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名为希琳的母亲用善意给两个孩子编织出了名为“梦之城堡”的谎言,可是随着旅程不断前进,这个“城堡”却越来越远。
剧中的这位父亲其实是个很有趣的人,尽管他自私自利,唯利是图,可是当他想要和孩子们相处时却显得很笨拙,他想要将孩子推给别人,却又不经意展现出自己的责任心。他本身是一个有脾气的人,从他对待买主和情人的态度便能看出,但当他面对这久未蒙面的孩子时,却又放下了那分急躁,仿佛就是希琳口中那个“好父亲”的形象。
这次旅程中一共有两次回头,一次是回到了妻子原本的家中,一次是去到妻子所在工作的雇佣者家中。这两次回头都让他更了解了希琳一些,也让他明白了希琳为了他所承担着的责任。情人和孩子们明白真相想要离他而去,他选择坦然接受,娘家人冲着他挥拳而来,他选择站着挨打。这次旅程正逐渐偏离着他最开始定下的目的地,这也应该算是一次“回头”。
结尾当他再次撞上了生命时,因为孩子他这一次也选择了“回头”。我们不知道这次旅程会驶向何处,“梦之城堡”也许并不只是孩子们在期待,对于他而言这也许也是一次新的“希望”吧。
电影《梦之城堡》虽然有一个笼罩着童话气息的片名,但一开场似乎就进去了一个悲伤的基调——妈妈重病,阔别三年的父亲无奈要接纳两个幼童,而在这短短不到一天的旅程中,两个孩子身边充满了父亲与相关人的争吵打斗。即使摄影大多笼罩在暖色调的乡间美景之中,也难以掩盖亲子在磨合时的磕绊。但开放式的结局又留下希望,纵然没有城堡,可生活还要继续。
影片十分巧妙的把线索浓缩在几个小时的旅途中,逐渐剥开这个家庭曾经的苦难遭遇,从侧面勾画了妈妈的形象——一个始终留在男主记忆里的聪慧、坚强和自立的女性。相较于《小鞋子》、《何处是我朋友的家》等经典伊朗儿童电影,《梦之城堡》虽然也是从儿童视角来出发,但父母才是真正的主角,它把主题聚焦在一个父亲在抚养孩子的义务上良知的觉醒上,给观众带来一场“寻梦”之旅,面临变故,生活总要重新启程,而在孩子成长的路上,父亲可以成为替代梦中城堡的存在。
正如豆友影评的题目《爸爸回来了》,伊朗电影《梦之城堡》以父亲的回归作为最为明显的故事元素之一。在某种意义上,”爸爸回来了“并不是要重新回到妻子与孩子的身边,将原本碎裂的家庭重新弥合,毋宁说,他的”归来“带有某种”掠夺“——将妻子的汽车开走并转手卖掉。面对妻子姐姐苦苦的诉说,他显得极其冷漠无情。他犹如一个来去匆匆的闯入者,当妻子的姐姐和姐夫将一双年幼的儿女强行送给他之后,他甚至一度想再次抛下孩子们独自离开。尤其是当他被迫带着孩子们和他同居的女子一起开车上路之后,他曾经杀人入狱,妻子为他还清所有赔偿款,出狱后他却开始新的生活,置妻子与孩子们于不顾的故事一一浮出水面之后,他的”回归“反倒将他置于一个无情/负心之人的位置之上。当然,这存在将影片的故事简化的危险,在一定程度上,《梦之城堡》继承并展现了伊朗电影优秀卓绝的叙事能力,中国的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在这部影片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一些不经意的小细节都有可能牵涉到整个故事所蕴藏的巨大秘密。比如有豆友在分析中提到电影结尾,当儿子阿里向父亲坦诚是自己偷偷给舅舅发了定位,然后才有两个舅舅和姨夫驱车追赶上他们,痛打父亲的场景,父亲不经意地说,你真像你妈妈,当年她也发过定位。这里的”像“不仅仅指的是偷偷发送定位这一行为,可能还指涉的是将他都置于危境的结果。这也许才是他在出狱之后不愿回归家庭的重要原因,就是他不愿意原谅妻子当年偷偷发送定位一事。而在明知道他出狱后不愿回来担负起丈夫和父亲职责,妻子依然在死前,将出售自己心脏款项的受益人指定为丈夫,这是否也如同豆友所分析的,是妻子对当年偷偷发送定位事件的某种愧疚?总之,这部伊朗影片将伊朗电影卓越的讲述故事的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对家庭婚姻故事的讲述始终张弛有致,并保有某种内在的张力,这也是伊朗电影的优良传统。
