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讲述的是我国著名作曲家冼星海接受组织任务化名黄训前往苏联为纪录片配乐,因战争原因被永远留在异乡他国不能回国,却仍不忘祖国情谊,通过音乐巩固两国友谊的故事。
在影片的开头,是1990年,冼星海的女儿冼妮娜来到阿拉木图,迎接她的就是当年冼星海住在她们家的那个小女孩。小女孩已经不小了,是个中年妇女了。她说,冼星海有两个女儿,一个是中国的女儿,再一个就是她这个哈萨克斯坦的女儿。他在自己女儿两岁左右就离开了她,直到离开人世就再也没有见到过自己的亲女儿。
因为战争的原因。冼星海带着延安拍摄的好多纪录中国抗战的胶片到苏联,进行后期的制作和配乐。但这个工作刚刚开始,法西斯德国就无耻地进攻了苏联。为了保护这批胶片,苏联帮忙把胶片转移到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阿拉木图。然而,在运送胶片的途中,胶片遭到德国侵略者的轰炸,胶片全部损失了。
随着苏德战争爆发,该片制作停顿。他想经新疆回延安,却因当地军阀盛世才反共、交通中断而未能成行,被迫羁留于哈萨克的阿拉木图。
当时的哈萨克斯坦处于战争状态,音乐成为安抚人民情绪,稳定社会秩序的一剂良药。
冼星海因战争阻隔,护照过期,也无法与祖国取得联系,被迫留在了阿拉木图。 在这里他选择了继续投身于音乐事业,在这个时候,一个阿拉木图乐团的负责人,同时也是指挥,看到冼星海,知道他也是一位音乐家,就慷慨地收留了他,请他担任乐团的小提琴演奏员。
指挥的家里已经住了许多人,再也安排不下更多的人了。指挥的母亲想让冼星海住在指挥的妹妹达娜什那儿。但他达娜什家只有她和她的女儿卡利娅两个人,而妹夫却因为受冤屈而被枪杀了。 冼星海住在卡利娅家,一家人对待冼星海十分友善,冼星海更是将卡利娅视作自己的亲女儿对待,卡利娅也把冼星海当做阔克(哈萨克斯坦对除了家人最亲近的人的称呼)。 从此卡利娅一家和冼星海便结下深厚的友谊,并延绵到了他们的后人。
在战争背景下,普通人都是需要参军的,包括卡利娅的父亲。 卡利娅在听到同学嘲笑自己没有父亲时,便坚定的要找到自己的父亲。 于是卡利娅天天跑到征兵处等待父亲归来,与之相映的是落幕的余晖与盼望儿子归来的老妪,这一幕是对战争最强烈的控诉。
冼星海在阿拉木图创作了哈萨克斯坦的传统英雄史诗人物《阿曼该尔达》的赞歌,极大的鼓舞了两方友谊。 与冼星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位同为音乐家的老者,因为战争流离失所,抛弃了音乐事业。最终对这个时代绝望,选择了跳楼。
他后来被分配到离祖国边境最近的一个哈萨克小镇,他迫不及待地往边界方面冲过去,但最终还是被拦了下来。冼星海每天坐在国家边界的铁网边眼望中国,他不可能就这样走过去。苏联的边防军说,他如果这样走过去,会得到怎样的结果是无法想象的。
在苏联,他又重新整理加工了《黄河大合唱》。最后,他在个人演出表演指挥着《黄河大合唱》合奏时倒下。 音乐家最终还是没能回到自己的祖国,没能再见到自己的妻子和女儿。这是音乐家一生最大的遗憾。
冼星海年仅40岁便在莫斯科克林姆林宫医院病逝,可以说是英年早逝,非常的可惜。然而他短暂的一生却贡献了无穷的热情和鼓舞力,这段历史应当被后人铭记。
江河奔腾、不舍昼夜,诗仙李白曾经感叹「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诗圣杜甫曾经乘舟眺望长江沿岸星辰低垂的原野,记录下水天之间「月涌大江流」的壮阔。长江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一代代人生长于斯、歌哭于斯。上世纪30年代,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国土沦陷、山河依旧,青年作家光未然创作了组诗《黄河大合唱》以唤醒同胞共赴国难。1939年,作曲家冼星海为《黄河大合唱》谱曲。
看了讲述冼星海人生故事的的传记电影《音乐家》,看电影的时候想到了唐朝诗人杜甫,和杜甫一样,冼星海也曾将江河融入自己的创作。他们都命运多舛,犹如漂萍四处浪迹,但是一直未忘忧国。他们在忧国中创作出的作品犹如江河,流传不息。
