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彼得卢

HD中字

主演:玛克辛·皮克,罗里·金尼尔,蒂姆·麦克纳尼,戴维·鲍姆伯,里奥·比尔,尼克·迈瑞莱格伦,菲利普·杰克森,皮尔斯·奎格利,阿拉斯塔尔·麦肯泽,卡尔·约翰逊,马克·瑞安,基兰·奥布莱恩,李·布罗德曼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8

 剧照

彼得卢 剧照 NO.1彼得卢 剧照 NO.2彼得卢 剧照 NO.3彼得卢 剧照 NO.4彼得卢 剧照 NO.5彼得卢 剧照 NO.6彼得卢 剧照 NO.13彼得卢 剧照 NO.14彼得卢 剧照 NO.15彼得卢 剧照 NO.16彼得卢 剧照 NO.17彼得卢 剧照 NO.18彼得卢 剧照 NO.19彼得卢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彼得卢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该片故事发生在英国关键历史时期,彼时英国军队攻击一大批曼彻斯特要求议会改革的抗议者,导致15人死亡,几百人受伤,引起全英震惊。英国《卫报》也受此次事件影响而诞生。亚马逊负责本片北美发行。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纪录进行时第三季天地有情成长如父如子2013无底洞2011游戏玩家富家神偷第一季送你一片温柔爱未远行芳宛长春香港奇案之三:老爷车纵火谋杀案猛龙铁金刚永恒使命往日情怀信任之危 第三季汶川故事我们仨见鬼发财神奈大成功岂有此理 茑重繁华如梦故事老九门机器情人之野蛮女管家僵尸国度 第二季鬼牌游戏茜宝2019特殊争夺

 长篇影评

 1 ) 彼铁卢大屠杀——被淡忘的历史

彼铁卢大屠杀——电影中文名应该如此翻译。 1、滑铁卢战役之后,英国曼彻斯特工人争取一人一票普选权和平集会遭受血腥暴力镇压的历史。 2、工业革命初期、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工人生活极为困苦,辛苦工作依然无法养家糊口,资本家和政府熟视无睹,社会贫富矛盾、官民矛盾激化,整个社会如同一个巨大的火药桶。 3、工人领袖和职业革命家开始深入群众,通过集会、演讲,组织发动群众进行抗争,“不自由,毋宁死”,法国革命是蓝本。 4、思想具有巨大的力量,演讲就是武器,整部电影有大量演讲,非常精彩,可以成为演讲教科书。 5、人民的呼声应该被听见,人民的苦难应该结束。这是底层百姓的愿望,也是抗争的目标。 6、面对百姓的和平抗议,政客们心惊胆战,调动接警力和军队进行镇压。当广场变成屠场、无辜百姓被血腥杀戮,男人、女人,老人、孩子倒在血泊中,场景似曾相识,让人痛彻心扉。

7、“上帝保佑国王”,那谁来庇护百姓?

8、不该被淡忘的历史,不该被低估的电影。

客观评价,电影四星。但最后场景让我想起那一年夏天某夜某地的亲身经历,老泪纵横,个人给五星。

 2 ) 人民之声

当民众渴望自由,追求公正和法治时,统治者总是感到不安和害怕。他们惧怕人民的力量,担心任何形式的不满和权利争取会威胁到他们的地位和利益。因此,他们往往采取各种手段,包括严峻立法和镇压,来控制和平息大众的呼喊。 然而,历史证明了,民众的力量是无法被束缚的。即使是在最黑暗的时刻,也总有一些人勇敢地站出来,为自由和正义而战。

正如 我们的呼喊, 如同海浪般汹涌澎湃; 我们的信仰, 如同星光般闪耀璀璨。 我们渴望自由, 追求公正和法治; 我们奋斗不止, 直至最后一刻。 统治者试图用严峻的立法控制我们, 却无法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 他们试图用暴力镇压我们, 却无法扼杀我们追求自由的火焰。 因为我们相信, 自由和正义是每个人应有的权利; 因为我们坚信, 只有通过团结和斗争,才能实现这些价值。 让我们一起走向自由, 让我们一起追求公正和法治; 让我们永远不忘记, 我们的呼喊,将永远响彻天际。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3 ) 这场英国大屠杀,终于被拍了出来

