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写意且充满想象力的电影,戏中戏的设定,既让我看到帮顾客成为某段历史中的角色的有趣和美好,又能够看到很多有趣的互动。借由Victor回到与Marianne的初识的时光,能看到初入关系时感情的热烈,再对比现在两人厌恶彼此和渐行渐远,真的是很有趣的对照。另外,Margot和Antoine的关系随着戏中戏内外的互动而变化,角色的台词也表达了Margot此时此刻的情绪和想法,Antoine是很投入和很有才华的编剧和导演,但他真的很不懂Margot的细腻,也把Margot伤得很深。 电影的设定真的很棒,我也很喜欢能参与到这样让顾客圆梦的工作,相当有趣,但代入角色太深的话,抽离出来也会很痛苦吧。以及里面对亲密关系的探讨也很有趣,借由戏中戏内外的角色对谈来实现,很有想象力的表达方式。 很喜欢的一段台词:“你连我是谁都不知道,我只是一张草稿,一段台词,你心爱女人的片段,因为我认为你爱她,虽然你跟她渐行渐远。你说她变了,但你也变了,与其追寻你记忆中的她,不如去发掘她的美丽、哀愁与未知,从此时此刻开始。我们无法把别人变成自己喜欢的样子,我们无法掌握一切,我们必须接受失望、批评、一成不变、激情不再……否则永远走不下去。”
当你过得痛苦时,一定希望有人为你的人生打好草稿
佛曰:“众生皆苦!”那么,真地遇到痛苦时,我们会怎么样呢?遵循佛佗的教诲,通过修行熄灭身心欲望以达到摆脱终极痛苦的目的?芸芸众生并不都有如此慧根的。不过,电影《美好年代》(La belle époque 2019)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方法:痛苦时,那就是想想高兴的事吧!所以,电影的设定是男主遭遇老年危机,想回到初遇妻子的那个“美好年代”,刚好,有这样的公司能够通过搭布景的方式来帮他实现这个梦想,只要男主能为他预定的“美好时光”支付得起高额的费用就行。那么,那一两天的美好时光真能为他带来摆脱痛苦的目的吗?
显然,重温“初遇”不可能会让男主重拾爱情的,因为在他重温“过去”时,他妻子是不在场的,而且,男主不太会幼稚地觉得通过这种方式能让老妻重新接纳自己,毕竟他是被老妻赶出来的。所以,男主如此做只是想通过重温那段“美好”来让自己好过点,一如酒精的麻痹,暂时忘记了一切。
在那场他预定的、别人为他精心准备的戏剧里,他演着他自己,妻子却由别人(即片中的女主)来代替。布景公司的确重现了“初遇”场景,男主也努力重温初遇时的一切,只是女主过于自由发挥了,并没按照既定的剧本在演,这反而引导男主完全脱离了初遇场景,真地爱上了女主。显然,如果一切如剧本那样还原,男主是不会爱上女主的,因为在“美好”逝去后,理性会让男主重回现实的。只不过,女主在剧本之外,以她自己的独特魅力成功吸引了男主,她点燃了男主重新创作的激情,他获得了再去爱一次的原动力。至此,电影通过女主之口表达出如下主题:在旧爱的阴影中是无法找寻到真爱的。你以为你爱上了她,而她只是在演戏;她演得情真意切,也只是想让你明白这个道理:“我们打好了草稿,却失去了真正人生!” 当然,女主有否爱上男主,也是件值得讨论的事。她三番五次地避开她男友的嫉妒追问,似乎证明了一切,只不过,这不是电影要在意的了。
还有,就是男主的“爱”也是值得思考的。他因画漫画的才华而获得的妻子的爱,也是因这一才华的枯竭而丧失的,而他准备再爱一次的人正是激活他才华的女主,而他老妻想让男主再次回到她身边,也是因为她看到了他才华的复苏,试问,才华能否作为爱的条件?