杜甫出生在一个官吏之家,走上仕途既是家族对他的寄托,也是他个人的志向。然而造物弄人,他的一只健笔能够写出惊风雨的诗句,却无法写出符合科举考官心意的文章。饱读诗书的杜甫屡试不第,他唯有蛰伏在唐朝的首都长安等待政治机会。他没有等来登上天子堂的荣宠,四处奔走为达官贵人献赋呈诗仅仅让他谋到了小吏的差事。唐朝的叛将安禄山起兵反唐,攻陷长安,曾经开创了开元之治的皇帝李隆基携杨贵妃出逃。在纷乱的时局中,杜甫被叛军抓捕。
出逃陕西、辗转甘肃、栖身四川,诗人杜甫发出了「国破山河在」的悲叹,「一洗苍生忧」的壮志难酬,杜甫因为囊中羞涩而英雄气短, 「囊中孔羞涩,留得一钱看」。当西南的生活无以为继,杜甫携家带口前往湖南,准备投奔在那里为官的旧识。然而旧识亡故,杜甫只能带着家眷乘船在湘江上漂流,「归路从此迷,涕尽湘江岸」。杜甫原计划带领家眷北上汉阳从汉江走水路抵达长安,然而他身染重病,天不假年,最终,一代诗歌天才在湘江的一条小船上辞世。
电影《音乐家》刻画的是在抗日战争中,冼星海只身飘零哈萨克斯坦那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冼星海和杜甫一样生逢乱世,一样为自己生长于斯、歌哭于斯的土地不息创作。
1905年,冼星海出生在一个贫苦的澳门渔家,自幼显露出不凡的音乐天赋。通过一路的勤学苦练与负笈深造,上世纪30年代,冼星海成为了上海滩著名的作曲家,他供职于百代唱片,他的音乐作品又叫好又叫座。30年代末期,受到延安精神的感召,冼星海放弃了在国统区优渥的生活,毅然前往延安投身红色革命。
1940年,冼星海接受组织安排前往莫斯科为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制作配乐。苏联卫国战争爆发以后,冼星海几经辗转,落脚在苏联加盟共和国哈萨克斯坦当时的首府阿拉木图。胡军和袁泉主演的电影《音乐家》让观众得以知道冼星海在哈萨克斯坦的际遇,得以知道妙手天成的音乐作品创作过程中的千锤百炼以及创作者在创作功底登峰造极之前所经历的千难万险。
音乐没有国界,在举目无亲的异国他乡,冼星海凭借自己的音乐才华打动了哈萨克斯坦音乐家拜卡达莫夫。因为拜卡达莫夫的援助,冼星海有了栖身之所与工作赚钱之机。在「国破山河在」的悲愤中,冼星海奋笔创作。他根据带领哈萨克斯坦人民抗击沙俄、建立苏维埃政权的民族英雄阿曼盖尔达的事迹,创作了交响乐《阿曼盖尔达》。
音乐家有自己的祖国,身在哈萨克斯坦的冼星海时刻盼望回到中国。然而因为军阀盛世才控制了新疆,冼星海无法取道与哈萨克斯坦接壤的新疆回国。在「归路从此迷」的无奈中,冼星海在异国痴痴遥望祖国的方向。
多年的漂泊摧折了冼星海的健康,他患上了严重的肺病,被转送到莫斯科接受治疗。然而天不假年,1945年,四十岁的冼星海在莫斯科一家医院辞世。
评价与被评价是创作者的宿命,杜甫对唐初四杰的作品有共鸣,然而在杜甫生活的时期,有文人认为唐初四杰的作品流于平庸,杜甫质疑那些批评者只有描绘花鸟的功力并无擒纵瀚海巨鲸的道行,「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正是在反击批评者、为唐初四杰正名时,杜甫写下了「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长江万古流」这样流传千古的佳句。江河万古,流水不朽,和江河同样不朽的,还有杜甫的诗句。
中唐时期的诗人白居易推崇李白天马行空的浪漫,也被杜甫记录的民生多艰所感染。白居易在《读李杜诗集因题卷后》这首诗中写道,「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晚唐文学家韩愈也写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人间等待好的作品,人民呼唤好的创作者,好作者携好作品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诗人杜甫、音乐家冼星海创作出了光焰耀人间的好诗、好曲,他们的作品唤起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共鸣。他们的诗、曲之所以不朽,其中的一部分原因正如清代诗人赵翼所言「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身处国家危亡之际,杜甫、冼星海为了倾诉家国情怀呕心沥血「赋到沧桑」。
