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月27日,法国与中华人名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成为西方大国中首个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国家,此举即向美国宣示法国的独立外交政策。 (对应情节:中法合作万岁)
1966年,法国退出北约军事组织,只保留政治组织资格。 (对应情节:国防部长找不到核武器的钥匙)
1968年,爆发五月风暴。法国共产党和总工会决定5月29日游行,迫戴高乐下台。戴高乐为防备法共组织的游行队伍包围爱丽舍宫,决定当天远离总统府,于5月29日中午秘密前往西德,会见法国驻德武装力量总司令马絮将军,寻求军队支持。 (对应情节:共和国总统逃到纽约)
5月30日戴高乐在巴黎向全国发表讲话,宣布解散议会但不撤换总理,并在当晚组织近100万人的反示威。6月大选中,支持戴高乐的右翼多数派获得大胜。戴高乐虽然重新掌权,但“五月风暴”所暴露出来的矛盾和问题并未随之消失。 (对应情节:共和国总统在解放军走后回来接收权力)
1969年4月,戴高乐由于提出的削弱参议院权力修宪案公投被否决,宣布辞去总统一职。
1970年11月,戴高乐去世,原定出访中国的计划未能成行。
60年代末70年代初,多部对法国在德国占领时期“法德合作”以及战后法国惩治“法奸”举措的反思著作发表和翻译。反思“法奸”通敌行为和法国国民性的思潮高涨,其后还有1974年上映,路易·马勒导演、莫迪亚诺编剧的《拉孔布·吕西安》。
据估计,二战期间死亡的法国人,其中一半人死于同胞之手。《解放军在巴黎》片中也体现出,解放军似乎比接受过共产主义改造的法国青年人更有人性。
法国最大的军工集团达索集团老板马塞尔·达索投资了此片,有两个条件:
第一,海报要贴满从他家到香榭丽舍大街的办公室的路上; 第二,在巴黎,影片只能在他旗下的电影院放映。
巴黎约60万人次,全法国 165万人次(1975年法国人口为5265万人)
电影引起毛主义者的愤怒。毛派分子以向银幕喷油漆的方式表示抗议。法国共产主义联盟(Union des communistes de France )宣布让·雅南为“电影圈的大鳄、土豪,高蒙公司的同谋”
评论界也非常不客气,《世界报》说它是“粗鄙的纪念碑”。
让·雅南(Jean Yann)
其父二战时被德国俘虏,幼年生活颠沛流离。左派,参加过五月革命。其时为电台主持人,在电台节目中发表了著名口号“Il est interdit d'interdire! (禁止被禁止)”。
1972年以皮亚拉导演的《我们不能白头到老》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男主角
1992年以《印度支那》获得凯撒奖最佳男配角
另一主角米歇尔·塞候(《蝴蝶》里的老爷爷),曾以《真爱未了情》(1995)、《审判》(1981)、《虚凤假凰》(1978)三获法国凯撒奖最佳男主角。
片儿里解放军普通话都不够标准
明晃晃的讽刺喜剧。这确实是个大胆的设想,但浅显极端化的描绘并不能带来趣味。不是想象力太多,而是不够。
电影一般,只是我对这段历史有一种狂热的追求
让我很是失望,蹩脚的演技
原以为这是一部政治偏见作品,旨在调侃讽刺时处文革动荡时期的中国人民意识形态,看完之后才发现幽默的法国人拍这部电影更多的是自嘲,自讽,乃至上升到专制与无政府主义的博弈对抗。观众如果仅仅看到这片子对于中国军人的丑化显然太狭隘了,透过现象看本质,唯有了解祖国的过去,才能憧憬更好的未来啊
法国人的娱乐精神还是很乐观的,英女皇都逃到香港了,意大利还是专心做面吧。
悲剧啊,三十余年后回头看,依然被讽刺的针砭击中了
完全没有艺术感的胡扯!
中法合作万岁!
已入手九区精品DVD
芭蕾那段儿是高潮!~
歌剧一段雷到了
芭蕾舞那段太有爱了
即使剧情在意识形态上再CULT,也难以掩饰其想象力的匮乏,哪怕就将一切视为无耻的胡扯,它也扯的太无聊太匪夷所思了,也恶趣味都算不上,更别提单纯的娱乐性了。虽说是解放军攻占巴黎,谁都看出来电影在玩拙劣低级的讽刺,除了《卡门》算得上黑色幽默,剩下的就是各种毫无趣味性的扯淡。★
红色文化入侵!!太帅了!!特别是法国人演的红色娘子军。配乐也很棒,色彩很好,我从头笑到尾,太他妈幽默了!
我一直以为这片子和戈达尔有关系...
那个年代会有中国人拍这个电影,就跟我第一次看十大禁片一样觉得不可思议。
变调的马赛曲Nicole Calfan!
老师大一的时候就放了这片给我们看~
影片最后那场洋妞板的样板戏《卡门》,看的人冷汗直冒笑不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