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等候董建华发落

HD

主演:邓树荣,艾敬,李炜尚,邱礼涛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香港语言:普通话年份:2001

 剧照

等候董建华发落 剧照 NO.1等候董建华发落 剧照 NO.2等候董建华发落 剧照 NO.3等候董建华发落 剧照 NO.4等候董建华发落 剧照 NO.5等候董建华发落 剧照 NO.6等候董建华发落 剧照 NO.13等候董建华发落 剧照 NO.14等候董建华发落 剧照 NO.15等候董建华发落 剧照 NO.16等候董建华发落 剧照 NO.17等候董建华发落 剧照 NO.18等候董建华发落 剧照 NO.19等候董建华发落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等候董建华发落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发生在一九八五年的香港,张有铭(李尚文 饰)是正值叛逆时期不知天高地厚的莽撞少年,某日,他跟随一群小混混劫持并且杀害了一对情侣,之后众人遭到警方的逮捕。张有铭因为尚未成年,因此并未得到判刑,而是被关进了监狱,“等候英女皇发落”。  没想到,这一等就是十年,时间就这样悄无声息的来到了一九九七年,香港回归在即,一位名叫誉玲(艾敬 饰)的女子注意到了张有铭的存在。一来二去之间,两人竟然产生了信赖和感情。在梁忠勤议员(邓树荣 饰)的支持和帮助下,誉玲开始着手替张有铭翻案,并且联手很多有着和张有铭一样遭遇的人的亲属,向政府发出联合抗议。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逃狱惊魂目无王法哭泣的玫瑰天堂的贿赂凯利长津湖之水门桥一只鞋有房有车电梯惊魂黑神驹2020致所有我曾爱过的男孩3战火之花墨水闹鬼博物馆第一季哗!英雄粤语绝境盟约联邦调查局:通缉要犯第一季砂之塔:知道太多事情的邻居热血狂花施琅大将军加勒比海之谜1983绿卡蒙娜丽莎的微笑启动西安事变力擒毒枭

 长篇影评

 1 ) 豆瓣评分7.2,三十年前的反思良心,在今天臭不可闻

对于香港的影视创作者来说,1997年是一个非常别扭的一年,这一年香港回归,但是这一年也是一个分水岭。香港人的过去和未来也会因为这一年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对于内地观众来说,这样的变化对于自己影响不大。对于香港人而言,这样的变化对于自己影响很深(当然,后来看来影响也不是很大)。然而香港的一干创作者们却迈不过这道坎。有的人很别扭,比如陈果,到现在一直别扭,有的人很茫然,比如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影片的导演。他本来想通过一部影片来展现社会问题,然而他通篇说了很多,但却又好像什么都没有说。

《等候董建华发落》听起来好像是一句发牢骚的话,实际上也是一句发牢骚的话,这句话的前前后后代表着香港的过去和未来,但却没有人愿意看看香港的现在(片中的二十一世纪)。一群少年犯,在英国殖民时期的香港因为自己所犯下的罪行在等待英女王发落,等到了回归后,他们的案件没人受理的时候,又成了等待香港特区行政长官发落。这样的等待之间,这些少年犯们开始了自己的五味人生。而在监狱之外,为了他们自由平等而奔走的人们同样有着自己的五味人生。

邱礼涛在拍摄这部影片的时候,一定是有着自己的想法的,因为这部影片涵盖的内容太多太多,但通过影像展现给观众的却显得太过于凌乱。作为观众,在观看了这部影片过后会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邱礼涛好像是说出了很多的社会问题,但好像是什么都没有说,因为他讲述故事的方式并不系统,所以稍显零散,这对于观众不友好,同样对于片中的角色们也不友好。

第一个问题自然是少年犯的刑期。法官们可以定义少年犯的恶,但却没有办法定义少年犯的悔过。谁来评定他们的悔过,他们究竟做了什么才叫悔过?这一点没有说明,同样的也没有人去定义,影片的核心内容是少年犯的公平问题,是少年犯面对自己的刑期的法制问题。然而创作者怎么展现的呢?

