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电影让我又爱又恨,喜欢的是激进的弱势群体维权的主题,讨厌的是影片表现的形式。
先说不好的部分。本采用的是非常商业的拍摄模式,无论是剧情的一波三折,还是惊悚的调度,还是快速节奏很好的剪辑。当然从一个商业片角度来说,本片是非常成功,但这不符合主题。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不应该拿来娱乐,过于戏剧的桥段会喧宾夺主。
而且有些bug,比如那个假装被杀死的男孩,女主在录像,观众不可能没看见她开的是空枪,因为男孩身上没有血。还有总理不可能真的会面的,通话已经是极限了,现实中女主这样的人早就被狙击了。
然后让我们谈谈本片背后的主题。
关于她个人。“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痛苦需要被感受到。像被强奸这种事,即便经过十多年的心理治疗这种东西依然不会消失,这像是ptsd一样,它化作了另一种东西依然纠缠着你。即便是她的未婚夫抱她,她本能的第一反应就是抗拒。一瞬间毁灭一个人的一生不过如此。有些事情不会忘记,愤怒必须得到释放。她是一个极端的女权主义,她用自己的生命作为赌注来谋求让女性的基本权益得到国家重视的机会。这比那些只是单纯维护自身权益的田园女权强太多。当然很难说她绑架孩子们行为就可以被她初衷正当化。我也不是很认同她的行为,即便她除了这么做之外别无他法。这是一个典型的电车难题。但我们要知道历史上有些人敢于去做这样模糊的道德抉择,敢于承担世人的咒骂与唾弃,坚持于自己选择的道路。后世我们称这些人为殉道者,圣人。也许她只是一个受刺激被激怒做出疯狂行动的偏执者,又或者她大过于我们其他人,而我们以当下的眼光还不能理解她。
“人们都是聋子,只有这样大声的说他们才能听得到”。如果人人都能互相关心他人,这世界上根本就没有运气这种东西。看到电影一半的时候我就在想,她可以收集抢劫犯的资料,她可以给印度司法部投诉,她可以联系非政府组织或者组织人们进行游行示威。但是稍微想了一下这无异于异想天开,我问我自己,你认为政府蠢到不知道每16分钟就有一个女性被强奸,你认为警察没有能力调查出抢劫犯是谁。不,他们只是不在乎。“难道我们应得的只有蜡烛游行吗”,说的可太好了。我很喜欢那个虚伪的女主播的桥段,她的同事说有一个幼儿园被劫持,她几乎没有任何反应,知道了那就是她儿子的幼儿园,瞬间崩溃,只有针扎在你的手上你才会痛。就像大众一样,人们并不真正关心他人。我认为每一场悲剧的背后都是人们冷漠的结果。没有人会真正关心你的权益,除非你强迫他们。
女性在这一个国家的地位。我没有特指印度,我认为这是世界普遍的,很多国家的女性都在不同程度上出于弱势的地位。关于对女性权益的不健全的本质就是对女性的歧视,这是隐含在国家掌权者的潜意识里的,即便他们自己都没意识到。电影里的秘书对女总理说你太过于情感用事,因为你是...。即便她已经成为总理了,其他男性依然认为她作为一个女性的决定是不明智的,这是一种固执的本质上的对女性的歧视与偏见。可见这种偏见有多么根深蒂固,即便这个国家已经有了女总理。贫穷与无知都不是最大的问题,而是这种偏见。亚里士多德认为女性是男性的不完美复制体,女性没有理性的灵魂,最为有史以来最有智慧的人之一竟然得出这么荒谬的结论,这是荒谬的,也是可怕的。这种根植于民族的偏见才是根本原因,而不幸的是这也是最难改变的。片中给了光明的一面,立法成功。更严重的刑法必然削弱强奸事件的发生,也能引起人们对女性的重视。但这种偏见不可能消失,这不是任何法律能改变的。一个社会的习俗与道德才是社会中人们生活的基础,这些没有明文规定,也不理性,但如果你想加入这个社会就必须遵守,否则你就无法生存,很不幸这种对女性的不公平刻板要求就是很多文化的一部分。这只能够靠一代代新人去接受更加开放文明的思维才能改变这一点,好消息是尽管公平的进程走的很慢,但是它一直不断的在走。比如现实中,印度强奸犯最严重确实可以判处死刑。但这样进步正是温和化的Naina们不断推进的,她们值得所有人的致敬。
