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在看芒果季风刚上档的《张卫国的夏天》。刚刚开了个头,高分低分,不予置评,且先再看。 更让我有想分享观点的,是剧场本身。前阵子因为做「1号新国剧系列」,跟很多片方同行在聊,大家普遍反映的是,现在平台约束创新,过分依赖所谓的「对标」、所谓的「模型」,总会在提案时这么说一句创作者们无力反驳的话:「所以,你这个对标的是哪个作品?」你说,这是一个全新的东西,没有对标的东西,对方就会质疑你凭什么可以信任这个项目就会火。但是反过来说,凭什么按照所谓评估体系的就会火呢?于是在这种「经验派」与「创新派」的激辩中,往往以创新派放弃创新而告终,于是,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稳稳的,不怎么新但也不怎么输的S级项目。 「芒果季风」给我的感受是,它是提供给创新派一个创新场的,相对而言,创新的力度,创新的能量,是最高的。比如《猎狼者》《我在他乡挺好的》《没有工作的一年》以及也包括昨晚刚看的《张卫国的夏天》,芒果季风的很多剧,它当然有类型,但是又不那么严丝合缝地装在类型里,比如《张卫国的夏天》,你看它有那么一点《情满四合院》《正阳门下》京味剧的影子,但是又不全是,它又跳出了那个套子,又有点传统文化,又有点救赎,又有点喜剧—— 而不好概括,恰恰是我认为现在电视剧创新最稀缺的定义。 现在太多剧,就是太好概括了,甚至从这部剧到那部剧,都没太大本质区别。 客观来说,虽然湖南卫视很牛,但是芒果TV在视频网站中,还是一个「冲击者」的身份,能够形成冲击力的是什么呢?我觉得,要靠它能团结什么样的人。一定有那么一波的创作者们,他们看中作品的创新大于看中作品的收益,如果芒果季风能给这群人一个自留地,让他们在大环境下创新受到挤压之时,张开怀抱,拥抱创新,那么,长线来看,一定能形成真正的剧场文化——文化,是以人而化的。 所以,非常希望,芒果季风,不管走得多难,多孤勇,请坚持给创作者们,更多的信任,更大的创作空间,让观众们在芒果季风中,总能看到「不按常理出牌」的新题材、新类型。
君儿,你咋演啥子女都这么糟心,这次有了老婆,也是个糟心的。剧情不吸引人,中年危机展现得不够充分,剧情老套。总的来说,编剧功底差。
黄磊的戏没怎么看过,觉得还行。他年轻的时候演戏,就觉得他演技一般,颜值也get不到。
海清的角色,我想说,人设怎么如此诡异。一个中年人,心智还跟个不懂事的青年人一样。
至于子女的演技,男孩子还行,那个女儿治好了我多年的低血压。
张卫国(黄磊饰)是住在胡同里的北京人,人到中年,却没有惯常印象里北京爷的悠然,如果有的话都是表象。
人到中年的黄磊,也终于第一次在戏里,不再那么从容、光彩,和好运。
倒霉永远是连锁反应,张卫国爹死无产,紧接着就被骗光了自己和老丈人的存款,求告无门的时候,惨痛经历被做媒体的大师哥(刘奕君饰),写成了标题党故事,在网上广为流传。
一时之间张卫国成了笑话,一睁眼就是两个字,“挣钱”,但是没有办法。跟你我一样。
张卫国自小学戏出身,出师的时候摔断了腰,还留下了病根子。
为了跟京剧有点关系,也因为别无长物,二十年来张卫国都蜗居在戏团,做修复道具的后勤工作,如今也被劝退了。
张卫国的这个夏天有够倒霉。
也是这个夏天,张卫国重逢了大师哥。
