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like to press all the Allen's film into one, it gonna be like a slightly moving ghost with exactly same face and shape but it last long for a century. I have to say its a easy watching one as always, just suprise that as a creator how can he keep changing fabrics of one style costume but not explore more. I guess he knows his limit just like all the main charactor in his movie said, an intellectual not a poet. A film teacher trying to write a masterpiece but never finish, or make it. Let's see if he can make it one day! Maybe that honest of knowing himself and the fact of marrige and life, well probably for bourgeoisie, that pleasant us.
Three stars because they're all same and this is not the best one, but it worse to watch. I like those regard dreams, black and white...you know, those are the high light of this one.
里面的频繁出现的很多电影原来都是真实存在的啊,说实话我当时看的时候就觉得可能是映射或者暗示某种观点或是一些导演/编剧想要表达的东西。恕我直言,伍迪艾伦的作品我了解的并不多,可能就算我看过了我也没注意导演是谁,所以我可能很难抓住该作品中心轴/中心/深层含义。
如果要现在的我去写这一部片子的影评,我估计只能从我所看到的,比较浅层的含义去说。
这是一段分崩离析,表面维系如何尚且不谈,但是内核必定已经烂掉长虫了。可以说夫妻双方都有了一段漂亮的affair,这段恋情/婚姻已经衰败,也必将走向衰败。mort的光怪离奇的梦境(网上评论说是致敬名作)从另外一种角度很好的表现了mort的性格在他人眼中是如何的,满嘴跑火车,so boring,没有任何一个女子愿意委身于他,so sad。absolutely。
不过当然,整部影片的色调暖黄,描述着那座hosting电影节的城市是如此美轮美奂,比肩于天堂,简直,我心中的dream city又多了一座。
2021年9月10日
16:30
如果说伍迪·艾伦上一部作品是写给纽约的情书,那么这部新片《里夫金的电影节》就是一封写给电影的情书。伍迪·艾伦并不是第一次用自己的创作向影坛大师致敬,他早在80年代的《我心深处》就已经向偶像伯格曼导演精彩地致敬过,不过在新片中如此密集地向各位大师“献媚”,表露其忠诚的迷影身份实属罕见。考虑到导演年届八旬的年龄,影片越看越有一丝黯然神伤的意味,也许这就是电影大师的共性,他们到了创作晚年总免不了要怀旧一把,在昔日的辉煌岁月里找回安慰感。
影片故事发生在电影节举行期间,一对美国夫妇去参加电影节,中途却双双出轨:妻子和一个有才华的法国导演发生婚外情,丈夫爱上了一个漂亮的当地女子。片中穿插了影史经典作品的标志性段落,从《野草莓》《八部半》到《祖与占》《筋疲力尽》再到《第七封印》等等不一而足,充满戏谑和幽默的意味,比如男主角在梦中看到两位女演员用瑞典语重现《假面》的一幕,或者是《第七封印》里的死神劝诫男主角多注意养生的建议。对这些大师经典作品了如指掌的资深影迷来看,艾伦这些妙想天开的致敬场景想必迷人而惊喜,而对于不熟悉的朋友来说,应该和片中餐桌旁的宾客听到陌生的日本演员名字后的反应无异。