当然,男主的妻子想让男主再回到身边是不可能的了,虽然男主成为公司的职员,可以配合妻子的要求来演戏,让妻子重温他们的“美好年代”,但他显然不想在真实人生中再投入感情了,妻子有意丢下的围巾,他却不想再享用免费的午餐,似乎表明风水轮流转:他走出了痛苦之日正是他妻子进入之时。
据上简析,我们可以回到正题了。针对感情事,女主似乎表达了一句箴言:我们打好草稿,却失去了真正的人生。然而,面对其他痛苦时,我们有可能会反其道而用之:当你过得痛苦时,一定希望有人为你的人生打好草稿!或许,电影真正用意是在此呢。(文/石板栽花 2020年4月9日星期四)
记录零碎。
电影开场,所有人都在热热闹闹的向前,都在精彩纷呈,只有他,穿过黑黑的隧道,回到了从前。
对比甲方乙方,这个电影多了分细腻与人生况味。对比之下,甲方乙方有辛辣讽刺与幽默搞笑的优点,但也少了些回味与打动人心之处。这大概也是中法文化气质的差异吧。
到底想表达啥。
男主在一无所有被老婆赶出家门后,终于决定选择回到过去。在过于,遇见了一个扮演自己老婆的女演员,并爱上了这个女演员。为了不断见到这个女演员,不惜找儿子借钱,不惜将家里的房子都卖了。最后却发现女演员是个有家室的女人。当然这个有家室,也是演给男主看的。
就在这时男主回到家,看到老婆和自己的老友搞到了一起。男主无比平静。因为他也刚刚爱上过一个别的女人。
经此一番,男主到似乎突然清醒了过来,开始好好工作。
而男主老婆,看到男主的新作品,新作品里画的是两人当初初相识时的一个个画面,可画面里的女孩,有着和自己当年一样的装束,却依稀看得出是个陌生女孩。
老婆看着画,看了眼躺在身旁打呼噜的男主老友,忍无可忍,伸手捂住了情人口鼻。
老婆开始厌烦这个情人了。
老婆也花钱来了一次“回到过去”,回到了两人当初相识的咖啡馆。只不过这一次,老婆和男主都穿了他们平常穿的衣服。老婆告诉男主,她嫉妒,她伤害男主烦男主,可她又想念男主,说她其实烦的不是男主,而是她自己。
老婆临走之前,像当年一样,落下了自己的围巾,只不过这次的围巾不是红色,而是灰色了。
男主看着围巾,没有动,男主看到了咖啡馆角落,似乎又出现了那个女演员,女演员冲男主笑了一下,就消失了。男主笑了笑,喊了声结账。
男主会去捡起围巾吗?
不知道。
想表达什么?男主旧梦重温之后才意识到,当年的自己也有可能爱上另一个人。而男主老婆呢,对男主恶言相向,只是因为她厌恶了自己。
我们可能爱上任何一个人,我们的爱人,只是刚好在那个时间地点出现,承接住了我的爱?
假如时光倒流,你知道眼前这个发着光的人,会在几十年后用嘴恶毒的语言骂你,会伤害你,你还会和她在一起吗?
过去太美好,但也会变成当下的麻木,伤害,争吵。男主最后坦然一笑的结账,似乎意味着他终于决定走出过去,面对现实了吗?
对比另一条线,年轻女演员和导演,相爱却无法和平相处,一个挑剔,一个脾气火爆,不断争吵却又不断和好。如果他们知道他们多年后,会厌恶伤害对方?还会这么不依不舍吗?或者多年后他们垂垂老矣回忆起来,发现最美的时光竟然就是不断争吵的时候,是什么感觉?
