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温暖善良品味相投的家庭,每一个成员都是那么美好,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真实隐忍。
当最后离别钢琴曲再次响起,此刻才是全篇平淡的故事完美的意义,当我们了解了真相,体会了每个人物的特性后,那音乐带给观众的是情不自禁的感动,是瞬间迸发出来的。 平淡不惊的故事,是含蓄的不动声色,是温柔之人但并非寡情,老头小心翼翼的尝试着用了另一故事来和35年都没有见过面的儿子重逢,陌生的要去了解一下才会带到家中,这无不体现了内敛和有些顾及,的确约翰的两个儿子都表现得很差劲。
特别想说说父亲的妻子,这位女性的刻画虽然着墨不多,但是在一些言谈举止的细节中就能感受到这位女性身上具有的温柔善良、贤惠大气的品质,特别是后来她隐约感到面前的这个可爱的青年就是自己心爱丈夫的私生子,想来她的内心在剧烈地震荡,但是她并没有和丈夫说破,而且希望这个私生子能够有力量能够挽留自己的丈夫多一些时日留在自己和女儿们身边,这些也正是父亲即使与儿子的母亲在巴黎发生了一生中最美好炙热的爱情,而且有了自己最想要的儿子之后,也最终没有勇气去伤害身边没有任何过错的妻子。仔细重温,片中的每一处细节每一个对白最终都圆满地完成了一整个事情的勾画,一切都是美好而自然而然的发生,没有过错,只有爱与无奈!
不用说,这部电影情感细腻到让人服气。所有的情绪都是缓缓的、隐忍的……我非常喜欢这种情感极度克制的电影,哭还是笑、喜还是悲,点到为止,其他全部交给观众自己去体会。
所以,我的体会就是:这是一个把父亲出轨,还不小心有了私生子的故事,拍得如此清新。纵使男主的母亲已经去世八年,男主真正的父亲患上了癌症,男主与父亲离别的这30几年,父亲是如何焦虑思念。都不能减轻父亲妻子最终知道真相后的痛苦。想想自己几十年的枕边人,突然有一天冒出一个私生子,这个事实相当的残忍。
但是彼此都已经老去,老伴又患上癌症,所有的痛苦最后变成了那句“算了吧,都过去了”。还是标题那句话,这份对家庭不忠的错误,妻子只能大方买单
沉稳细腻,克制深沉,点到即止。如眼前冰冷平静的湖面,又像身后跳动燃烧的篝火,丧中带暖,这部片很符合我的胃口。预定本月最佳三甲。 男人之间的关系中,父与子的感情最为奇妙,它不像母女俗称“小棉袄”那样的贴心亲近,“严父”是惯有的印象和距离。它有时候显得很生疏遥远,父子如敌。但旁人看来,两人的性格举止时常有复刻般的相似相近,提示着一脉相承的血溶于水。即使这个人从来没有出现过在你之前的生命里,但他的心意却能悄然无声间传递,精准又沉甸甸的落在心头。 ——————————以下剧透—————————— 电影剧情简单,可代入感很强。从儿子接到那通来自大西洋彼岸的电话开始,这个记忆中空白的父亲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一份包裹为何一定要万里迢迢的让他亲自收取,谜团悬念就开始在心尖萦绕。母亲过世八年了,和亲生父亲的初识相遇竟然要在葬礼上,这已经是人生的大不幸,更让人沮丧的是失踪的父亲遗体竟然找不到,他在钓鱼时心脏病突发,恐怕沉尸体湖底。和两个同父异母的“兄弟”见面后,一个酗酒成性一个贪婪钱财,听着他们数落父亲生前的那些风流艳史,和兄弟俩格格不入的性格差异让他在异国他乡更显得郁结苦闷,又想念家中的儿子,巴不得尽早离开。 丧意满满的转折点发生在那个包裹身上,这是一副名贵的人像油画,至少价值几万美金。虽然说是遗产,但和父亲素昧平生萍水未相逢的儿子感到分外沉重。情浅而礼重,则难堪,不如转交给那个视财如命的哥哥算了。