张卫国的大师哥林宏年不但是大师哥,还是张卫国父亲收养的干儿子。林宏年在二十多年前突然失踪,这在张卫国,尤其是张卫国父亲那里,成了心中的一大块垒。
在张卫国父亲去世的这个夏天林宏年回归故里,却没来得及见干爹最后一面。
这么着,师兄弟的故事,从这个夏天开始续写。
大师哥林宏年,从南京转战北京,为的是树挪死人挪活。
曾经的著名主持人林宏年,如今正在遭遇事业危机。家里,林宏年跟老婆闹离婚多年,女儿不是自己亲生的,丈母娘再好,离婚也不是自己的。
只有事业是自己的,野心是自己的。
一直失眠的林宏年,回到张家老屋后睡了个好觉。师兄弟喝醉了搂在一起给彼此加油,设立“挣钱”的目标。毕竟,人生中绝大多数烦恼,都是因为“缺钱。”
一度我们都忘了,这对师兄弟中间二十多年没联系了,大师哥林宏年是突然失踪的。某一天,林宏年跪在干爹的牌位面前,说出了当年离家出走的秘密。原来,当年是他害张卫国受伤,从此师兄弟的人生轨迹被改变。
这是好大好大的事。好大好大的事情,隔了二十年,也许就成了更大的事,但也可能就成了过眼云烟。
可以明确的是,大师哥坑张卫国,由来已久,轻车熟路。
大师哥当然也有自己的克星,太太顾佳怡(海清饰)。这对夫妻感情的破裂并没有小三介入,恶习干扰,两人经济独立,在一起却是互相消耗,但夫妻多年牵扯不清,习惯性吵架怨怼,却也有多年朝夕相处造就的默契。
顾佳怡为了离开控制狂母亲,陪女儿到北京学画画。夫妻俩毫无信任地互相隐瞒换城市生活的决定,却又默契地一起来到了大北京。
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困难要解决,倒霉的事情可能还会在某一段时间集中出现,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这个问题无解,唯一能做的只是像张卫国自我安慰,又用来安慰师姐说的,放宽心,向前看。
林宏年跟张卫国的性格千差万别,倒是每一个躺平的,不管是这个夏天还是每个四季,都是一股向前奔的劲头。
简单来说,《张卫国的夏天》最大的看点,就是把夏天给张卫国,给林宏年,看这两个中年人能折腾出什么劲来。再看看自己还能干点什么。
芒果高估了自己,以为能拿捏观众,可笑。一个“夏天”剧,估计要等冬天才更新完,可笑。芒果高估了自己,以为能拿捏观众,可笑。一个“夏天”剧,估计要等冬天才更新完,可笑。
芒果高估了自己,以为能拿捏观众,可笑。一个“夏天”剧,估计要等冬天才更新完,可笑。
芒果高估了自己,以为能拿捏观众,可笑。一个“夏天”剧,估计要等冬天才更新完,可笑。
芒果高估了自己,以为能拿捏观众,可笑。一个“夏天”剧,估计要等冬天才更新完,可笑。
1990年,19岁的黄磊考进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并且出演了陈凯歌导演的《边走边唱》,可以说是带着光环开始大学生涯的。那一年,20岁的刘奕君已经念到大四,是黄磊的“师哥”,却大概连个正经电影里的龙套都还没跑过。
1991年,刘奕君毕业后被分配到西安电影制片厂,没戏拍,干后勤,给全厂人抄工资条,一抄就是五年。这五年里,黄磊在北电完成了本科课程,还考上了研究生。
1996年,黄磊凭借和“哥哥”张国荣合作的电影《夜半歌声》,获第3届中国长春电影节最佳男配角奖。这一年,也刚刚拿了奖的刘奕君回到北京,成了“北漂”。因为没戏拍,他为宁波电视台编导了8集电视短剧《漫记人间》,获得了全国星光杯二等奖。但好像没大用,他还是没什么戏拍。
