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对非西方文明的集体否定
看似是充满了对自然世界的崇拜,对各种社会,生存形态的呈现,实则是对非西方文明的集体否定。毫无道德关怀且偏狭的视角,注定了这个作品的壅滞冷漠。它终将被明白人看清楚,并被我们本是积极肯定人的价值与意义的,充满着蓬勃生命力的,带着人情与温度的人类文明所唾弃,尽管现在它豆瓣评分不低。
总归是一部缺乏开放与阳光内心的低水平导演创作的高摄影质量的垃圾。
2 ) 人类的故事
"对于这个世界,什么才是正确的"
"也许,是对人类整体有利的"
"不,是对整个的世界或者说宇宙,尽管我们如此渺小"
"可如何去才是真相,这总是让人迷惘,一个问题总有太多答案."
"你生活在都市中,你头脑的一切都来自于传承,你的某个想法来自某一本书,一个别人的提示或说服,来自童年经历,可在巨大的真实面前,这些都是局限而暂时的;清空所有概念和固执的偏见,纯粹的去感受,用心,也许,能够接近真实.永远怀疑,不要对任何事任何人抱持没有生命力的看法."
这部片子中文翻译为"天地玄黄",在我看来则是让人类的故事,看完这部片子,突然明白了导演的用意,这就是人类生活的世界以及方式,这就是人类永远的精神追寻与失落——神的存在。
抛弃身份,抛弃世俗的一切,抛弃既定的眼光,让心静下来,随着苍茫的音乐,隐隐雄鹰的啾鸣声,出现在眼前皑皑圣洁的雪峰,我进入了baraka的世界,屏息以待,呈现的一幕幕令我震撼激荡,平静虔诚的宗教生活,原始部族身着斑斓彩衣高声唱叫的舞蹈,草原上在雨中休憩的鹿群,都市中川流如血脉的马路,拥挤而忙碌的都市人群,批量商品化生产的肉鸡,流浪徘徊在城市边缘的拾荒者,恒河边的火葬,兵马俑金字塔还有水晶铸造的如天国般的教堂,最后是物换星移依旧永恒而神秘的星夜茫茫宇宙,所有一切,让我感到语言的匮乏,真正不可说也不可表。这就是这个多元的世界天差地别的景观。如今这个年代,书籍电影已经成为知识人类的快餐品,混淆的世界观让我们活在自己既定的模式之中,拒绝接受真实,什么是真理?我们高谈阔论,可扪心自问,有多少所得在于自我觉知,复制复制不知疲倦的复制,盲从崇拜,什么才是自己?也许从没真正意义上的存在过。中国先贤最讲悟道,也许在当代人看来,只觉得古人的道空虚,可是我从中看到了真诚,如果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件肯定的事的话,一切都还没有答案,不要指望别人告诉你一切,因为这个比你为真实付出更多的人,比你有更多迷惘。你可以认为是单纯的剪辑堆砌,可是导演所能做到仅仅如此,想说更多想说更远,却远远说不够,即便说够,也没有答案,当然,根本说不完,什么科技文明带来的精神受困,什么原始迷信崇拜,什么没有神,什么共产主义资本主义,都不必说,也没法说完,只需睁眼看着真实的画面,听着敲击灵魂的音乐,千万思绪,刹那被截在心头,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有多少人能够怀着悲悯的心情看待这个星球上发生的一切,无关对错,看到我们的迷惘与囚困中的挣扎?还有,本质上的平等。我想,导演正是此中一人。
3 ) 《天地玄黄》——关于“舞踏”
《天地玄黄》——关于“舞踏”
1992年,纪录片《天地玄黄》自美国导演罗恩•弗里克之手诞生。
