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条影评时,我坐在开往重庆的大巴,准备考pte的路上,路上给自己放假看了这部一直想看的电影
全文用总分总叙事手法,节奏逐步走向高潮,给人一种向要和朋友去冒险的感觉,不再胆小,剪辑点有个声音切入,男主父亲拿衣服快递进来前,游戏声音增大提前匹配画面,最开始的叠加模糊的拍摄手法,每一段在开车时纯音乐代表的不同心情,还有契克对校园恶霸说的那句话,升格拍摄并且契克先回头看,再全部转身后退一步,再回头往前走太帅了!给少年时期的我荷尔蒙加速分泌,迫不及待想要一个自己的一路向西计划!😂
14岁时你每天都在烦恼些什么呢。一片惨烈的数学试卷,格格不入的穿着打扮,摇摇欲坠的破碎家庭,还是难觅知音的孤独和无望?仰视着同班最受欢迎的男生女生,一面渴望被接纳,一面又愤怒着自己的平庸,这是14岁的迈克,像《成长边缘》中的小女主娜丁一样古怪而不合群,不同的是娜丁通过与世界作对自我和解,而迈克遇见了契克。
俩人是截然相反的性格,连外型也毫不搭调。虽然都被当作怪胎,但契克显然更加潇洒自在,毫不在意别人的看法,他不帅,但当阳光下契克站在车前抱胸看向镜头时,谁也不会质疑这个敢想敢为的黄皮肤男孩子是多么酷。
迈克的家庭生活并不幸福,母亲酗酒,父亲外遇,他有一点胆怯和自卑,素描只敢藏在抽屉,想撕掉却又舍不得。在契克的鼓动下,两个人不请而来,在班花的生日趴上出尽风头。还不够刺激,兴奋中这对好基友一拍即合,接着就开始了场说走就走的旅程。
夏天有四季里最明快的色调,在碧空和青草地的衬托下,车身一片天蓝色像童话般梦幻。浪漫主义的契克扔掉手机一路向南,现实主义的迈克因为偷车担惊受怕,但随着里程数增加,两人从堂吉柯德和随从的关系逐渐转变成志同道合的旅伴,去他的束缚,人生得意须尽欢。迈克提议在玉米地中开车写下契克的名字,这样就可以在谷歌地图里看见了,如果说迈克此前还有些犹豫不决,此时他已经真正参与进这场疯狂的冒险。
不同肤色的两人,造型上就已经另类十足,再加上途中放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就实在是太喜感了。趁着年轻尽情去经历,遇上无数想象不到的风景和人,他们的出现让迈克发现世界不止局限在排斥他的小圈子里。
经历了被农场主追逐的狼狈,去智慧的一家吃午餐,认识流浪布拉格寻找妹妹的伊萨,这一场妙趣横生的旅行也是不断的遇见和告别,伊萨的一吻某种意义上给了迈克自信和启蒙,但从他脸上迷茫的神情可以看到他还未适应分离,也未完全搞明白萌动和喜欢。
契克:你真的觉得天上有什么东西吗
迈克:几率很小,但因为宇宙无限广阔,在小的几率也会有很大可能
不是每个人都能读懂你,但你要相信,在浩瀚的星空下,一定会有个人愿意理解你。
成长中能遇到契克这样有趣的朋友太幸运了,他在时带给你的陪伴和勇气,他走后依旧影响着你的人生态度。改变总是悄无声息,曾经占据头脑日思夜想的苦恼变得无足轻重,从警车下来,迈克终于吸引到了所有人关注,但他也不再在意这些目光,他和母亲把那些没用的过往丢进泳池,母亲的任性率真就像另一个契克。
你从我身上学不到太多东西,但你可以学这两样:第一,什么事都可以说 第二,别人的看法都是狗屁。
德国去年还有一部公路片《最爽的一天》,套路相似,偷车然后逃离尘世。风光固然好,但身边一起疯狂的人也很重要,频率相当才能同路而行。人在与自然无限贴合的时候会看开很多事情,旅行只是人生漫长进度条中的一小段,对迈克来说,这一段的主题是成长——为了更勇敢的独自面对,毕竟朋友相约未来,生活仍在眼前。
法提赫·阿金,一个陌生的名字。
然而这位土耳其裔德国导演已经凭借其执导作品荣获众多国际电影节的褒奖。
2004年 《勇往直前》 摘得柏林金熊奖
2007年 《在人生的另一边》 获戛纳最佳编剧奖
2011年 《心灵厨房》 获威尼斯评审团特别奖
被国际三大电影节(戛纳、柏林、威尼斯)褒奖是多少优秀导演一生的梦想。而法提赫·阿金,在38岁的时候就获得了三大国际电影节的肯定。这位国际大导在去年拍了一部青春片——《契克》,大家会好奇这是一部怎么样的青春片吗?