之后的很多年里,黄磊一直在拍戏,演的都是主角,想演什么演什么,只有他挑戏,轮不到戏挑他。他还唱歌、出专辑,还演话剧、搞戏剧节,可以说是呼风唤雨了。现在觉得黄磊没演技的年轻人,可以去看看《人间四月天》、《橘子红了》、《似水年华》,当年的“鲜肉”黄磊拥有演艺界独一无二的书卷气、文人气,至今找不出第二个具备这种气质的演员。
同样“鲜肉”的刘奕君也一直在拍戏,也演过主角,但大部分是配角,甚至是连配角都算不上的小角色。他不挑戏,不挑角色,不是没要求,是根本不敢挑,能有戏拍就不错了。他曾经很长时间接不到戏,就一个人去爬香山,爬到山顶,坐下来削个苹果吃,然后再下山。他颜值不差、气质不差、演技不差,大概只是差了点运气吧。
一个是年少成名,天之骄子,在演艺事业上几乎没有遭遇过挫折;一个是乏人问津,郁郁不得志,拍了这部没下部。
后来,黄磊摆烂了。《似水年华》之后,他结婚生女,不仅告别了青春,还告别了身材。他大概从来没有过身材焦虑,胖了没关系,油了没关系,并不耽误他搞事业。他甚至可以根据自己如今中年大叔的外形去选择适合自己、演起来毫不费力的角色。以他在娱乐圈的地位,早就不用靠外形去赢得角色了。
刘奕君呢?坚持锻炼、控制饮食、保持身材,因为只有状态足够好,才能在神仙打架的演技派叔圈杀出一条血路,才能一直有戏拍。在《大山的女儿》里,有一段戏是他抱着杨蓉饰演的黄文秀走很长一段路,公主抱过独木桥、走土路、爬小山坡,导演不喊停,他就不能停,到最后差点坚持不住。事后他说:演员真的要有个好身体。如果换成黄磊,他肯拍这样的戏吗?他可能会教育导演一通然后把本子给改了。
《向往的生活》里,黄磊说他“师哥”刘奕君是反派专业户,而他自己几乎没有演过反派。是啊,一上来就演大男主的人,怎么会去演配角反派?不止是因为角色不正面,更重要是演着累。
刘奕君真实生活中是个很温和的人,他曾说过演反派是非常痛苦的经历,不得不把自己的灵魂出卖给角色,才能和角色融为一体。他也想演正派,但男主轮不到他,配角戏不出彩,只有反派,至少还能过过戏瘾吧。
最近路透说刘奕君和周迅搭戏,演上了一番男主,可那好像是个职场性侵犯?这种角色又有哪个一线男星愿意接呢?刘奕君曾说过:别人不愿意演的,他愿意演;别人不敢演的,他敢演。其实,不过是没人看上的角色,剩给了他,而他还要把这个好不容易到手的角色演出彩,才会继续有戏拍。
有人说,《张卫国的夏天》里,刘奕君演了林宏年,黄磊演了黄磊。的确是这样,张卫国就像为黄磊量身打造的,亦如《似水年华》是他自己为自己圆的一个梦。但,从来没有任何一个角色是为刘奕君打造的。他为什么是剧抛脸?因为他只能竭尽全力地去贴合人物,贴合不同的人物,展现全面的演技,才可能接到更多、更好的戏。
黄磊当然是有演技的,只是他近年的大部分戏根本用不到演技。他在戏里的状态非常松弛,一如他身上的肉肉。然而,一旦剧情需要他发挥,比如《张卫国的夏天》中的哭戏,还是可以看出黄老师还是黄老师。
刘奕君的演技在生活剧中属于过剩,他琢磨过每一场戏,甚至准备好了每一个微表情。没办法,他以前的戏份大多都很少,只能紧紧抓住每一场戏、每一个镜头,去展现自己的能力。所以,生活剧里的刘奕君有时候显得不够松弛、不够生活化、不够接地气,因为他始终憋着一股劲儿,他不容自己有一丝一毫的差错。
2022年,此前少有交集的刘奕君和黄磊成了戏里戏外亲亲蜜蜜的师兄弟。根据黄磊的朋友圈,大概,刘奕君终于是要成了吧。他曾说“大器晚成”不在于“晚”、而在于“成”。无论晚到什么时候,能成便是莫大的肯定,便是大半生的努力没有白付。有那么多人,晚到白发苍苍,却仍一事无成。他们未必是才华不够、努力不够,很可能就只是运势不够。
