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日本情节,应该说是很多台湾人的日本情节,这殖民真的有用,天朝何时殖民倭国?台湾的日本情节,应该说是很多台湾人的日本情节,这殖民真的有用,天朝何时殖民倭国?台湾的日本情节,应该说是很多台湾人的日本情节,这殖民真的有用,天朝何时殖民倭国?台湾的日本情节,应该说是很多台湾人的日本情节,这殖民真的有用,天朝何时殖民倭国?台湾的日本情节,应该说是很多台湾人的日本情节,这殖民真的有用,天朝何时殖民倭国?
开头是“父子二人走在夜晚的路上,拎着皮箱的背影”,下一个镜头是范保德看得入神的表情。
他和父亲是一样的人。头脑聪明活络,并不甘于留在小镇上,曾经有机会一走了之,但是最后一步他放不下家庭,也放不下躲在被窝里哭不出声的孩子。
所以他回去了,到临终前就是搞一些小发明、守着自己的五金店、在太太选举的时候跟在后面讪讪的微笑,为她助威。
得知病重时,他选择去找寻父亲,因为父亲对他来说是个信仰,他试图想知道父亲最后的结局。
他觉得当时他做了另个选择,真的成功走掉的话,父亲的结局也就是他的结局。
他想看看活出自我,不被束缚的样子是怎样的,然而却没有答案。
旅馆的老板娘,和范保德有过一段情。整片两个中年人的对手戏并不多,可是却用很多伏笔去铺垫了关于他们过去的故事。
老板娘是台北的中产家庭,从台北到老家小镇边复读边帮忙顾家里亲戚的旅馆;而范保德是一个无父无母,没有见过世面的乡下男孩。
他和老板娘年轻时的那个旅馆搭讪戏,被放在同样是台北来这里帮亲戚顾洗衣店的nico和van一起。
用比较的手法显示了,阶级是造成他们最终没有走到一起的原因。
(van刚到这里的时候,阿弟去接他,在改装的装满霓虹灯的俗气车上,van梳着一丝不苟的背头,仰着头靠在座椅上,微笑着看着他。这一段导演也在表现阶级差异的明显。)
老板娘也最终回到了小镇上。她想要看看,如果当年她坚持要和范保德在小镇上结婚、度过一生,那结局会是怎样的。
某种角度上,其实老板娘和范保德都是想知道,当初自己当年坚持选择了另一个答案,结局会是怎样的。
范保德知道儿子喜欢台北来的nico。他的儿子和当年的他不太一样,他是一个老实、稳妥、安于现状,一开始就知道自己和女孩有阶级差距的人。
因此范保德告诉了他很多女孩的喜好,试图鼓励男孩去追逐自己想要的,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希望儿子能够走出不一样的人生。
在被困住以前离开这里。
中年范保德和老板娘在旅馆的唯一一场对手戏,对视以后沉寂了好几秒以后,才说了第一句话。走出旅馆以后,灯红酒绿映在范保德的脸上,演员表达出了强忍住悲伤的感觉。
其实有时候人生意难平的事情并不是时间久了就忘了、放下了。只是因为太过复杂,一言难尽,所以就……“算了”。
台湾电影《范保德》是中年男人的悲欢之歌,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痛苦与挣扎,他们的何去何从。生活在小镇上的这一群中年人的故事,不要什么都用危机来吓唬人,但确实折射出了他们的伤感与困惑。都是开店做生意的,活到这把岁数对人生都相当有感觉,与庸庸碌碌、醉生梦死的相比,那种有些理想抱负但又被缚住手脚,现在总感到怀才不育、心里不甘的,从我们观众的角度看,其人生更有深度和层次。
