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夜惊魂

HD

主演:弗洛伦丝·皮尤,杰克·莱诺,维尔赫尔姆·布洛姆根,威廉·杰克森·哈珀,威尔·保尔特,埃洛拉·托尔基亚,阿奇·马德基,亨里克·诺伦,贡内尔·弗雷德,伊莎贝尔·古瑞,朱莉娅·拉格纳森,伯恩·安德森,安娜·阿斯特罗姆,丽芙·姆琼斯,路易丝·彼得霍夫,安琪·拉尔森,拉斯·瓦林格,马茨·布洛姆格伦,安德斯·贝克曼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瑞典,匈牙利语言:英语,瑞典语年份:2019

 剧照

仲夏夜惊魂 剧照 NO.1仲夏夜惊魂 剧照 NO.2仲夏夜惊魂 剧照 NO.3仲夏夜惊魂 剧照 NO.4仲夏夜惊魂 剧照 NO.5仲夏夜惊魂 剧照 NO.6仲夏夜惊魂 剧照 NO.13仲夏夜惊魂 剧照 NO.14仲夏夜惊魂 剧照 NO.15仲夏夜惊魂 剧照 NO.16仲夏夜惊魂 剧照 NO.17仲夏夜惊魂 剧照 NO.18仲夏夜惊魂 剧照 NO.19仲夏夜惊魂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仲夏夜惊魂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丹妮(佛罗伦斯·珀 Florence Pugh 饰)的姐姐因为精神疾病而自杀,在死的时候还顺带着杀死了他们的双亲。这巨大的打击令丹妮患上了抑郁症。克里斯蒂安(杰克·莱诺 Jack Reynor 饰)是丹妮的男友,实际上,他早就决定和丹妮分手了,可是悲剧的发生和丹妮糟糕的状况让他不得不将自己的分手计划无限期的延后。  克里斯蒂安和同学佩勒(维尔赫尔姆·布洛姆根 Vilhelm Blomgren 饰)、马克(威尔·保尔特 Will Poulter 饰)、乔什(威廉·杰克森·哈珀 William Jackson Harper 饰)决定一起前往佩勒的故乡——一座位于瑞典的偏僻小村庄,那里古老的文化和祭祀活动将成为他们毕业论文的题材,在克里斯蒂安的邀请下,丹妮也加入了这趟旅途。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搬迁的大名乐斗之争霸江湖贾兹·拉姆齐:K-9 之谜改车大师:化腐朽为神奇第四季八百壮士 八百壯士生活大爆炸 第三季小戏骨:八仙过海春梦一言为定七个会议少女擒兽记玛洛谋杀俱乐部第一季夺命旅行烽火岁月玉观音沉默者(普通话版)鬼故事2017反击 第二季雪道疑云第一季年轻的教宗第一季疯狂娱记凡尔赛第三季微星时代

 长篇影评

 1 ) PhD=Permanent Head Damage (读博的都是永久性脑残)

其实我也是读博的 LOL

Spoiler alert...没看过的别读(事实上没看过的读了估计也不知所云)

这篇帖子主要是说男主这条线。

其实从有人跳崖然后全村人集体围观开始按照正常人的思路大家就应该开始准备跑路了...并且应该认识到自己身处危险之中...英国小哥哥和小姐姐对此应该是有体会的,可惜势单力薄被分割包围双双领了便当...

要知道在传统的童话故事中美国人在这种时刻是应该跳出来拯救世界的...

但这部片子里的美国人除了女主以外都是人类学PhD。

人类学PhD。这是重点。

影片一开始男主和他的同学们一起party,然后女主(情有可原地)连环夺命call引发了同学们的不满...

大家都开始劝男主实在不行move on,其中黑人小哥更是暗示男主应该远离女主这种比较磨人的女友,把精力放到真正重要的事情上,比如说毕业论文(如果没记错的话男主好像是像我一样prospectus都处于难产阶段)。

这是非常重要的细节,因为它解释了为啥高智的人为何会变得低能(主要是指男主及黑人小哥;白人小哥Mark似乎去瑞典就是为了泡金发白人妞的,最终也得偿所愿,只不过不是他想要的方式)。

在同当地人一同观摩跳崖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男主和黑人小哥的反应——极度的自然生理不适以及同样极端的压制这种不适的主观努力。仪式结束之后黑人小哥急匆匆地回宿舍整理笔记,男主则抛下了本来情绪就不稳定且失去三位亲人不久的女主(大渣男)追到宿舍急匆匆地跟黑人小哥表示自己的论文field work也要选在这里,言下之意”你别来抢我的gap“。

我特么有一瞬间以为他要跟黑人小哥讨论出逃方案。

结果他是来抢课题的。

你是毕业压力有多大啊亲...连命都豁出去了...

有句话叫一孕傻三年,我看就是纯属扯淡及性别歧视。明明就是读博傻三年。尤其是选不出题的博士。为了选出题都特么傻成这样了。就像身处狼群中的山羊不知道赶紧逃命,而是戴上老花镜开始研究狼的社会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喜羊羊灰太狼》的智商突然被提升到了博士生的水准。

劝还没读博的童鞋珍爱生命,远离读博。

接下来男主这条线的走向在为了学术献身这个大前提之下就非常明晰了。

“英国小哥哥小姐姐走得有点反常啊...?"

男主无视。

“白人小哥哥Mark好像泡妞泡得时间太久了啊...?两天不见人影了哦...?”

男主和黑人小哥一起无视。

“黑人小哥也不见了啊...?”

男主:“那啥,我跟他不熟。”

(你没注意到就剩你们俩了吗LOL)

人在利益驱动下会选择性无视一些看起来会威胁其利益的细节及这些细节所可能暗示的负面信息。对于男主和黑人小哥而言,论文就是最大的利益。为了完成论文他们开始对一些现象做出最乐观的假设,并且把常人应该具有戒备心抛诸脑后。到了后期,男主为了更好融入社区竟然喝下功能不明的药剂。

这已经不是单纯的利令智昏,而是利令癫狂。

大哥你是被导师逼得有多急……

再简单谈谈女主。

我承认本人欣赏水平一般,花钱进电影院就是为了图个舒心畅快,习惯于并且喜欢传统好莱坞式结局,好人大团圆并干翻所有坏蛋。所以我看到火烧小教堂的时候还幻想男主突然摆脱药物控制奋起搏命,或者女主突然觉醒技触发,抄起一个铁锹什么的把那些穿白衣服的混球全都脑袋开瓢…

然而最后女主露出邪魅一笑,影片结束。

好吧…

这伙白衣混球对女主的精神控制或者说洗脑是十分成功的。致幻剂是比较基本的就不单独说了…其实考虑到白衣混球似乎都是炼金术士,本片甚至可以解读为女主在致幻剂的作用下脑补一切黄暴内容…然后醒来发现自己在疯人院…白衣混球都是医生护士…不过这种解读太cheap我决定无视…

回到精神控制…

首先是瑞典反派小哥的暖男杀。女主本人的情绪问题和所经历的悲剧事件令她处于感情和意志都十分脆弱的状态。我们的反派瑞典小哥正是利用了这一点趁虚而入。注意,他在众人出发两周前还特意向女主丧失亲人的事情表示遗憾,生怕女主忘了伤心事,目的就是要让女主在短期内沉浸在那种低落状态,从而增加精神控制的成功率。