现年75岁的英国导演迈克·李着实老当益壮,继2013年拍完《透纳先生》之后,今年再次拿出《彼得卢》这部宏大的历史电影,入围2018年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虽然此前曾传出戛纳拒收等新闻,不过好在这位75岁的老导演心态特别好,拍好自己的电影就是最好的奖项。

对于很多新生代的影迷而言,迈克·李不算是一个特别耳熟的名字,毕竟这位可以称得上是英国大师级的导演早已过了创作巅峰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也曾有过一年一部大作的创作旺盛时期。

迈克·李导演

从迈克·李以往的作品来看,如《折翼天使》《秘密与谎言》等,其关注的焦点多着眼于社会个体的真实生活与心理转变,对人物的困境和痛苦抱有质朴的同情心,没有激烈曲折也没有惊天动力,这使得他的作品一直具有浓郁质朴乐观的人生暖感。

影片《彼得卢》在初期宣布拍摄时,引起了人们不小的兴趣,曾说过不喜欢拍宏大题材的迈克·李,却会在老年选取了这一英国历史上极具争议的民主社会动乱,既是一场屠杀,也是一次变革。

关于拍摄宏大历史电影,不少大导演都感到头疼,《滑铁卢》之于库布里克,《列宁格勒》之于塞尔乔·莱昂内。迈克·李的历史镜头所对准的,是在这一宏观社会变革的过程中,每一个体与这个集体所发生的关系。

库布里克的《滑铁卢》搁置多年后终于即将面世

对于拍摄这一题材,导演坦白,“彼得卢屠杀事件”,别说全球其他民众,就算是大多数英国人对它了解也不多,电影作品应该是第一次触及。《彼得卢》比起其他个体事件引发政治事件的电影,具有更广泛的意义。

影片以“滑铁卢战役”的结束为起点,在外征战的英军士兵回到家乡,看到的是资本剥削劳力、贫富差距加剧、官商间相互勾结,小丑似的上流们打着社会稳定的旗号,为的只是维护自身现有的利益。

在一场场民主改革者鼓动性的演讲中,民众被煽动,聚集在曼彻斯特的圣彼得广场,希望通过用声势浩大的大众舆论推动改革。却迎来了当局的骑兵队伍冲进六千人的广场,对民众发起冲锋。冲突最终导致15人当场死亡,数百人受伤,更是推动了英国现代民主政治制度的改革。

影片始于不安,终于暴力,最后一幕广场群像场景中,迈克·李犹如在一块巨大的画布上,以声势浩大的骑兵与民众的肢体对撞,完成一幅犹如古典西方战争油画。导演在其中展现出大师气象的镜头运动和场景调度掌控力。

但从全片的表达看来,最有效力的社会运动武器,不是军队而是语言。片中用不同语言形式调节影片节奏,上议院和下议院中的激烈辩论,客厅中平缓的家庭对话,民主聚会上煽动式的演讲。

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影片以一场接一场的演讲推动整体叙事节奏。密集的演讲让人感受到当时社会日益紧张的气氛,在连场推波助燃的竞选演讲中将影片情绪推向高潮。

这样的技法,让笔者想起《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脂批曾提过,在红楼梦初稿中曾有大量黛玉药方的描述,愈到后期,曹先生几乎是以每回一付药方的密集,来体现黛玉病重(完稿后实在于心不忍,将药方尽数删除)。

过度密集的“演讲”的另一个作用,在于叙事以外的逻辑补充。每一个政治事件背后错综复杂的“时”与“机”,在短短两个半小时内想形成连贯逻辑是一件非常不简单的事。

导演将这一历史时期的重要转捩点,隐藏在高度浓缩的政治语言背后,就像《哈利波特4》中赫敏所说的,政客们不会发表不符合“经济利益”的演讲,我们要做的是听出演讲中没有说出口的话。

迈克·李的《彼得卢》中没有故作煽情的英雄,没有片面丑恶的大反派,有的只是对于历史屠杀事件的集体回忆,贵族、商人、工人、农民、学生、政客…..无论贵贱贫富,无论男女老少,牵连其中各有各的诉求。