又是一部纪录片风格的电影,记录化名黄训的冼星海二战时期在哈萨克斯坦的生活。
影片拍摄风格写实认真,黄训接受了阿拉木图的音乐家及收留他小姑娘家人的很多善意,大家多体谅这位中国音乐家,相互感情十分真挚!那年代战争时期人们的生活需要音乐的慰籍和鼓舞!战争年代的友谊超越国界!很为冼星海的命运惋惜!如果能回国和回到延安,可以想象会留下多少作品。好电影真情动人,虽然是悲剧,确实让观影的很多人在别人的故事里留下了自己的眼泪。
想象中里冼星海是个文弱书生式的人物,惊讶于导演选胡军演音乐家。不知道惯于演硬汉、演军人角色的胡军是北京人艺话剧演员。话剧演员当然功底深厚,什么角色都能演。
『音乐家』
作为一部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合拍的传记片,
讲述了著名音乐家冼星海在哈的漂泊生活,
整体按照时间轴平铺直叙,
故事零碎且片段化,
多用侧面刻画缺乏正面的深入塑造,
导致情感上始终缺乏一个“核”的凝聚,
致使后面精神上的升华略显刻意,
总体来说拍的只能算中规中矩。
【6分】
『音乐家』作为一部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合拍的传记片,讲述了著名音乐家冼星海在哈的漂泊生活,整体按照时间轴平铺直叙,故事零碎且片段化,多用侧面刻画缺乏正面的深入塑造,导致情感上始终缺乏一个“核”的凝聚,致使后面精神上的升华略显刻意,总体来说拍的只能算中规中矩。【6分】
有幸因北京国际电影节第一时间看到了这部期待已久的《音乐家》,起初以为这会是一部冼星海的传记电影,但事实上完全不是,影片并没有选取冼星海在延安创作黄河大合唱的辉煌时期,而是聚焦在他流落异国的生命最后几年鲜为人知的经历。本来想在观看前做些功课,结果发现这段经历鲜为人知到不仅没有影视作品呈现,甚至在冼星海多数传记中也是很少的篇幅一笔带过。影片除了着重刻画冼星海对家国的思念,更重要的是通过他这段经历表达反战的主题。
影片最大的特色是叙事上时空的切换,除了首尾冼妮娜和卡莉娅两位老人九十年代见面场景外,主要以冼星海在哈萨克斯坦的经历为主线,穿插同时期妻子钱韵玲带着女儿在延安生活的场景及其离开延安前一家人的回忆。这种切换不是简单随意的,而是依据角色的思绪变化自然而然地通过情感连接。
影片的音乐运用非常对得起片名了,可以说音乐是贯穿整部影片始终的。“音乐”除了是情节上必不可少的因素,比如冼星海一直离不开他的小提琴、在乐团演奏、坚持创作等,更是起到了与剧情互相推动的作用。冼星海教卡莉娅唱自己创作的《只怕不抵抗》,稚嫩的童声加上略显生硬的汉语让人忍俊不禁,紧接着导演却把镜头切换到延安窑洞中冼星海自己的女儿同样唱这首歌的情境,一个平行镜头赚足了观众的眼泪。相信很多在评价中提到“感动”和“催泪”的观众都无法忘记这个画面。
此外值得称赞的是整个剧组的匠心,制片人带领团队对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做了充分的实地调研;整个剧组辗转三国,为了真实的雪景从夏天拍到冬天;演员胡军为了冼星海这个角色减重四十多斤,其中为了更好地展现冼星海最后病入膏肓的状态在二十几天内就瘦了十七八斤。这种匠心自然也让影片的细节十分真实,语言上百分之九十的对白都采用俄语包括胡军,道具上更是十分考究,比如影片后段有一个黄河大合唱延安首演的场景,可以看到当时的乐器十分简陋,这与历史上的实际情况是一致的,而这个镜头在影片中的时长不到一秒;此外钱韵玲为冼星海手画五线谱也是历史上的真实情况。