然后就是把女主拉进各种女性的集体活动,比如准备食物(我怀疑大部分都是人肉LOL)和参加舞蹈比赛。女主被拉进厨房的时候首先就被人系上了白围裙,像其他女性一样,这是建构新身份认同的第一步——发制服。舞蹈比赛是第二步——做广播体操。然后女主就莫名其妙地赢了,赢的方式就是跳的时候跟别人撞在一起不会倒…我认为所有人都在假摔LOL…大家重量级看起来都差不多撞在一起也就踉跄两步哪有那么夸张。第三步,注意,相当关键,女主赢了之后被带去给作物和牲口祝福,祝词都是白衣姐姐一句,女主重复一句…那不就是喊番号么…同时女主也被暗示去效仿白衣姐姐——这个暗示对接下来的安排至关重要。

接下来的操作比较高端。女生们故意让女主窥见男主跟其他人XXOO,导致其心理防线彻底崩溃,回到宿舍时已经淤积了大量的负面情绪。此时,又是那个带头含番号的白衣姐姐,带着女生们一起陪着女主,并且在她对面开始带头哀嚎,注意,先开始哀嚎的不是被绿了的女主而是这个白衣姐姐。此时的女主已经有了跟着白衣姐姐重复的心理暗示,因此不需指引就被白衣姐姐带了节奏,跟着众人一起哀嚎。负面情绪终于得到释放,女主也找到了在猪头男友身上所找不到的共情,终于融入了新的社区。随着男主化成灰烬,女主跟过去身份的联系也随之烟消云散。微笑着接受了她的新家庭。

按理说女主是心理学的背景,应该没这么容易中招…但是要考虑到其感情状态…女主对男主是相当依赖的状态…担心家人的时候要向男主寻求安慰,知道男主要去瑞典不带自己会freak out,发现男主视奸其他女生的时候醋意浓重,虽然没有表达出来。可以说她离不开男主,所以开始纵容男主。当她看出事情不对劲但发现男主作为人类学学者对当地风俗有着浓厚的学术兴趣时她选择沉默——虽然晚上会做噩梦,潜意识中希望自己能离开。正因为对男主依赖性极大,当她看到男主跟别人XXOO时她的世界应该时彻底崩塌了。

怎么说呢…女儿当自强啊…不能这么离不开男人…尤其是PhD男人…LOL

 2 ) 金羊观影团||情思交错与残酷献祭

vol.18,by 阿里·艾斯特 《仲夏夜惊魂》。

vol.18 观影团补更。

一部明晃晃的恐怖片,和介于wtf与amazing间的无数思考汇集。

十七人评分十五则短评 均分6.7


其实不用做过多的文本符号解读,艾斯特更多的只是关注仪式奇观本身。与人眼同高的摄影机平视角度和上帝的俯视角度一同构成场景建立展示的基底,在摆脱了前作在逼仄房屋中的机械镜头运动后,这部的移动跟拍摄影才真正建立了同呼吸的旁观式的参与感。但后半段却用单纯的奇观展示把前半段铺垫的本可延伸展开的欧洲文化、个体焦虑等问题掐死,这样就算让观众沉浸也能明显察觉到导演那强调自己高超技艺和作者身份的无聊意图,他也就永远找不到这类电影有趣新奇的切入角度。——@西卡里奥 5

内核空洞,视听乏味。再,译名有误,不应该叫仲夏夜惊魂,应该叫仲夏夜恶心人,你哪怕血腥镜头多一点呢,也好过无时无刻的猩猩叫吧——@橡皮鼓 5

甚至感觉有点讽刺,其实电影本身就像是片中两位写论文的人一样,通过周密的采风和一些精致的人类学研究配合一个周密的符号系统炮制出了一个精致的封闭的成果,正如剧情讲述的,它在挑选最合适或者说本就是属于其内部的人,并且剔除一切外来物,不断封闭自己,影像风格在这点上倒是与影片整体契合了,看似不明觉厉,不过是一篇纯外部的主观视角的人类学研究商品化的展示,或许如詹姆逊所言正是“商品社会物化使其仅剩漂浮的能指”(还真是挺漂浮的,跟磕了药一样)——@纯肉锅贴 5


北欧小清新风格的掩护下,演绎邪教那欲言又止的魔幻场面。但相比而言,心理所受影响的程度,远没有邪教的各种仪式场面来得大。嗑嗨般的片风,甚至某些极致的仪式桥段,比之前期待会出现的超现实画面更令人干呕。题材方面,应该会令不同国度和文化信仰的人们,给予完全不同的理解与评分。影片则沉迷在冗长的、几乎掉线的状态中,煎熬着人们的观感。——@香香菲舞 6

不及前作,男女主都可以提名金酸梅。铺垫特别无聊,进入主线后不断展现奇观:跳崖、阴毛求爱、绕圈跳舞、活人献祭。诡异和美学是有了,但一个一个死太模板化了。(《我们》的喜剧性,《母亲》的歇斯底里都碾压本片)——@乍暖 6

@火枪手吱吱 6. @孤独的自由 6


极其单薄简单的故事却有着诡异魅力,通过较为成熟的视听语言,无数的细节符号堆积,精致的画面与惊悚的配乐,将这个邪教故事变得具有生气。不在于情节或者画面的恐怖,或者去刻画人物,而是导演所营造的一种氛围,一种来自宗教的恐惧,一种纯粹的诡异。——@无色无味的气体 7

在基调完全变换的前提下,导演还是能将诸多表现手法有效的继承是很不错了。氛围营造依旧出色,明媚的阳光下,通过构图与低吟浅唱,诸多段落邪气弥漫。文本上、视觉上迷恋于依旧庞杂的符号解码,生殖崇拜与公社质同化成为故事源动力,然而后半段故事就开始涣散了,缺乏情节同时又不缩减容量,人物状态停滞太久,便成了这样。一个现代社会的弃儿进入封闭领域得到认同、成为QUEEN的故事某种程度上还有点励志???——@德卡的羊 7

视听层次依然很优秀,但拍两个小时邪教片可以,三个小时就非常不可以了,导演瞎编到自我高潮可还行?后半段宛如喜剧,前半段的铺垫也功亏一篑,导演赶紧去拍暗黑喜剧吧。——@铎mao猫 7

神秘的宗教仪式和符号,几近疯癫的信徒,看得我头皮发麻,关键这些还是完全暴露在阳光下进行的,营造出一种高级的诡异感。细思极恐的是,女主从个人的孤独最后融入到“共情”的集体,这洗脑的能力简直不要太强。有几个充满亮点的镜头和构图,能用神秘的宗教绘画暗示并串联整部电影的剧情走向也是很用心了。——@月色归来时 7

比较喜欢前半段,氛围出挑,可惜故事显然编不下去,竟然还这么长。即便如此,Ari Aster依旧示范了平旷空间的精湛调度,伴随着焦点的不断变化,虚实交替,镜头的前中后景被充分利用起来;而中景构图和充满大量几何图案的美术,搭配非常细致的光线设计,富于类似Giorgio de Chirico的观感,有效地描绘出虚假和恍惚的状态。——@卡佛啪啪卡夫卡 7


从架空一个完整的伪乌托邦的完成度上很值得肯定,无论从整体色调到疑似令人发指的慢节奏到内核的一整套伪装在自然小清新下的残酷献祭都很统一。这是一部后劲会很大的影片,得益于它在视觉上的享受与其实质上的残暴所形成的反差,这和它主旨的指向性也存在统一,是一部不需要再做过多改进的影片。—— @果樹 8

