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个时总想起韩国电影《蜥蜴》,奇怪了,大概是雨衣保护和外星人的梗。我高度怀疑导演就是看了《蜥蜴》启发了他拍摄这个。
还有美国罗斯维尔的外星人解剖事件。
伪纪录形式,女记者和摄像,这明显受到《中邪》影响了。
导演想要表达的太多,炒作新闻,强拆抗拆,失独……试图营造一种魔幻现实主义,奈何功力太差,表演拙劣,给人学生作业、快手视频的感觉。导演可以去看看《锤子镰刀都休息》,那种黑色魔幻现实比较适合本片。
那段是皮影戏吧?形式花俏,内容空泛。
记得多年前在网络上看过这样一个新闻:一个农民私设电网电兔子,没想到电死个外星人,他把尸体带回家放冰柜里,周围人都过来参观,看的人都说栩栩如生;然而一传十十传百终于惊动了有关部门,当上门调查的时候发现所谓的外星人尸体只是个非常拙劣的模型而已,小孩子都看出来是假的,于是事情不了了之。当年看完新闻,心里总有点阴谋论的感觉,这个事情也一直记在了心里,没想到多年后能遇到有心的导演,把新闻拍成电影,可以说难能可贵了
伪纪录片形式的电影,从《女巫布莱尔》,《鬼影实录》等恐怖片开始采用以来,广泛被用于恐怖和科幻片的拍摄,水平也良莠不齐。对于国产片而言,上述题材也是个不成文的禁区,电影结局无非是人为/吃错药/神经病/做梦,反正不能有真的鬼或者外星人。所以本片结局也是打了个擦边球。电影最大的亮点就是皮影戏那一段。导演深知那一段是电影的高潮。实景拍摄没那么大的成本,五毛特效又会被观众诟病,皮影戏展示剧情的行为我认为和昆丁在《杀死比尔》里的漫画分镜是一样的,很好的体现故事的高潮,而且皮影戏的唱词部分听起来竟然土的蜜汁带感,甚至可以理解为根叔在精神错乱时的梦呓。如果可以类比,我认为本片可以和最近的《海带》和《中邪》归为一个类型,都属于打了擦边球的科幻/恐怖题材,《海带》里通过一个荒谬可笑的故事讲述了严肃的内核;《中邪》更是在和本片上手法相似,讲述了一个接地气的“乡村恐怖故事”。
然而本片也是有诸多缺点的,根据电影后面描述,由于硬盘损坏导致里面资料播放卡顿,但是人为添加的卡顿、雪花点和晃动也很大程度的影响了观影体验,出现一两次即可,次数多了我在观影时候总觉得是网断了;其次,电影的乡土气息过于刻意,说着乡音的播音员的确给人一种“为土而土”的感觉,最后影片的节奏也有点拖沓,虽然最后的高潮部分我个人非常喜欢,但是前面四十分钟的确有的地方比较拖沓,根叔和拆迁队的摩擦也缺乏表演张力,而且演技也有待提升。
这部电影我会给个三星半的分数,虽然有些瑕疵,但我认为本片在诸多国产烂片和网大里绝对是鹤立鸡群的存在,至少在评分上不会太低于我前面提到的电影《海带》和《中邪》,如果让我选择一下给郭大导演的《爵迹》五颗星,还是给张导演的《我儿子去了外星球》五颗星,我会毫不犹豫的把五颗星梭哈给张小鲨导演。不知道那些给一星评分的人是什么心态,或许他们都爱看郭小四的史诗电影吧!
《我儿子去了外星球》这片子是自己在家看的,整体观影体验就是沉浸其中,引人深思。
在我眼里,这部片子讲了两个字“守”和“寻”。片子从一个外星人打人视频开始,陈立根为了找儿子,斗开发商、供流浪汉,引发了一系列荒诞不经的故事。伪纪录片的拍摄方式,让人很容易被带入其中,在为数不多的小人物中或多或少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陈立根——一个看起来又傻又倔的乡下老头子。因为流浪汉的一席话相信外星人能救儿子,为此他不惜掏空家底,无视开发商的威逼利诱,他小丑式的做法背后是对寻回失踪儿子的执念。全片他没有说过一句“爱”,但在他的言行之中却表达出了中国式父爱的深沉。
王小如——这个小记者想必是能引起最多人共鸣的角色了,工作尽心负责,但被领导随意修改素材压榨,不正是每个初入职场的人都有过的经历么?
