岁单薄的苍白的身体 装着比所有超级英雄加起来都大的勇气
tiff首映 囧瑟夫口音学的还是很神似 强烈建议看前先补citizen four
3.5 可以看做是《第四公民》的前传,平铺直叙。作为故事发生没多久就拍出来的传记片,也只能是这种叙事和改动幅度了吧,斯通也没太多发挥余地,个人认为和纪录片重叠的那些就不必了,不如拍更多他在政治立场上的转变。没想到一切的起因是他发现女友被监视--有点意外但也让这个人瞬间鲜活起来
很感人,最后真人出现的时候,真的很想鼓掌!希望俄罗斯可以继续保护他~
和我们同辈的老导演奥利佛斯通(46年生),保持了他自《野战排》、《生于七月四日》高峰期创造的的一贯作派,尖锐、写实、批判、工整,看得过瘾啊!
自反而缩,虽千万人
【剧透】…………………………尾声时,采访后半段真身出现时,我真的一身鸡皮疙瘩。除此之外,印象最深的镜头,是他成功绕过了安检,往外一步步走,阳光一点点照亮整张脸那里。
作为电影本身并不出彩,中规中矩的传记片,整个叙事结构很松散,从参军到CIA到NSA到最后揭发,想要面面俱到概括整个人生经历,却显得没有重点,看公映的首场,现场连线Snowden,感觉他本人还比囧囧要更出彩。多一星给电影最后的出镜。想要深入了解Snowden对这个事情的价值观念还是要去看Citizenfour!
本子烂,好不容易出现一个活着的当代英雄,还帅,拍成这样。小囧已经很认真了但是演出来依然一脸弱智,女友也弱智!主要是全片没有剧情发展,除了跟女友的韩剧剧情,主线就是突然有一天发现有人围观女友,一个不爽有一天拷了文件就逃了,完全没有内心戏的发展,而且他烤文件吧竟然不用command line!
71/100 这部电影长时间面临美国无人发行的境遇,但它终于还是大规模在本土上映,它的意义在于给了弱势的一方一个辩解的机会,不至于被强大的权力一方完全吞噬。从电影本身角度来看,从导演到演员不是用力过猛就是心不在焉,制作仓促,权当有不能说的苦衷吧。
毫无防备毫无防备毫无防备 囧瑟夫和Quinto就这么站台上了 世界首映棒哭 ZQ演的Glenn Greenwald发起飙来好担心下一秒就要用念力劈开我头颅 #斯诺登#
真是对斯诺登肃然起敬,而且本人比小囧要帅!看完后我把笔记本的摄像头封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