阿里•艾斯特这次可厉害了,直接把瓜达尼诺在《阴风阵阵》最后20min内的异界狂欢延伸成了长篇——可被列入“对人类影响极恶劣”的“坏电影”之一,有帕索里尼的意象。对邪教仪式的写实精准到了“崇拜”的程度,炙热并鲜艳着的。只是故事实在薄弱,与这样的视觉美学和调度搭配起来显得牵强。不过也好在编剧野心不大只是单纯地展现这种极端的教义迫害,不然倒成了下一个2018版《阴风阵阵》……——@张萧不是潇 8

不恐怖,但是及其诡异,在如此强光的照射下,竟能将一些普通的生活拍的如此诡异,艾斯特是真强,符号和神秘仪式算是我看过的电影中最满的一个了,虽然不是都能懂其中的含义,但还是会不经打寒颤,尽管让人不寒而栗,但是片中的镜头都太美了,观看效果很是享受。——@老滚 8

不比遗传厄运差多少,甚至受限于尺度问题略有减分,导剪版的剪辑通顺了还可以酌情加分。只能说阿里艾斯特又向另一个领域拓宽了恐怖片的范畴,黑色喜剧的同时邪典到底,白日下的生命狂欢,让人胆战心惊。——@幽幻 8

阳光下的罪恶,剪辑上刻意留白,把所有的提示都藏在古老画卷里,虽然是老套的邪教洗脑故事,却在视听语言上做出了截然不同的新趣味。中心构图配合极强的仪式感,神神叨叨地不断致幻不断制造诡异,一路把怪奇与未知的恐惧推向最高潮,渐进式的节奏让前戏足的非常足,看到最后就理解为什么要拍那么长了。另外共振这个概念非常强,在口号式的呐喊中逐渐被同化,遭到巫术与致幻剂的双重打击,所有的人物思维也因此变得抽离。——@奔兔吉尔 8


 3 ) 【春天的放牛班】观影团周限定观影——《仲夏夜惊魂》

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宗旨。——高尔基

2018年阿里·艾斯特 执导的《厄运遗传》上映后在全球掀起了恐怖电影的新高潮,影片中对氛围的把控以及神秘符号的引用简直可以用出神入化来形容,任何细小的声音,都会让观众一惊一乍,沉浸式的体验感足以让恐怖片爱好者拍案叫绝。今年阿里·艾斯特的带着他的全新作品再度来袭,在这仲夏消逝的季节里,那股久违的 凉意 是否能将我们心中的余热一扫而尽呢!

手动爱团,爱电影!(不喜勿喷)

本周春天的放牛班观影团选取该片做为第二十二期周限定观影,共二十二人评分,短评收录二十二条 均分6.2分。看来这部电影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就让我们看看团里的小伙伴们怎么说呢?

影片开头这幅画剧透了整部电影的内容

导演在开头其实就已经给我们剧透了整个剧情,就如同上图那样,大概可以分为4、5个部分(丹妮一家发生的悲剧、男友带安妮前去瑞典旅行、误入邪教度假村、祭祀盛典正开始

克里斯蒂安安慰女主,以及佩尔向女主献殷勤

丹妮是本片的女主,影片一开始就通过她的不安来表现出她内心的脆弱,一个极度缺乏安全感的女孩,害怕不幸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向男朋友倾述又怕被抛弃的矛盾心理。当悲剧来临时,那种无力和彷徨,观众透过屏幕也能感同身受,黑夜中的那场大雪更是将气氛烘托到了极点。

原本在朋友劝诫下想要提出分手的男友,看到女友丹妮受到如此大的打击,无奈之下只能小心翼翼的呵护丹妮,此时克里斯蒂安对于丹妮的感情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不是爱意使然,而是当作应尽的义务去对待。

丹妮虽然在男友的陪伴下情绪稍有好转,但心中那块伤疤却没有好透,时刻处于崩溃的边缘,但内心要强的她不愿成为男友的包袱,强装镇定用微笑来面对每一个人。

孤身一人的她亲人已全部离去,完全可以被定义为“孤儿”,得知男友被邀请去朋友家瑞典旅行时,尽管心中百般不愿,但还是笑口颜开的答应男友一同前去,殊不知这是一场有去无回的旅程

前往度假村的路上,镜头的倒置有种说不出来的怪异和舒适感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遗传厄运》中强调每个人的命运冥冥之中已被安排,而《仲夏夜惊魂》则是引导你的命运,并慢慢去侵蚀它。所以无论是色彩还是剧情上,两者在基调上就有很大的不同。

仲夏夜之旅即将开始

初入度假村时的他们,全然不知祭祀已在筹备之中,他们的眼里只有这片美丽的风景,还有那诱人的风土人情,陶醉其中好感不断。试想一下,如此清新可人的画面怎么可能是恐怖片呢?看着那些身穿白衣的少女,如同天使一般在你面前玩耍,你怎能不爱这样的旅游圣地呢?

即便看到风格怪异的画布,你也能用传统文化来解释包容,当你真正体验于此,这样的包容你还能说的出口吗?当旅游项目一步步深入,当你参加悬崖节,看到七旬老人跳崖自杀,身边的朋友总是莫名其妙的失踪,吃的食物里有阴毛和经血,多半到这里你就会发现事情不对,这TM简直就是邪教团体啊,可是此时逃跑也来不及,留给你的选择无非就是顺从和死亡。更让人不寒而栗的就是推荐你来的朋友也是其中的一员。

导演善于利用镜头语言去描写人物内心的浮动和即将到来的危险情况,并且大量引用神秘的符号去构建邪教组织,或者说是小型的社会体系。任何事情都会被特有的文化方式去理解,你只能选择尽量去理解,这是你离死亡拖延的一种方式,而坚决不认同的人就会被度假村人给"清除",当成祭品来对待,以此保证社区的纯洁性

女主丹妮在经历一切后,心里防线慢慢崩溃,面对带有蛊惑性的邪教组织,她的情感已经暴露在每个人面前,而这个社区最讲究的就是团结,他们有种特殊能力就是“共情”,当集体情绪面对个人情绪时,吞噬的道理也就不言而喻。

另外本片有大量暴露和血腥的镜头,强烈到让人产生生理不适。例如在树墩撒尿的马克被剥皮,偷书的乔希被木槌捣死,想要逃跑的西蒙被酷刑,最经典的莫过于男主那场大型配种做爱场景,简直让人不忍直视。(这里就不做展示,有癖好的朋友可以自行去观看)

男主始终处于被动接收,无能的成为了祭品,而女主则在这个团体中找到新的自我(逃避内心真实情感)被邪教组织彻底同化。

最终一切都在那场祭祀中结束,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

《仲夏夜惊魂》不同于《遗传厄运》的阴暗,导演颇有大胆和创新的想法,本片中的镜头大多都充斥着强烈的太阳光,这就让原本在阴暗色调中定义的恐怖类型片失去了意义,如此清新的色调定义在恐怖一类中显得有点不搭,不过因此也看得出导演是想另辟蹊径搞出新的花样,让观众忽视传统的恐怖片套路,转而去感受人物情感的细腻变化,还会顺带着你去体验下瑞典“仲夏节”异样的传统文化。(坏笑......)