娱乐圈“大红靠命”,每个演员都有自己的机缘、命数。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没有人希望大器晚成,但既然晚了,那就继续努力拼一拼吧。
很难想象,如果把黄磊置于刘奕君的人生中,他是否也能坚持下去,坚持在没戏拍的日子里爬山、锻炼、削一个苹果给自己吃;在看到昔日同学一个个风生水起的时候转过身去、埋头为自己的小角色补全人物小传。
当然,也很难想象,如果刘奕君像黄磊一样年少成名,是否还会几十年如一日地严格自律,还是会成为另一个“刘小厨”,任由自己变成一个快乐的胖子。
ps:这么多年了,我依然很难接受现在的黄磊,中国最文艺的男演员活成了一个胖墩墩的厨子。我曾经那么爱他呀,痛心疾首呀~~~直到我终于找出了一个为他辩解的理由:他属猪。(没有歧视猪宝宝的意思,只是身边属猪的朋友确实大多比较喜欢美食,而且活得很开心)
看的出来,《张卫国的夏天》是一部有野心的剧。
但很可惜,最终还是把“荒诞”拍成了“荒唐”。
对“煽情”刻意的消解(有剧透!!!)
以“撒骨灰”这场戏为例:此时的张卫国,父亲离世,经济危机,带着骨灰来到南京,却发现手头的钱连一块墓地都买不起,万念俱灰的他来到长江边,准备把父亲江葬。
此时的张卫国,必定是在人生的低谷,按照一般的套路来说,接下来很可能会来一段煽情。
难能可贵的是,这里紧接着,张卫国立马把骨灰撒到了海清的脸上。
春风不解风情~ 吹动手里的灰 ……
说实话,这样的处理在我这里是加分的。拒绝煽情,在最悲伤的时候插入意外,有时候反而是生活的本色。生活,不就是这样荒诞吗?
真正的无奈不是面对困境,嚎啕大哭;
而是你根本没有大哭的资格。
用力过猛,荒诞变荒唐
很可惜,这部剧更多的时候,主创人员为了消解悲伤的情绪,用力过猛,让荒诞变成了荒唐。
《贫嘴张大民》当中,大大咧咧的老二张大雨被男人欺骗、堕胎、绝望,这么多的负能量堆积在一起之后,大雨深夜离家出走。但是接下来,最荒诞的事情来了,大雨来到快餐店,一个人买了十几个圣代,吃了个痛快。
当你以为这件事会就这么消解过去的时候,大雨回到家,躺在床上。
所有情绪到达顶点,终于嚎啕大哭,观众看得也畅快淋漓。
到“大雨嚎啕大哭”这里,这场戏才算真正的告一段落。
但是《张卫国的夏天》,很多时候就是少了一步,少了一个“结果”。
父亲的骨灰掉进长江,“骨灰撒到海清脸上”这算一个情绪消解,理论上来说,后面应该接一场情绪爆发的“结果”的戏。其实剧中也是设计了的,就是和刘奕君吃烧烤的戏。
但是黄磊老师是怎么演的呢,满脸委屈,挤眉弄眼,时不时还往嘴里送点花生米。
这里很大问题在导演身上,低估了这场戏的作用,根本不需要这么多小动作,这时候的黄磊,是需要尽情展现他的悲伤、后悔、无助。
亲爸的骨灰被自己搞丢了,如果没有一场痛快淋漓的自责,一定是不完整的。
先到这儿吧
大家别执着于黄磊演啥都一样,看看剧情看看刘奕君梅婷不也挺好