创作者试图展现了少年犯面对的法律给予他们的不公平,甚至于展现了少年犯曾经行过的恶有多么的恶性。但唯独没有展现少年犯的悔过态度。影片展现出来的这些少年犯的悔过态度,无一例外都是对于自己所面临的刑期的不满以及对于自己现状的公平与否的担忧。这些都不是悔过的态度,充其量只不过是面对自己的现状的一种发泄。试问这样的发泄,宣传的是什么?这些人真的值得原谅吗?

这样的态度之下,恐怕没有多少人会选择原谅这些少年犯,更不会有人愿意相信他们也会重新做人。为他们奔走的女孩在看到自己支持的少年犯曾经的罪恶的时候也会感觉到强烈的心里不舒服,更何况普通人。想要获得普通人的谅解,一定要有一颗悔过的心,然而片中却没有让观众看到这颗悔过的心究竟在哪里。一味的卖惨,只能让观众们对于这些人感觉到厌恶,失败的自杀更像是对于现状的反抗,而并非幡然悔悟,请问这一切意味着什么?

邱礼涛想要展现的第二个点,莫过于对身处香港的人的迷茫的描绘,不管是从内地来到香港讨生活的大陆人,还是香港本地的原住民。他们的社会问题都值得关注,罢工,家庭暴力,青少年犯罪等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一直到九十年代,香港迎来了经济腾飞的几十年,且被誉为亚洲四小龙。然而快速发展的经济并没有解决香港人的恶社会问题,一直到九十年代回归前后,香港的社会问题愈演愈烈,时至今日,这都是一个非常难以解决的主要矛盾。这些问题有人会注意?

大家看到的香港是一个辉煌的香港,就如同大家看到的香港电影曾经也是一个辉煌的代名词一样。没有人意识到这种辉煌是会有相应的代价作为平衡的。有获得就一定会有支出的成本。而很多时候,大家都看到了获得却忽视了成本。真正等到问题出现后,这种成本被转嫁到底层人群身上的时候,他们能做什么?他们自然会抱怨社会的不公平,抱怨政府的无能。但这些是真正的原因吗?

香港的劳资矛盾为什么在之前会形成罢工的趋势,本质上因为发达国家六十年代的产业转移造成。当香港经济迎来腾飞的时候,他们接受的是发达国家基础的轻工业,而这些基础轻工业往往是劳资关系最为紧张的行业,因此,工人运动如火如荼,社会矛盾随意滋生。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香港迎来了自己的经济腾飞,但付出的代价本片说的非常详尽。然而这种代价却没有人认真研究。重新选一次,香港人还会不会为了经济而牺牲自己的社会结构呢?这些问题邱礼涛会考虑吗?这些问题,香港的本地导演会思考吗?看到问题却看不到问题产生的原因,就好像说了什么,又好像什么都没说一样,往复循环而已,没什么意义。

……

 2 ) 理性的非理性


       我冇自由,失自由,伤心痛心,眼泪流。《等候特首董建华发落》没有了港片一贯的癫狂鬼马特性,收敛中暗含着一股力道。但是关于过去罪恶与如今悔过的矛盾冲突与思考还是少了点,整体来说叙事性上还是不错的。
       影片讨论的其实是件很矛盾的事情,一个人犯下那么残酷的罪行,如何去悔过补救重新做人?他的人生, 是否就该为一次一念之差与思想的不成熟买单?他毕竟是个重罪犯,可是他又是个少年犯,所谓可怜之人,亦必有可恨之处。
      可能这个电影对个人本身的思考不多,毕竟反人类和暴力倾向的人还是少数的,但至少可以告诫些青少年。对于社会大众如何去看待青少年犯和这种悲剧还是有正面价值的,像药家鑫那种案子,看问题是不是只有单独一面的声音。
      药家鑫不能悔过么?
      死刑或者其他刑罚与惩戒是不是也应该理性化?或许理性的社会应该兼顾这些人性的拯救,就像电影里面说的,惩戒不应该是种摧毁。很多的西方国家的法律条例里面基本上是没有死刑和终身监禁的,特别对于青少年犯,法律的刑罚更多是一种教育和惩戒与警示的作用,大多的刑罚期限在30年左右,特别严重的判刑是100多年的监禁,这种也很少见,而且往往实际刑期远远少于处罚期限,不存在死刑和终身监禁。一方面是出于人性考虑,另一方面是处于天主教国家的宗教传统的考虑。
      理性应该兼顾人性的,有时候这两点或许是没冲突的。理性首先应该是建立在人性基础上的思考,是属于合乎逻辑的,而不是完全的按例办事。不人性的理性的存在可能是种非理性。这个影片更多的给我们带来的是对我们以往道德观念中强调的杀人偿命的理性的另一种声音,这种理性是否也存在不合理,是非理性的?
      好像药家鑫案子,一些人站在人性的角度要求判药家鑫死刑,其实可能是不人性的,就像站在道德的角度去杀掉不道德的人,本身就不道德,是种伪善。影片带来的思考是,对于青少年和大学生,年轻人的判刑应该是惩戒大过刑罚本身,刑罚不应该具备摧毁性。至于这个观念是否合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吧。但道德本身或许并不正义,亦或许并不合理。