当然这也是很多观众诟病的一点,完全没有了恐怖片应有的样子

@亲切的昊昊 4/10 显然对这种侵入式的恐怖片无感,前一小时观影曾几度想放弃。故事性远不如前作吸引人,即使风格化的色彩和构图大大增加诡异感,但147分的时长还是让人坐立难安。

@蝠蝠 4/10 刻意过头了,甚至不如《我们》,不会令人心生恐惧和诡异感,只觉得导演是个高人,只不过嗑嗨了,根本不想带观众们一起玩。花里胡哨,故弄玄虚,电影整体就像那些个村民一样,明明是假的,却搞得跟真的一样。

@Laughing Gor 3/10 行为艺术大赏?惊悚片的氛围营造确实很重要,然而这部完全是只有氛围没有内容,97分钟就能把故事讲完硬生生拍到了147分钟。威尔保尔特的角色存在意义在哪里?铺垫了这么久都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结尾,我只记住了在去的路上的那个颠倒镜头。

@鱼麦麦 4/10 当恐怖片搭上文艺片的节奏,实在难熬。比起导演的前作明亮了不少,结果反倒闷的程度更深了,虽然场景、色彩和构图真的挺美的,但是还是盖不住故弄玄虚➕莫名其妙的内核,即使有很长一段裸露戏份,即使有几个直面屏幕的特写血腥镜头称之为“恐怖”,在我看来整体也还是无聊的,除了别具一格的明亮背景,想不出还有什么值得推荐的,我已经够不喜欢遗传厄运的了,可比起这部,遗传厄运还是要更完整更深刻一点。

@Supremacyacron 5/10 摄影场景都做的非常棒,但是就故事而言也没有感觉非常惊悚,更大情况是一种大型的cult行为艺术秀。一般惊悚类电影都是短平快的节奏,本片两个半小时的片长真可谓是恐怖片中的一股泥石流,再加上略显疲态的剧情设计,确确实实很难吊起一些人的口味。

@Alex 5/10 有几次镜头调度还是挺不错的,本质上就是一部邪教电影。叙事节奏异常缓慢,配上不落的太阳背景,整个电影画面相当明快。一个小时对这个部落文明的展示,让主角一行人反而成

全片铺垫过长,悬疑和惊悚的元素在鲜艳明亮的色彩里大打折扣,只剩下了强烈的生理不适。

@渡辺dudu 6/10 难忘又难熬的147分钟。

@董小__ 6/10 一点也不恐怖,甚至还有些滑稽,剧情编排、节奏和吸引力比遗传厄运差不少,前期有点难进入故事。画面极度舒适,一次散心之旅大获成功,既从心理上摆脱了家庭悲剧,又识别了渣男,还当了一把女王,不过全程几乎没有自己的选择或抗争,一步一步都是被人摆好的,缺少绝望感

@扶不起先生 6/10 看似纯良无害的度假村,实则是清新的邪教组织。他们有着自己的文化标志和社会体系,每人都能从自身出发,争先要去做太阳的使者,用心去爱护环境。你带着伟大的使命来到此处,就是为了播撒种子和回馈大地。如果你有些许生理上的不适,说明你还没有扎根于此,那么请喝下我专门为你调制的美酒,在这仲夏夜之梦里!

@cinedreamer_ 6/10 大型疯癫作法现场?从本能抗拒到慢慢接受到被同化,这洗脑又怪异的邪教令人费解然而在现实中却也并非无迹可循。某些情节还是有些诡异的(但还算不上恐怖),运镜很棒摄影也超美,可节奏好慢剧情也实在无聊,再加上《女鼓手》时就接受无能的女主以及她的夸张表演,真的喜欢不起来。从那场行为艺术性爱戏开始就越来越看不下去了,147分钟其实看的并不煎熬、却索然无味,甚至还有点不适。

@菠萝油 6/10 鲜花与鲜血绽放,洁白与黑暗并存,爱与性,死亡与献祭,神圣不可侵犯的信仰与仲夏夜里的无穷无尽的噩梦。蓝天白云之下,茵茵绿草之上,青山环绕之间,沃野千里之处,和你慢条斯理的讲述绝望,这大概就是变态的极致。

@人间退步 6/10 挺压抑的邪典片,女主洗脑录,前面铺垫很漫长,从一个小时才开始进入惊悚,还有片尾那哥们的熊皮大衣很酷。

虽然恐怖片的元素不再拥有,但是华丽的画面以及超棒的镜头感依然值得观看

@PepperSoul 7/10 仔细想想故事真的挺没劲的,美式青少年恐怖片的内核,场景换到一个欧洲的村落,能将陈旧的故事拍出清新邪魅的氛围,导演还是厉害的,处处有着新意。ins风的滤镜本就不适合恐怖片,但华丽清新下的血腥很有冲击感,最恐怖的地方还是声音的处理,很有邪教感。整体观感不如《遗传厄运》流畅。再次感叹,恐怖片真是太难拍了。

@法兰西多士 7.5/10 不适感在前半部分蔓延全身,但宗教仪式后部分真的笑了半天,又好笑又反胃,符号学和北欧村落部分神秘学堆砌在一起,华丽而空洞,村庄定下的种种习俗冲突无非是个体对于集体的入侵,而到最后跟着一起哭和发出叫床声是一种更高层面的宗教同化,构图色调视听的运用一如既往的好

@mdr skywalker 7.5/10 最后的献祭仪式印象最深,其实观感上比《遗传厄运》差了点,但是这个邪乎劲儿依然不少,各类奇形怪状的符号,神秘的壁画和各种仪式无一不是对主角一行命运的暗示,特别是女主的归顺,和《遗传厄运》极其相似的结局,但这部风格上又体现了导演的心思,大部分的恐怖场景都在光天化日下完成,看似一派清新和谐的夏日部落,实则难逃死亡和顺从的宿命,特别是这部没有像《遗传厄运》一样有如此明显的邪教和神秘学符号,反倒更挖掘人物内心,探讨一些生命哲学,要说吓人真没多少吓人的,主要是有些怪力乱神的仪式会有心理阴影,而且这个导演太能吊胃口,前面不少叙事铺垫太拖沓了。

@SebMia 7/10 摄影、布景、转场以及宗教仪式感都非常讲究,让影片看起来电影感十足。但导演却光顾着让影片看起来高级,而忽略了影片该有的内核。于是就有了这部看似华丽,实则空洞的电影。看完147分钟后脑海里只有一个问题:What’s the point?考虑到自己是个肤浅的人,还是给这华丽的外表多加一分吧

@刷鞋大王 8/10 看了一场秀,大型邪典歌舞团艺术汇演

@维京图 8/10 尽管观感因几个诡异的场景有些许不适,但仍不能否认这部邪教电影独树一帜的出色。导演有意地削弱故事性,而偏重在试听上的渲染更加在清新平和的画面中突出了氛围的压抑、诡诞。故事结束于众人的癫笑中,最后连女主也被感染从迷惘无助的哭脸变成了笑脸,不禁让人起鸡皮疙瘩。到此为止,全片对邪教的诠释就达到了完备——邪教的鲜明特点就是剥削掉个人意识,所有人服务于集体的意识,将集体奉为至上,很明显结尾女主也被如此“洗脑”。和谐中深谙着偏执,繁荣的表象掩盖着扭曲的内核,这才是最可怕的。

@奔兔吉尔 8/10 阳光下的罪恶,剪辑上刻意留白,把所有的提示都藏在古老画卷里,虽然是老套的邪教洗脑故事,却在视听语言上做出了截然不同的新趣味。中心构图配合极强的仪式感,神神叨叨地不断致幻不断制造诡异,一路把怪奇与未知的恐惧推向最高潮,渐进式的节奏让前戏足的非常足,看到最后就理解为什么要拍那么长了。另外共振这个概念非常强,在口号式的呐喊中逐渐被同化,遭到巫术与致幻剂的双重打击,所有的人物思维也因此变得抽离。

@wild life 9/10 如果遗传厄运的小女孩长大了,是不是还是会落得和电影里女主角一样的结局,刷新了恐怖片所有套路,和逐渐生理不适的极限,遗传厄运很典型的话,仲夏夜充斥着阿里艾斯特的极大野心,只是这真的太长了吧,不过更让我好奇,他导剪多的半个小时,会有什么内容

并不是所有的团员都陷入好与坏的对立中,例如马跳蛋同志就立刻总结出了逃出邪教组织的绝妙方法

@Mathilda 8/10 哈!聪明的我已经想好逃出去的办法了!先归顺于这个村落的人,获得信任,然后和pelle一样出去招新,趁机逃跑👌🏻

本期的周限定观影就到这里,想入团的小伙伴们请联系三哥 @143.