哦,我突然想起美国的堕胎法案。想想就荒谬都2022年竟然搞这个,还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就如乔治卡林所说,他们不是反堕胎,他们就是在反女性。每一次这种新闻都能让我重新刷新人类的sb程度。
Since you're started watching this film, as per statistics, 8 women have been raped in our country. 在你观看这个电影期间就有8个女性在我们国家被强奸。我想不会有人不会对这句话不产生丝毫触动,她们不是数据,都是活生生的人。
《一个星期四》,2022上映,豆瓣7.7,在印度电影里并不算高的分数,我却很想推荐给大家。 . 故事的主题其实很平常,性侵,警察不作为,与量刑,但却从女主角奈娜绑架了16名幼儿园的孩子开始。曾经有太多的电影在讲这方面的故事,虽然它是我们一直知道的印度“非常难堪的一面”,但我们也更明白,它发生在每一个国家,发生在你我身边。当电影结束后黑屏上打出“当你观看这部电影时,在印度正有8名女性被强奸”时,我的内心一颤,回想这部2小时的电影,我还是想说点什么,与电影内容无关,但与我们有关。 . 我常说一句话:坏人得势那是因为好人无所作为。这部电影再一次印证了这个观点。当一个普通的善良的人最终被社会逼成“罪犯”,必须用最极端的“犯罪手段”来倒逼社会关注乃至改革,那么真正有罪的,是整个社会生态,以及在这个社会生态里“不作为”的我们。在所谓的“社会”里,我们本就是彼此联结的,或许我们并不相识,或许我们身处天南地北,或许我们思想价值都大相径庭,但我们的每一个行动却是相互作用于这个社会的,并且影响着它的发展朝向。 . 做“沉默的大多数”多么容易,因为我们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总觉得这与我无关,白人觉得黑人的权利与我无关,健康的人觉得残疾人的权利与我无关,异性恋觉得LGBTQ与我无关,人,觉得动物生死与我无关,却不知,当有能力者袖手旁观,当知情者无动于衷,当正义之声被迫沉默时,邪恶才能伺机而动。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动物,不要说我不关心政治,我们就活在政治里,活在历史中,活在未来的启示里,如果面对恶我们无所动容,那么请检讨一下自己,这不是冷漠与凉薄,不是躺平与佛系,而是“元凶”。 . 当奈娜说,“当Rohit(她男朋友)拥抱我时,我要很久才能缓过来,觉得这是安全的” 当奈娜说,“我如果不用这种手段,警察不会这么快来,你(总理)不会来和我对话,强奸犯甚至不是强奸犯” 当奈娜说,“当我看到这个动物(当年强奸她的其中一人)握着尼哈里卡(幼儿园的一名小女孩)进入了我的幼儿园和我说‘我是尼哈里卡的新司机’时,我只是愣住了,万一有一天他……”时 我不自觉的鼻子一酸,哪怕这个世界上没有“感同身受”,我们也该具备基本的“同理之心”,奈娜是多么恐惧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将发生在她心爱的孩子身上,而坐在对面的印度总理,又是否能够切身明白她的感受?! . 对社会有干预,能够引起社会集体反思的电影才是真正的好电影。所以,我把《星期四》推荐给你们~且不用和韩国的《熔炉》、《素媛》,也不用和《误杀瞒天记》等做对比评优劣,它能留给我们哪怕一点思考、震撼,就已经足够了。