影片的主角之一叫迈克,他是一个胆小又无聊的14岁中学生。
喜欢班花,却又羞于表达;
在班上一点都不起眼,还经常幻想着班花主动跟他说话;
老师布置的作业报告,他写的全是关于妈妈的事情。
就在快放暑假的时候,班级来了一个转学生,一个多种族混血的俄国人——契克。
契克给迈克留下的一个印象就是——混蛋。
但契克和迈克成了同桌,迈克嫌弃契克身上的味道,那是他妈妈悲伤时候的味道,其实那是伏特加的味道,契克和迈克的妈妈都是酒鬼。
迈克以为契克的到来会给班级带来一些有趣的事情,然而并没有,生活一切照旧——无聊之外还是无聊。
很快,暑假到了。全班的同学都收到了班花的请帖,唯独迈克和契克被忽略了。
迈克父母的婚姻出了问题,父亲有小情人,
母亲难过酗酒。
暑假刚开始,父母就以各自的原因离开了家,留迈克一个人在家百无聊赖。
有一天,契克突然开着一辆偷来的车来到迈克家。
两个无聊的人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打起了游戏。
接着谈起班花的生日party,而迈克说他不想去,其实只是男生爱面子而已。
契克说了众多的女同学都会去。
迈克还是觉得无聊。
契克怀疑迈克是同性恋。
迈克为了证明自己不是同性恋,只好拿出自己私底下画的班花的素描画。
契克觉得迈克真的很喜欢班花,于是提议迈克去班花的party上把画送给班花。
迈克被契克煽动。
契克开着车,把迈克送到了班花的party上。
迈克鼓起了勇气,把画亲手交给了班花。
之后潇洒转身离开。
两个人坐上了车,契克还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秀了一把车技。
瞬间让迈克倍儿有面子,也成功吸引了班花的注意力。
两个人回到迈克的家,这时候两个人都有点意犹未尽,感觉好像回到家之后,又是陷入无穷无尽的无聊之中。
于是契克提议继续开下去。
两个人心照不宣,选了一个目的地,简单准备了一些自驾游的东西,就开始了他们的公路之旅。
刚上路,迈克就使用手机导航,结果契克拿走从窗户扔了出去。
迈克为了生命安全也把契克的伏特加扔了出去。
两个14岁的中学生,没有手机、没有地图、没有酒...
往雾茫茫的、未知的前方行驶了过去。
他们迷失着方向,但有一个原则就是——不往回开。
他们冲进别人的玉米田里,还在玉米田里书写自己的名字。
他们冲进牧场差点撞到别人的牛群。
他们露宿在大风车底下。
他们看着满天繁星,觉得太酷炫了。
他们遇见骑行的驴友。
他们接受当地人的午餐邀请。
这样的经历是不是对很多人来说,都曾幻想和向往过? 谁不想自己的青春有过一段潇洒不羁的回忆呢? 谁不想自己的青春有有一段在路上的回忆呢?