---------》 查看请点击 【春天的放牛班观影团】 往期周限定观影记录,

注:本观影团是一个没什么门槛的观影团,只要你热爱电影,善于交流,那么你就来吧,我们在这等着你哦~

 4 ) 死亡本身不该是悲伤和恐惧的事情

本来是来看恐怖片的,没想到看了一部很不错的art film。妈妈和我一起看的,她完全看不懂。我说这部电影就是在探寻生命的真谛。

女主的家人诡异地死了,但全片都没交代背后的原因。女主又有bipolar,经常经历panic attack,她对于活下去并没有期望,但她深爱的男友又让她对整个世界还充满眷恋。

她在挣扎后还是和他们一起去度假,整个度假村其实就是她脑海里的乌托邦,这里充满仪式感,是对死亡和生命的尊重。其实无论生命的诞生和结束都是美好的,并不存在遗憾和悲伤,在这里你可以自由选择终止自己的生命,并得到祝福。

而那些不理解的人便不属于这个乌托邦,所以他们被“杀”了,反对最激烈的情侣男人首先被杀,然后是不尊重生命树的Josh。至于女主的男友,被安排了出轨的剧情,这样结束男友的生命也让女主能更心安理得。他并没做错什么,他只是被那个本地女孩儿看上并选择做mate,那个本地女孩儿也是女主自身的映射。

最后所有人都死了,却没有女主的结局,但那个微笑就像birdman最后Emma Stone的笑容,是因为豁然开朗所以如此澄澈单纯,美好而干净的笑容。

所以女主对于死亡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死亡本身不该是悲伤和恐惧的事情,她通过乌托邦治愈了自己的伤口。

还有再提一句,从第一幕的panning镜头就很喜欢整部电影的cinematography,用的滤镜色彩让我想到典型的European art film,很敬佩在这样的时代还在坚持电影艺术的导演。

编辑:是乌托邦文化不是伊甸园;Mark改为Josh

 5 ) 五月柱下的舞蹈

我怀抱着《遗传厄运》的心态去看的这部电影,然后发现《仲夏夜惊魂》与我所期待的完全不同,和《遗传厄运》相比,它更不像是一部恐怖片,或者至少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恐怖片,《仲夏夜惊魂》在整体的氛围甚至剧情上倒是和1973年的《异教徒》非常贴近,但是其讨论的内容却不尽相同,而且更加恐怖,但这种恐怖又不是显性的惊吓,更多是克制的镜头背后的惧意,这一点,倒是有点像《罗斯玛丽的婴儿》了。

异教徒的这一幕其实和仲夏夜惊魂很像

当然,如我所言,《仲夏夜惊魂》又和上述片子有着非常不同的观感,它像一个非常华美的成人童话,让一对情侣最后的分手与一个有着奇异习俗的瑞典小镇相遇,在太阳几乎不会落下的土地上,演绎出了一场似乎永不会停止的,绕着五月柱的舞蹈。

1.丹尼的分手,洗涤与觉醒

本片的主线,是女主丹尼在家人死亡之后同男友克里斯蒂安前往瑞典参加一个民俗活动的旅程,而这次旅程的终点伴随着她与克里斯蒂安的分手和她自我的解脱与被接纳,所以如果不论剧情中种种令人不安的成分,其实这是一个happy ending。

而我们所知道的是,克里斯蒂安其实并不爱丹尼,他和丹尼在一起的几年里逐渐丧失爱恋了热情,仅仅是不好意思提出分手,而在朋友鼓动下再一次准备分手的克里斯蒂安却得知了丹尼丧失亲人的噩耗,所以不得已继续维系着这段关系,而我们则可以看出,这段爱恋早已是强弩之末了,克里斯蒂安其实一直都不关心丹尼,忘记她的生日,不记得两人交往的时间,包括对丹尼的隐瞒,而这场旅途,则是让丹尼认识到这一点,并停止期待的一次洗礼。

有意思的是,这个剧本正巧是导演阿里艾斯特经历分手时所写,所以这里面无疑饱含了那种关于感情走到尽头时的尴尬与绝望。

丹尼对克里斯蒂安最后的绝望,爆发在最后透过钥匙眼看到的那个场景,当然整部电影对于两人情感疏离的铺垫,和丹尼对于维系关系的努力,也在最后崩坏,然而与此同时,一个情感的崩塌伴随着另一个情感悄然的建立,她被这个瑞典小镇所接纳,并有着那些人分享着自己的喜怒哀乐,她丧亲与分手的痛苦被周围所有的人所承担着,她在五月柱下的圆舞中得以让情感的交流穿越语言的障碍被所有人所知,所以她最终选择了融入这个能让她安身立命的社区,并在最后的那场燃烧里斩断了对过去所有的留恋。

2.闭塞乡村的习俗与生殖忧虑

导演选择这个瑞典的小乡村,无疑是考虑到了许多北欧的民间传说。本片最盛大的那场舞蹈,绕着五月柱的舞蹈,其实是欧洲多地非常重要的宗教节日,比如在德国,人们会穿着节日装饰,戴着花环绕着柱子舞蹈。而midsummer也就是仲夏,同样是北欧人庆祝夏至到来的节日。

而另一个本片的小高潮,那个从山上自杀的活动,在电影里叫做attestupa,这个是瑞典许多悬崖的名称,而在古代瑞典,当年老者无法照顾自己时,就会在attestupa悬崖上跳崖自杀。

事实上,影片中许多风俗,看似怪异,然而却并没有像大多数恐怖片那样为了恐怖而恐怖,《仲夏夜惊魂》里面的大部分仪式,都有着潜在的一套逻辑,而逻辑的指向都是为了人丁兴旺,丰衣足食。

比如绕着五月柱舞蹈选出坚持得最久的女性,然后由她代表在土地中埋下粮食和蛋肉来祈愿来年五谷丰登,这是我们可以想见,即便存在于真实社会也毫不违和的一个风俗。

当然囿于这个偏僻而闭塞的村庄的状况,有一些习俗不可避免地走上了偏路。

其一自然是本来就存在于现实社会的长者自杀。

其二便是结尾献祭9条灵魂的仪式。

其三,根植于对于生殖渴望的玛雅和克里斯蒂安的交配仪式。

其四,同样从对生殖渴望而衍生出的混有女性阴毛和经血的食物和藏在床下的恋爱之木的行为,这有像下情蛊呢。

其五,由于村庄规模的原因,所以近亲交配无法避免,于是像鲁本这样的畸形的个体便得以存在,而她的存在反倒被认为可以传递上帝的旨意,于是她在村庄的本子上随便涂画着图案,这无疑也是村庄对不了解之事的误读。

