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法兰》是2015年迪斯尼出品的一部励志体育电影,又名《梦想越野队》。影片讲述的是同名小镇上的青年们如何在外来教练的带领下,一步步跑出小镇、跑到全州乃至全国的故事。
影片命名麦克法兰有三个层次的内涵:一是故事发生的地点——南加州科恩郡的麦克法兰市,一个以墨西哥人为主的贫穷村庄,村民教育水平低、村镇治安状况差;二是指麦克法兰的乡民、乡情:这里的人们勤劳、热情、好客、热爱生活,团结、努力、怀揣美国梦;三是指越野跑队代表的麦克法兰精神:永远不向命运屈服,只要不断努力就有无限可能。
这样的主题似乎是美国电影贩卖情怀的老套路。但在现实中,小镇青年渴望实现美国梦,却最终都留守在镇上,没有一个走出贫穷的大山,这难道不是一个伪命题吗?
我不知道电影为什么会给我这样的观感。也许一开始影片在主题上就出现了矛盾,一边是大城市来的教练与贫穷落后的村镇格格不入,一边是小镇青年受到鼓舞渴望走出小镇而努力奔跑,他们不停努力奔跑,难道不是因为每一步都意味着离远方越来越近,离心中的梦想越来越近吗?
教练努力训练队员的初衷无非是想提升自己的知名度,从未获得离开小镇的机会;这跟奔跑的少年一样,双脚生风、奋力奔跑,就是希望用双脚踏出一条走出小镇的路。
但最终,教练没有离开,青年也没有离开,所有人都留了下来,甚至留了一辈子。
为什么呢?浪费梦想不可惜吗,明明有机会离开呀!
因为“麦克法兰”,因为这个地方,因为这里的人。就像教练的妻子所说:“你能想象除了这里以外,还有任何地方的人会如此团结地保护你的女儿吗?”
确实,如果说麦克法兰是80年代美国最贫穷的城市,也可能是80年代美国最具幸福感的城市。我看了数据统计,麦克法兰有政府建立地劳动改造社区,很多青年也曾入狱,治安状况确实堪忧,每个少年似乎都看不到读书的意义,更找不到实现美国梦的途径,但这里的民风民情却异常淳朴、村民团结友爱、荣誉感强,这里的占大多数的西班牙裔和墨西哥移民都是最底层的美国梦打拼者,他们看似凶狠、危险,却意外地热情、热爱生活。
影片中的欢声笑语、热情歌舞,感染了每一个观影者,也感染了教练一家和成长中的青年们。
镇上的居民得知孩子们要参加全州越野跑比赛,几乎是全体动员进行义卖筹款;教练在孩子们获得名次后驱车带着山里的孩子第一次看海;教练的女儿过成人礼全镇的人都来帮忙布置……;也许也是因为贫穷让村民更为纯真,少了物质就多了情感。每一个村民都互相彼此连接着,这里仿佛一个大家庭,谁的喜怒哀乐、生老病死都是全村人的大事,这样的乡情民风在其他地方是少见的。
小镇青年们最后跑到了全州冠军,青年老了成为另一个教练,仍在镇上居住、生活,成为了麦克法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想影片最终想体现的就是这样的“麦克法兰精神”吧。出走不是最终目的,真正的美国梦就是不断追逐、不断超越;留在自己的家乡、建设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家乡,带领家乡越来越好,这才是真正的“麦克法兰精神”。
影片结尾全村的人都为孩子们加油,脸上洋溢着幸福而激动的笑容,我恍然明白:一直以来有一种狭隘的思想限制了我。因为自己就是山谷里的居民,所以经常被教育要走出大山,远离“峡谷”思维。是这样啊,原来是一直以来根深蒂固的思想在限制我。没有人告诉我,你应该为你生活在这里而骄傲,你应该热爱生活,热爱你生活的土地,热爱你身边的同乡,因为这里滋养了你,哺育了你;因为他们影响了你,帮助了你,为什么不活得可爱单纯一点呢?
