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上映的《英歌魂》之后,笔者觉得影片可以从四个角度讲:
一、 文化:当传统文化碰上现代潮流
对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问题,很多人、很多影片都曾思考过。将现代街舞与传统的英歌文化元素融合在一起,是很有意思的“做国潮”的想法。
不仅要继承、还要让它显得很潮,不自绝于传统文化、不让传统的英歌舞蹈文化流失,又让英歌潮一点、现代一点、为更多人所知,这是男主在一步步探索下做出的选择。
这部影片不会像很多商业片是纯粹的娱乐,在“文化”的加持下表达出来的东西却是平易近人的,更不是“街舞”这种小众文化的狂欢。
二、潮汕人的精神,区域个性与共性
导演应该是想表达潮汕血性、勇猛、不屈、奋勇团结、甚至好胜的、由一杯杯茶送下去、一代代人培养、传承的不怕输、不服输的精神,这种出发点很有文化担当,影片基于此的着力表达会让像笔者这样的外地人对潮汕除鲎粿、肠粉等美食之外的文化层的东西感兴趣。
比如说潮汕人的方言,又比如会让笔者越发好奇潮汕人身上共有的精气神,其它地方是不是也有共有的区域个性?说到影片能体现潮汕人的精神这点,除了体现区域个性,影片当中男主的朋友锤丸子的小胖身上能体现出对于生活的隐忍,这种性格则能放眼全国找到共性,能够放眼全国、全世界找到和小胖相似的在事业和生活夹缝中奔走的人们,所以影片对于人的性格的塑造还是很有亮点的。
三、亲情:与父权的和解
父亲的强势与妥协,以及父与子之间的暴力沟通是可以多多观察的。男主的父亲有很多家长的影子:会误解孩子、会揍孩子、会有自己的犟脾气、又会为孩子好、会默默为归乡的孩子做一顿饭、会来看孩子的一场演出、会背地里帮孩子、会在孩子需要的时候替他扛起一面大旗。这种形象总带着一种熟悉感,于是关于自己与父亲沟通时的记忆会划过脑子。没有谁总是对的,但绝大数人会被自己的父亲感动过。影片有这样的关于“父亲”的演绎,确实有种眼光挺成熟的味道。
四、爱情:爱要勇敢一点、敢说“这一次我不走了”
这部电影当中并没有卖力去演绎男女主的感情,但是还是能让人看出爱是需要表达、需要勇敢的。中国人一般都比较追求含蓄,但含蓄归含蓄,错过可是会遗憾终身。
从女主弟弟的助攻以及女主帮男主量衣服的暧昧感能看出男女主之间其实是“有戏”的,他们是有感情的。其实,从电影当中完全可以get一个表白语:“这一次我不走了”……
这简直是《英歌魂》版的“月光很美”“如果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走?”
拥抱勇敢去爱、不要畏手畏脚,表白的话影片都替你策划好了,想到谁就在聊天时见缝插针的用吧~~没准对方也看过《英歌魂》呢!
他们的围绕英歌而展开的故事不残酷、但热血。为“文化”而来的知识分子会不会觉得与自己所预期的故事讲述方式不同,我并不能猜出。
这部电影或许不会成为让人十几二十年后想起的经典,但能让人看到有一部分影视工作者越来越努力的思考关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取舍。
笔者觉得有时候应该离电影近一点,又远一点,给“艺术”以空间。不要老去嘘人,也得发挥艺术批评的必要性,但是不要只站立在电影的企图或者只站立在电影的成就这其中的某一端去看问题。有时候真喜欢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的干将著名导演特吕弗对于电影评论的态度,喜欢他说自己当导演后就不怎么喜欢评价别人的作品的那些好玩的感受。
对电影的评价笔者还喜欢日本动画导演汤浅政明的话,他说:
我评价电影,只要有一个有趣场景就合格。但别人却会说“故事不怎么样啊”、“角色分配有问题”。自己做《Mind Game》时,自以为作品很有趣,却收到很多“没剧情”、“非常无聊”的糟糕评价,于是开始对他人视角产生兴趣。网上观察后,我发现大家看法并不一样。只是在装作“用同一种方式看东西”。喜欢电影的人心中建立了一套“电影格式”,然后检查电影有没有偏离路线,与“电影就是打发时间”的我截然不同。
总体而言这部影片让笔者看到了家和事业、生活重压下的文化于人的精神启迪,其实还挺不错的。
1.一开始我是用看网剧的眼光来看这部戏的,但是没想到剧情衔接自然 演员演技颜值不浮夸 角色形象有血肉有内涵 音乐摄影细节等等全方位质量上乘,适当本土又面向大众这一点上平衡拿捏到位,超越网剧!