对于一部天然带有悲壮色彩的历史屠杀电影而言,《彼得卢》注定得用一种冷静得近乎于冷酷的语调,来避免过度悲情。然后影片中不时出现的幽默和温暖,依然给人一种光明的乐观感。

影片从个体的视角到群像的宏观,都带着直面群体动荡愤怒的勇气和狄更斯小说中的社会悲悯,这种凝视历史的使命感已经很久都没在大荧幕上呈现过了。

迈 克 · 李 导 演 专 访

来源于HollywoodReporter

Q:《彼得卢》是你迄今为止投资最大的电影,制作上有没有觉得和以往的作品有什么不同?

A:其实我每拍一部电影,在某种程度上,都尽量与以往不同。就这一部来说,显然规模是不一样的。它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这是我第一次在电影中加入具有现实意义的思辨,从而得出一个可以说服观众的概念,它更明显地有实际的争论,通过定义它实际上是什么。另外就是,选角上这一次标准也是不同的。

Q:您刚刚说到规模问题,创作过程中是不是特别困难呢?

A:这当然要比拍一部只有三四个角色的电影难得多了。规模大了,剧组行动协调和后勤上会相对困难,不过这些都是可以适应的。

Q:您一向要求演员在拍摄时做即兴表演,那么拍摄历史题材的时候,也有可能这样吗?

A:当然可以,因为不管拍的是什么电影,都需要做好充足的研究才能拍好,历史片中肯定需要更多的研究。譬如在某些演讲场景中,角色们说的都是历史上出现过的演讲内容,但不会在表演上过多干预,还是让他们即兴发挥。

Q:有一个现实存在的讽刺,电影中有大量关于资本剥削与劳工权益间的博弈。事实上,这部电影的投资方是亚马逊,在涉及劳工权益的问题上,这家公司的名声可不太好,不知道您有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A:有!当然有!但是我想说的是,我不认为我的拍摄资金,会来源于备受公众指责的方面。我以前其实是不肯拍广告的,但是后来听别人说“肯·洛奇不也照样拍了好些广告。”后来我给他打电话,他对我说:“为什么不拍呢,就算你不从那些资本家口袋里拿钱,也会有别人拿,先喂饱自己再说吧。”

Q:这次跟戛纳是怎么回事?《彼得卢》提交给戛纳了吗?

A:提交了,不过他们不喜欢。他们说很尊重这个作品,不过不太适合他们(戛纳)。我就觉得奇了怪了,他们不是说自己是先锋电影领跑者嘛,我们也是这么认为的。不过这也不是第一次了,还有《维拉·德雷克》,被戛纳拒了之后,不还照样拿了金狮奖嘛。

Q:那对于你来说,戛纳和威尼斯之间有没有特别的偏好?

A:我这么说吧,戛纳并不在我偏爱之列,电影节其实都是展示作品的一个渠道。我的《秘密与谎言》曾经拿过金棕榈,凭《赤裸裸》得过戛纳最佳导演,我也当过戛纳的评委。换个角度看,跟追女孩一个道理,女孩不喜欢你,那还死缠烂打来干嘛呢,对吧。

作者| 小飞侠;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4 ) 国家强大不等于国民幸福

美利坚英雄传说:第二次革命战争 - 序幕(Ver 0.1.4)_哔哩哔哩bilibili

不列颠帝国对外疯狂侵略,对内残酷镇压

从不列颠视角看到第一次美利坚革命对世界的巨大影响

当年不列颠帝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但仍打着为殖民地同胞好的幌子压迫他们,结果迫使美利坚人揭竿而起,反抗暴政。人们容易忘记的是,与此同时,不列颠国内也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不列颠底层的悲惨令人心情沉重。

然而不列颠的专制统治者却丝毫不那么想,他们坚持牺牲殖民地和国内底层,是为了对抗外国,因为只有战胜了外国才能确保国民的幸福。可是由于饥寒交迫偷一件衣服或一个面包就被判绞刑,这又是为了什么呢?这算什么国家,这算什么政府?也许只有自愿当奴才的人才相信这是为了国民。