这个偷情出轨的故事和艾伦过往的作品相差无几,人物和主题还是老一套,其中女医生和她丈夫的情节像是10多年前的《午夜巴塞罗那》的粗糙复制品。也许是拍摄场地和时间的关系,剧本看起来有点紧促。偷情出轨的故事哪里都会有,而发生在国际电影节上的出轨事件,显然多了一点讽刺电影圈的味道。在这部半命题的作品里,艾伦透过人物的嘴巴说出私人的感情观,又在角色身上投射自己的形象,算是交足了功课。不过,这种精英自嘲的视角没太多新鲜感而言,在婚姻感情的话题上也没有深入精辟的分析见解。到了艾伦这个年纪,他的创作更加随心所欲,不再着眼于社会热点和历史政治,这种云淡风轻的创作姿态再加上近几年的性侵事件,令他在美国备受冷遇。幸好,他终归在欧洲找到知音,在晚年的创作中延续他对爵士乐的钟情,以及对无意义人生的思考。
伍迪·艾伦自从1960年代末投身电影创作以来几乎从未间断,每年一部,除了1974和2018年。《里夫金的电影节》(Rifkin’s Festival)是他作品名录中的最后一部,出自2020年,艾伦85岁的时候。
这部电影无法进入他几十部作品中的最佳之列,或许连平均水平也没达到,但就像厨艺大师用最后的边角余料做成的一道告别小菜,即使拍个黄瓜也仍有风骨,值得品尝。艾伦电影中经常出现的环境与语境熟悉而亲切,一群不用为通胀和房贷发愁的人永远将时间花在琢磨性、爱与生命终结的意义上,以神经质中透着幽默的方式。他们打心眼里着急的是通俗创作固然挣钱,可怎么也无法实现想象中的高雅追求,所以为写得好剧本但写不出小说而感到深刻的自卑,另外的主要苦恼往往来自模仿能力不错但总感觉原创性缺乏。
扮演主角的演员Wallace Shawn最早出现在艾伦电影中是1979年的《曼哈顿》(Manhattan),身份为教授,40多年后的这部作品中他的身份仍为教授。画家形象也常在艾伦电影中出现,当然其中没有任何一位能够抵抗住裸模的诱惑。
也跟伍迪·艾伦从前几乎所有的电影里一样,世界上没有幸福的婚姻,只有出轨的男女。这部电影中的妻子建议丈夫引入一位英俊导演共同生活,她和导演睡床,丈夫睡沙发,巴黎左岸常见的样式。丈夫听到后的反应跟问早餐煎两个还是三个鸡蛋一样,根本没有震怒,而是温和地问到,这个想法对于纽约布朗区长大的中产阶级犹太人来说是否有点过于波西米亚?
《里夫金的电影节》应该是俊俊7月最喜欢的电影了,虽然我是7月1号看的。 真是一个奇妙的故事。 里夫金的电影节
1. 里夫金是一个电影教授,他的妻子是电影制片人。 二人双双在电影节期间出轨,(这是一辈子不变的剧情),只不过区别在于,妻子出轨成功且坚决离婚了,里夫金却只是意淫了一次。 妻子年轻时,爱上了里夫金的才华,脑子里那些缤纷灿烂的还是很诱人的。 然而时过境迁,多少年过去了,里夫金依然做着大学教授的工作,他嘴里一直念叨着要写一部和陀翁《罪与罚》一样伟大的小说。 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一个字也没写下来。 当然,我倒是不怀疑他在诈唬,我相信他是真的有在构思,也真的有一些才华。他无疑是真心热爱艺术的,境界非寻常人等可以接近。 他只是没下笔而已。 来了电影节没多久,妻子就急戳戳的给他戴绿帽子了。 这也不怪妻子。 导演是一个年轻高大帅气,而且电影作品一炮而红的成功有为人士。 同样是有才华,很明显又成功,又帅气的小鲜肉,要比老里夫金可口的多。 妻子作为制片人,要承包安排导演的一切活动,最终就安排到床上去了。
里夫金看在眼里,却无可奈何,妻子甚至连敷衍都懒得敷衍他。 至于他念叨着要写的那部“伟大的小说”,妻子耳朵都起茧子了,已经免疫了。 你看,制片人找导演也好,女人找男人也好,都是押宝。 里夫金败了,就该换导演上了。