附上:“电车难题”是伦理学领域最为知名的思想实验之一,其内容大致是: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幸运的是 “电车难题”,你可以拉一个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但是还有一个问题,那个疯子在那另一条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考虑以上状况,你应该拉拉杆吗?解读:电车难题最早是由哲学家Philippa Foot提出的,用来批判伦理哲学中的主要理论,特别是功利主义。功利主义提出的观点是,大部分道德决策都是根据“为最多的人提供最大的利益”的原则做出的。从一个功利主义者的观点来看,明显的选择应该是拉拉杆,拯救五个人只杀死一个人。但是功利主义的批判者认为,一旦拉了拉杆,你就成为一个不道德行为的同谋——你要为另一条轨道上单独的一个人的死负部分责任。然而,其他人认为,你身处这种状况下就要求你要有所作为,你的不作为将会是同等的不道德。总之,不存在完全的道德行为,这就是重点所在。
 

 3 ) 虎头蛇尾的作者电影


开篇就爆出久违的Beyond的嗓音,让我对该片抱有了极大的期待。前面十几分钟的戏,充分展示邱礼涛导演的水平。两段故事交叉进行,同时又相互错落互相影响。可以说,无论是编剧还是剪辑,都是一流的。
从叙事的第一个镜头开始,邱导就开始以一种悲悯的情怀介入这一过渡期的少年犯事件之中。黑白胶片,冷冷的特首背影,梁议员渴求的表情,将本片的基调基本定下来。随后,在多处镜头的设计上,开始出现一些标志性的物品,其中旗帜和徽标的运用是最多的,看出邱导对政治的不信任。
以开篇的这组镜头为例,镜头从黑白的梁议员的表情直接切黑场接特首府中远景,镜头正对国徽和香港区徽,说明梁议员即将面对的是整个政府,将这一事件充分放大。镜头摇下,梁议员从特首府走出来,镜头随其身影转拍,出现一个铁栅栏将镜头与医院的身影阻隔。栅栏的意向第二次说明,梁议员的力量的微小的,他其实也是在牢笼中的人,成功的可能微乎其微,最后也将以悲剧收场。随后镜头,梁议员走在路上,回望特首府,镜头随旗杆上摇,最后推到飘扬的红旗,并推成大特写,此处作者情绪表露无疑。开场戏就预示着这将是一部作者要控诉政治的电影。因此,做为一个影迷来说,观影情绪上首先就有了一个定势,基本上剧情走向和结局大致以猜出八成,所期待的就是作者是否能将这个故事讲好,将他要表达的观点很好的传达出来。
随后,邱导将故事闪回到1985年,故事的主要人物陆续出场。少年犯的故事被刻意弱化,用闪回的镜头,略去会给人憎恨感的场面,简单交代事实。少女的故事用一个很俗套的手法(被陈果等用的较多,已无任何新鲜感),交代其成长的背景,为她以后的行为做铺垫。然而此段却成为导演整体感情叙事的一处败笔,且不说少女母亲前后感情变化生硬,单就少女自身的感情走向来说,此处的背景铺垫,并未让观者感受到对其以后行为动机的影响。反而是一些活色生香的场景,将开篇的节奏稀释,并“成功”的转移了观众的注意力。议员的交代中规中矩,性格定性较为成功。亮点之处,在于少年犯与议员的故事此处第一次穿插(严格来说,作者想通过电视机造成三个故事同时穿插叙事的效果)。议员的静坐示威被少年犯杀人的新闻抢去风头,这是他第一次因少年犯而失望,却不是最后一次。
随后,叙事节奏开始偏向典型港片的风格。女主角因偶然的原因与少年犯相识,义无反顾的相救,议员伸出援手,组织家庭人员静坐,案情几经波折最后被定案。观影下来,甚至没有开场的十几分钟亮点多。唯一让人记住的是议员的几场家庭戏,他与儿子的那次对话,让我觉得这个议员是有血有肉的,不过这样的亮点并不多。各个少年犯的表现都很生硬,让人同情不起来,反复闪回的犯罪时的报纸刊载照片,更加让人产生反向的心理暗示,“如此手段杀人之罪犯,此种待遇正是罪有应得”。少女的表现更差。艾敬还是去唱歌好了,整部片子除了开场坐汽车开窗外的镜头让人觉得真是,其他的都可以忽略不计,做作的表演让少女这个线索人物成了全片的败笔。
最让人难以忍受的,也是让我有快进冲动的一场戏,就是少女与母亲和解的那场。此处导演完全不知如何用力,煽情的国语完全游离于全片之外。少女眼前这个母亲,怎么也让人联系不到是之前那个用剪刀撕衣服的人,不过联系不到没关系,导演将十几年前被撕坏的旧衣服挂在墙上,并且被少女一眼认出,并激动的说出感激的话语。本来一场人物心理冲突丰满的好戏,结果却成了演员的表演做作,导演与编剧手法的拙劣无比,让人不忍卒睹。
可以说整个观影的过程,是一种虎头蛇尾的感觉,从满怀期待,开始进入,带出,最后略感失望的过程,虽说不上一泻千里,但力道减弱却很明显。
不过综合整体来说,该片不算烂片,值得喜欢作者电影、政治电影的影迷观看。