有摆脱水深火热的办法吗?有,推翻专制统治,实现真正民主。民主并非万能,但没有民主就只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任由权贵宰割。敌人不在国外,而在国内。在彼得卢的人为不列颠的民主迈出的就算不是第一步,也是颇有意义的一步。

本片道服化堪称一流,一切如此真实,好像穿越到当时一样,与之相比音乐剧版《悲惨世界》则显做作。如此却只有六分多。什么样的作品才值六分?那些言情剧肥皂剧的分都比这高得多。通常真正的好片永远低于本应有的分数。

那些人认为彼得卢的演讲因为重复而无聊。可是就算著书立说,也不能只印一本,也是要印无数本才好。演讲就是要反复强调,并不是说逐字逐句重复以前说过的话,而是坚持主题。演讲必定要不断重复,不然如何传播思想?本片对整个事件的表现是极为真实有力的。

不,本片没有一分钟是多余的和无聊的,这是一个每一分钟都值得反复思考的作品。这个电影各方面甚至比《林肯传》都要好一个层次,在那些人眼里却只是“平庸”“无聊” 。为什么?因为缺乏崇高的理想,以及人的良知,以至于感受不到这巨大的情感共鸣吗?


影片

 5 ) 借古讽今,左派佳片

如此鞭辟入里抨击资本主义罪恶的电影,却未能讨得和谐社会主义观众的欢心,实在遗憾。本文主要是讨论这个事件,不算影评。(停火,我是友军)

彼铁卢发生在大革命后躁动不安的19世纪初。拿破仑战争打破了1648年以来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虽然没有彻底改变由皇室主宰的欧洲政治,但教皇的式微与神罗的覆灭依然冲击了贵族统治的根基。随着报刊杂志对革命思想的大肆宣扬,经历战火洗礼的百姓蠢蠢欲动。影片发生的1815年,也就是滑铁卢战役后不久,列强为了打压这种思想,维护大革命前的秩序,通过一系列条约成立神圣同盟,用普天盖地的警察与间谍系统将革命的种子扼杀在摇篮之中,因此影片中那几个慷慨激昂的(中二)青年还没等起事就被间谍抓获,如此情形在整个19世纪屡见不鲜,比如《悲惨世界》里的法国小革命分子,比如伟大精神领袖马克思都曾遭此荼毒。

事实上,拿破仑战争虽间接加重了欧洲各国劳苦大众的纳税负担,但七年战争后苦不堪言的英国农民不见得就比1815年“忍无可忍”的兰开夏工人活得轻松,却没有出现影片中的大规模游行。古往今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影片中的游行者固然可怜,但996的我们何尝不是?之所以在1815年出现彼铁卢事件,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民间思想的躁动,是煽动革命火苗的演讲家给无知的人灌输了太多理想化的念头,让他们对万恶的资产阶级统治者心存幻想——试想如果百姓万念俱灰,谁还敢上街游行呢?

导演在英国深陷脱欧泥潭的今天揭露了这一不为人知的真相,这一英国本土版的阿姆利则大屠杀,或许就是为了点醒那些无知愚蠢的英国人。时代虽然变了,当年明目张胆的资产阶级压迫者披上了皿粹的外衣,脑满肠肥的资本家像明星一样用各式媒体包装自己,但在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百姓的命运依然为前者所左右,纵使他们有百般幻想与憧憬,依然会如彼铁卢的示威者般,像牲畜一样被屠杀,只是时候未到,没错2077。看过《无理之战》的同学或许会思考,包括多米尼克在内的上流人士,真的在乎脱欧给英国人民带来福祸与否吗?我认为非也。

Imdb和烂番茄的情况我不清楚,也不关心。电影在豆瓣评分如此之低,恐怕其主要原因是全片过于亘长且略显无聊,尤其是其中频现的演讲,在我们看来是加分项,在另一些观众看来,却因其刻板和中二而成了减分项。还有些同学可能是冲着片名和海报来看排队枪毙的,结果看完开头大失所望,遂留下一个低分悻悻离去,实在可惜。

