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成为什么样的女性”“我想挣很多钱,带妈妈去看看他没见过的世界”
赫蒙族的村子坐落于被迷雾包裹的群山之中,主人公Di在这里长大,我惊叹于她的美丽,那是一种不同于城市里的姑娘们浓妆艳抹的精致,是一种被山间草木滋养的灵气,被问到梦想的时候,她脸上总是挂着甜甜的笑“我想带妈妈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她聪明能干,却没有躲过情爱的束缚,再这样一个有着抢亲习俗的村子里,和男生在网络上言语暧昧已经可以被视为定终生,更不要说她还半推半就的跟着男生回了家,于是,就像刚开始村子里的小女孩们玩的抢亲游戏一样,Di的痛苦命运开始了,她开始像商品一样被抢夺,父亲拿她谈条件,曾经亲密的男友如今却像狗皮膏药一般甩也甩不掉,母亲和奶奶想帮他抗争,可在这样一个贫瘠落后的村庄里,两个女人的声音能算得了什么,他们只能一遍又一遍告诉她“没人能左右你的决定”,教他如何委婉的拒绝,在镜头的干预下,我们很幸运的看到,Di暂时免于被抢亲的命运,可是在镜头背后,在宁静偏僻的山村里,有多少女孩在看不见的地方被绑架,被强奸,他们的父母拿他们换酒,他们的丈夫骄傲的吹嘘自己如何抢来自己的妻子,没人能听得到她们遥远的哭声,“我的妻子别要求四点半以后不能出门,可她不听话,有一天她喝醉了,我把她抢了回来”,这是Di的母亲的悲惨命运,在这短短一个小时的影片中,我们甚至都不知道这个可怜的女人的名字,她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女儿被抢走,还得笑着收下男方的礼物。
“你把它当玩笑,转头却掉进恐怖的深渊”,对Di来说,她或许从来都没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周边全是亲人,她却选择了像唯一的外人“简”求助,对她来说,简的经历是她的梦想,她想自由的拨开这片迷雾,走出这片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但一辈子都被困在雾里的父亲母亲又怎么能懂她的感受呢。
影片最后,女孩一个人面对群山重重,“真想再做一次小孩啊”她说,或许她的童年,也在看清商品的真相,看清村子里女性的命运的那一刻结束了。
越南北部,雾气笼罩。
主人公迪14岁,青翠欲滴,娇蛮的散发青春的气息,而她的未来也如家乡一样,被雾气缭绕,看不清将来的路。
影片的一开始就从迪姐姐的婚姻,介绍了迪所处的民族的习惯——在这个少数民族里,女孩在很小的时候就会结婚。结婚前通常会有一个饱受争议的"抢婚"风俗,即女孩在新年前夕被她未来的丈夫“抢走“,随后两家人之间再进行协商。
这个背景的铺垫,让我不禁开始关心迪以后会不会也同样有此遭遇。影片的导演简也同样关心迪的命运,她甚至在影片中违背所谓的“纪录片记录真实,不可插手”行业惯例,几次三番的告诫迪。
影片的最后迪在自身、简、学校老师、社会法律的践行者帮助下,最终成功没有与男方绑架结婚。但纪录片之外的迪好像还是没有挣脱结婚相夫教子的生活,哪怕她曾对能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触手可及—迪去了寄宿学校上高中,拿到了大学的奖学金,但因为疫情没去上大学。阴差阳错认识了当地男生,结婚后育有一女。
这不禁让我反思是哪一环出错了。迪作为本片的主人公,被对女性因"抢婚"风俗早早嫁人丧失教育机会现象进行批判的导演简选中,简关心迪被男方骗,跟着她上下学,男生也因为简在拍摄行为举止有所收敛,简在迪过年跟着网恋对象走后跟了一路,得到迪的会保护好自己的保证后才停止拍摄,并在迪没有按时归家后催促迪的妈妈赶紧联系她,在迪被男方家长像抬猪一样带走的时候,简拼命的抢人,在被质疑不是迪的家人没有资格阻拦后,她也大声地跟迪的母亲说“快救救她”。