——《影迷》jtl.2011.1.7

 4 ) 选题很好,但是问题真的挺多

选题很好,一个是权力交接的过渡期表现出港人的焦灼,一个也是过去立法漏洞造成特殊人群的情况纪录。前半个小时感觉黑色、讽刺的料还算不错。可惜后面反而走了下坡路,浪费了这个题材。

最大的问题是这些少年犯本身就已经面目可憎了,看完以后只让观众更讨厌,连同情也没有,看了接近两小时,甚至让我觉得这些人最后判三十年一点也不值得可怜。个人认为不恰当的点有:

1.大部分演员演技不行,偶尔让人出戏。特别是艾敬粤语口音死板,发音不准

2.艾敬去说服议员的时候逻辑清晰,准备功课全,结果后面突然人物矛盾又想到自己帮杀人犯开始纠结,这感觉顺序反了

3.少年犯跟艾敬莫名其妙的感情线,特别是当年强奸抢劫的少年犯在跟陌生人见一次面之后开始撩妹的行为让人反感

4.想表达少年犯成因也包括家庭教育失败,但是少年犯家庭没怎么介绍,只对一个少年犯家庭口头说了几句妈妈跑了,后妈不疼。反而对议员和艾敬的成长环境用了非常多的篇幅介绍,感觉主题错了吧

5. 片子应该是想走现实主义风格,但是有一些内容却明显又不是现实主义,看完就会出戏,比如梁议员的家务事

6.梁议员的家务事更失败的一点大概是开始想说担心家庭教育失败影响孩子成长,但是后面莫名其妙又跟老婆复合。对孩子教育的投入也没见到有什么内容,可能加一个孩子吃药的细节就算应付了?

