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打开第一集时不禁感叹,四姐妹这个选角儿真是向83电影致敬许多呀,不少人也和我一样吧。
大姐秀气的小脸和相对稍近的眼距给了她多一点的认真、有点较真的性格。二姐稍微清瘦了一点,温婉还在。雪子还是像古画里走出来的鹅蛋脸美人一样。妙子的脸稍方些,让她看起来更强硬独立。
妙子段,不能说板仓在暴雨中对她干脆、卖力的救援是毫无私心的,原著对他意图攀附的嫌疑有过较多的辨析,通过周遭人的观察体悟描写出来。剧中,暴雨来袭前妙子约板仓在北野町见面,街边某店收有的一台昂贵稀有的相机让板仓大为感慨了一番,这番姿态未必不是做给妙子看的。因为他不能说是十分清高自矜的人。板仓的营救给了妙子一个很适时的机会和启分手,要说的话,细姑娘和启像小孩玩在一起,且都没有能照顾好自己和彼此的能力。妙子虽能自立,不过其威严恐怕不足以使启这个纨绔成性为她做出充分的改变。真的收到了戒指时,对妙子来说才是真的面对了婚姻这件事的实质,更何况这枚戒指的主体并非钻石呢……
后来,在启少爷为了妙子的事情和他在路边相争时,板仓很舍不得地在启背后检视那台相机,这时,启正和妙子对话。如果板仓是全然视它为无物的话,完全应该已经意识到这是一个麻烦,大可洒脱放手。
或许,往往是有软弱之处的好人比较容易诱惑,穷凶极恶之徒反而不。而能诱惑了好人的,又不够穷凶极恶,否则不能真正站在这被诱惑者的身边。板仓由伤到死,妙子都愿意陪在旁边。他被病痛折磨得极为厉害,这种悲哀凄惨的场景,足以使任何一个成长环境优渥、不知人间疾苦的人感到震撼和冲击。这一段让我有些联想到宝玉和黛玉,宝玉是真真正正蜜罐里泡大的人,黛玉死对他来说是种怎样的经历,从板仓和妙子中也可窥。而宝黛间也有与之相类的一种隐秘的依赖关系。对关系中的二人来说,恋爱之情是纯粹的。对妙子来说,板仓是危难中的心灵依托,可靠的英雄……只不过,英雄未必属于这个美人。
这时,我甚至感觉,妙子后来和酒吧男的孩子死产,是命运替酒吧男向妙子的复仇,因为板仓。少女是容易被诱惑的,她们坚强又无力,聪明而彷徨。部分成熟的长者或许会宁可将妙子对板仓的感情贬斥到底——如果当初什么都不曾发生过的话,就不会有这样的悲剧。同样地,更悲剧在于,妙子这样的人,不能当做曾经什么都没发生过。这真的是人面不知何处了。
另一面,雪子的婚姻对象终于有了实体形象,有种脱线到脱俗的感觉,带些搞笑,也很好。雪子之前相亲过的药学博士,说来有些像她性格的性转,比如工作狂气质和科学、医药那种冷静的观察习性。如果雪子是男性的话,就不会被社会对女性那种保守、传统的观念束缚,可以自由展开自己的事业了吧。而实际上,御牧少爷也可以说是一位很好的素材了。
小谈至此。
以及,“乱暴”著称的关西腔,剧里听起来似乎还不错? 其实讨论这部剧我觉得可以先从原著入手,因为人物关系其实没有大的变动,四姐妹的性格特点目前来看也没有较大的改动。 从写作背景开始看私觉得是个好主意,这也可以说是目前看来改动最大的部分,也是目前这部剧改编最有意思的部分,谷崎润一郎先生写作《细雪》的背景是太平洋战争。整个二战时期,谷崎润一郎先生闭门不出采取消极抵抗态度在家用现代日语翻译《源氏物语》,之后花费大量时间创作《细雪》,但是《细雪》一开始并不被大家接受甚至被强些批判“绵软,太女人”连着谷崎润一郎先生一起抨击“对战争无动于衷”。 真的无动于衷么?(虽然说日本作家很多都“心里碎碎念”文风,喜欢极尽全力细致的描写一些琐碎日常的事情。) 