这部电影以地球与人类的进化,及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题材,自始至终没有一句对白。电影镜头之间的衔接非常活,前一秒钟可能还徜徉在山川大地的壮丽景色之中,下一秒就到了日本寺庙或者香港的一隅。镜头之间卡死杂乱无章的随心所欲似的剪辑让很多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是理解这部片子其实没那么困难。要注意前后的对比,类比,还有前后的呼应关系等等……比如很有趣味的一组雏鸡镜头:在小鸡接受工厂的流水作业时,导演又选取了繁忙的城市、穿梭的行人,快速运转的车等,他们之间就出现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意思在暗示,其实这个社会就是个大工厂,我们每个人都会像那个小鸡一样接受社会工厂的加工改造……
影片所蕴含的信息很多,全篇没有一个文字说明也造成了影片可以完全自由的任凭观众去揣摩,感悟。影片中吸引人的镜头太多,通篇的镜头都可谓是独具匠心又与其它镜头密不可分、浑然天成。让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日本的舞蹈——舞踏。全片共出现两次。而这两次的运用也是寓意深刻。
先简单介绍一下舞踏。
暗黑舞踏”(Ankuku Butoh),又称舞踏,是由大野一雄和土方巽(Tatsumi Hijikata 1928-1986) 在1959 年开创,它是当时艺术家结合传统日本舞踊和西方现代舞,重新诠释身体语言,并试图对日本皇权提出批判的一种新舞蹈形式。舞踏家表演时光头裸体,性别倒错,身上涂满白粉,着奇装异服,在舞台上暴烈呐喊,并配合扭曲变形的肢体语言,呈现一幅幅几近原始的画面。
舞踏的几个特征:
破坏
同达达口号一样,舞踏的兴起在于破坏一切美的传统观念,以衰弱、疾病、污秽……只要是被近代化排除的都要近乎逼真地展演出来,标榜反道德、反社会的否定美学,宗师土方巽在一次表演中用大腿把只活鸡活活夹死,至此他被舞蹈协会除名,成为舞踏纪元的开始。
劳筋骨、饿体肤
舞踏大师们认为芭蕾、现代舞要求舞蹈动作必须优雅,肢体语言必须绝对完美,那是远离生活和现实的,现实残酷就必须表现残酷,现实腐朽就必须反映腐朽,土方巽在一次表演前禁食10天,以塑造逼真的当地人受饥挨冻的形象,而那种飞跃的舒展的昂扬的姿态在舞踏中是近乎绝迹的。
蟹脚
即表演时双腿半蹲身形内缩有如螃蟹状,故得其名。
影片中舞踏出现过2次。而每次的出现都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一次是在纷繁忙碌的都市生活片段之中,一个雌雄难辨的人脸部涂满白粉,在爆裂呐喊。根据舞踏的特征再结合影片就不难理解导演的用意,即为向观众传达出近代化的大生活背景下,看似社会已经高度发展。高楼林立,交通便利,人们每天都在都市中忙碌的穿梭,生活看似一片欣欣向荣。可是你在这些镜头语言中看到了什么?有一张笑脸的出现吗?没有!所出现的所有人物均是面无表情,他们呆呆的看着镜头,就像他们对这生活的态度,麻木的过着看似“美好”的生活。于是乎舞踏的镜头出现,爆裂的呐喊声像是在释放精神上的压迫,扭曲变形的脸孔传达出无尽的绝望与哀痛。但这是生活啊,发泄之后还得继续,所以转而便是也门乡村一个男人坐着驴车的贫穷生活的场面。
第二处是出现在泰国曼谷一群浓妆艳抹的不知是人妖还是妓女的画面之后,三位身着白衣同样难以区分性别的人在跳着舞蹈。身形瘦削,形容枯槁,然后并排面向观众有序挥手撤离。
这里表达的意思应该是颓败、贫穷、衰弱和饥饿。反映出生活的艰辛和不易。从前面一组组的镜头变可看出,留宿街头的乞丐、妇女和儿童,以及为生活出卖肉体的巴西站街女郎…….最后尤舞踏收尾这一组镜头,可见导演的匠心独运。
事实上,这部影片的每一个镜头都是包含了一定的涵义,值得细细揣摩、反复咀嚼。
4 ) 和(由Baraka而来的文字感受)
云如烟,盘曲于高伟隆起的山峰,纱般的柔软,雪般的细腻,神曲般飘渺。云若水,浩浩荡荡地奔泻于山之肩,涌起一波一波的淡灰泡沫,但黝黑的山只是静默地感受云海激情而又温柔的舞袖。
