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是忧愁的伴侣,也是精神活动的密友。
——Kahlil Gibran
孤独、寂寞,如影随形,挥之不去!
人生,虚空的来,空虚的去,似幻!
孤寂、虚幻,人生旅途的永恒伴侣!
今天,在下以“孤独”为题,引荐一部另类剧情片给到各位,让我们跟着作品一起探索“孤独人生”。
瑞士影片《Aloys》(阿洛伊斯)
作品类型:科幻、剧情
主要演员:Georg Friedrich(饰演Aloys)、Tilde von Overbeck(饰演Vera)
故事概述:两个孤独灵魂(Aloys与Vera)的碰撞
上映时间:2016年9月23日在英国上映
这是一部讲述“孤独”的影片!画面的色调、稀疏的对白、大量的空镜头,将作品寂寥之感发挥到了极致。接下来,让我们跟着镜头语言,探索一番“人生孤寂”。
I,孤独个体
Aloys:孤独的私人侦探,由于父亲的离世,使他进一步陷入了孤寂的深渊。
Vera:Aloys的邻居,迷恋于动植物,不善交流,故事中另一个孤独的灵魂。
两个孤独的个体,两段孤寂的人生,两场不期而遇的相会(①电梯内的偶遇②救护车旁的相遇),将两颗忧郁、压抑、寂寥的心牵在了一起。
一个是迷恋偷拍的私人侦探,一个是喜好用声音传递思想的寂寞女人,看似毫无交点的两人,在不知不觉中走到一起,奏响了“人生新乐章”。
II,心理暗示
孤独,一种难以形容的心理状态。
孤独,悄无声息、不可名状。
如此复杂的心绪,又该如何传递给荧幕前的观众?
画面与配乐!Tobias Nölle利用电影的两大属性,通过心理暗示,将无形的“孤寂”,以有形的方式展现出来,令人回味无穷。
接下来,个人通过几组画面、几段配乐,详细说明一番。
画面篇
男主Aloys(相关的画面)
①开场时,空无一物的房间
②陷入孤独漩涡的Aloys,在执行偷拍任务时走神被人察觉
③宿醉于公交车上
④独处于阴暗的房间内,循环播放自己过去拍摄的影像
⑤少言寡语,一副“生无可恋”的模样
女主Vera(相关的画面)
①偷拍Aloys宿醉模样,拿走其包中的DV磁带
②通过电话、短信方式与Aloys交流
③屋中的摆设,花草植物、动物相片...杂乱无章
④自杀未遂
一组组阴暗的画面,一段段压抑的场景,为影片营造了浓郁的”孤独、寂寥“氛围,令人感同身受!
音乐篇
浓重的“抑郁黑”充实了作品的大部分时间!
低音弦乐独有的忧郁悲凉之感,搭配缓慢低沉的曲式节奏,散发出浓郁的“抑郁、厌世”气息,令人窒息!
冷峻的画风+悲凉的配乐=>孤寂感十足
III,现实<=>幻境(内心世界实体化)
游走于现实和幻境之间的Aloys与Vera,被实体化的梦幻场景所包围,迷惑着、疯狂着、享受着。现实与幻境的反差,“害怕孤独”与“渴望热闹”之间的距离,沉醉于“通话时”所产生的幻想森林,迷失于”疯狂家庭派对“所激发的幻觉...在心途中迷失了自我的两人,就像影片中“那只单身20年的陆地龟”、“那条被困在水族馆永远都回不去大西洋的小海豹”一样,陷入禁锢,被自己的精神世界所囚禁!
IV,自我认知(摆脱孤独)
陷于孤独->释放孤独->走出孤独
三段式的情绪输出,将孤独之人Aloys内心的转变表露无遗。
不与人交流(封闭自我)
↓↓
被迫用电话交流(第一次接触)
↓↓
迷恋上言语交流(尝试开启自我)
↓↓
声音交流之中产生出幻觉(打开自己的精神世界)
↓↓
沉迷于幻觉(享受精神世界的馈赠)
↓↓
打破幻境与现实的枷锁、回归现实人生(完全释放、摆脱孤独)
故事以“走进孤独”开场,“走出孤独”收尾,清晰、准确的剖析了“孤独症候群“的现状,很有思想、颇有深度。
孤独,是什么?