然而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先是遇上警察查证,他们匆忙逃跑。
接着遇上汽车没油,只好偷油。
在找偷油的软管时,他们遇见了比他们年长一些的女孩伊萨,伊萨要去布拉格找她同父异母的妹妹。。
伊萨帮他们偷到了油,并跟他们一起上路了。
他们三人在路上经过的河里洗澡嬉戏。
在河上的浮板上晒太阳。
契克说要去找吃的,留下迈克和伊萨。
伊萨让迈克帮她剪头发,为了不让头发落在衣服上,还当着迈克的面直接脱了T恤衫。
迈克的青春里就这样就走进了一个除了妈妈和班花之外的女性。
在伊萨的引导下,迈克性的意识在慢慢萌芽。
之后他们继续上路,参观旅游景点。
伊萨遇见了前往布拉格的班车,只好提前与他们分别。
或许伊萨已经习惯了分别,只是对于迈克来说,他的青春还只是刚刚开始,他还没有经历过这样子的分别。
在我们成长的路上,分别却是一堂必修课。
剩下两个男生继续上路。
之后发生了一场意外,契克受了伤,无法开车。
契克让迈克开车。
迈克说自己很胆小,不敢开。
契克为了鼓舞迈克,契克袒露了自己的一个秘密。
之后迈克学会了开车,继续他们的旅途。
他们的这场公路之旅又会如何结束?
这场旅途只是他们人生中的一个小小的插曲,在经历之后,他们受了伤,也获得了成长,可能谈不上多大的意义,但相信给他们的未来带来了或多或少的变化。
这应该就是旅途的某种意义吧。
-END-
本文由(【电影生活 】 微信号:MOV998)原创,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暑假像是从时间轨道上切割下来的一小块,脱离旧制,独立成章,为各种奇幻、美好、糟糕的事情提供发酵的土壤。
暑假是日常生活里摆脱学校规矩和父母束缚的真空地带。暑假带着开学就要升级,升级就离长大更近一些的使命感,“逼迫”着小孩在长大之前疯个够——穿得很少在烈日下奔跑嬉闹,顺带吃瓜嚼冰,抓鸟逗鱼,拉帮结派,为所欲为。
暑假里,正男领着一路叫嚣,狐假虎威的菊次郎,去丰桥探望妈妈。如果没有正男“暑假”的掩护,菊次郎就没有办法去旅行;没有办法大声骂着八嘎呀路,一次一次地去“欺负”那些好心又胆小的陌生人;没有办法买彩票、偷玉米、砸车窗、搭顺风车、抢天使风铃;没有办法玩自己很想玩的“裸体一二三红绿灯”。正男把暑假特权匀了一些给菊次郎,才有了《菊次郎的夏天》。
三个小屁孩在《我们假期做了什么》里,按照爷爷的遗愿将死去的爷爷海葬。他们知道,大人会争吵,顾虑太多。大人也不会听从爷爷的遗愿,索性亲手为爷爷办最拉风、最神秘的葬礼。
因为是暑假,所有出格的事情都能被理解。
《契克》讲述的就是一个在暑假发生的故事。
14岁男生迈克的生活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契克来之前,契克来之后。
契克来之前,迈克是个小透明:长相平平,发型怪异,班花对他不屑一顾;妈妈酗酒,爸爸暴躁,老师对他骂骂咧咧。
迈克生活中一个非常大的困扰是,他不理解“语言”。他的同学,课下热烈讨论买避孕套参加聚会,课上却假模假式地朗读“划船掉进水里,被救起,感谢上帝”这种幼稚的内容,老师也会煞有介事地进行关键字提取”拯救 上帝 落水”。
迈克非常认真地写了一大本母亲酗酒进疗养院的故事,还如实地记下母亲教给他的名言“一、什么事儿都可以说;二、别人的看法都是狗屁”。换来的却是老师的一顿训斥。老师骂他侮辱自己的母亲,还说“我希望你撕了你的作文”,等迈克真的动手撕时,老师又说“我不是真的要你撕,我是让你想想你都做了什么。”
天啊,迈克一定会被这个老师逼疯!因为老师和很多大人一样,和那些会装傻充愣的同学一样,他们从不把真实的东西说出来。
