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沪包邮区作为全国人民心目中奢靡拜金的代表,鲜有影片关注到这里的普通当地人。生活在改革开放浪潮的最前线,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经历的戏剧性时刻本身就是一出好戏。纸醉金迷的魔都退为背景,却仍能感受到资本的力量和历史的浪潮如何左右这些普通人的生活。影片巧妙地融合了近年来中国社会的一些公共事件和现象(猪脚汤,拆迁,最牛钉子户,富二代,白猴子,各种"欧洲小镇"……),描绘了一幅人间百态,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最令人惊喜的是杨皓宇的表演,但邬君梅的"最牛钉子户"形象本身最值得探讨。我认为那栋梦幻小楼就是对当下中国的隐喻,它有着如此辉煌、优雅、高级的过去,但家道的中落和周遭急剧的变化令它不得不臣服于现实。最后那场大合唱的戏固然浮夸,但如果是唱给自己的家园故土,就非常合情合理了。里面的人可以搬进高楼,那片土地呢?它最后会被开发商建成什么样子?影片没有说,留给我们自己去见证。
“房子卖掉,我们还是一家人。” 拆迁、碰瓷、非法集资、死猪漂江,《海上浮城》就像一面照妖镜,将人性丑陋一面展露无遗。电影像是当下生活的百科全书,人间百态流转其中。 34届圣丹斯电影节世界剧情片主竞赛单元“集体表演奖”,第30届棕榈泉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奖“Ricky Jay电影魔力奖,这部作品得到了世界影人的认可。贾樟柯担任监制,无疑为作品注入了更多烟火气息。在提前观影后,电影君发现影片比想象中的精彩。这部直击社会痛楚的电影,留给观众巨大的反思空间。 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2013年3月,上海松江松江横潦泾水面出现大量死猪。同年3月12日,上海已累计出动打捞船只233艘,共打捞死猪5916具。 《海上浮城》的英文名“DEAD PIG”,由此而来。死猪上浮,人性下沉。片中五位男主之一的猪农(杨皓宇饰),原本指望着养猪卖钱清偿非法借贷。谁知命运无常,一夜之间血本无归。 这仅仅是作品中,具有时代标志的元素之一。拆迁、碰瓷等热门社会事件的融入,影片的生活气息更加厚重。熟悉的场景,能够将观者轻易代入故事中去,进而引起强烈情感共鸣。 新老演员的在线演技,同样是影片的加分利器。老戏骨邬君梅饰演一位“最牛钉子户”,守护着一座承载她所有人生记忆的老房子。杨皓宇饰演的猪农,小聪明不断,却很难在大是大非面前有着正确片段。贱卖死猪不成,于是趁着夜色将其偷偷沉入江中。更可怕的是,有同一想法的猪农,并不止他一人。 穷小子恋上富家女的桥段,在影视创作中并不少见。后者缺爱,前者缺钱又缺爱。为了帮助身为猪农的老父亲,偿还高利贷。在一次误打误撞中,小伙干起了碰瓷的勾当。现实的生活压力面前,人性悄悄低了头。 这个世界上不忍直视的东西只有两种:一种是骄阳,另一种就是人心。《海上浮城》将藏在犄角旮旯里的人性污垢,全都翻到台面,接受观众检验。这未尝不是一种壮烈。 拆房子还是拆家? “房子卖掉,我们还是一家人。” 走投无路的哥哥,在妹妹面前发起狠来。在他眼中老宅就是一间可以拆了卖钱的房子,有价可循。他不知道的是妹妹心中,这间老屋充盈着成长的记忆,见证了自己从小到大的喜怒哀乐,难以用金钱衡量。 当下社会由于拆迁引发的家庭战争不在少数,许多亲人更是反目成仇。房子重要还是亲情重要,房子与家能否直接画上等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故事的结尾,总算为人性的悲凉注入了一丝暖流。在长跪不起的哥哥面前,妹妹选择了亲情。在拆与不拆中,妹妹都做出了最正确的选择。 现实题材作品迎来“春天” 从《我不是药神》到《无名之辈》,现实题材作品越来越受到观众的广泛关注,迎来春天。《海上浮城》自然也吸引了不少网友关注。 除了题材之外,影片多线叙述结构让人印象深刻。此类结构在近几年的华语电影中并不少见,通常出现在中小成本及新导演的作品中,比如忻钰坤处女作《心迷宫》等。 此类作品通常要建立在扎实的剧本之上,《海上浮城》的制作筹备周期长达三年。导演阎羽茜曾是华尔街日报记者,这段记者经历让她对新闻事件极具敏感度,善于搜集生活素材。监制贾樟柯,在剧本阶段以及筹备阶段上就给予了很多方向性的建议以及肯定,因此影片内容值得期待。 当前,强社会话题性逐渐成为爆款电影标配,有利于加速口碑的发酵及下沉。在同档期影片中,这一特性也让其与众不同。好演员的春天已经来临,现实题材作品又何尝不是呢?