影片之所以能打动人心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演员的表演,不仅是主要演员甚至是群演的演技都十分在线,比如开头战争场面失去儿子的母亲那个绝望的眼神,令人印象深刻。所有演员的表演都是克制的,如果演员自己嚎啕大哭那并不能打动观众,正是演员的克制才更符合角色在残酷战争条件下的坚韧,也更能赚足观众的眼泪。胡军在这部影片中充分展现了作为一个演员的真诚,让人相信他就是那个因为战争流落异国、思念妻女和祖国的音乐家。几场关键戏份的度都把握的恰到好处,如窗前落泪的背影、边境线上未出眼眶的泪水。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人根深蒂固的观念就是音乐家一定要是柔弱忧郁的,但却忽视了冼星海本人的情况,冼星海出身于一个渔民家庭且是一个遗腹子,从小就经历风吹日晒和各种艰难困苦,相比于所谓的“艺术气质”,他更多的表现出的是坚韧的气质,不然也写不出黄河大合唱这样的作品。哈方女主演的表演极具层次感,把失去丈夫的达娜什独自一人支撑家庭的坚韧诠释的淋漓尽致(这里评一个心中最佳女主);袁泉老师真是太让人心疼了,每次出现都是泪点;小女孩的表演更不必提,相信看过的观众都会十分认可。
看过这部片子我最大的感受是人在战争面前是多么的渺小和无能为力,那时的人们所经历的困苦是我们这些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永远无法想象的。影片开头敌机轰炸车站时,有一个冼星海救小男孩的片段,导演并没有通过冼星海救了小男孩来表现其作为一个革命者高尚的品格,而是通过他想救却不能救来表现战争的残酷。冼星海离开延安时,面对鲁艺热情的送行学生,没有再抱一下自己的妻子和襁褓中的女儿,他以为自己半年就能回来,却没想到这一别竟成了永别。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冼星海在遥远的异国只能通过音乐来表达自己对家国的思念,只能站在边境线远望自己的祖国。导演通过这种“无能为力”更深地表达了战争的残酷和对和平的渴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影片中有两处关于“家书”的片段,一是冼星海1941年在莫斯科写的信钱韵玲1943年才收到,二是达娜什在丈夫被错误处决很久后才收到他死前六个月写的信。除了表明战争年代家书难抵之外,更让人联想到冼星海眼前这对母女所经历的正是自己的妻女所经历的,也是战争年代下千千万万家庭的现状。而最温暖人心的在于残酷战争下互帮互助的人们,在于这种跨越国界的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大概看了这部电影之后,就明白导演为什么被称为“西部暖流”派的代表了。
总之,《音乐家》作为一部电影,无论从画面、音乐、细节还是导表演上都称得上优秀,十分值得去影院观看。并且通过这部电影,我们可以了解耳熟能详的《黄河大合唱》的作曲者冼星海生命的最后五年是多么悲壮,他这位人民音乐家走得那么匆忙、那么唐突,甚至没有看到东方的黎明,也没有最后抱一下自己的女儿……
时至中午,在沙发的睡梦中醒来,身上又加了一床刘先生半夜起来给我加盖的被子,阳光明晃晃的洒满整个房间,厨房里有刘先生洗碗和忙碌的声音,感觉疫情尾声的春天来了,我心里默念道。
每天醒来其实都无真实感,不知你们是否和我有一样的感觉,后来我才找到了答案,这种不真实感源于内心对现实世界的失序和失控。
坐在餐桌旁等着刘先生热菜,选中了一部《音乐家》,开始和刘先生安静的边吃边观看,我想,音乐能否带走忧伤,什么时候可以大步地的走在阳光下。
1941年,冼星海,化名黄训,受命到苏联为《延安与八路军》做后期,同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想从新疆边境回国,辗转到了阿拉木图,穷困潦倒,得到了音乐家拜卡达莫夫一家的帮助,于1945年,40岁,最终病死在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医院。
影片通过回忆录的方式,以一个哈萨克斯坦小女孩的视角叙述,冼星海与这对帮助他的哈萨克斯坦母女(拜卡达莫夫的姐姐及其女儿)的故事。战争笼罩着每个人,冼星海直到去世的最后五年一直想回国,但是期间也见证着这个丝绸之路的古国,阿拉木图的人民,在经历着什么;
哈萨克斯坦母女,小女孩总是在暮色及一篇烟雾中寻找着自己的父亲,一直在自言自语又像在询问每个人,为什么要有战争,父亲什么时候回来?