对于父亲而言,”回归“到孩子们身边并非出于他的主观意图,更与承担作为父亲的责任与义务无关。正如前面我们所说,他的”回归“是某种携带利益的匆匆而来又要匆匆而去,之所以带着一双儿女开车上路纯属被迫无奈。可在接下来的”在路上“却再次呈现了公路电影一以贯之的功能:治愈创伤或者心灵救赎。在男主人公身上,这两点都存在。正是一路上与孩子们貌似漫不经心的交谈,触动了他对妻子并未忘怀的情感,这也是与他同居女子的发现。故事的高潮是驱车追上并截停他们后,妻子的两个兄弟对其大打出手。在这场戏中,再次将男主人公置于一个无情无意负心汉的位置之上。在影片的结尾,他心平气和地对儿子说,你跟你妈妈很像,当年她也发过定位,这个时候他也许已经放下或打开了对妻子一直耿耿于怀的某一心结,他已经接受这一双儿女,要承担起作为父亲的责任。
对于妻子而言,她始终只是被谈论的对象,并未在影片中正式出场。最后我们在影片中知道她已经过世。对于这样一个缺席的角色,却起到了一种非常特别的效果:”缺席的在场“。一方面,当人们谈起她的时候,是以她的坚强、她所背负起的对一双儿女的责任、她对丈夫杀人后果的承担,昭示出丈夫的冷漠无情与不负责任。另一方面,她的缺席却似乎是一种被放逐。正是她的不在场,使儿子阿里与父亲之间形成了一次情感的认同。当结尾儿子告诉父亲他不会再看到舅舅们的时候,那是一种对父亲被舅舅追打行为的不认可,更是对父亲的一种从心底的认同:”这是我的父亲!“于是,父亲的形象被重新型塑,父亲的权威被重新确认。在这个意义上而言,对小阿里而言,这个短暂的旅程,成为一次”因父之名“的心灵之旅。
妈妈重病,阔别三年的父亲无奈要接纳两个幼童,而在这短短不到一天的旅程中,两个孩子身边充满了父亲与相关人的争吵打斗。在几个小时的旅途中,逐渐剥开这个家庭曾经的苦难遭遇,从侧面勾画了妈妈的形象——一个始终留在男主记忆里的聪慧、坚强和自立的女性。
妻子始终只是被谈论的对象,并未在影片中正式出场,因为她已经过世。当人们谈起她的时候,是以她的坚强、她所背负起的对一双儿女的责任、她对丈夫杀人后果的承担,昭示出丈夫的冷漠无情与不负责任。正是她的不在场,使儿子阿里与父亲之间形成了一次情感的认同。当结尾儿子告诉父亲他不会再看到舅舅们的时候,那是一种对父亲被舅舅追打行为的不认可,更是对父亲的一种从心底的认同,父亲的形象被重新型塑,父亲的权威被重新确认。在这个意义上而言,对小阿里而言,这个短暂的旅程,成为一次父亲回归的心灵之旅。
因为评委会主席来自土耳其,地缘接近性可能让主席对这部伊朗电影更有认同感。
锡兰说,很高兴为自己喜欢的影片做了争取,影帝双黄蛋大概就是争取的结果?毕竟男主可是演过伊朗前总统内贾德的伊朗一线男演员。
影片讲述了一个“渣男”回头的故事,男主本来是肇事逃逸犯,在监狱呆了三年后索性抛妻弃子。妻子住院生命垂危时,他想的是回到妻子妹妹家取妻子的车子卖了赚钱,故事就从这里开始。因为男主的两个孩子寄养在妹妹家,给妹妹一家生活带来了影响。男主不得不带上两个不想认的娃回家,一路上遇到了妻子前老板、妻子弟弟、自己的情人、交警等。
套用现在流行的说法,这部电影无疑是部“大男主戏”。套上的公路片外壳,是男主成长蜕变的外化。