太好了,开头为了交代信息节奏有点赶,后面越来越好,尤其是中间一大段现实1-现实2、现实1-幻觉、现实1-现实1的并置,完全没有落入俗套。
玛丽安多次引用弗洛伊德足以说明对他的崇拜,她和自己的病人相爱,片中没有给出具体原因,但病人外貌上长得极像弗洛伊德,所以原因不难猜出。在玛丽安和病人关系中弗洛伊德是隐形的第三者(作为玛丽安的幻想)。
图中是玛丽安的病人,长这么像弗洛伊德绝对是导演故意的…
维克多接受邀请重回布置好的他与妻子相遇的年代,最终爱上了扮演自己年轻妻子的演员玛格丽特,并且相信她对自己也有同感(确实有一点),注意,如果不是她扮演维克多的年轻妻子(年轻的玛丽安),那么维克多也不会喜欢上她,在这里年轻玛丽安作为了隐形第三者(维克多的幻想),如果没有这个第三者,那么两人关系便不会成立。
尽管伴侣都声称不愿意第三者插足,实际上第三者早已存在于所有的伴侣中,没有这个第三者,伴侣关系便不会成立。伴侣关系破裂要么是其中一方不再嫉妒,要么是作为幻想的第三者消失
丈夫离开后玛丽安终于和病人(小弗洛伊德)同居,而同居生活最终导致玛丽安对于小弗洛伊德的幻想破灭。后来她了解到丈夫爱上了扮演自己的女演员,并看见维克多为女演员画的画(就像曾经为自己),她重燃嫉妒,原台词:“我从来没有这么嫉妒过一个人”,因此,她想与维克多重归于好
在结尾,维克多和玛丽安两人“好梦一日游”,回到当年相遇的布景重演旧情,按照剧本玛丽安假装无意丢下围巾后维克多应该追上去,但维克多点了支烟,这时候他出现了一个幻觉,仿佛看见女演员扮演的年轻妻子坐在远处,电影结束留了一个开放结局,不知道维克多究竟有没有追上去。如果追上去,那么女演员变成为了维系两人关系的隐形第三者,不过我想大概维克多不会追上去,因为他的幻想破灭了,欲望消失形成一个巨大的空洞。
这部电影看似讲的是老夫老妻通过假装时空穿越重燃旧情,实际上讲的是幻想在关系中的作用,可以跟滨口龙介的《夜以继日》对比着看
从电影院出来一直在想,坐过了两站地铁最终坐在宿舍一口气写完人生中的第一篇影评😭(我都说了不正经所以不喜欢别骂我)
记录下看完后的几点感触。 一,爱就如同地水火风虚空一样无中生有,机缘巧合说来就来,不管年龄性别贫贱富贵;同样它说走就走,无能为力无法控制,不可捉摸
时间的积累无法加重于它,反而使它面目全非——这便是无常
很多情绪都和爱一样无法持久,如浮云终遁于晴空。那么,晴空是什么?如果爱和其他一切情绪只是浮云,飘荡不定转瞬即逝,那么能代表个体存在的恒定不变的晴空是什么?
二,花甲之年,还会有人执意重现当初的相遇么?说明爱还在,还存在于当年的时空维度,还存在于温习了一遍又一遍的记忆中。
真正怨恨的夫妻,会咬牙切齿于当年的相遇。
三,年老的男人会爱上年轻的美女,即使知道是演戏,也会禁不住以假作真,幻想美女或有恋父情结;年老的女人很少会这样不自量力。
使女人着迷的是被爱,和被爱赋予她们的支配权。
影片可笑之处在于,当男人因为爱重拾才华,使女人误以为他们回到了过去相爱之时,结果他爱的是另一个年轻女孩。
四,从年轻到老,不知不觉被异化,与万物同尘。前些年我问多年不见的同学,如果回到刚毕业的年代,你们会做什么?十个有九个回答买房。
五,如果给我一日好梦,我不知要过哪一天。梦好梦坏皆是梦,何必亲历?
如果能再回到年轻时代,我愿意跳出红尘走向真相,超然看待梦境,不再深陷其中。
提到“好梦一日游”这个词,相信大多数中国人都不会陌生。从《顽主》到《甲方乙方》再到《私人订制》,我们总能够在国内的大银幕上见到这种点子。它们的故事似乎也差不多:消费者想通过某种情景再现弥补自己的人生缺憾,组织者费尽心力还原现场配合演出,故事的结尾往往也是消费者和组织者精神上都得到了升华。
因此,在看《好梦一日游》这部法国电影的时候,我是多多少少带着点不屑的眼光去看的。毕竟,这一招咱们已经看得不少了,他法国人难道还能玩出什么新花样嘛?
