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纽约,很独立,好赞啊。纽约街头真的太具标志性了,简直没话说啊。一开始会想到契诃夫的《苦恼》,后来他转过街角买东西的那一刻就想到了《偷自行车的人》里男主去算命女人家,观众同样会为车是否被偷感到揪心,不同的是这里车真的被偷了。这种看上去自给自足、无欲无求的静止的沮丧的状态很真实。看的过程中第一次觉得好就是从他拿了几瓶啤酒后离开,到酒店前台递给他煤气罐,并给他开门。细节处很用心,这才是纽约。表现苦难或者孤独,不是所有人都对你嗤之以鼻,而是他们都不一样,他们对你的态度也不一样,甚至某一小瞬间你们是有联系的,但你不会再被其中包含的可能性所打动或者诱惑,因为你觉得自己永远不会有改变的机会了。男主从始至终都没有积极主动或者完全参与到和这个世界的interaction中,这是和《苦恼》不一样的地方。这样他避免了再次对这个世界或者他人失望的可能性,但就是这样选择安分地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还是在不断地失去着。我觉得这一点太残忍了。
可以说是没有刻意呈现苦难,生活中常见的过失与错误,对一个看似一无所有的人来说变得格外重要,或者在情感上具有决定作用。拒绝/压制情感是很男性,很安全的做法,这一点让我觉得很真实。因为不与人打交道,所以不知道卖给他推车的人可能不是好人,事发之后也只能找之前熟悉的人,否则就只能“依靠陌生人的善意”了。在这种情形下,是可以质疑personal morality在当代社会中是不是并不再重要了,或者只对重要的人来说重要。(又或者,我只是看David Hare论文看多了……)我能够体会这种心境,甚至是他某一方面的性格,但我也知道,如果我不做出改变,我可能也会变成这样,而不是能够将它组织呈现出来的人。但如果我以另一个身份看待这个人物,好像又丢失了一些东西。所以每每看这种电影/作品,作为观众所感到的绝望或忧伤,我还不知道怎么以另一种方式处理它。
此外,我还是想知道他为什么不在那个夜店工作的,不能所有的信息都hold back呀,要么就别让他主动辞职,但这个疑惑没有那么大。另一个是,那位有钱的巴基斯坦老兄的形象有些刻板,主要是台词上,感觉好像人有钱了就变成白人大混蛋了一样。
PS 那时候纽约一包烟才6.45啊,2017年就变成了15刀,可怕😨
一个巴基斯坦人在美国的遭遇
长焦镜头带来的压缩感凸显了外乡人的孤苦伶仃,人物凹陷在车水马龙的布鲁克林闹市里无法逃遁,在每个凌晨日复一日拖拽着早餐车踟蹰于车来车往的街头,生存以外的一切希望和光亮都如此短暂,短暂的萍水相逢,短暂的出手相助,唯有脸熟的回头客送来一抹冬日的寒暄和温暖。【HANDJOB,6.7GB,CC字幕】
巴哈尼只截取几个零碎场景,便拼凑成一副21世纪纽约街头浮世绘,“夜游者”的形象,难免让人想到《出租车司机》。相较于后者侧重的情绪表达,巴哈尼更精于对“影像质感”的描摹,泡沫,水,所有视觉元素排列组合,都来源于作者对生活细微的体察,触手可及的,正所谓 于无声处听惊雷
我也会有这一天的。。我要去体验
好感人
无奈。尖锐。
一切希望都是虚幻
郁闷
生存线上挣扎,焦虑绝望后还要继续挣扎,底层的生活底层人才能体会。
生活很孤独,很残忍,生活就是这样,很好的独立制作
悲伤
lonely...i found some same feelings in the film to me in the night... what about the city in the night or before the sunrise...only the man
4.5 生活 真是 太不 容易了…
Ebert钦点的new great American director
前景永远不空。独在异乡为异客
三星半 中国兼并摊比丫牛多了 美国应该拍NY卖糖炒栗子的
妻子死了;岳母不让他见孩子;捡到猫,猫养死了;碰到喜欢他的姑娘,不敢接;最后,赖以生存的唯一,也没了... 导演大刀阔斧的剪辑,从不给出崩溃场面,却推进着一层一层往绝望去的巨浪。//就是倒霉催的碰上个烂翻译,太影响观感了。尽管如此都能感受到这片的好。
《白虎》导演早期的作品,偏现实主义,少数族裔底层在美国的生存困境。https://www.douban.com/note/795977342/
一个小人物的绝望生活,为什么不给点希望呢编剧 leticia dolera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