唯一感到心宽的是迎接他的老头,一家人待客热情,相处融洽。也许是同病相怜吧,在客气的寒暄和你来我往间悄悄打开了心扉,与妻子分居的他和老头的女儿,一个独自抚养双胞胎的单亲妈妈之间,还发生了一些说不清的暧昧情愫,两人的感情开始急剧升温。 此时剧情的走向开始有点捉摸不定,当年他的亲生父亲就是在法国邂逅了母亲,一见钟情。在已有家室的情况下还与母亲偷情,而后音讯全无。他是私生子,是一夜风流的产物。而如今他又在没有离婚的前提之下,和这个单亲妈妈卿卿我我的耳鬓厮磨,眼看就要擦枪走火,难道父子真是如出一辙,重蹈覆辙? 还好故事不是朝那个最俗套的方向延续,悬崖勒马。对话间儿子吃惊的发现,那幅价值不菲的油画竟然是老头自己买的,结合一些蛛丝马迹,兜兜转转半天,一直在身边的他才是自己的亲生父亲。老头策划和扮演了一个影子的角色,一路在旁敲侧击的试探儿子的心意。儿子还说自己的兴趣是写作,尤其是侦探小说。如父如子,果然父子的兴趣爱好都相同啊。 父与子都是沉默寡言的闷骚类型,有着倔脾气和与生俱来吸引女人的魅力。儿子假意不舒服,老头让他脱去上衣,自己在背后聆听心率心跳。这是意向明显的“坦诚相见”的一幕,终于真相大白。儿子问道,为什么一直不来找我?三十年了。患癌的老父只是重复着那句,现在时间到了。一个是自知大限将至时不我待,另一个是,好友的失踪成了一个天赐良机,他终于找到了父子相逢的一个绝妙的借口,能不留痕迹的了却这件耿耿于怀一辈子的心事。 非常喜欢电影里人物间的那种不说透的关系,还有许多事后恍然大悟的细节铺垫。那顶在湖边找到的黄帽子,是那个未曾现身父亲的形象,去机场的路上老头把帽子戴上,父子相视一笑。妻子戏份不多,台词寥寥,这也是一个智睿坚忍的角色。丈夫患癌,她把这份担忧和恐惧独自承担,发现丈夫出轨,她也默默的接受和宽恕了一切。大半辈子夫妻,两人早已默契如一。丈夫因为家庭的责任所在不能多言,显得踌躇,她都看在眼里心明如镜。不忠的愤怒终将被岁月掩盖,被爱抚平,大家都在沉默里,心照不宣小心翼翼的守护着一层随时可能破裂的难堪。 父亲舐犊情深的真情流露,像缓缓的河流,隐忍无声下蕴含着深切的爱。父亲希望儿子能趁着年轻,把画卖了换取时间多发展一下自我潜能,儿子希望父亲能及时治病,多活几年来巴黎看孙子。时间,成了他们最紧缺的东西。男人之间的感情不需要太多语言去传达,一言一语,看似平淡无奇的对话,背后都是叮咛和承诺。 机场入关前儿子再三止步回首,父亲挥手致意,一段原本以为死亡的关系就这样展开了新篇。父子相认得美好,又相认得太迟。两人对视带着坦然,还带着多少慌张,这一转身从此恐怕一别生死茫茫。父爱如山,厚重得让人泪目。 —————————写点天花乱坠————————— 油画是最大的转折点,设定的偏差,这部片可以拍着截然不同的故事和结局。 1.油画背后有玄机,揭出这是一场兄弟阋墙,弑父夺产的凶杀案。最后失踪的父亲还可以选择出不出现,作为反转。 2.没有注意到油画,情难自制下和同父异母的妹妹上床,意外怀孕,天道循环,伦理悲剧。 3.油画上是他的另一个弟弟。(那就可以拍连续剧了)
一提到父子关系,特别是在这样一个父亲年轻时风流成性,老年患病又想起素未谋面的儿子的背景下,我们难免不会想到两个结局:阖家团圆或不欢而散,至少对于我来说是这样的(maybe called 典型的中式思维)。但本片并没有说是绝对的大团圆还是悲剧,主角的来与去,就像是一个平淡的下午,一位好友到访又离开。
_(:⁍」∠)_读了一些影评,印象颇深。父亲弹钢琴时,我看到弹幕说这是电影的高潮,才发现进度条过半。有人说这是最美好的景象,我十分赞同。正因为人会说话但没说,音乐不会说话但有声,给人无限遐想。马蒂厄在望向皮埃尔时,眼里有星星,如果父亲还在,或许和他有些相像罢。