7.特别给少年犯招黑,让观众厌恶的几个细节还有:1)梁议员第一次跟少年犯见面的时候,一个囚犯说这种无限期刑罚让他绝望,只是为了母亲而活。但是跟议员见面,却争着抢着跟艾敬和议员握手,这个细节我是不相信萌生死志的人能做;2)少年犯一听到梁议员也没有争取到好结果,立刻就要报复梁议员,结果他的家人劝他说这样子不厚道;3)回归以后,特首依据终身法院大法官的建议做了判决,但是又纷纷觉得判的重,理由是跟同类案成年犯比刑期长,还有不能放假和假释。逻辑上观众是能懂,但我估计大部分人情感上不能接受吧,谁家里死了人了都能大度的原谅凶手?4)觉得刑期重,大家又决定要自杀抗议,注意不是因为忏悔当年杀人罪行去自杀,而是觉得杀人强奸抢劫判三十年刑期太重;5)自杀抗议,结果这些自认彼此是兄弟的少年犯,在同伴真的撕衣服要自杀的时候,没有一个拦着明知道谁要去自杀的那个人,都只是听着。过了好长时间,真自杀的话估计都断气了,才疯狂喊狱警救人;6)更搞笑的大概就是明明说要自杀,结果就是坐在那哭,连自残都够不上,这就有点扯了;7)梁议员第一次见少年犯后说这班年轻人法律知识真好,甚至比一些议员还好,隔壁男助理大概揭晓真相,因为这是关系到他们自己切身利益,当然研究透彻拉

8.本身少年犯的身份定位就够糟糕,还要一遍一遍案件复习,告诉观众当年怎么杀人的细节,外加当年报纸。看一遍可能会关注到啊这是不少少年犯参与的案件。看两三遍感觉就只能提示观众这些人多么罪大恶极。

9.少年犯唯一正面的点可能就只有其中一两个努力学习,还考了文凭之类,还有被害人先原谅杀人犯后,杀人犯自杀前写了一封信道歉。但是这好像也无法扭转观众的恶劣观感,特别是在没死成的情况,更让人觉得好笑

题外话,少年犯确实有心智不成熟的一面,但用这个当借口,给这些人辩护,我也无法认同。少年犯量刑,个人认为一个是应该考虑犯罪时的认知状况,这点上现在孩子普遍早熟,一刀切说他们不明白,感觉就纯是借口。另一个,也应该参考同案犯的量刑标准吧。比较成年犯相对一致或者减轻是可以接受的。

 5 ) 一直等待

来自于烟头的BLOG,2006年2月14日。

很可惜的是,这部电影,由于碟片的原因,我只看了上半部分,下半部分死活放不出来,很遗憾。

应该是大学三年级还是四年级的时候看的吧。VCD的效果很差,但还是很有兴趣。今天突然在某个地方见到艾敬的名字,就想起了这部片子。

说什么好呢?这部2001年第52届柏林电影节的开幕电影,这部注定无法在大陆公演的电影,这部让我思索人权和法律的电影,这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感觉很微妙。

故事的中心是曾经凶恶的少年杀人犯,因为曾经残忍的杀害了一名英国青年而身陷囹圄。因为是少年,所以不能判处死刑;因为曾经罪大恶极,所以不能从宽处理。他们得到的,是一个名为“等候女皇发落”的罪名。是的。等候。wait。只有等,无休止的等。

等待带来荒谬。因为死刑的废除,那些杀人越货无恶不作的成年犯人得到了有限的刑期,很快刑满释放了。而那些等待女皇发落的少年们,也在监狱的黑暗岁月慢慢长大了,成为青年。他们发奋学习,努力悔改,可是他们却不知道,何时才能重见天日。

等待。等到过了97,等到女皇离开,等到董先生到来。议员和志愿者为他们奔走,呼吁,从港督政府到特区政府,换来的结果,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心灰意冷。

