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长的地方录取分数线极低教育水平却又很高,因而挤满了拿擦破皮当军功章的中二。我们对人性和社会一无所知,根本搞不清二本三本不上大学究竟是怎么回事,以致眼界狭窄、心胸狭隘——比如高中时,我与友人曾对某篇知音体文章大肆嘲讽:“我的青梅竹马在大学里。啊,大学!那是个怎样的圣地啊……”其实这就是《两小无猜》的故事。
索菲是波兰移民(相当于进城农民工),住贫民窟,常年受到种族歧视,自家门上被法国人涂了脏话;朱利安则是大城市中产阶级。小学时在校车上,全班只有朱利安没欺负索菲;高中时索菲追去朱利安家里,他的父亲在甩给了她几张钞票后把她轰了出去;成年后二人重遇,当女招待索菲表示男友叫“谢尔盖·尼莫夫·尼莫夫维奇”时,工程师朱利安不假思索地接道:“你怎么找了个名字这么长的?”
你可以对政治、地缘、宗教一无所知,却不可能不在潜移默化间受到它们的影响,因为“成长”是支残暴的笔,能将你这一张白纸涂得面目狰狞。朱利安站在成人世界的大门前久久徘徊,激烈挣扎了一番后还是将索菲放弃,这是因为他错误地以为社会偏见迟早也会吸收了自己。随后他每年休五周假每季度做八次爱,循规蹈矩地丧气,按部就班地窒息;由于父亲曾在他的婚礼上向前来搅局的索菲大发雷霆,他在十年不见索菲的同时亦十年不见父亲,借助迁怒将与过去有关的一切埋葬了个彻底。
但真正的过去怎么可能过去呢?青梅竹马的相伴起始于无所谓性的年龄,以“伊甸园”段落标志了性别意识的觉醒,而后她面对他掀起裙子,为了拥吻爬上车顶。这是一个普遍的困境:少年和少女为了彼此流血流泪、濒临上吊,最后她成为了一直想拨通却始终没勇气的号码,他沦为了征婚启事上冷冰冰的条件。可是朱利安与索菲的羁绊太过强烈,它胜过麻醉剂、可卡因、LSD、性、口交与淫乱party,甚至胜过自由、胜过生命,这就促成了他们的幸与不幸。
这是两颗孤独的魂灵。索菲的家长对她不管不问,任由她在朱利安家一睡十年;朱利安幼年丧母,与父亲间则始终无法交流。小学时索菲在他母亲的葬礼上放声高唱,这象征着她就此接替了他的母亲。战争小说里反复写士兵死前不停喊“妈妈”,因为母亲是他与世界之间的纽带,无论他们之间曾因琐事发生过再多摩擦,也无法割舍这层强劲的联系。没有纽带意味着眼前是空白心中是黑洞,再贪婪的攫取也无法将这巨大的孤独填补;而索菲与朱利安竭力争取才获得了彼此,这段感情的纯度之高、烈度之猛,令朱利安的父亲也无法插足。
这个思路似可用于解读父亲的种种诡异行径:他允许少女索菲在家中一睡十年(从中可以窥见他对儿子真诚的关心),却不允许二人在成年后继续见面——我的猜测是,既然家庭的维系本需刚柔并济,那么丧母之痛大概令这对父子笼罩于“幸存者负疚”,调和缺失之下他们刚对刚、硬碰硬,本不存在的矛盾渐渐成型。所以父亲之所以会对朱利安高喊“你要索菲还是要我”,乃是嫉妒在压抑多年后的一朝爆发:他没能在儿子的世界里占据哪怕一寸之地。
伤害源于在乎,爱与恨本系双生。《两小无猜》妙就妙在,它以“敢不敢”编织了一张纠结的巨网,将一切人类情感收入囊中,以两个人的相爱相杀,表现了法国人对移民的复杂心态、现在与过去的紧密交织以及因无法面对自我而铸就的进退两难——倘若将之视作一种比拟而不以现实主义的眼光去批判,这个游戏也就无所谓“变态”。影片的浪漫之处,恰恰在于它将“对抗”演绎到了极致:“敢不敢”是索菲与朱利安爱的形式,相杀是心理上的激烈交合,平淡的生活杀人于无形,毁灭性的激情绵延一生。