分不清那是云烟还是云海,从土黄色的山坡倾斜而下,漾起一阵阵轻薄的雾气,它们轻快地飞翔在高远的苍穹。断裂残缺的地表笼罩在一片艳丽的日光之中。瞬间,闪耀的白日与云水溶合,蓝紫淡灰的天犹如一幅印象派画作——朦胧、轻柔。顷刻,钻石光芒的日被奔腾的云海倾覆,深蓝的天幕逐渐隐现——银白的星在薄云之后尽现深邃。
翻滚的云团在大地上急速而过,带来明亮的白昼。日球从东升起,带来热量与光明。土地上的一只只青绿的手臂伸向蔚蓝的天,祈祷着阳光、水、空气。奇形怪状的戈壁在日光中尽是神秘与壮丽。日球围着她的瑰丽的光晕,缓缓脱离乌黑的厚厚的云层,把动力赐予浩瀚的海洋,她骄傲地俯视广袤的土地,望着人类把智慧与文明镌刻在自然的宝藏上。
自然的力量让白昼与黑夜轮回,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岁岁月月,永生不息。
人类在这片土地上寻找着自己的信仰,建立起宗教,掌握生存技能,学会装饰与美化身体,在劳动中获得智慧与文明,和万物一起,繁衍生息。
大自然一直是友善的,它用自己永恒无价的美装点这颗星球的平淡,给匮乏予瑞泽,赐曙光于生命。人类崇拜她,爱戴她,赞美她。不计其数的物种扎根于这片沃土,驱逐走人类的饥饿与寒冷,给予人类视野的绚烂,从此人类不再孤单。
远古的文明会一直蔓延,人类感受着大自然的喜怒哀乐,在取得的智慧中进步,在劳动中创造新的智慧结晶。生生死死,从某个意义上来说,人类社会确实像社会达尔文主义一般,优胜劣汰,但我们不是线性发展,而是立体式发展,随着技术和科学理论的结合,工业文明似乎给了人类越来越多的信心,于是有人开始尝试着控制自然的步伐,把人类奉为世界的上帝。
后来,我们便看到冰冷的锯子在一棵棵大树上切割开一道道深不见底的贪婪欲望。繁多的木屑随着机器的进入喷泄而出,望不到那道伤疤的终点,只在耳边震起一个生命轰然倒地的巨响。无数双无神的眼睛在冷漠麻木中看着一片幽绿消逝……
世界的和谐被工业文明所打断,对科学技术掌握的不平衡导致财富的流向愈来愈不均衡。贫穷国度的居民生活在肮脏与混乱中,他们的房屋仿佛是由一个个破烂的纸板盒子堆积而成,这种统一让人吃惊。凝固的暗淡视觉中只有五颜六色的衣裳随风而舞。那些景象毫无生机,就像一座未经打扫的坟墓。
人类创造的生产机器与生产流水线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当一小部分人的欲望得到填补时,大部分的人却变得越来越像机器的奴隶。机械的肢体动作逐渐取代脑力活动,如同木偶一般。产品生产的节奏和都市生活的节奏一样快而简单。空白的表情,急促的脚步,物欲的生活,喧闹的街道,原始的宁静已经一去不复返,生活呈高度模式化。不知道川流不息的是人群还是时间。
人类已经离过去越来越远,工业与自然显得这般突兀,贫穷与富裕之间是难以跨越的鸿沟。人类开始骄傲地清点自己的财富,那些不计其数的高楼大厦,来来往往的车辆,深夜中璀璨于星光的数以万盏的华灯,繁华的大都市。
灯红酒绿的生活后是一大片一大片肮脏腥臭的垃圾场,它们被置放在贫穷的国家,人和动物低头拣着还有价值的废弃物。垃圾堆积得如同山脉——连绵不绝,空中弥漫着飞扬的尘土,灰蒙蒙一片。当富人们纸醉金迷时,穷人们既无食物也无遮身之处。
战争的硝烟在天地间熊熊燃烧。生命的价值越来越模糊。留下的颓败不仅给了人,也给了自然。大自然在黑暗中喘息。而人类与大自然的战争已由冷战而愈演愈烈。
人类开始回望那些自然遗产、文明遗产,开始寻找和谐的真谛,挖掘令人心醉的宁静。