我倒是觉得整部细雪都是作者无声的控诉┓( ´∀` )┏(以及心里的碎碎念) 剧名《平成细雪》挺有意思的,简单说明一下“平成”是明仁天皇的年号,也就是现在日本的年号,很直白的,就是把细雪的故事,置换到平成年间。 背景重大的变故替换成了泡沫经济,此泡沫经济是指上世纪80-90年代,日本非常严重的泡沫经济,据年长的人说那时候打车随便就是一张万元大钞?喵喵喵?多少袋烤面包边啊那是! 总之已经到了奇怪的地步,并且崩溃后是严重的经济萧条,泡沫经济崩溃可见对民众生活产生了多大的影响,就是这种背景下《细雪》的故事被移植了,目前看来还算成功。 毕竟好的故事,怎么挪来挪去,还是好的故事。 其次要提一下ed的曲子<G線上のアリア>就是大巴赫先生著名的第三号管弦乐组曲的第二乐章——G弦上的咏叹调。 ed在管弦乐基础上加上了人声,很好听,而且非常适合电视剧深沉隐晦的感情,我个人觉得ed更多的可能在描写三女。特别是最后的最后,雪子摆弄茶杯,四姐妹视线分别投向不同的位置,最后再一起注视镜头的一幕,印象颇深。
日剧一贯细腻沉重,这部也不例外。抛开部分细节太过夸张的演技,人物性格刻画得还是很鲜明的。 大姐鹤子,老成守旧,因为是长女,也是藤岗家的继承人,被姐妹不喜也要固执的想要坚持维护藤岗家昔日的名门光辉,坚持姐妹们在出席重要场合的时候要穿和服,即使家门败落,在红叶绚烂的时候也要与姐妹衣着光鲜的踱着小碎步悠闲的观赏。她与丈夫住在四周高楼大厦环绕的日式老屋里,剧里称之为本家,每次镜头一切换到本家,就有点被时代抛弃的孤独感,对比太鲜明了。 美丽优雅又有点傻白甜的幸子,全剧是从她的视觉讲述,因为性格不像大姐那般严厉,对姐妹们多是纵容,所以更得妹妹们的喜爱,喜爱到两个妹妹都喜欢住在她的分家里,而不愿意回到本家。但似乎也是最没有性格的一个,放在现实是一个温柔贤惠人人称颂的好太太,放剧里就显得有些平淡无奇。 逆来顺受中迷失了自己的雪子,应该是四姐妹里最悲哀的一个人物,像她僵硬得坐下去摸不到自己的双脚一样的身体一样,她没有自我,似乎就像一只提线木偶,没有情绪,想法不多,人生唯一的大事就是不断的相亲,找个一个合适的对象然后把自己嫁出去。然而观察力强的她总是在一次又一次的相亲过程中敏锐的发现对方的不足之处。好不容易有了一个完美的各方面都适合的对象,她却因为不懂得如何与男人交流沟通而失败。是一个从小养在深闺里唯唯诺诺的姑娘,从未与男人相处过,在遇见心仪的人的时候,总是紧张与不安,想得到又怕失去,试试探探的走出一步又后退三步,对方打来电话的时候,她想接,却又害怕接,也不知道接了该如何应对,于是宁愿让保姆去外面喊她二姐,但是又害怕让对方等的时间太长错失良机,最终还是接了,然后又果然因为自己的应对失误而与对方失之交臂。后来她一个人呆呆的在电话旁的样子特别让人心疼,没有什么比自己搞砸了更让人痛心懊悔的事了吧。但让人欣慰的是她最终有所改变,也终于能够摸到自己的双脚了。
叛逆自我的妙子,说实话一直觉得妙子太自私了,并不喜欢她这种罔顾一切只为自己的性格,感觉她就是一直在背叛别人,背叛她的姐姐们与发小私奔,私奔被登报,名字却是三姐雪子的,她有些抱歉,但后来大姐夫去找报社更正之后她却朝大姐夫发脾气了,埋怨大姐夫只是想要维护家族的尊严,但是事情是自己做出来的,不更正是想要你三姐一直替你背锅吗妙子。更可笑的是,私奔的发小对她一往情深,她却劈腿爱上了他家的板仓,当时跟发小私奔只是为了逃避本家而已,板仓死了,又跟一个陌生的调酒师一夜情,搞大了肚子还一意孤行的自己想要生下来。真的是太自私了呀。但她却又是姐妹几个突破旧时代枷锁的关键人物,是她的新锐与大胆,撕裂了姐妹们各自压抑许久的委屈,放声痛哭,然后各自有所改变,开启新的生活。