爱能带来安全感和快感,一般意义上的正常人一般躲在安全感中悄悄念叨,“我只是不够勇敢……”——可是于自幼就浸透于极端体验的两位主角而言,快感即是安全感,鉴于快感的极值早已牢牢拴在彼此身上,所以此后为寻求快感付出的一切,都不过是在寻求对最初巅峰体验的反复重现。爱在很大程度上事关征服,所以我可以向任何人低头但就是不能向你认输,极致的挑逗即是战斗,势均力敌才配短兵相接——这种级别的刺激,朱利安那个大家闺秀的妻子给不了,甚至连索菲的尼莫夫维奇都给不了。
朱利安想当“暴君”,想打开后备箱拖出尸体再将尸体吊上路灯,但现实中的他只是一介工程师,点头哈腰、茫然赔笑,仿佛猛虎身罹抑郁症,优越感只剩“我比索菲过得好,假求婚那一局是我大胜”。工程师在大风中唯唯诺诺地追图纸,一直追到了巨型广告牌下,广告牌上闪烁着世界级球星、国家级英雄——索菲的老公。下一个镜头切到了索菲富丽堂皇的家里,她直白地对金牌制片人说:“你给我老公拍的这片,真他妈难看。”朱利安就此输了,这就是为什么接下来即使粉身碎骨,他也要赢一个赌。
你问我,我敢不敢像这样激烈地伤害你?我敢。我不仅敢伤害你,还敢与你十年不见。我只是不敢让你知道这十年来我每天都在想念你。
当一个人以十年为单位从你生命中过境,其间的十年反而会沦为为开启下一次重逢而进行的能量积蓄。你会在看到疑似她的名字时一跃而起,在偶遇恍如他的背影时瞬间逃离;朱利安每天思考是否要抹去索菲的存在,激烈到要将之幻想成在铁轨上的生死相搏,高傲地对着她也是对着自己大喊“你下地狱去吧!” 变态吗?确实如此,只是尽管电影讲述了他们同等程度的相互思念,他们本人却并不确定对方是不是在思念着自己,因此思念愈深则折磨愈重:害怕我对你的思念不能被平等地对应回来,害怕我对你的思念摧毁掉现在我所拥有的一切……
就这样,它几乎成为了发展心理学的范例:两小无猜是人生的原点与原典,它是如此地庄重、盛大、不可撼动,以致无论“成年”究竟在他们各自的世界中造成了怎样天翻地覆的巨变,对方都是当年一起折磨老师的搭档,相处模式亦永久地停留在了孩子气的争强好胜之中。因此在片尾,二人在朱利安的工地里共埋水泥地后,糖果般的画面转为黑白,这个片段似在传达“假如他们把失去的机会都抓住,就能快快乐乐地白头偕老。”但他们白头偕老的形式,仍是一起像儿时那样对着字母表念叨污言秽语。
我想,电影的本意或许是用黑白段落教育观众珍重所爱、莫留遗憾;不过现实中,并不存在这么理想化的时空。一位年轻长辈如此同我论这个话题:“拉扯了非常多年,和她说话变得越来越难受,最后只能不说了……就当什么都没发生过。”这种不刺激的结局,大概未必比更封水泥更好,但它充分降低了打击力度。我们都和朱利安一样,被精神、物质、现实与野心等各种因素牵扯着,努力想在一团乱麻中取得平衡,身心疲惫、小心翼翼,因变数太多而身不由己。从这个层面上看,对影片的如潮恶评才是真正的教育:激情虽好,不足以超越责任;不能跟随你的就必须要抛弃,斩断回忆才能前进,成熟的人应该有能力为了更大的爱去忘却过去,好好珍惜他的大家闺秀,她的尼莫夫维奇。
或许真的有个人会以十年为单位从你生命中过境,但你的大部分人生与其毫无干系。纠结于此毫无意义,努力地进入新阶段才有可能发掘更好的体验。越是黑洞般的过去,就越应当止步于凭吊:在其他因素真的无所谓的时期,我们曾经有胆量一起去做了那么多那么多疯狂的事情。
我对你的执念太深,你的一举一动都让我伤神。当伤害的成分超过了温暖,爱或许也真的不能再被称为爱了吧。
THE END