时光交错,冼星海在延安的妻女,也在岔路口等着,问着父亲会从哪条路回来,就像当年从哪里离开
那首中国的童谣,在哈萨克斯坦小女孩和冼星海女儿的口中,同时唱起,心中的期盼,这一刻没有国界,恍惚觉得似乎都没有分离战乱。
战乱中,有人拼死守护音乐,比如拜卡达莫夫,拼尽全力也要守住音乐给人民带去希望,说出,即使饿死了钢琴家,还有小提琴家,哪怕最后只剩下吹长笛的,也要坚守住,但最终还是没有守住乐团,大家飘零四方。
也有人用在酒和音乐之间,曾经的一名小提琴手,选择了酒,用小提琴也换不了酒,最终这个失去家人的可怜人,狂乱的敲响了教堂的禁钟,望着窗外远方美丽的暮色,抱着小提琴,一跳而下,钟声一直未停,这是为他自己敲响的丧钟,也是冼星海目睹这一切的希望之钟。
冼星海看着战乱中哈萨克斯坦人民的困苦,在一个小阁楼中,坚持不懈地创作着,写出了《神圣之战》、《阿曼盖尔达》、等经典作品并修改完成了《黄河大合唱》。
与国的距离,最近的一次,马坎其,与中国只隔了一道铁丝网,却也无法跨越,他的离开,小女孩会很伤心,问着自己的母亲:“阔克”为什么要走?母亲告诉她:因为他有自己的国家。不能靠近,就每天坐在铁丝网下,看着对面的祖国边境,仍然努力创作着,直到病逝。
每个人都有想要坚守的东西,是一把小提琴,是一盘影像,是家人,是国家,是思念。
看看窗外,也已近暮色,小区里传来小孩喧闹的声音,但仿佛世界又是轻而美好。打开手机,听着悠远的声音:
有一个地方很远很远,
那里有一生最重的思念;
你远在天边却近在我眼前,
听歌的人不许掉眼泪。
百老汇东方广场店打卡。北影节开幕影片,胡军主演《音乐家》,以著名作曲家冼星海为原型创作,非常主旋律,正能量的一部片子,作为开幕影片再适合不过。俄语和国语对白,胡军的表演够扎实。片子不光有战争的残酷更有艺术的震撼,黄河大合唱一响,顿时肃然起敬。喜欢片中的哈萨克斯坦小姑娘,有一幕像极了辛德勒的名单。片尾煽情,戳中泪点。期待公映,高分预定。
金逸 历史氛围还原还可以,风光、音乐都不错,就是剧情差点,胡军难有发挥。
cctv6看完 还可以
看完特别震撼,情节感人,剧情不拖沓,主创人员的演技无可挑剔,小演员的演技更是堪称完美,电影的情怀所在,让我回想起自己在校学生大合唱比赛中所选的曲目就是《黄河大合唱》。
纪实风格的电影,用浪漫主义手法来拍。对称式构图、全画幅空镜头、富有舞台效果的布光……真的漂亮。摄影给人以空灵感,厚重的配乐低沉悲怆,整部电影用颇具美感的视听语言缓缓讲述这样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一个人牵动两个家,一串音符谱写一整个时代。触动最深的两个镜头,第一个是小女孩茫然地在广场上走着,喃喃自语着一个得不到回答的提问“大人们为什么要打仗?”接着镜头逐渐拉高,一个高大、坚硬、冰冷的列宁雕像赫然出现在画面中央,与两侧的石柱组成了对称构图,列宁的手伸向远方,好像在说:奋斗吧!祖国的儿女们;第二个则是冼星海被如临大敌的苏联边防士兵用大大小小的枪指着,他无助地跪倒在友邻的土地上,像是嘶吼又像是哀嚎地无力说道“那边,就是我的祖国……”镜头一转,血红色的夕阳隔着铁丝网在广袤的地平线缓缓落下,最后消失不见。
//2019 9thBJIFF2019北影节的开幕影片 美嘉三里屯首映打卡3.5 虽然知道冼星海这个人却不知道背后的这么多东西 故事讲的还不错 但有点过于工整 有些地方的渲染很刻意 少了些音乐家的灵气 不过几位主演的表演功底很深厚 虽然略显平庸却也很适合作为开幕影片