电影里的男主人公范保德做生意认认真真,遇到事情无论是日常琐事还是人生大事,都能理性地对待,但随着年龄增大,越来越感到那种庸庸碌碌、人生没有施展开的那种遗憾与无奈。不愿意被婆婆妈妈的生活束缚住手脚,并为此做过的抗争,成为这部电影的精彩之处。有才华但富情感,是这类男人的特点。用儿子的话讲,因为爸爸不够无情,轻易抛不开这个家,做不到说走就走,哪里发达到哪里去,只能一辈子留在小镇上做五金,还美其言曰之搞发明。从另一个角度看,正是因为爸爸这样,儿子说永远不会丢下爸爸。这部电影的父子情也是看点,父子一同在日本温泉酒店里的那场戏,将电影推向高潮。母鸡加水,煲好了之后拿去母鸡,只取鸡汤;辣椒过油,煎好了之后拿去辣椒,只取辣油;……这是一种化学反应,人也要经得起这么耗,为的是那美味的鸡汤和辣油。看过电影就感慨,这种与自己的斗争几度风雨,几度煎熬,几度痛苦,最后终于换来了安定幸福的家庭,聪明优秀的儿子。到了这般岁数,无需再言值不值、够不够。
最后爸爸死之前还给儿子带话,说当年没走成是因为钱不够,想以绝情逼儿子不走他的老路。有意思的是,范家的儿子明白其中的一切,不愿意走爸爸的老路。所以当爸爸说镇上旅店来了一位漂亮女生,意思是想让他们认识时,儿子根本就不屑一顾。范家的男性进步了,但他们家男人的老路还会有人走,人类关于人生的认知和应对能力似乎很难提高。漂来漂去,漂来漂去,重复十二遍也没用,总体上又会回到原点。所有未来的故事都隐藏在过去。对于男人来说,既要生活在市井,忍受着有翅膀飞不走的痛苦与无奈,还要把周围的一切都料理好,这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然了,这是一部男版人生悲欢之歌,我当然也希望能看到女版的,要不然有人会说我反女权。
我感到台湾除了台独急,除了在野党要上台执政急,除了搞政治和选举急,其它都是慢节奏、慢生活。但是慢不代表没有生活情感,不去体会人生的悲欢,这部电影就跟台湾的气候一样,湿润但也散发着生活特有的味道。
來自/ 洗衣機 / 電癮沒成影
《范保德》是蕭雅全導演的新作,早期作品《命帶追逐》也是在同年回歸大螢幕。《范保德》從英文片名,可明確知道是關乎父子關係。它是挑觀眾的電影,只有看過才知道適不適合自己。而我確實是喜歡的,敘事上去除故事脈絡,不告訴你過程,只看到人的互動結果。電影背後是已擬定好的故事,只萃取片段搬至臺前,片段與片段間讓你思考其中關聯,如影片提及「過去的故事藏在未來之中,未來的故事藏在過去之中。」建構起三父子關係,沒有美化宣揚父愛,呈現三代不同父親樣貌,范保德面對孩子,怕抓太緊,又怕他跑遠代的複雜心情,在細節中慢慢浮現。
某部份我也很像范保德。雖然是生理女,比起父女關係,我更喜歡看父子關係,尤其父親與孩子間的傷害劇碼,都會喚起我內心的兒子靈魂,像陽剛式的抗衡。回顧一些電影喜歡的父子戲,有《See You Up There》的兒子在父親面前墜樓,用自傷來傷害。也有《綠頭蒼蠅》對著爸爸說:「我要抽乾我的血,一滴也不剩。」還是《人間師格》的亨利老師,對著臨終爸爸說:「你準備好就離開吧!無需牽掛。」上述內心的高潮迭起,最終我還是成了若無其事且不動聲色的范保德, 而在片中,描繪范保德與父親間篇幅較少,卻是個人會比較有感的地方,而影片真正的重點是范保德與兒子間的情感描繪,父子間的觸碰,提煉出不少細膩動人的對話,而這些台詞放在電影中不會有生硬感,輕巧融入在演員及鏡頭流動間,當然不只有台詞,電影也有不少養眼地方,可觀賞長腿帥大叔,各種男神抽煙秀,每個角色見面都是用點菸打招呼,這次攝影及配樂早在預告中嶄露頭角。我非常喜歡黃仲崑飾演的范保德,但是最後邱澤在台北電影節奪下男主角獎,引起我的好奇心。當然最期待的是《范保德》可以在金馬獎舞台上的碰撞,未來或許有一波強片來勢洶洶,有賈樟柯的《江湖兒女》畢贛《地球最後的夜晚》希望都可以在影展上看到。最後依然稱讚《范保德》的風騷,有別於其他台灣電影,沒有刻意標榜本土味的字號,而是坐在咖啡吧台欣賞台灣風情。