房产开发商——谢天谢地,导演没有把他们塑造成穷凶极恶的资本走狗。在这片子里,几个房产开发商人员为了让陈立根搬走也是使出了浑身解数贡献了不少的笑料,而且通过他们的只言片语中也能一窥这群人的生活,只能说求生不易。
流浪汉——一开始对中国人物撒谎向陈立根骗钱吸du时真是恨透了他,但在结尾处他对外星人的狂热,谁又能说他不是真的是外星人的受害者呢?
这部片子就是一部众生相,在这里能看到各式各样荒诞不羁的人物,看时捧腹大笑但一探究到深层次的原由却不禁让人心生怜悯。虽然这片子还有诸多的不足,但还是值得一看的,另外张小鲨导演的未来还是很令人期待的。
《我儿子去了外星球》这片看了又好几天了,今天下午闲来无事,一时兴起就来豆瓣留下点文字,对这电影说点话吧(本文不涉及剧透)。 直到现在,一提起这片子我脑子里的第一反应就是陈立根他老婆马小凤哼得这首不着调的“小城故事多”,听过原唱的都应该知道这首歌有多甜蜜,但在这却充满了格格不入的悲凉感。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一个与城市仅有一河之隔的荒凉村子,因为地处乡村片中人物的对话几乎全都是鄂普,颇有音律起伏的方言带有着地方特有的粗粝感与诙谐感,新奇又有趣。
对于我来说,影片中的破船场景挺震撼的,一边是被遗弃在滩涂上破败不堪的渡轮,在河的那一头是霓虹闪烁巨大的城市机器,残破与完整、凄冷与热闹,强烈的对比中都透着在城市化的进程下,中国人民赖以生存的土地正慢慢被侵蚀的寂寥与眷恋。
说到这里还是很佩服导演的脑洞的,把一个讲述了失独(陈立根的独生子失踪)与失根(陈立根面着临拆迁,搬离故土的问题)的故事裹上了一层外星人的科幻外衣,确实是脑洞大开又别有深意。多线叙述的表现方式对导演来说是非常考验技巧的,但本片还是把故事讲清楚了,这一点还是很值得表扬的。另外,这片子还是导演的处女作,就成片来看还是不错的,值得一看。
我是在学校看的这部电影,张小鲨导演的处女作,他本人亲自来了学校做宣传。刚开始看的时候影片说的武汉话,因为自己是武汉人所以感觉格外亲近。后来看到拍摄地点是天兴洲,然后看见了一艘船。觉得简直太巧了,因为以前学校有在那艘船那里组织过一个篝火晚会,并且那艘船还被我们校长买了下来哈哈哈哈哈哈。
后来有个问答环节,有一个辅导员问了为什么要用方言,当时张导演说因为演员并不是专业的,如果硬是要用普通话可能不会把感情太带入进电影里,而且用方言可能会更加亲切,让演员也更自在。还有人提问说老父亲失去儿子的悲伤感不太深,张导演回答自己删掉了很多感情方面的镜头,因为大众不一定能坐下慢慢去看,所以牺牲掉了。当时就觉得真的太可惜了,后来快结束时有很多皮影戏在里面,有人走了,导演说有点伤心。可正是因为那些人走了,所以后来留下来的也才更可能产生共鸣。当你发现自己比很多人都努力,聪明,未雨绸缪,坚持不懈的时候,就应该想到,你是反派。
张导演说加入皮影戏是因为小时候受爷爷影响较深,再者就是不能丢掉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虽然我本人是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文化熏陶,但是作为中国人,看到还是有人愿意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继续发扬光大,我由衷的感到自豪。
记得在现场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自己儿子出去和去了外星没有什么区别。现在的年轻人难得回家,回家也和父母交流的太少,一代人比一代人的隔阂更多。大家都沉溺于网络世界之中,现在太多的年轻人不读书不看报,整天微博微信公众号,谈个恋爱也发丧,除了活的不耐烦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谁。
我希望张小鲨导演能拍出更好的作品,不期望大众都喜欢,但自己满意便足以。岂能尽人如意,但求无愧于心。
我们坚持一件事情,并不是因为这样做了会有效果,而是坚信,这样做是对的。——哈维尔