PS,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继续阅读柴斯卡的影评合辑
//read.douban.com/ebook/8803576/ 这两天晚上看片都看得很晚,看完根本就无法入睡,前晚看了所谓的爱情佳作法国版的《两小无猜》,2点左右看完的,结果3点才能睡得着,很庆幸,我终于找到一部比《无极》还要优秀的电影了,真是开心!这部在豆瓣上好评如潮的电影,基本上我觉得是可以列为我心目中的垫底电影了,烂到。。。##¥%¥#%@#%¥@#%@¥#%,剧情白痴也就算了,导演的水平也没什么值得可以奖的。同样是变态电影,看看《天生杀人狂》《索多玛120天》,唉。。。。。就知道这部所谓的温情爱情片是多么的弱智。
首先,剧情么,对不起,我是中国人,我是一个不富裕的中国人,我是一个不懂什么爱情浪漫的不富裕的中国人,我是一个不懂什么爱情浪漫的不富裕的相对保守的中国人。所以,我丝毫不觉得你们两个sb的爱情有多么的伟大,多么的执着。“敢还是不敢?”,你们两个就敢在课堂上胡扯阴茎,睾丸,腋毛,就敢对着老师撒尿,就敢公然阻塞交通,敢害死自己的母亲,敢背离自己的亲人,敢公然伤害和自己谈了多年恋爱的情人,敢令一直爱自己的父亲老无所依,敢背离深爱自己的妻子孩子,老公,你们两个贱b居然就不敢fuck?!对不起,我是这么激动,如果伤害了那些深爱这部电影的人,请见谅。小时候的胡闹还可以容忍,但长大了就不能够这样胡闹了,勇敢不是这样做的,这叫做失去理性。如果你勇敢,就应该勇敢的说爱还是不爱,不要他妈的婆婆妈妈在那里扭扭捏捏,然后通过其他伤害别人,伤害社会的渠道去为了一个男人或者女人表现自己的勇敢,这是自私的,这是狭窄的,这是不理智的。不就是说爱对方吗。犯得着那么的麻烦吗,连对自己爱的人都不敢表达爱意的人,那是宇宙间最懦弱的,哪怕你他妈的所谓勇敢的撞车,敢10年不见,我觉得,这只是懦弱的掩饰。
再者,大家可能会说我没看懂,“你会不会看电影的呀,导演只是讲了一个故事,故事下面有更加深沉的含义”,你算了吧。这个故事的内涵是什么,反映社会是肯定没有了,表达伟大的爱情?也没有吧,人性的险恶/社会的变迁?你想告诉我有?拜托,请看看《甜蜜蜜》,那才是爱情电影。可能,大家还会说,电影本来就是一场梦,根本不需纠结得那么认真,我真想笑,这种说法已经是最后的投降说法,等于说,“人家拍出来的电影,干你p事啊,有本事你拍一部给我看看”,这种最无敌也是最无赖的说法,我没法反驳。电影只是像一场梦,但它不等于梦,做梦不用建个剧组,做梦不要投资商,做梦不需要背台词,做梦不需要摄影机和灯光,做梦只需要枕头和流口水。这部戏里我看到只是两个sb在玩一个sb的游戏,为了一个破的铁筒。这部和我心目中另一部风格类似的大师级诡异电影,岩井俊二的《梦旅人》相比,简直是差了@#¥@!@¥#个档次。
第三,如果一部电影在情节和寓意上都没法有令人惊叹的地方,你好歹也把你的导演风格给灌注进去啊。但是,但是这部所谓的带着奇幻色彩的电影,我看不出在导演风格上有什么值得我很佩服的地方,老马的作品,撇开剧情和丰富内涵不说,导演的风格是绝对的根植于他的作品当中,《好家伙》如果只看剧情,不说内涵,当中的镜头语言也是极为精彩。其他的诸如《的士司机》《赌城风云》《愤怒的公牛》等等都是教材了,老马的就不用多说了。就举个简单的例子,《枪火》,剧情上没什么值得嘉奖,内涵也不见得多丰富,故事甚至简单得薄弱,但是,这部具有强烈的导演风格的电影,在影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年老杜的《枪火》没拿过最佳影片,但是最佳导演就拿了不少,所以,导演的个人风格基本上能够拯救或者毁灭一部电影。