他,叫范保德,正如其名,伴随自己一生的姓名:保 有 德 。他,也演活了这个范保德,关于演技,在医院检修感到疼痛下楼梯的那段,微弱的脚步抖动像极了,在台北归途的火车上做梦被惊醒的那段,脸颊的细汗珠如此真实,主角的无声气质,但处处深情的神态,证明他就是他。
这个世界矛盾数不尽,但有一种矛盾很神奇,有时它若有若无,却伴随多年;有时它忽冷忽热,但趋于稳定。父与子的矛盾,相信大多数男孩都有过,当然人是会变的,我与父亲从年少的害怕到成年的抵抗,以及每次与父亲吵架后,从高中的怒气未消转而前几年事后反思直到最近过后懊悔,也许人真的会变。
在于许多朋友聊天时,也会聊到我们与父亲的相处,十有八九是子与母更契合的,甚至有时候看着父亲会像电影里出现的那种无话语无表情的脸面,不欢喜看可是看着皱纹的增多以及回想父亲对家的付出,心中又多了些温情的感受。
我许久没有看到如此深情的电影,它不同近几年国内高速发展下的矫情电影,例如关于过年回家团聚的贺岁片,虽然皆大欢喜但生搬硬套的情节是硬伤,也不同于某些伤感爱情片脱离现实的剧情。然而这部电影很真实, 真实的让我看了不下三遍,虽然故事发生在台湾,但情节就像是我们的过去,仿佛也在未来,为什么这样说,看了你就知道了,影片主人公的名字叫做范保德,就是电影的名字,他的父亲在他10岁去到了日本,从此再也没有归家。主人公也曾经在自己孩子几岁的时候与妻子大吵离家出走,但途中又回来了。我不敢说我的父亲有没有过如此的人生剧情,但他肯定与母亲吵架时想过,对,仅仅是想过,也许是在我没出生的时候,也许在我很小的时候,但我很肯定的是,自从我有自我意识的年岁起,我父亲是没有过这种想法的。但现实生活中无情的父亲还是有的,因为我是在小镇成长,那时我们还可以端着饭碗走家串户,不像如今城市中的商品房一层一层将人们隔开,甚至你不知我,我不知你。而小镇是我家知你家,你家也知我家,故事也就多了。一部好的电影真的离不开导演对各个方面的细细琢磨推敲,例如台词。此时我的潜意识立马想起日本的是枝裕和拍的(比海更深)里的那一段台词:“为什么男人都不珍惜当下呢。总是在追求失去的东西,想着无法实现的梦想 ,被这些东西困住,每天还怎么快乐” 。
关于电影的结构,如果一味的单线叙述,只要足够感动,也可以称得上好电影,至少那一刻让你的情感升华了,情绪抒发了。但这部电影没有这么单调,其中还穿插了范保德的另外爱恨情仇。在我的意识里,我不认为有家室的男人同时爱上了另外的女人,就代表他是渣男,前提是他也爱他的妻子,孩子。电影中的主人公爱上了另外的女人,但他选择了回归家庭,我觉得这很真实,很符合人物角色的表现,比如他在知道自己父亲托人带来了音信,而选择不看纸条,此时他表现得很果断。还是那句话,人是会变的,尤其遇到重大变故,范保德得了重病,在临死前想知道父亲的下落,甚至期盼能见到他,即使他是带有恨意,这也符合现实,毕竟他也有了自己的家庭,哪有精力财力去寻找自己的父亲,而且20岁,30岁,40岁对待寻找父亲的思想也在不断变化。回到结构,在范保德带孩子寻找父亲的途中,范与知道父亲的日本知情人聊天,原本以为儿子听不懂,但是儿子用着手机翻译软件全看懂了,殊不知,儿子表面是年少,其实他的心也是肉做,他也有好奇心的,在澡堂的那一段对话,将我彻底打动了,这种画面如此真实像现实生活,而不是像那些人口中所说的:"那些都是电影".