2. 你们要知道,艺术有时候不仅是艺术,更多是名利,虚荣,以及做爱的借口。 其实,不是有时候,艺术从来都不只是艺术。达芬奇、李白、莎士比亚,这些千年一遇的天才,背后都有权贵支持。 失去了权贵的支持,我们连李白最后到底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艺术过去能为封建权力服务,现在当然也能为金钱资本服务。 而众人从来不懂艺术,他们只是借机抒发自己点缀生活而已。 人们都热爱那些真正纯粹把艺术当艺术搞的人—— 在他们死了以后。 里夫金过着孤独清高的一生,他爱上一个女人,却没有发起进攻。 在饭桌上,人们提起他是电影教授,于是找他推荐电影,他推荐了《影武者》和《忠臣藏》,于是开始念起冷门的电影人名单。
众人都不理他,他爱的女人直接抛下里夫金,去和他的哥哥约会,并嘲笑他是老古董,老宅男。 于是,这个女人最后成为了里夫金的嫂子。 里夫金无疑是把自己的一辈子都拿来研究电影了,对各种冷门电影,大师作品,如数家珍。 连做梦,也全是经典电影场景。 《第七封印》《祖与占》《公民凯恩》《八部半》《精疲力尽》《泯灭天使》《野草莓》。。。 里夫金白天在电影节穿梭,看着自己的妻子勾搭导演,无可奈何。 晚上边开始做梦,在梦境里拷问自我,或者说他只是单纯的迷失自我。
3. 里夫金并不愤世嫉俗,相反他一直都是温温和和的,带人友善。 甚至老婆要离婚,他也一个屁没放,绅士极了。 讽刺别人的肤浅,虽然妙语连珠,但也只是点到为止。 其实,要我说,这是他最大的缺点。就是因为他太温和,所以他写不出他心心念念的伟大作品,因为要创作,就一定要有激情。
遇到牙医,是这次欧洲旅行的意外之喜。 牙医很像自己的妻子,但更年轻,更有魅力。 最难得,是牙医和自己的艺术品味相同—— 他们都觉得导演这次大火的新作品,其实内在非常幼稚矫情,空洞肤浅,只不过是满足了多数人的政治诉求罢了。 “很多人都有一个理想的政治愿景,但那并不能解决任何实质性的问题” 里夫金的内心是痛苦的,他喜欢真正的切实的伟大的艺术 但没想到妻子因为自己没有名利,所以要和自己离婚,转而去找了一个空洞肤浅,把艺术搞成政治作秀的年轻导演。 所以,当里夫金遇到年轻、貌美,并且说出 “我觉得这个导演不行。虽然大多数人不这么想”的时候 里夫金陷入爱河了。他的激情来了。
于是,这部电影最有趣最幽默的地方就来了, 每个男人心里都有一条九尾舔狗,蠢蠢欲动。 那么爱艺术那么有才华,追起女人来却也跟俗人没什么不一样。 别的电影,甚至伍迪艾伦自己的电影,到了这个时候,就应该是金童玉女一相逢,胜却人间无数。 比如在《纽约的一个雨天》里的甜茶和范宁,这帅哥美女才登对。 然而时隔两年,伍迪艾伦猥亵养女的事情再度发酵,《纽约的一个雨天》被亚马逊拒绝发行,辗转许久才和观众见面,甜茶等所有演员也都拒绝再出演伍迪艾伦的电影。 终于到了今年的《里夫金的电影节》,主角里夫金这个小老头, 猥琐的,死皮白赖的,恬不知耻的一次次去叨唠牙医,终于得到一次和牙医约会的机会。
进而他才知道,牙医之所以留在这里,是因为她喜欢上一个画家。 这个画家不仅家暴,吃软饭,甚至还当着牙医的面出轨—— “我是艺术家,我在画她,我情不自禁!” 而牙医居然原谅了画家,继续养着画家。 里夫金突然明白了,牙医和自己,是没可能的,因为牙医爱画家,尽管画家是个混蛋。 但是这个混蛋,也比自己这个宅男糟老头子要好,要有魅力。 不管你在艺术里多清高,多享受,回到现实里,那些俗来俗去的事,那些男男女女的事。 人类真的是奇妙的动物,或者说爱真的是一件奇妙的事情。 爱一个人的时候,不管怎样都会爱下去。比如牙医爱画家。 离开一个人的时候,又那么的果决无情。比如妻子要离婚。 4. 里夫金最终一个人坐在沙滩上,开始思考人生,与死神下棋。
他喜欢艺术,热爱电影,想写出伟大的小说。 他也爱女人,渴望得到美女的垂青。 聊艺术的时候,他清高孤傲,如数家珍。 追女人的时候,他俗气油腻,费尽心机。 我一点不怀疑,他比导演有才华,至少想法跟成熟深刻。 我一点不怀疑,他比画家跟懂爱,至少不会家暴,吃软饭,天天出轨。 但最终,他一无所有。 你看,这就是里夫金的困境。
看看那些文艺人士无处安放的性欲。 追逐文艺的青少年,每天拿着在书里,网上刚学会的句子,一转脸出去装逼炫耀,其实为的就是安慰自己的不安躁动的性欲,博取关注。