迪被男方催促结婚,迪躲去了学校,迪的母亲追过来让她回去。学校的老师把迪藏在身后,并反复的说“不要相信她,在她喝醉之后,你会被抢走”、“你的年龄根本没有到结婚的法定年龄,你们的父母这是在犯罪”。在迪的母亲虚伪的喊出“这是我的女儿,我怎么会让她做自己不愿意的事”,并把迪带回家后,老师还是上门向迪一家和男方家人说明让两个未成年的孩子结婚的法律后果。
也正是简、老师、社会的“浅薄”关注、帮助,迪逃脱了14岁就结婚的命运,但也止步于此了。
深度分析迪最后放弃出国读书,直接嫁人的结果是必然的。
迪并没有自我觉醒,甚至读书她应该也不是多感兴趣。迪只是个事事都麻利的姑娘,正如她在影片中的表现,种地、收割靛蓝叶、喂猪等等都干的干脆利落,哪怕是跟男方调情她也直白的风风火火,小小年纪谈起男生性器官也毫不避讳。迪是没有精神内耗的人,她是个野蛮生长充满生命力的女孩,所以她不会反思自身命运,只遵行原始的本性,因此既不会反思,就更谈不上想要挣脱。
影片中有印象很深刻的一幕,迪在黑夜中,笑得灿烂,她对着镜头说自己要赚很多钱,然后和很多男人谈恋爱。包括影片中迪和其他同龄人的互动,她们一起扮演“抢婚”的过家家、迪和好友关于自己网恋的私房话,甚至最后迪拒绝和男方结婚的原因也是她不爱这个男的,并没有女性独立的意识,她的种种行为和愿望重心还是男人、恋爱,所以迪最后相夫教子的很大原因是选择了她自己在当下想要过的生活。
那么迪没有意识觉醒完全是自身原因吗?当然不是,是因为没有意识觉醒的基石。在处在一个女性从出生就被灌输人生分为嫁人之前、嫁人之后的社会,迪很难冲破自己的思维边界。哪怕在中国,女性独立意识也是近几年才被广泛关注的,我自己在前两年读上野千鹤子《厌女》,才发现自己也有厌女情结,哪怕是现在也没办法完全保证自己已经完全消除了厌女思维,只能不断地自省、提高自己对女性主义的认知。而影片的导演对迪的帮助,也仅仅停留在浅层次的说教上,只跟迪不能做什么,她并没有帮助迪扩展自己的认知。
而越南作为父权制社会,上千年男性主导话语权根深蒂固的影响了当地女性,哪怕自己是受害者,也不可避免的下一个事件的帮佣。迪的母亲就是这样,她自己是被抢婚的,嫁过来的丈夫是个醉鬼,她的大女儿也被年纪轻轻的绑去结婚,甚至19岁就有了二胎。迪的母亲操持家中一切。她也几次三番的告诫迪不要太早结婚,但最终的落脚地还是嫁给不靠谱男人后的悲惨、迪走了没人分担家务活等现实层面的担忧。而在男方真的上门来提亲的时候,她跟丈夫商量也是彩礼应该要多少,不能像大女儿那次吃亏,并且在迪逃回学校后亲自去学校把迪叫回来,告诫她不要给家里丢脸。母亲的母爱和对女性命运的妥协、以及基础本能生存需求导致迪母亲的种种行为矛盾、可悲又无奈。
迪父亲更是完全缺位,母亲多次对着镜头的抱怨都是这个家是她和迪两人操持。这个男人在影片是沉默寡言的,唯一透露他本心的是一幕他喝醉酒开导演和小孩的玩笑,要把她们抢婚。在抢婚迪的男方上门后,严厉的向迪说你是个女的,摆清自己的位置。
而学校的老师和社工。也只能说她们在迪这件事上确实发声了,但对比迪的姐姐也是未成年被抢婚,并没有得到帮助。甚至其他类似的姑娘们,她们也同样毫无作为,为何影片中除迪以外早早嫁人的女孩父母没有承担影片中上门社工所述的“法律责任”呢?更何况,影片背景互联网已经高度发达,迪和男方也是在社交媒体认识并调情,但很遗憾的没有看见任何媒体、社会机构对这一行为的批判以及监管。
影片对迪正面帮助的各个环节都是表层的,最终也是只让迪觉醒了恋爱自由,并没有实现更高的自由。也不难想,如果社会、学校层面加强对“迪”一样的女性更深层次的教育或者迪把握住去广阔世界见识、在大学接受高层次教育的机会,可能她的命运就不会囿于丈夫和孩子。