北影节开幕电影,称得上颜面之作。亲情爱情、小提琴、情情落泪。哈萨克斯坦的小嫂子实在太美了,纵有风情万种,偏偏含而不漏,只在眉眼间微微徘徊流转,就能摄人心魄、凄切动人,最后胡军连碰都没碰一下。
新闻联播滚动着与哈萨克斯坦的会谈,电影频道播放了这个电影。音乐,电影,那些展现着人类共同美好情感的东西,终究还是要服务于情感之外的东西。
意义很大,感情真挚,但是没拍好,有点流水账。
“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故事大多都是悲剧”,独特的选题和视角,让我们看到家喻户晓的冼星海 那段鲜为人知的岁月和触不可及的家国情怀。
北影节媒体场,真的非常感人,大部分观众默默等到放完字幕才离开。不是那种传统的主旋律,而是基于细节刻画和演员表演塑造人物、表达情感。影片以冼星海在哈萨克斯坦的经历为主线,穿插延安时期的回忆与现实,许多场面十分打动人心。看了不禁感叹人在历史和命运面前是多么渺小和无能为力,冼星海在离开延安时绝没有想到这一次出行会成为与家人和祖国的诀别。胡军成功地演绎了冼星海对音乐的挚爱、对家人和祖国的思念以及在艰苦条件下不屈的精神。吹爆所有演员的演技,袁泉和剧雪戏份不多,但仅有的几场戏赚足眼泪,哈方的主演也超级厉害,包括小女孩。
虽然是英模主旋律片,不过好在没有假大空,落实在写“人”上,情节丰富,情感细腻动人,个体家庭与家国情怀都兼具了。。。
真的流泪了,小时候学过的冼星海故事没有白学!
作为北影节的开幕影片,看见有很多人跟我一样,字幕出了很久后才慢慢离场。听到走在前面的观众这样说:没想到是这样的冼星海……确实,除了黄河大合唱之外,我们似乎对这样一位音乐家知之甚少,更别提他音乐家般细腻的情感过往,以及不为人知的家国深情。游子的离愁别绪,回家之路的种种艰难,直至片尾时空交错的《黄河大合唱》响起,每个人应该在心里默默的响起掌声。一个男人最好的年华,最浪漫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我们伟大的祖国。或许出于某些原因,故事线的表达有些碎,但我遵从内心,能让观众共情的主旋律影片真的不多,《音乐家》算一个。
为了袁泉。导演什么人啊,搞得戏份那么少。
真的超级震撼,我向来不喜欢这一类题材,但是朋友推荐了,看完之后回味无穷。演员都非常朴实,用真心在演戏,在讲故事。总之推荐大家看,真的很让人思考。
去斯坦前看的,为啥忘了标注
底色没有问题,问题出在描画的方式。《音乐家》试图通过各种侧面去还原一个完整的冼星海,唯独少了最重要的、正面的刻画,战争中的异国景象与人民生活登上了台面,冼星海的音乐创作却退居到可有可无的位置,始终没有一条贯穿而清晰的脉络,只是在一百分钟内不停地转换视角和重心。另外,导演似乎对冼星海在漂泊年代的经历并没有太多信心,用了大量无意义的方式来渲染情绪(慢镜头和过量的配乐)。于我而言,最令人触动的是片尾出现的冼星海的两位女儿,她们回忆中冼星海的样子才是真正能够触动你我的吧。
冼星海这个名字应该是除了聂耳之外我知道得最早的音乐家。因为家里的钢琴是聂耳牌,其他小朋友家都是星海牌。即使这个名字如此熟悉,却从没想过了解背后的故事。所以,能把故事讲明白让更多的人知道也好啊!一星给故事,一星给小卡里娅,一星给配乐。
【北京电影节】3nd 作为开幕影片应景也具足够的政治分量,冼星海流离半生的经历悲惨,而音乐振奋,《黄河大合唱》很催泪。达娜什和卡丽娅母女很出彩,胡军袁泉倒因为太熟的脸和太经常演这类角色而显得有些寡淡。电影画面很致力于恢宏,但是达到的确是ppt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