过去讽刺说三天前刚学会的,现在可能3分钟就抄走成自己的了。 每天都能骗自己是大艺术家,一转眼又在好莱坞英雄电影里激动的尿裤子。 每天嘴上说着姑娘不懂自己的爱,其实也只爱漂亮姑娘。 到了青壮年,继续中二下去,难免被人称为巨婴,于是开始做选择,要么膨胀起来,要么自我怀疑。 误把一时的兴奋当做才华,误把对孤独的恐惧当做爱情。 到了中老年,谎终于撒不下去了,于是也就看清真相了。 每个年轻人,都幻想着年轻时,可以鲜衣怒马,美婢娈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青春无敌,才华横溢。 其实劳碌半生,才发现这一辈子,虚度年华,除了被压抑的性欲望,就是一无所用的无脑热情。 即使看清了这个世界的真相和陷阱,看清了庸碌人群的虚伪和浮华,最后也只能加入进去。 所谓入圣容易脱俗难,逃不脱,躲不掉。
老里夫金坐在沙滩上,和死神下着棋。 电影迎来最后,全片最搞笑的落幕。 他问死神自己该怎么办 死神说,你可以多做些让自己充实起来的事情。 然后,就淡出了。 这一段表演笑出声,影片就在我的笑声中结束了。
昨天看了老伍迪的Rifkin's Festival,技术上这肯定已经不是他的佳作水准,但是他眼里的欧洲依然那么美。夏末的海边,絮絮叨叨的纽约人在欧洲的精神邂逅。
以前在美国的时候就想说,有钱的纽约人夏天去欧洲/康州/缅因/度假,没钱的坐在电影院里看伍迪艾伦去这些地方度假。
渐渐地形成一个习惯,8月的时候要找个独立院线,看看今年伍迪艾伦在什么地方过夏天。 而,看完他的电影,夏天就结束了,然后中央公园就就迎来了金灿灿的秋天,纽约人也开始收起五颜六色的夏日服饰,穿起了简单的黑色。
今年看的是2020年的Rifkin's Festival,故事发生在西班牙的海边,女主角之一的Elena Anaya侧颜特别像Annie Hall 时期的 Diane Keaton。看到她的脸,下垂的眼角,就想起Diane Keaton当年给龙虾拍照的那个夏天。
那部电影里,他们讨论着理性与非理性,精神分析学和电影艺术。轻松愉快地接受者着生命的无序和混乱。所读的书,所饮的酒,所爱的人都在熵增的沮丧和年轻的天真里挣扎:说着惊人聪明的话,干着愚蠢可爱的事。
而85岁这年,在这部新片里,他找了一个更老的男人代表他自己,借着伯格曼的死神,和自己下了一盘棋。
死神说:
最终我们什么都没有,something,anything,nothing。只有可以被塞得满满的一生。这是伍迪艾伦的和解,还是他对世俗之人的一点好意呢?
伍迪·艾伦的新作从来不会让人失望,尽管总是重复相似的故事,但那股子自嘲与戏谑劲儿就是这么有趣。这部算是结合了小老头的“城市电影系列”与元电影癖好。维托里奥·斯托拉罗镜头下瑰丽迷人的圣塞巴斯蒂安。一系列对费里尼、伯格曼、布努埃尔、戈达尔与特吕弗的【复刻影梦】都是信手拈来的发挥,在餐桌上报菜名般抖出[忠臣藏]与[影武者]演职员名单的段落,周围食客一脸迷惑嫌弃,真是对评论人不解风情“装X”的神还原。男主与女医生的尬聊、女医生丈夫被捉奸后的哭闹滑稽而真实。或许,在自负与自卑间徘徊,注定是许多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知识分子的命运。瓦尔兹版[第七封印]死神压台,给予养生秘笈与心灵鸡汤,虽简单俗套,亦彰显出人生的本来面目:一切看上去都没什么意义,但总应设法填满空虚,让自己充实起来。(8.5/10)
很标准的伍迪·艾伦量产,来自晚年的自我剖析,高知和文青的结郁所在。是不是看过了那么多电影,却仍没有过好这一生?电影里什么都有,什么都讲过,可唯独不是你的经历。
“因为他更喜欢有字幕的电影”