说回本片,我真没看到有什么值得我学习的导演手法,镜头语言很活泼调皮?唉。。。。。得了吧,那是《天使爱美丽》的功劳.色彩和剪辑很生动?看看《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那才叫一个色彩绚烂。节奏把握?镜头调度?演员表演?音响效果?视觉效果?。。。。¥%@#!%@#¥%%……&……%¥#,我倒!都没有。更加要命的一点就是,如果一部烂片即使没多大内涵,但是他能吸引你看完,即使看完了骂一句“你妈”,感觉被骗了可能还有点价值,说实话《英雄》《十面埋伏》《无极》我都从头到尾很舒服的看完,即使它们不是好的电影,但还是能吸引我看完。泡面没营养,天天吃的人还是很多。而这部,我看到它们长大后的种种行为,我就!!!我就只能逼着自己看。。。。。,我还以为结尾能给我像《非常嫌疑犯》般的惊喜,结果是。。。。一盘冷水由头淋到脚。
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
准备好了吗?我要开始抒情。
无论是怎样文艺的电影,散场之前总有个结局。有时候希望自己的生活像电影一样,不论怎样动人,也只有瞬间的回味,没有永恒的哀伤。我宁愿为它嚎啕大哭,也好过时刻惦记着心中那些时而静默时而喧哗的回忆。我们就这样淡淡的告别在电影的结局里,忘了前缘,也失去了后续。
或许我一直太笨,或许是性格使然。我一直没有足够的勇气去好好把握一段感情,当一切变成猜疑的时候,其实已经失去了继续进行下去的意义。眼睁睁的看着感情被稀释,被淡化,我们手足无措,可我承认我曾经那样真诚的爱过你,所以那些悲剧的元凶,不应是我们其中之一。生活化的爱情里充满了太多的模棱两可,太多的辞不达意,太多的颠沛流离。相爱,却必然伤害;想念,最终也只能忘记。不知从何时起,这样无意中造成的残忍,居然变成了我们信奉的爱情真理。
生活给了我们相濡以沫的经历,却不曾预示我们相忘江湖的伏笔。
想起《两小无猜》里青梅竹马的小孩子,一生都活在一个“敢不敢”的游戏里。在那部兼具荒诞色彩和现实意义的爱情电影中,男孩和女孩之间的倔强和默契,构成了一个密封的二人世界,但那个独立运行世界里的规则却是高度不容错的,其中一人失之毫厘,他们最终的结局必然差之千里。这样故意的彼此为难让人流泪唏嘘,虽然他们的生活也因为那个游戏而充满了颠倒与错位,充满了让人爆笑的滑稽。
爱情是多么让悲伤的人温暖让孤独的人觊觎,即使在游戏里,没有之前无数次不假思索的“敢!”,怎么会有一晃十年后的重新相遇。其实真是羡慕他们,他们的幸福,在于他们的生活里,一切都可以被选择,一切都早已被对方设定,那个彩色的糖果盒子,代表着一种回合与次序,多好啊,像米兰昆德拉在《认》中说珊达尔和让马克一样,他们永远无法逃避,每一个选择都决定着最后的那个结局。所以他们最终选择在那个工地里结束了他们一生的爱情游戏,作为他们游戏的终点,爱情的墓地,过去和未来都被抛弃,除了那句在深吻中被凝固的隐藏台词——我爱你。真爱至上的电影里,那固然是最美好的结局。只是我们自己的生活中,那些棘手的问题,他们的选项,永远不会只有简单的A和B。
“想要问问你敢不敢,像你说过那样的爱我。”
很多年前,奶茶刘若英唱起这首歌的时候,我感觉她似乎是用尽了全力。梁静茹曾经也唱过,爱真的需要勇气。但谁也无法确定那样的勇气,究竟能否支撑你到游戏中的最后一个问题,或许那时候,我们早已气喘嘘嘘,早已身不由己。