幸好契克来了,契克以一个怪胎的身份凭空而降。他长着亚裔的面孔,梳着红孩儿的发型,书包里藏着伏特加。他一来,就纠正老师的发音,每天在课上昏睡,数学却能拿最高分。
暑假,怪胎契克开着一辆偷来的车来“勾搭”迈克。先是去班花的生日派对上耍了个酷,之后尝到甜头的二人决定一路开下去,去瓦拉几亚。他们听着理查德.克莱德曼舒缓的钢琴曲,从浓雾里横穿出去,没有地图,扔了手机,打算永不回头地走下去。
他们冲进玉米地,用车写字;他们闯入陌生人的家,享受一顿“智力洗礼”一般的午餐;他们分头行动,被警车追捕,最终又重新汇合;他们甚至遇到了流浪的女孩,三人许下五十年之约。在这个酷毙了的夏天,迈克终于不再听理查德.克莱德曼。
一场车祸之后,涌在马路上的猪群,交错摇曳的灯光,迈克眼中的一切都荒谬得不像真的。那个消失的契克也像没有存在过一样。
但迈克再也不受困于“语言”了,语言就是“什么事儿都能说”:混蛋爸爸可以滚蛋,酗酒的妈妈就算酗酒又怎样?她依旧是率直、勇敢、酷毙了的妈妈。学校里那群傻瓜蛋还是傻瓜蛋,只有脸蛋的校花也失去了魅力。
只有那个犹太裔吉普赛人的孤儿契克,还有流浪的伊萨,是迈克的牵挂。他们闯入迈克的青春,在一个暑假拯救了他。
上个学期快要结束的时候,契克转来我们学校,他被安排坐在我旁边,他的头发看起来很滑稽,每天都用一只塑料袋提着瓶酒来上学,被老师叫到台上演算时会吐在第一排同学桌上,数学能拿满分,却不知道怎么用手表确定方向,当然,我也不知道,然后,夏天到了,我妈又一次要到美丽庄园去戒酒,我爸牵着他年轻秘书的手说要离开家一段时间并给我留下了200欧元,这天是暑假的第一天,还是全校最漂亮的女孩也是我暗恋的女孩塔季扬娜的生日,所有人都收到了邀请,除了我,和契克。
然后契克找来了我家,开着他偷来的拉达,他说我看起来就不喜欢女孩子,于是我给他看了我辛辛苦苦给塔季扬娜画的画,画被撕坏了一点,因为我没有没收到生日邀请。契克说我们出去兜风吧,顺便路过一下生日派对,把这幅画给她。于是我们不请自来的出现在派对上,送出了那副画,还当着所有人的面用那辆偷来的拉达表演了漂移和原地打转数十圈后扬长而去,计划并开始了我们的自驾行。
我们要朝柏林以南开去,瓦拉几亚是我们的目的地,虽然最后这趟旅途终结于我们和一辆运猪货车飙车而引起的车祸。
找超市的路上碰到一个小男孩,他母亲请我们吃了一顿午餐,豌豆烩饭棒极了,他家六个小孩子各个都比十四岁的我俩聪明,但他们的父亲却不知所踪,不知道谷歌地图还能不能看到我们在哪个倒霉的农民的玉米田上写下的契克,也不知道伊莎最后有没有在布拉格找到他同父异母的妹妹,不知道我能不能在2066年7月28日之前再见到契克和伊莎,也不知道在这之前我还能不能坚持喜欢女孩子们。
但是这个夏天真是太棒了,我不会再因为有个酗酒的母亲和不知道会不会回来的父亲而感觉自己是个异类,也不会因为塔季扬娜这样的女孩终于开始有点喜欢我而激动不已。
我学会了在水里跳舞,憋一会儿气,但是在水面上呼吸。
一场绿意盎然的逃亡,一切毫无负担,所有都是新鲜。阳光耀眼,骑士冒险,基友相伴,五十年后相见的约定。过了这个夏天,我会变得比你们都酷。
1.开车冲进玉米田里,写上自己的名字;2.风车与满天繁星;3.“我喜欢你的手放在我膝盖上的感觉;4.青春就是遭遇着性与分别。
公路片BGM已添加:理查德·克莱德曼
挺好玩儿的,青春期里最不酷的小孩终于干了件最酷的事儿,有parent issue,校园,暗恋,living off the gird的德国家庭,还有性启蒙(最喜欢这一段)。风景特别美,夏天的德国,真好啊。
公路片总是能莫名吸引渴望自由的灵魂
很有趣的青春公路片,德国壁花少年和俄罗斯亚裔转学生的自驾之旅。遇到走不通的路也不要走回头路,还在玉米地里的肆意开车压出个造型,青春就是要恣意挥霍,做个没有存在感的乖孩子未必有日后这般鲜活美好的记忆!愿你们的青春期都可以遇到契克这样的朋友,最后想说理查德·克莱德曼着实怒刷存在感!