故事也挺有时代感,值得一提的是服饰搭配都太好看了,和服典雅高贵,私服大方温柔,放到现在也不过时。
想去看一遍原著。
— — — — — — 看过原著的分界线— — — — —
原著跟电影差别最大的就是细姑娘了,就是一个突破旧时代枷锁的新派人物,远没有电影里看到的那么自私,可能很多东西无法用画面与对话来表述吧。
幸子扮演者演技实在太夸张了。
推荐去看原著。
我是喜欢这次改编的。大刀阔斧地删掉了很多无谓的情节——比如所有外国人的部分——着重表现几个姐妹的内心戏。尤其是强行给大姐加出来的戏份,使大姐不再与三姐妹对立、边缘化,四姐妹之间的冲突、和外界的冲突,都变得更丰富和细腻。让人能够更深刻直观的审视姐妹这种世界上最微妙的关系——不管我们在外面碰撞的如何焦头烂额,回到家里又如何的口角,但彼此互为姐妹这件事,已经是板上钉钉无法改变的了。
嗯,从这层意味上来说,古典小说还是有着古典美。你看现代的人,彼此之间哪还有什么深刻的牵绊。一言不合就老死不相往来,才是现代人的处世哲学。
原著中基本都是只有三姐妹在赏花,看的也都是樱花。到了平成时代,四姐妹凑齐了,赏的不再是转瞬即逝但绚烂无比的樱花,而是悄然走在京都的红叶隧道。好景不会每日常在,家族声势凋零了,这日子也还得继续过不是么。
反正我很喜欢这一版的平成审美。中山美穗po出来的一些花絮照片,会让人觉得这四姐妹虽然身穿着和服,似乎是活在过去的画卷之中,但又有着强烈的欲望想要从那画卷中走出来。不,是已经走出来,试着一点点感受并适应这崭新的时代吹来的风。
原著中的大姐和大姐夫,只不过是随波逐流非常务实的两个人。家道中落,他们不得不搬去东京谋求更好的发展。一下子从堂煌的老宅搬去了涩谷一个小小的出租屋。此后他们就忙着适应新的生活,对三妹和小妹,纵然想要约束,也力不从心。至于他们在这时代的洪流中到底心里想些什么,没有人知道。
而在这次改编中,大姐不再是被一堆儿女缠住的家庭主妇,她的所有子女也都被编剧“砍掉”,大快人心。第一次,有人开始关注大姐的内心世界。并且把远在东京和其他姐妹割裂的她拉了回来。又因为是中山美穗来演,几笔描白的镜头,使得原著中毫无亮点的大姐变成了这出戏的主心骨。
大姐本身就是莳冈家,就是所有没落的贵族的代表。外强中干,只能靠变卖家产度日如年。一方面,她对离经叛道的妹妹管教严格,不许她有辱家门。另一方面,她也会怀疑,自己到底是在维护着些什么。自己为什么要在那个老旧的家里做着古板的家长?明明世间都已经没有人记得莳冈家了,明明一切都不再重要了。明明她也想回去年少时暗恋街口打工的大学生的时候。明明她喜欢别人叫她いとはん,而不是当家的……几个落寞的镜头,真的太好看了!欲言又止,心事重重。被什么锁在了过去,又不甘心又无可奈何的。
在外人看来,大姐的丈夫似乎是一个只知道变卖自己岳父遗产的上门女婿。然而背地里,他默默从自己就职的银行借了钱,还清了死去的岳父留下的巨额债务。但这些其它姐妹都不知道,小妹还惦记着父亲死后说是要留给自己的嫁妆费。当小妹几次伸手问大姐和姐夫讨要这笔费用的时候,给不出来的姐夫固然是窘迫的,但他也没有道破。以至于他那最小的小姨子更加不太瞧得起他,所以会在发神经的时候冲着大姐说什么“相亲不过就是抽签罢了,你能说你抽得那个是上上签吗?”
