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的改编版本流传比较广的大概有三版(流传广的定义是指我看到挺多友邻点了看过)。
分别是1954版、1956版和1984版,被各大影视剪辑号用得最多的是1984版,找了一下,有一个没有声音的资源和一个满是澳门赌场的资源,打算一部用来看,一部用来截图。1956版偶尔能见到截图,1954版需要科学过几天看。
同样1984年,苹果在超级碗现场还做了一条推广初代麦金塔电脑的广告片,就还挺不错的
后来乐视、Epic,甚至是科勒马桶都有翻拍这条景点的广告片,都很搞笑,乐视是为了表达欲颠覆苹果,Epic则是表达对苹果的不满,科勒就纯恶搞了(卷福帅帅!)
总结几条电影和原著不同的地方
1、原著中帕森斯是在食堂里遇到温斯顿和塞姆并向温斯顿借刀片,电影里帕森斯是在等电梯时借的刀片。
2、温斯顿造访奥博莱恩的家,影片中只有温斯顿孤身前往,原著是和茱莉亚一起去的。
3、最后温斯顿和茱莉亚重逢原著是在一处公园,也没太多废话,影片是在栗树咖啡店。
苹果在1984年出过一条震撼人心的概念广告片《1984》。
这则广告片的豆瓣评分高达8.8,艺术观赏价值极高。
背景音乐压抑且沉闷,空间色调呈现出暗灰色。一队男子行尸走肉般走着,屏幕上领导喋喋不休,台下观众面无表情。一位身穿白色无袖衫红色短裤的金发女子手提大锤奔跑着,全副武装的警察在后面追赶她。金发女子旋转,使尽全身气力把大锤甩向屏幕,在观众惊愕的表情中,屏幕爆炸。结尾文案画龙点睛:"1月24日,苹果电脑公司将会发布麦金托什电脑。而你也将明白,为什么1984不会成为'1984'。"
这则广告片播出后无论对苹果还是美国社会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力。广告片中的"1984"创意来源于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于1949年出版的长篇政治小说《1984》。《1984》是反乌托邦三部代表作之一,已经被翻译成62种语言,全球销量3000万册,是20世纪影响力最大的英文小说之一。这部旷世奇作曾经两度被改编成电影搬上大荧幕,其中流传更广的是1984年上映的这版。电影《1984》由迈克尔·雷德福执导,约翰·赫特、理查德·伯顿、苏珊娜·汉密尔顿主演。
这部影片的豆瓣评分只有7.7,而原著小说的豆瓣评分高达9.4,毫无疑问,是失败的改编。若要完全还原原著的思想精华,没有几十集的剧集是不行的。除了主角温斯顿和朱莉娅,还要增加几条故事线,不然缺少剧情大段的哲理显得说教意味浓,娱乐性、可看性差。
影片的背景是1984年,世界大战后,世界分为三个超级大国——欧亚国、东亚国和大洋国。 大洋国是个极权主义国家,最高领袖"老大哥"的权力至高无上,他制定了很多违反人性的法律:禁止书写、禁止集会、禁止男欢女爱等。在这个世界里,每个人都被党的思想警察监视,甚至历史也要完全按照党的需要随时改写。一旦有人违背法律,轻者接受洗脑,重者处以极刑。
大洋国的人们习惯了这种生活,每天机械麻木、浑浑噩噩地生活。男主人公温斯顿作为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无力又无助,他怀念那个思想自由的时代。他写日记、嫖娼,甚至和女主人公茱莉亚发生肉体关系,以此来反抗"老大哥"的思想钳制。东窗事发,温斯顿和茱莉亚被抓捕,党对他们进行了无情的洗脑和身体上的折磨,二人终于出卖了对方,重新过回"循规蹈矩"的生活。
如果你习惯看爆米花电影,那么《1984》不适合你。
这部电影不能引发任何的观影愉悦感,整部电影都笼罩在压抑到窒息的氛围里。
灰暗的历史片风格,接近于黑白片。就算是最生机勃勃的绿色,在这部影片里也是晦暗的。
"谁掌握过去谁就掌握现在,谁掌握现在谁就掌握未来。"、"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
电影直接引用了原著里的语录,再荒诞的话经由"老大哥"说出来,也是理所当然的。因为"老大哥"无所不能,永远正确。
"老大哥正在看着你!