一段时间过后,你可能记不得这个电影讲了什么,但一定记得公路上响着查理德·克莱德曼的曲子,这可能是这部德国喜剧电影里唯一的笑点了。
3.5;壁花少年的成长漫游,因邂逅某些人而成就生命中最难忘的夏天,无论五十年后见或不见,此刻我们用汗水和欢笑蒸腾出一个最旺盛蓬勃的青春,人的一生总需要任性妄为几次。
轻松有趣的青春公路片,受排挤被边缘化的两个少年间的友谊,青春期的迷惘、热血与性启蒙,最终以成长和告别作结。来自俄罗斯的犹太裔吉普赛同性恋孤儿,本会承担所有的罪责,一如他们在历史上所受的污名。所幸,这个故事没有暴力与死亡,而是漫溢着开车在玉米田里写出名字的恣肆与不羁。(8.0/10)
【台北金马影展展映】法提赫·阿金新作。非常好看的青春公路片。一个酗酒的俄裔黄种转学生,一个无聊苦闷受排挤的德国男生。两个如此不搭的14岁的少年展开一段丰富的自驾之旅。既有青春友情的成长与快乐,也有懵懂的性启蒙和对边缘流浪者的关注。理查德·克莱德曼怒刷存在感,钢琴曲放在片子里太好笑了
超带感,典型早期阿金的风格:轻松欢快且处处散发荷尔蒙气息,内向失落少年与没心没肺契克“不再回头”的公路之旅。每个男生青春期里不止有一个女神沈佳宜,还会有一个照亮你无聊人生的契克呀。
好喜欢!这种90多分钟的清新小片太棒了,成长,公路,暑假,性启蒙,小破车,酷炫的夹克,为女神画的肖像画撕了一点,玉米地上的名字,路上遇到的疯女孩,50年之约,以及最可爱的契克,“那一刻我觉得,如果我也是同性恋的话,一切都简单多了,但我做不到,因为我太他妈喜欢女孩子了”
与契克告别时,他穿着夹克一瘸一拐消失在高速公路的车灯里。开始确信,这个犹太吉普赛男孩是被上天派来拯救夏日的无聊。把裤脚塞进袜子、顶一团乱发、耳边别一根烟,却在傍晚的水泽里,告诉了他不喜欢女孩的秘密。这样一个夏天,有女孩去了布拉格,有男孩冲进了玉米田。五十年后再相见,我们仍是少年。
又名《来自战斗民族的14岁小哥手把手教德国小少年做人》。住在不属于自己的豪宅里,有一个来自异域的酷炫朋友,开着一辆破车四处游逛,这不正是我儿时的梦想吗?其实这部片放在我这个年龄看正好,再老一点可能就不会喜欢这样放肆、嚣张的青春电影了。另外,谁说听理查德·克莱德曼的就全是基佬,哈哈。
这真的不是一个暑假就把直男同学掰弯的故事吗?暑假前还用心为心仪的女生作画,暑假回来女生给他写字条已经全然无感了,这个暑假,信息量颇大!
果然人不中二枉少年,太有意思了!万万没想到我会拜倒在留着三毛的发型把运动裤塞在袜子里的少年脚下,少年英雄,一代大佬,酷到没边儿了!
成长,不是烂俗青春片里男女主角命中注定在一起,也不是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而是你喜欢一个人,后来你仍然喜欢她,但你已经能够接受她不喜欢你的事实,能勇敢说出来“你的确很好,但我也不差”。
这么美好的电影,看完之后整个人的心情都愉快起来了
这个夏天,男孩终于知道了,女孩会让生活变得忧郁,但男孩却可以让生活变得精彩。
轻松有趣的公路片,理查德·克莱德曼用得好玩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