是的,原著中只有大姐和姐夫把小妹赶出家门、否定她的所有。改编中也有了小妹“逆反”的质疑大姐的人生。所以更加好看了。
大姐跟丈夫两人最后一次在偌大的古宅里吃饭,她像小女生一样为丈夫鼓掌。看得我差点眼泪都流下来。你会突然明白,爱情才不是什么抽签。是日以继夜的相濡以沫,是从一开始就决定要共度大风大浪与平淡如水的生活的勇气。
二姐的选角,我不置可否。心目中更向往的casting是石田ゆり子。一方面心疼妹妹,一方面又担心妹妹们做出有辱门楣的破格的事情。表面看上去风风火火,但其实内心没有什么主见。这种“唧唧歪歪”又不失温柔美貌的体面女子,多么适合石田ゆり子啊!
不过既然是平成细雪,高冈早纪也可以接受。多了点色气,多了点咋咋呼呼。平成嘛,可以理解。无伤大雅。但改编中把二姐夫也削弱了,稍嫌有点不过瘾。二姐夫算是难得的日本文学中一个完美的男性形象。对妻子疼爱有加,对妻子的妹妹尽心尽力,关爱备至。为了雪子的婚事,陪了一次又一次无聊的饭局不得止,还主动接触相亲对象,亲自了解对方的品行和心意。哪怕雪子怠慢了人家,惹得对方勃然大怒,他也没有责怪雪子,反而自己写信给男方解释个中缘由,并始终维护自己小姨子的尊严。台风天冒着生命危险去找小妹。在大男子主义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大和民族,这种并非因为爱情、而是从心底里尊重女性的男性形象,真的不多得。可惜改编的版本里对比基本没有描述,略遗憾。
伊藤步的雪子,很多人诟病。我却觉得甚好。雪子的缺点与优点,都在这里被放大了。伊藤步既演绎出了雪子的低眉顺眼,又演绎出了她骨子里的倔强。
“明明自己也是个浑身缺点的人呢。”全剧里她的这句自嘲演绎得最好。频频相亲却迟迟结不了婚的女子,放在哪个年代都是不被社会认可的“问题人士”。然而雪子并不被这样的社会影响,那种内心里的坚定,其实比小妹瞎JB追求的所谓自由恋爱,更让人动容。如果可以凑合的话,雪子一早已经结婚了。跟大姐一样生了一窝孩子都不一定。但她不想凑合。表面上她被姐姐们姐夫们牵着鼻子走,被安排一次又一次相亲,实际上她在传统的方式里寻找一个真的能跟自己作伴一生的对象。哪怕是各方面条件已经很完美的男人,不能让她在对方面前放松自己的,她的嘴巴上也自然无法说出“我愿意”。
那种倔强,不是小妹动辄大哭大喊的浅薄,是一种隐藏在温柔后面的顽固与坚持。就像她拒绝的最后一个相亲对象,明明都鼓起勇气接了电话了,明明心里也是想跟他一起吃饭的,但是说出来的话就变成了“我那天有事要办”。这话说出来她自己都吃了一惊,然后握着话筒不语。似在等待对方再来游说,偏偏对方也是个不解风情的人,就此道了别。
直到她遇到了子爵(ムロツヨシ),为整个故事带来了明朗的节奏。子爵跟莳冈家一样,时过境迁,除了一个虚名身无长物。原著中子爵正失业,这次改编把子爵写成了广告公司的CD(还是电博堂的CD,真是笑死人了)。虽说是子爵,可他行为举止丝毫没有贵族气息,甚至因为自小在国外长大,还有些粗鲁。但因此他有着更加开阔的视野。只有他完全不介意莳冈家一切乱七八糟的有的没的破事儿。只有他对雪子说,我是想娶你,又不是娶你的妹妹。求婚戒指掉到关东煮里再捡起来擦干净留着继续求婚也是非常随意和不羁了。
一个那么古典的雪子,一个连相亲对象一点点的瑕疵都不能接受的雪子,一个在男人面前总是紧张拘束无所适从连大气都不敢出的雪子,只有在子爵面前,她笑了,敢大声表达自己的不满了,敢发发小脾气,也敢主动上门去寻求和解。两个不被社会认可的小孩子,终于找到伴了。真好!