但这一惋惜会不会也仅是我的一厢情愿,毕竟导演也说迪在社交媒体的分享的生活看起来很幸福,反而我不断地陷于自我挣扎的内耗中。但这让我想起了最近几年一个乡村女性的采访,她说她宁愿清醒的痛苦,也不愿浑浑噩噩的活,我也想这样活着。
最后我也不想分析越南社会、中国社会的异同,我对越南文化社会也没有深入的了解。但是我相信绝大多数中国女性看了此片都会有很强的认同,中国女性独立意识觉醒之路任重道远,对于我们领国,最近几年经济高度腾飞的越南女性,我也由衷送上祝福,希望那里的女孩也能慢慢走向女性独立、自我认知觉醒之路。
哪怕“哪里有坐的地方、到处都是烂泥”。
鄙人出生云南,所住的地方离中越边境大概只有400km左右。小学时还曾与家人从河口口岸出境,在越南沙巴一日游。因此我对越南一直有一种特殊的情感,相比起其他国家,越南是离我们最近的社会主义同胞,不仅在政治上,我们的文化在骨子里也是相通相连的。(但毕竟是两个国家,几十年前的自卫反击战也提醒着我们这一点(保命狗头🐶))看完这部片子后,这种感觉愈发强烈。在新中国成立前,这种绑婚抢婚的故事在云南的少数民族中也会发生。看完后真心感谢党和国家废除这些封建残留的习俗。
这部纪录片的镜头非常真实,而且导演尽可能地保持了纪录片应有的理性与客观。导演虽然在相处中已经跟琪非常熟悉了,但在关键时候(如:琪被拖走时向导演简求助)导演简仍旧只作为记录者拍下这一切。虽然从运镜时我们还是可以看出导演明显的倾向,但如果换做是我我真的直接上。尤其是最后简被拖走时,我直接一挑三。
开头随着导演的阐述,大雾逐渐淹没山林,漫过乡村,标题《Children of the mist》出现。这个开头真棒!
故事中让我印象很深的是那个绑婚的男孩子旺,他在故事中没说什么话(也可能是不善于表达),导致于观众默认给他扣上了坏人的帽子,在被拒绝后还死皮赖脸想要绑住女主做压寨夫人。但是我觉得归根结底还是绑婚这个习俗的问题,15-16岁的孩子哪懂什么叫爱,他不过是正好荷尔蒙上头,而绑婚又正好给了他发泄荷尔蒙的机会罢了。感觉他到后面其实也想放弃了,只不过男孩子的自尊心不允许他就这么轻易放下。女孩也一样,在荷尔蒙上头时跟男孩走了,等劲头一过,立马后悔。
其实这种劲头每个青春期的孩子都有,绑婚就是利用了这种劲头,趁男女孩最冲动的时候添了一把催化剂,从情窦初开直接到定终生。实属是不合理。当然我这只是从这部电影看到的情况来分析,男女主在纪录片里至少还相互认识,老师和家长至少还给了女孩选择的权力,老师还运用了法律武器来保护女孩。但如果绑婚被坏人运用,路上随便看到一个姿色尚可的女孩直接绑走,那女孩真的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例子见国内电影盲井),别人问起坏人他们还可以用绑婚的习俗开脱。从这个角度看,绑婚真的早应该废除。
想到什么说什么,逻辑混乱,大家看个看笑话罢。
这部纪录片是我老姐推荐的,看得我太难受太难受了……作为一个男人,其实我很能够理解那种精虫上脑给人理智带来的冲击,要控制这种东西需要强大的道德感自我约束。然而,我想很多人都是难以做到的,所以这才导致会有出轨这种事,因为人就是动物,性欲是最原始的冲动。当到了可以“繁殖"的年纪,身体里的细胞就像一群魔鬼唆使着你赶紧去给爷繁衍后代!这是相当恐怖的事,仅仅贪图感官上的刺激,终究会使人失去应有的理智和同理心。我并不清楚女性这方面的情况,我也还没结婚,没有那种可以对此方面坦诚相待的人。 我也是农村人,尽管我们这还是比较倾向于大男子主义,但是就我个人所见并没有那种严重的压迫女性,但是!女孩子一定不要太软弱!假如你那个混蛋老公搞家暴,那你一定不要因为有了孩子而妥协!别问我为啥会这样说!因为我最亲的一个姨就是如此😭她性格太温和了,导致现在很受苦,我也特别讨厌那个姨丈!