.虽然前半部分的剧情有一点点拖沓,花了太长时间去推进主角的核心诉求,还有不断用恐怖片的运镜来渲染气氛,但是后半部分立意出来还是很震撼的
2.尤其是镜头给到司机眼睛瞪得像铜铃那里,“你永远都找不到他。因为他,就在你身后”鸡毛都起了!这种人渣败类,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还是不知悔改,不会承认错误,反倒想继续掩饰过去推脱责任,让人作呕😷 强奸犯的丑陋,与女主为他包扎伤口的善良真的对比太强烈
3.发现一个细节,贾韦德警长陪总理进了房子后,一开始他的枪应该是一如既往没有打开保护模式的。但当他撕掉司机嘴上的胶布之后应该认出了他就是当年强奸女主的人,所以想为当初为了多拿奖章、出名而没有继续追踪女主的案子赎罪,所以默许了女主开枪报仇杀了强奸犯(包括女主被押走的时候这俩人还在互相点头致意,这迟到的正义啊!!又呼应了女主上新闻时说的我们的国家都习惯了一种延迟:政府和警察的延迟:警察和新闻的延迟、新闻和公众的延迟。这也给了媒体添油加醋的机会)真的太细节了👍
4.女主的未婚夫其实也揭示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如果发现自己深爱的伴侣曾经遭受过强奸,是会选择接受?释怀?还是离开…
5.总理的出现也揭示了女性在职场上的一些问题,总是会被人以情绪化为由攻击。包括我自己,作为一个高敏感的人,也曾经为了这种性格特点感到烦恼;也曾经被人一天到晚说自己太情绪化了,需要控制自己的情绪,感觉自己很没用。But情绪本身又有什么错呢,敏感何尝是一件坏事呢。正如电影所说的“情绪是一种资产”,那么高敏感的人也会更善于觉察身边的人的情绪,更懂得关心他人不是吗
6.电影的结尾很好的升华了主题,真的是电影形式在立意面前也没那么重要了。“在你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就有8名印度的妇女被强奸”,真的很刺眼,很发人深省。大多数情况下只要事情不发生在自己头上,人们常常会闭上耳朵假装听不到。但愿我们都不会遭遇这些,但也希望我们有发声的勇气与主动
刚看完了2022印度电影解说:《一个星期四》,解说电影时长只有短短十几分钟,但就是这十几分钟过后,我的心里伴随着产生一股难以言说的压抑和震撼。最开始,解说的片名和它所烘托出的沉闷惊异的气氛吸引了我。在电影解说的前几分钟,我按照惯性思维先入为主,觉得无非就是先陈述恐怖分子的袭击,最后再替她陈述冤情的剧情桥段罢了。抑或是来自精神病人的癫狂,然后呼吁大家要多理解多认识,普及这类疾病。
然而实际上完全不是。
不称为影片,我想把它称为,艺术品。它真正讲述的是来自印度女性在谷底的挣扎,来自印度国家真实的恶劣的充满暴力和性欲的社会环境和当地女性所正在面临的遭遇,是的,就是印度一直为人称笑的,男性强奸案。没有想到影片居然能够如此直面的提出由于这类事件引起的社会环境的问题,印度社会的大问题。