2.我现在用本土视角来挑剔一下,失望之处在英歌舞改编部分,这个要求对影片高了点。英歌舞招牌特点为双锤棍不能取代,能拓展的只能放在那些大量消耗体力的阵法排列和街头巡演动作,街舞特点明显早已玩烂,勉强也是四不像,两者没有互补性显然不搭。
3.说句题外之话,个人认为英歌舞本身就有扮成水浒英雄街头巡演和阵法排列动作,或许融入酷跑动作改编成攻城行军加强表演气场和创新可观性,更能贴近主题!
4.对于这样一部电影评价有着本土与外界的客观双重标准,以外界的客观角度来说中规中矩值得鼓励,以本土来说地域、口音、方言等细节处理相当有容量,不会太过于局限和排他性,毕竟文化也是要面向外界大众的,这也是这类电影的进步之处。
普宁人看《英歌魂》,来说点我的拙见。
这部电影,除了剧情拖沓重点不突出以外,最大的问题是根本没有体现出应该体现的精神或者说灵魂。
英歌是练江文化孕育出来的,练江流域的彪悍英勇热情在电影里都没有得到体现。
首先,电影里所有的乡亲父老都是软绵绵的(可能是因为口音问题,见下段),居然容得下外地人单枪匹马几次三番上门惹事,这在普宁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普宁的乡里是很团结的,不可能有这种一个人去乡里作妖兴风作浪的事情发生(作为全国人口第一大县,电影里的乡亲群演是不是太少了一点?)。女主角的父亲因为女儿不听话,就算在盛怒之下,也只敢用手指一直指着儿子和女儿骂,不敢动,也不敢打,没有感染力。
其次口音是一个问题,这部影片既然讲的是普宁英歌,里面除了主角的爸爸(也是配音的),整个普宁所有乡亲都说揭阳和汕头话,感觉真的很别扭,外地人可能不在乎,但是口音和当地的集体性格是有关系的,全剧软软的口音,而且说话很书面语一点都不口语化,完全体现不了练江流域的民风。还有潮汕人不是台湾人,“和”字不念“汉”,主角一口一个“我汉你”很难让人相信他演的是潮汕人。
还有英歌兴盛的地方集中在市区流沙和周边的乡里,和榕江流域的洪阳其实没啥关系,而且离流沙二三十公里,为了展现中山街就安排主角他们每天去那里跑步真的不是很必要。
再有,整部电影很少出现真正的英歌,观众很难形成一个“英歌是什么”的概念,传统的英歌没有展现,观众都还不知道英歌是什么,然后电影就告诉观众说英歌其实是街舞,有点反效果宣传的感觉。不是说传统不能创新,而是说主角他们准备的是一场有英歌元素的街舞,而不是融入创新的英歌,就这样的东西,台下的英歌前辈们居然没有在任何心理准备的情况下看到了还点头微笑示好,也不是很合理。
最后个人感觉,所有人演得都很不自然,整个过程好像在看《夜倾情》这种业余演员演的电视剧一样,让人有点不耐烦。
其实看到有这部电影是很开心的,至少说明普宁自己的文化也开始对外宣传了,证明政府也有在在意自己的文化和传统的发扬光大,导演的用意也是非常好的。之所以说这么多不好的评价,更多的是希望自己的家乡的文化艺术能够更好更多地让外界了解,这是普宁人的骄傲。
英歌魂,是潮汕人的精气神,影片一点也没有体现出来,剧情拖拉很尴尬。还有一点就是一会儿潮汕话,一会儿普通话真的让我很难受,能不能找一个配音演员好好把普通话配成潮汕话啊?虽然说你久居城市可能不会说潮汕话,但是这部电影的定位应该是潮汕人,你这样的说话方式很难让人接受。不过电影一些潮汕特有的细节还是体现的不错的,很能说是什么,但如果你是潮汕人你就能get的到那个点。英歌魂体现的是潮汕人勇于拼搏打拼的精神,还有就是电影中的舞蹈真的很尬,一点都不能把英歌舞的霸气,粗狂展现出来,话说英歌舞里面好汉的原型是《水浒传》中的一百单八将,每个人的角色都栩栩如生,所以才很好的展现出英歌舞的精神。
显然是《爸,我一定行的!》的跟风产物。
旁白又来了。国产烂片特征之一:凡用旁白叙事的国产片99%以上是烂片。
船、鼓、训练的情节想到了港产片《逆流大叔》。
父子传承、冲突都是母题了,能不能别这么脸谱化表演?