要说原著中雪子那些相亲对象,可以说是渣男展览会。跟二姐夫恰恰相反,既不懂得尊重女性,也不懂得欣赏女性。只把女性当做自己的附属品,寻找的不过是一个门当户对的美貌妻子为自己锦上添花。也难怪雪子对他们总是不置可否,鼻子里哼一下,也就算了。
至于小妹,无论是原著中还是改编后,都无法喜欢这个人物。说来也奇怪,这个人物代表的是敢爱敢恨的新时代女性,整个人生也是大起大落很有看点的,而且只有这个人物,是有着谷崎润一郎前期的“恶魔风格”的影子。但为什么就是不讨人喜欢呢?改编的版本已经很努力的在删除她身上的棱角了。比如她卖掉启少爷送的戒指,是为了给心上人板仓买相机。而原著中,她屡屡收到启少爷从自家店里顺出来的珠宝首饰,大多换成了钱,用在了自己身上。并且,她对对自己有好感的男性,往往不加拒绝,先暧昧一阵子,得到些好处(物质上的或是精神上的),再慢慢盘算。我倒不是觉得这种“行为不检”的女子就该被钉在道德的耻辱柱上,只是我觉得小妹身上完全没有能打动我的点。更何况,SP版本中最大的败笔就是小妹的选角实在太失败。既没有古典美,也没有现代美,演技还很渣,所有关于她的篇幅都想快进。遐想了一下,大概只有高畑充希来演,才可能让人觉得不讨厌吧。
《平成细雪》是(日本放送协会)NHK电视台2018年1月7日起播出的连续剧。这部电视剧讲诉了由中山美穗、高冈早纪、伊藤步、中村友理四位女演员饰演四姐妹的故事。该剧是基于谷崎润一郎所著同名小说。电视剧的时代背景是平成4年3月,也是泡沫经济崩溃后的现。这是近几年难得一见,看完之后回味深长的日剧。剧中缓缓道来,细腻优雅的基调让观众非常舒服。
画面干净,京都大阪的风光美丽。四姐妹性格各异:大姐端庄内敛,守着祖传大宅心事重重,大姐夫一门心思变卖家藏维修房屋总被拒;二姐最灵,嗲溜溜的活泼世故,与斯文体贴的二姐夫琴瑟相和生活优渥;雪子有点社恐,细姿慢相的令人费琢磨,其实一直很有主意,但为人乖巧;小妹任性鲁莽属于家门不幸;雪子每集一个相亲:1.旅居巴黎风流推销员;2.丧偶难愈的金枪鱼教授;3.丧偶有女儿的医药公司精英男;4.大大咧咧广告精英(世家子弟海外长大无拘无束);P.S 配乐和《京都的私房雅趣》很类似,悠扬委婉。
《贤者之爱》的导演,《贤者之爱》的主演,《贤者之爱》又是脱胎于谷崎润一郎的《痴人之爱》……所以这剧和《贤者之爱》是差不多的基调:表面波澜不惊地维持体面,底下却暗潮涌动地快绷不住了,四姐妹平静的脸上透出诡异的气息。片尾细思恐极,如同原著中幸子的女儿说看见罂粟花要被吸进去的感觉。
强行更换时代背景总还是有点怪怪的,但是在平成年代即将结束的这个时间档口,把一个新旧更迭的故事冠以“平成”之名,显然是有意为之。每个时代都该有自己的《细雪》。 (巴赫的G弦咏叹用得非常漂亮