我们终于开始关注那些残酷的数据和现实。人类活动对自然的伤害,工业生产、战争、不负责任的利益取得所导致的严峻后果。南极上空臭氧层破坏面积至1994年已达2400平方公里;欧洲30%的林区因为酸雨而退化;荒漠化至今仍以600万顷的速度在扩展;全球有10亿多人由于水污染和供水设施的缺乏而无法得到安全的饮用水;欧洲、北美等地1/3的温带森林已在工业化过程中被砍伐;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里将有5%至20%的动植物种群面临灭绝的威胁;当今全世界每年产生的有毒有害化学废物高达3亿至4亿吨……
所幸的是,现在我们看到了众多人投入到关爱地球、关注人类发展的行动中,国家与国家、组织与组织、国家与组织间的投资与合作也越来越频繁。
作为宇宙如此微小但却如此意义非凡的一个个体,关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已迫在眉睫。一双锐利的眼,一双有力的手,一颗真诚坚强的心,和一个永恒的信念便比任何机械都能产生更大的效应。世界一直需要这样的声音不是吗?
星日旋转,云海奔涌,时光是一股洪流。人,天地,工业,自然,谁主沉浮?只有时间告诉一切。我们只能在我们的行为中种下一个美丽的祈愿:宽阔的深空,渺小的人,斑斓的万物,在漫漫长路上最终将回归和谐。
5 ) 我们也是流水线上的产品
记忆最深的就是成群雏鸡在流水线上被分拣,打标签,送到养鸡场,期间镜头穿插了人潮涌动的地铁线,日本的胶囊旅馆,如呼吸般流动的的城市车流。人创造了流水线,然而人也成了流水线上的产品,被加工,被打包。瞬间想到一幅漫画:高楼大厦就是一台绞肉机,我们一个个排好队往里面跳,被挤出来的就是一块块面目相似的肉块。
We are evaluated by the society in terms of success, without obeserving and questioning everything.
6 ) 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
多半地方都是不懂的,就连标题也是,不得不说真好看,每一帧都快好看
存截屏的好地方!
不知道他们在墙上泼的是什么
没想到这居然是在伊朗,当时还想这是希腊建筑啊
百度:波斯波利斯,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第二个都城。位于伊朗扎格罗斯山区的一盆地中。建于大流士一世(公元前522—前486年在位)时期,其遗址发现于设拉子东北52公里的塔赫特贾姆希德附近。城址东面依山,其余三面有围墙。主要遗迹有大流士王的接见厅与百柱宫等。
总对伊斯兰国家有种宗教滤镜,但伊斯兰也才一千多年的历史,之前的波斯和现今的伊朗大抵是不相干的,PS:建筑风格是希腊风格和埃及风格的结合
看见过很多次,总有个疑问是关于他们舞蹈的动机但是懒到从来不去查一查
舞踏(Butoh)发源于日本。1960年代战败后的日本,反美呼声四起。受当时社会气氛影响,舞蹈界一反过往追求西化、奉西方舞蹈为圭臬的信念,诚实地认到日本人天生身形矮小,无法尽致表现芭蕾所追求的修长线条;盲从他人的舞蹈美学,就像勉强挤进不合脚的鞋子,身体与灵魂势无法获得自由。从这样的自省出发,土方巽以小剧场为据点,慢慢找到一种将肢体扭曲、变形而达到原始自然的表演方式:舞者周身敷抹白粉,弓腰折腿,蠕动缓慢,或满地翻滚,脸部扭曲似乎极度痛苦,这种肢体表现强烈的新兴舞蹈风格自此被称为舞踏。
破坏
同达达口号一样,舞踏的兴起在于破坏一切美的传统观念,以衰弱、疾病、污秽……只要是被近代化排除的都要近乎逼真地展演出来,标榜反道德、反社会的否定美学,宗师土方巽在一次表演中用大腿把只活鸡活活夹死,至此他被舞蹈协会除名,成为舞踏纪元的开始。
劳筋骨、饿体肤