潮汕重男轻女的思想是非常严重的,如果导演有种,就好好地拍一部反映这个的片子,引人反思,批评社会偏见,探讨女性独立精神。都是励志的主题,人家《摔跤吧!爸爸》就深入了“女权”这一内核。
说教的味道太严重,英歌舞的魂这样赤裸裸地说出来真是太失败。
以前动画公司旧同事说过英歌舞(他普宁人),说是要将它和功夫茶等融合在一部动画电影里,还制作了片花去扎钱,但后来不了了之,据说是公司破产了,还一度上水滴之类给自己父母筹钱看病。
男主是《这!就是街舞》的亚军,女主陈妍臻也参加过这个综艺。倒是很“专业”了。但跟潮汕英歌舞有什么关系呢?
期待很久,看了比较失望…… 首先剧本没打磨好,很生硬,而且有些情节铺垫不够: 1.阿德找人,情节很像《少林足球》,但情绪、需求转折没有足球那么好,只觉莫名其妙就打怪成功了; 2.阿德很厉害么?没看出来,只看出了他的暴脾气,领导气质全无,也没解决啥问题,找到投资也是别的妹子干的; 3.英歌魂的团结展现得很僵硬,最后的比赛很无语,传统英歌就出现了几秒,而且拍得很不走心,没有特写和情绪,主角那段舞蹈虽然不错,但那又咋地?最好展现自己的方法,不是略过别人凸现自己,而是别人优秀,我更突出,所以这段情节,我觉得很失败 4.海岛练习也拍得很省略,就喝酒详细了,还说阿德贡献大,改变了大家,看不出改变哪里了……… 5.这样莫名其妙的地方还有很多…… 其次,演员演技不够成熟: 1.大家找阿龙那幕,感觉演员反应很呆且单一,不符合人物性格,按理女主应该暴走,牛丸仔应该害怕之类的,镜头没有特写也是没有体现情绪的原因之一; 2.整部电影只觉得阿德父亲演技不尴尬,但可惜镜头把他埋没了; 3.这样的地方还有不少…… 然后运镜也很潦草: 训练,表演,找阿龙,反派去中医馆找德爸,该表现的细节和情绪都没有,那时候给德爸一个特写多好,气氛马上就出来了… 总体来说,各方面都没怎么做好,没想象中好看。
最后,导演拍这种题材,立意是好的,但准备不够充分。
是我给予过高期望的原因吗?尴尬到我冒冷汗!这就是所谓的网络大电影吧,读出来的台词,尴尬的演技和基本。开篇蓝色墙壁,老旧的竹编物品,放在一起好尴尬!和潮汕背景那么的格格不入!说的是英歌舞,最后跳的也不是英歌舞。既让想讲文化。那就需要把文化正确的呈现!不是告诉别人有个东西叫英歌舞。展示的却是现代的舞蹈,部分潮汕人的盲目吹捧,这种吹捧叫助纣为虐。身为一个潮汕人。我觉得我们在考虑有没有的同时需要考虑对不对的问题。很多传统文化一旦出现断层,后继的的传承衔接也将很容易出现问题!