电影结尾处前一部分的KTV斗殴事故我觉得太唐突,还不如倒在病床死去,仅限于我的认为,但是结尾黑白的那一段我很喜欢,每个观众看着台词会有不同的感想吧,我的感想就是仿佛等我有了孩子责任真的就像我的父母所说一样,人真的会变。这一段黑白画面让我想起了90年代大陆贾樟柯(站台)电影的结尾,但大陆90年代确显得更加颓废,也是很真实的,因为我们是生活在现实世界,世界是不断变化的,人们的状态也在随时改变。
如今,我们的经济也发展了,但信息传递也更迅速了,对于日后自己的家庭我既迷茫又兴奋,就像夹杂在(站台)与(范保德)之间。
电影中会看到些许王家卫的影子,管他模仿还是无意,只要画面在本片不冲突,都可称之为借鉴,学以致用,我想导演做到了。就拿范保德在瀑布那一段后的森林俯拍场景,伴随着插曲就像(阿飞正传)开头对着热带雨林的那段拍摄,又或者结尾处范保德妻子躺在床边电视机在播放着那时台湾政治,从(花样年华)结尾梁朝伟对着树洞后播放柬埔寨军事政变的黑白画面就能看到如此相似。
我许久没写影评,但我对电影的热爱未曾减少,只是我的生活也变了,我好像也在走着父辈的路,做着服装的行当,未来时间会越来越少,不像之前上班那么轻松,所以在难得的自我时间像大家推荐难得的佳作,我把它称之为2019最佳华语片。不足为过,只要你多看几遍,或者你也是个男孩。
看到片头“积木影业”的时候,电视上正好播放刘涛和儿子斗玩积木的广告。
年轻的时候,我们或多或少都有过逃离父母、逃离生活的地方,去追逐所谓梦想与激情,例如是流浪例如是北漂横漂南漂。但往往在现实面前很多人选择了放弃与妥协。正如我年少时很想去流浪,像余纯顺一样四处冒险。
黄仲昆扮演的父亲,到了染病身体不行的时候,才又想学父亲那样远行(寻父之旅),算是一次对年轻时梦想的重拾,但心境不复少年时,这是一次对人生的和解。
男主黄仲昆,除了那首《有多少爱可以重来》,早年曾经在亚洲电视看到他演经典剧《再见艳阳天》。演技过得去啦。
父子能在路上、在温泉池中坦诚地交流是很难得的。年少时我们和父亲的交流可能都不多。
导演萧雅全,总让我联想到萧全,就是《社会摇》和《海草舞》那位歌手,前同事。
监制侯孝贤,话说,他做了几次导演萧雅全的监制,看来很很重萧雅全。但电影并不觉得有侯孝贤风格。
看完這部電影到底是經歷了一次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拍了這部片或是沒拍到底有什麼差別?
未來已由過去預言,父子微妙關係。蕭雅全浪漫情懷滿溢,但敘述顯零散、人物未充分開展。收尾方式頗尷尬...不如接在日本回來就好。但仍有些富有韻味的時刻。尋見當年范父友人後的選擇,乃至溫泉父子對談,是對范保德這人最好的描繪。黃仲崑被拍的特別帥,都可以直接上GQ了,雷光夏侯志堅配樂出色
很久沒看這麼有文學性的電影。個人史即地區史,家族史即史學史。各種豐富的連結和呼應很漂亮。有時候稍嫌過於戲劇化,但總體上很精緻。
天井滴水,东瀛寻根,罗大佑和Lawrence Block,另一个你和钱不够,蒋经国葬礼和物理化学变化;歌挺好听,但和前辈们比起来,现在这类台湾文青的创作似乎都有些浮夸空洞单薄啊
相比英文译名 范保德更贴合主题 这不是一个讲述父子关系的电影 父亲只是回溯个人史中一个模糊的符号 做选择的那个夜晚 弄潮儿还是小镇青年 一切的选择都藏在过去某个角落里无声地重复 电影里几处时间节点 97回归 微妙的暗示了当下的社会心境 雷光夏和侯志坚的配乐太加分了 摄影非常王家卫 几个镜头唰的就被打动了
“所有你想听的,过去的故事,都隐藏在未来之中。或者说,所有未来的故事,都隐藏在过去里。”很多故作深意的镜头完全是废镜头,为了装而装,毫无存在的必要。但是无可否认,我还挺喜欢这部电影的调性。
除了結尾那贅戲外都很喜歡,尤其喜歡天井那段,QA時導演果然說到那跟他生活的真實體驗有關。覺得是我看台灣第一次有這種方式講述男人與生活情感的電影,氛圍是獨一無二的,想想這或許就是蕭雅全拍的片不多但總是讓人記得他的原因吧。黃仲昆表演非常讓人驚豔,一輩子可能就這部片裡最有魅力了吧,選角上覺得只有香港人的角色我覺得不行,但也可以理解導演選他的感覺。莊凱勛的表演則太過用力。