事实证明,这个世界上最擅长玩浪漫的法国人,还真把这个题材玩出了新花样。
影片开始的部分和我们熟悉的套路一样,主角维克多年轻时候是个出色的讽刺漫画家,然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他没了用武之地,不愿意紧跟时代潮流的他渐渐被身边的一切所抛弃,而那些常见的“中年危机”也在这个老人的身上浮现出来,甚至于自己的结发妻子宁愿戴着VR设备睡觉也不愿意跟他同床共枕。
在一次争吵之后,维克多被妻子赶出了家门,迷茫失落的他找到了由自己儿子和儿子的朋友创办的“美好回忆公司”,想通过还原自己在1974年与妻子第一次相见时的场景,来回味和找寻爱的感觉。
故事到这里,可以说是和传统的“好梦一日游”故事套路一样,然而后面一切却变得复杂起来,一方面是维克多自己陷入了重现和真爱的矛盾境地;另一方面则是“美好回忆公司”的总导演跟自己身为演员的女朋友之间的爱恨纠葛,两组人物故事之间穿插纠葛,最终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体验。
不同于国内这些同题材电影的多个故事的发展脉络,《好梦一日游》这部电影始终专注于讲维克多一人的故事。而这个故事始终围绕着一个词,那就是“爱情”。
在影片的第一个阶段,维克多是一个完全不再相信爱情的人。他对工作人员说,那个让自己心动的人已经死了多年,而且在进入场景之后,他也一直在不断地挑衅那些演员,此时的他仿佛是一场疯狂酒宴中的那个清醒的人,他要的也不是爱,只是想回味一下自己年轻时候的那种感觉。
而在影片进入第二阶段后,维克多变了,他开始相信爱情了,他不但再次相信了爱情,还在这种相信中迷失,以至于到最后,无论是维克多本人还是我们观众,都觉得他已经从“爱”他年轻时代的妻子变成了“爱”饰演他妻子年轻时代的那个女演员,从而不禁感叹一声“哼,渣男”。
而在影片的最后部分,维克多又迎来了一次转变,这一次的他好像又不相信爱情了,但跟第一阶段不同的是,这一次的他更开放了。他坦然接受了妻子的出轨,而在和妻子一同回到当初的场景时,也表现出了两人初遇时的那种激动和幸福,但当妻子按照当年的情景扔下围巾,走出咖啡馆的时候,维克多却马上没有冲上去捡起来,而是先点上一根烟,恍惚间仿佛又看到了那个年轻的女演员,然后又突然清醒过来。仿佛大梦初醒一般,自嘲了一下,然后熄灭了烟喊了一声“结账”。
我觉得这是这部电影最出彩的地方,最后的维克多到底会不会再一次的捡起围巾去追自己的妻子,成了一个永远的谜团,而这一开放性的结局也恰好契合了本片的主题“爱情究竟是什么?”或者说“你爱对方的究竟是什么?”
在这部电影中,维克多的角色成长有点像中国哲学中“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经典套路,他一开始因为跟时代脱节所以被抛弃,因而觉得爱情对他来说永远的不存在了,然而与过去的重逢和与女演员的深入交流,使得他又有了某种错觉,而这种”我能行“的错觉又给了他动力,让他敲碎自己内心坚硬的外壳,去更加开放的接触这个世界,而在最后,这种开放的心态又让他醒悟到了自己的错觉,他的转变让妻子重回身边,他也不在迷恋那个女演员,可是,最后的这一切都是爱情的作用吗?