电影背景设定在2013年,发生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故事,聚焦如拆迁户、养殖户、大城市打工的年轻人、开发商、富二代、来中国的外国人等小人物,展开了一幅那个时代的人物群像。
电影中大量的使用沪语,一定程度上局限了中国电影受众。不过语气语调还是比较地道的,也要感谢两位老戏骨的台词功底。
提到上海,或者更广泛一点的江浙沪,可能大部分影视剧着重打造一个都市丽人的奋斗故事,却鲜有表现高楼大厦之外的郊区、老破小等地方人们的生活状态。老王是东部沿海农村千千万万养殖户的典型,勤勤恳恳地养猪就为了买个好价钱,相信努力劳作能得到回报,但确实最无力面对风险的一群人。一场瘟疫就能让一切辛苦付诸东流,只能默默承担损失,电视报道只关注这是谁的责任,却没有人帮助他们解决生活的窘迫。
拆迁户王招娣名字就是典型的重男轻女思想体现,不过电影里面没有过多关注。开发商与拆迁户的斗争其实是中西价值观念的碰撞,电影让美国人作为代表劝说,更是强化了这种冲突。开发商的立场在于你搬出旧屋能得到丰厚的赔偿,还能帮助工程师们继续工作,帮其他更多人买到想要的房子,何乐而不为?而传统思想的王招娣看重家庭,不愿意离开承载着她大半生的许许多多回忆的房子。他们都没有错,他们想要的一切合情合理,但金钱是否能够弥补精神创伤呢?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富二代身上,父爱的缺失能用富裕的生活条件弥补吗?车祸导致的半身瘫痪能用一叠钞票弥补吗?同样的问题在不同的人、不同的故事中上演,王招娣也好,夏夏也好,买西瓜的妻子也好,她们用无声的语言抗争着,却自始至终是被害者。王招娣说法律会站在她的一边,最终仍然妥协了。夏夏被父亲伤害,却用同样的方式伤害着别人。这样的问题有解决方法吗?忽略那段尴尬的大合唱,其实可以看到王招娣屋顶上对峙开发商的时候有群众举着牌子声援她,她的视频放到网上后她成为了网红,得到了认可与支持,这才是她最终妥协搬离旧屋的原因吧。金钱并不能完全弥补心灵的创伤,而需要这些伤痛被看见、被认同、被理解。影片中每次王招娣拒绝搬迁,得到的回应都是你到底想要多少钱?但她真正需要的是对她遭遇的同理心。
刚开始看影片的时候代入了开发商视角,觉得她很讨厌,喜欢给人制造障碍。但最终她从屋顶上走下来,以她的视角拍摄了老屋全貌的时候,有些能体会她的不舍与留恋。很多人说这是以西方视角拍摄的,是对中国的文化输出,我觉得这是中西方价值思维的碰撞。王招娣搬出老屋并不是对金钱的妥协,而是通过抗争为弱势群体发出更大声音后的妥协,以及对亲情的妥协。当西方金钱至上的价值观横行的时候,小人物们用自己的力量呐喊着金钱不是衡量一切的唯一标准。
能够战胜金钱的诱惑的,大概是正义与爱。
看完整部电影,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两个年轻的演员。特别是演王振的演员,如果不是我后来偶然点开链接,发现他是导演李安的儿子,我真的真的以为他生活中就是个草根腼腆羞涩又有点小倔强的男孩子,演得太逼真了。再说演夏夏的女孩子。怎么说,我身边有不少像夏夏一样的姑娘,演员演出来,让我觉得她就是我身边的某个朋友。早熟漂亮洒脱招人羡慕喜欢,但其实善良又很寂寞,仍然只是个孤独的小孩。还有,演员真美。面容是耐看的(我私自很偏爱她的嘴唇👄)气质是复杂又干净的。
但是电影结尾的剧情我个人觉得太突兀了。不明白为什么要大家齐声欢唱(我真的尴尬出一身鸡皮疙瘩),而且妹妹最终还是牺牲掉自己的执着和守护家园的愿望,但哥哥其实并不明白他妹妹的坚持是什么吧。结局虽和谐,但让人觉得隐藏着一颗炸弹似得不舒服。
但总而言之,我不得不觉得阎羽茜导演的视角是细腻的独特的,每个人物都是活的并有奇妙的联系。电影的视觉感也还不错。老房子在一堆废墟里的蓝色,阳伞的黄色,温暖的灯,刺眼的手电,高楼大厦霓虹灯招商LED,都是富有记忆点的。
仍然感谢艺术创作者在表达并且能够表达自己想说的故事。
最后再次吹爆李淳的演技!真的好!