于乡如此,与国亦如此。
不忘家乡,常怀故土;不忘根系,方可行远。
非常喜欢这部电影。我来提醒大家注意一个影片中非常重要的人物,男主角的妻子怀特太太。
在一部越野长跑的纯男人电影里,女性真的很容易成为花瓶。但是本片的太太简直是非常完美。
男主搬到麦克法兰第一天夜里就沮丧得想走,妻子安慰她。男主第一次带队比赛,妻子说拿了第四名不差了(只有四个队^_^)
注意到怀特太太在看的书的封面吗?是凡高的自画像!这本书不是凡高的传记也是艺术类书籍。
看看他们刚搬来时室内的样子,标准的厨具,家具,其实条件挺不错挺整洁了。在看一段时间后房间的样子。摆满了艺术品,装饰品,非常有情调。
家里墙上挂的画显示出艺术修养。
最特别的是,整部片里怀特太太没有抱怨过一次条件差,偏僻,治安混乱,教育条件。即使怀特因为训练误了女儿的生日,也没有吵架抱怨。反而是帮怀特调解。
反而是怀特太太很快和邻居们(小混混的美甲女朋友等)交上朋友,成为怀特和这个社区的纽带。
当怀特面临一份中产社区学校的邀约时,他们的女儿在成年礼上目睹一场血腥冲突受惊吓,而且在和一个老墨谈恋爱。怀特跳槽就有好房子,好薪水,好学校,好前途。这个时候怀特太太也没有表现出任何种族歧视,任何担忧。反而一直站在社区的角度提醒怀特,提醒怀特这些人都是他的朋友,只有这里的人才会觉得他干的事很重要,只有这里的家长会因为他做的事情爱他。
有个爱艺术爱生活通情达理的贤内助是多么幸运。完美到不真实的女人。
感动。越野跑,人最基本的机能,是刻在DNA中的关于自然,关于生存本能的体育赛事,仿佛一直都存在原始却生气勃勃的麦克法兰。只是需要人去发现,就像土地需要开垦一样。我不会主动去选择运动类影片,我自认为知道运动影片是怎么一个套路。牛刀小试,初露锋芒,遭遇挫折,再创辉煌。也不可否认,影片中确实如此,但不完全这样。我认为的详略得当不是全程展示运动员在训练中的血与泪,更是运动员在生活中的痛或美。很显然,我在阅片过程中认识到:跑步是生活的一部分,自然的融洽的,心存感恩的,是“当我奔跑,我会忘记我是一个墨西哥人”的那一部分。太多时候,身份,地位,阶级束缚了我们,让我们无能为力去享受人的本质。电影中所讨论的,也无法逃脱的种族歧视,白人凝视,美国贫农的哭泣都被麦克法兰这片土地拥抱,picker和runner从来就不应该是两类人,而是土地上的我和奔向大海的我。
真实故事 还有什么好说的呢?整部影片发黄得色调很美,那既是黄昏又是日出,看你怎样去对待
真实故事改编。教练一家功德无量。
看海的那一幕,值得泪目。
因为自己也跑cross country, 所以特别深有感触 每次coach让我们跑5miles 的时候都叫苦不迭
很典型的美式主旋律,很经典的励志鸡血电影。孩子们演的好,具有令人无法拒绝的感染力。家里电视机看,弟弟随便选了一部,是惊喜,是容易被忽略的冷门佳片。
两个人包场看了元宵节这一天影院的第一场电影。能从头一直猜到尾的标准体育电影,因为自己之前一直在跑步所以还是很触动。忽然觉得在美帝还是很不错的,三个多月前就能看到国内正在讨论的大白,这个时间段能看到McFarland这样的好片而不是无聊的低分贺岁档。
真实故事改编
8.0 比较有意思的是最后放出了人物原型,还在字幕里说明了各人现状。并不是想象里那种通过越野跑就一举翻转了整个人生轨迹的结局,除了何塞成为了《洛杉矶时报》的记者,其他成员仍留在了麦克法兰,一位警探、一位地区主席、三位就在麦克法兰中学执教,Victor还进入了监狱服刑。当初的健壮少年,也都在二十几年后成为了大腹便便的大叔模样。可再想想,相比中途辍学、继续采摘劳工的工作,这样的人生不就已是得到极大的改观了?况且,若非致力成为职业选手,参与运动竞技更重要的,还是提供了希望,滋生出坚持的热爱和对自己人生的掌控感吧。就像何塞写的:「When we run, our spirits fly, we speak to the gods. When we run, we are the gods.」
凯文·科斯特纳演这种励志教练简直是不二人选。
每次看体育题材都能感动到流泪
越来越喜欢这种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虽然鸡汤,但是养人。
这一类的励志片总是相似的,然而还是忍不住想看...
Keep running, keep studying, keeping thinking. That's how we live. 男孩们奔向大海那一刻背景乐太棒,太感人,哭啦~
看完好想在阳光下奔跑。When we run, our spirits fly, we speak to the gods. When we run, we are the gods.
When we run, we are the gods 当我们奔跑的时候,我们就是神
相当励志,看得我半夜下楼杀向北京的深秋,十公里跑完才把电影给我的热血降温。我们都知道世界并不是公平的,但在某个特定的领域,规则框定的范围就可以做到相对公平。十一采访了一个体育教练,他说中长跑最适合穷人,因为孩子只需要一双鞋就够了,真的是这样,结实的身体,吃苦的耐力,不屈的决心都是从事跑步这项运动的天赋。我在鞍山被十几岁的女孩子带着跑了六公里,她们跑得太快太快了。我十分汗颜。说回电影,唯一的缺憾是没能打破传记片的套路,对热忱的跑步运动来说这种形式反而显得欠缺一丝真诚,节奏上教练的训练方式仍可继续拓展,彰显教练与孩子的情感变化。不过整体看来仍属于瑕不掩瑜的体育电影,感谢这个故事本身带给我的思考。
3.5,体育题材总是吸引人的,陈可辛很聪明~
励志 热血 青春 奔跑 他们跑出了不一样的未来 不经意就喝下了这碗鸡汤啊不说了我去跑上几圈回来hhh
我现在真是情怀泛滥,没事儿就跑电影院去看电影,然后一看就感动的哭,稀里哗啦的,然后看完还坐着不走在那鼓掌,唉。
体育励志片,迪士尼温情,真实改编,一切都像是套路之中的剧情,也依旧能让人为之感动,备受鼓舞。#想拍一部迪斯尼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