离开象牙塔走进社会,了解到更多的"人类物种多样性",有些甚至不配做人。人性太复杂太复杂太复杂了…我庆幸自己的父母关系良好,给了我和姐姐一个和睦温馨的家庭环境,更重要的是我温柔善良的老妈,我超强的同理心大概率就是她教导出来的。
啊,好累…那种有心无力的感觉。想帮助好多深处水深火热的人,却发现自己也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打工人。
啊,我也不知道自己叽里呱啦一堆啥,因为最后影片最后难幕强拉硬拽的强盗式结婚,还有小女孩的后续情况,让我相当窒息,我需要哔哔出来!!!
趁暂时还没忘快速记一些能想起来的点。
导演映后谈介绍到Di在电影结束之后的生活哽咽了好一阵,先是讲她成功说服父母去离村庄有段距离的寄宿制学校上学,后来又拿到一个国外奖学金让她可以继续、甚至去更远的地方念书,父母都觉得她成为了家族非常大的骄傲。再后来Diem接到他们边哭边打来的一个电话,说Di爱上了另一个男人于是离开学校搬到了他家里。最新情况是,Di已经在一年之前“结婚”并在四个月前生下女儿,这个时候她17岁。不知何故她不再接听Diem的电话,所以Diem这边所有关于她的消息都是从她父母那里得知。但Diem说看她在facebook上传的动态,感觉她应该是过得幸福。很唏嘘,也是没办法用三言两语在这儿描述清楚的五味杂陈,我想正是这份人物身上的复杂性加上“童年结束”这一议题在Di身上的回响才能够让本身简洁的影像如此动人吧。
Diem还谈到如何全靠自己一个人作为整个团队来进行拍摄;摄影机位如何设置(总是定得很低导致收获法国剪辑师一堆吐槽,她都快因此学会一些法语了);如何走近主人公的生活,以及她镜头下Di所经历的一切是如何让她回忆起自己在相似成长环境下度过的童年。再聊到电影尾声阶段男孩一家非要强行拖走Di、诸多情绪爆发的一幕,Diem说她作为一个本该隐形于摄影机背后的人,却最终没有忍住去出面阻拦这暴行,尽管按照当地习俗,通常在此种“抢婚”情形下来自第三方的介入或干预只能由胞兄弟姐妹来完成。但她几乎下意识地做出行动,因为已经把自己(或已被)当作Di的亲生姐妹。比较有意思的一点是,Diem说她其实不太能听懂当地民族Hong的语言,这令她在片子推进过程中总隐约产生这家人是否正对她隐瞒某些真相的怀疑,直到后来字幕制作出来她才弄清楚他们实际在讲什么。这种不止是地理意义上、更是语言和文化上的区隔也补全了影片自身的结构,在观看过程中有些看似诙谐的画面和情节不时引起身边观众发笑的现实场景也正映照了这一点。
看完《迷雾中的孩子》,心中钝痛。 不是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落后贫穷的土地和泯灭人性的习俗,但当这些真实而具体的事件真实发生在自己的眼前时,还是有一瞬间的无法接受。 我想,之所以我会如此地痛苦,大概是我深知我什么都做不了。 我们的价值观告诉我们这是不对的,错误的,应该被废除和抛弃的丑恶习俗,但是我们什么都做不了。导演花费三年时间跟踪记录这个叫“琪”的女孩,想必我们能够看到已是十分不易,在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面前,如何去谈改变。 被压抑多年的女性其实代表了某一部分被压抑的人性,父权制下其实无人生还。 我们为纪录片中的女孩和女人们揪心,其实也在揪心于我们自己。从某种意义上讲,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囚徒,是自我的樊笼,我们周身环绕着社会和他人给我们带来的枷锁,同时也在心里把自己缚上了绳索。 “你把那当作游戏,结果掉进可怕的陷阱。” 生活是多么的不易,活着是多么的艰难。但是我们仍然要去斗争,斗争才有改变的可能。 女孩们,去努力地掌握知识,警惕生命中花团锦簇的陷阱,牢牢握住手中的剑,用智慧和力量拯救自己,拯救苦难中的人们。 共勉。
小孩子会把抢婚当作平日里的游戏,大人会挂在嘴边当作玩笑话,把严肃的苦难娱乐化的后果就是,赤裸裸的绑架也能潜移默化的被合理化,看到最后血压飙升。女孩拒绝会被说是没家教,会让大人没面子,很多变态的习俗和制度都是会把与群体脱离,被同伴排斥作为威胁,它们利用人类在社会层面最深的恐惧,让人们乖乖服从。
当你拍到的素材越来越像一出戏剧,作为拍摄者的你,是否有改变人物命运的责任?是否还能继续用纪录片的思维、审美去完成这个项目?