 6 ) 彼铁卢

迈克·李稳得没有惊喜,技巧上深得透纳和英国戏剧真传。内容是有惊喜的,尽管此类题材已有一些了,它给全世界提供一个完整且不可妄下结论的革命样本。对于这样的老导演,我并不期待技艺上会有什么惊喜,我只期待他用眼睛发现什么,并用既有的方法拍出来。 能理解戛纳为何要拒,这的确不是戛纳想要的片,但同时也完全能理解迈克李这么拍的初衷和必要性。最后那场屠杀戏展现了迈克李大师级的掌控。

 短评

士兵没有死在滑铁卢战役,却死于彼铁卢屠杀。婴儿没能享受到投票权利,却为争取权利而牺牲。一件外套男人受刑吊死自由,一首悲歌孩子长大世事沧海。为了修改谷物法,获得投票权,国家机器惧怕革新,觉醒民众呼唤自由。每次演说都振聋发聩,我们可以原谅孩子惧怕黑夜,可悲的却是,成年人怎能惧怕光明。

9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170年后,一场规模更大武器更现代化形式更彻底的彼铁卢发生在更大的广场上。

11分钟前
  • 热带素描
  • 还行

能理解戛纳为何要拒,这的确不是戛纳想要的片,但同时也完全能理解迈克李这么拍的初衷和必要性。最后那场屠杀戏展现了迈克李大师级的掌控力。

12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迈克·李稳得没有惊喜,技巧上深得透纳和英国戏剧真传。内容是有惊喜的,尽管此类题材已有一些了,它给全世界提供一个完整且不可妄下结论的革命样本。对于这样的老导演,我并不期待技艺上会有什么惊喜,我只期待他用眼睛发现什么,并用既有的方法拍出来。

13分钟前
  • 南悠一
  • 推荐

如果非要在《罗马》和《彼特鲁》两种历史电影中选一部的话,我更倾向于后者。究竟是为了历史才拍电影,还是为了拍电影而有求于历史?

18分钟前
  • Peter Cat
  • 推荐

3.5 可能是麦克李脑残粉期待太高,所以觉得略有失望。找不到又一年和维拉德雷克的智慧,剩下的只是基本水准的历史大片发挥。调度和摄影都赞,特别是最后的屠杀,但是过于工整,大段的文本也难觅意义,可能是转型之作,但绝不是创作巅峰。

21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还行

冗长的“小主观”,短暂的“大客观”,一部线索导向的“前兆”电影,一段“挣脱”了视角的结果景象。

23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推荐

迈克李拍了个肯洛奇该拍的题材,而且竟然还拍得很不错。油画般的画面质感水平依旧,最后彼铁卢爆发的调度更是惊艳。美中不足的话,虽说事无巨细的描写并不是什么错,但十分钟就来一次慷慨激昂的演说,观众怎样看都会疲了吧……

25分钟前
  • 字母君
  • 推荐

最后那场大屠杀调度是绝绝对对震撼影史的,前面冗长密集的演讲和大段的对话似乎是为了看到最后那一刻的耐心试金石。到它真正来临的时候,我万万没想到迈克李会这么拍,像是上帝在创造一张油画卷轴,不像是电影惯有的高潮,似乎导演不过是拿着放大镜在这卷轴上移动,可以说这部电影处处有高潮又似乎处处没有高潮。看完电影去了解彼特卢的历史后也就明白了,人类历史长河上哪有什么高潮和低潮,不过是一小群人杀死了另一大群人罢了。现如今似乎只有老导演会追求这种宏大叙事了,年轻一代还是会更注重个性表达吧。但我犹为敬佩这种不讨巧得去包含和丰富,有野心得囊括每一种视角,苛求每一个镜头和构图的工整的表达方式。继续期待更多的迈克李。

26分钟前
  • 世界已夷为碎片
  • 推荐

一场对颈椎承受能力的沉重考验。雷声大雨点小的影片,基本上可以分为上下两部:前三分之二可以命名为《曼彻斯特茶话会》,后面的叫做《通往坟头的蹦迪之旅》。不过这片子里演员台词控制能力令人惊叹,说别的都是欺负人就这个口白能力就够学习的了。但是大量的文本台词重复度极高意义不大,肯特虽然是注定失败的演讲但也未免太失水准了。