在导演这个行当中,真正能够做到「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的人不多。我有两个候选:一个是愈加「随心所欲不逾矩」的洪尚秀,一个是早已「绝圣弃智」的伍迪艾伦。因所得非所求而导致的「出轨」是必须的。逃避?不不不,那是《狂人皮埃罗》的风格,不是《公民凯恩》的选择。创作危机?不不不,那是《八部半》的问题,不是「五十一部」的问题。伍迪来《里夫金的电影节》似乎只有一个目的:以影迷身份给影迷拍电影,并以影迷姿态看电影。通过陈旧又略微有些新意的电影情节,我们很容易发现,信息不对称的医患关系和权力不对等的两性关系不是这位老人的需要,平起平坐的爱情关系才是令他保持高产的灵丹妙药。似乎是从《咖啡公社》开始,伍迪电影里的主人公,无论世俗男女还是神秘死神都是被金灿灿的夕阳色所笼罩,那些极富层次感的光晕,温柔而耐看。
三星半。因为我不high谜影手法,这对于我来说是一种直白,而非一种高级的手法,当然这部电影用得很不错,也很认真,有内容,有意义。比较微妙的是,这个电影是诞生于全世界都在讨论伍迪艾伦的私生活的时候,他拍了一部说电影的电影,有致敬的形式,也有评论的形式,还有主人公经历一个一场电影节的旅程对自己的“what I want,who I am ,who in the world am I ”的思考,伍迪艾伦是很会写人物的错误的,既有矛盾的性格,又有错位的欲望,最后以耐人寻味的失利收场,但谁看了都满足,因为他的电影就是我们人生里的一汪池水,风吹皮皱。
我们来电影节看电影,伍迪·艾伦来电影节偷情。漂亮的圣塞巴斯蒂安,熟悉的迷影小剧场,小老头用一个个荒诞的梦向欧洲电影大师致敬。虽然没什么惊喜,但胜在够轻盈,而且看完又暗暗期待这个86岁顽童的下一部片,你若拍片,便是晴天。
20/01/12:老头人生下半场才刚刚开始呢,哼!21/12/16:拖到年尾终于依依不舍得看完 个中妙梗 彼非鱼 不用强求
喜欢伍迪艾伦的人会有一百个喜欢这个片子的理由。依然是妙语连珠,诙谐幽默,可看着看着就笑不出了。同侪寥落,新人辈出,点到的导演大部分都已驾鹤西去,老头似乎也越来越觉得与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话不投机了。这最后一点点的自说自话拼成的电影,怀念一批大师,怀念逝去的时代。
Woody Allen依然在坚守他的信条——“一定坚持原创,实在忍不住想抄,也得抄最好的。”可是这次抄的有点过于偷懒,毕竟年纪大了,又陷入前所未有的职业困境,可以理解。如果能设计主角跟年轻导演之间电影观念的代际冲突,效果可能会好过同属过去式的“欧洲—好莱坞”对立关系。另外,Wallace Shawn实在是丑到欠缺说服力,他适合卡通角色,年轻时能演芝麻街里的科米蛙,现在可以演伤心蛙了。
希望伍迪艾伦健康长寿,多吃水果蔬菜低饱和脂肪饮食,一定要锻炼,强度不用很大但每天都要坚持,别吃加工食品,也别忘记做结肠镜检查。
6.9/10 一封过于直白甚至略有肤浅的电影情书附上一贯的小老头碎碎念,过度饱和的色调和广角畸变镜头抹去了作为“法式小品”的可能性,最后只落得一汪存在主义糖水,文学梗和电影梗把本应有的“风趣”占尽,所谓的欧洲大师都被“致敬”(戏耍?)一遍:公民凯恩,野草莓,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假面,第七封印,八部半,祖与占。最后谈分手女方还不忘沃霍尔和Rauschenberg的画(某种意义上是不是这两位被小老头嘲讽为“商业画家”了)。但是手段太过于单一和简略,只是一些经典桥段的文本改写,而且现实-梦的单调二元似乎也未与作家-医生的关系产生更多构建。圣赛的美景似乎难以与小老头反复地自我怀疑,生死质问相互调和,还是布鲁克林桥下更合适。其中野草莓桥段主角推荐了冷门的稻垣浩执导的《忠臣藏》,值得一提。
观影过程很放松,会给你会心一笑。但看后细想,人物关系其实仍然是伍迪多年来的命题:女性在老挫知识分子与高帅艺术家之间的抉择,而男性总在抱怨。然后加插了不少拼盘式的迷影梗黑白片断,灵感来自于主角痴迷且主攻的领域,再转变成一个合理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梦魇,这些拼盘是伍迪怀旧的产物,但明显不及过去类似《星尘往事》那样有意义。
这拍的不就是沙丹退休以后的人生?