对于电影,我的评价是内敛又充满温柔。不同于“永远高唱我歌”式的表达,以看似随意又逻辑缜密的手法,让每两个角色之间的关联发挥出最大的作用。我注意到这部电影中大部分场景都是由两个人构成的。马蒂厄和妻子分居却互相尊敬,马蒂厄不能陪伴儿子的遗憾和儿子的不舍,皮埃尔以父亲朋友的身份出现却与马蒂厄处处相似,为他着想,姐姐不知详情却与马蒂厄相见恨晚,皮埃尔的妻子虽不是马蒂厄的母亲,却与他有共同的心愿,暗示他说服父亲治疗,以及他和父亲单独进入玩具店时的交流自己临别前只有三人能听懂的妥协之言……因此,对于爱的表达不一定是轰轰烈烈的,也不必要是人尽皆知的。有些特殊的情感,悄无声息地发生才显得珍贵。全片没有一句话说“他竟然是他的父亲!”,但一幅画,听诊器,一句话,最终的目的达到了。
临别时,五个人转身离开,但唯有让又一步一回头。虽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马蒂厄本就不属于他们的新家庭,所以母亲和姐姐尽了地主之谊足矣。但让却有更多不舍。或许不知情的姐姐只以为父亲是因为和他已故的好友感情深厚,才多看一眼。他们回去后,便会继续自己的生活,马蒂厄也一样。这在我们看来无疑是充满遗憾,透露丧气的,因为父子不能重聚,甚至相认无声。我们常常因为追求幸福,去打破他人的宁静。现在看来,各自投入新的生活,重回轨迹,似乎是最完美的选择。
此外,主角身份的典型性,让我感受到全天下的父亲都相似,有些共同的情感。当自觉似乎时日不多时,选择给念念不忘已久的儿子打电话,被问原因,又说是“时候正好”,这大抵是全天下父亲共同的尊严感。临别时,马蒂厄与所有人拥抱,却唯独和父亲挥手。任何方式都不足以表达出二者的惜别之情。全天下父亲在情感上都是深厚沉默的,因此我们说父爱如山。而马蒂厄是他的牵挂。
约翰之子和皮埃尔的故事,只发生在两个人之间。当一切重归平静,两个家庭是自由的,葬礼只是马蒂厄加拿大之行的理由。
有剧透
有剧透
有剧透
这里只是尝试从他们话语间透露出的点滴,还原一下35年前发生了什么。
第一,男主的生父,皮埃尔,自己对这段感情的定义是,如果我先认识的你母亲,那么故事结果就完全不一样,可见男主母亲和皮埃尔是相爱的。间接说明喜欢男主母亲比原配更多。
第二,我开始以为编造男主父亲是jean这个谎言,只是为了骗男主。实际上,当年皮埃尔接触男主母亲时就是借用的jean的身份。男主母亲也一直以为孩子的生父是jean。皮埃尔打电话时,根本不知道男主母亲已经去世,他就是直接找男主母亲的。所以这个谎言35年前就存在了。
第三,皮埃尔当年虽然爱上了男主母亲,但是他自己完全没有打算过要跟她在一起,毕竟已经结婚有小孩了。所以他没有用真名而是借用了好兄弟jean的身份。反正jean的人设就是花心萝卜,就算曝光了,大家也完全觉得ok。
第四,皮埃尔的原配,从一开始就知道男主是皮埃尔的私生子。从她恳求男主劝说皮埃尔接受治疗时说的话就能明白。而且她不仅知道男主的真实身份,她还跟着丈夫一起撒谎,说男主是jean的儿子,说明她对当年皮埃尔和男主母亲的事情也是一清二楚。
第五,皮埃尔的原配和男主可以在一起,平静的家长里短。作为一个女人,这么大一顶绿帽子,需要很长的时间来消化。但35年一定够了。何况她男人还得了绝症。
第六,皮埃尔给男主讲述当年的事情。在巴黎认识,发生关系。反复告知男主母亲,自己已经结婚,且有小孩。但是男主母亲执意要把男主生下来。然后等孩子生了,再打电话告诉皮埃尔。接着皮埃尔告诉男主,知道这个消息后,他过了八天买了张机票想飞巴黎。但是最后放弃直接回家了。这里我觉得比较奇怪,为什么要过八天才有飞巴黎的打算。这八天发生了什么?