贾樟柯监制并非导演的作品。电影取材于现实,表现城市发展农村城市化、贫富差距的故事。
大哥在上海农村养猪遇上了猪瘟,黄浦江飘着大家扔了的死猪,小妹是一个钉子户,坚守住了三代人的房子,大哥的儿子在酒吧打工,遇到了地产开发商富小姐,还有一段绯闻爱情。
故事通过好几条线将整体链接,前90%演绎得非常合理,让人感慨生活所迫,他或者她还是TA已经没有了更好的选择,唯有结尾有点突兀,进程过于快的交代了人物的结局,没有过度的段落,看得有点跳脱,也让人觉得故事讲得不尽兴。让我编的话,应该是邬君梅演得小妹,在哥哥的哀求下同意拆迁,留下了一口袋糖纸就跟哥哥不再联系了,同时要把心爱的鸽子搬迁到新的地方开始新生活,而且新房子还是要仿照老房子的部分样式,哥哥有了搬迁款,自然继续投资做生意,只不过这次不再养猪了,改开小超市,儿子不再去酒吧当服务员,而是利用拆迁款去进修学习,李梦饰演的富家女因为收到开发商老爹入狱调查的牵连,朋友都不联系了,虽然还不至于穷的落魄,但是能当朋友的人不多了。
影片还有一个亮点是隐喻,例如飘在黄浦江的猪,像飘在上海的落魄人,念旧认家的鸽子,像小妹和固执的人。说到底,他们家老上海本地人有拆迁款,算什么底层,这也能拍出他们的现实题材电影反应生活吃人,真的不敢想象在上海的外地人呢?在小城市的小人物呢?
看【海上浮城】有几个瞬间会让我想起索德伯格的【副作用】但很难想象如果是全明星阵容会是什么模样。视听语言要比贾樟柯作品好许多。但整体还是更像BBC的纪录片 我不认为这只是编导之前的职业习惯使然。邬君梅的角色为何如此念旧与执拗 似乎没有解释的必要。港台老歌的重要性被进一步提升 甚至变成了压垮猪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这话虽然看似矛盾 却也是片尾给人的感觉。李淳有着李安般的笑容 但不见谦逊或憨厚 反而可能更适合演之前【目击者之追凶】中的阴暗角色 没准笑容本身也是有代沟与国情差异的。
看完无比气愤,完全是一个内心白种的华裔以居高临下的视角讲述的完全浮于表面的故事,充满了洋人喜爱的中国stereotype符号。最可气的是结尾,对不起没看出反讽,反而是尴尬到死的对所有问题的逃避和不负责任,以及白人救世主。全片毫无立意可言,价值观可悲,从剪辑、表演到配乐一无是处。
李淳的台词还是有点怪怪的。只要重要的戏剧桥段不是长镜头,感染力翻倍,当然也还是有些个别场景显得怪怪的,似乎情绪没有积累到那个高度就开始释放了。结尾倒是真喜剧,不是说那首歌大家合唱的时候有点令人发笑,而是此片在同类电影中给了一个上扬结局。(然后现在这个导演要去执导DC的《猛禽小队》了OMG)
确实很圣丹斯独立电影的感觉,导演用西方人的视角看待国内的社会新闻话题,搞了一盘大杂烩,骨子里是贾樟柯那套新闻集锦,所以始终也是浮于热闹的故事表面。在结尾的魔幻K歌大合唱之前,整体上的节奏和流畅度还不错,导演的能力是有的,只是高潮太尴尬,有点难以理解。加上创作者用外宾视角的切入,故事最终走进无解的死角。片子的英文名直译叫死猪,跟木兰花的青蛙雨差不多,只是故事线一多,群像的人物演着演着都没了,有演技的还能撑住,没演技的连带着那条故事线都没存在感了。
极为贫瘠的文本,导演编剧其实完全不了解中国,始终是隔着彩色玻璃纸的一厢情愿。
通过一系列现代怪现象来挖掘社会困境,每个角色都因为经济问题决定了命运的走向。导演纽约客的身份,使整体基调中西混搭,想要构建黑色讽刺的荒诞,奈何喜剧与现实之间摇摆不定,歌舞大合唱很强行刻意,尴尬地会比了原本应当严肃的结尾。
阎羽茜和赵婷分别通过艺术电影的快车杀入了dc和漫威宇宙,但很尴尬,她们都已在影像中迫不及待展示自己的白皮归属感。
Sundance Prospector Cinema看的。故事前25分钟还可以,进入中段后人物、关系和剪辑的问题都很大……邬君梅和“老爸”的演技没得说,但其他演员都感觉演得比较糟。那个美国人的角色还说得过去,但也没什么亮点。总体不太喜欢。能理解为什么能入围圣丹斯:整个片子看上去是从一个西方人的视角来看的。
竟然是中华土味版的木兰花,连音乐都明显在模仿。然而整体廉价的电视剧质感、完全失控的剧本、各种雷人的设定,到最后完全演变成了尴尬症爆发的大型freak show。如果说最后合唱是在戏仿歌舞片以音乐制造大团圆的套路,那么这之后的部分只能说是更加画蛇添足(也许是为了过审?