同样是生殖渴望,我一直以为女主证明自己体力充沛其实也是为了证明她是最适合生育后代的,虽然片中没有给出后续,不过想来丹尼会成为小村庄的生育主力。

3.剥掉愚者的皮囊

如果说上述一些习俗尚可以解释为村庄长期演变的歧路,那么除了女主之外其余几人的遇害,无疑彰显了永不坠落阳光下的邪恶。

实际上,当一行几人来到这片地方的时候,他们就只剩下了两个选项,接受并以这种方式生活下去,或是死掉成为献祭的祭品。

来自伦敦的西蒙和康妮是最先遇害的,毫无疑问,他们是最先试图逃跑的人,村庄自然不会允许有人泄露他们的秘密,不像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那般藏匿起来的平和,这个瑞典村庄自然是要让他们永远无法说出这个秘密,而西蒙的下场是在鸡舍里打开背腔的折磨,影片中皮尔提到自己对这方面颇有研究,西蒙可能就是皮尔的杰作。

马克紧随其后,马克对这村庄是最不敬的,他从电影一开始,满脑子想的就是如何找个北欧姑娘来个一炮,他在村庄先祖树边的尿尿无疑加速了他的死亡,随着他被一个姑娘引诱而走,马克被结束了生命。有一点有意思的是,电影中似乎马克死后被剥了皮,而影片前面也提到“skin the fool”,这么想一想,马克似乎也真的是一行人中最蠢的那一个。

黑人乔希(josh)则是不听从长者的教诲,夜里偷偷去拍照圣书。虽然乔希表面上看上去对于这个村庄的文化最感兴趣,然而身为人类学家,他的内心并没有任何敬畏或是尊重,他所想的只是把这些记录下来作为自己的知识,而这种态度,毫无疑问是无法让他真正融入这个村庄的。

至于克里斯蒂安呢,他一方面没有想要逃离,另一方面也没有不敬,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他并没有被直接判了死刑。其实克里斯蒂安是所有人中最迷茫的那个,他显然想和丹尼分手,不过却一直没有表态,他被玛雅诱惑后明显也想入非非,却忌惮丹尼于是没有举动,他看了跳崖自杀的仪式后觉得很震惊,但是其实他并有没有真的当一回事,而他试图去了解什么习俗,也不过是一时热度的夸夸其谈。克里斯蒂安是一个很迷茫的人,他并不知道自己应当去干什么,于是即便当他完成了交配,赤裸着跑出来的时候,他也不知道该去哪里,当然对于村里人而言,他不过是个用来生育的工具。

于是女主最后挑选克里斯蒂安也作为祭品,其实算是给了他没有目标的人生一个终极的目标。

虽然看起来,克里斯蒂安死前还是毫无头绪。

他也是一个愚者。

4.壁画,肖像画

和《遗传厄运》一脉相承的一点就是,《仲夏夜惊魂》同样运用了外物去辅助剧情的交代。

《遗传厄运》中是微缩模型,女儿惨死的场景,母亲盯着自己的场景,和影片对照相得益彰。

而《仲夏夜惊魂》里则是通过画来辅助剧情的进展,比如床单上的爱心食品流程图,让观众早早就猜到了后面的那个小转折,还有女主床后面的壁画,里面有着割手掌流血的画,也有男女交配被人围观的画,还有围着五月柱舞蹈,举着火把点燃建筑的画,这些或先验或后验,与影片中实际发生的情景互相陪衬。

而还有另一张画,便是皮尔画给丹尼的肖像画,作为丹尼的生日礼物。一方面皮尔对于丹尼的关心一直到最后的亲吻,无疑让丹尼感受到了同克里斯蒂安在一起时不同的被关注的感受,而皮尔在开始就说他非常开心丹尼能来,或许他早就预料到了丹尼能成为花冠王后(我姑且这么叫吧),甚至,这都是他计划内的事情。于是开场丹尼一家人的死也许另有凶手。

5.神话,童话

最后的祭品是9个人,仲夏祭典时间是9天,而这次又是90年一次的大庆。

电影似乎对9情有独钟。

而在希腊的神话里,从天堂掉到土地上需要9天,从土地上掉落进tartarus(塔尔塔罗斯)也需要9天,而塔尔塔罗斯,就是希腊神话中地狱的代名词。

虽然有着诸如种种的令人心悸的剧情,凭心而论,这部电影还是非常美丽的,有时候一度让我觉得像是一个童话故事。尤其是当女主当上皇后进入那个小车之时,俨然就是灰姑娘进了南瓜车。

而本片的美丽,自然是各种方面的,演员尤其是女主的演技简直是惊为天人,整体素白的色调配上草坪与蓝天简直是仙境一般,更不用说影片漂亮的镜头了,时不时的长镜头配上不合常理然而效果极佳的配乐和音效,虽然本片的基调并不快乐,然而观赏的过程依然严肃却赏心悦目。

当然,如果没有做到浸入这部电影的话,那些仪式无疑是滑稽而可笑的,可是当这些看似怪异的仪式露出它们的獠牙之时,怕是谁也笑不出来。

通常意义而言,恐怖片更喜欢发生在黑暗之中,从最早的1922年的《诺斯费拉图》,1922年的《女巫》开始,恐怖就掩藏在黑暗的古堡或是月光惨淡的黑夜之中。

《仲夏夜惊魂》,则脱离了通常恐怖片的范畴,全片大部分的场景都是朗朗白日,而阳光下的罪恶才最为令人不安,因为日光掩藏了凶手的影子,于是你会自以为安全无事。你绕着五月柱欢乐地旋转,不知不觉间,就只剩下了你一个人。

 6 ) “故事的谜底藏在画中”——《仲夏夜惊魂》解析

→电影开场

长达30秒的长画展示了整部电影的剧情。

从左到右为:丹妮的双亲与妹妹死亡、克里斯蒂安安慰丹妮、克里斯蒂安带着丹妮与朋友们出游相遇哈嘎村民、丹妮与哈嘎女人在太阳下起舞。

五人中,丹妮是悲剧少女、克里斯蒂安是欺瞒者、乔希是窃书者、马克是小丑(最后头皮被烧之时,戴上了小丑帽子)、佩尔是引领者,吹动笛子蛊惑众人前行。

→电影基调

开场几十秒的空镜奠定了电影的悲伤基调。

在1分到24分这段时间之内,电影的色调是非常灰暗的,呈现出一种永夜状态。

而这种状态也体现在了女主角丹妮身上,因家人去世,她十分低落、脆弱,在有限的镜头内奔溃了大概三次左右。

而在24分后的瑞典之行中,电影的基调转变成为一种截然不同的极昼状态。

女主也随之表现得愈发“开朗”。

→导演剪辑版

导演剪辑版(170分钟)比公映版(147)多了23分钟,新增主要场景有两个,其他都是对于公映版的细微补充和延伸:

导演剪辑版43-46分钟

丹妮一行人来到“哈噶”之后,首次参与了“哈噶”的吃饭仪式。

导演剪辑版84-91分钟

*哈嘎唯一天黑场景*

在举行完悬崖节活动后,女祭司西芙又邀请丹妮一行人去参与晚上的祭祀河神活动,哈噶人贡献完祭品之后,有人担心分量不足,一个小女孩走出来自愿献身,被丹妮劝阻。

丹妮与克里斯蒂安再度发生争吵,丹妮认为哈噶过于原始、野蛮,要离开哈噶,克里斯蒂安则坚持没什么大不了,要写他的论文。

一些导剪版重要信息补充:

1.众人开车前往哈噶途中,马克问“为什么这里的女孩都这么辣”,佩尔回答“维京人四处收集完美的婴儿,然后再把他们带到这里”。

2.乔希做“仲夏夜”题材论文的事情,早已在旅途车上(甚至更早之前)开诚布公。

3.乔希说当初克里斯蒂安使用论文网站还是自己教的,指责他作为研究生华而不实。

4.一直在关注马克的那个哈嘎少女,在马克误尿祖先树时,有为他提供帮助,与当地神父沟通。

5.女祭司西芙在窗外观察丹妮做馅饼。

→电影6分42秒处(导剪版6分27秒)

丹妮服下名为Ativan的抗焦虑药

百度百科:急性焦虑在发作时会有强烈的恐惧、焦虑及明显的自主神经症状,并常有濒死恐惧、失控感等痛苦体验的表现。

为丹妮后面的数次情绪失控埋下伏笔。

在所有的宗教电影中,这样的人物设定往往最容易被侵蚀信仰。

→电影24分处(导剪版27分)

在克里斯蒂安一行人开车驶入哈嘎镇时,有一个完全颠倒的镜头,预示着“哈嘎”与外界的异处,即将到来的危险,将会倾覆一切。

→电影43分处(导剪版50分)

佩尔的兄弟向乔希介绍“哈嘎”石碑上的文字为古弗萨克文。

有道注释:古弗萨克文( Elder Futhark ) 是 卢恩文字最古老的形式,主要在挪威地区的日尔曼部族和有及其它的移民部落中使用。

电影里,“哈嘎”有9天旅行、9人献祭、90年一次盛典、9倍数的年龄划分,甚至电影片名Midsommar(仲夏节)也是9个字母。

在卢恩文字的北欧神话起源中就有,众神之父奥丁自吊于树上9天9夜,顿悟卢恩奥秘的说法。

9对于“哈噶”是一个极具宗教意义的特殊数字。

→电影45分30秒~46分处(导剪版52分)

镜头略过一幅布画,上面完整解释了克里斯蒂安与玛雅的“传统”由来。

(1)少女爱上男子

现实:

少女玛雅看到占星结果匹配的克里斯蒂安

(2)少女朝思暮想

现实:

雕刻“爱情符咒”放于克里斯蒂安床下

(3)献上携带阴毛的馅饼与经血的饮料

现实:

克里斯蒂安吃到带着玛雅制作的阴毛馅饼与经血的饮料。

颜色比其他饮料来得更为深红

(4)男子被少女蛊惑授精

现实:

克里斯蒂安被老人下药,与少女玛雅性交。

→电影48分处(导剪版55分处)

右上角有一幅壁画,正画着一男子在众女的注视下与女人进行交配,预示着克里斯蒂安的仪式。

而克里斯蒂安的床位也正巧在其下。

→电影51分处(导剪版57分)

丹妮半夜抬头看见临床的墙壁上,画着一个人拿着匕首划破自己的手。

呼应隔天“悬崖节”的放血环节。

→电影68分处(导剪版77分)

正中间壁画上画着两位灰衣老人(疑似被捆绑)在高处。

也在暗示着“悬崖节”的活动。

→电影76分处(导剪版94分)

丹妮梦见克里斯蒂安一行人背着她在半夜偷偷离开,汽车尾气黑雾弥漫,她的口中也吐出黑烟,照应电影前半段她的父母与妹妹因为汽车尾气而死的事件,这件事情成为她心中永远无法磨灭的阴影。

同时她对克里斯蒂安一行人的信任也十分脆弱,害怕他们会随时抛下自己。

→电影84分处(导剪版104分)

相较于其他人的游客身份,丹妮一直处于一种主动/被动融入“哈嘎”的状态:

(1)在草地上、跳舞时幻觉身上长草,成为五月女王身上披满鲜花,强调根的意识;

(2)佩尔对丹妮说了一些关于克里斯蒂安的“坏话”,告知她“哈噶”的家庭氛围(侧面削弱丹妮与外界的关系),在克里斯蒂安补救其生日时,她一直在看着一群哈嘎女人齐摆着照顾婴儿;

(3)与哈嘎女人一起做馅饼、跳舞;

(4)哈嘎女人在木屋内共情丹妮的悲伤。

→电影93分处(导剪版114分)

当乔希在木屋中偷拍哈嘎的“圣经”《卢比劳德》时,一个人戴着马克的头皮进入房间内,将其敲晕/死。

虽然这个神秘人的身份在电影中并没有说明,但在剧本中有明确表示,这个人便是当初因为马克在祖先树上撒尿而激动的中年人。

→电影97分处(导剪版118分)

在盛典上,丹妮伴随“哈嘎”众人喝下了神秘茶,随即产生了身体生根、花朵呼吸、看见死者的诸多幻觉。

早在电影28分时,她就曾喝下当地蘑菇茶(也许还吸了点东西?),产生了类似幻觉:感官放大、视觉扭曲、甚至窥见妹妹鬼魂。

这是基于西方传统宗教对迷药的认识,许多巫师在举行仪式的时候, 会使用以宗教致幻剂(entheogen)为代称的迷幻药,其目的并非追求感官刺激,而是为了与鬼神沟通,在精神高度敏感之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在“哈嘎”这个虚拟地中,村民们就使用着迷药来控制村外人,使其产生幻觉,同时自身也在盛典上饮用,沟通神灵,削弱血腥仪式带来的冲击力。

→电影99分处(导剪版120分)

女祭司西芙邀请克里斯蒂安进入木屋内,克里斯蒂安位置正对着的壁画,预言了他将在熊皮中被烧死的结局。

→电影103分处(导剪版125分)

五月女王的活动本质上是一种生殖崇拜,少女在形似男性生殖器的十字架下翩翩起舞,选出最有耐力的舞者,作为沟通神的媒介,去领导接下来的祭祀活动。

→电影108分处(导剪版130分)

丹妮成为五月女王,看见妈妈迎面走过,叫了一声“mom”。

但其实在这个场景中,还出现了安妮的父亲与妹妹。

在药物与盛典的双重幻觉中,丹妮内心的“家庭”(归宿)已经默默地同化到了“哈嘎”中。

→电影125分处(导剪版148分)

丹妮因为窥见克里斯蒂安与少女玛雅在性交,情绪失控。

众女与其共情,此起彼伏。

此时镜头移到了诸多壁画中的一幅:

背后圣光的女神手持橄榄,女圣徒俯首虔诚,勃起生殖器的男人在下方为熊熊烈火添火加柴。

整幅画性暗示强烈,将赤裸男性之罪与女性的纯洁互衬。

预见五月女王丹妮对不忠的克里斯蒂安的惩罚是——火刑。

→电影128分处(导剪版151分)

全裸逃出的克里斯蒂安发现了西蒙的身体被吊在一件木屋的半空中,后背被刀子呈翅膀模样张开。

这是“北欧海盗”维京人一种名为“血鹰”(blood eagle)的酷刑, 用刀具将人的脊椎肋骨切断,肺部从开口处拉开折成一对“翅膀”。

电影中,在克里斯蒂安发现西蒙的时候,他撕裂的背部微微颤动,还在进行着呼吸。

→电影142分处(导剪版165分)