我爱你,不过是青春里一个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游戏。我不敢,所以我败的更彻底。这个游戏很早前其实就已结束,怀念的,难忘的,或许只是玩游戏时的心情。
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
即使迷失过,也不要太在意,生活也并不会过分的为难你,也希望在重逢中的你,自己更不要为难自己。
所以,我还会去找个人,继续玩这个游戏。
即使对面的那个人,不是你。
http://vincentzhangyue.blogbus.com/logs/16201473.html
好的爱情是你通过一个人看到整个世界,坏的爱情是你为了一个人舍弃世界。Love me, if you dare
最后一个镜头瞠目结舌。
两个神经病的爱情故事
其实原名《敢爱就来》更贴切。这片很著名,评价也两极分化,喜欢的人喜欢得不得了,讨厌的人觉得俩主角就是二逼脑残。我觉得还不错。描绘的本来就不是普通的爱情。反世俗,反教条,疯疯癫癫爱下去却又不承认爱的存在,互相伤害。最后在水泥里永久凝固。有些细节很动人。有些装逼和另类,但绝非烂片
愚蠢的两人。
想看无数遍,看过后会哭,替男孩难过.女孩儿可爱极了.但是胆子狠小,虽然总是要玩儿敢不敢的游戏,但在我看来,其实就是个窝里反的小坏蛋~ 有点儿像自己,对最亲近的人总是伤害,一次次的贱招无数,男孩没有放弃,让人觉得不值,可能这就是真正的爱情.如果我还要你,你会抛弃妻子孩子来拥抱我吗? 但其实我根本不敢肯定我是不是真的要你...
“这比什么都好,好过麻醉药、可卡因、海洛因、大麻、印度大麻、迷幻剂,好过性、口交、性派对、群P,好过花生上的黄油,好过卢克预言、2001年的大灾难、玛丽莲•梦露、斯特劳斯的舞蹈,好过罗拉•克劳馥,好过吉米•亨德里克斯、阿姆斯壮的音乐,好过圣诞老人的礼物,好过比尔•盖茨、达赖喇
很有名的电影,故事是好故事,但是我并不喜欢这样的爱情
你敢爱的话,就敢舍得拿时间来证明。
完全接受不了他们的举动,不舒服的观影体验~~
很牛逼的爱情片,疯狂的游戏精神。一直到他们一起淹没在混凝土里,看完了以后,相当震撼,满心说不出来的滋味,觉得满世界都是10年后于连口中说的1个家2个孩子3个好友4笔存款5678910。爱情版的《Fight Club》,魔幻版的《失乐园》。最后的几个场景很浪漫感人。导演是画家,构图有新意,色彩也绝好。音
波兰移民(aka务工农民)后裔VS标准城市中产,两个缺爱的狂躁症因太过般配而两败俱伤。“敢不敢”是他们爱的形式,相杀是心理上的intercourse,结尾的含义是早点摒弃偏见他们本可在一起。这其实是是浪漫主义教育片。我一生快感的极值早已牢牢拴在你这里。你们误会它了。
还是中国的双双化蝶飞好=,外国竟整成水泥墩子了= =
Love me,if you dare。
它很火,我很不解。
形式大于内容
这是爱情,不是吗.我看的很专心, 看的很难过
形式新颖,但内容表现牵强,最大的硬伤是情感缺乏真挚度,人物脸谱化,把感情也当童话来表现,结果都成了假游戏。
听说剧外也在一起了
每一段都会至少出现一次La Vie En Rose配乐,用它不同翻唱版本来表示每场戏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