"电屏幕里的"老大哥"时时刻刻都在盯着大洋国的群众,观察他们吃喝拉撒,睡觉、做操,总之,一切活动。除了日常监视,人们还要集体坐在电屏幕前接受"老大哥"的洗脑,听他扭曲事实、颠倒黑白。
比电屏幕里的"老大哥"更可怕的是思想警察,他们潜伏在群众里,可能是家人至亲,在没有防备的时候给予致命一击。
温斯顿和茱莉亚年龄相差很大,这段忘年恋来得突然,两人无意有意在人群里互相多看了几眼,温斯顿收到茱莉亚写了"I love you"的纸条,两人开始密谋幽会。
女主人公茱莉亚年轻有活力,她不关心政治,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她费尽心思搞到"真的"面包、咖啡、糖、茶叶,与温斯顿分享美味的食物。这些食物我们现在看来再平常不过,但于电影里的世界而言,它们已是人间极品。
因为党供给的食物没有食物本身的味道,或者所有的食物都一个味道。为了避开"老大哥"的监视,温斯顿和茱莉亚到很远的树林里约会,在无人之处"放纵"自我。 整部电影的氛围都很压抑,此处的"放纵"也是压抑的。
他们经常换幽会地点,有一次茱莉亚偷偷化了妆,穿着更显女人味的裙子,让温斯顿眼前一亮的同时也给这个灰暗的世界增添了一丝色彩。好景不长,该来的噩梦终于来临,温斯顿和茱莉亚的事情被思想警察发现,二人被逮捕。
"所谓自由就是可以说二加二等于四的自由。"
在友爱部,核心党员奥勃良对温斯顿进行了非人类的拷打和洗脑。
奥勃良在温斯顿眼前竖起4根手指,问温斯顿是几根,温斯顿回答4根,奥勃良加重刑罚,反复几次后,温斯顿回答不知道。奥勃良最后使出杀手锏——让老鼠咬温斯顿的脸。因为童年阴影,这成了压倒温斯顿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遮阴的栗树下,你出卖了我,我出卖了你。"
温斯顿在酷刑下屈服了。后来他出去了,他不再对茱莉亚有感觉,也不再与她幽会。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到底是一个积极的故事还是一个消极的故事取决于你怎么看。如果你是乐天派,可以理解为要一个人屈服需要经历那么多酷刑受那么多苦;如果你是悲观派,可以理解为再意志坚强的人也会屈服。
世上就有三种人,即上等人、中等人、下等人。这三种人的目标是完全不可调和的。上等人的目标是要保持他们的地位。中等人的目标是要同高等人交换地位。下等人的特点始终是,他们劳苦之余无暇旁顾,偶而才顾到日常生活以外的事,因此他们如果有目标的话,无非是取消一切差别,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
两个小时的电影篇幅实在太短,乔治·奥威尔在原著中关于阶级的思想并未在电影中得到呈现。想要原汁原味,还是得看原著。
王小波说:"我在大学里读到乔治·奥威尔的《1984》 ,这是一个终身难忘的经历…对我来说,它已经不是乌托邦,而是历史了。"
《1984》里描述的世界是我们所处现实世界的升级版,向我们洗脑的"老大哥"无处不在,我们要保持头脑清醒,识破他们的意图,理智应对。
图片来源:网络
伯顿一生都维持着体验派的表演方式。死前不久他扮演《1984》里的奥勃良一角是一个没有感情没有人性完全冷酷乏味的反派,伯顿用尽一切努力排除他脑海里的情感,以变成奥勃良。
“每天晚上我回到酒店后,都要洗个澡换一身白衣服,以摆脱奥勃良对我的困扰”。伯顿入戏之深,以至于要利用睡觉前的时间看着镜子里一身白衣服的自己,告诉自己是纯白的理查德伯顿,而不是漆黑的奥勃良。
就像《柏林谍影》里的利马斯扮演双面间谍一样,一天到晚都完全沉浸在这个角色里,只有睡觉前才在床上用20分钟做回自己,告诉自己是谁,以免入戏太深忘记了自我。
奥勃良的这身黑色连体裤,伯顿坚决要求在伦敦萨维尔街为他手工制作,从他对戏服的精益求精可见,他是有多么在意自己的银幕形象,多么注重自己看起来是否得体。
伯顿总是通读原著和改编的剧本,揣摩透主角的形象和内心世界,然后让自己作为这个角色活着,离开片场也依旧是这个角色,只有睡觉前才努力拔出来——我是谁?我是我。不再是戏中人。
伯顿的这个角色得到了评论家的一致赞誉:
“理查德·伯顿的表演无疑是他在电影中的最佳表现之一。”《新政治家》
《综艺》杂志:“这部影片诗意的强度将保证票房表现,尤其是理查德·伯顿的出色表现。”
《TIME OUT》杂志:“理查德·伯顿终于找到了他一生都在寻找的一个严肃的角色。”
“理查德·伯顿——这是他职业生涯后期最好的表演之一。”《时代周刊》
只可惜他已经看不到了。
温斯顿被改造后,以其正统思想在党内步步高升,最终成为了老大哥,改名苏特勒……然后……被一个绰号“V”的面具男击败……远没有小说给人的感觉震撼.