是自我内心的囚禁,
是忧郁压抑的表象,
是精神世界的本质,
是一场躲不开的邂逅。
导演★★★☆☆(过分注重形式感,而忽略了内容的饱满度)
演员★★★★☆(Georg Friedrich的独角戏,情绪表现力很足)
剧情★★★☆☆(内容不算新,架构不算挑,“克制与压抑”用力过猛)
视效★★★★★(现实中的冷色调,幻境中的暖色调;一个隐忍,一个狂放。搭配、切换,很有感觉)
音效★★★★★(暗色系“抑郁黑”曲风惊爆全长)
推荐度★★★★☆(只有孤独的人才能够读懂的影片)
更多影评+推荐首发于微信公众号“floyd与helen的旅途集锦”,谢谢
这是两个孤独的灵魂彼此靠近彼此温暖的故事。
阿洛伊斯是一个极为孤僻的人,也只有和他一样孤独的维拉可以靠近他走进他的内心。
印象最深的他俩通过电波的冥想坐在屋子里穿着红色的礼服,一起弹琴,后面有许多邻居开着party。这样的场景,可能是阿洛伊斯在现实中一辈子不会也不可能经历的,父亲走后让本就孤僻的他更加阴郁对生活也不再抱有希望,而维拉是让他重燃希望的人。
故事的结尾,白色的镂空窗帘从楼上飘下来,可以看做是阿洛伊斯对过去的告别,也是他对自己对于外界的恐惧与逃避的一种战胜。
最后他带着偷来的花猫一起躺在维拉的病房里,故事就这样结束了。结束的恰到好处,饱含了千万种唯美与浪漫。
世间不乏如阿洛伊斯般孤独的人,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也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有幸遇到那个维拉,从此得到灵魂的救赎。
在這快速變化的時代裡面,人有時更享受一個人的獨處,而這種孤獨感放大到極致就有如主角Aloys的生活一般,因為工作而記錄著他人的生活,但無法與人交流,不管是電梯或家中,Aloys與他人的互動趨近於0,在他心中,不是別人沒有邀請他參加活動,而是他自己拒絕進入他人的世界,就這樣活在自己虛幻世界中,我最喜歡最後窗簾落下的那一幕,有如海豹一般,以為自己還在太平洋中,就像Aloys以為自己活在假想的女主角跟父親還在身旁的世界中,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但往往來的太快,無法接受。
這部電影看了兩次,第一次算是體驗,第二次是為了深入咀嚼電影的光影和氛圍。
這部電影是拍給比較內向或有社交障礙的人看的,有這幾種特質的人能比較深入理解並接收到畫面光影的訊息。畫面運鏡部分,導演用了很多手法讓觀眾沉浸在內向人的世界,例如搭電梯時主角會自動緊靠在角落,其他人進來後鏡頭卻一直帶到腳,乘客臉部只有一撇,因為有社交障礙的人確實有人進來後會異常緊張並只敢盯著別人的腳看。
因此暫且試著從主角的心理狀態來理解電影的光影,無論是從那個視角觀看,電影的光影設計都是主角內心狀態的延伸。
首先,這部戲角色很少,有和其他人物對話或同框的畫面、橋段中,都有被誇張化的距離感,可能是用畫面的虛實,也可能是用光線區隔雙方,而在只有主角的畫面中,玻璃都是霧化的,被簾子遮住的,和建築的視覺比例之對比也被誇大,是為另一種與正常世界的距離感營造。
第一次和同行較為外向的友人們看完後,得到的感想是畫面偏冷,氣氛太孤獨冰冷且因陰沉,但對於他們而言,這樣的畫面是明亮、偏暖的並纖細的,因為這就是他們眼中的世界。
如果眼前有人,他們對眼時,先感受到的是於對方之間隔著的光或各種介質,最後才是看見對像 。如果沒有被強迫,通常這類型的人會先用聽覺去認識一個人,再來是與對方相關的事物如配件、舉止,最後才是看對方的面部並用語言交談。這部電影的畫面對內向的人來說並沒有一般歐系冷調性電影的陰沉感,雖然畫面構圖冷冽,但每次主角出現的畫面都有重點光或重點暖光,大部分是從窗外而來,也可能是自行想像出來的鏡球光,或者森林中遠方太陽撒入的一道強光,但幾乎沒有無重點光的畫面,這和許多其他調性偏冷的電影是有很大區別的。
另外一個燈光設計的特色是窗簾的運用,以及窗簾和從外面打進來的光所呈現的細緻感。窗簾在這部電影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主角家的窗簾是非常細緻且柔軟的,辦公室的窗簾則是較為正經的格柵狀,車子被塑膠車罩罩住,這些都是主角保護並表現自己世界的方式,窗簾和光也是將主角心理狀態視覺化的介質。
內向或有社交障礙的人,看窗簾或看世界的時候並不是如同王家衛電影那般高對比、高彩度、人和人之間互動中濃郁的情感交流氛圍,也不是如多數導演選擇冷硬的布景光線和對白,那是一般人對這類人的印象。社交障礙者更需要很期待與世界和人互動,他們也穿大紅色的衣服,他們也能瘋狂投入的開趴,只是他們看世界比較細膩,而且無法用社會化的方式與人溝通。他們看窗簾時會最先感受到窗簾和光的質感交雜,當他們身處在人群與公共場域時,對他們而且就只剩下自己,不管到哪,不管有多少人,他們會自動無視,並把無視人類的精力轉移到其他面向、如聲音、光線或材質、觸覺等等。