印度作为近年来的一大新兴经济体,已经不再是存在于我的刻板印象当中的那个印度了。现在的印度是当前世界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其正在大力发展制造业本国推动经济。在2022年印度国家GDP在全球排名第五。世界银行预测它会是未来世界第三的经济大国。这样的一个有着巨大经济发展潜力的国度,目前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问题,还有巨大的社会问题和文化堕距亟待解决。
《一个星期四》,唤醒的不只有印度,也不只有女性。
2023.03.13 因为六级备考,时隔1星期才写下影片。看过以后,只能说是没有原有达到预期了,在观影之前早有听闻该影名声“印度人居然放出来上映了!”“成千上万男性印度人请愿封杀导演与演员!” 故事内核很简单,就是讲述印度女性地位的不公,权利遭到蔑视。影片围绕女主奈娜、警方、政客、媒体四方开展故事,以奈娜挟持幼儿园小孩为自己争夺权利为主线。但是,影片前半部分节奏太慢了,情节没有过多波动,全靠着“奈娜为什么要挟制小孩”这一问题,吊着观众继续看下去;而后半段又草草收尾,结局很难作为一份答卷来回答印度这个积难已久的社会问题。只能说导演能力没有很好的完成这部电影,如果可以再引人深思或者创新性一点结局可能会更好。 我也去找找有没有相似主题的电影,看看别人在讲社会问题时会以怎样的一个方式。
刚看了《暴劫梨花》就看这部,没想到也是有关强奸的题材,一般不会连着看两部严肃沉重的电影,怕虐心。
故事演了一大半还在迷惑女主为何要绑架自己幼儿园的孩子,而且一定要见总理,直到片子2/3才讲述出原来她在学生时被两人强奸,但当时的警官好大喜功,懒得理她的小案子,并没有把施暴者绳之以法,多年后女主不惜铤而走险绑架十多个孩子要见总理一面,看到此处很是感动,以为她只是希望能严惩罪犯。
但当总理从警官口中得知女主的遭遇后连说这是我们制度的问题,女主见到总理后要求改变现有法律严惩每一个强奸犯时,我大为震惊,这立意太高了啊,虽然有些理想化,但真的很有勇气,有几个国家能在电影中反思自己的体制,制度呢,我一直呼吁每个人每个国家都要积极的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咳咳。
至于片子故事讲述,镜头等的确不完美,多数印度片可能更差,这部不错了。不能拿好莱坞的标准来看印度片,GDP都差好几倍呢,再说美国一年也拍不少烂片,又大又烂。
个人呼吁没用,只得绑架集体了。韩片味拉满。题外话:印度人看待问题、拍电影时的迷之自信,实在令人迷惑。一方面,你会觉得多么自不量力,另一方面,他们付诸实践时的坚定,又那么令人肃然起敬。
看完之后,觉得可不能让陈思诚、肖央看到这个片,否则就会有《误杀3》了,没准儿还让佟丽娅演。本片以一起人质劫持为导火索,一路揭秘和转折,找出劫匪背后的动机。最终的焦点是同理心,编剧成功玩转了希区柯克的罪孽转移法,对腐败的主流媒体和警察机关进行了精准的打击,展示了印度社会是如何轻视女性问题和心理健康的,虽然有些太过理想主义,但看到最后还是给打了一股强心针。
节奏、叙事、反转其实都是非常常见的,包括那个男孩的生死其实都算不上悬念,但最重要的不是这些类型的拼贴和操持,而是最后敞开动机时的控诉,如果那些控诉不能完整表达出来,前面的一切铺垫玩得再花哨、再悬念迭出也没有意义,这就是为什么总觉得这一类印度电影或者韩国电影有力量的原因。所以说,不是简单去学前面那些类型化的叙事方法,而是要争得最后那些诉说的可能性,但这显然又是电影之外的事了。可很多时候都是电影之外的问题裹挟着电影本身和电影之内的问题。
印度女性也觉醒了吗 好棒!