作为一个显而易见的政治符号,雨泣云愁的《范保德》身上自带着《悲情城市》的味道。然而太多意识流的段落也让这部真正意义上的台湾电影拖着《春光乍泄》的影子。大概因为人不能向前再进一步的时候便只能回头去找自己的往事,为此这个同构了今日台湾身份、处境和局势的人物犹如孤魂野鬼那样在黑与白铸就的历史里飘来飘去。他像王家卫所有电影里的人物:向你讲述当下(快过期)的状态,同时渴望未来(新鲜的)快些到来。可惜整部作品缺乏对既有现状的批判立场和态度,使得它对未来图景的冥想过于保守。最终只能让儿子死心塌地般经营和实现着父亲的遗产和遗言,继续生活在那栋世袭下来的老屋之中。
镜头语言漂亮,画面构图精致,配乐也很赞,就是不好好讲故事,这是绝症治不了
3.5 最后有一点洒狗血,中间还是有不少闪光段落。
浪漫深情,感人至深。所有你想听的过去的故事,都隐藏在未来之中,或者说,所有未来的故事,都隐藏在故事里。一切都似曾相识,但又绝非雷同。每个人来一趟世上,讨生活,闹恋爱,顾家或者出走,矜持或者放纵……最后离去,都是一场无法回头的化学反应,是蛋变成荷包蛋,不是冰变成水,还有机会变成冰。一只辣椒丢进油里,煮过又捞起,辣椒变了,油也变了。
个人认为应该是今年台湾最佳电影了,无论是萧雅全梦幻的镜头语言还是雷光夏触动心灵的配乐,父子间宿命的轮回,也是台湾电影里为数不多的,如此鲜明刻画男人间情感的浪漫作品,很有气质的一部电影,萧雅全骨子里是个追求浪漫但并不失对生活观察的导演。
最棒的几句台词都剪辑到预告片里了,父子关系上其实还做了一个悬念,一个是超现实中的告别,一个是穿越时空的平行剪辑,一个是化学问题,一个是物理问题,祖孙三代的命运都带着很强的时代印记,是这个家庭历史的一部分,这个故事也有着很强的个人色彩,这种用故作无情表达深情的方式可能是导演自己对于亲情的认知吧,这其实正是我们中国人向家人表达情感的方式,特别是对于老一代人。很喜欢导演在故事逻辑上的克制,剪辑不但精准,也重塑了两代父子情的结构,很想说这家的男人个个都太帅。
观感其实还不错,全程没有觉得有很不对的地方。实在是有被黄仲昆帅到不行,这种中年人散发出的魅力感也是许久没在华语片中看到了。缺点在于节奏掌握上有点飘忽不定,人物多而杂不大好入戏。大量留白,仁者见仁,私觉得的处理的还不错。儿子的旁白虽显造作,但顺势点题也算是些许加分。互文不少,看着还觉得挺有趣的。
除了結尾處理得略顯草率(認真想想求死之心也算合情合理,但是導演把他模糊處理了),其它都有驚喜。配樂炸裂,雷光夏+侯志堅這組合結果可說不輸林生祥去年那張,年度前十。演員選得很好,一不小心可能刷出來兩個男神(感覺父子倆在台灣本來就是男神?)……最後,神剪輯(這片子二靠配樂三靠演員,一靠剪輯!),剪輯師:童宜茹,剪輯指導:廖慶松。十提不中金馬獎的廖桑會不會因為這個片子拿獎? 隨帶一說我在台灣運氣真的很好啊……不管是拍攝還是閒逛,隨便撿了個台灣電影看搞不好就是今年最好的台灣電影了?
看片過程內心從一開始的思索,莫名其妙,批判又回到莫名其妙,結尾字幕的時候本來打算直接離場了,出於某種原因決定坐著看完字幕,然後突然就通了,眼淚開始掉,不好止住⋯⋯
第62分钟的影像,已经说明了一切
「台灣新電影」已經變成護身符:只要臨摹前輩,用定鏡和遠景拍攝吃飯聊天之類瑣碎的日常,就能催眠觀眾,這是「真實」和「自然」的底色,然後坐享「藝術片」的名號,再以此對抗票房慘淡的後果。他們未想過,侯與楊敢那樣做,是因為他們有超強的洞察生活和理解人類的本事。
台式王家衛?嘉義物語2.0?「循環」音樂與幾代人生。影影幢幢,無聊的只好強行謎題化。時空更像是PKD版的半架空台灣,角色是一群天龍人cosplay南部人。
花太多时间,讲了太少的事。故意打乱几个时空,并没有让电影增加深厚度,反有点糊弄玄虚,故作深情。单就「选择」话题,需要用上底层选战、吃花酒和雷光夏献唱的场面?这些东西让电影显得更乡土更南部更local ,但三代人的命运缠绕,充其量无非是《一一》过马路的一次剪辑。八七解戒九七回归,12次的飘来飘去,依然只能躺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