旅程过程中,不在场的妻子通过孩子们的回忆、妻子前雇主的评价、自己情人的吃醋实现在场。影片的英文名是Shirin's Castle(希琳的城堡),这个名字一方面呼应剧情:母亲希琳一直向孩子们编织父亲的谎言,称父亲给他们买自行车、还建造了一座城堡。另一方面,希琳是伊朗历史上一名王妃,希琳本人是基督徒,但还是排除层层阻碍,嫁给了当时的国王考斯洛。由此,希琳在众多伊朗艺术作品中成为忠贞爱情的代表。导演表示,希望通过这个典故让观众找回爱情的感觉。影片中,无论是妻子把自己的生命交给男主来了断,还是男主暴打骚扰过妻子的雇主,都证明男主与妻子的彼此相爱。不在场的女主像一股洋流,每一次的“出现”都推动暗线爱情线的涌动。
爱情为辅,家庭为主。男主的渣更多体现在对家庭的不负责上,看到自己的孩子就想逃,一而再再而三地抛弃孩子。直到后来,两个萌出天际的娃让他慢慢意识到家庭的意义。先是宣誓主权般的“我娃的小脚我来洗”,然后是听到交警求情说自己也有家庭后不再揭发对方,男主的家庭责任感越来越强。当暮色四合,男主终于向孩子们坦白抛弃他们的过往,昏暗的光线划分白天与黑夜,也为男主的蜕变画上坐标。直至影片结束,男主在夜色中再次撞上不明物体,在孩子泪眼婆娑的要求下,他打开车门下车查看,一个学会承担责任的男人终于上场了。
整个蜕变过程中,你可以清晰看到男主越来越坚定的眼神,逐渐背负起的责任似乎通过演员形体就可以感知到。直至结尾,你已经很难不喜欢上这个侧脸像汤姆·哈迪、有儿女柔情的浪子了。
影片环环相扣,一路上遇到的事情此起彼伏推动男主翻过渣男的山丘;三明治、手机等道具的使用让狭小的车内空间中角色间的接触更密集、情绪得以放大;摄影机俯瞰旅程的远景给影片赋予伊朗电影特有的忧伤与悲悯;慢慢揭秘的叙事风格让影片免于陷入通俗剧的陷阱。
尽管是一部温情的家庭片,但仍能看到导演在各种不经意的小角落塞进对伊朗社会的体察:妻子妹妹作为女工的超负荷工作、贪污交警体现出腐败成疾。作为一部只有86分钟的电影,在家庭、爱情、社会等多个维度上都进行阐述,可谓精悍而难得,导演不愧是伊朗拍家庭片的老手。也难怪影片在上海拿奖之前就已经在伊朗本国的曙光旬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等多项提名,并最终斩获最佳摄影和最佳音乐奖。
去年上影节的最佳影片,虽然只有不到90分钟的片长,却留下了念念不忘的悠长回甘。 记得上一次看伊朗电影还是《小鞋子》,这种家庭类的片子很有感染力。
同样是通货膨胀高企的社会环境下,贫富差距逐渐拉大,这部影片里的男主开始的形象是个抛妻弃子的渣男。 不论是与商家的游弋谈判,还是与前妻大老板心思缜密的交谈, 也不管是违章后与交警游刃有余的交涉,甚至是与新欢相处中刻意回避前任的沉稳老练。 都说明这是个极度理性的聪明人。 但突如其来的两个孩子,却让他也束手无策了。 随着一路上的相处沟通,观众才能一点一点察觉出男主感性与隐忍的的一面,也发现他开始慢慢打开了心扉,最后学会了与孩子用心交流,开始追寻他们口中并不存在的“梦之城堡”去了。
关于不见其人却贯穿始终的前妻,我们看到了她给孩子们造的梦,在家庭中的凝聚力,面对拮据生活的努力以及身后事的安排处理…………人物塑造不能不说其饱满。
好电影,有时候得细琢磨。
当然,还有那一句——
“我还想你,来见我最后一面吧。”
我宣布,这是金爵奖得主。
三座金爵的名头下,导致小朋友期待值过高,看完也就觉得中规中矩了。
水彩笔走丢了孩子都会去寻,父亲走丢了又要到哪里找。我们知道车漆成了红色,汽油表已坏掉,当然也知道你没给我买脚踏车,你也没有城堡。我们不知道是你拔掉了妈妈的管子,把她爱你的心都卖了。泪水涟涟地求你去帮狐狸,你说这里没有狐狸,只有石头。我相信你撞到了狐狸,就像我相信前方也一定有城堡。
小女孩的天真和小男孩的懂事像两把手术刀,切开成人世界的丑陋和不堪。结尾处急急的热泪能救回小狐狸的性命和这个男人的良知吗?如果城堡已建在心中,梦里的那座是否真实就不再重要了。一部有余味的电影。# SIFF 2019 金爵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