第七,前面说了皮埃尔的原配是知道35年前的事的,是谁告诉她的呢?从皮埃尔一开始借用jean的身份接触男主母亲这个举动,说明皮埃尔是没打算让人知道这件事的。那么告诉她的只能是男主的母亲。也许她天真的认为,把皮埃尔的婚姻弄坏,他们就能在一起了。这样,八天就好理解了。皮埃尔必须在家里安抚暴走的老婆,照顾孩子,折腾了八天,稍微平静了一点,才打算飞巴黎去看看儿子。当然最后他没去,他知道这一飞过去就万劫不复了。
第八,皮埃尔选择了原配,当然就只能和男主母亲老死不相往来了。
第九,故事里的每一个人,都过得很糟糕。皮埃尔有两个女儿,另外一个女儿嫁到澳大利亚就再也不回来了。这个女儿很有可能是年纪较大的一个,目睹了当年的一切。皮埃尔自己也说过,他那之后过得相当糟糕。男主的母亲八年前就去世了,仔细算算年龄也不算太大。男主和继父关系不好。和老婆又分居了。所以一听说自己可能还有两个兄弟就马上飞过去想见见他们。他的孤独可想而知。
脑海中印象比较深的,关于父子的电影就是《入殓师》,也是从没得到父爱的男主最终选择去见死去的父亲,选择原谅他。 不同的是马蒂厄活在当下具有普世价值的社会中,没有活在没有父爱的痛苦中,只是某一天突然接到亲生父亲的死讯,自发的想去参加葬礼。 这个所谓父亲的标签其实只是不曾谋面的亲人,他本应占据马蒂厄的生活,然而只有死亡的消息才能成为通行证。于是他告别妻子儿子,带着前半生的期许来到蒙特利尔。
接他的人是他父亲的好友皮埃尔,皮埃尔叫他守住秘密,不要与别人说,甚至是两个哥哥。但是皮埃尔抱着一种久违的亲情想见两个哥哥,最后两个哥哥可憎的面孔让他失望至极。 只有皮埃尔一家让他感到温暖,临时决定提前离开,不参加葬礼。 但是和皮埃尔女儿闲谈才意识到,所谓的遗产(一幅画)是皮埃尔买的,真正的父亲皮埃尔难以启齿他的身世,只能通过好友的死来见到马蒂厄。
影片最打动我的地方就是这种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父子关系,没有太多时间的沉淀,只是刚认识的父子。没有任何情绪的爆发然后相拥而泣。只有朋友间的闲谈和发自内心的闲谈。知道彼此过的很好是最大的慰藉。 其实皮埃尔妻子知道马蒂厄是丈夫的私生子,最后开车送马蒂厄的时候有一段特写,妻子若有所思,皮埃尔问有事吗?她说没事,这样的对话又重复了一次,私生子这件事她其实内心波澜不惊,但是作为女人还是会有点敏感,但是看着患癌症的皮埃尔,内心又更多的希望他能接受化疗,所有才会希望马蒂厄帮忙劝说。 机场送别其实蛮感人的,因为太多人会在机场分别,一下子就抓住了观众的心情。其次是最平常不过的目送,更为这对刚认识的父子增添一笔浓浓的色彩。 当然电影也有一些狗血的地方,例如山姆是酒鬼而且对皮埃尔的女儿关系混乱,然后对马蒂厄大打出手。还有皮埃厄妻子隐瞒丈夫患癌症的事,然后告诉马蒂厄,让他劝皮埃尔接受化疗。 我只能说那只是一点残枝败叶,不影响这是一颗健康粗壮的大树。 影片的艺术特色就是节奏特别平缓,从一开始就娓娓道来,没有任何花哨的技法,就跟是枝裕和一样,把握最微妙的关系放在一个平凡的故事上,简单直白而且有力度。摄影也很棒,构图和画风都很喜欢。 影片也有翻译《父亲的馈赠》,我觉得这个名字比《约翰之子》要好的多,因为一切都是父亲的安排,关于遗产—那幅画也是至关重要的道具。 其次就是个人觉得这部影片很贴近当下的时代,当下的价值观。不是以前也不是未来,就是现在,所以看起来没有太多阻碍,所以能更有感触。
其实对我而言,男主角举手投足间透漏的一种修行和教养,具有某种极强的吸引力。
未经命名的湖泊仍旧适合垂钓,没有名分的父子依然牵连亲缘。兄弟会为了遗产大打出手,姐妹会因为晚归相携而入,落单的他,竟羡慕机场共同抛扔猴子玩偶的双胞胎。这一生都用谎言忽视他的存在,也用谎言召唤他归来。谎言却不能抹去相似的眉眼,同步的心率,那错过了整座巴黎美景,也没法错过的一场爱情。
这估计是我今年除开海边的曼彻斯特之外看过的最细腻的片子了。将冲突最小化,克制,甚至寻亲这种题材都没有将感情最大化,反而从人物之间互动与情节的发展,能慢慢透露出人物的这种浓腻的情感。挺喜欢的。在电影里看到汤姆的农场旅行的男二也是意外的惊喜