我说过,我没有看到最后的结局,可是我大胆的揣想,也许根本就没有结局。他们的命运,或许还是只有等待。只不过从“等候女皇发落”变成“等候董建华发落”而已。

现实无奈,法律无情,反抗无力,而命运,一早注定,无法改变。

我想起那部有名的剧作。等待戈多。

Wait. Just wait……

 6 ) 《等候董建华发落》黑暗或者光明,一部杰出的香港现实主义影片

 
题记:
我是你的上帝,我必与你同在,你不用害怕,不用彷徨。我必定坚固你,帮助你,用公义的右手来扶持你。
――――以赛亚书4章10节

当绝望成为视野里的全部,被囚的监房就再也无法平抑灵魂的生疼,于是,死亡成为拯救心灵苦难的唯一方式。
在整个华语电影界像《等候董建华发落》这样的题材也是不多见的,它能以客观的态度展现香港司法在易帜前后的种种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展现黑暗和不公是容易的,可是在展示里要保持公正的态度是不容易的。这部电影让我想到了《因父之名》的一个场景,黑暗中奥康娜的歌声里,声援的火花自幽暗的天空落下,无论它是多幺微弱,可是它存在于每一个正直的人的心间。
许多年前,大陆有一部《少年犯》,但是和《等候董建华发落》比较,我们看到了它在思索层面上的差异,香港电影人因为地域不同,他们更能从社会良知和宏观法治的层面进行反思,对于惩治和人道主义的微秒有着更深层次的剖析。
《等候董建华发落》故事讲述了因为九七易帜对英女皇时期遗留的“等候女皇发落”的少年犯们命运的追索,从而反思整个司法制度和国际社会对惩治意义的态度,内容涉及了人道主义、司法公正和实践、良知以及青少年问题。
影片在董特首宣誓就责开始,BEYOND《我的愤怒》的歌声透着苍凉,新的世界,新旗的颜色,所有的香港同胞都在看着,承诺和事实的吻合度需要时间来证明。
邱礼涛对这部电影有着这样的论述:
【一直以来,我都希望可以拍一些有关弱势社群的电影,他们往往被大部份社会人仕在有心和无意之间疏忽,但其实不论是基于人道、人权的立场或勇敢面对问题的态度下,社会人仕都有必要正视他们活生生的存在。何况,香港从来都没有一部真正关心人权,甚至是罪犯的人权的电影。即使是回归了,我也不愿相信我们是生活在一个被压制的国度里,我们仍然享有文明和法治社会所赋予的言论自由,所以我很希望《等候董建华发落》可以以光影和声音的形式和社会大众见面。】
电影是娱乐,可是电影也有着记录历史的义务,邱导这部以小见大的电影客观记录着香港历史进程里的一部分,见证了个体在强势力量面前的无助和挣扎,他在呼唤良知和公义,他在用心呐喊,为了给那些悔过自新的少年犯有着重新做人的机会。
一组国旗、区旗、国徽的镜头是导演含蓄的提问,当世道改变的时候,发落是希望还是奢望。
影片的回忆从1985年开始,几条交叉的线索表现了当年香港下层民众的生活从而对“少年犯”的形成做了社会意义的反思,杀人的偶然性和惩戒的必然性对当年的少年犯而言并不十分明了,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古训再次应验,在镜头表现方面导演克制而简练,表姨夫剪虫喂鸟的戏对应着少女誉玲的命运,一只笼中小鸟注定的悲哀,而誉玲悲剧也因此而起。她同样成为少年犯。
时间已是1997年,出狱后已是社工的誉玲偶然机缘接触到了被判“等候英女皇发落”的在押少年犯銘仔,因为从文章中感受到的才华,渴望帮助这个在牢狱里的不幸青年。探监的戏中,一部“海明威文集”体现了导演对生命抗争的隐喻,为了解决同类型的问题。誉玲找到了正直的议员梁忠勤,希望通过他的力量帮助那些“等候英女皇发落”的在押少年犯。
在这部影片里,我第一次知道了国际人权法庭亦已裁定,无了期押后判刑是违反人权法的。
从此,梁议员和少年犯的家族们开始了漫长而艰难的争取权利的活动,导演将发生的一切像纪录片一样平静而客观记录着其中的失望、沮丧、挫折、坎坷和退缩,但梁议员等人坚持了下来。所有的镜头都很慢,压抑而窒息,人权和大众思维模式的差异,犯人权益和公众无度惩治愿望的差异,法治目的和惩戒意义,在一些导演都通过对话和镜头表现出来了。
还有,梁议员的那句话我也听懂了:做事是不能光计较后果的,该做的就要做。
在现实里,我们为了生活多少人放弃了原则和人格的尊严,又有多少人能够像西希弗斯一般永远着推动重负不懈努力?
许多人的放弃都有着客观的理由,无可指责,但是,凡事都有着第一个呼号的人,即便带来了死亡的代价,但他至少没有低下高昂的头颅,人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里,都应该为尊严和自由努力。这是人的使命,我们今天的努力联结着未来人们的希望,我们的行为也或多或少影响着以后的人们。
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在于他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宽恕的主题,在于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同情,在于导演的良心和正义感,这部题材沉重的现实主义作品的意义在于它没有回避矛盾,它深入进入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无论是艾敬和邓树荣都把握住了角色的性格特质,为我们在华语银幕上塑造着两个令人信服的银幕形象。
影片以纪录片的拍摄手法记录着香港的一个侧面,而影片的素材音乐如《九七悲秋分》和《韩国工运歌》等等恰到好处的运用让影片增色不少。
只要你看过影片,相信你不会忘记绝望的铭仔在监房自杀的一幕,《囚徒》的悲怆歌声里,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弱小生命的拼死抗争,我们更看到导演在视觉外想表达的东西。
任何社会体系都存在强势和弱势的对比,都存在在弱势群体被故意忽视的情况,那么,电影作为传播的一种力量,有义务成为良心和公正的呼唤者。
孩子们,在绝望中依旧顽强争取权利的强者姿态,让每一个屈服于命运的人反思自己,重新抬起头颅。
马太福音说:如果你们饶恕别人,天父上帝也必饶恕你们。我们看到《等待董建华发落》的内容和基调充满了人道主义和宽恕精神,当我们站在未来回思今朝,我们发现,沧桑过尽,恩怨早已不再重要。
生命里,只要我们学会宽容和宽恕,我们的未来一定充满了爱。
宽恕是什么?是在影片感人的是在快结束的时候,当年宝马山劫杀被杀者父亲致信特首为呼吁为銘仔减刑。
宽恕是什么?是誉玲12年后回到妈妈身边,妈妈煲的一碗热汤。
宽恕是什么?是梁议员太太对为了公众利益而对家庭的无奈忽视梁议员的原谅,一个拥抱胜过千言万语。
人类,有什么比宽恕更应该,人类之所以存在,是因为爱的力量超越了所有的磨难。
人类因为爱而存在!