神殿的大火倾覆之际,哈嘎村民纷纷狂笑嘶吼,丹妮身上装饰满鲜花,脸上却布满恐慌,大火燃烧至尽,一直闷闷不乐的丹妮也终于大笑起来。

从外在服饰到内在心理需求,她完全融入了“哈嘎”之中。

但这疲惫不堪的笑容是病态的。

正如整部电影所体现的哈嘎族仪式,表面上是祈求自然庇佑的美好愿望,暗地里是骗取外人、活人献祭的“阳光下的罪恶”。

她自始至终都没有真正的释怀与融入,只是尚存于恐惧、疲倦、悲伤、药草与盛典的交替晕眩之中

 短评

本片可竞争史上最佳异教/邪教电影,交配仪式可竞争史上最恶搞性爱场景…

7分钟前
  • Cinema is dead
  • 力荐

超邪典!!!洁净的纯白,浅蓝,夏日明媚的鲜花刺绣里眩晕刺目的恐怖故事。跳崖仪式太冲击了。对于女主来说,比起不曾真正接纳她的朋友们,这样的“家人”也许真的“治愈“了她。

10分钟前
  • Akiko
  • 力荐

传销基本也是同样的套路:1. 熟人拉入伙;2. 手机没信号;3. 一起做各种集体活动创造共情;4. 给你一个高大上的头衔方便你再去拉下家。全剧终。

13分钟前
  • ANNA
  • 推荐

长评里面点赞挺多的一篇说自己看到结尾被这个宗教团结的集体狂喜气息感动哭了... i mean... “ 感 动 哭 了 ” ?? 我特么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浑身打一冷颤 【Edit:当时看完觉得做作刻意;现在回想起来觉得有点厉害,怀疑将留名影史佳作 2021.9.15

16分钟前
  • Nin
  • 还行

比前作更愚蠢的符号垃圾堆,类似某种当代艺术秀。编导之所以特别喜欢拍模型屋的场景和邪教的题材,因为他无法处理有自主行动力的人物,他只能像摆弄洋娃娃一样把每个人放到既定的位置,把一切解释不了的动力推给邪教。然后把所谓神秘符号当香水一样滥撒。这类片子之所以完全不恐怖,大概就是因为人物本来就是死的。

20分钟前
  • *******
  • 很差

一部神叨叨的邪教恐怖片。导演能力还是很强,氛围营造得非常棒,不动声色中,让邪恶与恐怖慢慢渗出来。亮点还在于,不同于常规恐怖片的黑暗与密闭空间视觉风格。而是阳光的、明亮的、美好的视觉观感,反而更加毛骨悚然。阳光下的邪恶。

24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导演对宗教邪典是不是走火入魔了?虽然镜头、配乐和细节说得过去,但这么点事硬生生讲两个多小时真的有必要吗?让人印象最深刻的,也许只是那些令人乍舌的画面,足够让人见识到最血腥残忍的鲜花烂漫,还有比黑暗更恐怖的阳光灿烂。

28分钟前
  • 饮歌
  • 还行

啥玩意儿……误入正在搞团建的传销团伙么……

31分钟前
  • 20个小明≯
  • 还行

连续两年的年度最佳恐怖片都出自同一导演之手!1.一场漫长而可怖的白日梦魇,一串阳光下的罪恶,一朵于清新田园里悄然绽放的恶之花,一曲在生意盎然的明丽原野上奏响的黑色忏魂曲。2.部分基础设定上承[异教徒](1973版),但各个部分都更加完整和饱满。3.阿里·艾斯特缓慢而富有揭示性的运动镜头漫溢着诡秘的魅惑,公路行车的颠倒镜头则让我想及[情枭的黎明]。4.在对各种死亡仪式、祭礼与狂舞的专注描摹之外,部分暴力场景与失踪过程被省略或留白,增添了神秘感。5.女主的数次“植物化”幻觉终至成真,扎根于这片异域土地上,而其余的他者则被“动物化”,被驯化,被操纵,被屠戮,甚或成为玩偶/标本。6.女主融入集体、成为家人的两个有趣标志:在狂舞中以瑞典语言说,在惊栗、哀惧与苦痛时与围聚在身旁的众女子一起同频同姿嘶吼。(9.0/10)

33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小清新滤镜的cult片,比遗传厄运好看。男主被强迫mate那段,男主刚进入状态,那中年大妈突然开始唱歌,男主一脸“我被你吓软了”的表情让电影院发出了爆笑。这真是一部很有笑点的邪教片,不恐怖。

38分钟前
  • Lacie
  • 还行

可能比遗传厄运观感好一点吧(前半段),情侣吵架段落写得不错,女主角也演得好,还有一些幽默的地方,当然主要得归功于好演员威尔波特。但是后半段又开始胡作非为了,并且真的没必要搞这么长,真的。这个导演怎么火成这样的,他的两部电影都有种厌女感,给人很强的不适

40分钟前
  • 米粒
  • 还行

3.5。不能说将A24拉下神坛,但想要再次获得《遗传厄运》的恐怖体验,怕是要失望。摄影像是蒙上一层日系摄影的清新滤镜,仲夏夜不眠的阳光在女主的脸上有种奇异的恍惚感,和OST在情绪的烘托上算是较为突出的表现。导演擅长的对人类尸体的残忍场面与利用人声的jump scare是遗传的延续,但整个献祭仪式过于冗长,像一场漫长的错愕,失去应有的恐布效果。反倒是开场的妹妹自杀与父母双亡处理地最为有力。邪典恐怖片缺少引发观众内心的恐惧内核,只流于邪教表面的仪式,古怪血腥不可理喻的场面反倒绷不住,全场观众时不时哄笑,不如一起真实可触的自杀事件真实、沉默而有力。

43分钟前
  • 仿真男孩哪吒
  • 推荐

R级有R级的理由……

47分钟前
  • 浮槎
  • 推荐

故事不够,porn来凑。光天化日的邪教片,为了强化仪式感,导演用了很多组航拍镜头。女主的哭丧脸太不讨喜了,最后吃吃一笑全场乐……

50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有北欧情节、喜欢folklore及中意“小清新”的建议别看了,容易毁了你对这些元素的好感。刻画了一个挺生动的cult,电影整个有种磕high感,非常符合cult的精神状态;但就像恐怖都只在视觉层面,猎奇的也只有宗教仪式而已,对邪教心理层面的内核没怎么深挖,一句long-observed traditions就带过了

51分钟前
  • 伪装的甘党
  • 还行

如果你的同学邀请你去他家乡参加什么神秘节日,答应我赶紧跑路吧……

55分钟前
  • 思栋鸟
  • 推荐

阿里·艾斯特绝对是《柳条人》粉丝,从《遗传厄运》到这部它的美学风格也能一窥究竟了:颠倒镜头、顶拍、远景人物突出、三角空间、前景虚焦远景单点聚焦、断首、娃娃屋效应和以画预言等等。

59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导演和编剧至少有一个精神不正常。哦不对,他们是同一人。

1小时前
  • 城中日月
  • 很差

一部不知道该怎么打分的电影。讽刺的是一个人作恶是恶,一群人带着鲜花做成的头饰,在明晃晃的阳光下犯下的酷刑,你却开始怀疑自己价值观是不是不够包容。这就是众的力量。用之对是博爱,用之错是邪典。

1小时前
  • Absinthe
  • 还行

场面比hereditary大了,却没有让人惊艳。这一眼望到头的故事硬拍了两个半小时有点没必要。还不如少点配角专注在女主身上。前半段入戏的过程还挺吸引我,可惜后半段没嗨起来。当然,摄影还是很强。

1小时前
  • Alan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