为什么明明是一部保护女性的法律,却有年龄限制?这是一个多么值得思考的问题!当大家都以为孩子们是受害者的时候,却不知道有一个人在用自己的力量拯救着他们,她身为抑郁症患者,却仍努力把欢笑带给这些孩子。印度社会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但至少还有人会思考,并通过电影这种方式去警醒别人。不止印度如此,很多国家都有各式各样的法律,但制定法律的是人,选择实施和是否遵守的也是人,如果仅仅因为有某部法律存在就代表社会变得更美好了,那只能说想得美……
《星期四》的立意很好,类型片包装也不错,开头结尾很高能,但过程非常拖沓,不是很喜欢。
这电影太好了 大受震撼 故事推进的太好了...有深度 有高度 一部完全没有歌舞的印度片 你能想象它多精彩吗
一堆人都在评论里说像误杀2,殊不知误杀系列都是翻拍的……建议陈思诚马上买下这部翻拍权去做误杀3,不用谢。
“自你开始观看这部电影,据统计,在印度已有8名妇女被强奸”的片尾字幕久久的在眼前留遗……这电影能看到国内外进几年好多同类型作品的影子,远到《3年A班》《沉默的真相》近到《开端》《新蝙蝠侠》……罗翔好像说过:纵观人类历史,有能力行动者却袖手旁观;知情者却无动于衷;正义之声在最迫切需要时保持沉默;于是邪恶方能伺机横行我想说:如果一个社会把最普通的老百姓,最该被保护的受害者一点点逼成了罪犯,逼成了施暴者;一个生态把大家都愚化成了键盘侠和冷漠的旁观者,那么,我们每一个人不仅是沉默的帮凶,更是下一个潜在的被害者和元凶
立意甚高,可惜叙事上过于理想、也过于温柔,整体节奏太拖,核心诉求给的太晚,导致情绪推进较为强行,该爆的时候没爆起来。(说句题外话,平庸之恶真的无时不刻不在上演。)
她挟持了16个孩子但没有伤害过他们 孩子们什么都不知道甚至任何恐慌情绪都没有。她勒索了政府五千万卢布 全捐给了受伤者自己一分没留。她把自己的伤口扯开给世人看 被大家咒骂被误解成抑郁至病的疯狂人士。她要什么?她希望强奸犯可以得到惩罚 她希望那些坏人不要再逍遥法外 她希望可以让全印度的女性能拥有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 仅此而已 仅此而已 仅此而已。希望其他国家也能借鉴一下这个意义重大的星期四 不要让提出那么为广大人民着想的途径变得那么极端卑微。
意义大于形式,只是形式过于一般。
女性当上总理,依旧会被越权,被试图当成傀儡,多么可笑。只有印度女儿,才能为印度女儿呐喊,多么可悲。
这类型电影不少 前面其实挺套路 但是后面是真的没想到畜生就是那个司机那一瞬间有被震惊到起鸡皮不管怎么样结尾有一个案例被判死刑那就离刑事立法不远了吧
一般这种类型片,男性罪犯要求的是保护家人,或者像小丑要求无政府主义。女性罪犯要求的是修改法律用以保护所有弱势群体。是不是只有受害女性被逼的要杀死你们的孩子,你们才能听她的控诉?如果这样的“弱者”多一点,可能强暴还会少一点。别再欺负女人,否则让你们断子绝孙。
女性生存环境太不易,绑票劫持只为发声话语权。印度总理沉重道:这又是一个我们体制的受害者。故事展开和反转也是狗血到有点无语,但看到别人家能拍咱们只能干瞪眼的题材时,评价总是不得不加多一星……
我非常同意的评论是:电影意义大于形式。故事&人物&拍摄手法,除了开头结尾,我真的只能给两星。还有那个恐怖片版的运镜,我希望导演反思一下 全片最佳,是最后的英文结尾字幕
这类社会话题电影,总感觉或多或少有点道德绑架观众,尽管故事不合理,拍摄手法劣质,表演呆板,但喊出一句印度每16分钟就有人被强奸,好意思给低分吗?但电影差就是差!别看!
豆瓣印度片的分真的是高的离谱了6分的片子能到8分?印度警察拍的和搞笑一样,嫌犯持枪直接开门单挑打警察,劫持了一堆人质结果警方没派一个谈判专家与之周旋,傻乎乎的让罪犯一个人掌控全局,搞笑的还有嫌犯的家属近况居然警察不调查,隔了N久了男主回来了才想起问她亲人,这TM谁能告诉我还有哪个国家这样拍不被骂 还被打8分叫好的,哈阿三粉的真是够了
愿女性的苦难能够早日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