独立影评人:OSAMA KAVKALU于寒鸦精舍 黄昏残阳下

2004年4月16日 星期五 17时17分

【附录:影片资料】
《等候董建华发落》香港2001
导演: 邱礼涛
编剧: 杨漪珊
演员: 李尚文、艾敬、邓树荣
片长: 106 分钟

【后记】
最近发生了一些事,我清醒意识到它将影响到我的人生走向,我知道,面对命运,逃避无济于事,所以,我依然在生命的逆境里昂扬起头颅,感谢王大仙推荐了这部电影,它让我明白生命的意义,人的一生,坎坷一直伴随着生命,但是,只要尚有呼吸,哪怕成为了西希弗斯,我也会一次次推动命运的负重,承担和超越是每个男人的使命。
超越自己,宽恕所有是男人应由的处事之道
谢谢,所有看了我文字的朋友,你们的鼓励和鞭策让我每一天都在努力。努力,不仅仅为了生存,努力,也是生命的意义所在。
祝福所有的生命,因为缘分和我们拥有的世界。
再一次谢谢大家!

联络方式:MSN:[email protected]
邮箱: [email protected]
 

 短评

Woo... 可否争番一囗气 Woo... 真本性怎可以改

6分钟前
  • 星游
  • 推荐

许多场景让人想起千言万语……未知的东西对人最是折磨,搬到法律与人权的夹缝中更显得逼迫。这才是正儿八经的邱礼涛吧。艾敬的角色扮得还可以,但是广东话真的是……~!@#$%^&……

7分钟前
  • 烏滌非
  • 推荐

原来一个平庸的导演真的能够把一个不错的ideal弄糟...

11分钟前
  • 大宸
  • 还行

很美妙,由于政权的交接,形成了一种真空人。可惜这种恰到好处的中间状态随着交接仪式的完成,又回落成了一种浅层的抒情。

16分钟前
  • 刘浪
  • 推荐

感觉是对整个当代香港的隐喻,年轻时走错一步,之后再也无法回头,所有制度都来解决一次,但谁都解决不了,归家无门,叛离无路,而当初的错误,归根到底是父母家庭的错。

17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2010年的邱sir在拍《秋瑾传》,艾敬在为她自己的艺术展忙活,谁还曾记得当年的铭仔?