30分钟前
  • 粪海狂蛆
  • 较差

除了男孩在两个战场之中迷茫四顾的神情以及女性集会后那个三个男人在这边奏乐两个女人在对岸欣赏的镜头外都非常无聊,屠杀场面里镜头的丰富感还比不上冰火里的私生子战役。可能是因为太长又太多人讲话,看得特别疲惫,只觉得这一切既真实,又荒谬,又悲剧。这个国家经历了二百年的民主进程,才到了把当年的血案拿到台面给观众看的地步,但愿我们再等个一百六七十年也可以。

33分钟前
  • 烤芬
  • 还行

惨案背后复杂的国情社情似乎并没得到完整铺陈,电影片面的将更多矛头引向无产阶级与政府保守派、地方资本家,而缺少对存在于曼彻斯特当地民众间矛盾的描写,事实上,参与清场任务的曼彻斯特和索尔福德义勇骑兵队对工人阶级积蓄已久的仇恨,才是加速事态升级的直接导火索,而骑兵队大部分成员正是来自当地的商人团体,人民内部矛盾可见一斑。如此取舍后的剧本虽能更好的引发世人对政府及权力阶层的警惕,唤起又一波捍卫民主的呼声,但作为一部严肃的、具有艺术价值与社会责任感的历史片,弃轻取重也成了其美中不足的一点

35分钟前
  • 阿奇波尔德
  • 推荐

3.5;两个半小时的长篇大论+全程激情演说,稳妥工整厚重写实的拍法,若非大银幕,实在很难在家用心看完。古典审美的油画质感,打光超级美,群像站位考究,老李功底妥妥的。这片最令人感叹的是,人家拍的是两百年前的事啊!法国大革命引发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滑铁卢到彼得卢,从战败而归的青年士兵视角切入,见证无论妇孺老弱的民众走上街头抗争,高呼“自由或死亡”,真叫今人我辈汗颜。民众和政府内部各有分歧争议,每条线索都埋伏/发挥得好。

40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的確有的場景偏話劇風有點敗味,但是歷史本來就是空話堆砌出來的殘卷,最後只剩下統治階層笑呵呵的馬後砲和那一堆堆墳土。開篇小伙子在戰場的凝視和臨近結束被殺前的茫然,邁克雷通過他的眼睛讓我聯想到了另外一些東西

45分钟前
  • обломов
  • 力荐

多条叙述线,多方角度,事无巨细地还原历史原貌。厉害的是,这史实越滑稽荒愚,越真实得可怕。历史是闹剧、是喜剧、是惨剧、更是悲剧,能把这五味成杂揉捏,还能料理出原味的,才是大师。待到1900,那女婴已然85岁当上祖母,她的世界会更美好,而有些东西永恒不变。——历史剧另一最大要点是借古喻今,迈克·李老爷子 很厉害啊!

49分钟前
  • 科林
  • 力荐

D / 无法理解这个拍法。除了最后半小时,其他时间完全迈克·李托腮.jpg。

50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还行

透纳先生的质感配上史诗级调度 一切都成为爆发前夜的铺垫 this is purely magical 豹的另一面:还记得维斯康蒂怎么用舞会释放全片积攒的厚重喘息吗?迈克李用大屠杀做到了

55分钟前
  • 乔治洗衣机
  • 力荐

有三幕極其精采:馬虎判案的交叉剪輯、在地牢最陰暗面拷打的長鏡、節制濫情的結局。其餘則長的無用又無趣,乍看像對話的絕大多數戲境其實就只是用以變相的敘述時空背景而已。不過這就是麥克李的目的吧……

59分钟前
  • 焚紙樓
  • 较差

2019161 一星平庸

1小时前
  • 多不利登
  • 很差

英国宪政史最黑暗的一页,虚君共和制对法国大革命精神的一场血腥屠杀。迈克·李关于大型历史群戏的场面调度完全是宗匠级别的,长短起伏的演讲不但推进剧情,而且展现了民主参政的时代风貌。在今天的政治环境下看这部电影会有更深刻的联想——国家机器与民众的互不信任,于偶然中隐藏着必然,究竟谁更可能成为暴怒决堤的洪水?

1小时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