思想警察的钓鱼执法真的很恐怖,奥勃良使用食人鼠在101室磨灭温斯顿最后的人性。“Under the spreading chestnut tree I sold you and you sold me” 在遮阴的栗树下,你出卖了我,我出卖了你。这句剧中的歌词,暗示着爱情反抗的失败,悲凉又无奈。
约翰赫特演技好得不行!声音控制力也超强!以及他苍白瘦削病态的身躯实在太美丽太适合了!(和奥勃朗也是基得很直接,推开101房门后的场景设置很妙啊,奥勃朗怀里的温斯顿有种脆弱的少年感,抓住奥勃朗的手就抓住安全
很多年前看《1984》就觉得讨厌,讨厌这样的故事,更多的是讨厌里面所描绘的世界,如今看到这部电影,书中描绘的世界具象化呈现在你眼前,那种讨厌只增不减。再联系到最近两年的事,这种讨厌开始演变成呕吐。
复习了一下约翰赫特的英国版电影,整体而言美术方面更出彩。蓝灰黑的三色调+颓败的废土风,另外士兵的制服颜色选择了二战德国党卫队的黑色,头盔则酷似二战苏军的SSh-40钢盔,可以说相当含沙射影了。
这个电影词条消失之日,就是电影走进现实之时。
你可能在七点半见过,你可能在某社交网络的热门小组里见过,你可能打开手机电脑书籍就见过~你可能不知道自己见过,但是老大哥见到了,他见到了你的一切,所以要用近乎耳语的方式说出简单的三个字,并且期待能传达到另一端
《一九八四》是 [英] 乔治·奥威尔 的著名小说,原定书名“欧洲的最后一个人”,后更名《一九八四》曾经与50年代改编一部电影,80年芝加哥某律师代说服作者遗孀取得电影拍摄权,制作新版电影经过加紧努力并于1984年10月上映,《一九八四》是奥威尔的传世之作,堪称世界文坛最著名的反乌托邦、反极权的政治讽喻小说。他在小说中创造的“老大哥”、“思想犯” “双重思想”、“新语言”等词汇都已收入权威的英语词典,甚至由他的姓衍生出“奥威尔式”(Orwellian)、“奥威尔主义”(orwellism)这样的通用词汇,不断出现在报道国际新闻的记者笔下,足见其作品在英语国家之深远。“多一个人看奥威尔,就多了一份自由的保障,”有论家如是说。我没有看过原著,我想原著应该比电影更多内容和对社会的寓言吧,有机会拜读。著作首版于1949年,距今70年
导演延续了乔治小说原著的压抑感,但是仅此而已,相比较书中各种对于集权政治以及反乌托邦思想的描写,影片显得过于片面以及沉闷,导演对于节奏以及情绪层面把握的失败让观影过程相当痛苦,让人感到煎熬,过于文学化的表达限制了影像的在影片中起到的作用,还是期待芬奇的新版吧。
做为反纳粹反人类影片的先驱,本片着实震撼。不停播报的洗脑视频、具化的数据、物资贫乏、文字狱、全面禁欲、抹杀个体认知与历史真相,等等等等。遭受独裁迫害的惨状逐一暴露,令人焦虑心惊,陷入无助的恐惧中轮回。过去现在将来均已死,何等的末世悲凉。
莫名觉着男主长得像“王小波”,但明明又是不像的。男主从小到大都留一个发型,所有成年人都穿一样的连体服,无所谓潮不潮咯~片中出现"BB"(缩写),我的第一反应竟然是李BB,想了半秒钟才觉得是Big Brother的缩写。。。o(╯□╰)o
拍的太简单也太多情了,没有展现出个人心目中那种奥威尔式的残酷冰冷,但理查德·伯顿最后的演出实在精彩至极;另外按照原作时间点在1984年四至六月拍摄,紧赶在十月上映,这种进度让影片制作有了丝行为艺术的感觉。
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
看了N遍,导演对不住奥威尔啊!
历史讽喻。
看完的时候感觉背上的冷汗都快把衣服浸湿了,不由得让我对这个世界这个社会产生了新的怀疑与反思。影片所构造的专制集权统治的思想理念简直天衣无缝,令人不寒而栗。自由真的就是说出2加2等于4吗?那么2加2究竟为什么等于4呢?
3.18 政治恐怖,具象化的一九八四,沉重的心和无处不在的注视。没有真,没有假,没有“我爱你”
1984年拍的1984,政治意味浓厚,甚至可以说,太浓厚了。约翰赫特表现十二分适合这个片子,反而是某些情节处理难以认同。三星半。
审讯者伸出四根手指:如果党说这是五根,你看到的是几根?男主:五根。审讯者加重用刑:你撒谎。再问:这是几根?男主:四根?再用刑:几根?男主:你说几根就几根。再用刑:几根?男主:我不知道。审讯者:这次有长进。
1984年拍的一九八四,现实比小说和电影更魔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