21分钟前
  • 啃啃啃啃啃啃
  • 推荐

一部极具社会责任感的写实影片,赤裸裸的真实感让人触目惊心

22分钟前
  • 笑挽冷风
  • 推荐

配合香港现状服用 效果窒息 欲哭无泪 每一句话都有所指 被丢来丢去等候发落的青年也只是想找到妈妈

24分钟前
  • igrɛkonze
  • 推荐

中央滋瓷不滋瓷啊

27分钟前
  • 蚵仔煎
  • 力荐

非利益相关体有多少会把别人的事当作自己的?

30分钟前
  • nadja
  • 还行

2+。前半部分真诚而烂,最后部分纯烂。

35分钟前
  • ddddddddd
  • 较差

三星半优点:(剧透)姨丈剪掉蚂蚱的头,然后猥亵女主。如果女主代表香港,蚂蚱代表我等屁民,那谁是姨丈?开场董建华的大后背,对面议员的惊恐表情,一边坐的是大陆,一边坐的是香港,表现97香港人的恐惧。少年犯被政府当球踢,就用镜头表现当年的少年犯踢球。被歧视的北姑、少年犯、被迫沉默的工人、子女,串联,丘礼涛的故事是带着人文关怀的。港版《天注定》,但感觉比后者更有力度。男主与女主的弧光都是和解,一个是跟自己的罪行(赎罪),一个是跟男主罪行和自己母亲(其实也是自己)。女主这边带出的主题很有趣:普通人跟罪犯的边界在哪?罪犯罪行与权利有无关系?问题:监狱隔音玻璃怎么又听到了对面的声音。用嘴说出口的主题太多。街头打孩子的父亲,出现得毫无道理,硬来。各种糙,代入不进导演情境这部片就很难下咽。女主表演有点尬

38分钟前
  • 观天
  • 还行

人权法律民主,圣母一定泪眼朦胧的跟着梁议员呐喊。但是我早就看出来,那些久经宦海权谋老到的官员,他们知道的是这些人即使释放出来,在社会也是受到歧视,也不能正常的找工作,反而活得更苦,也更有再次犯罪的危险。

43分钟前
  • 阿瞒冲起来
  • 推荐

除了题材外。其实没太多好说的,邱礼涛并没有足够的能力掌控这种题材。

4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几段配乐是亮点,少女这条线本为了对比同样犯过错误的未成年人在监牢外亦得到救赎,但艾静的表演实在一般,整个线最终落入狗血实属败笔。少年犯到政治这条线很好,站在少年犯的角度,亦让人去了解所谓等候英女皇宣判是一种怎样的煎熬与绝望,但结局突然太过积极向上,快到让人以为看了另一部片的结尾

50分钟前
  • GS
  • 推荐

是你要带我来香港的,还说这里是天堂,这里没有一个是好人,连你也是一样。

55分钟前
  • 失控的蘑菇
  • 还行

非常诧异以豆娘的尿性这条目竟然还能存活下来,论题材的敏感性这片子可以说直接秒杀很多大陆禁片,政治、法律、人权、香港回归、基本法,口号喊得一个比一个响。虽然取材自跑马地双尸案,不过片中倒没有太多的血腥暴力因素。评完了,坐等豆娘删广播

57分钟前
  • scofieldd
  • 还行

比较震撼的题材,但是作为电影,并不优秀,拍成伪纪录片的形式可能会更好

59分钟前
  • 苏简希ai装死
  • 还行

一流题材 三流剧情 在不同的价值体系中没有自己的立足点 试着对社会对制度有所批判 却沦为肤浅地为罪恶洗白 试问如果铭仔不靓 不会写诗 穷凶极恶 那“理性”“人权”“法律”的基石又在哪里呢?(何况真实事件更惨绝人寰)

1小时前
  • harumi
  • 还行

题材好。好郁闷的结局。很真实……个别台词应该有得到董建华的确定吧。邱导总能感人肺腑。比讲绝食抗议的西雅图战争拍得好多了。当惩罚变成摧残,当画面变黑白,兄弟们哭成一片,绝望之后的看开,时间是公平的,开心和不开心的,都会过去。一部上窜到人权法制高度的讲述亲情和原谅的电影

1小时前
  • 咕咕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