维克多不知道,我们更不知道。
这就是这部电影的神奇之处,它通过维克多一个人穿越时光机器一般的故事向我们展现了爱情的多样性,但却没能给我们一个确切的答案,因为,爱情是人类情感的产物,而人类,本身就是一个复杂与矛盾的结合体。
我们可以再看看维克多的妻子,她在影片前期对维克多有着强烈的反感,多看一眼都觉得恶心,因此出轨了维克多的好友,似乎这个男人才是她的爱情理想型,然而当两人从偷情转向光明正大的同居后,甜蜜的爱情瞬间被男人睡觉打鼾这个行为击破,而当妻子再一次见到刮了胡子心态更加开放的维克多时,她内心的爱情火花又一次被点燃了,甚至最后在咖啡馆里看维克多的眼神都是闪亮的。那么,这一切的行为变化又能说明什么?说明这个女人是个不忠的荡妇吗?显然不是。
还有影片最后的彩蛋,是那个导演和女演员的激烈拥吻,他们在全片中表现出来的都是一种轰轰烈烈的爱,这种属于年轻人的轰轰烈烈不顾一切的爱似乎是某种爱情的典型范式,但放到本片中,只能让我们对这份爱想到一种结局,那就是他们可能也会注定走上维克多夫妇的道路。
我想我大概知道为什么法国人能够把这个几乎是规定格式的题材玩出花儿的原因了,作为这个世界上最懂浪漫的群体,他们对爱情的认识比我们要开放很多,因此在这部电影中,他们才能通过一对夫妻的故事来向我们展示出爱情的多样和变化。
人是情感复杂的动物,我们对世间万物的情感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这种复杂的情感又使得“爱情”这个看起来十分简单的词汇变得无比的复杂,爱情究竟是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而这个答案又随着我们的不断成长而不断变化,最终成为围绕我们一生,困扰我们一生,又让我们一生都离不开又解不开的谜。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满脑子都是一首歌,那就是邓丽君唱的那首《爱的箴言》,歌中的一句词似乎更能体现出本片的主题
一次成功的精神自慰,边笑边哭,结尾非常不落俗套。每次讨厌法国人讨厌到不行的时候看到这种只有法国人才能拍出来的片子的时候觉得还能再爱一下。
4.5 非常喜欢了,笑点密集,感情真挚,好看到又哭又笑。剧本精巧到一直有戏剧冲突,还用拍电影这个概念贯穿串联,有《艺术家》般的电影情怀:电影依然是能让人穿越时空追缅旧爱的时光机。演员和剧本的绝妙结合,这部一定会在各国大卖。
有笑有泪,行云流水,法式间离,人生智慧全在其中了……最后的结局出乎意料,没有钻进俗套,真法国,太喜欢了
也许记忆中完美的爱情起点,换谁都可以
2019戛纳展映。台词写得实在是精彩极了。比起类似题材的冯小刚,可以看出把一个点子开发到极致而不是用段子集的形式可以产生多大的威力。戏假情真,或曰几重的记忆重建机制,移情机制(为了出戏而再设计一段表演那段才是精华啊)等等。当然芬妮·阿尔丹实在是戏太多了,B故事虽然写得不错但是set up的时候太硬了,加之功能性太强,这几点不解决,再讨喜也进不了主竞赛啊。
太爱了!法国人把这种“科幻”常见题材摆在现实,一种有趣的“蹩脚”。我更多的是对男主的羡慕吧。羡慕他的年轻时代真切地爱过一个人,爱到四十年之后,还能继续咀嚼当年的每个细节。所以我反思自己,我认识你的那天,我还记得什么呢?我真的爱你吗?这些中老年爱情电影反复在给我强调一个道理,这辈子真的要和最爱的人在一起啊。
25年后的围巾不需要去捡,各有所爱又有什么不好的呢?唯一不好的是,你在戏里爱上了年轻女孩,却有编剧男友从中作梗,大叔的爱举步维艰。