🔹siff2019🔹和大多数伊朗片一样截取了一个生活横剖面,一个懦弱的男人,辜负了亡妻的寄托还剥夺着最后的利益,伤害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灵还挥霍着最天真的信任。梦之城堡不复存在,爱之担当任重道远。两个小孩一个纯真一个懂事,看着心疼。
很一般的片子
伊朗大部分的电影,就是故事简单淳朴,技法常规笨拙,此片也不例外。通过一段公路行程,表露了一段妻子爱丈夫至深,丈夫不忘妻子的情感,以及通过父亲与两个孩子的短时间相处,在结尾处表现父亲向善的转变。
手松四星没问题,但还是不想。公路电影的展现特点之一,即以载具作为移动的封闭空间,对人物关系的构建有天然优势,本片除此之外还剩什么亮点?全程未露相通过细节完成塑造的希琳?父亲形象的转变?两个孩子的精细表演?不,这些都还不够,都不足以彰显与其剧作体量匹配的野心,戛然而止的结尾看似留给了观众更多思考空间,实际是带有强烈指向性的省略号而已。《一次别离》拔高了伊朗家庭题材电影的天花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土电影后续的创作思路。
SIFF2019的最后一场。虽然昨天刚拿最佳影片,看的时候也只报了四星的期待,看完觉得有五星的成片效果。可能是在电影节看了太多慢节奏无厘头的艺术片,梦之城堡在其中显得格外老练,尤其体现在叙事手法上。在放映结束后的主创见面会时发现导演放映全程就坐在我右边的第三个座位上,好神奇。
#SIFF22#没有所谓梦之城堡,梦之城堡只存在在梦里。这么短的篇幅却可以交代得这么好。伊朗电影忧伤的味道迷人。
颁完金爵奖补看,人物关系很有张力的伊朗小公路片,三项大奖实至名归,锡兰做主席钟情这部更不意外。前妻去世这天,渣男不得已开着一辆破车载着天真可爱话痨的小女儿、一言不发但什么都懂的小儿子去接新妻子,还要面对前妻的兄弟妹妹、前妻的暧昧合伙人等各色人物,一点点剥开过去的种种恩怨纠结,剧作表演不露痕迹,言语之间明枪暗箭。渣男对亡妻极力摆脱的同时还保留着可怕的控制欲。投胎伊朗的孩子上辈子是不是都是影帝影后?
车内视角的分层与父亲关系的重建,当儿子Ali愿意坐向那个位置的空缺时,即父子关系的悄然和解(或者毋宁说建立)。车内空间是逼仄而分层的“两个世界”。《梦之城堡》在大部分时间里如同用阿巴斯的方式完成一部好莱坞的剧本,直到影片的结尾,影片随着父亲打开的车门那一刻结束,暧昧性的冲击,仿佛看到了法哈蒂《推销员》中缓缓打开的那扇门。
上影节最佳影片。
有着公主名字的希琳自始至终没有出现,一如阿巴斯的《希琳公主》里的银幕从未出现一样。典型的时空高度浓缩的中规中矩的伊朗电影,可看作父亲的「成长电影」。两个孩子对比强烈却都演得精彩,镜子式地映射出家庭内部的关系。
中国导演能拍出10分钟就行了。
依旧是每年固定伊朗片 却出乎意料 结尾真好啊 小男孩小女孩可爱🦊 好几幕都觉得这下要出事了 大概是以往的故事都让人太难以平息 今天有感动有爱有希望(?我写的什么
万万没想到上影节最喜欢的这部,临时买的票,很惊喜,完成度很高的公路片~
上影节19号见面会观影,人生第一次见面会,今天看到获金爵最佳影片还是恭喜一下,当时感受只是还不错但不惊艳,公路背景下揭露一个父亲的内心以及周遭人对他感受的细腻改变,结尾戛然而止令人稍有回味,人物弧度完整,表演和摄影到位(见到摄影师本人很开森)但剧情欠佳,吊不起情感共鸣,或许是赶场的原因没细细品味,梦之城堡片名很有意思侧面对影片有所升华。总之它开启了我对伊朗电影的大门
在人生的道路,能共行至终的幸福,没有多少人可以理解
成人的苦和幼嫩的苦,总之人生皆苦,只好寄托梦和幻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