已经进入明年奥奖最佳纪录片短名单了。越南山区女孩的故事,各方面都很像国内的情况。前面很长一部分都随意而轻松,女孩与大多数山里孩子一样,不富裕,做家务,上学。只是有那么一个桥段觉得有点奇怪,那就是女孩在电话里与人暧昧聊天时,十四五岁的孩子,略成熟了点。直到抢亲的发生,不能说震撼吧,还是很有冲击力的。如果不是有镜头对准那家人,也许他们就真的把女孩抢走了。关键的问题在于,所有人都觉得抢亲以及十五岁结婚是很正常的,虽然老师苦口婆心,但山区的现状依然不容乐观。现实是女孩后来依然没有完成学业,早早结了婚。
#NDNF# 珍贵的影像记录。男孩家人在摄像机前依然毫不掩饰地去抢媳妇,可见这种思想有多么根深蒂固。
开头的抢婚游戏和结尾的拖行同样恐怖。但让我觉得很伤的是那一段对话:—你讨厌我了吗?我从你的表情能看出来。—你把那当游戏,结果落入恐怖的陷阱。
导演说Di后来去了寄宿学校上高中,拿到了大学的奖学金,但因为疫情没去上大学。阴差阳错认识了当地男生,结婚生子。她知道自己想要反抗的是什么吗?她心甘情愿地走入婚姻、留下来的时候,会想起导演吗?
什么是女性, 对于未成年Vang来说,是战利品,是荣光,是不失脸面生活持续,就算是抢劫强盗强奸也要得到。什么是婚姻,对于云雾中的乡村,是彩礼和劳动力子宫的交换,是人情关系的随意搅拌匀和,是乡土传统一杯酒即可溶解的人生大事。很佩服导演Diem的跟拍,把一些存在于文本中的概念用最真实的场景记录下来。虽然看的过程中时刻要心脏病爆发,但值得庆幸的是还有学校教育和法律能够做出一些影响,即使微乎其微。“愿她们有不用哭喊的选择”。
一桩事先张扬的绑架新娘事件。我们觉得抢亲是难以接受的陋习,但全村的人包括孩子父母都习以为常甚至为之奔走算计。14岁女孩嚎啕大哭的时候,隔着镜头都能感受到拍摄者的绝望。给导演最终忍无可忍的干预点赞。
2022 EIFF3,今年电影节最佳。看得抓心挠肝的,而这不是人为制造的戏剧冲突,是那些女孩的日常生活。当所有人都对抢婚习以为常,小女孩们也把被掳走结婚当作正常的事情,在十四五岁的年纪根本无法理解她们会踏入怎样的深渊。Di被抢婚拖走的那一段想冲进银幕捞人,纪录片导演也出手干涉。这确实不是最完美的拍摄方式,fly on the wall 影响事件进展,但是同为女性很难不心痛不愤怒。片中提到有女孩被卖到中国做越南新娘,也有很多让女性不寒而栗的对话。坐在我后排的亚洲面孔猪头男性在观影中途不是呼呼大睡就是发出笑声,生活也在延续银幕中的恐怖。
SFFILM 4/22 导演Ha Le Diem的第一部长片,已经非常优秀。能感受到导演对素材精心的剪辑和安排,也能大概揣摩她拍摄此题材的动机,出自一个越南女性对另一群越南女性的关注和同情。她的作品如实记录了当下越南某些地区正在发生的事,也让更多人了解遥远的地区在发生着什么。故事发生在越南Hmong族聚居的山村里,他们的生活情景和日常活动会让有农村亲戚的人感到熟悉,所以最后的冲突太容易触动我们隐秘的愤怒和悲伤。它点燃了我从那件新闻发生以来积压的所有情绪,甚至是我从小到大经历的、看到的、听说的事情积压下的愤怒和痛苦。电影中有些让人感动的时刻都是主人公Di周围的女性带来的,甚至导演在拍摄过程中也忍不住打破了拍纪录片“旁观”的准则,试图帮助Di。等上线了之后推荐观看。
#DOKfest München 导演Q&A:“我想知道童年是如何消失的。拍完这部片子后,我找到了答案。”孩子们在过家家,父母们在做交易,这就是一桩婚事的全过程。所有的荒诞都在抢婚的那一幕达到顶峰。只想冲进镜头里,紧紧抓住她不松手,因为那一刻我仿佛看到无数奋力向上的女孩被身边的人亲手拖进深渊。
当导演选择这个题材时已经成功了一半,又懂得用剧情片的技巧一直牵引着观众抵达最后的高潮,剪辑也很加分,很难想象是处女作。果然拍纪录片也是有天赋的吧。最让我感动的是拍摄者与拍摄对象的关系,那句“你变得讨厌我了吧?从你的眼神我看得出来。”太好了!完全写不出的台词!感谢创作者的真诚,感谢女性创作者的温柔!