能看出来导演是想用比较有创新有创意的表现形式来完成这部电影作品,整体还是有可看性和可圈可点之处。作为导演的处女作来说已经很不错了。
影片用一种诙谐幽默的方式,用伪纪录片的形式,讲述了一位不肯承认自己孩子离开的父亲被人利用,捏造出一个外星球成员到来可以换取自己孩子的故事。中间穿插了不少创意元素,皮影戏加入的部分可以说是把双刃剑,前面部分增加了与观众的互动性;但后半部分却成了累赘,这部分稍稍有点跳戏。
值得一提的还是影片用了多重表现手法,除了传统三幕剧的结构来讲述之外,第三视角以及画面呈现,包括一些小细节的设置,都让人眼前一亮。
整体故事比较戏谑地让人在笑的同时,也有了很多思考,还是比较轻松诙谐的,没有带给人过多的压抑感。
看完一直在想:是不是真的有外星人?嗯,这个问题还有待考察。
能力不够,形式来凑。
伪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本就不娴熟,演员们的表现也有所欠缺,后期制作上使用太多花屏+卡顿等影像故障更是降低了画面的真实度,推荐导演多观摩《第九区》学习一下。
尝试分好的尝试和坏的尝试,影片里的尝试明显就是倒退的尝试。用的新闻记者采访的方法切入影片,一直是一部手持摄影和43比的dv摄影,看的忒累。🙃画面一直出现滋滋啦啦的雪花和干扰,美其名曰,硬盘常有损坏?!电影首先不能给人一个好的观感,故事剧情看着开头能猜中结尾,新闻报道,新闻采访,新闻拍摄,皮影总结,乱七八糟的创意乱炖一锅,叙事视角混乱,看的感受不如《走近科学》。
不要被宣传误导了,这不是土创科幻,非得打个标签,这是土创魔幻现实主义。它更像是 心迷宫+中邪+小寡妇成仙记 的混搭。新导演搞出新意思,值得鼓励。伪纪录片和皮套外星人,属于Hi-Fi爱好者才能从Low-Fi里找到的乐趣。
自己去八组安利,组员都好言好语地安慰你,给你提意见,结果你那个态度比冯小刚还牛逼。回给投资方的微信还“张艺谋也是十年才拿奖”,要做事先做人,自己满嘴生殖器对着认真发影评的人一顿喷粪,现在说自己要自杀?豆瓣为啥没有负分?
「张小鲨,一名影迷。外公是本地皮影戏演员……2108年完成导演处女作《我儿子去了外星球》。」導演本人最近的行為比這個片子cult多了
太投机,加了太多乱七八糟不知所谓的“创意”,然而这也弥补不了“实验”的失败。希望年轻导演能够踏踏实实讲好一个故事,再去飞上天。
逐梦演艺圈打上cult片标记的话,分该比这玩意高。
伪纪录片,外星人与寻子,故障的素材,再加上皮影点展现吸毒和串场,长江大桥下的武汉话,有点魔幻现实的味道。
装逼被反噬惹23333
【6】创意元素(伪纪录片、皮影戏、情景再现)过多过满,全部塞入一部片子里,会让人观感疲倦。重要场景全部用皮影戏表现,使全片缺乏高潮。手持摄影会让镜头抖,同时刻意处理成视频损坏,对观众真的很不友好,看得头晕。用了不少汉味文化,也追求真实感,但女主演的表演痕迹和其他所有素人化演员很不搭。(说了这么多,是因为映后看到导演很年轻很有态度也很真诚,希望未来越拍越好。
呵呵呵呵呵 在邪典电影组和八组打广告 我以为是什么新锐导演的小成本精品 看完只想说现在导演门槛这么低了吗?
我服了,这部伪纪录片表现自己是伪纪录片的唯一方法,竟然是长达九十分钟不间断的花屏和卡顿,我检查了一万次自己的电脑是不是出问题了,因为谁会想到世间竟存在如此傻逼的表现手法啊?
地方电视台也是要说普通话的。常识。
这个表现形式,十年前就这样,怎么现在没一点进步呀?我国独立电影是不是没发展了?怎么还拿土嗨当卖点。
伪纪录片形式玩得特别high.荒诞和悲伤并存,可是创意塞得过满,该放下的时候还是在强撑。处女作很努力。
这个导演真不是一般的恶心,感觉不给一星都对不起你 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group/topic/129712555
故意拍成伪纪录片效果,导演自己玩得挺嗨,怎么看都觉得像网大
这部电影能拿奖是对所有认真工作的电影从业人员的亵渎。不是套上土味二字不专业就能立得住,至于武汉昆丁怕是对昆丁有什么误解吧!
很好玩 也很有想法 但皮影戲實在太長了 女主演得也不好 期待導演的下一部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