可惜李梦邬君梅,可怕的白色精英视角,奇观到骨子里了。
7分,不太懂热评所说的“西方视角下对中国的刻板印象”是指什么,虽然老调重弹了但这就是中国的现实啊,有什么刻板的。总得来说挺贾樟柯的,但有些滥用光影和配乐,剪辑也稍有点混乱,还有最后的大合唱也是真的智障。不过我觉得没有那么差,至少确实是在关注社会问题的,要不然其实贾樟柯后期作品也就这个水平。
其实整体是四星的,多层次多线的叙事试图找寻的是一座城乃至是一个国家的现状的形成原因,死猪的意向让一种不安的因素散布在了整个电影当中,用了一种超越人物关系的方式串联起了所有的角色。我从来不觉得西方人的视角看待中国有什么需要被抵制的,不论是西方还是东方,中国的现状就摆在那里,都是一种真实。影片唯一让我不舒服的也就是结尾的处理了,用一种超现实的大团圆方式打碎了之前所有的魔幻现实主义构建,所以去掉一颗星。哦,对,李淳真的别再演戏了,还有,杨浩宇真是一个宝藏!
Sundance Film Festival@Redstone Theater 1.20.2018 全程一种外国人看中国的视角和富家女爱上穷小子的俗套戏份,ending全被邓丽君的我只在乎你毁了.....
上海味儿十足,美式思维十足!
2.5 片头前五分钟很厉害,但也由此产生了时间线的问题:“建设新农村”的标语应该挂在哪一年?是2018年还是1998年?这似乎和夏夏提到有LadyGaga存在的时间线矛盾。第二个迷惑是地点,哪怕是虚构的地区,这里也太明显是上海郊区和市区的区别,养猪倒猪的设定再怎么黑幽默都不太说得过去。(哦对了冬天为啥街头有卖西瓜的鸭?)最喜欢邬君梅的角色和线索,其他人不温不火地被串在一起,但是现在谁和谁还没有点关系,让观众最后大吃一惊的戏码现在已经没有意思了。导演对除了邬君梅的角色之外的角色好像没有很强的决心。想想年轻的导演有如此强大的支持但片子如此乏力,同龄人却不同遭遇不可同日而语。
的确是外宾视角了,对于国内的理解太奇情,人物间的联系也是尴尬的。李淳演的太差,全靠邬君梅撑着。
非常不喜欢。一星给邬君梅出神入化的演技。Sundance 18 park city redstone cinema 1
最后的合唱做作到要吐了。一个毫无生活实感的臆想现实主义题材,所谓的多线黑色幽默也是处理得七零八落。前面只是无聊,看到最后直接是尴尬了。
情节尴尬刻意,结构编排混乱,典型的空泛堆砌概念,城乡新闻素材大拼盘。那个外国人的视角更是切换地莫名其妙。在符号堆砌和迎合西方观众上简直是得到了科长的真传,最后的那场土味煽情大合唱我特么真实地literally笑出声。
廉价的死猪肉没人买,昂贵的补偿款却不要。不要你的西瓜钱,多一分都是怜悯;只要你的玉马坠,少一件都觉得空荡。说是朋友很多,偌大病房只来了一个小丑;说是保持联络,偌大城市却消失在人海茫茫。有人用肉身去碰瓷,有人靠糖纸去当车,有人像赛鸽从千里之外飞进鸽笼,有人像死猪从黄埔江里浮到岸上。
可是最后为什么是死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