身材不“合格”的人不能跳舞吗?舞踏大师们提出这样的问题,运动难道不是舞蹈?他们认为芭蕾、现代舞要求舞蹈动作必须优雅,肢体语言必须绝对完美,那是远离生活和现实的,现实残酷就必须表现残酷,现实腐朽就必须反映腐朽,土方巽在一次表演前禁食10天,以塑造逼真的当地人受饥挨冻的形象,而那种飞跃的舒展的昂扬的姿态在舞踏中是近乎绝迹的。
好绝的来源!历史好短,我以为是和日本的什么物哀侘寂夏日祭文化有关的,看来想多了
以石代水,日本的禅宗文化,芜湖
如果把发生的事情都印在石头上,
那么,你可以在我的每一个台阶上读到许多昔日的故事。
你如果想听过去的故事,
那就请你坐到我的台阶上来;
只要你侧耳细听这潺潺的流水,
你就可以听到过去无数动人的故事。
---泰戈尔
佛塔说,即使要倒,也要倒向恒河--这就是瓦拉纳西
石阶,沟通土地与河水的圣地,令人诧异水葬
查资料才知道,这是在烧掉小鸡的喙,俗称断喙,为了避免小鸡长大后斗殴啄伤
可怜的小鸡,影片在这里穿插了几个东京地铁挤况图镜头,笑
看完这部片子两边后,越发好奇柬埔寨到底是个什么国家,好神奇啊
吴哥窟(Angkor Wat),又称吴哥寺,位于柬埔寨,被称作柬埔寨国宝,是世界上最大的庙宇类建筑,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高棉式建筑。吴哥窟原始的名字是Vrah Vishnulok,意思为“毗湿奴的神殿”,中国佛学古籍称之为“桑香佛舍”。苏利耶跋摩二世(1113—1150年在位)时为供奉毗湿奴而建,三十多年才完工。吴哥窟是吴哥古迹最精华的部分,也是柬埔寨早期建筑风格的代表。
高棉式建筑 不知道是什么教
印尼之前居然是印度教!
凯卡克舞约在 1930 年代由 Bona 村落所发展出来, 当地仍定期在演出。 全剧依据印度史诗《罗摩耶纳》(Ramayana)故事撰写,描写 Rama 王子得到猴子军队的帮助, 企图从邪恶之王 Rawana 手中夺回爱妻的故事。《罗摩耶纳》(Ramayana)是一篇凄美的悲剧史诗, 它对人性的描写深入而贴切。加上神话穿插其中, 构成一部可歌可泣的伟大文学作品。
托钵僧旋转舞,苏菲派,神秘主义者与真主的的交流
伊朗,只是感觉怎么可以这么漂亮,一直都好喜欢伊斯兰建筑的配色和装饰
查拉库圣庙又名光明王之墓(Mausoleum of King of the Light )、恰劳陵、玻璃圣庙 、夏·查拉席圣庙、阿里圣庙、恰恰巴经书院。其内部华丽的玻璃镶嵌装饰除了艺术价值,其最实用的功能莫过于降温。是为了纪念1200年前去世的Sayyed Mir Ahmad。主体建筑修建于恺加王朝时期。
左边的老奶奶的衣着竟然和穆斯林服装一样,说实话之前都没注意到过犹太教女性的着装
监狱博物馆位于金边市南,这里原本是一座高中学校,波布时期被用作关押犯人的集中营。这里曾经囚禁了17000多名知识分子、平民及妇孺,每天被折磨死的人不计其数,直到1979年横山林政权攻入金边,这座集中营只剩下14具尸体和7名幸存者。馆内展出的刑具和介绍令人毛骨悚然
很震惊这段历史,是之前从不知道的,也是全部内容里最震惊的地方。
红色革命的惨剧。
“道法自然”,同样四个字,不同思想深度的人能看出不同的解释。本片也是一样,我觉得导演并没有在主动传达什么,只是忠实地记录,至于你能从里面看出什么是每个人思想与心灵的悸动,与导演无关。
最美的东西都是具有神性的。
把本片看成了风景人文片的你们是有多浅薄,历史,宗教,社会,自然等涉及得非常广泛,却浑然一体,不带任何隔阂,后半部泪点很多,贫穷孩子那段快哭了,导演的摄影机视角一点也不冰冷,相反美出了一种悲悯情怀,唯一一部我希望永远不会结束的好电影。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人生有大悲不自知。每一个镜头都美到极致,胜过一切言语以及文字!