“你是上帝吗?”“我是编剧。”
再一次要感叹“哈哈你们法国人” 先出轨的老婆其实仍舍不得老公 告诉儿子自己对出轨对象也没有爱 再对老公剖白只不过无法忍受自己和一成不变越来越旧的伴侣 结果老公在回味过去的过程中心里有了别人 原来不过是“我只爱我爱的你” btw Canet演得挺好的 港版字幕翻译邁克
我可能不会再捡起围巾吧 走散了就是走散了 何必重圆
妙趣横生的爱情小品。借了时光机的壳,让岁月在以假乱真的片场倒流 ,让同床异梦的人回到相爱那一天。虚虚实实的切换,密密麻麻的笑点,好多迷影小惊喜啊~
80后导演拍老年人心态,确实有点残忍,结尾也没妥协。老头心里已经有了少女(怀念过去也好贪恋青春也好),还怎么配合老婆演过去的戏码呢?再美好的年代都是抓住当下,因为回忆过去是很凄凉的。
的确扎心,逢场作戏是所有爱情的起点,等价交换是终点。追光、铺轨、吊臂,平滑摇动的镜头让一切都如此逼真。
原来是电影公司的模拟穿越情节,真的拍得很精彩,感谢法国各位老戏骨的活跃度,让法国电影继续领先于世界
法国版《私人订制》,故事并不新鲜,只是被拍出了法国人独有的气质。这个剧本写的挺不错的,有种把水变成葡萄酒的魔力,导演让一个主流的商业爱情喜剧变得高级了一点。它的氛围营造能力一流,布景和年代感还能带出一点法国那代人的情怀,确实是一部很不错的主流商业片。
非常典型的法式情感处理,外象幽默轻盈,内里是严肃的生活哲学探讨,也依旧是尼古拉斯·贝多斯沿袭的中产阶级轻喜剧类型、实则以揭示感情磨损之残酷核心为己任的主旨,看似轻盈,剥开“现实”与“戏剧”嵌套的文本结构,我们最终得出如许诚实而不留情面的结论——“毕竟25年已相当不错了”。庸常婚姻生活损耗激情的代价即是各自面目的憎厌,堕入旧时光追溯回忆之暖,电影作为造梦机器提供鸳梦重温的可能(我们还可能以衰朽肉身重拾青春的灵光吗),戏里戏外我们都可能成为生活的伟大导演,亦会自甘沦作失败的演员。这一出建立于真实往事的虚假现实戏剧,在辅以电子化科技手段前提下,不仅为剧作文本创设丰富语义,更成功复制了两对镜像关系的cp(互文互动太有趣),几层局中局关系的架构以及突破“虚构”边框即兴发挥,趣味之余更有回味。
我无法分辨这部电影的好坏,我只是get不到笑点,也不太感冒,在我看来就是中产阶级的无病呻吟。
捡起来的围巾是年少时的爱情:横冲直撞轰轰烈烈;没捡起的围巾是中年时的婚姻:熟悉默契代替了激情冲动。蓦然回首,让人心动的到底是年少的你,还是年轻的自己?浓浓法式浪漫,泪洒影院。
太真实了。人类根本说不清什么是爱情,也搞不懂爱情因何而起因何而灭因何存续,也根本想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总是messed up。40年的回忆可以在几天内被刷新;可以爱也可以不爱,可以爱你也可以爱别人,都是自己来写剧本;重新爱上你可能只因为嫉妒;换一个人依旧会厌烦,厌烦的核心是自己……这太真实了,人性不就是这样,人生不也就这样。我时刻充满愤怒,当下整个人生的状态就使我愤怒,与别人也没有关系。我自己不好,谁也没办法让我好起来。
Theatiner, München, 20.30. 小戏院,带幕布,有顶雕,边座。看电影和看戏都尽可能往前坐,不喜欢前面有人头动来动去。久病不愈+前途不卜,我已经自暴自弃,过一天是一天:D 后排全是法国人,一片轻柔谈笑声,笑点统一。嘲笑图卢兹口音时,有一瞬恍然回到某个belle époque。就这样吧。Fanny Ardant. Ravis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