SFFF,发现我喜欢的纪录片导演都是在苦难面前会忍不住打破the fourth wall介入的,有血有肉的导演。北越南的苗族部落里有小土坡,有炒花生,有红领巾,有猪圈和鸡群,那么多熟悉的景象和物件,关注东南亚这个角度真是找对了。btw扶持发展中国家filmmaker真的太重要了,这种片子只有insider才能拍,非常珍贵的平视角度人类学影像记录,节奏抓得特别好,日常化的罪恶便不是罪恶,片后和小伙伴讨论了好几个小时心情才平息下来
#T/F2022 导演Q&A 女主现状 17岁半 高中得到了很好的奖学金 本可以去很好的大学 但是还是肄业选择了另外的一段婚姻 已经当了妈妈
十四岁的男女孩用着facebook,用社交媒体调情,不忠,说着“爱”,父母说“让他们决定自己的未来”,然后女孩被一群人拖着去结婚,用“kidnapping”代替动词“going”。现代社会带来Facebook,发明爱,却无法阻止一个小女孩被kidnap
idfa|一个美而残忍的长诗,真实压抑不忍卒读。笛被抢婚者的家人强行拖拽了很远,她的家人和村民冷眼旁观,映射了女性的共同遭遇。母亲也是抢婚习俗的受害者,然而女儿被抢之后,她担忧的是她去喝酒的时候没有人手喂猪了。受害者变成加害者,与学校的女教师抢夺女孩的未来。笛美丽,乐观,难以置信地坚韧和执着于自由,她仍然还在雾里,劳作和学习,间或有一个烂醉如泥的父亲不停地提醒她:给我记住,你是个女人,不是男人。希望她不必重蹈覆辙,过上有很多钱和情人的生活,希望我们也不必再受类似的毒素记忆侵扰,希望我们已经动身离开父亲、母亲、姐姐和那个峡谷,早日被自由庇护。
好真实好残忍。在sydney film festival看的,导演有来q&a,讲到Di的现状:高中转到寄宿学校,因为成绩好获得奖学金,可以免费上越南任意一所大学。但是不巧赶上疫情,被迫回到老家。在老家又遇到爱情,现在已经结婚生了小女儿。我心里默默希望平行世界里的Di有上大学走出她的村庄。还讲到摄像机(一台很老的sony sf100)和麦克风都是借的朋友的,一借就是三年。还有白人观众的问题都好无知,我听到翻白眼
【Thessaloniki 2022】最后那段抢婚看得我血压飙升,想知道女孩近况
当我看到有抢婚传统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不会是个开心的片子,旁边的澳洲人一开始听到有趣的地方哈哈大笑我就觉得这真是文化差异:她根本不知道现实会多么沉重。而就算我做好准备,当看到小姑娘四脚离地,声嘶力竭,像头牲畜被抬走,我还是握紧了拳头。而就算结局松了一口气,知道现实也令人唏嘘。真实本身就是锋利的武器,就是最好的故事,就是最大声的呐喊。在那种泥潭一样的环境中,女儿只能走上母亲的路,走不出来也看不到未来。张校长为什么称得上是楷模,因为她就是在这种文化中抢人啊!我们需要这样的导演,用平等、温暖、关怀地讲自己的故事。我想我们不会缺这样的故事。
生活比剧情片“精彩”得多。看的时候为女主角被“抢婚”的情节气到不行。才14岁半,懂什么。父母默许了“抢婚”的事实,毕竟姐姐当初也是十四岁被抢的,老师上门告诉他们是违法的,真都太不容易了。看的时候有想到陈东楠导演的《五月的秘密》,总感觉有点点互文。这是女性导演的第一部作品,值得肯定,片中,拍摄对象有意无意的说,如果你是我们族的,可能会被抢唉,相信,镜头内外的我们都是不寒而栗。