说实话,就算想来场秀,好歹也把舞蹈设计好一点。连棍法都不练,跳的啥玩意,希望大家别被电影误导,英歌舞的现场气氛可比电影里的有感觉多了,希望大家多来现场体会。失望
女主很漂亮很有气质,很适合演白领女强人集团千金之类的角色。其实最后那场舞的设计真的不错,可惜编剧为了让主角父子俩和解,强行挤掉了女主,让老父亲代替女主,反而让高潮泄气了
比上一部潮汕方言电影成熟了很多,导演是有想法,街舞和英歌舞融合,想给潮汕文化添新的活力,但这么做会有一个风险,就是主次不分,前后部分割裂很明显,前半部分很无聊,甚至于一个小时后开始看也不会有影响,而且街舞和英歌舞在主次表达问题上显得很飘忽不定,但作为一个潮汕人,能看到英歌舞能被搬上大荧幕真的感到很自豪!三星鼓励!
硬。挺尬的。
本来以为又是一部本土的土味电影,但看完意外地觉得不错,剧情虽然俗套但已经尽量合理化了。不过最后的英歌舞蹈创新得已经毫无灵魂了,就是一个街舞。作为在外的普宁人,看到熟悉的流沙大道、普宁商品城和洪阳中山街,还是很亲切的。电影也传递了在外打拼的潮汕人与家乡那种矛盾的情怀,粤ABCS与粤V之间的关系。遗憾这部电影作为普宁的英歌宣传片是可以的,始终难登大雅之堂。希望有朝一日,能将英歌这么帅气的民俗文化拍成像《叶问》那样的历史文化电影,多点文化厚重感,少点浮夸与尴尬。
徐少武老师
不是潮汕人,但透过镜头看到潮汕的人事物还是很有味道的。深深感受到传统文化需要好好地传承,无论是加入全新的街舞元素,还是通过新一代潮汕青年的自我价值实现。作为这街的粉丝,Nikki和一德的表演是让人惊喜的。虽然故事还是单薄了些,但好在画面和完整度还是有的,导演展现传统文化的心还是值得支持的。
网大,不知道为啥要让俩台湾街舞选手来跳潮汕传统的英歌舞,故事类型和阵头、电哪吒差不多
比老爷保号好一些,毕竟有个稍微明确点的动作线,打英歌的动机除了这个男主,其他都是莫名其妙,当然这片子有个不完整的A故事就很困难了,不奢求B故事了。抉择的转变不好好交代。希望潮汕这些所谓影视工作者不要随随便便拍电影,拍电影不是作秀,是要光和声来表现时间空间,烂片没观众买单了,有舞蹈运动的戏作作分镜,别当成短视频来拍。
出现一部宣传潮汕地方民俗文化的电影我是很欣喜的,可惜我期待值太高了,对白是捧读的后配潮汕话和台湾腔普通话,虽然新马电影也经常是方言加普通话,但不会这么尴尬。主题是父子冲突加民俗文化,有《电哪吒》《阵头》这些同类型台湾电影的影子,也有相同的弊病,立意很好,剧情生硬,人物单薄,言过其实,没拍出英歌的魂,生生浪费这么好的题材,虽然海报很赞。
虽然很鼓励传统文化电影,但是电影真的不行🙅多一星给英歌舞
过分往年轻辈靠拢,拍成一部台湾青春热血片。传统需要新的血液带动,但并非这般。
尬
哭笑不得,这根本就是街舞嘛,跟英歌舞差太多了,倒是火了同名奶茶店😂
哈哈哈😂 男主太丑了。。为啥要找台湾演员啊还找这么丑的不如自己民间找一个。行吧起码做到了情节完整。。
真的是大写的尴尬。能看出整片都在用力过猛。
一星给潮汕,一星给英歌,一星给片尾
英歌舞,是潮汕人的一种传统文化。英歌舞是汉族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广东汕头、揭阳、潮州、汕尾等地,英歌舞其主要表演形式为大型集体舞,舞者双手各持一根短木棒,上下左右互相对击,动作健壮有力,节奏强烈。舞后还有歌舞小戏,称“英歌后棚。这部电影最大的作用就是传承和宣传英歌舞,在家人的冲突下,下赌注参加一场英歌舞比赛。通过顽强拼搏,努力坚持下,呈现一场英歌舞和现代舞的融合,也化解与家人之间的矛盾。
全方位的尴尬,表演生硬,叙事全靠说教的台词,情节一马平川毫无起伏,舞蹈部分也是草草了事,本质上就是一个正经到无聊的网大而已,Nikki和田逸徳的发挥都让人非常失望,毛巾不给你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