这六点多的分有点虚低,貌似现在大家对经常上综艺的艺人常有偏见,其实吧,这也不能一竿子打死,有些人确实是主业业务能力不行,上综艺可能是唯一出路,但有些人明明就是综合素质比较全面,能多线发展,上综艺赚个快钱还能娱乐大众,有什么错呢?!个人觉得黄磊明显属于后者,虽然这几年演的戏确实好像一直在他这个年龄的舒适圈里,但这是什么大问题吗?他舒适了难道就让观众不舒适了吗?!说他这部戏里一成不变、油腻什么的,但角色人设可不就是这样啊?最后两集角色情感变化,演绎的明明很自然到位,尬批大可不必吧。不像动辄六七十集的水剧,这部12个小时完完整整讲一个夏天的故事,有起伏有火花,有笑声有思考,个人觉得已经挺满意了。除了顾林那个角色人设本身就不好,演员形象和演技又都极拉夸,其他所有主角配角都很靠谱了,而且适合全家观看。
预告真的很吸引我……但怎么又是要啥啥没有的中年危机男被富婆看上倒贴的生活剧套路,图他打呼噜声大
一事无成的发福中年男人,一着急就结结巴巴,一辈子为着自己向往的生活,一股脑地小机灵和贫嘴。不知道刚演过隐入尘烟的海清看着自己昔日的老师原地踏步是怎样的感受。
你奶奶是你爷爷,你爷爷是个太监。
“海清总是美丽而认真的搞笑” 而黄磊还是那个黄磊 剧情总体还行 看个乐呵
刘奕君演了林宏年,但黄磊又演了黄磊。
少上点综艺吧,还有我真挚的推荐黄磊以后你想演这种接地气的角色,看看张嘉译的装台是如何刻画小人物的,多么鲜活多么自然,你这属于编剧的臆想,以为自己接地气了,其实还是端着,很刻意,买早餐那一段长镜头就很刻意的描绘这个角色很普通的感觉,可是普通就应该是不经意,而不是去描绘,很不入戏,不够紧凑不够接地气也不够喜剧也不够抓马,四不像,我很怀疑这部剧编剧就是黄磊,刘奕君这个角色多少借鉴了何炅的感受
艾玛,剧好看是好看,但是看见黄磊这造型,我突然就想起来那句“脑袋大脖子粗 不是大款就是火夫”,哇哈哈哈,曾经长发文艺的青年是一去不复返了!
《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是经典,后来张嘉译的《装台》品质也很好。这部剧和前两部有些共通和相似之处,充满京味儿和生活气息。导演是个有才华的85年东北人,还挺有意思。但整体上的节奏和表演气质没有完全统一,略有割裂。纵观整部剧,最无聊的是黄磊的部分,因为黄磊角色的高度重复和表演。黄磊和靳东并列“十年演一个角色二人组“。
很一般,这种老北京的戏,我不太能get到,ps黄磊现在月半成这样,让我更想看张嘉益了。【期待刘奕君老师!】
为啥感觉黄磊演啥都是一个样子
哎,黄磊真的,演戏太油了,一点不走心,全流于表面。烤串那段,这种情节还要往喜剧整。这种怎么做北影老师,一代害一代。所有角色都是那个男人帮里装傻的结巴
黄磊演戏都一个模式 顾林演技好差
好好的演员千万别去泡在综艺里,根本不入戏😴
果然好演员是剧的下限保证
挤眉弄眼 嘴碎 偶尔结巴
过于随意 黄磊还是黄磊而不是张卫国
黄磊演戏都一个模式。
目前看到第十集,基调也基本定下来了。就是生活轻喜剧,我觉得黄磊想要做成类似《装台》那种隐晦的暗讽➕生活化情景来体现小市民的不容易,但是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每个人都是张卫国,但不一定都有张卫国的幸运,没办法踏平一个坎儿就能迎来不一样的转机,只会在坎儿里越陷越深,这才是真实小市民的写照……也就是我觉得《装台》要比张卫国高级的原因,毕竟我没有张活的幸运而潇洒,我只有大雀儿的无奈和对生活的不服……所以张卫国算半个爽文生活剧看看倒也没什么。以及我真的不懂两个小演员思想的历程我只觉得他们不懂事。手动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