电影不会催生奇迹,不能延长爱情,无法增添魅力,更不可成为现实。电影,就是电影,只是电影。看电影就足够美妙了,你还在奢求什么呢?(没奢求什么,是你自己拍《开罗紫玫瑰》撺掇我们做梦的啊,气人!!
第54部Woody Allen。以戏谑+致敬的方式反复重演一贯主题,被cue影片不仅为了凑“迷影”,兼有点明主题的功能:《公民凯恩》——永存心底的rosebud;《八部半》——创作的焦虑;《祖与占》——三人行经典梗指代现实状况; 《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这样的故事永远说不完; 《精疲力尽》——黯淡收场的确breathless;《假面》——破碎婚姻的真实;《野草莓》——回应“梦见自己做梦”,与父母的和解,质疑婚姻,面对死神的坦然,对老去的焦灼感;《泯灭天使》——惯常讽刺中产阶级;《第七封印》——在坠入黑暗国度之前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愧是老伯&费费忠粉,但老头不想再拍《影与雾》《爱与死》《罪与错》《我心深处》这般严肃的片;调侃影评人延续《好莱坞式结局》。
啊,又老又丑的文艺男使劲撩妹的样子是多么可悲
内在的,外界的,身体的,舆论的,家庭的,世界的,各方袭来的挫折与阻碍构成了创作上的深情,许久未见的真我流露。他来到欧洲,仍牵挂着纽约,在如今“变质”的电影节艰难的呼吁经典,缥缈的婚姻导致的背叛化作欲言又止的祝福,投身写作还是回到电影,情感困境入梦变幻为那似曾相识的黑白告诉了我们画面外老人的优先选择。戏里戏外,他都又一次与死神下了盘棋,不管怎样迷茫踌躇的未来,先好好活下去。西班牙乃至整个欧洲再一次为他带来了“新生”,重获再一次审视自己漫漫人生路的喘息和契机,为其依然能够拍摄而喜悦,亦为其能够因阻力故短暂停留而欣慰,其思考的究极问题似乎可以暂时先告一段落,目前他最需要的,是片尾那最后一句台词的询问,穿越到银幕之外。“感谢听完我的人生碎碎念,请问你们如何评价”,我们依然爱您,祝身体健康,创作不息!
这种致敬实在是太无趣了吧,即使是我这种老头毒唯都嫌弃的地步了。最灵性的是挑3p对象,女人说汤姆哈迪,男人说我弟媳
天哪笑死了,真的没想到老头还能抖出这么多东西,应该是作品序列里最迷影的一部了吧!从《公民凯恩》到《第七封印》基本把电影史里的名作全恶搞了个遍,看出来老头还是唯爱伯格曼。表面上还是欧洲艺术电影与好莱坞的对抗,联想到近几次大奖风向不得不说很会阴阳怪气,当然被黑的最惨的还是到处跑电影节的影迷吧哈哈哈。尽管如此结尾的感情戏应该还是近几年里拍得最好最真诚的,找回了一点巅峰期的神韵。好多情节在影迷看来都会有共鸣吧,每个电影节都能有很棒的回忆,在电影节认识的朋友都是最好的人,感谢有电影让我们相知让我们做梦。
小说家随电影公关妻子同游圣塞电影节,却发现妻子和她代理的导演暧昧不清,做着《公民凯恩》梦的丈夫,也和凯恩一样经历着婚姻危机,气出了心悸的他,看病时却意外邂逅女医生,小说和现实、电影和电影节都融为一体,简直就是迷影盛宴。伍迪·艾伦将小说家的幻想做成各种经典影片的桥段来致敬解构,配合明媚的天、碧蓝的海、美丽的城和可爱的人,奉上了《午夜巴黎》之后的最佳作品。PS我也想和路易·加瑞尔这样年轻帅气有才华的导演暧昧。PPS妻子喜欢瑞恩·高斯林和汤姆·哈迪,哈哈哈哈我也可以。PPPS克里斯托弗·瓦尔兹演《第七封印》里的死神太搞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