高冈早纪是真美啊。伊藤步完全被两个熟女姐姐比下去了,甚至还不如小妹的演员秀气。演技又僵硬。这个角色实话说选的挺失败的。
二姐三姐(*╹▽╹*) ED很用心
除了洪水灭顶这场又被大而化之之外很多地方都可圈可点,在人物上增加了许多小细节:鹤子回忆母亲当年告诉抱着婴儿妙子的自己当家的必遭误解与十几场后妙子与自己冲突时忽然想起她婴儿模样的对照;野村先生加了金枪鱼痴一笔与暮色里大海的美妙想象;脚气病改成身体僵硬不能剪脚指甲也有趣。
カット割り、カメラワークの設計が素晴らしい。可惜剧情太不符合当代社会现状。
由泡沫经济崩溃始,由阪神大地震结束,无可奈可花落去,但四姐妹的故事川流不息。在关西生活过,对剧中景色都倍感亲切。
恭喜美穗和早季再续前缘😂
平成的四姐妹物语00年代《宛如阿修罗》10年代《海街日记》,现在有了改编于谷崎原作的90年代《平成细雪》。无论如何脱胎换骨,文本的底蕴和魅力依然在剧中得以留存:迷人的关西弁,京都的枫叶,四姐妹之间爱与羁绊,出身和服名家是荣耀也是负担,时代剧变家族与个人都命运难测,或许真的只能微笑以对。
非常雅致,节奏舒缓得很到位。关西腔真是迷人呐。二姐似乎比电影里的出彩。真是不知道伊藤步背景有多大,吉永小百合不嫁是因为能挑不将就,伊藤步的三妹不是美得自成一道风景就有点显得嫁不出去,这片子也看着像平成傲慢与偏见了……中村友理像极了年轻的水川麻美。最后一集的启坊到底几个意思?!
平成都快要结束了,是时候从昭和的大梦里醒来了。真奇怪呀,中山美穗略显老态,而高冈早纪却越来越有味道,相比之下伊藤步像个刚出道不会演戏的新人,肉眼可见地hold不住雪子这个角色,残念。
心疼地主家的傻儿子
这本书真的超级美的。剧排出来也还不错,有点儿遗憾是雪子不够漂亮,单看还好,但跟其他姐妹一比就比下去了,而且演员有点儿太黑了吧。
翻拍改了时代背景不好,船场历史独一无二,换成泡沫时代思想差别就大了。最明显的是小妹,之后的年代更本不会起那么大风波。好在四位演员都是顶级美女,服装道具配乐皆精美,长度也只有四集。伊藤步很有几分百合子当年剧照的感觉。
感觉是一部能静下心来看的剧 可能没看过原著没什么期待吧
关于三妹最后相亲成功,四妹自由恋爱最终失败的故事。。。一开始看的时候感觉伊藤步和中村友理的角色应该互换一下,但是看到后面觉得这样也挺好,有一种新鲜感。
关西腔好听。呀呀呀呐呐呐的。
跟1983年的那个两小时电影版本比,差距太大了。时代前进,水平未必。女性的样貌、化妆、服饰也未必就一定是越来越好的。有趣的是,那个片子的女演员恰好可以是这个片子女演员妈妈辈的,年龄刚好合适。还是那个版本好啊!这个片子四个女主都不耐看。
和服太美了|御牧大概是最平成的一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