一般電影畫面素材的材質選擇是為了追求寫實和氛圍營造,這部電影的材質選擇卻是功能性的、象徵性的,從電影裡動物的特寫、主角撫摸地毯、家具、卡帶、老舊撥放器到主角衣服的選擇等,都讓觀眾的觸覺神經被不經意的放大,透過主角舉動和光線襯托出來的材質細節,觀眾才有機會用比較正確的方式理解社交障礙者的世界。
坚持单身20年终得配偶的海龟,一遍一遍不停撞玻璃窗健忘的海豹,动物园的部分是我最喜欢的段落之一。
包括电视屏幕在内的各种玻璃层制造的封闭空间阻止角色进入真实生活,陌生男女仅通过电话交流创造声音的联想世界,在媒体不断曝光个人形象的当下,导演反其道地用“去可视化”方式表现都市居民的寂寞,从“缺席”这一设置带来的惊悚过渡到魔幻现实的浪漫,让处女作成为关于走出孤独的柏拉图式现代童话。
摄影画幅帧帧精美 剪辑灵而不乱 动物寓情温柔又孤独 男女主想象力爆棚猜测应该是都有毛病 故事题材挺好 沉闷了一点
话语构造虚幻空间,城市就像水族馆。局限只存在于思想,而孤独才是永恒的。
孤独患者,近乎人格分裂的臆想,些许魔幻主义的色彩,临摹电影《她》的创作架构,虚实交错,具象化场景与写实描写无缝对接,充分的形式表达极具饱满的情绪推叠,冷冽的镜像语言下却是色彩纷繁的狂欢潮派,那是孤独者的渴望,那是寂寞人的呐喊,当意识清晰思绪明朗时,又回归寂寥深渊,所谓孤独大概如此
孤独到惊悚,看得下去,也不是福。
摄影构图色调都很精致,内心世界具象化和虚实空间无缝衔接的剪辑风格非常像《盲视》。前面是关上房门封锁外界的冰冷孤独,后面则是凭着气味与声音臆想相遇的场景来完成两个孤独灵魂未曾发生的相互取暖。可能情感处理不够深刻,但关于孤独我们总能找到相似的通感,就像打湿情绪的那场雨。
头抵墙壁,置身树林;电波冥想,恍若相遇。窗外有场盛大的派对,你我没有收到邀请。他是单身20载遭受囚禁刑罚的陆龟,她是相信大西洋固执撞击玻璃的海狮。藉由黄丝袜旧杂志哈密瓜味口香糖寻到彼此相互慰藉,靠文字化图像听沙发冰箱的寂寞声音。忧郁为引,孤独是药,你是幻觉是依恋,我已沉沉睡入白夜。
B/格局越拍越小甚至像耳机广告,但还是拍出了点窥视者的《八部半》之意。感官联结类似光但并未选择深入更宽广时空,中间沉溺于同一概念的迂回稍微有点冗长; 关于虚拟与现实的探讨比头玩什么的干脆很多。喜欢封闭空间的运用与雾气氤氲的影像质感,鲸吞般的幻觉。唉。欢迎来到荒凉的实在界。
北京电影节在大悦城看的,摄影和声音很棒,故事比较窄小扁平。氛围极佳。
昨天夜里我忽然想起呼喊与细语中低沉而轻声的耳边呢喃,如同迷雾,轻薄沉静,当一切细微感知被放大,即是情绪的艺术,声音的冥想。
3.5 一场盛大的寂寞比喻会,逼人的寒气和刹那的温暖。
一个很好的现实主义故事,非得弄这种魔幻主义表达,片中男女精神病已然不算什么,是导演自己的精神又问题啊!
对这类电影没有抵抗力,空旷的、孤寂的、安静的、飘渺的、平整的,有点类似之前看过的那部《肉与灵》,有动物也有森林,中餐馆的那个女生挺可爱的,特别喜欢男主的一些道具,比如座机、磁带式录像机、监听录音机等等,某宝某鱼搜罗了一圈,没找到同款。【USURY/6.6GB/英字】
在苏黎世的首映上看的,见到了导演和女主,其实我是女主邀请去看的,其实是因为她是我朋友啦😂
一个phone sex有必要搞得这么拧巴么?也看不出他们非要这样的理由。而且以一般的电话通话质量,哪能传达这么复杂的声音啊。这个侦探的设置对主题也毫无帮助。把电话改成虚拟现实眼镜倒是还说得通一些。
银幕重看。感觉挺简单的故事被剪晦涩了,但画幅扩展与环绕声场让本片摄影与配乐的优势得以成倍放大,孤独情绪传达到位,非常享受影院带来的沉浸感。@BJIFF 颐堤港
像海龟一样去挥霍漫长的生命等待爱情吧,像大西洋的海豹一样忘记身处孤独的水族箱吧。
大部分心理精神类电影试图讲一个问题,就是在未曾被邀请时,你也许不知道,那场以你为主角的盛会,正在未来某个毫无征兆的时刻到来。这显然是个鸡汤问题。但这部真正面对了对曲终人散的害怕,见过害怕之后仍选择钻进人群或者对方,看似惨兮兮的,但是何其幸运、何其勇敢。
每个镜头都是纵深的孤独,极度寒冷。直到想象的无限放大,冷暖色调的强烈反差,痛感越来越明显,孤独像树汁变得浓稠又黏腻。而相信自己还在大西洋的海豹总是游向玻璃,尝试记住“你再也不在大西洋里了 法拉”,然而健忘的它还是一遍遍撞击,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