3.5 偶尔有滑入狗血尬撕桥段的危险,但基本都没滑进去。还可以吧,有着丰富层次、显而不露的内心情感书写,优秀的群戏,反转之前铺垫也到位。但是看完会产生一种没太大必要看的感觉....因为最后还是陷入了家庭片中最陈词的温情鸡汤调调之中。
超级喜欢这样「一切尽在不言中」的细腻,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台词都草蛇灰线蕴含大量信息,实在太高明了。《湖畔的陌生人》男主,《汤姆的农场旅行》的大哥,熟悉得就像将上面两部电影的冷与热中和,就是这一出温暖细腻悬念丛生的跨国认亲记。 @2017-09-06 21:29:08
“照我说的做,把画卖了,维持生计,好好写作。”
很巧妙也很朴实,眼神之间的情感流淌不需要言语,蕴含强大的后劲。[B+]
三星半。很特例的故事,果然还是欧洲人特别擅长拍这种“润物细无声”式的家庭恐怖片,好几处情节安排都属于细思极恐的那种。同时也再次感叹东西方价值观相差之大,这样的案例放在中国大概怎样都不会有如此平静的结局。最后十分钟演员间的眼神戏非常棒,这种出奇自然的表演也让观者看的异常舒服与投入。
2018048 二星还行
沉静如湛蓝的湖水,细腻如温柔的湖风。不知道这个故事是不是根据导演的亲身经历或是听闻而改编的,很简单,但剧本写的很不错,影片的情感调度也非常棒,所以作为观众,我们从一开始就会和男主一起寻找各种线索,观察每个角色的眼神和表情,以及他们每一次微妙的情感变化。这些与清爽的取景和沉静的配乐结合起来,使得观感非常舒适,且不会觉得漫长无聊。到最后,也不会因为结果而感到波澜起伏的震惊,因为前面一点一点发展的过程已经给男主和观众足够多的线索。一直到结局,整部影片流露出来的也只有温暖和温情,以及全片的基调——沉静与细腻。给迷人的皮埃尔·德隆尚Pierre Deladonchamps多加一星,他在这部电影里的表演和《喜欢,亲吻,快跑》里一样很棒~~~
能遇到这样扎实的剧本,是一位好演员的幸运
「Salut Mon enfant.」看到最后 居然很佩服那位母亲~ 尤其是机场送别背影 揽着约翰靠在他身上慢慢走远 那种依赖和信任大概能抵过他曾经的背叛吧 约翰的儿子 也是她的儿子 Au fait...加拿大法语真优美
情感细腻隐忍,步调沉稳克制,情绪推进平和而充满力量,将撒狗血和矛盾冲突的桥段做减法,将眼神传递和细微末节放至最大化,故事的戏剧性和反转的张力已经满溢,却悄无声息的埋藏在字里行间,游走在角色关系渐变中,如翻腾的洪水筑坝成惆怅的细流,结尾父子离别的戏,有和解有释然,欲言又止却恰到好处
如果不能和你好好相遇,那就真心与你道别。
今年最好的法语电影之一 看起来平淡无奇 内心却都是惊涛骇浪 喜欢对戏剧冲突尽量做减法的诠释 其实Pierre说挺想有个儿子时 我就心里咯噔一下 Mathieu笑说有了儿子就能陪你钓鱼了 其实之前湖边他刚拒绝了一起钓鱼的邀请啊 都是伏笔啊 太喜欢两个主演了 ps 神一样的加拿大法语
海边的曼彻斯特翻滚的是灼热的洪流。湖边的约翰之子流淌的是惆怅的细水。不分伯仲,只凭阅历,抑或那美语与法语对于悲伤的诠释。
深夜里轻柔的拥抱,晨光中安静的听诊,分别时盈满爱与感激的眼神,一次次细腻无声的交汇让人眼眶湿润。演员、画面、配乐以及营造出来的氛围很迷人。
老了 看得很感动 那幅画他爸会买下来,应该就是想到素未谋面的儿子吧 被打流鼻血跟画里的小男孩简直一样了 算是个小彩蛋吧
对于普通东方观众几乎没有接受障碍的法国片,设置的每一次转换也能满足对戏剧性的高要求,同时细节、表演、每一段明显能感受到在避免情感窠臼的处理都令人屏息。一部真正正能量的作品,面对谎言、羁绊彼此可以规避更大的伤害。
我真是爱惨了这样的纠结到死拧巴到极点的电影了。人的情感和喜欢真的太复杂太复杂了。很戳心但是居然也挺暖。非常喜欢。男主的好看是一种让人觉得特别窝心瓷实的好看。整部电影像一条缓缓流动内敛的小河。特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