不喜的是不少地方的配乐,存在感过强了,一股使劲展现“看我多么震撼”的劲儿。最后一小时是真神作,想到克里斯马克x卓别林x雅克塔蒂。导演的意图也许可粗鄙解读为歌颂自然批判现代性,但正因为试图making a point,ironically,至少对我来说,那展现城市,工厂,世俗万象,被异化的人与被摧毁的文明时的剪辑运镜策略,反而相比前三十分钟里着重对那“自然神力”的描绘,显得远为生动有趣得多。
请注意,Tarsem Singh那部超级华丽的《The Fall》有很多镜头都是借用这部纪录片的……
拍摄者是幸福的
个人觉得有一点点西方人用猎奇的眼光在看世界的感觉,但是整个的视觉效果还是非常好!特别是男人们在膜拜的那个场景非常惊人,很多镜头都是集中在宗教和自然的角度。
太想显示自己的牛X,往往显示出的就是装X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人生有大悲不自知。”用15寸笔记本看的无论如何都没法被震撼。。。
喜欢那段加速的车流与人流,熙熙攘攘,兜兜转转,停停走走,滑稽可笑得悲哀,如此匆忙,如此重复,规律到可怕,从哪里来,又要往何处?无尽迷惘。
完美运镜,镜头以及镜头之间的切换都充满隐喻,还有音乐的陪衬,适合在慌乱的中间用于禅修。生死、本真、现代、慌乱,各种矛盾和冲突交杂,国家机器、战争、快速发展。如何应对心灵的危机,如果放缓破坏的脚步,我们需要共同思考。
整部片子没有期待的那么好。镜头最后没有凝聚成力量。单论摄像,BBC的《锦绣中华》就完全能媲美。当然,毕竟《天地玄黄》是92年的片子。
《天地玄黄》,实在没有想到,有个如此拉风的中文名字。但是再贴切不过了。天地有大美。
无非是各种自然景观、人文圣地的集锦幻灯片,美则美矣,难称佳作。是那种不需要导演编剧,只需要一个靠谱点的摄影师和足够的资金支持就能拍出来的片子。
人文纪录片,摆拍痕迹甚浓,大而无当,北京奥运会范儿。快进的日本和吴哥窟的戏份最多,奇琴伊察、吉萨金字塔、吴哥窟是这一生一定要去的神迹啊。
据说是搞摄影的必看,俺不搞摄影就果然看不得么?前30分钟就睡过去无数次,拖了好几天才看完。中间30分钟流水线鸡仔VS.地铁人挤人,后30分钟战争、奥斯维辛、金边监狱、恒河边毫无遮掩的火葬场等等。还看到了没炸掉的世贸大厦内景。
你知道看這種電影觀感是,啊我想去旅遊啊導演選擇用新的技術、繞了地球一大圈拍攝,用最清晰而且直接的視角要觀眾直接感官人類所生存的這個世界最真實的美麗的地球難得這麼完整而有計劃地呈現在觀眾眼前
影像的虚假性 仿上帝视角 用配乐代替了解说 处处是强制性的仪式崇高感营造 剔除了环境音的真实 有意的华美摄影 强制的崇高间离感不言而喻 / 但都市流水线那一段非常棒 日常的异化感更有冲击力 反向感知 毕竟观众都是日常都市的 观看正向崇高(部落民族)就很被欺骗了 而日常才是特殊感受
看哭了。。苍穹有大美,音乐太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